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水調歌頭·盟鷗 辛棄疾》鑑賞

本文已影響 1.33W人 

《水調歌頭·盟鷗 辛棄疾》鑑賞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鳥,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譯文

帶湖是我最愛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我閒居無事,手扶竹杖,腳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裏竟然千百次繞湖徘徊。鷗鳥啊,你既和我締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疑猜。還有那白鶴在什麼地方呢?請你也邀請它一起來。

鷗鳥立於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原來是在偷窺魚兒,伺機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魚多麼癡呆,卻不懂我此時舉杯的情懷。昔日這裏是破敗的池沼荒蕪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潔,清風徐來。人世間幾度歡樂,幾度悲哀?河東綠蔭尚嫌稀少,還須把楊柳多多來栽。

註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爲大麴, “歌頭”就是大麴中的開頭部分。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⑵盟鷗:是活用《列子·黃帝》狎鷗鳥不驚的典故,指與鷗鳥約盟爲友,永在水國雲鄉一起棲隱之意。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

⑶帶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北靈山下。

⑷翠奩:翠綠色的鏡匣。這裏用來形容帶湖水面碧綠如鏡。

⑸先生:作者自稱。杖屨(jù):手持柺杖,腳穿麻鞋。屨,用麻、葛做成的鞋。

⑹“凡我”三句:表示與鷗鷺結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鷺,鷺鷥,一種水鳥。

⑺偕來:一起來。

⑻“破青萍”三句:描寫鷗鷺在水中窺魚欲捕的情態。

⑼癡計:心計癡拙。

⑽“不解”句:不理解我舉杯自飲的情懷。

⑾“廢沼”三句:意思是過去荒涼的廢池荒丘,如今變得景色優美。以帶湖今昔的變化,感嘆人世滄桑,歡樂和痛苦總是相繼變化的。疇昔,以往,過去。

賞析一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爲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作於罷官歸家不久,反映了詞人當時的生活,包含了抑鬱和悲憤的思想感情。在詞中,他表示要與鷗鷺爲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帶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間的悲歡和變遷,實際上是在憂慮國事,嘆惜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

詞題稱“盟鷗”,與鷗鳥結盟,相約爲友。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詞人把自己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放置在一種浪漫主義的寓言形式裏。詞人離開官場生活之後,有一種失去倚托之感。異鄉淪落,知音難得,只有到大自然裏尋找同情者了。

帶湖新居,是他傾心所愛的,在這兒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開頭便說:“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悅性情。作者十數年來,奔走於世俗的名利場,與爾虞我詐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厭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環境,使他得到暫時的解脫。他“仗屨無事”,在“千翠奩”的帶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積悶。“凡我”五句,告訴讀者,詞人在這樣的環境離羣索居,實在是寂寞的!所以他發出了“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的呼喚。這是他真實的心聲。透過這種曲折反映出來的詞人的心聲,讀者可以測知詞人的思想感情處在一種非常苦悶的狀態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自然界的這些飛禽,無論鷗鳥也罷,白鶴也罷,它們翩翩而來,又撲翅而去,它們能給人一定程度的安慰,畢竟是自然物罷了,是難以成爲人的知音或夥伴的。“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它們怎能知道詞人在那兒舉杯飲酒,是爲澆愁呢。它們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站在湖邊的青苔上,等待着魚兒游來。於是,詞人幡然省悟了:對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時孤獨的詞人,又能期待誰呢?

當他的思緒回到人類社會現實時,時世的變遷,又使他無限感慨:“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但是,詞人的壯懷並沒有因此破滅,他對生活依然寄託着無限的深情:“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把眼前這一片庭園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條,以便使舊日荒涼的地方,興旺起來。足見,詞人此時的思想情懷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但他畢竟對生活還是熱愛的。(賀新輝)

賞析二

辛棄疾的《水調歌頭盟鷗》寫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詞人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閒居帶湖之初。詞題中的“盟鷗”意爲與鷗鳥約定爲盟,暗示詞人決心在帶湖棲居的想法。《水調歌頭》,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雙調,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中兩六言句夾押仄韻者,有平仄互押幾於句句用韻者。

上片詞人首先寫道:“帶湖吾甚愛。”其中的“甚愛”,不但統攝全詞,而且也表明了自己對帶湖情感的深厚。開篇突兀而起,一下把情感推到高處,這樣,爲後面的描寫奠定了情感基礎。接着寫道:“千丈翠奩開。”意思是說,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這裏,詞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把帶湖之水面比喻爲剛打開的鏡匣。“奩”即女子梳妝用的鏡匣。這一喻體,不但描寫出帶湖湖面的光潔,而且也表明了帶湖水面的平靜。“千丈”說明了帶湖的寬廣。

據洪邁的《稼軒記》記載,帶湖位於信州(今江西上饒市)城北一里許,是一個狹長形的湖泊。其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其縱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橫)八百有三十尺”。說明了帶湖是寬闊的。面對如此美景,詞人自然是很舒心愜意的。所以,詞人寫道:“先生杖無事,一日走千回。”“先生”即詞人自稱。“杖屨”即拄着柺杖行走。“屨”即踐踏,行走。“一日走千回”這是用誇張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前句的“甚愛”程度。接着寫道:“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

這三句是寫對眼前鷗鳥的希望。意思是說,希望與鷗鷺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裏“莫相”的“相”,不是相互的意思,而是一方(詞人)對另一方(鷗鷺)的意思。也就是詞人表明了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遊,無須擔驚。這裏,不但照應了詞題中的“盟鷗”,也表現出自己對自然的喜愛之情。爲此,詞人在上片結尾寫道:“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這是承上而來的,是對眼前鷗鳥的叮囑。意思是說,還有那白鶴在什麼地方呢?請你也邀請它們一起來吧。這裏,不但表現出詞人對鷗鷺、白鶴的喜歡,更表現了詞人寄情自然山水。可以說,以點帶面,不僅表現出了詞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也暗示了對官場爾虞我詐生活的厭惡。這樣,更具體地表現了首句“帶湖吾甚愛”的思想情感。

過片承上片,詞人寫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意思是說,鷗鳥們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立於水邊蒼苔之上。這裏“破”、“排”和“立”三個動詞,把鷗鷺自由自在的動作和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詞人接着寫道:“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窺”即偷看、悄悄看。其中的“笑汝”(笑你)即指詞人。原來鷗鳥“立”是在偷窺魚兒,想伺機捕捉,不僅對我的好意不理解,還嘲笑我的一片癡心。

這裏,詞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鷗鷺以人的情感,這樣,就更加有助於表現詞人對帶湖和鷗鷺的喜愛之情。詞人說:“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這幾句的意思是,昔日這裏曾是破敗的池沼荒蕪的山丘,現在卻是明月清風一片美景。

環境的變化引發了詞人的感觸,因而寫道:“人世幾歡哀。”意思是說,世事變遷,人生的沉浮,悲歡變化該有多少啊?現在,帶湖景色美了,環境更優美了,這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因而,詞人寫道:“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意思是說,河東綠蔭稀少,(我)還要繼續栽種楊柳。從這裏,通過“栽柳”,不但表現出了自己隱居帶湖的心願(“柳”諧音“留”,帶湖留住我,我也想要留下),好像作了久居的打算了,同時,也照應了“帶湖吾甚愛”。

在藝術上,首先,情景相生,情蘊其中,意蘊深刻。其次,語言生動形象,言外之意明顯。再次,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詞作的想象性和含蓄性。第四,前後照應,圍繞“帶湖吾甚愛”展開描寫。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