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詩人描寫端午節的古詩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下面是關於端午節的古詩的內容,歡迎閱讀!

詩人描寫端午節的古詩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羣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以上是小編推薦端午節的古詩的內容,提起端午,我們自然會想到吃糉子這一習俗。宋代歐陽修《漁家傲》雲:“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可以看出,糉子是大江南北都會吃的食物。陸游《初夏》詩云:“已過浣花天,行開解糉筵。”是說四月將盡,快到端午吃糉子的時候了。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引晉周處《風土記》注云:俗先以二節日,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這大概是端午食糉的最早記載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