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有關讀書心得15篇

本文已影響 1.64W人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關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讀書心得15篇

有關讀書心得1

捧着一杯淡淡的茶,帶着一顆平靜的心,拿起《愛的教育》坐在桌旁細細品讀。這書帶給了我誘惑般的感覺,正如茶一樣清新怡人!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我,一個熱愛文學作品的女孩。我每天開始了我的讀書計劃,我被這本書中的一個又一個故事所深深地打動了,的確如此這是一本感人肺腑、洗滌心靈的書籍。《愛的教育》是一本80年代的書刊,是意大利亞米契斯的著名作品,書中講述的是對我有一定教育意義和引導意義的內容。如何熱愛學習、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同情弱小、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

愛——種純真無私,教育世人的情感。愛如虛無縹緲的空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身旁,圍繞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它的蘊意早已融入了生命,它在不斷的昇華,愛真的很博大。愛如萬丈深淵,永遠無止盡;愛如一次長途旅行,永遠無盡頭;愛如海上的帆船,永遠飄泊在心的海洋……愛,不僅僅是對我們個人而言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它時刻激發着我們,教育我們,讓我們懂得愛的存在。

愛就如溫泉,時刻溫暖我的心;愛就如陽光,時刻照耀你我的心房;愛就如悠久的歷史,時刻保留你我心中;愛就如光芒,時刻發射出璀璨的萬丈之光……世間有種種愛,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愛,朋友之間親密無間的愛……有時會感到自己孤獨,其實—我身邊有父母的疼愛,老師的關愛,想想自己還是蠻幸福、快樂的!

“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着風暴取兀不爲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我知道其實有很多的人家庭貧困,身體不好,有的人卻有着幸福的生活,他們都是積極上進,思想進步,熱愛生命,熱愛民族的青少年,他們有着一顆純真的心,他們從不奢求和渴望什麼,只希望自己有一顆真誠的心,無私的愛!他們的行爲無時無刻感動着我的心。

在這個科技發展飛快地世界裏,不管這個國家如何發達,最重要的是要求每個人都有民族的責任感。民族的繁榮昌盛,靠的'是我們的共同努力。只要每個人奉獻一絲的愛,世界將會更美好。“ONEWORLD,ONEDREAM!”我們將愛隨火炬傳遍世界,傳遍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我們一定要弘揚自己的民族,“以熱愛祖國爲榮”正如書中的青少年一樣愛民族!

用心品讀《愛的教育》,用心靈感受愛。將我們的愛化作流星雨,在寧靜的夜空劃過,即使流逝,但美麗依舊存在;將我們的愛化作長河,永不停息的流淌着,即使天氣寒冷,但依舊溫馨……讓我們手拉手,彼此牽起心靈的港灣,用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世界永遠溫馨,讓世界上的每個人感受到愛的存在……

有關讀書心得2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一個半月的時間下來,看得比較慢,所以上下兩卷書並沒有全部看完。但卻也在看過的一些章目中窺見了這位偉大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見解。無論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則還是爲人處世的道理上都給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關乎教育,關乎人性,更是一部關於人生及生命本體探尋意義的煌煌鉅著。偉大人物的偉大思想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正像尼采曾說過的那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不在當時那個潮溼的環境中大放光彩,在經過時間沉澱,時代乾燥了之後可能更能準確地定位其價值。《愛彌兒》中的一些論斷在當時引起了不同凡響的轟動與爭議,哪怕是現在,面對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們也能在這本像預言一樣的書裏面找到依據與線索,給我們啓迪與智慧。

第一卷開篇,作者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或許作者並不是想要強調人性是惡,道德敗壞,而恰恰正是爲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嬰兒們都天然的美好無瑕,並無後來的拙劣之分。盧梭從自然哲學觀出發,認爲應尊重兒童的天性,迴歸自然爲精髓。他在書中幾次三番的強調,"應該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是符合常倫的常識,然而真正能時時做到這樣的家長或老師卻不多。只有擺正成人與孩子的世界觀,才能正確地處理站在各自立場上的價值觀。

在受到盧梭提出的三種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時,我們能否發出感慨:"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然而我們又會產生疑問,自然賦予他什麼呢?真正做到這一點有多難?盧梭自己也在書中提到,"這樣的兒童教育,實行起來是要遇到許多麻煩的,因爲只有眼光深遠的人才懂得它的意義,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來,花這樣多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不過是頑皮的兒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歸於自然,把兒童當兒童,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會經常精心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情境:在"種蠶豆"的故事中他們可以找農場主幫忙,通過自己的勞動的實際付出去體會別人的辛苦,使愛彌兒意識到他在這裏投入了他的時間、他的勞動、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後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財產權;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他帶着愛彌兒去蒙莫朗錫鎮北的森林,讓愛彌兒在對知識是否有用表示懷疑與疑問時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來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識;在學習物理時他帶着愛彌兒觀看魔術師小鴨子的表演,讓愛彌兒自己發現磁石異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這些都是現實生活實際事物觸發,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視角來設計的情境,讓愛彌兒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不是總在懷疑"這有什麼用處"。

在看這些盧梭設計的教學場景時,經常對比着我會聯想到現在我們社會中的教育。我們學着所謂的豐富的知識,學富五車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腦袋裏存儲知識,我們以爲裝在了大腦裏就會運用了,而事實上"會用"的場合也僅限於在考場和考卷上。就觀察自己而言,學到的書本里的知識似乎與生活是完全脫節的。在生活中,我們不會用到高等函數,不會去算算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慮什麼地磚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繼續,所以我們依舊把學的有用沒用的知識都打包起,束之高閣,積滿塵埃。這邊是無止盡的學,這邊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沒有充實的的生活,倒是兩不相誤!而在盧梭的教育理念裏,我們應該拋棄那些繁重而缺少實際意義的教育模式。

"你們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將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到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孩子不應該是被逼着去學用剝奪了其玩耍時間爲代價換得的無有用處的知識。也不該是僅爲傳授知識而學知識。"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爲數是很少的,但是隻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所以問題不在與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你要始終記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給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的和清楚的觀念,即使他一無所知,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他未受欺騙就行了。"

例如,盧梭在書中提醒人們:在這個階段(10歲或12歲時),不必急於教孩子讀書識字,不可讓孩子成天沉沉悶悶地啃書,而應讓他多接觸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發現他從沒有見過的新奇的東西。正像盧梭在書中說的那樣,知識是無窮盡的,而我們能夠加以利用的生命時間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華里,綿延廣浩的知識海洋裏,我們是滄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說過,儘管所謂的知識無窮,對於個體而言,真正能使我們獲得幸福的知識,爲數是很少的,聰明的人懂得怎樣去追求這些爲數稀少的知識,而大多數人則更多的要與並不能帶給我們幸福的知識周旋。寶貴的光陰耗盡了,卻也沒有達到我們人生的初衷,快樂的享受生活。而對孩子們更是應該如此。記得美學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那些平時在實驗室裏忙個不停的人們,在真正得以空閒下來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是一件多麼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還有什麼想頭。

當然,不排除這樣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說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沒有具體考覈衡量的標準來判別。而書中,愛彌兒也只是盧梭爲了闡述自己的理論而"想象的學生"。

另外,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無疑這樣的做法會招來質疑,所以作爲此種教育做法與理念的執行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能夠抵制世俗的壓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遠見與智慧。所以確實,教育工作者的難爲之處,更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長,也是同樣有難處的。因此,盧梭在書中設想的也應只是理想狀態吧!在不同的現實社會中種種瑣碎的阻力都會使我們無法完成心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

"在書裏面,作者寫了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應該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方法。如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夠自然發展。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觀教育。"而對於已經具有一些經驗了的更爲年長些的孩子,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鍊的是感官;然而,唯獨爲人們所遺忘的,而且最易於被人們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盧梭指出不僅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過它們學習正確的`判斷,也即學會怎樣去感受。如怎樣摸,怎樣看,怎樣聽。爲了要學會思想,就需要鍛鍊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爲它們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國古語說的那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在一定階段,"鍛鍊感覺"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優秀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被我們一直傳頌。諸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有教無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雖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背景,但我們還是能跨越時間、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鳴。諸如,盧梭也很強調興趣、愛好,遠比知識重要。裏面說到,"智慧的平靜的歲月是那樣的短促,它過的那樣迅速,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徑,所以,企圖在這段期間內把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實在是一種妄想。因此,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有道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問本應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有了興趣的發現纔會引起更深層次的瞭解與挖掘。知識、書本是多的學不完,看不完的。與其打一百口淺井,不如專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勞淺薄花同樣的力氣卻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後者卻井水汩汩。讀書也是這樣,記得老師也經常強調,學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爲得力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無用功。仔細尋覓一方面適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罷,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相比於現在的各種教育方式,優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僅存於書本中,束之高閣。

在實際中,仍貫徹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則,使教育發展滯緩,優秀人才培養更是受阻。這是緊重要的問題。盧梭又指出,建立在愛好興趣幾點上的學習,也要時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負擔,以至使他感到厭倦,而在他快要睏倦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馬上停下來。他說道,"重要的不是他學多少東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違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爲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爲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爲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麼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即使說這種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當我們看見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於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強硬的要求他們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繼續不斷地工作,我們怎麼不感到憤慨"。"野蠻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關懷的教育,當然並不是說教育的內容失卻了這些,而僅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經是野蠻的了,所導致的也只能是野蠻的產物,直到最後流血受傷。讀到這裏,引發的感慨是,當一位成功的老師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師終究還是不同,前者在理論上加以指導,後者是付諸於實踐。甚至覺得,教師需要一種東西,"天賦"。

我很喜歡書中談到的這個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個年紀只有九到十歲的兒子的學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師和孩子一起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去散步,那裏有一些小學生在放風箏。父親邊走邊問他的兒子:"風箏的影子在這裏,風箏在哪裏?"那個孩子連頭也不擡一下就立刻回答說:"在大路的上空。""不錯,"海德爵士說,"大路是在太陽和我們的中間"那位父親聽見這句話,就吻他的兒子,考完以後,也沒有說什麼話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給老師一張錢票,在它的薪俸之外還給了他一筆年金。這位父親是多麼賢明,他的兒子是多麼有出息,那個問題正適合與用來問他那樣年紀的孩子;他的回答雖然簡單,但是你可以從其中看出那個孩子的判斷是多麼準確。

也許這個故事乍一看平淡無奇,並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讓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須要有很深刻的判斷能力,才能評價孩子的判斷能力。"一個出色傑出的老師必須具有這種很深刻的判斷能力。而實際中,苛求這樣有遠見與智慧的和深刻判斷力的老師是不現實的。出現的多有這樣一類的老師:"一個教師考慮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比考慮他學生的利益的時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樣證明他沒有浪費時間,證明別人給他的薪水他是受之無愧的。

他把一套易於表現的本領教給他的學生,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誇耀於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滿意,此後,他把他的東西收拾起來就走了",可以說教師中存在這種境況是很多見,很普遍的,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當然這是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教育制定規定教學任務,姑且稱之爲"集約型"的教育方式。但是,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當然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如此,或者說並不是一位教師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貫徹如此。還是有很多不僅是爲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學片段的。我們高中的歷史老師,是一位不一般的歷史老師,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懷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實,講真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他總是重複強調說,中國人,我們缺少的其實只是常識,而實際中被我們所稱之爲的常識卻早已違背了人性。

"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一摸索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參與帶孩子的摸索過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觀察孩子,從而使孩子在這一自然過程中順着自己的天性發展。這一點值得我們現在的教師和家長加以重視"。在幫助孩子養成生活習慣的同時,盧梭強調教師不單純是要做言辭及行爲上的巨人,而是應該"謹言慎行"。從文本中,可以理解爲教師不是說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樣。文中舉出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當愛彌兒跌倒時,教師會鎮定的注視他,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平靜地呆在原處,愛彌兒看到老師這般態度便也會平靜地對待摔倒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來。可以看出,教師可以有效的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慣,不一定要隨時灌以滿滿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只需隨時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節中,還有一個教育現象。"名門巨戶之家的教育,只是在於使接受這種教育的人與衆不同,所以它總是選擇最花錢的科目教,,而不願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處也不教。"看到這裏,我的感慨是,盧梭概括洞察的確實深遠。歷來,不分國界,似乎都走不出這個名利的圈子,看看當今社會上的各種教育現象,又何嘗不是如此。盧梭就拿這個舉了兩個例子,學騎馬與學游泳。在商業化社會,趨利趨名的心理在大衆心裏越來越濃厚,也許教育的初衷已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是一個值得引起我們深思的問題。對有用知識的追求,對爲人類幸福服務的那些聰明而爲數甚少的知識的態度如何,擺在怎樣的高度。

有人說,中國至少在近兩三百年內,教育不會有太大改觀。確實,無論在學校裏還是社會上,對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大家都能說出一二。我們對比國內外,感嘆中國式教育的失敗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很多人,看到諸多問題所在,沒能夠試圖提出解決辦法,只寄希望於時間、後人來爲我們"現狀後改變",這是一種看法。也有人反映,確實,教育制度牽涉着其他關鍵要素,就會提到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然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先哲們提出的偉大思想吧!在專制盛行的社會背景下,一些預見性問題與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給我們啓發。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品格高尚的作者對話,在驚歎其思維火花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境界。盧梭花了20xx年心血思考和3年時間寫作的《愛彌兒》,值得我們幾遍的細細研讀,收穫通向幸福的知識!

有關讀書心得3

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行動敏捷。玲瓏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向上翹着,顯得格外漂亮。

松鼠喜歡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十分機靈。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幹,它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樹上高興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戲。它們好像怕強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窩裏歇涼;只在樹枝被風颳得亂搖晃的時候,它們纔到地面上來。但是從來不接近人的住宅。

松鼠喜歡住在高大的老樹上,常常把窩搭在樹杈中間。它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來一些小樹枝,交錯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乾薹蘚鋪在上面,然後把苔蘚壓緊,踏平。窩搭好了,還在上面加一個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她們帶着兒女住在裏邊,又暖和又安全。

松鼠常吃的食物是松子,榛子和橡慄,有時候也吃鳥蛋。它們吃東西的'時候,常常直着身子做在樹枝上,用前爪捧着往嘴裏送。秋天,松鼠就儲藏過冬的食物,把它塞到老樹的縫隙裏,塞得滿滿的。冬天,它們有時候也用爪子扒開厚厚的積雪尋找雪底下的食物。

有關讀書心得4

作爲一名班主任,經常要處理班級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其中不少問題都是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或心理素質有關。這次我有幸參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儘管學習的時間不長,但對我的衝擊卻是極大的。我不僅學到了很多心理學理論知識,也學到了正確對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樣釋放壓力,調整自己心態,與他人如何溝通、如何相處的方式。並且通過學習,我深深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當一名好教師所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我認爲,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今後,我把要傳授的心理知識寓於活動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以活動課爲主淡化理論,強化行爲指導和行爲訓練,進行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髮展施加影響,從而更加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一課程是博大精深的,越是學習,我越是感覺自己對很多知識的瞭解還很膚淺,當今世界心理學發展極快,我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使自己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共同成長。我將不斷的提高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的學習成長,爭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爲自己鋪路。

有關讀書心得5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於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

就如同生命的數據庫,已經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打開全部程序,可以讀出全部的'文件.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僞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心淡出.說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於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於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裏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淨化內心世界.

有關讀書心得6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假期的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的字體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動了我:四歲喪父,跟隨痛哭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吊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非常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打架……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似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非常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漸漸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歡樂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非常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爭吵之類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裏,被甜水泡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似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以後,爲了將來,爲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有關讀書心得7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舉世聞名的自傳體小說——《童年》。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我,讀完後,我感慨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是由馬克西姆.高爾基撰寫的。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因爲早年喪父,所以被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裏,只上到小學三年級,因外祖父的破產而輟學。他從十一歲開始獨立謀生,撿過垃圾,當過學徒,做過童工,總之,他是什麼苦都吃過了。後來,阿廖沙因母親去世,外公的破產,再也無法在這個家裏生活下去了,於是他投身到人間,去尋找另外的世界。

其實,高爾基就是阿廖沙的`原形。高爾基出生在一個細工木匠的家庭,生活條件不太好,早年喪父,也被迫寄居在外祖父家裏,十一歲時他開始獨立謀生活,他曾兩度在南俄和烏克蘭一帶流浪,甚至還被沙皇政府監視和逮捕,雖然他的生活條件非常差,但他卻依然勤奮學習讀書,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到革命活動。終於他脫穎而出了。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自傳體小說《童年》。

我們要學習阿廖沙的這種品質,做一個不屈不撓的海燕,哪怕面前有多大的風雨,多大的困難,也堅決不放棄,勇敢與暴風雨搏擊!與阿廖沙相比,我們不僅擁有優越的待遇,而且還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應該好好把握住時間,努力學習,同時不怕困難,不怕挫折,一路劈荊斬刺,只有這樣我們將會達到成功的彼岸!

有關讀書心得8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人應該怎樣地活着纔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瞭,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着,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裏誕生》的前幾章.讀着,讀着,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着他創造奇蹟,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的動力.

有關讀書心得9

早就明白《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說,說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明白有這麼一本書,明白中國文學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樣記得了。

不知那時是因爲什麼原因竟然未讀。此刻想來真是可惜啊!說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爲我一向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此刻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說,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說。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情緒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爲可能更高一些。

我一向不看長篇小說,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可是不知怎樣,也不知爲什麼,之後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說。

儘管以前也曾翻閱過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爲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纔是我真正好處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有關讀書心得10

巴金是“一代文學巨匠”、“語言大師”。《旅途隨筆》巴金先生的第二本遊記,它記錄了巴金先生一九三三年南方旅行的見聞,也寫了他對朋友們的感激之情。這裏的“南方”是指香港、廣東、福建等地,通過巴金先生的筆,我們追隨他的足跡,看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南方一帶的社會剪影。

有幸兩次參加了博悅讀書會組織的關於這本書的品讀。第一次,在巴金故居的藏書樓,那個靜謐的夜晚,我從教師的角度,談了對於作品《鳥的天堂》,我的'閱讀感受和教學這篇課文時的一些設計。第二次我們在很雅緻的茶館——遇到你要的時光,大家都穿上了中裝,戲稱穿越到了民國時期,我們在書香茶香中再次感受巴金先生的文字的魅力,也分享了自己旅行的一些趣事、囧事、感人的事。

當我喜歡一部作品時,我會更願意去靠近作者,瞭解作者。我在想象着巴金先生寫書的時候,和旅行時的心情,他出發旅行的初衷。特別開心的是巴金先生本人爲書作序,於是在序裏我找到了所有的答案。看着序言,旅行是在一九三三年,心裏快速地做個減法,那年巴金29歲。年輕的他帶着一顆愛朋友的,感恩朋友的心出發的。這序就像他打開心扉,寫給朋友們的一封信。

序中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我並不是孤獨的,我有朋友,我有無數的散處在各地的朋友。我常說我是靠朋友生活的,這並不是一句虛僞的話。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句:我是靠着友情才能夠活到現在的。”

讀着這樣的肺腑之言,喜歡文字塗鴉的我深有感觸,沒有愛和感恩,生活中的很多美好是發現不了了。

序中先生談到旅行的目的,他說"朋友們給我的東西的確是太多,太多了。然而我拿了什麼東西報答他們呢?我是一個心地貧窮的人,我所能夠獻出來的,就只有一些感謝的表示。所以我要到各個地方去看朋友們的親切的面孔,向他們說一些感謝的話,和他們在一起度過幾天快樂的時間。"我並不是因爲喜歡“名山大川”纔開始旅行的,雖然我也很想知道各個地方人民的生活狀況。

所以巴金先生這次是感恩之旅,但是正是這場知識分子走向民間的旅行,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和當時的社會風貌。

看完序言,看到了巴金先生的真心和感恩,看懂他這次旅行的初衷,隨後我們跟着他的《旅途隨筆》出發吧。

人生旅途也讓我們帶着真心和感恩去發現更多的美好和感動。

有關讀書心得11

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三國志》中也有記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古人對讀書尚有精闢的論述,何況生活在高科技時代裏的我們,更應該堅持讀書,不斷充實自己。

第一、 讀書可以開闊視野

每個人的生命的有限的,通過讀書,可以豐富知識,拓寬視野。讀得書多了,自然就懂的多了,“博學廣識”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

第三、 讀書可以提高寫作水平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爲作文章而發愁的經歷。讀書過程中,讓你欣賞到了許多優美的詞句,在寫作時,就可以學習和借鑑,取長補短,長此以往,便會積累豐富的知識,自然就能體會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了。

第四、 讀書可以使我們懂得大道理

第五、 讀書可以增強我們的.愛國意識

知識是用金錢買不到的。開卷有益,讀書的益處無窮無盡。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讀書,讀好書,真正掌握現代科技,練好本領,爲將來建設祖國

二、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讀書的詩詞

唐 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四、讀書的故事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爲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纔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有關讀書心得12

童年,是每個人自己都值得回憶,值得珍惜一段短暫而又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是我最珍貴收藏,然而大師高爾基童年呢,真可謂“窒息天地,苦難童年”,童年應該是他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回憶!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受頗深。首先,與高爾基童年相比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兒時悲慘遭遇,我覺得自己是幸運,幸福!在家裏,父母寵愛着,關心着,保護着。在學校,有老師教導和同學們陪伴,真正可以說是無憂無慮。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就是這樣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社會中,他那顆光明和博愛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污染,反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祕訣吧!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堅強勇敢、正直自信。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把握未來!每個人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們放縱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窮困,病痛折磨,那種灰暗日子,真很難熬過,大家記得書中那句話嗎?漫漫日月,憂傷是它節日,火災是它在狂歡,在一無所有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我想這就是對《童年》中生活最好詮釋!

有關讀書心得13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有太多的東西要學,而我們知道的太少,在學習中,書就像一個沉默的老師,帶給我們無限知識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注重方法,有方法纔有成功的道路。

讀書要知道爲什麼學習,從哪裏學和該如何學習。這對我們正在學習時的學生來說,無異於一個致命的缺陷。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爲一個學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夢想。有時一本好書、一篇好的文章會使我百讀不厭;一首好的詩會讓我陶醉,像帶我進入一個神祕的世界,只有細細品味纔會體驗在學習的樂趣。

當然,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如果只一天讀書,輕鬆;如果你一生都堅持讀書,那就不容易了。無論誰都可以使自己的夢想成真,但必須有實現夢想的信念,堅持不懈,有堅強的毅力才能成功。

讀一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手裏拿一支筆,遇到共鳴以及有疑惑的地方,就在底下畫一條線,並簡單的作出旁批,長時間這樣做,不僅對閱讀提供很大幫助,有時翻閱會有溫故知新的感覺。

我看文章都會做筆記,甚至看完一本書,都會寫觀後感等等。這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靈感。

閱讀體驗有很多種,有的純粹是感覺;有的還可以是小論文,先解釋問題,展示觀點,然後找證據,用看書來學習,解決這個問題。我把這段時間的學習的收穫,整理出來,並以知識書籍或大綱的形式進行總結。

在閱讀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學習的真諦:學生在學習中,擁有創新精神。

我們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學生。我們讀書要有蠶的精神,蜜蜂的勤勞,蠟燭的作風,綠葉的性格和牛的鬥志,要有吃苦耐勞、樂於探索、無私奉獻的精神。

閱讀和思考常常使我勇敢,因此問我常常要求自己多讀。

我不應該害怕面對我的缺點,我要在學習中探索補救方法。也要善於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精華,以利於學習的突破。

有關讀書心得14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它都使我們一生難以忘懷。童年反映了我們兒時的喜怒哀樂,我想這麼些個喜怒哀樂早已在我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童年》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的呢?

讀過《童年》的`人都瞭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阿廖沙在幼年時,父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獨寂寞,也不得不讓人產生憐憫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愛他並且經常講述優美故事來使他受到薰陶。可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爲奪得家產爭吵打架,明爭暗鬥以及在生活瑣事上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早已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記印。

童年是每個人漫漫人生的開端,兒童的心靈、思想是天真無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會影響到兒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響,那麼會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則會讓人喪失目標、困惑迷惘。這就好似一個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連開頭都把握不好,那麼後面又怎會非常好地繼續下去呢?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時又接觸到了一種小市民的社會生活,而這個階層的人的所作所爲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厭惡。然而,阿廖沙單純、完美的心靈並未受這些消極態度的同化,始終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體現了他所有的內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讓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時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童年屬於你,同樣也屬於我。當我們在內心感到空曠時,回想一下童年時代的自己,它會淨化你的靈魂,讓你生出無限感慨。

有關讀書心得15

我不常讀小說之類的課外書。因爲我不懂得太複雜的寫作技巧,更別談去賞析某個作家的作品了。欣賞一件作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就像數學題目的答案不是對就是錯,可是你又能指着某篇文章的一句話說這句話寫的不對麼。所以我更多的只能看作者的想法了。

就比如說我愛看王朔的文章雖然有時候看不懂。又想了半天覺得還是韓寒的小說對我影響最大。他的小說也是我難得可以從頭到尾看完的小說。有的小說,雖說是小說,但又不完全是虛構的,我喜歡讀到作者的`真實情感。此類小說,並沒有帶給我虛無的幻想,或是對社會的美好憧憬。而是真實的社會和生活,那纔是過來人口中的社會吧。

就說韓寒,開始爸爸媽媽跟大部分大人一樣,認爲對韓寒所謂的崇拜會讓小朋友學壞。或許有時候我是羨慕他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抨擊社會的陰暗面,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自己的嚮往和想法,重要的是可以被很多人所接受。

有機會和爸爸一起去書店,爸爸翻了幾篇韓寒的文章就反常的買了兩本他的書。“不是他寫作技巧有多好,是想法很大膽。”爸爸這樣說。我自然很高興他可以這樣說。我知道好的文章並不是需要多好的寫作技巧,多出衆的結構邏輯,而是可以讓人有共鳴,可以讓人理解反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