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通用20篇)

本文已影響 1.46W人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了。你想知道讀書心得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通用20篇)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

春節期間,我該讀一本什麼書好呢?我站在書架前搜索。最後,我把眼光停在於丹《莊子心得》上。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遍,但能記住的似乎太少了。但總又時時在我的心裏纏繞,讓我時時回味,時時想再讀的衝動。

對莊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中“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還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在學校或函授期間也只讀過兩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沒讀懂。其它內容更不要說了,連讀也讀不下去,何說理解聖人之意。但聖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風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召喚着我。我捧着書再次讀了起來,讀的那麼認真,那麼真誠,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課。我於夢中隨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的是戰國時候宋國蒙地人,曾做過漆園小吏,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繁,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的名分。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爲經典,現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瞭方向,爲我們的爲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裏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爲利辛苦,爲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爲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所以他不愛說什麼。當楚王請他出山爲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着尾巴在泥地裏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後,要 ‘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齎送。”形體歸於天地,生死歸於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遊》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讓我們釋放自己,儘可能達到一個逍遙遊的境界。

三、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纔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爲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了嗎?怎麼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總結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條路。只有確立了這一切,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態決定狀態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裏跑過去,那樣倏忽一瞬一樣。這麼短的流光在我們手裏,怎麼樣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度,這種態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心態決定人的狀態。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過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種坦蕩的好心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莊子教給我的遠遠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總有路可走,他的豁達,他的“乘物以遊心”,他的諄諄教導,無不在我的心中翻騰。讀完第二遍,我感覺還是沒記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這激發我讀第三遍的興趣。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2

閒暇之餘,我隨手拿着《于丹莊子心得》,隨着于丹教授的引導去體會那逍遙,無爲的世界。

莊子的逍遙世界都圍繞着名與利的糾葛去詮釋世界。通過《于丹莊子心得地教誨我們》,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們平凡人一輩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縛,無法逃脫,終身拖着那疲憊的身子。

而莊子卻對名與利絲毫不眷戀,他那充滿智慧的眼看破世間一切的名利。他是一個乘物以遊心,可以獨以天下精神往來的人。他說:“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個人可以窮窘於貧困,但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在於這種貧困,他對於一個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這就決定了他面對貧困的態度。”

我們這些平凡人啊,對待莊子這種無爲逍遙的處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難。我們在這世界上相互的拼鬥,爭奪,面對四處的勾心鬥角與背叛親離,爲的僅是那張張的紙錢。

唉!我感嘆與羞愧着,我們爲何要爲了世間的種種所拼,爲了人慾所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

《莊子心得》中,莊子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簡淺地教誨我們看破名利,可是我們又怎麼去了解那虛無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說,網上流行一段話“人生無非就是爲了那幾張紙。爲錢,就是爲了那幾張人民幣。名呢,就爲了那幾張獎狀、文憑、檔案。人死後,爲了墓誌銘,爲了燒錢紙。一輩子,就是爲了那幾張紙而已。”

這真是我們的陣時寫照。從小時候,我們便爲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勞累筋骨地拼命學習,爭那鮮紅的獎狀,可憐的我們卻失去了童年那快樂的時光。長大後又失去了青春年華。可悲啊!我們!我們無法像莊子那樣逍遙地享受那精彩的世界。

我們試圖解脫,可是已定的局勢,名與利實在太重要了,它們代表了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我們無法釋懷。

名與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紅塵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縛,我們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領下,在莊子的筆下的《莊子》中感悟那無爲的世界。

可是細細想想,我們爭奪乙炔,目的是爲了自己最終可以享受,但是我們不去追求任何,逍遙面對,那種享受纔是真的享受。我們都想像莊子一樣乘物以遊心,獨以天地精神往來的人。做到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貴賤。可是何等的困難。

試想一下,人的潛能無限,只需自己做到,我們便可像莊子那樣在逍遙,虛無的世界乘物以遊心,與天地精神往來。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3

莊子與老子都是我十分崇敬的兩位神人,這致使我對道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兩人的著作《南華經》與《道德經》都是道教中的經典。這兩本書我大多在一兩年前背過,儘管有些章節記得不甚真切,但精髓似乎還是抓住了的。抱着虔誠之心,我不敢對此兩本經發甚議論,因爲我不敢說我真懂了,但似乎參考別人的見解還是可取的,於是就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我以爲莊子的精髓在於寓言,因爲實際上《莊子》整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寓言集。于丹的這本書的特點就在於它將現實生活和這些寓言結合在了一起,看似使莊子的思想顯得更接地氣。但我以爲作對比閱讀的心得會比她這種方式收穫的更多。我就舉幾個例子談談我的淺見。

比如關於“小大”的觀念,莊子在《逍遙遊》中是這樣闡述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這段話說明了世間萬物的屬性都是相對的,有比較纔有高下。這種小大之辯在《秋水》《齊物論》等章節中也都有體現。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二人講的是同一道理。

有用與無用的論辯也是老莊愛說的。莊子關於這個話題打的比喻是十分的多,而且多數都與樹有關。如《逍遙遊中》中:“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爲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同樣的,這樣的無用之用的論調也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理論依據。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這些只是莊子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每個故事都那麼耐人尋味。讀過《道德經》的人會覺得《南華經》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我想如果於丹從這個角度入手,可能會寫出更好的書。至於她現在寫的這一本,我並不看好。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4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爲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爲,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爲,何事不可爲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纔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爲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纔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爲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爲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爲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於傾聽的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於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纔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遊刃有餘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着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5

學習《莊子》,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莊子》。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說說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說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蘊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說,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蘊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爲廣闊的舞臺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爲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爲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爲,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己。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爲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爲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6

鉤月清寒嘆華涼,煮酒雲煙嫋嫋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於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脫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爲,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讚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說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說:“在中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總有那麼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莊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 ”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脫俗的快樂。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7

《莊子心得》這本書是我讀過這麼多書來,第一本讓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書。莊子之道,與儒家學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乘物以遊天,他上窮碧落下黃泉,他嬉笑怒罵說盡天下。其實他的內心十分安靜。

在莊子書中,以他自己的說法就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但其中卻蘊含着天大的奧義與智慧。莊子是一個非常善於講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陸離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貧困潦倒、等米下鍋。他沒有富裕的生活,溫飽不定,這樣一個人,他憑什麼去逍遙遊呢?就憑他的精神!莊子的心胸非常的寬廣,他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我死之後,將我扔到山溝裏。讓蒼天穹廬做我的棺蓋,讓廣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讓日月星辰、世界萬物給我陪葬。這是一種多麼豁達的境界呀,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開。

人,本來是無羈無絆的,本來是放縱自由的。但由於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物質利益,束縛了我們的身心,迷失了我們本來的面貌。如果說儒家給了我們堅實厚重的一片大地,則道家給了我們一片未來自由的天空;如果說儒家讓我們學會了挑起擔子,負起重量,則道家讓我們學會了舉重若輕。莊子的精神就是,不爲高官厚祿所動搖,不爲名譽權力所掛念,讓心胸豁達一點,開朗一點。《莊子》中記敘了那麼多的寓言,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都是爲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8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收穫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莊子心得》,慢慢品讀,收益非淺。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給我啓示最大的是于丹關於《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爲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爲“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另外,《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第48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與天地共往共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這樣我們就能夠憑藉健全的內心,在自知的基礎上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強調了人必須認識社會,順應社會。一方面在生命原則上堅持大境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達和順應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外化而內不化”,和光同塵,獲得一個遊刃有餘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9

莊子認爲遇事應該沉住氣,心平氣和的自然處之,切莫心浮氣躁,這纔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雙目緊閉,盤着雙腿,兩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斷。打斷他的是將軍嘶啞而懇求的聲音:“老頭!告訴我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老僧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但他漸漸睜開雙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將軍站在旁邊,迫不及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祕密?”老僧說道,“你這等粗野之人,手腳沾滿污泥,頭髮蓬亂,鬍鬚骯髒,劍上鐵鏽斑斑,一看就沒有好好保管。你這等醜陋的傢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個小丑,你還來問我天堂和地獄的祕密?”

將軍狠狠地罵了一句。“刷”地拔出劍來,舉到老僧頭上。他滿臉血紅,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頭。

利劍剛要落下,老僧忽然輕輕的說道:“這就是地獄。”

霎時間,將軍驚愕不已,肅然起敬,對這個敢以生命來教導他的老僧充滿憐憫和愛意。他的劍停在半空,他的眼裏噙滿了感激的淚水。

“這就是天堂。”老僧說道。

老僧確實能沉得住氣,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險時,依然能夠平靜的面對,所以,他制服了那個不可一世的將軍。試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氣,與將軍爭執起來,或者對其不屑一顧,其結果會是怎樣呢?

莊子說:“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因爲只有看透別人的內心,才最有針對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內心則比被別人抓住命根子還要可怕,還要恐怖,猶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樣陷入被動,只能聽命於人,受制於人了。

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愚者和裝愚者是相異的兩種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虛”處,是迷惑對手,而“拳”擊在“實”處,招招乃致命殺手。裝愚的,是“外愚而內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無關大局,而“精”卻“精”在節骨眼上,事關一生命運。

所以,絕頂聰明的人不喜歡顯露自己的聰明,以免讓別人窺視到自己的真實意圖;相反,他們更多時候是賣殺裝憨,揣着明白裝糊塗,不讓別人看透內心。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還嶽夢中飛”。世界上雖滄桑變化,我心事定,無論你怎麼變化,我心裏有數。的確如此,古今中外,凡是偉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靜的特點,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正確的判斷局勢、應變局勢、取得成就。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0

閒暇時靜心品讀了餘丹教授的《莊子心得》,讀完後心裏沒有大波大涌的澎湃,也沒有沉睡中猛醒,倒像有千百條蟲子在胸中蠕動,竄動過每一條神經,彷彿要將身體及心境作個徹查,好讓靈魂動起來,晾在風裏,風掉黴塵與污濁。

餘丹教授的解讀,文字簡潔,說服力強,多以現實生活爲支撐,便於理解。莊子思想映射幾千年,後人唯有在解讀中努力還原,包括餘丹教授在內的後來讀者,都只是在膜拜中受用,去淨化內心,去思慮人生,讀完後回想起來,胸中也只有一個漠態的梗概,無法真切去感知全貌,我想這就是莊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需要身體力行的踐行,我相信它是賦予有緣人的,這個緣需要虔誠,需要執着。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在他的文章中可以尋找到名利,功名,生死這些相對人生態度的大統一,人生是個恆古不變的話題,人類幾千年來都在用實踐解讀內心,都在思考這個話題,到底什麼樣的人生纔有意義,我想有太多不同的解釋,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觀點,都在努力生活、生活繼而體現生命。

淡泊名利,已成爲當今社會的一個大衆詞彙。但真正又能有幾人能像莊子一樣活在名利之外呢?這是一個物慾澎脹,私慾成災的時代,社會呼喚淡泊,需要莊子思想的浸潤。我生活在一個偏遠貧窮的小縣城裏,說到貧窮分兩說,一是物質貧窮,二是思想貧窮,多年的積貧積弱,沒有刷新這個小縣城人的思維,大衆依然夜夜笙歌,飯局上酒杯中造就了無數豪傑英雄,朋友一紮堆,喝酒、唱歌、洗腳一條龍,口袋空了,半夜回家免不了再爆局部戰爭,但他舍利成名得到大衆肯定“某某耿直”。所幸的是,這種“耿直”延伸到了家庭,從主婦到小孩,也學會了夜貓子生活,子女是犯不着管教了,盡學着大人,舉家夜歸,在酒精的刺激下,似乎就有了“天地之間、捨我其誰”的胸襟了,家人也就在這種“會心會意的微笑中”找到了幸福的感覺,唯有苦了有老人的家庭,子女爲其修了一條通向天堂的高速路。這種“耿直”似乎有其獨有的市場,得到升遷、拿下項目、承蒙關照都得益於“耿直”,名利場上,有名利雙收者,有舍利逐名者,有舍名逐利者,眼高手低者說:“我看破名利,追求淡泊”,內心空餘無限的悽苦與失落。唯有剝開名利場的面紗,見着血淋淋的傷口,以莊子思想外敷內服,才能療以頑疾,直達餘毒。

一世功與名,皆付笑談中。莊子以順其自然的心境理解功名,雖濟世之才,卻窮困聊倒,但逍遙自在,閒適野趣。現在人對功名的理解,沒有突破功名本身的瓶頸,得功名者,謂之才,不得功名者,謂之淡泊,才與淡泊本身就是功名的形式,唯有莊子不計功名纔是真的達到順其自然之境,不刻意追求,不隨意屈從。在網上看到一大學教授的演講,從中能找到在當前中國這種教育體制下追逐功名會成爲人的一種本能,從幼兒班到大學教育,都是在幹部體制下運行的,都會存在我國特色的官場潛規則,功名的追逐也就成了一種教育體制下存活下來的本能,這位教授的演講的痛心疾首的,其間盡是無奈和無助,說明大氣候還沒有逆轉,在我身邊也有好些人看破了功名,就像塵世中人看破了紅塵歸依了佛門,最終知曉平安是福,平淡是真,但這部分人盡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就像國人的鍛鍊意識一樣:“青年人沉睡、中年人覺醒、老年人奮起”,人太不容易滿足,看到的永遠是沒有得到的,已經得到的似乎就不值一提,所以長期會沉迷於功名的角逐,很難從中解脫出來,直到力不從心那一天,嘆口氣後舒口氣,但判斷子女的標準依然用功名量化,強加給孩子成人的標準以實現自己未盡之遺志,悲乎、惜哉!莊子教我們看破功名,其中有大智慧,有大人生,它要糾正從國家到個人的盤根錯節的愚疑。

莊子說:超越生死。我們常說:“生者奮發、逝者安息”,更有甚者曰“好死不如賴活着”,這些詞句我對其的理解無法全面,都只能是以偏概全,因爲我自身並不能達到莊子超越生死的境界,能遙知那是一種大智慧,大境界,超越說明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人的生死也就是春夏更替,草枯草榮一樣,是一種規律性的更替,至於名利、功名就像植物的品種不一,只是一種生存狀態要去適應一種生存環境一樣,莊子說:我們的心境要遊離於形骸之外。現實生活中的人,永遠擺脫不了自己,自己中心意識嚴重,數着日子計算生與死,以物質取得的多少決定生命的質量,莊子思想中生與死的超越,我想應該是指超越人的`內心,無所謂生,也就無所謂生的強求,無所謂死,也就無所謂死的遺憾,然後才能擺正生存的姿態,順乎規律生活,將得失、愛恨、名利置於形體之外。

莊子思想經過了幾千年的洗禮,評價已是多餘,它作用於不同個體,產生的效果會有不同,對自身心理感受的記錄我想無可厚非,有形的記錄,說明離莊子思想無形的境界還相去遙遠,將以此爲勉,淨化內心。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1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爲“聖人”,稱莊子爲“神人”。之前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暑假中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爲,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於丹《莊子心得》裏,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爲。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爲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爲“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爲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爲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2

《莊子》曾經讀過幾次,不過都並未全部看完,只是大體看過,不過通過其中的故事可以看出來,莊子喜歡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縱然窮困仍然不失做自己的決心!

這一點,或許我們不需要去如他那樣極端,但是不論是什麼樣的社會,人總需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做到外化而內不化!

這本書也是匆忙的看了一遍,總體的感覺似乎並不如直接讀莊子更好,裏面很多故事都被刪減了,想必也是爲了作者的主題需要!

對於這樣一本書,確實能夠給很多人帶來一絲新意,在那忙碌的現實生活中,在那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帶來一絲自然的氣息!

不過真正的要了解莊子,或許還需要自己親自去讀《莊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瞭解這個人!

在我們這些層次上,或許我們根本不可能瞭解莊子,而唯有達到那個層次,我們才能夠了解莊子,而我現在做的不過是我這個層次水平眼中的莊子而已。

通過莊子的文章,我們不能否認,莊子對於道是有很深瞭解的,而他也很顯然是在依道而行的,而書中又很明顯他並不去現實中摻和,這說明了什麼呢?莊子時代的現實生活已經脫離了自然之道,正是如此,莊子纔不會去違背自然之道,進入世間!這或許是另一種層次的修行,哪怕是一絲一毫都不違背自然之道,而我們所做的其實是什麼呢?

我們對於自然之道並不真正的瞭解,我們纔會認爲現實不能脫離,以莊子爲鏡子,我們的修行實在是差的很遠,我們所能夠體驗的幾乎都是頭腦所給予我們的理性思考,而莊子做的恰恰是完全沒有頭腦的思考的心靈生活!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樣一個修行過程中,我們只是出於一個起點而已,尚且不曾搞清楚山和水,又如何知曉未知的真相呢?

知道是容易的,通過讀《莊子》我們就可以知曉很多道理,但是做到是困難的,這恰恰就是莊子的難能可貴之處,這就是爲何《莊子》可以流傳幾千年,而我們的東西只能轉瞬即逝的原因!

《莊子》寫的是自己的心,寫的是自己的體驗,而我們寫的是我們頭腦邏輯,怎麼可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呢?

通過讀《莊子》,我的心蕩漾了,我感覺到了心的存在,也希望更多人可以走向心靈之路,而不是思考莊子,而是做莊子!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3

這個暑假,我一直在靜靜地品讀于丹的《莊子》心得,覺得自己的內心淡定了許多。我的座右銘是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覺得人就應該在這個物慾喧囂、浮躁的社會靜下心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大千世界,芸芸衆生,每個人的人生價值和追求是不同的,我們關鍵是應該做好的自己。

回首自己走過的歲月總覺得是那麼匆匆忙忙。我們生命裏的這段光陰,跟整個時間流程相比,的確是微不足道的。用莊子的比喻來講,“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們也時常在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最最有價值呢?

莊子告訴我們:“心態決定人的狀態。”是的,今天的我們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做人有擁有一顆平常心,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因爲該屬於自己的誰也拿不去,不屬於自己的它也不會來。自己常常想,作爲一名教師,最大的價值就是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家長信賴的老師,這就是我最欣慰的。但是有時候總是過於急躁,不允許學生犯錯誤,當學生做了違反課堂紀律,作業出現錯誤,我總是很生氣,有時甚至大聲指責。其實想想學生們真不簡單,我剛剛批評過他們,他們竟然會對我親切地微笑,並親切地喊我“韓老師”。

在這個人際關係複雜的世界上,想想做小學老師也是比較幸福的,因爲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是最純潔的心靈,不需要去揣摩他人的心思,只要我們付出愛心、耐心,就會獲得最真摯的情感。作爲一名老師,當然都盼着自己的先生最優秀,希望他們的成績出類拔萃,好像這樣才更光彩。這是一種積極追求向上的心態,但如果過度了,就會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使他們討厭老師而最終對學習產生倦怠。所以,我們爲人師者的心態不僅僅決定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更影響着祖國未來和希望呀!

感嘆人生的短暫,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獲得成功。我有時也羨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但羨慕又有什麼用呢?人還是應該面對現實,找準自己的目標,爲了心中的執着不斷前進。凡是一件事如果動機過強,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越來越喜歡看體育比賽,那不僅僅是欣賞,更是一種挑戰,有多少優秀的選手正是因爲壓力太大,沒調整好心態,而失去了登上最高領獎臺的機會,其實有時候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呀!我的第一次國旗下演講至今記憶猶新,因爲它磨鍊了我。我們學校組織老師輪流演講,當我登上演講臺,真有點搖搖欲墜的感覺。剛剛開始時,我就覺得有些小緊張,又想到周圍這麼多的師生,後面還有校長們,就更緊張了。我提醒自己“不要緊張”,但無濟於事,演講快結束了,我的心才漸漸平靜下來。我想可能自己想演講得好一些,結果適得其反。當我讀了莊子《達生》篇裏木匠的故事,明白了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也就是我們在做事時,別想太多,要達到忘我的境界,也就實現了真正的超越。與我們的同事天天相處,我們需要的是寬容和理解,正如於丹所說:“真正的爭鬥,取得勝利,不在於勇猛,不在於技巧,而在於德性”。

我們每個人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把握住現在所擁有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名家長信賴的老師,我們的生活纔是最幸福的。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4

喜歡這本書,在讀中感悟着莊子留給後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獨到現代的見解。品讀着那一個個詮釋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陽光房中,享受心靈的寧靜,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愜意的生活,真美。

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

喜歡其中的一個故事:有一隻小鷹,他從小跟着雞羣長大,小鷹也一直認爲自己是一隻雞。所以,當主人真正要放飛這隻鷹的時候,怎麼誘惑、怎麼打罵,鷹就是飛不起來,因爲它認爲自己是一隻不會飛的小雞。最後主人失望了,說:“我白養了一隻雛鷹,一點用處也沒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這隻小鷹帶到了懸崖邊,像扔一隻雞崽一樣將小鷹扔下懸崖。小鷹垂直的從懸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墜落的過程中,這隻小鷹撲棱撲棱翅膀,在墜地之前竟突然飛起來。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就在從懸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鷹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復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確實是這樣的。教師,擔負着育人的重任,開發學生潛能的責任有很多是我們應該承擔起來的。那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某種激發學生潛能的情境,讓學生某個方面的潛能凸顯出來,並引導、誘導其成長爲某一方面的“專才”,其實,這就是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道路。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5

儘管好久,就知道于丹教授要講《莊子》,而且我也極力去了解閱讀莊子其人及其書,但聽到于丹教授的講座,我還是不甚明瞭,和當初聽她的《論語》講座,領悟的程度差得太遠了。所以我很不甘心,因爲,畢竟這是一次跟着老師學習的好機會,如果糊里糊塗的過去,以後恐怕更難加深學習了。

爲此,我在網上找到有關《莊子》的系列講座,打算學着初和平的做法,對着視頻打出文字,逐字逐句地學習體會於丹教授的講座,以期悟到莊子的思想、精神本要。但這樣做簡直太難了,視頻和輸入文字的版面來回替換,速度之慢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先生說,過幾天買本書不就行了嗎,幹嘛這麼費勁?雖然有些吃力,但我還是堅持把“莊子其人”這集講座做完了,大約累計六個多小時吧。通過於丹教授瀟瀟灑灑的語言,我感覺我對莊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斷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認爲,在現代的生活中莊子的寓言對於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麼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纔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大境界?有怎樣才能獲得一個快樂的人生呢?

在莊子的《逍遙遊》中呢,有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什麼是大,什麼是小。《逍遙遊》其實無限的拓展了我們的想像空間,告訴我們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世間的小也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因爲真正的大與小,不僅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與小呢,它決不單純是一種文學化描寫的境界,更多的時候它表現在生活裏邊很多實用的規則,也就是說人的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應用起來完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麼大家都知道,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莊子之間存在很多對話。《莊子》中寫到說,惠子啊,有一天去問他,說你看魏王給了我一棵葫蘆籽兒,我在家呢就種了這麼一架葫蘆。結果長出一個大葫蘆來,有五石之大。這麼大一葫蘆看起來很豐碩飽滿,最後我就發愁了,因爲他太大了什麼用都沒有。他說我把這大葫蘆要是一劈兩半,用它當瓢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舉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麪糧食,盛什麼東西都不行,因爲皮薄而體積太大。所以想來想去說,葫蘆這個東西種了幹什麼用的,不就是爲了最後當容器,劈開當瓢來裝點東西嗎?什麼都裝不了了,所以惠子說:“這葫蘆雖然大,卻大得無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莊子呢想了想就開始給他講故事。莊子先不說這個葫蘆幹什麼,說我告訴你啊,宋國有這麼一戶人家。他們家還真是有稀世的瑰寶,就是家裏有個祕方。這個祕方呢能夠在寒冷的冬天讓人手腳沾了水以後不皴。他們家有不皴手的藥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爲生。有一天,有一個過路的人偶爾聽說他們家有這個祕方就來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來購這個祕方。全家人一聽,晚上就開了個會。說咱們家這個祕方,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全家人這樣漂洗爲生。咱們也沒見過百金呢。人家花這麼多錢,不就買個方子嘛,幹嘛不給他呀,咱賣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後太知足了,覺得這省去多少辛勞啊。這個過路的人呢,拿了這個祕方就走,他是去幹什麼呢?當時戰國時候,各個地方都在諸侯混戰之中,爲了爭地而戰。那麼在東南部就是吳越之爭。吳越之地,我們知道是靠近水鄉。這個人從宋國拿了祕方直奔吳國去跟吳王講。如果你要是選在寒冬臘月真正向越人發起水戰,那麼你有此祕方,軍士可以手腳不凍。手不生瘡可以拿着兵刃。而越人沒有這個祕方,你可以去試一試這個效果。吳王就聽了他的建議,拿着小小一個祕方開始向越人發起了水戰。這一戰吳國大勝。所以這個提供祕方的人呢。裂地封侯,馬上身價非同一般。你想想,這個方子給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帶來不同的人生效果。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會看到同樣這樣的一個祕方,但它會增值,它可能會決定一國的命運。從而它會帶來提供祕方這個人自身的改變。那麼莊子告訴他說,大葫蘆也是一樣,你怎麼就認爲它非要刨開當瓢使呢?如果它是一個完整的大葫蘆,你爲什麼不用個網子把它系起來綁在腰間,用它當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於江海啊!帶着一個大葫蘆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難道一個東西必須要被加工成某種規定建制的產品,它才一定做有用嗎?

爲什麼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裏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價值。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價值。于丹教授認爲,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即使在現代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作爲家長我們經常會跟孩子說,你趴在窗臺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沒用的事。這一下午如果你練鋼琴是有用的。我們可能跟孩子說,你這一下午就在那兒和泥巴,搭城堡,這是沒用的。如果這一下午,你練打字他是有用的。其實我曾經見過一個科學試驗。就是把一個會跳的小蟲子放在瓶子裏。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蓋子蓋上以後讓它跳。它一跳,啪!碰到了頂掉了下來。啪!再一跳碰到頂掉下來了。看它反覆跳躍,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時候。你把蓋子再擰開,你看這小蟲還在跳。但它永遠不會跳出這個瓶子了。因爲它認爲,頭頂上那個蓋子將是不可逾越的。你什麼時候打開了這個蓋子,它已經不知道還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一種可悲的現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愛爲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蓋子。讓孩子們認爲,作爲一個葫蘆它以後只能成爲瓢而不可能成爲一個巨大的游泳圈帶着人浮游於江海;作爲一塊土壤這上面是可以種菜的也許可以種糧食,但是沒有人去深入地追問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礦藏。這一切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以一種常規的思維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們的生活態度決定了我們可憐的侷限。這種侷限本來是可以打破的。打破這種侷限我們纔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遙遊。真正的逍遙,其實是無羈無絆的。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6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裏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爲此,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於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爲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誇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幹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幹。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麼好的木材爲什麼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麼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櫟樹說:“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說我是一棵沒用的樹,如果我有用的話,不就早給你們砍掉了嗎?我還能活到今天這樣子嗎?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爲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讚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爲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讚不絕口的人;因爲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後,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莊子-——逍遙遊》有一個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裏。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雲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衝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麼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麼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嘲笑翱翔於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麼!”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並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裏嗎?它在一隻黑貓的脖子上掛着,只有玻璃彈珠那麼大,但當你從外向裏望時,裏面卻是繁星密佈,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麼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裏變成一顆小星星發着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裏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裏已看不見了,最後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裏,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隻長着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裏,布袋裏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這個故事可能是我們當下對宇宙最好的詮釋了。宇宙的無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麼大鵬鳥無論飛得有多高、多遠和多長時間,這一切又有什麼了不起呢?在廣袤無垠的宇宙裏,你飛得出宇宙嗎?仍不過是在蓬蒿之間罷了。大鵬鳥飛得很高、很遠,它知道永遠飛不到邊,這不是很痛苦嗎?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於它們的無知和自己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鬥,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後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麼這麼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後,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隻無知、無用和自己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麼不好呢!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7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

真正對此生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沒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對命運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遠達不到的目的。

在艾爾基爾這個地區,經常發生猴子偷莊稼的事情,人們防不勝防。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裝米容器,有細細的瓶頸,使猴子能夠伸進去,拿着米卻出不來。沒有一隻猴子願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們都會對猴子的故事,啞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們,會有多少爲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盡自己的一生,難以放手呢?

人們往往都會關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會追逐生命中有些永遠達不到或者不需要達到的東西,而錯過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爲生活所累,爲虛名所累,爲旁人的目光所累,爲名利所累,這一切看似重於一切,卻其實遠比生活的真正意義渺小的多。許許多多的人,爲了這麼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記了生命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精彩的風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們說,他們走的太快了,就會丟掉自己的靈魂,他們停下來,就是要等等自己的靈魂,讓靈魂能夠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憊的身軀。

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懶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尋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習慣這種態度,才能夠準確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於爲了其他東西迷失了自己。

所謂達生之道,即爲對生命的一種通達之心。用感恩的心態來善待生命,用滿足的心態來善待生活,生命,也許就會更加珍貴,生活,也許就會更加美好。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8

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淨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於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遠了! 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 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爲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麼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澱下一種毛病。

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麼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後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19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後,《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裏的這段話,從小便耳熟能詳,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有一天,看《百家講壇》,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講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的字樣,面孔是陌生的,言談是和藹可親的,她並沒有咬文嚼字羅列子曰詩云,而是把聖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座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慾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並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座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爲一種理想狀態,一切都處於和諧之中,即天地萬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座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言者切切,聽者意會,那種樸實無華清新自然,一下擊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經,怦然心動,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 沒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歡上了。

于丹把解讀《論語》的指南針,放在了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裏,告訴今天的我們,怎樣有價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在於丹的眼裏,《論語》的價值,或者說是一切經典的價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語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更不是用天經地義的章法約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們窮究義理、旁徵博引,也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讓這些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的塵埃,用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所以在《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高蹈者,將聖賢經典點化爲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一如《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着溫柔的思想力量。於是,聖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實也就少了幾許迷茫——“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爲我們的不朽,成爲我們的墓誌銘。”……在大部頭的高頭講章、一連串的新鮮名詞術語、三墳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證成爲專家學者們的招牌、成爲學問的外在表現時,這些文字猶如這個冬日裏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一讀再讀而新鮮如初,滋味醇厚。而這些閃爍着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讓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長。同爲花崗岩,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一個抑鬱症患者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說,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閱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論語>心得》,遊刃有餘地行走在古代與當代的邊緣,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鏽跡,超越聖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將千萬顆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現於觀衆讀者,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們豁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在某一個闃寂的深夜...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 篇20

第一次花這麼長時間讀完的一本書(沒錯,光是這個星期就看了四十多個小時);

第一次讀到的和歷史軌跡有所重合而且能經得起推敲的一本書;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的一本書;

第一次讓我想好好了解那個時代的一本書……

這本書得來純屬機緣巧合,而一開始打開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並不是光環加身一路開掛,而是過着平平凡凡沒事兒還捎帶驗個屍破個案的田園生活,我覺得和我想象的有點不一樣。後來火伴陸陸續續的出現讓我覺得有了看下去的動力。及至花木蘭“讀檔重來”,帶着三十多年的經驗和一身怪力的升級作弊系統,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經歷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歡又共同患難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來不同了,但歷史的基本軌跡並沒有改變,而木蘭這隻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來更好的結局。

花木蘭教會了同火認清自己的價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誼;花木蘭教會右軍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軍稱爲“玄衣木蘭“;花木蘭勇猛過人而又謙遜有禮,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兒郎的仰慕。王猛將軍的細膩維護,阿單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羅大蠻的魯莽直率,那羅渾的爭強好勝,若干人的精貴無賴,陳節的衷心耿耿,狄葉飛的敏感自強……還有鄭宗,素和君,赫連明珠,阿單卓,蓋吳,拓跋燾,拓跋晃,庫莫提……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裏。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是因爲我覺得不會有那麼一個人能擔得起木蘭這個角色,她的堅強,她的勇敢,她的隱忍,她的負責如果不能在影視裏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那麼我寧願沒有那個影視化的花木蘭。

本來想寫的詼諧一點的,奈何寫出來就由不得自己了總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滿了熱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儘管是理想化的歷史,但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在這個理想裏過得平安喜樂,有聲有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