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新嫁娘詞三首·其三》古詩原文及賞析

本文已影響 2.16W人 

【解題】

《新嫁娘詞三首·其三》古詩原文及賞析

王建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一位才智豐富、富有奇思妙想的新嫁娘,同時也爲我們揭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哲理。

【全詩】

《新嫁娘詞三首·其三》

.[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賞析】

作者以詼諧的筆調,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聰慧、賢淑、精細的新嫁娘形象。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開首兩句以“三日”隱切“新嫁娘”的身份:依照“過三朝”的古俗,古代女人嫁後的第三天要下廚房,“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作者精心選擇的這一生活細節,對突出“這一個”“新嫁娘”的性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位“新嫁娘”非常希望她所製做的第一頓飯菜便能博得婆婆的稱心如意。爲此,她反覆思忖,終於想到了那位“小姑”;她與婆婆日夕相處,食性必與婆婆相近。於是,“新嫁娘”決定請“小姑”一嘗“羹湯”,以便預先掌握婆婆的口味。即此一端,便活畫出“新嫁娘”聰慧、賢淑和精細的性格。

  【註釋】

①諳:熟悉。姑:婆婆,丈夫的`母親。小姑:丈夫的妹妹

  【譯文】

婚後三日下廚房,侍奉公婆做羹湯;不知婆婆啥口味,特請小姑先品嚐。

  【鑑賞】

這是一首表現新婚婦女特定心理的詩。

古時風俗,女子婚後第三天即要下廚房做菜,表示從此要侍奉公婆。應 當說這在女性一生中是一個重大轉折,理所當然地會引起其心理複雜微妙的 變化。

詩的前兩句就徑直寫了這一傳統習俗。“三日”,謂其主動準時;“洗 手”,既說明其操持家務的嫺熟老道,更說明其態度的小心翼翼。她不敢有 絲毫的馬虎,唯恐一步不慎,給婆母娘留下不良印象,影響今後在這個家庭 中的地位,甚至前途命運。“羹(gēng)湯”,是一種用不同調味品配製而 成的湯,操作技術比較複雜。這大概是婆母娘事前給她限定的題目,指令其 按規定要求完成。看來這個婆母娘還是挺嚴厲的呢。

三、四兩句主要寫新嫁娘燒好羹湯後的複雜微妙心理。“諳ān”,熟悉、 知道; “姑”,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娘。詩歌以大跳躍形式,省去了對羹湯 具體制作過程的描寫,因爲這不是關鍵,婆母娘是要品嚐新嫁娘燒製羹湯的 味道。這一層新嫁娘顯然也是清楚的,此時她最感困惑的,也正是不知道婆 母娘對羹湯味道有何偏好。在沒有摸清婆母娘口味以前就貿然將其送給婆母 娘品嚐是愚蠢的,而且還有可能因此招來意想不到的麻煩甚至災禍。但是事 情已經逼到眼前,此時又該到哪裏去了解婆母孃的口味要求呢?到丈夫那裏 去打聽嗎?剛結婚,多麼不好意思!說不定他還會拿腔捏調,或者小瞧自 己;再說男人家也粗心……正當她爲難之時,忽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丈夫的妹 妹(即“小姑”),她年齡小,單純,不會想那麼多; 她一直生活在婆母娘 身邊,對婆母孃的口味一定很熟悉; 再說,先讓(即“遣”)她嘗一嘗,既 體現了對她的尊重,順便也就摸清了婆母孃的口味要求,豈不兩全其美? 想到這裏,她不禁會心地笑了,於是親熱地將小姑子喚至跟前,請她先品嚐 品嚐自己做的羹湯。詩歌寫到這裏也就結束了。至於小姑子品嚐後反應怎 樣,以及如何根據小姑子意見調適羹湯味道,又如何博得了婆母孃的滿心歡 喜……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些意思便都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小詩只是通過幾個簡單動作和神態的樸素描述,就不僅細膩揭示了 一個新嫁娘在特定環境下的複雜心理活動,而且人們還從中窺見到了封建禮 教對人靈魂的嚴重束縛和扭曲,難怪清人沈德潛要稱讚這首詩是“一字不可 移易” ( 《唐詩別裁》) 的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