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初唐四傑楊炯的生平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初唐四傑的排名是“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文筆好,“並以文章見稱”,但是對於排名情況,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

初唐四傑楊炯的生平

駱賓王的“鵝”爲我們所熟知,但他在這個排行榜上竟然居末。而榜上人對這個排名也頗有微詞。據《舊唐書》記載,排在第二位的楊炯就不服氣地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意思就是說,排在盧照鄰之前,覺得慚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氣的。當然,也有一個版本是“楊王盧駱”,這是《舊唐書·裴行儉傳》裏的說法。

這四位大家被稱爲“傑”,不是偶然的,不光是他們的文筆好,還因爲他們具有過渡色彩,在從南朝萎靡的文風過渡到大唐充滿生機的健康文風的過程中,起到了創新者的作用。

比如,王勃就有意識地改變前代文風的弊端,“思革其弊”。

在他們四人倡導之後,文章從狹小的風花雪月、亭臺樓閣走向了蒼茫的大漠,繁華的市井和壯麗的山河,爲王維、李白、杜甫他們的出現,鋪好了道路。

  生平:

楊炯(650—692),字盈川,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代詩人。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10歲應神童試登第,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再應制舉試及第,補授校書郎。

永淳元年(682),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他爲弘文館學士,後遷太子詹事司直。

684年,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自己臨朝稱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的堂弟楊神讓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執政,結果兵敗被殺。楊炯由此事受到牽連,大約在685年被貶爲梓州(故治在今四川三臺縣)司法參軍。秩滿後,於天授元年回到洛陽,在司藝館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武則天與羣臣在洛陽城門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成《盂蘭盆賦》一篇,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武則天的周王朝,並希望武則天“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等成爲帝王的'風範。

大約當年,楊炯調任盈川縣(故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高家鎮盈川村,其地約爲今之龍遊縣、衢江區的一部分)令。他在盈川大約三年多時間,卒於任所。後歸葬於洛陽。705年,中宗復位,曾追贈他爲着作郎。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介紹楊炯的作文

和王勃一樣,楊炯也是少年天才,從小就聰明博學、文采出衆。也正因爲如此,楊炯年輕的時候,對於做官沒有特別在意,有一個小官職就心滿意足了。

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楊炯做官之路並不順暢,快三十歲的時候還只是個九品芝麻官。

做官路途的不順利,讓楊炯心裏非常鬱悶,寫了很多懷才不遇的詩歌,比如最有名的《從軍行》表面上寫的是對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渴望。但一句“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盡顯楊炯,作爲一個文官對朝廷重武輕文的憤憤不平。

直到42歲的時候,楊炯得到了一個在浙江省盈川縣縣令的機會。到任之後,楊炯愛民如子。每年農曆六月初一,一定要到附近28個村,68莊巡視。

相傳,楊炯所到之處,莊稼的害蟲就會被白鳥吃掉,糧食豐收,六畜興旺,深得百姓擁戴。

甚至有傳說,一年盈川遭遇罕見大旱,莊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求神拜佛都沒有用,楊炯心急如焚,仰天長嘆,“我救不了盈川百姓於水火,無用啊!”說完,爲了求雨,他縱身跳入盈川潭中,以身殉職。

頃刻,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旱情解除。當地百姓感其恩澤,爲他建造祠堂,拜他爲城隍,長年祭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