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送友人詩詞

本文已影響 1.26W人 

送友人詩詞1

【原文】

送友人詩詞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中間兩聯切題,寫出了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意思就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着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捨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羣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

送友人詩詞2

作品原文

江間波浪涌,兩岸落春紅。

白鷺鳴山谷,漁家擺釣篷。

今朝別故友,來日盼歸鴻。

濁酒一瓢飲,舟行風雨中。

譯文:

漫江的江水在陣陣春風下滾滾東流,兩岸淅淅瀝瀝飄落着許許暮春的桃紅。白鷺在山谷間悠長地鳴唱,漁家在江間擺渡着歸還的篷船。今朝在此地送別友人遠去了異地他鄉,日後特別希望友人能常常寄予平安的信息。再一次邀請友人飲下這一杯濁酒罷;最後我只能久久地站在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在清晨的煙雨裏遠遠隱去。

賞析:

首聯:作者在起筆就通過江水的飽滿,桃花的飄零,來指明瞭送別友人的時間大概是在暮春時節;且通過“兩岸落春紅”這一幕暮春的場景來勾起了讀者與作者的共鳴;並借鑑這一幕歷來詩人有傷春的場景進一步渲染了對友人的離別留戀之情,可謂起到一語雙關的效果。

頷聯:在此聯作者進一步借與友人離別之地的場景來烘托對友人的留戀,這不僅在詩句上別開生面,前後相得益彰,而且賦予了詩歌的美感與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再看這不遠處山谷間白鷺的鳴叫,與江中漁家釣船的擺渡。其實這些都是作者對友人的挽留之意,不願友情分離之情。

頸聯:在此作者從送別之地的場景描繪轉承到了對送離友人的直接敘懷,及今後的一些願望。——這從今朝的送別到盼“歸鴻”的消息,使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與友人的深厚情感。(在此唯不足之處就“今朝別故友”——“別”在古韻中屬十八部爲入聲,構成了三仄尾。可換“辭”字,其意向相通,也彌補了三仄尾之不足。)

結聯:全詩至此可謂達到了一種登高一呼景象。也使整個過程的發展達到了高潮。在此通過“濁酒一瓢飲”的豪邁之情,也使讀者從中感染到了作者與友人間的豁達與豪放胸襟。最後作者通過於江邊立立佇望這一依依不捨的場景描述結出了對友人的送別之情及詩歌的描寫。使讀者再次對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而深深被感動。(不過這結句“舟行風雨中”一句“風”疊韻。就全詩來看這友人也並非因爲急事匆匆離別,因而這“風雨”的情景也爲免過猛烈了些,不益於對款款送別之意的真實情景描述。從而也對送別時間情景的烘托量及氣氛均不足。就本人之見若改爲“煙”字,將時間定格於煙雨濛濛的清晨,正所謂“一夜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不僅與首聯“兩岸落春紅”起到了交相輝映的效果,而且對全詩場景與氣氛的表達也起到了相得益彰的美感。)

——總體來說全詩是難得的送別佳作。細細品來優如一杯清茶,可謂餘味有音,回味無窮。

送友人詩詞3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翻譯: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白亮亮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裏分手,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裏征程。

空中的白雲飄拂不定,彷彿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

從這裏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一、填空題

1.詩中的“郭”意思是指

2.“白水”的意思是

3.“爲別”意思是

4.“孤蓬”是指

5.“蕭蕭”的意思是

6.“班馬”的原意是 ,在此詩中是指 。

7.“浮雲”在此指

8.“故人”是指

9.本詩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

10.“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它的表達作用是 。

二、選擇題

1.下列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中“橫”字寫出了青山的靜,“繞”字寫出了白水的動。

B. “孤蓬萬里徵”中詩人用隨風飄轉的蓬草比喻遠行的友人。

C. “揮手自茲去”寫的是既然離別已成定局,那就用瀟灑一揮手來對待吧。

D. “蕭蕭班馬鳴”一句是借馬的鳴聲來寄託詩人和友人的離別之情。

2.對這首詩理解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A.“送”字統領了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

B.“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中的“孤蓬”比喻詩人眼中離別的友人。

C.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既點出告別的地點,又飽含着綿綿的離情。

D.這首詩將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塊,其感情基調是哀傷情調。

3.對這首詩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整首詩通過對送別環境的刻畫及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B.“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點明瞭詩的主題,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無限傷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來限制,準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

D.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運用了對偶、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難捨難分之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無限關切之情。

送友人詩詞4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白水:明淨的水

爲別:分別

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一:助詞,加強語氣。

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徵:征途,遠行。

茲:此,現在。

蕭蕭:馬鳴聲。

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注:不要寫成“斑馬”)

譯文:

蒼山翠嶺橫臥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環繞東城流。

此地一爲別,你將如蓬草孤獨行萬里。

遊子的行蹤似天上浮雲,落日難留,縱有深深情誼。

揮手告別,你我各奔東西。蕭蕭長嗚,馬匹也怨別離。

注評: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橫:橫陳,橫對。郭:外城。白水:明淨的水,潘岳詩有“白水過庭激”句。繞:環繞。○首聯用對仗句交待送別的地點及自然環境,充滿着詩情畫意。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一:副詞,表示動作剛一發生,隨即會產生某種結果。爲別:分別,送別。孤蓬:孤獨的蓬草,比喻孤身遠征的友人;蓬草易隨風飛轉,脫離根本,古人常以轉蓬喻飄泊流浪。萬里:極言其遠。徵:遠行。呼應題目中“送”字。依依不捨,對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爲關切、似有千言萬語。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飄浮的雲朵如遊子的心緒,落日的餘輝似故人的戀情。○用一聯名詞語含蓄表達了此時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維。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自:介詞,常與賓語組成介賓短語,表示與動作有關的時間、處所等的起點。茲:代詞,近指,義爲“這”“此”。現在。去:離開,離去。蕭蕭:象聲詞,馬鳴聲;《詩·小雅·車攻》有“蕭蕭馬鳴”。班馬:離羣的馬。人;《左傳·襄公十八年》“有班馬之聲。”杜預注:“夜遁馬不相見故鳴。班,別也。”○手揮目送,馬亦有情,人何以堪!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是一工對,“青”“白”是顏色對,“山”“水”是同類對,“橫”“繞”一動一靜爲反對,“北”“東”爲方位對;“郭”“城”爲同類對。其中“城”與“郭”互文見義。此聯不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交待了送別時的大場景,而且山靜水動又是詩人與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徵:一靜一動,我留君去,一北一東,自然的引起下聯。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一切景語皆爲情語”之說,此聯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頷聯是應該用對仗的。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爲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爲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佛教將“愛別離”視爲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諳人性的;今人猶視出遠門爲畏途,何況交通不便、信息難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離愁別苦?之語。離別之苦是雙方的,但詩人在此最爲關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風霜,“孤蓬萬里徵”一句有不盡的關切殷情。俗雲“在家千日好,出外當時難”,更何況此行是。“萬里”長征呢!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爲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無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

接下來頸聯則感情平緩,止住了傷痛。離別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讓我們銘記此斷腸時刻,牢記住對方,慢慢的將一種相思化作兩地閒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從語法修辭角度看,此聯是名詞語,四個名詞短語之間不用謂語連接,其間留有空隙,可由讀者去填充創造。

浮雲既有飄忽不定的特點,也有相對靜止的特點,當無風之時,雲的凝重常讓人看不出其動態,杜甫有“雲在意俱遲”詩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爲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爲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爲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落日長河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如此理解又呼應了“孤蓬萬里徵”一句。

尾聯瀟灑自然,餘味無窮。再見了,朋友!揮手之餘,友人身影漸漸遠去,不可復識,但那可親的友人坐騎似諳人性,仍從看不到的遠處蕭蕭長鳴,娓娓辭別而又報導平安的信息,將離別的場景及情緒變得很長!很長!

送友人詩詞5

送友人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

1、郭:城牆外的牆,指城外。

2、蓬:草名,枯後隨風飄蕩,這裏喻友人。

3、茲:現在。

4、班:分別。

詩意

青山橫臥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環繞着東城。

在此我們一道握手言別,

你象蓬草飄泊萬里遠征。

遊子心思恰似天上浮雲,

夕陽餘暉可比難捨友情。

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

馬兒也爲惜別聲聲嘶鳴……

賞析

這是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先寫作別處的山水:青山橫亙外城之北,白水環繞東城潺流。此兩句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刻出山之靜態,“繞”字畫出水之動態。如此描摹,揮灑自如,秀麗清新。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捨難分的情緒。化用:《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句,嵌入“班”字,寫出馬猶不願離羣,何況人乎?烘出繾綣情誼,真是鬼斧神工。

詩寫得新穎別緻,丰采殊異。色彩鮮豔,語言流暢,情意宛轉含蓄,自然美與人情美水乳交融,別是一番風味。

送友人詩詞6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送友人出塞①吳偉業

其一

魚海②蕭條萬里霜,西風一哭斷人腸。勸君休望零支塞,木葉山頭是故鄉。

其二

此去流人路幾千,長虹亭外草連天。不知黑水西風雪,可有江南問渡船?

注:①友人因罪流放寧古塔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辭官歸鄉不久的詩人,在吳江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魚海:即“捕魚兒海”,遠在塞北內蒙古之境。

(1)零支塞是友人出關必經的邊塞,在今河北遷安縣西。當友人離去途經此地時,詩人本該勸他“回望”故鄉,卻不合情理地勸他“休望”,爲什麼?(4分)

(2)兩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主要不同?請簡析之。(4分)

答案

(1)①背井離鄉的人途中的回望,只會徒增幾分鄉關日遠、一去難返的哀慨和絕望。詩人的勸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時的悽絕心態。(2分)②反常的勸慰,使思鄉之情流徙之苦倍增,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2分)(意思對即可)

(2)①第一首詩運用想象手法,懸擬友人出塞途中的淒涼景象,表現友人腸斷天涯之傷。(2分)②第二首詩運用對比手法,在風雪肆虐的黑水與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流徙生涯的牽掛與擔憂。(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給分)

送友人詩詞7

送友人

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

離夢杳如關塞長。

昔人曾稱道這位萬里橋邊女校書工絕句,無雌聲。她這首《送友人》就是向來爲人傳誦,可與唐才子們競雄的名篇。

頭兩句寫別浦晚景。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當值秋天相送,應是格外難堪。詩人登山臨水,一則見水國蒹葭夜有霜,一則見月照山前明如霜,這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令人凜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不盡是寫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兩句以下的詩意: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節用《詩經》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齡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巴陵送李十二》)與此詩機杼相同。運用這種引用的修辭手法,就使詩句的內涵大爲豐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語,使人聯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從而體會到詩人無限深情和遺憾。這裏卻加誰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不欲作從此無心愛良夜的苦語。似乎意味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用的是一種尉勉的語調。這與頭兩句的隱含離傷構成一層轉折,表現出相思情意的執着。

詩中提到關塞,大約友人是赴邊去吧,那再見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夢中。不過美夢也不易求得,行人又遠在塞北。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李白《長相思》)。關塞長使夢魂難以超度,已自不堪,更何況離夢杳如,連夢也新來不做。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波浪式地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語,相對於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麴折。此句音調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狀態,而且兼有語助詞兮字的功用,讀來有唱嘆之音,配合曲折的詩情,其味愈長。而全詩的詩情發展,是先緊後寬(先作苦語,繼而寬解),寬而復緊, 首尾相銜,開闔盡變(《藝概·詩概》)。

絕句於六藝多取風興,故視它體尤以委曲、含蓄、自然爲高。(《藝概·詩概》)這首詩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語,使讀者感受更加豐富;詩意又層層推進,處處曲折,愈轉愈深,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

送友人詩詞8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

【1】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4】別:告別。

【5】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6】徵:遠行。

【7】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爲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8】茲:聲音詞。此。

【9】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10】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作品賞析:

【註釋】:

蕭蕭:馬鳴聲。班馬:臨別的馬。

【簡析】:

這首五律,描述送別情景,歷歷如在目前,語言流暢,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縛。

[註釋](1)北郭:北城門外。

(2)孤蓬:蓬是一種草,枯後斷根,遇風吹散,飛轉無定。此處孤蓬喻孤獨遠行的友人。

(3)故人:詩人自稱。

(4)蕭蕭:馬的嘶叫聲。班馬:離羣之馬,喻人之分別。

[譯文]北城門外青山橫亙,東城之外白水環繞。在此地一分別,你就要像孤蓬一樣萬里飄泊了。白雲飄浮不定如遊子心意,太陽緩緩落山像我依依不捨的感情。彼此揮手,從此別離;蕭蕭馬鳴,不忍分別。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着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捨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羣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爲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詩詞9

古詩原文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譯文翻譯

聽說從這裏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雲氣依傍着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註釋解釋

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

崎嶇:道路不平狀。

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

雲傍馬頭生:雲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

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

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

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爲生。

創作背景

這首詩送友人入蜀之處在秦地,當爲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詩人當時受到朝廷權貴的排擠。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裏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迴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雲氣依傍着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雲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着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岩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後,“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緻,後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瞭解他的朋友是懷着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爲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啓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着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說”“見說”入題,着力虛擬誇說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蜀道難》充滿想象與誇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蜀道難》着意於“難”,寓情於“憂”,詩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復呼再嘆,呼前應後,將蜀道開闢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爲一,全詩起結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於“送別”,歸結於“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誇說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則化虛說爲“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則靈筆一轉,由險峻奇詭而優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則以曠達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機。全詩起承轉合皆緊貼詩題,敘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送友人詩詞10

古詩原文

中流欲暮見湘煙,葦岸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連。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醉及新年。

譯文翻譯

傍晚時分,湘江水流在暮靄的籠罩之下更加浩渺,兩岸漫無邊際的蘆葦連接着廣袤的田野。

嚴冬快要過去了,大雁衝起雲夢澤的積雪,準備往北飛去了。在這樣的日子裏,友人來到洞庭湖邊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歸去,一路上將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斬浪,順着水勢依山而轉;夜裏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籠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梅花凋零臘月將盡,友人回到家剛好趕上新年,與家人團聚將是多麼幸福啊。

註釋解釋

楚:湘江流域在古時候爲楚國的屬地,故稱楚。田:一作“天”。

去雁:北飛的大雁。雲夢:雲夢澤,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兩省境內。雪:一作“澤”。

轉:指友人所乘之船,終日在風浪中行轉。

星漢:銀河。

零落梅花過殘臘:一作“回首羨君偏有我”。臘:臘月,陰曆十二月。

歸醉及新年:一作“歸去又新年”,一作“歸去醉新年”。醉:沉浸。

創作背景

李頻是晚唐詩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寫下了這一首送別詩。詩人的送別對象與詩歌的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詩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全詩大半寫景,不見傷別字面,只是將一片離情融入景中。

首聯、頷聯寫“湘口”所見: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靄、蘆葦、田野;接着遠眺雲夢,但見飛雪、去雁;最後注目孤舟離人。詩的前三句,境界闊大,氣象雄渾。“中流欲暮見湘煙”,“中流”即江心,這是江面寬闊的地方,此時在暮靄的籠罩下更顯得蒼蒼莽莽。“岸葦無窮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戰國時期湘江流域爲楚地;“岸葦無窮”已有深遠之意,再與“楚田”相接,極寫其空曠廣袤。“去雁遠衝雲夢雪”,“雲夢”是有名的大澤,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內,孟浩然曾以“氣蒸雲夢澤”(《臨洞庭上張丞相》)來狀寫它的壯偉,這裏則以“雲夢雪”來表現同樣的境界。經過此番描畫之後,方纔拈出第四句點題:“離人獨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語皆成情語。飛雪暮靄,迷漫着一種淒冷壓抑的氛圍;四野茫茫,更顯出離人的伶仃;大雁孤飛,象徵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艱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襯,或用比興之法,寄寓自己的傷別之情。這裏,詩人並沒有直接表達心緒,只是將幾組景物納入同一畫面之中,使它們發生內在的聯繫,通過畫面顯示特定的意境。這樣,既有壯闊生動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內在的個人情致,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頸聯“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寫洞庭湖的景象,並非實寫,而是由“洞庭船”引發的想象,故而在時間上並不承上,“暮”、“雪”不見了。這兩句是說,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則星河璀璨,天色湖水連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麗的,然而詩人此寫並不是出自對洞庭奇觀的激賞,風波之中,星漢之下,始終有着孤舟離人。因而,他對洞庭湖水的描繪,流露着對友人一路艱辛的關切,而有關星河高懸的遐想,則是對孤舟夜渡的遙念。詩人的這種情思同樣不是直接表達出來的,而是通過孤舟離人和洞庭景象這前後兩幅畫面的巧妙組接來加以體現的。

尾聯“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是說友人歸去當及新年,而自己卻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詩人自況,也是一景。由臘月而想到梅花,由“殘”而冠以“零落”,取景設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聯固然表現了詩人的自傷之意,但同時也表現了念友之情,因爲詩人之所以感到孤獨,完全是由友人的別離引起的,故而這種自傷正是對友人的依戀。

李頻以描寫自然景物見長,這首詩堪稱其代表作。全詩八句倒有七句寫景,湘江的暮靄,江岸的蘆葦、田野,雲夢的飛雪、大雁,渡口的孤舟、離人,洞庭的風波、星河,以及臘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紛至沓來,目不暇接。詩文有所謂“主賓”一說,主是中心,“無主之賓,謂之烏合”(王夫之《姜齋詩話》)。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孤舟離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圍繞這個中心層層設景;又從孤舟離人逗出情思,把諸多景物有機地串聯起來。故而全詩顯得章法齊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與一味作感傷語的送別詩不同,自有一番悠悠遠思的風韻。

送友人詩詞11

古詩原文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爲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譯文翻譯

峽口的花隨風降落,春天快要過去了,想到彼此將要分手萬里,不禁淚水沾溼了巾帕。

來的時候(我們)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這個“客人”倒變成了主人來送別自己的朋友了。

註釋解釋

峽口:兩山夾水的地方,這裏指長江出蜀的險隘。

欲盡春:春欲盡。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創作背景

此詩是司空曙與好友離別後所作,具體作年不詳。現實逼使他們的目光向內凝縮,他們以其敏感的詩心直接把握時代的心理節奏和情緒特點,將詩的觸角伸向審美主體的心靈深處,通過表現詩人複雜深微的心態實現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的領悟。

詩文賞析

唐時,以相互送別爲題的絕句頗多,或寫景寄情,或直抒心懷,在寫作上手法多樣,千姿百態。這首《峽口送友》,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客中送客,自難爲情,況又“萬里”之遠,“同爲客”呢?作者身爲客人卻反客爲主,淋漓盡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悵心情。

首句寫眼前景物,點明時間、地點。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繪,寫到“客”、“主”雙方。說明該詩詞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第三句轉寫“來時”,爲下句鋪陣,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結,寫出彼此間的惆悵心情。選材一般,寫法卻比較別緻。可見,作者匠心獨用,想象力較爲豐富。表達出作者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

該詩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徵,渲染氛圍,營造意境,並蘊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峽口花已飛落,知道春將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調。“天涯”二字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離,“淚沾巾”將更多的可能留給了生離。別情總是最傷感最纏綿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淒涼,又遇別客情,則比一般的送別更加的悲悽。哀傷自己異鄉爲客,無論是物質和精神都沒有寄託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總感覺人在虛裏飄。難得結交一摯友,可是如今卻要話別,別情可謂淒涼入骨。作者將別情融入自己的身世處境,情感更加的深刻複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