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舟中二首》陳師道古詩翻譯賞析

本文已影響 2.63W人 

原文:

《舟中二首》陳師道古詩翻譯賞析

舟中二首

陳師道

惡風橫江江捲浪,黃流湍猛風用壯。

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殘更。

少年行路今頭白,不盡還家去國情。

字詞解釋:

風用壯:風力壯猛。

舟中二首翻譯:無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古詩作於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這一年因朝中黨禍,蘇軾被貶謫惠州安置,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等人,都因受牽連相繼被貶。作者在這年春初,也被罷去潁州州學教授的職務。在離開潁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陽)的舟中,感慨時事,寫下《舟中》組詩。

賞析:

詩的頭兩句:“惡風橫江江捲浪,黃流湍猛風用壯。”寫舟行之險。江上惡風捲浪,黃流湍急,風勢壯猛,浪濤駭人。作者處於這樣的情境當中,感到驚心動魄。

三四兩句:“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緊承上文,以重筆渲染風浪的威勢。先寫風濤之迅疾,彷彿如萬馬破空而來,瞬息千里,次寫風濤氣勢之猛,有橫壓三江五湖之概。這裏,“萬騎千里”是眼前所見;“氣壓江湖”,是心靈激盪所感。這幾句把“情爲境移”、“心爲事懾”的景況,寫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內心感慨,重點在於繪景。下面四句,則着重抒吐情懷。

第五六兩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殘更。”表明險境之來,如此突然,難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顛簸,凝神遠矚,江岸上一片空曠荒涼,只見星星磷火,隨風飄蕩,送來點點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靜待更殘,“長夜漫漫何時旦”,在風濤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來。

詩的末尾兩句:“少年行路今頭白,不盡還家去國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來,歷盡人世的.坎坷,他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到此時的蕭蕭頭白,飽嘗行路艱難的滋味,此時此地,訴說不盡還家去國之情,深感進退都不是出於自己的本意。還家也罷,去國也罷,全是迫於世事,旅途艱難,以致有此時的遷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綜觀全詩,以寫江上風濤入手,以痛感世事艱虞作結。前半極寫風浪的險惡,後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壯。

個人資料: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漢族,彭城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爲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祕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爲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着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