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文古詩美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篇一:美文、古詩、古文欣賞

古文古詩美文賞析

波茲曼的詛咒

周國平

美國文化傳播學家波茲曼的《把我們自己娛樂死》是一部聲討電視文化的著作。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確實時時聽見一聲聲急切有力的喝問:難道我們真的要把自己娛樂死? 無人能否認電視帶來的便利,問題在於,這種便利在總體上是推進了文化,還是損害了文化。

波茲曼認爲媒介的變化意味着並且導致了認識世界方式的變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書籍來交流思想和傳播信息。在書籍的閱讀中,我們得以進入用文字記載的悠久傳統。相反,電視則以現時爲中心,所傳播的信息越具有當下性似乎就越有價值。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作爲一種媒介,它要求閱讀的同時必須思考。而電視直接用圖像影響觀衆,它有時甚至忌諱思考,因爲思考會妨礙觀看。在波茲曼看來,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於人類精神傳統之中進行思考。書籍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電視卻會使我們背離這個目標。那麼,電視究竟把我們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娛樂。一種迷戀當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們只能恰如其分地稱之爲娛樂。

並不是說娛樂和文化一定勢不兩立,問題也不在於電視展示了娛樂性內容,而在於電視上的一切內容都必須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波茲曼的結論是,在電視的強勢影響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轉變成娛樂的程度而被人們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轉變成了娛樂。"除了娛樂業沒有其他行業"--到了這個地步,本來意義上的文化就蕩然無存了。

波茲曼是把美國作爲典型來對電視文化進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電視主宰文化、文化變成娛樂的傾向卻是世界性的。譬如說,在我們這裏,通過電視劇學習歷史,而歷史僅僅作爲戲說、也就是作爲娛樂而存在,消滅歷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這更加徹底的了。又譬如說,在我們這裏,電視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樣,報紙和雜誌紛紛向電視看齊,蛻變成了"電視型印刷媒介"。且不說那些純粹娛樂性的時尚雜誌,只要翻開幾乎任何一種報紙,你都會看到一個所謂文化版面,所報道的全是娛樂圈的新聞和大小明星的逸聞。這無可辯駁地表明,文化即娛樂日漸成爲新的約定俗成,只有娛樂纔是文化即將成爲不爭的事實。

赫胥黎曾預言:一旦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爲滑稽戲,文化就滅亡了。波茲曼認爲,赫香黎的預言應驗了。這個結論也許太過悲嘆,我相信,只要人類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決不會滅亡。不過,我無法否認,對於文化來說,一個娛樂至上的環境是最壞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嚴肅的精神活動都不被嚴肅地看待,人們不能容忍不是娛樂的文化,非把嚴肅化爲娛樂不可;如果做不到,就乾脆把戲侮嚴肅當作一種娛樂。面對這樣的行徑,我的感覺是,波茲曼的書名聽起來像是詛咒。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五絕作於任江州司馬時。是說,夜間忽覺被窩裏有點冷,繼而看見窗戶發亮,原來是下雪了;時時聽見竹子被壓折的聲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覺衾寒窗明,而知有雪,聞折竹之聲,而知雪重,寫來曲折有致,構思巧妙,別具一格。就景寫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聲”,委婉傳出詩人被貶後的寂寞冷清之狀和無限感慨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爲道易明,而其爲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爲己,則順而祥;以之爲人,則愛而公;以之爲心,則和而平;以之爲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30〕,廟焉而人鬼饗〔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32〕,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33〕,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爲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爲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原道》韓愈)

〔30〕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31〕廟:祭祖。〔32〕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孟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孔子再傳弟子,被後來的儒家稱爲“亞聖”。〔33〕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戰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34〕廬:這裏作動詞。其居:指佛寺、道觀。〔35〕鰥(guān關):老而無妻。獨:老而無子。〔36〕庶乎:差不多、大概。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麼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爲仁,合乎仁的行爲即稱爲義。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體現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它們的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們的衣服是麻布絲綢,它們的居處是房屋,它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它們作爲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爲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麼道呀?”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纔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後,沒有繼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揚雄,從中選取過一些但選得不精,論述過一些但並不全面。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那麼,怎麼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爲: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爲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闡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導人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生活,這樣做也就差不多了。

篇二:古文(美文)賞析手抄報

[譯文]

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爲,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愛 蓮 說

[佳作賞析]

公元1072年,周敦頤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爲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愛蓮說》是北宋散文家周敦頤的代表作。作者託物言志,表達了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琅琅上口,實爲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