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小學登黃鶴樓古詩

本文已影響 1.86W人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登黃鶴樓古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登黃鶴樓古詩

  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賞析】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悽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爲人們所推崇,被列爲唐人七律之首。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的仙人已經駕着黃鶴飛走了,這裏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讚歎,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爲好。爲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爲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爲此,說詩者衆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爲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爲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絃,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爲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裏,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爲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爲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爲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迴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爲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登黃鶴樓教案

  教學目標:

1、採取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瞭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崔顥(704~754),汴州(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爲尚書司勳員外郎。少年爲詩,意浮豔,多陷輕薄;後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變,風骨凜然,雄渾奔放。有《崔顥集》。

2、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後,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飄然離去。事後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如:在金陵鳳凰臺時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3、黃鶴樓簡介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燬;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於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遊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裏遊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被認爲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這首詩,使很多人產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後,它的丰姿令人振奮,是很自然的事。關於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據《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爲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爲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並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爲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另一說是有一位名叫費煒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後乘黃鶴昇天。後來人們爲懷念費煒,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

二、多形式朗讀古詩

三、深入感知古詩

問1:詩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詩句是?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問2:描寫登黃鶴樓所見江上情景的兩句詩句是?請你用自己的畫描繪一下

問3:詩人在最後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爲何而愁?愁什麼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雲;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不禁抒發了懷舊、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問4: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之情,運用了什麼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嚮往。

四、小結:全詩借景抒情,抒寫了詩人漂泊異地的傷感與思念故鄉的情懷。

五、再次朗讀古詩

六、作業佈置

完成《點擊》;背誦古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