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徵文

論幸福徵文

本文已影響 3.76W人 

論幸福徵文

論幸福徵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徵文的身影吧,徵文要求文面整潔乾淨,書寫端正美觀,字體清晰規範,標點準確無誤。你寫徵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幸福徵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幸福徵文1

幸福,成爲這幾年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

百姓唸叨它,官方用指數衡量它,有電視開闢欄目邀請嘉賓談論它。如此看重,與國人秉性有關--越是不易得到的東西,越孜孜以求,顯其金貴。

其實,幸福沒那麼矯情,它既不委身富豪,也不歧視貧者。相反,富人的幸福感往往不及貧者來的強烈和持久。

幸福有時很簡單。在盲人眼裏,重見光明,就是幸福;在乞丐眼裏,吃飽穿暖,即爲幸福;在渴者眼裏,一捧清泉,等同幸福;在民工眼裏,年初能找到活兒做,年底老闆不拖欠工錢就是大幸福;我媽在鄉下務農,從雞窩裏撿雞剛下的蛋,放在手裏捏一捏,臉上都會寫滿笑意,看上去很幸福。至於房價高不高、股票漲不漲,職位升不升,現代人的所謂幸福參考系數在我媽眼裏一錢不值,她專注的幸福在雞、鴨、豬上,在莊稼地裏的收成上,雖然幸福值很小,但我媽看上去幸福指數很高。

與古人比,現代人生活水平高多了,但並不意味現代人遠比古人幸福,問活在當下的人幸福否?得到的未必都是肯定。是否幸福,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就像住100平米的並不一定比住50平米的人幸福二倍。幸福有時與物質無關,與心境有關,與財富無關,與慾望有關。

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看他(她)的臉。那些臉上寫滿笑意的人,我們大體可以認定他(她)幸福,至少當下他(她)是幸福的。沒有人在幸福光臨時無動於衷,面無表情。就像我媽,一有幸福的事,都掛在臉上。

若把人生分成三個時段的話,可能童年幸福最多,中年最少,老年居中。

我們姑且假設幸福掌握在上帝手裏,上帝好像偏愛孩子,把一個人的幸福大部分分配在童年上。即便那些家境困頓的孩子,也總能在童年的時光中找到上帝分發來的一撥又一撥的幸福。孩子們折一朵枝頭上的花,意外拾到一元錢,都會幸福地把笑容掛在臉上,連晚上睡着了,笑容都沒從臉上褪去。

從得到物質的多寡看,中年能得到的遠勝於童年,但中年人似乎離幸福很遠,或者說幸福讓中年人很沒面子、很難堪。我們常看到行色匆匆的中年人,表情嚴肅的中年人,愁眉不展的中年人,卻絕少看到臉上總寫滿笑意的中年人。如果有,這人一定是中年人中的極品。這不能怪中年人,實在是上帝吝嗇,讓中年人揹負了太多的慾望、名利,給他這些能產生“成就感”的東西,卻又想方設法減去他的一些幸福。

到了老年,人迴歸本性,顯得淡定從容,寵辱不驚,沒有什麼能讓經過風雨磨勵的老人再羈絆於世俗名利和慾望,上帝把還沒來得及分發完的幸福,全都撒出來,所以幸福回到老人身邊,掛在老人的臉上。我們常能看到老人坐在椅子上怡然自得的場景,他們分享着孩子們和他人的幸福,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幸福。

有人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有人把幸福寄託在別人得到幸福上。前者如奸商,後者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人有房住,他會感到幸福。

幸福可求嗎?應該。要不,年年春節,怎會有那麼多人在木門或鐵門上莊重地貼上“福”字?有的專將“福”倒貼,取“福(倒)到”之意,寄託願景。今年求不得,來年再求,撕去舊福,貼上新福,總希望幸福來敲門。

要想讓幸福多,我媽的那句“要知足”就很管用,換句話說,只要捨得戕滅自己的慾望,幸福就不遠。

把門打開,讓慾望出去,讓幸福直接走進來,不要等它來敲門。

論幸福徵文2

快樂,成了這幾年經常使用的一個詞。

老百姓都在議論它,官方用指數衡量它,還有電視開播欄目邀請嘉賓討論它。這樣的評價,與國人的秉性有關——越是不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是孜孜以求,顯出其金貴。

事實上,幸福並不矯情,它既不委身富人,也不歧視窮人。反之,富人的幸福感卻常常不如窮人那樣強烈、持久。

快樂有時候很簡單。對瞎子來說,重見天日,就是幸福;對乞丐來說,吃飽穿暖,就是幸福;對飢渴的人來說,一捧清泉,就是幸福;對民工來說,年初能找活做,年底老闆不欠工錢,就是大幸福;我媽在鄉下種地,從雞窩裏揀剛下的蛋,拿在手裏捏,臉上寫滿了笑容,看上去很幸福。關於房價高不高,股票漲不高,職位升不升,現代人所謂的幸福參照系數在我媽眼裏是一筆不值的錢,她專注於雞、鴨、豬的幸福,在莊稼田的收穫上,雖然幸福值很小,但我媽看起來卻很高。

現代人和古人比起來,生活水平高多了,但並不意味着現代人比古人幸福,問活在當下的人幸福嗎?所得未必都是肯定。快樂與否,智者見智。正如住100平米的房子未必比住50平米的人幸福兩倍。快樂有時候和物質無關,和心情無關,和財富無關,和慾望無關。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幸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看他(她)的臉色。對那些滿臉笑容的人來說,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他(她)幸福,至少在現在是幸福的。在快樂之光中,沒有人是一時冷漠的。和我媽媽一樣,只要有快樂,就都掛在臉上。

如果將人生分成三個時段,則可能是童年快樂最多,中年快樂最少,老年居中。

我想,幸福是上帝給的,他似乎偏愛孩子,把一個人的幸福大部分分配給了童年。即使是那些在家中困苦的孩子,他們也總能在童年時期找到神賜給他們的一種幸福。小孩子折了一枝花,偶然撿到一塊錢,都會開心地把笑臉掛在臉上,連夜裏睡着的時候,笑臉都沒有從臉上褪去。

由獲得物質的多寡來看,中年能得到的遠比童年得到的要多,而中年似乎離幸福很遠,或者說幸福讓中年很沒面子,很尷尬。經常可以看到中年男人匆匆忙忙,神情嚴肅,中年男人愁眉不展,而中年男人的臉上卻總是寫滿笑意。若有的話,這個人一定是中年人中的極品。中年人,真是老天爺小氣,讓中年人揹負了太多的慾望、名利,給他這些可以產生“成就感”的東西,卻又想盡辦法減掉他的一些快樂。

人到老年,迴歸自然,顯得淡定從容,寵辱不驚,沒有什麼能讓風吹草動的老人再受世俗名利與慾望的束縛,神將尚未發盡的幸福,全撒出去,於是幸福又回到老人身邊,掛在老人的臉上。經常可以看到老人坐在椅子上享受快樂的情景,他們分享着孩子和別人的快樂,同時又增加了自己的快樂。

有的人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有的人把快樂寄託在別人得到的快樂上。一個是奸商,一個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窮人有房住,他就會快樂。

快樂可否得到?應要是每年都是春節,怎麼會有這麼多人把“福”字掛在木門或者鐵門上呢?有一些專門把"福"倒貼,取"福(倒)到"的意思,寄望遠見。今非昔比,來年再求,撕去舊福,貼上新福,總希望幸福來敲門。

爲了得到更多的幸福,我媽那句“知足”很管用,換句話說,只要捨得去消磨自己的慾望,幸福並不遙遠。

打開這扇門,放手一看,讓快樂走進你的生活,別等它來敲門。

第2部分:幸福理論。

崔健曾經大叫:“那天是你用紅布矇住了眼睛也矇住了天,你問我看到了什麼,我說我看到了幸福。”鄭鈞曾唱過一首:“幸福總是可望不可及”。

抱着尾巴過了幾十年,似乎沒有怎麼快樂過,因爲快樂是什麼,真的沒有想過。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真的應該認真仔細的想一想。要不就是一生懵懂懂,看似瀟瀟灑灑卻白費力氣,有缺陷的就叫智障,對幸。

福識有缺陷,應稱爲福障,有鑑於此,所以我們要好好想一想,不要做一個糊塗人。

我看到快樂。

當代人們把幸福程度稱作倖福指數,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幸福感覺的具體程度的客觀指標,綜合後得出的.幸福程度,也就是幸福程度。以個體幸福指數爲基礎,以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際關係、成就感、安全感和工作滿意度爲主要指標,綜合計算出一個人、一個地區人民的幸福程度,即幸福指數是用來衡量幸福程度的熵,也就是衡量幸福程度的標尺。

因此,快樂的概念應該是生存,生活的物質,豐富的精神狀態。

由此可見,幸福有了指標纔是硬道理。

快樂有兩個重要的指標,即長壽和富裕。長命百歲是基礎,富裕是基礎。許多因素決定了長壽,如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安全康寧等等都是延年益壽的手段,而物質財富就是這些生活手段的基礎,人的一生的主題就是建立這種基礎。所以說快樂或快樂不存在這兩個指標都是空談。

有些時候,克己是幸福之源,降低心理預期就會縮小現實和理想目標之間的差距,就容易產生滿足感。樂長是一種感覺,長樂是一種生活狀態,知足是一種快樂,是建立在一定豐富程度上的快樂,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但絕對不等於快樂的程度更高,所謂知足就是克服內心對名利的追求,淡泊名利,少欲少求。這一積極態度值得尊敬。修爲追求的是身心的健康,而知足常樂若是滿足現狀不求進取,忘卻人生一世的目地與意義,則是最消極有害的。

大家都稱讚嫺靜寧靜的田園生活的美好,但如此美好的美好幸福的基礎,也是在世還有一定的資源,還要有新鮮的空氣,可以吃飽飯。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所有生活的享樂都是要付出代價和代價的。

富人不一定感到幸福,但當物質財富不夠充裕時,幸福感也會隨之下降,因爲幸福指數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富裕程度,簡單得很,當含辛茹苦以求生存時,還是洋溢着這種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的幸福感,那就是人人都醒,我獨醉。儘管沒有人會剝奪你的幸福。樂觀一點,但絕不能麻痹和欺騙自己。

別把幸福的門檻降到更低更不能偷換幸福的概念以偏概全,幸福與幸福相提並論的目地是認清幸福的本質,因爲你有幸福的權利,更有使其人幸福的責任,欺騙可以,但欺騙不了人。真幸福需要不斷奮鬥,需要不斷奮鬥,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千個理由來證明幸福,但幸福卻永遠在路上,要靠雙手不斷去創造。

第3部分:快樂的徵文。

無形的幸福。

10月漫長的等待,讓他每天都沉浸在難以抑制的快樂與幸福之中。但鮮見他微笑。面容凝重的他,常常向那小腹微翹的女人喝茶,多吃蛋白質和蔬菜

他坐着,蹲着,站着,搓着,踱着,嘆息着,在手術室門口焦急地等待着,他想衝進去,走到門口又回來了。不知道從後面傳來了多少波浪,他面無表情,呆板呆板。這位護士進進出出,想問什麼,卻又不知如何問、問什麼。孩子的哭聲傳來,他微笑着坐下了。

村子裏有人在演電影,你喊着“看電影,看電影”,他卻靜靜地吃着。當他揹着你睡覺的時候,你坐在他的肩膀上,他會感到快樂,快樂會淹沒一切,而他會脫掉外套,把你抱回家。

夏日大家都坐在門口納涼,你數着星星睡覺,晚上在門口睡覺,早晨卻在家。是因爲下雨。他整夜沒睡,一直在搬麥子,沒有下雨。早上活潑的你卻不放過他,要他陪你玩。

到學校後,他會給你安排好的時間,每天早上6點起牀,他會讓你早上7點起牀,然後吃完晚飯。他從不幫你穿衣服,從不幫你疊被子,從不幫你打掃房間,也從不讓別人幫你打掃。衣服,襪子必須自己洗,因爲這是他的命令。他從來不送你去學校,或者接你去學校。此時正在下雨或下雪,你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同學被父母接走。你們總是那麼羨慕我。

春節時,你穿上去年冬天買的棉衣,在同伴的新衣服新帽子裏自卑。人家孩子身上都裝了十塊錢甚至一百塊錢,你可能就沒兩塊錢了。其他家裏孩子上學的費用是十塊錢二十塊錢,而你卻因爲報名費在跟他周旋,這麼多年學你每次都是辦理註冊的倒數。如果你帶着鋤頭回家,你可能會遇到一些同學在門口刷牙。同學們在家犯錯也不過是捱揍而已,而你卻不知道在外婆家度過了多少夜,又在門口的草窩裏度過了多少夜。如果你和同事一起買東西,他們會拿剩下的錢去買他們喜歡的零食,而你卻要把剩下的帶回家,用羨慕的目光期待着,期待着他給你分一小杯羹。在你十七歲的時候,帶着比你還低的玉米走過兩百米的田裏,你的同學可能在家裏玩電腦看電視……

你們還沒有看到他微笑,至少沒有看到他對你們微笑,但是他常常爲你們微笑,那種驕傲和光榮的微笑。

中學的時候,你們有獎學金,他只是淡淡的說,好,好好學習。有一次你回到家,看到他微笑,不是對你微笑,而是爲你高興。你們看見那張證書了,那紅字刺紅了眼睛。他走了,一路上沒說什麼話,至也沒說話。但是他離開了,除了木訥的表情,沒有任何交流,也沒有任何榮耀。班上第三,年級一百名。進入大學,沒有祝賀,也沒有動力。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他帶着行李箱把你送進宿舍,留下一大筆錢:“什麼都要買。”那時候他至少還送過你一次,現在你獨自揹着沉重的行囊走在陌生的校園裏,開始大學新的征程,沒有一個告別的開始。慢慢的,你也會習慣沒有他的生活。

你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他的冷淡,和少語。然而,不知從何時起,你憎恨這個人,甚至有些憎恨他,你從未有過這種感覺。

遇到它,彷彿是老鼠遇到了貓,你在逃避,而你們就像兩條光線,各自朝自己的方向走。突然間,你發現自己習慣於沒有他。而且他也無法適應沒有你的日子。

上大學的時間很多,你逃過了他的兩次電話,但最後還是他接了。當你哭泣時,沒有人知道爲什麼,只有你自己。您沒有對他哭泣,只是淡淡的說,一切都好,但您的心卻已顛倒。你們明白了…

論幸福徵文3

幸與不幸這兩股人生紗線,交叉,重疊,最終織成絢爛五彩的人生。

當中央臺的記者問你:你幸福嗎?你可能會調侃:是的,我姓福,名叫爾康,你也可以叫我額駙。

我們會羨慕幸運的人,他們或者出生就擁有了富裕的生活,或者考上了讓人羨慕的學校、得到了條件優越的工作、交到漂亮的女朋友、有了看似幸福的家庭等。我們會感慨自己的不幸,諸事不順,感慨上帝的不公,人生無趣。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幸與不幸,看你怎麼看。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貌似夠不幸,但在母親的鼓勵下,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海倫·凱勒、斯大林、孫臏、馬雲……古今中外,類似的事例舉不勝舉。

不如說說我自己,比起一些同齡人,我家裏經濟條件不好,看似是不幸的,也曾抱怨過,但如今心裏知道,苦難造就今天的我,要問我幸不幸福,我定回:“我很幸福!”不幸成就了幸。一個好朋友,記錯了時間,錯過了一趟回家的火車,就在那沮喪的時刻,她邂逅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兩人一見鍾情,最終走入婚姻的殿堂,不幸的旁邊隱藏着幸。幸與不幸,就像那交織錯雜的紗線,讓人很難理清。

幸與不幸,是那麼奇妙的事物。若幸,有人會珍惜,會努力延續這種幸,屬最幸;然而,幸亦容易使人樂的忘我,隱藏的不幸就會顯現,幸終究變爲不幸。若不幸,有人選擇沉淪,則愈加不幸,此爲最不幸;相反,有人選擇與命運戰鬥,他們的不幸讓自己成爲不凡的人,如此他們才能經歷更大的不幸,其實細想,此類或許比最幸更幸。

作家茨威格曾在他的傳記中做過一個對比:王爾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爲當時著名的作家,同樣因故入獄,其後發生的事卻大不相同。王爾德入獄前生活富庶,自視高貴,入獄後被迫和出身卑微的囚犯同吃同住,身心受到極大的創傷,從此一蹶不振。陀思妥耶夫斯基則是被人從行刑架上解下來送往勞役營的,死裏逃生使他更加珍惜哪怕是充滿苦難的生命。他賣力地服勞役,與那些犯人交談,竭力發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也爲自己日後的寫作積累素材。牢獄生涯毀了王爾德,卻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下了《罪與罰》等傳世名著,成爲西方最深刻的思想家和偉大作家。孰幸孰又不幸?蘇軾《蝶戀花》有道:“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選擇牆裏還是牆外的權利,在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上帝已經把它交到了我們的手裏。所以面對自己的人生,如果覺得不幸,首先應該反思自己。幸則繼續努力,稍有差錯,可能就會不幸;不幸,則更

應奮鬥,要相信,只要時機到了,自然便會遇到幸。幸與不幸掌握在自己心中。

佛曰:一切皆爲虛幻。或許,人生本無幸或不幸,人生就是一塊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