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曾公亮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曾公亮

本文已影響 1.5W人 

曾公亮(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仁宗天聖二年進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諡宣靖。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爲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曾公亮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曾公亮
曾公亮詩詞全集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爲官經歷

北宋曾公亮一生居官,致力於革弊興利,爲富國強兵奮鬥。天聖年間,西夏叛宋,朝議興兵討伐,皇上拿不定主意。曾公亮上奏《徵懷書》,書中奏說,治天下之根本,當採取先懷柔後征伐的策略,否則,師出無功,敵寇益熾而累軍。仁宗採用懷柔政策,西夏率服。慶曆年間,曾公亮針對時弊提出“擇將帥”以加強武備的主張。他認爲:擇將之道,唯審其才之可用,不以遠而遺,不以賤而棄,不以詐而疏,不以罪而廢。他認爲造成將不稱職的原因,並非世無將才,而是選之不得其要,或用人不能盡其才。他建議選將必先試其才,所試有效,方給顯官厚祿以重其任,然後委其命而勿制約,用其策而無懷疑。同時他又提出裁減冗兵的方案,以減輕國家財政支出。針對北宋吏治混亂之弊,他提出廢除“磨勘法”,對各級官的任用和升遷採取考課督察的辦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則升其官資,兩任有善改者,則升其任使,無成績者則罷黜。”

曾公亮對鄰國的無端生釁,總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英宗時候,契丹賀正使在館,朝廷按例賜宴紫宸殿。當時英宗有疾不愈,命宰臣曾公亮就館宴之。契丹使者認爲這樣是破壞慣例,有失他們的尊嚴,因此不願即席。曾公亮毫不客氣地說:“賜宴不赴,是對君命的不誠!人主不愈,要求其必親臨,居心何在?”使者聽了這入情入理的話,無言可答,只好乖乖就席。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契丹遣使蕭禧來言:“代北對境有侵地,請遣使來共同分畫。”神宗皇帝得報,即以手詔賜韓琦、文彥博、曾公亮。手詔言,朝廷與北虜通好已將八十年,近歲以來,生事愈多,代北之地,素無定封,設造釁端,妄來理辯……曾公亮在給神宗的疏奏中說道:“乞選將帥,整兵以待敵。”準備隨時給挑釁者以迎頭痛擊。

曾公亮主要著述

公亮平生著作很多,除參加編撰《新唐書》外,見於記載的還有《英宗實錄》、《元日唱和》、《勳德集》、《演皇帝所傳風后握奇陣圖》和《武經總要》。《武經總要》是公亮和端明殿學士丁度於康定元年至慶曆四年(1040~1044)承旨主編的一部兵書,共40卷,分前後兩集,爲中國古代一部軍事科學的百科全書。

曾公亮生平

曾公亮於宋鹹平二年出身於名宦世家,泉州人,宅在三朝鋪,楚國公刑部郎中曾會次子。公亮少時很有抱負,且器度不凡,爲人“方厚莊重,沈深周密”。乾興元年(1022年)受命奉表晉京祝賀仁宗登基。仁宗授予大理評事。公亮立志從正途登官,不願斜封,未赴調。

天聖二年(1024年)中進士,授越州會稽知縣。六年(1028年)他治理鏡湖,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水澇之苦。數年後,晉升入京,任國子監直講,後改作諸王府侍講。不久,升任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知制誥兼史館修撰。

慶曆八年(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條陳六事,都是針對當時積弊所發的改革建議。由於政績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皇祐三年(1051年)升翰林學士;嘉祐元年 (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支持過王安石變法,引起了楊繪、滕甫等保守派的不滿。宋神宗問曾公亮,王安石聞名先朝,屢召不至,是真有病嗎,還是有所要託呢?曾公亮回答:“王安石確是輔相之才,必不欺罔!”宋神宗乃下詔任王安石爲翰林學士。

熙寧四年(1071年)起判永興軍。元豐元年(1078年),公亮逝世,神宗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諡“宣靖”,神宗曾讚揚說,“公亮謹畏周密,內外無間言,受遺輔政,有始有卒,可方漢張安世。”葬於河南新鄭縣,墓址在今河南新鄭市八千鄉辛莊村南一華里處,其墓冢與“重修曾墳寺碑”尚存。墓碑爲宋神宗親筆:“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被列爲功臣,繪像張掛於昭勳崇德閣。《宋史·曾公亮傳》和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都讚美他“所至舉職,皆有能名。”

曾公亮的父親當過刑部郎中,曾公亮自己的兒子曾孝寬又當上右丞相,到了南宋又有曾懷、曾從龍等人位極人臣,一家子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狀元,人稱“曾半朝”或“一門四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