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杜工部蜀中離席古詩原文及賞析

本文已影響 2.31W人 

  《杜工部蜀中離席》原文

杜工部蜀中離席古詩原文及賞析

人生何處不離羣?

世路干戈惜暫分。

雪嶺未歸天外使,

鬆州猶駐殿前軍。

座中醉客延醒客,

江上晴雲雜雨雲。

美酒成都堪送老,

當壚仍是卓文君。

  《杜工部蜀中離席》註釋

1、杜工部:即杜甫。因杜甫被授有檢校工部員外郎官銜,因此人稱杜工部。這裏表明是模仿杜詩風格,因而以“蜀中離席”爲題。

2、離羣:分別。《禮記·檀弓》:“吾離羣而索居,亦已久矣。”

3、雪嶺:即大雪山,一名蓬婆山,主峯名貢嘎山,在今四川西部康定縣境內,其支脈綿延於四川西部,被稱爲大雪山脈。唐時爲唐與吐蕃邊境。杜甫《歲暮》:“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又《嚴公廳宴同詠蜀道畫圖得空字》:“劍閣星橋北,鬆州雪嶺東。”

4、天外使:唐朝往來吐蕃的使者。

5、鬆州:唐設鬆州都督府,屬劍南道,治下所轄地面頗廣,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內。因西鄰吐蕃國,是唐朝西南邊塞,故長有軍隊駐守。

6、殿前軍:本指禁衛軍,此借指戍守西南邊陲的唐朝軍隊。

7、延:請,勸。

8、醒客:指作者自己。

9、晴雲雜雨雲:明亮的晴雲夾雜着雨雲,這裏是比喻邊境軍事的形勢變幻不定。

10、送老:度過晚年。

11、當壚:面對酒壚,指賣酒者。

12、卓文君:漢代女子,因與司馬相如相愛而被逐出家門,而後卓文君在臨邛(qióng)親自當壚賣酒。此處用卓文君喻指賣酒的女子。

  《杜工部蜀中離席》譯文

人生在世,哪裏沒有與朋友的離別?在戰亂年代,短暫的分離也讓人依依惜別。

遠處雪嶺那邊朝廷的使臣還稽留天外未歸,近處鬆州一帶也還駐紮着朝廷的軍隊。

座中的醉客們邀請我這清醒的人喝酒,而江水上空明亮的雲夾雜着濃黑的雨雲,變幻不定,就像現今的社會局勢動盪不安。

已經老大無成了,在這成都裏面的美酒還真可以用來度過晚年,更何況有像卓文君這樣的美女當壚賣酒。

  《杜工部蜀中離席》賞析

李商隱此詩繼承了杜甫詩的風格,把時事引入傳統的酬贈之作,恢復並發展了杜甫七律感時傷世和憂國憂民這種詩歌風格。

詩歌一開頭就是一個反詰句:“人生何處不離羣?世路干戈惜暫分。”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離別的普遍和平常,讓讀者在詰問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歡離合,個人的命運又是怎樣身不由己。詩人雖然有着無盡的感嘆,但是調子並不悲傷。細細體味,詩中還隱含着這樣的'意思:既然人生離別在所難免,不如以曠達處之。後半句筆鋒一轉,轉到“世路干戈”這個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離別的沉重感傷,思路跳躍奔騰,“大開大合,矯健絕倫”。如此讀來,不僅曲折頓挫、氣勢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傷時感世之情,可謂落筆不凡。

“雪嶺未歸天外使,鬆州猶駐殿前軍”,這兩句緊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寫出了當前的動盪局勢。當時唐王朝和吐蕃、党項經常發生邊境爭奪戰爭,朝廷屢派使者處理邊境事宜,局勢緊張,動盪不安。然而詩人並未將劍拔弩張的戰爭場景白描出來,而是從側面含蓄地指出時局的紛亂:使者久久未得迴歸,可見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局勢非常不穩定;而邊境處有大軍駐紮,也足以想象局勢的一觸即發。這兩句詩氣象闊大,感慨深沉,不僅簡潔醒目地勾勒出西北邊境歷年戰亂的緊張局面,更飽含着詩人無限憂國傷時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這兩句從時事轉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斷地向醒客敬酒;遠處的江面上,晴雲夾雜着雨雲,也不知道天氣會如何。看着人們只顧互相勸酒,詩人不免感慨萬端。詩人用“醉客"來指餞行席上的醉者,同時暗喻其爲渾渾噩噩、不關心國事的庸碌之輩。此處是暗用了《楚辭·漁父》屈原的詩句:“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此時此刻,有誰能夠理解自己憂國傷亂的心情呢,這些憂慮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晴雲”、“雨雲”也不僅僅是指天氣的變幻不定,更是比喻社會局勢的動盪不安,透露出詩人的無限憂慮。該句中“醉客”對“醒客”,“晴雲”對“雨雲”,不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韻之美,更是運用了一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因此顯得意義豐厚。除此以外,這還是“當句對”,即不但上下旬互相對仗,而且每句當中又自爲對仗。這種手法始創於杜甫,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但成熟、定型卻在李商隱,他的詩歌中有大量的類似之作,如“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幹”等,都用了這種手法。

“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末聯緊扣“蜀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