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端午節心得體會15篇

本文已影響 3.68W人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心得體會15篇

端午節心得體會1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過去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介紹一下我自己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山東,位於祖國的東北方向。我的家鄉最典型的風俗就是吃糉子了。將糯米洗淨,並配幾個紅彤彤的小棗,用糉葉包成三角形,蒸熟。變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我最愛吃糉子了。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包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糉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時總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張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天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柍,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求真理的腳步……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優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再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身邊。今天,我們仍然過着這端午節、爲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心得體會2

這些天,電腦裏手機上時常收到有關端午節的問候和祝福:“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簡簡單單,越久越真;好緣份久久長長,地老天荒。真誠的友誼叫人終身難忘。祝端午節快樂!”

還有“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預祝端午節快樂!”

那一個個畫面上用糉葉包着的可愛的糉子躍入眼斂,一絲絲香甜似是穿躍時空穿躍電腦和手機近在我身旁;那一句句問候如夏日清涼晚風,拂過我的臉夾,沁入心扉。

在每一個普通平淡的日子,大家都忙着自己的工作、生活在自己的空間,然,當那些節日的祝福聲起。才發現自己其實一直被朋友們惦記着;才發現左右逢緣的樂趣;才突然發現心與心的距離其實很近。那種感受會讓我莫名感動好久、好久……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友情的可貴!

以前每年的端午節,母親都會安排我們去採艾葉掛於大門上,以避邪。而母親自己總是從端午節的前兩天就開始準備包糉子。她採來許多糉葉,將糯米洗乾淨浸泡一夜,第二天再準備香菇、紅棗、花生、蝦米、綠豆、肉絲,這六種食物加糯米包成鹹糉,還可以用糯米加豆沙包成豆沙糉,糯米加白沙糖做成甜糉。母親還會做一桌可口的菜,以糉子爲主食,父親還喝一杯雄黃酒,一家人聚在一起過端午其樂融融。母親自在享受做糉子的快樂而自己吃的卻很少,而我們卻是隻在享受吃糉子的快樂。

接着母親還會吩咐我們把蒸熟的糉子送給村裏年邁的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們。雖然當時在農村糉子不怎麼值錢,但在母親,卻是對家人一份深情的體貼和關愛,對老人和孩子的一滴滴真切的疼惜和一絲絲濃濃的祝福。

今年的端午回孃家時,看不見門上的艾葉黃也聞不見廚房的糉子香了。母親已經離我們而遠去了,再也見不着真實的觸手可及的以往,而母親的細緻與慈愛已定格成記憶的永恆。也開始自己親手包糉子,其實更多的則是爲了體驗母親生前所有過的那份包糉子的心境。將做熟的三個糉子置於母親墳前,再敬三杯酒、燒三燭香。對於母親的思念,再一次那樣的真真切切!遠在天堂的母親,過得可好?心臟病是否已治癒?是否可以感受到我這遲來未報的孝心?是否能聽見我的祝福?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母親的關愛!

端午節心得體會3

“端午臨仲夏,時清日復長。”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端”是“開端”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與屈原有關,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端午節還和孝順的曹娥有關呢。因爲曹娥的父親被江水淹死了,她到處找也找不到父親的屍體,所以自己在五月初五跳江了,後來曹娥抱着父親的屍體浮了上來。人們爲了紀念曹娥這種孝順父母的精神而設置了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可有趣了,有賽龍舟、掛艾草、畫額、避五毒、包糉子等等。“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端午節的早上,就給我係上了五彩線。五彩線很漂亮,這個禮物是我最喜歡的,我心裏特別開心。這五彩線可不能隨便丟棄,要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時摘下來扔進小河中,寓意是將身體中的疾病隨水沖走。這五彩線中也寄託着媽媽對我的濃濃愛意啊!

媽媽給我係五彩線後就要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糯米泡好再把糉葉洗乾淨。她拿起一片大的和一片小的糉葉來包。先包棗糉然後包肉糉。我媽媽包的糉子最好吃了。

還有一個習俗,我非常感興趣——避五毒。五毒是指蠍子、蛇、蜈蚣、蟾蜍和壁虎。那麼我們爲什麼要避五毒呢?老話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我們要驅趕這些害蟲。我們要在此日午前,在屋角及陰暗處撒石灰或是噴雄黃酒來滅五毒、驅晦氣。同時也可以將室內室外打掃乾淨。原來端午節也是要告訴人們要講究衛生啊。

今天,我帶着媽媽給我係的五彩線,吃着香甜的糉子,過着這美好的傳統節日,真是很開心。我還想過一次這樣的節日。

端午節心得體會4

在我的家鄉,人們喜歡春節。大人喜歡春節的熱鬧。孩子喜歡吃餃子,喜歡收紅包,我覺得不是。印象中,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都不是特別的節日,印象最深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最有趣。吃糉子是端午節的習俗。說到糉子,我很激動。在我的家鄉,糉子是用浸泡過的糯米包裹在竹葉裏,然後在鍋裏蒸。這樣,米飯就有了竹子的味道

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小捆。回到家,爸爸把艾蒿插到房檐上,密密麻麻的的一排,像一隊士兵在爲我們家站崗。我問爸爸爲什麼要插艾蒿,爸爸說這裏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呢。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村子的人都特別壞,上天派一個神仙來調查,決定要懲罰他們。神仙駕着祥雲來到村子的上空,突然看到一個婦女帶着倆個孩子往村裏走,她懷裏抱着一個大孩子,地上卻領着一個小的孩子。神仙感到非常奇怪,就落下雲頭,來到婦女面前,問她爲什麼。

婦女回答說,因爲小的孩子是自己的,大的孩子是鄰居託她照管的,所以她要把大孩子照管好。神仙聽完,覺得這個婦女是個特別善良的的人,決定要救她,就對她說:“大姐你好,您是個善良的人,請您把這些艾蒿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天亮前插到你家的房檐上,就會保佑你家平安無事了。”說完,神仙就化作一股青煙回上天去彙報去了。

婦女回到家,按照神仙的指示插好艾蒿,想到插艾蒿能保平安,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全村人,全村人都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插好了艾蒿。端午的早晨,神仙再次來到這個村子的上空,決定放火燒掉這個村子,可定睛一看,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插着艾蒿,不知哪一家是那位善良的婦女的家。神仙知道是善良的婦女想救全村人,於是成全了她的美意。從那以後,人們就在端午這天起早插艾蒿,以此保佑全家幸福平安。

端午不但有糉子這種美食,還有“插艾蒿保平安”這麼美好的傳說,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要傳承與人爲善的傳統美德。我愛端午!

端午節心得體會5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而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糉子,而在我的家鄉,最高興的就是自己包糉子了。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人們已經開始包糉子了。大人們把些糉葉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糉子了,如果扎得不好,那麼在煮的時候,糉子就會散掉,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着裹蒸糉,在最後,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糉子了,先往鍋裏倒水,然後糉子放進去開始煮。過了一會,糉子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糉吃不到的。我喜歡端午節,喜歡吃糉子。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上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他們抱着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裏面扔糉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糉子。

所以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糉子扔進江裏,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在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上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也是爲了不讓蛇來咬,就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糉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糉葉,裏面就是香噴噴的糉子,真像一個糉子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我一口咬下去,啊,糉子真好吃!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裏,使我陶醉,我真喜歡糉子呀!

端午節心得體會6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可惜沒能吃到家裏的糉子,只能在學校超市買幾個回來煮,也就算過節了。看着身邊的同學都陸陸續續回家陪家人過端午節了,不禁輕輕嘆了一口氣,有羨慕,有無奈,其中滋味,該是孤單一人在外求學,感覺無依無靠的人都明白的。

來廣州讀書這一年多,深深感受到自己對傳統節日變得冷漠了。像中秋節、清明節和端午節這些傳統節日同學都會回家陪家人一起過,只有情人節、聖誕節和女生節這些我認爲不痛不癢的節日纔會全班同學一起過。像我這種不能回家又在廣州感覺沒有任何歸屬感的,只能宅在宿舍看看書、上上網,看着QQ空間上同學炫回家後家人的各種關愛,默默地點一個“贊”。

據我在中大讀書的同學說,他們學院今年給每個學生髮了2個糉子,這就是中大學子的福利吧,住在中大附近的廣外學子的只能當作沒看見。中大孩子們你們就別得瑟了,廣外校友在外有所作爲,將來衣錦還校之時也是廣外騰飛之時!

不過我也很享受這僅有的3天假期,《紅樓夢》看了幾遍,還是愛不釋手,剛好放假有時間,今天又拿出來看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最後那兩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子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再次引發我的感慨,突然好想哭,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從心裏承認了自己是一個不孝順的女兒。

我突然又想起不久前在圖書館舉辦的空巢老人展上看到的那些老人,其中有一張照片的文字寫到:我知道把老人放在這邊不好,可是我城裏的2個孩子要上學,我們夫妻倆要拼命賺錢,都是照顧得了老的照顧不了小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羨慕那些能夠每逢有節日就回家的同學,我也好想回家,幫忙料理做糉子的材料,然後美滋滋地跟老爸老媽老弟一起包糉子。家裏的糉子裏面的餡都是非常多的,豈是學校的糉子所能比的?去年我所在的社團也組織我們在一起包糉子,雖然包的糉子很好吃,大家也玩得很開心,可是那種感覺跟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還是很不一樣的,因爲家人有一種血緣情懷,那意味着至少這輩子我們是彼此在這個世上的依靠。

真感恩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都能流傳下來,讓那一顆顆在外奔波勞累的心可以在節日期間找到一個“藉口”回家。是啊,家永遠是溫馨的港灣。像我這種因爲求學和路途太遠而不能回家的人,雖然心裏有些失落,不過也沒關係啦,想想毛澤東的“孩兒立志出關山,學不成名誓不還”就OK啦,慢慢在外面磨練,終有屬於你的一片天。

我從今年2月22號來廣州就沒有回過家,暑期打算在這邊實習也不回家了,覺得自己好“狠心”,怎麼就不回趟家呢?我也說不清其中緣由,這樣糊里糊塗的過日子,也挺好的。

大大的端午節,小小的一點個人感想,還有小小的一個願望:明年端午節回家。

端午節心得體會7

清晨的陽光普照着大地,一縷陽光照進我的牀頭。我剛睜開眼,一個人影“飛”到我的身邊,可把我嚇了一大跳,如果不是我“良好”的心理素質,肯定會嚇出心臟病。我定睛一看,哦,原來是老媽呀!還沒反應過來,我的手腕上就多了一個五彩繩。我恍然大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我懶洋洋地起了牀,媽媽說晚上要吃糉子,現在要去採購包糉子的材料。我聽完立馬打起了精神,正愁沒事幹呢!我馬上自告奮勇要一起去。我們來到商場,商場裏的東西琳琅滿目,我們來到賣糉子材料的分欄,“哇,糉子材料真多呀!”我和媽媽開始挑選材料。我隨手拿了一把糉葉放入購物車,媽媽看了看又拿出來放了回去,說:“這個糉葉太窄了,包不了糉子。”我又拿了一個大的糉葉放進去,媽媽又搖搖頭說:“這個也不行,太大了,包出來的糉子都入不了味道。”“不就包個糉子嗎?幹嘛那麼多窮講究!”我嘟囔着,又把糉葉放了回去。媽媽聽了,從糉葉中挑出來一些葉子,意味深長地說道:“你看這些葉子不寬也不窄,剛剛好,而且光滑整齊,包出來的糉子,色、香、味俱全,媽媽想告訴你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馬馬虎虎,不然就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嘿!原來糉子選材裏面也有不少學問呢,我不敢再怠慢了,開始細心地挑選起別的材料來。

經過一番仔細地挑選,我們終於選好了合適的材料。回到家後媽媽把江米、糉葉、蜜棗等泡在幾個容器裏。我焦急地等待着……

幾個小時後,媽媽叫我:“包糉子了,快來幫忙!”“來了,來了!”我興奮極了,連蹦帶跳地跑進廚房。要知道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糉子。我照着媽媽的樣子,將糉葉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卷兒,把江米和去了仁的蜜棗放入糉葉內,像模像樣地捲進來,用一根繩捆得緊緊的,生怕有一點疏忽,可是毛手毛腳的我做出來的糉子奇形怪狀,就像戰敗的殘兵——缺胳膊少腿,完全沒有糉子的模樣。過了半天,我終於做出來一個自認爲不錯的糉子,舉起來正要顯擺一下,捆糉子的繩子突然鬆了,江米粒像逃兵一樣“飛奔而去”。

辛苦了老半天,糉子終於做好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我心裏美滋滋的。端午節這一天雖然很累,但卻過得很充實!

端午節心得體會8

一年一度端午至,又是龍舟飛渡時,我校學生已經將傳統節日作爲自己學習、生活中一項喜愛的活動,爲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瞭解、喜愛傳統節日,進而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我校開展了形式多樣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爲主題的文化教育活動。

一、用心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追溯端午淵源,充分認識"端午節"的有關知識。

學校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黑板報、宣傳欄等多種方式進行了廣泛宣傳有關"端午節"的知識與資料,同時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透過查閱圖書、互聯網以及向長輩和他人請教等多種途徑,蒐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瞭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

二、開展各種的活動,豐富"端午節"資料。

1、各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中隊主題會。

端午節前夕,佈置學生透過書籍閱讀和上網查詢,瞭解端午節的相關知識,並在班會上進行交流學習。2013年6月12日下午,我校利用少先隊活動課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系列主題活動。爲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少先隊大隊部對活動進行了部署,分年級開展專題活動:一、二年級以禮貌的生活方式爲主題,宣傳普及衛生防病知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三、四年級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爲主題,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爭做有道德的人;五、六年級重點講解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誦讀着名愛國主義名篇佳作以及屈原和端午節的典故等端午節知識,共同紀念了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讓學生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主題活動之後,有的中隊佈置了假期親子活動,讓學生在端午節當天向長輩學習糉子的各種製法。自己動手製作糉子,感受着民俗文化。有的中隊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爲主題,畫一張手抄報……

2、網上學習,傳承傳統文化

此外,學校還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網上主題活動,動員學生參與由"中國禮貌網"開設的"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用心參加"我們的節日?端午"相關節日和愛國知識的網上學習,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個人傳統文化素質。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愛國情感,提高禮貌素質,做名副其實的禮貌城市禮貌人。

3、倡導健康防疫,開展除塵活動。

古人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廣插艾草,以免災去病,端午節成了我國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的大節日。我校結合當前痢疾的流行及我市開展爭創禮貌城市的契機,宣傳健康防疫知識,開展環境衛生教育、健康教育,淨化校園及生活環境,並組織學生到社區進行衛生清潔活動。

在本次活動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對全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走進偉人、瞭解歷史、感受偉人的愛國情懷,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端午節心得體會9

早晨,我一起牀就聞到一股清香,於是連忙跑到廚房,一看原來是媽媽在包糉子。

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媽媽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媽媽告訴我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

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糉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之後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溫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糉子煮熟了,我吃着糉子便問;“媽媽,糉子是怎麼來的?”媽媽說:“說來話長,屈原是我國一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流放期間,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軍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死。

因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龍蝦蟹吃掉,做了糉子投入江中。”聽了媽媽的述說,我不禁敬佩起屈原來了。

端午節心得體會10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農曆五月初五的日子越來越近,端午節即將到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作爲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各式各樣的節日風俗必不可少,吃糉子、掛艾草、賽龍舟、洗藥浴、放紙鳶……吃的玩的不盡相同、五花八門。作爲一名黨員幹部,在端午佳節之時,不僅要參與風俗之中,更要體悟端午風俗蘊含的“從政之道”,從而得到人生啓迪。

從“賽龍舟”中體悟比學趕超。“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每年端午時節,在中國南方地區,賽龍舟的風俗活動尤爲激烈,幾十人組成一隻龍舟隊伍,在江河中相互趕超、決一勝負,鼓聲、槳聲、水聲、歡呼聲匯成一片,賽龍舟最能感受到拼搏的精氣神,不到終點永不言棄。作爲一名黨員幹部,就是要時刻保持“比學趕超”的精神,才能不斷成長,把工作做得更好。要立足崗位“比”,在同行業中比工作質量、工作成效、工作方法;要對標先進“學”,善於從先進人物、先進事蹟、先進舉措中汲取力量,並轉化爲幹事創業的動力;要鼓足幹勁“趕”,對標先進找準差距後,就要鼓足幹勁、力爭上游、迎頭趕上;要加足馬力“超”,成爲崗位上的標兵,別人學習的榜樣。

從“蓮心糉”中體悟清正廉潔。糉子是端午節必備的美食之一,肉糉、蛋黃糉、綠豆糉……品種豐富味道鮮美,但在糉子大軍中,蓮心糉不得不說。蓮心糉食材簡單,就是將蓮子放在浸泡好的糯米之中,用糉葉包裹上,蒸熟即可,蓮心糉因爲其清香微甜,味道獨特,得到衆多食客的好評。糯米和蓮子都是白色的,乾乾淨淨、潔白無瑕,好比是從政爲官的第一原則——清清白白。“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黨員幹部要有“蓮(廉)心糉”的品質,始終堅守清正廉潔的政治操守,始終堅守乾淨做人的道德底線,始終以爲政清廉而取信於民,不該拿的不拿,不該碰的不碰,不斷提升黨性修養,增強拒腐防變能力,堅決不摸廉潔的“高壓線”,保證黨的肌體健康。

從“洗藥浴”中體悟祛病強身。“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風俗,很多地方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寓意祛除疾病,洗去晦氣,帶來好運。黨員幹部“洗藥浴”可以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但要達到祛病強身效果就必須多管齊下。要堅持把思想作爲行動指南,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強化理論學習,把黨章、黨規當成“必修課”“終身課”,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將理論學習同實踐相結合。要堅定理想信念,不斷補足思想之“鈣”,築牢信仰之“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纔不會得“軟骨病”。要不斷錘鍊過硬本領,往基層一線、艱苦偏遠、人民羣衆需要的地方走,在經歷風雨中見世面、長才幹、壯筋骨,練就幹事創業的十八般武藝。

從“避五毒”中體悟慎友爲伍。民間認爲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因此,每逢端午民間就有“避五毒”風俗,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爲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避五毒”這個風俗讓筆者聯想到了,在黨員幹部爲官從政的路途上,總是有不法商人、不法分子等“五毒”企圖用金銀細軟、錢財美色的“病毒”來侵害黨員幹部,稍不注意就會被引入歧途,幹出違法亂紀的事。從許多典型案例來看,很多黨員幹部都是被所爲的“朋友”拉下水,所以,黨員幹部在與人交往中一定要“慎友”,對那些三觀不正、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要避而遠之,要交好友、交益友、交諍友,切忌把朋友關係異化爲酒肉關係、金錢關係和交換關係。

端午節心得體會11

傳統節日作爲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春節演繹了舉國同慶的歡樂祥和,元宵節承載了新年新希望,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情感體驗,中秋節則見證了“天涯共此時”的濃郁親情……這些節日之所以延續千年傳承下來,就在於她們所具有的濃郁民族情感和深厚寓意。

不可否認,由於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的節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以端午節爲例,很多人對端午節的意義知之甚少,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孩子們不識菖蒲、艾條模樣,沒有條件參加賽龍舟,也就難怪他們把“端午節”視爲“糉子節”“吃貨節”了。

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弘揚傳統節慶文化,讓人們懂得怎麼過節,也發自內心地喜歡過節,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要有所作爲,積極支持和鼓勵民間以多種方式營造濃郁的節日氣氛,讓人們在休閒娛樂中感受文化韻味。比如,可以多舉辦一些羣衆喜愛的民俗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羣衆參與,體驗和感受傳統節日文化。此外,節日文化的傳承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比如,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開發一些物美價廉的節慶文化產品,利用新媒體多創作一些易於傳誦的節慶宣傳品。

尤爲重要的是,文化和教育部門亟須有意識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將民俗文化內容寫進課本,融入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增強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體驗和理解,使青少年成爲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

端午節心得體會1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了。所謂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今年的端午節恰逢上海世博會,高考結束,南非世界盃開始。所以,可以說今年的端午節比往年更精彩,更好玩。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民間節日,是全民健身、防病治病、避瘟疫和毒藥、祈求健康的節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相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投江爲國捐軀的日子。兩千多年來,農曆五月初五已經成爲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屈原,一位愛國詩人,聽到攻破楚都的消息,心痛如絞。他毅然寫下自己的傑作《懷沙》,投身汨羅江,爲國捐軀。沿河的人們帶領船隻爭奪救助,沿着水喚起靈魂,把糉子扔進河裏以避免魚蝦吃掉他的身體。這種習俗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

母親說:“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已經深入人心。人都是惜字如金,哀痛不已,世人都在議論他們的話,以此來傳承他們的話。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糉子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逐漸流傳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做糉子也是端午節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是買很多糉子葉,少用水泡,洗乾淨,碼好。糉子的餡料通常是糯米,用綠豆和紅棗煮熟。然後,經過媽媽和阿姨靈巧的忙碌,我們的孩子像貓一樣圍着蒸籠轉,等待糉子出來的那一刻…

長大學習後才知道,包糉子的`習俗和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據說屈原跳進汨羅江後,羣衆爲了防止水裏的魚咬詩人的身體,就做了許多糉子扔進水裏。這樣,魚吃了,就不會傷害詩人了。所以爲了保護和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就有了更熱鬧的“龍舟賽”。

我們村沒有賽龍舟,但黃石每年都有這樣一個熱鬧的場面:

在木蘭河岸邊,人們早早地聚集在岸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水面上,幾隻整齊的龍舟隊,鮮豔的衣服在風中飄揚,男孩們渴望激情地嘗試。隨着一聲鑼響,各隊爭相參賽,大家齊心協力爭第一。這時,鼓聲、鞭炮聲和人們的喊聲……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

端午節心得體會13

當我們迎來端午節的時候自然會因爲這個美好的節日感到高興,無論是各式各樣的活動還是端午節的美食都是令人心生嚮往的,所以當我參加了這次走進端午節的活動以後纔會對此感到十分難忘,畢竟活動的參與讓我學到了不少關於端午節的常識可謂是收穫頗豐,當活動迎來結束時刻以後也應該能夠感受到自己收穫的心得體會。

吃糉子可謂是端午節最基礎的形象符號自然得予以重視才行,所以在這次端午節活動中我和大家直接嘗試去包糉子,雖然作爲初學者的我們可能會在包糉子的過程中出現紕漏卻也應該意識到這項活動的意義所在,畢竟無論是包糉子的成就感還是對端午節的探索都是令人感到激動的,活動之初我們便積極參與到包糉子的項目之中並根據書本上的經驗進行摸索,由於事先便採購好了糯米和糉葉自然不會存在太大的難題,只不過由於包糉子的過程中比較貪心的緣故導致總想將糉子包得更大一些,直到被批評過後才意識到糉子包得太大將會導致很難將其煮熟,而且每個人手中的原料都事先進行了分配自然不能夠搶佔他人的份額。

對艾草這類植物的研究也是我們這次走進端午節的活動之一,雖然端午節會有在家門口擺放艾草的習俗卻對其原理不太瞭解,後來在網上查詢資料以後才明白艾草在古代是能夠用以辟邪祛病的藥草,正因爲如此纔會將其掛在門口用以表達對家人身體健康的美好祝願,再加上老一輩人認爲用艾草煮過的水洗澡能夠起到祛病消毒的效果,這便顯得這種端午節比較常見的植物究竟有多麼珍貴了。

划龍舟是我一直心向神往卻沒有機會嘗試的端午節活動,只不過由於這項活動十分盛大的緣故導致我們難以得到有效的組織,因此我們選擇簡化形式從而通過在家觀影來了解划龍舟的活動,雖然條件比較簡陋卻能夠通過電視上划龍舟的身影加深對這項活動的瞭解,事實上若是有機會的話我也希望能夠參與到划龍舟的活動之中,相信無論是團結合作的氛圍還是競爭中激發的熱情都能夠讓自己學會很多,畢竟對我來說這次走進端午節的活動着實令自己收穫了不少的體驗。

活動雖已結束卻抹不去這次端午節給自己留下的難忘印象,正因爲參與到端午節的活動之中才能夠對此深有體會,雖然不知道何時才能夠再參加到這種有趣的活動之中,但是我會珍惜這份參加走進端午節活動的回憶並總結這方面的經驗。

端午節心得體會14

端午節在中國人的心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傳說,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爲不滿統治者的統治,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投江自殺,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這一天,吃糉子、賽龍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今年的端午節是我在海南過的第三個端午節,以前的端午節沒有什麼感覺,因爲我們只是窩在宿舍裏,也沒有什麼活動,但是今年的端午節國的很不一樣。今年,我們兩個班的同學在文珍老師、劉文霞老師還有吳超華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三亞市四馬村一家黎族人家,過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端午節。

我們租了三輛車,從學校7點半出發,差不多半個小時之後,來到了四馬村。這一家黎族人非常好客,因爲我們的人特別多,所以,那一家人也請了很多人來幫忙。我們今天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怎麼樣包糉子,我們大家在家裏基本上都沒有包過糉子,所以大家都不怎麼會,只有幾個海南的同學會包,我就覺得特別羨慕和佩服。

文珍老師也教我們怎麼樣包糉子,我們一共包了兩種糉子,一種是甜的,一種是弦的。甜糉裏面包了蜜棗、花生和葡萄乾,而鹹糉里加了豬肉,這可能是因爲南北的文化差異,南方人喜歡吃鹹糉,尤其是海南人,而我們北方人大多喜歡吃甜糉。一開始學習包的時候,包了半天也沒有把它包上,不是米放太多,就是糉葉被折壞了,然後後來都弄好了之後,就是綁繩子的時候怎麼綁不出四個角,一開始就是特別灰心,不過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總算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糉子,雖然樣子不是特別好看,可是,還是覺得心裏很高興。後來我一共成功包了四個糉子。大家都包完了之後,我們就開始煮了,大家燒火、煮糉子,洗菜、切菜忙的不亦樂乎,我們大家一直忙到了中午1點多,然後纔開始吃飯。感覺這麼多人在一起吃飯,尤其是和這麼的同學在一起,感覺真的很好,以後可能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人這麼全的在一起吃飯,所以這是一段很是珍惜的時光。

中國古代的節日,現在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了,現在的端午節,賽龍舟都很少看到了,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活動我覺得特別的有意義,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同學之間的感情,學習了怎麼樣包糉子,然後也會牢牢的記住這個很難忘的日子。

端午節心得體會15

傳統節日有很多種,有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但我最瞭解的節日還是端午節。

每當到了端午節,我一回到家,就看見桌上擺着一排排糉子,每個糉子都散發出陣陣清香,我想“一定很好吃!”過了一會兒,糉子蒸好了,我看着一個個糉子,饞得口水直流,我咬了一口,“果然很好吃!”我說。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賽龍舟。到了端午節人們就會在九龍淵進行一場盛大的龍舟比賽,連有的美國人都會來參加划龍舟比賽呢!龍舟比賽開始了,划龍舟的隊員都兩手緊緊握住雙槳,使出的力氣,飛快地搖動船槳,此時,每個隊員都希望船能劃得更快,還能更快地劃到終點就好了。

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一個古代非常有名的詩人,就是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五日自投汩羅江,死後因蛟龍所困,世人哀知,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慢慢演化,才變成了吃糉子。

那爲什麼要賽龍舟呢?原來,屈原死後人們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卻始終不見他的屍體,人們就划龍舟來驅趕小魚,讓它們不吃屈原的屍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