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3W人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0篇)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人是歷史的產物。汲取歷史智慧,總結經驗教訓,指引未來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都在爲這一目標而辛勤耕耘。《歷史的教訓》一書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該書由美國著名文化史家威爾·杜蘭特與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完成。威爾·杜蘭特(1885―1981年),先後在美國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教育,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並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2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杜蘭特筆耕不輟,成果驚人,作品有《哲學的故事》《轉變》《哲學的樂趣》《歷史英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想法和觀念》,以及規模宏大的11卷《世界文明史》,是當時美國少有的集作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於一身的學者。

在撰寫《歷史的教訓》之前,杜蘭特夫婦花了近四十年的時間寫作《世界文明史》,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多領域,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作者因此而榮獲1968年的"普利策獎"和1977年的"自由勳章獎"。因爲卷帙浩繁,爲方便一般讀者閱讀,杜蘭特夫婦在此鉅著的基礎上,於1968年寫作出版《歷史的教訓》一書。

《歷史的教訓》是杜蘭特夫婦的代表作,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該書共有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係,博古通今,新見迭出,引人入勝,可以說,書中到處閃耀着歷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作品。

在分析種族與歷史的關係時,該書強調:"歷史知識會告訴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對此有所貢獻;這是我們共同的遺產和債務;受過教育的心靈,都會善待每位男女,不論他們的地位多麼低下,因爲每一個人,都對所屬種族的文明做出過創造性的貢獻。"(第41—42頁)明確表現了反對種族主義的態度,這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該書在分析羅馬衰落原因的時候,認爲:"入侵的蠻族發現羅馬之所以衰落了,是因爲以前爲羅馬軍團提供兵員的,是既能吃苦又愛國的農業人口,他們是爲祖國而戰的勇士,如今取代他們的則是在巨大農場裏無精打采的奴隸,這些農場由個別人或者少數幾個人據有。"(第88頁)這種分析,繞過羅馬衰落的表面原因,直指根源奴隸制,充分體現了這位歷史學家的遠見卓識。

在分析暴力革命的時候,該書認爲:"暴力革命對財富所做的再分配,並不會多過對財富的損壞。對土地可以進行再分配,但是人們之間天然的不平等,很快就會產生新的佔有和特權的不平等,形成新的少數人權力,他們的本能從本質上說和過去的少數一樣。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對心靈的啓蒙和個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個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學家和聖人。"(第122頁)明確指出了革命的侷限性,即革命並不必然會帶來真正的進步和解放,唯一真正的解放,是個人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只有作爲個人的獨立精神得到了解放,才意味着革命的成功。

作者並不滿足於單純分析各個因素與歷史的關係,他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前面十二章的內容,思考一個更爲宏大的主題——"真有進步嗎?"儘管作者部分肯定了進步的存在,但其角度卻和普通人並不相同。該書認爲:"進步仍然是真實的,但這並不是因爲我們生下來就比過去的嬰兒更健康、更漂亮、更聰明,而是因爲我們生來就有更豐富的文化遺產,生來便處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知識和藝術積累的增加,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基礎和支撐。遺產在增多,接受遺產的人也就相應地得到了提升。"(第182頁)也就是說,進步不可能脫離開歷史,不可能存在與歷史決裂的進步,歷史的借鑑作用和意義,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書的最後,作者強調:"歷史首先是這一遺產的創造和記錄;進步就是遺產的不斷豐富、保存、傳播和利用。對我們而言,研究歷史不僅僅在於對人類的愚蠢和罪惡給以警示,也是要鼓勵人類銘記有價值的先人。過去不再是一個恐怖陳列室,而是變成了一座英靈的城市,一個廣闊的思想國度,那兒有無數的聖哲賢明、政治家、發明家、科學家、詩人、藝術家、音樂家、有共同愛好的人以及哲學家,他們談笑風生,有說有笑,有跳有唱,有雕有刻。"(第182頁)這就在不經意間,回答了第一章"猶豫"的第一句話:"在歷史學家的研究接近尾聲之時,他將會面臨這樣一個挑戰:你研究的東西究竟有什麼用處?"(第1頁)也就是說,作者追求的,是歷史對文明的保存、記憶和薪火相傳,這樣的氣度和境界,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

當然,無可諱言,因爲作者生活時代和環境的原因,書中也存在着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誤解,以及對美國式民主的崇拜;作者對於民族、宗教、東西方文明等內容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確,相信讀者自會加以鑑別。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初拿南懷瑾先生《歷史的經驗》這本書,以爲只是歷史故事的經驗的簡單介紹,並沒有覺得內容之深刻。後來看了才知道,這裏面擷取了趙蕤的《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範《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並對黃石公《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進行了逐句串講。

關於謀略。

上次聽過北京文明文化傳播公司的劉文明老師的一節課,對銷售做了一個很恰當的比喻:銷售是一把刀,刀可以用來切菜,可以是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可以救人,但也可以被壞人用來殺人。我們無法對一件東西做一個準確的定性,正如銷售,你做的恰當,那就是直銷;做的不對,可能就成爲我們所理解的傳銷了。同樣的,謀略,往往讓我們想起厚黑學之類的權術之作,單純的說謀略,有錯嗎?沒有,僅僅是手段而已,手段不存在對錯之分,其他類似的事物也是一樣,本身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對與錯之分,聖賢講道德,道德也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仁義也是一個手段,這並不是壞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專制制度、民主制度,也只是一種手段,沒有好壞之分。問題在哪?在使用者本人。正人用手段、謀略,手段就正、謀略就正,在乎動機,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門的人,即使用仁義道德的手段也是邪。

《長短經》還是說了一個我們都熟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並用歷史的事實來驗證。仁、義、禮、樂、名、刑、賞、罰等等,實際上就包含了不仁不義等等。而且,凡事都有一個度,到不了這個度就達不到我們所說的真正的仁義等,同時,過了這一點,可能就不是真正的仁義了。

這個道理我也是最近在明白,以前老覺得,我要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凡事我都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則去做,尤其是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時候,更要堅持原則,堅持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則。其實呢,這已經走上了本本主義的路子,不知變通,因爲真正的把握原則,不是愣頭青似的死搬教條,而是因時因地不斷適應具體的情況,顧全大局的基礎上,同時又不違反基本的原則。因爲有時候,很多事情,在自己看來是做到了所謂的仁義道德,但是從整體來看,卻違反了大義。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長短經》中的一些觀點:

1、仁愛"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

仁就是愛,可是愛的反面是私心,有愛就有偏私。"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仁愛有一定的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圍,只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當面總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後,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但是范仲淹曾問他,爲什麼提拔了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說,他提拔人只是爲國家遴選人才,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情不幹,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這一點的把握,非常困難,但最基本的,應該是先去愛人,沒有愛人的心恐怕也就沒有這些仁愛的流弊。

2、仗義"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僞———反義也"

義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大義,顧大局舍小利;一種是所謂的江湖義氣,就是小義。戰國宰相虞卿"棄相捐君",魏國信陵君"竊符矯命",都是後者,小義。

想到一個朋友的例子。朋友的父親是某縣教育局副局,年輕有爲、能力強,因其兄長住院需花費大量醫藥費,他父親就以公事名義予以報銷,後來局長等領導對其不滿,仕途便從此不順,最後離開。這裏就牽扯到大義與小義的矛盾。今天的大義,當然早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把大義侷限於大局意識。應該是不破壞大局的情況下,儘量付出,儘量幫助。兒女情長、兄弟情義,量力而行。對我而言,做不了大義,但也不會盲目小義。

3、禮"禮者,所以行謹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禮也"

禮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禮、有規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爲上,是比較好,但是相反地,制度、規矩,行久了,太多了,會出大毛病,會使人偷懶、逃避。嚴格照禮的規矩,我們這樣站,這樣做都不對的,講話、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點一滴,都要小心謹慎,着實麻煩。因爲處處要人守禮,要人講節義,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因此,禮要講,但不必苛刻做作的講禮,也不要過分的講禮。講禮要分場合、時段。

4、樂"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樂也"

樂包括文化藝術,乃至歌舞音樂等。我們看歷史,一個國家富強了,文化鼎盛,藝術發達到最高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國家、民族、社會最墮落的時候,樂也有反的一面。"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彩"。民生太舒泰了,社會就墮落了,文化精神喪失了,表面好聽好看的東西卻特別多。

人也一樣,正如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一時忘乎所以,生於憂患,卻死於安樂。

5、名"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

名是很好的,給人以名譽,是好事,如現在的表揚好人好事,公司裏表揚員工的突出表現,絕對沒有錯,但是也會使人生矜篡的念頭。當看到秦始皇氣派威風的車服時,漢高祖心裏面就起了"大丈夫當如是乎"的念頭,項羽更直截了當起了"取而代之"的念頭。

我們在看到他人有所成就,或比自己先成功時,或暫時過的比我們好的時候,如果自己心急敗壞,那就肯定不會趕上他們,相反,沉下心來,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方能追趕上。

6、法"法者,所以齊衆異,亦所以乖名分"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律越嚴密,犯法的人越多,有的人要做壞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據,做出來的壞事就會變成合法的。

7、刑賞"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反賞也"

刑是殺人或拘留人,但是執行的人,會濫用刑法來欺負別人,有時好人也會受到刑法懲罰的痛苦;獎勵,得獎的人慾沒得獎的人,常常會爭功、爭賞,而爭得很鄙俗。

8、學識"聖人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爲奸僞,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反書也"

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識,使笨的人思想能夠開發,不要忘記過去的錯誤,聰明的人知識學問高了以後,能夠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識越廣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來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識之後,犯法的也許就是這些人,而且有理論,講得出道理,有罪的人他可以說成無罪。這還是說明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9、尚賢"其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至於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廢公趨私,外內相舉,奸人在位,賢者隱處———反賢也"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於下,萬人懷德。但若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只以小圈子利益爲主,則就矇蔽了領導人。同一政見的人會互相包庇,每人都推薦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關係,結果就廢公趨私,變成了一個大私的集團。

10、夫士有五反,有勢奠貴不以愛人行義理,而反以暴傲。———反貴也

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反富也

資勇悍,不以衛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鬥。———反勇也

心智慧,不以端計數,而反以事奸飾非。———反智慧也

貌美好,不以統朝蒞人,而反以蠱女從欲。———反貌也

貴、富、勇、智、貌,如果自己具備了這些中的一個,沒有做到行義理、振窮、衛上攻城、端計數、統朝蒞人,相反的,暴傲、侈靡、侵凌私鬥、事奸飾非、蠱女從欲,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違背了貴、富、勇、智、貌本該有的形象。

但是,每個人真要處在這樣的一個位置,恐怕很多事情也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了,比如自己心態的變化,自己已經變了,卻還不知道。這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隨時保持自我檢討的心事很重要的。而且,要深信,真正做到了貴、富、勇、智、貌,那就會到達一個新的層次。

11、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懼,人畏懼則變故出———反明罰也;明察則人擾,人擾則人徙,人徙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反明察也。

明罰,管理的太嚴,動不動就罰,大家就都怕了,但不要以爲怕就能嚇住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說,過分的罰,就會亂;明察,凡事都對人看的很清楚,調查的很清楚,這就使人感到被擾亂、受干涉,爲了避免干涉,就逃避遷走了,不安其處,也容易形成社會變亂。

罰和察本來都是好事,只是做過頭了,就物極必反。其實生活中,比如對於朋友、親人的一些過失,或是性格上的缺陷,大可不必去計較,因爲每個人要去細細的觀察,都會有問題的,這也就是不要過分的察,不要過分的罰。

12、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父,謂嫉妒———反忠孝也。

臣子忠於其君,子孝於其父,本無可厚非,但是,忠孝不是簡單的你要忠孝於君、父。真正的忠孝,是要顧忌大局的忠孝。如果家長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特別的孝,其他的人就會被比下去了,這樣可能就會造成他人的誤解,孝心也就不是真正的孝心了。

13、韓子曰:儒者也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

知識分子,讀書人學問又好,又會寫文章,文章寫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會辯論,於是以文學知識擾亂了法令,講俠義的人,動輒老子拳頭最大,用武勇把事情擺平了,所以重武俠的人,專門破壞了法令。儒者以文亂法,究其原因,是修養不夠,就是做人的道理沒有把握好,以至於昏了頭腦。俠者,武功本來是自保和強身健體的,但有武之後卻要去挑戰法令,就違反了武的本意,也是修養不夠所致。

14、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人應該廉潔,不苟取,一點都不要,這是對的,當然,不可以提倡貪污,但有時候,像子貢的不受金於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來,不然就會收到廉而過潔的反效果。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年輕時對歷史的不屑,通常是另一種形式的無知。等到中晚年纔會明白,歷史不會重演,而是人一再的重演歷史。

開篇:絕大部分歷史是猜測,其餘部分則是偏見。由於變化的加劇,由過去推演未來比任何時候都有風險。當下乃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爲解惑而展開之當下。歷史必須回答的問題:什麼是人性?什麼是人類行爲的本質?人類的前途?

歷史本身之所以能大體上重複着,是因爲人類天性的改變像地質改變那樣緩慢悠然,在面對經常發生的狀況,以及像飢餓、危險以及性愛一樣的刺激時,總是準備用最古老典型的方法去應對。

當然,在高度發達和複雜的文明社會中,個體要比在原始社會中的個體有更多的差異和獨特性,許多情形中包含新奇的情況,需要修正直覺的反應。習慣在減少,推理在擴展;結果變得更加不可預測。

未來是否重複過去並不那麼確定,每年都會有奇遇。從歷史的過程中,我們認爲,人類的本性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所有的技術成就,都不得不被看成是用新方法完成舊目標一一取得財貨,追求異性(或者同性),在競爭中取勝,發動戰爭。

後記:這本書,全書都是感悟,也就沒有許多特別的感悟了!只是不斷的將現實生活去驗證罷了!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他先後在美國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並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學的故事》,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隨後,他花了50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終其一生,杜蘭特都熱情致力於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著名學者、“普利策獎”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

本書濃縮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華,以現實、殘酷而又冷靜的語言,提綱挈領地勾勒出歷史與地理、生物學、種族、人性、道德、宗教、經濟、社會主義、政府、戰爭、盛衰定律等的關係,展現了人類恢弘壯闊的發展史,並總結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正如本書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書固然有不精準甚至謬誤之處,但卻是一本開卷有益的好書,展示出歷史留給人們的巨大精神遺產,這些精神遺產給現代人類以啓迪與警鑑,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對當下和未來。

雖然篇幅不大,卻是作者長期讀史、治史經驗的積累與萃取,與其說它是一本歷史經驗談,不如說是對人類史的哲學思考,涉及史學本體論與客體論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歷史是什麼?歷史的價值是什麼?書名《歷史的教訓》隱含鑑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許多教訓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通過格言、定律式的語言高度概括呈現出來,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體現了作者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該書共分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書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係,博古通今,卓見迭出,引人入勝。它縱覽人性改變國運的痕跡,洞察財富聚斂分流的軌跡,沉思道德塑造社會的力量,字裏行間到處閃耀着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們靜下心來深思細品的佳作。

人類相對於宇宙時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過客,但正是人類的渺小和侷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學習前人的經驗,我們將重蹈覆轍。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與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科學的中立性,知識不僅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雙刃劍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擴大手段而忘記改善我們的目標,無異於自取滅亡。感謝歷史上無數的聖哲賢明、政治家、發明家、科學家、詩人、藝術家、音樂家、有共同愛好的人以及哲學家,他們留下了足夠多的文明遺產,賦予人類超越死亡的生命意義,幫助我們擴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審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對我們而言,研究歷史、牢記教訓不僅僅在於對人類的愚蠢和罪惡給以警示,也是要鼓勵人類銘記有價值的先人,同時也激勵着我們儘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遺產並傳遞下去。

美國的尼布爾博士說:“祈求上天賜予我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給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予我,分辨這兩者的智慧。”如果剛好渴望增長自己處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嘗試品讀《歷史的教訓》,思考人類的哲學,也許在面臨選擇時會有更加廣闊的思維,更加明智的行動。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歷史的教訓》是20世紀美國著名學者威爾杜蘭特夫婦在其多卷本《世界文明史》等著作的基礎之上,於1968年完成的一部優秀作品。雖然篇幅不長,卻嫺熟地運用各種史料,站在跨民族、跨國家的文明史角度,以總結、論辯又不乏通俗性的語言和歷史哲學式的思維,思考自然史與人類史的方方面面。該書共有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係,博古通今,新見迭出,引人入勝,可以說,書中到處閃耀着歷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作品。

《歷史的教訓》正確區分了自然史與人類史的不同,強調了自然史與人類史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人類文明是人類自己創造的重要觀點,將人類史放在自然史的視野下進行思考,探索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般規律和普遍聯繫,從當代出發總結人類歷史的遺產。作者承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認爲“文明是合作的產物,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對此有所貢獻”,承認人類文明所積累的經驗在文明傳承上的價值,主張以文化而不是血統來劃分民族與種族,主張通過普及教育來消除歧視。

該書始終注重從經濟關係的變化來觀察人類文明的變遷,從生產發展、技術革新和物質資料的運動來看待歷史變革。因此,該書作者既看到了大河流域在文明進程中的作用,也看到了新航路的開闢和航空業發展所帶來的歷史變革;看到了人類的不平等首先是經濟上的不平等,離開經濟的不平等談自由是空泛的;看到了文明的產生、人類的進化都離不開經濟因素,道德與人類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關。該書在深入探討人性與歷史、人性與社會的關係之後,進而將道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中來考察,對道德的歷史性和其作爲社會規則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指出不同階段的道德規範之所以不同“乃是因爲它們不斷調整自身去適應歷史和環境的條件”的結果。因此,放在歷史進程中看,道德是相對的,“罪惡”和“美德”必須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評價。

作者真正的目在於思考一個宏大的主題——“真有進步嗎?”儘管作者部分肯定了進步的存在,但其角度卻和普通人並不相同。該書認爲:“進步仍然是真實的,但這並不是因爲我們生下來就比過去的嬰兒更健康、更漂亮、更聰明,而是因爲我們生來就有更豐富的文化遺產,生來便處在一個更高的平臺式,知識和藝術的增加,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基礎和支撐。遺產在增多,接受遺產的人也就相應地得到了提升。”也就是說,進步不可能脫離開歷史,不可能存在與歷史決裂的進步,歷史的借鑑作用和意義,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人是歷史的產物。汲取歷史智慧,總結經驗教訓,指引未來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現實社會中的許多問題來源於歷史,從自然史與人類史、從整個文明史的視野,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我們所面臨現實問題的複雜性。借鑑本書所揭示的關於人類文明的種種思考,更加深入地研究現實問題,總結實踐經驗,可以更好的制定措施,理政幹事。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普利策獎獲得者的傳世經典,濃縮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獨特見解。

這是一本並不厚的書,但是卻花了我4小時的'時間去苦讀。雖說是提綱挈領式的歷史筆記,但是如果事先對世界史,人類史,生物史,哲學史等不是很瞭解的話,讀起來也會一頭霧水。如果腦袋裏裝有相應的發展脈絡,我相信這本高屋建瓴的書會讓我酣暢淋漓。很可惜我沒有。

作者將卷帙浩繁的世界文明史從宗教,人性,戰爭,道德,經濟等數個方面切入分析,最後回答想要回答的終極問題——歷史,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意義?

學習歷史,讓我們明白文明是有生命週期的,也會有興起,成長,衰亡。但文明的本質在於人類創造了生活本身,人類在延續,文明也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我們的頭腦並沒有比古人更聰明,我們的社會並沒有比古時更有安詳,我們也並沒有比千年前更幸福。但毫無疑問,我們的頭腦比以前更加開放,物質比以前豐富,也使得社會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往大了說,我們的國家能在更加複雜的社會中穩定前進,這其實就是在歷史的照耀下前行。往小了說,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微不足道,但聚合在一起,就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代表着一個民族的文明,體現着一個民族的文化。我們免受戰爭,免受歧視,這都是歷史長河給予的恩賜。

歷史,不僅僅代表着政治,其固然包含了一個個政體的興亡,但是也蘊含了文明的興衰,也彙集了哲學、藝術、科學、道德、思想的多種洋流。歷史,包羅萬象,卷帙浩繁,我們需要由薄讀厚,再由厚讀薄,這可能需要用一生去完成。

人往往陷在“我”中,以爲自我意識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而這本書則可以讓你跳出“我”,以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的變遷與發展。文字簡練,不拖泥帶水,拋出發人深省的敏銳觀點是這本書的一大特點。儘管某些觀點和思想今天看來有其侷限性和偏差,但仍不失爲一本能啓發思想的書。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即便是作者威爾杜蘭特夫婦大概也想不到世界又成了另外一個的樣子吧?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人性和規律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條件與工具。地球上,空間裏,太陽下,以前發生的事情,今後還會不停發生。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一本由紀檢監察幹部、法學博士習驊寫就的《中國歷史的教訓》問世,初讀該書,給人一種讀故事的感覺,再讀,就有了震心的效果,這不就是一劑反腐肅貪教育活動的良藥嗎!

“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過去的,但也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歷史就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人們的心靈,讓其去思索,去漸悟,尋找到走下去的路,甚至可以讓其不再走彎路。

《中國歷史的教訓》這是第一本由紀檢監察幹部傾注心血、聯繫反腐敗鬥爭的實際而寫就的讀史感悟。以古道今,用“放大鏡”的手法,將古今中外不同類型的幹部、公職人員形象匯聚在一起,來探究腐敗的根源,正反齊上,從而來反思當今中國的腐敗問題。

作者習驊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全書收錄了他創作於2012年—2014年,並發表在《中國紀檢監察報》上的24篇“說古道今”的文章,以輕鬆的筆調通過衆多令人嗟嘆與沉思的人物故事,來講述歷史風雲變幻中的不變正道。

“說古”,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像磚頭一樣厚實的、咬口的評說。但全書共兩個部分,24篇,不僅不長,還很有趣,好似連環畫,爲我們畫出了千百年來中國官場吏治的千姿百態,通俗易懂。作者習驊以特寫鏡頭、放大鏡來塑造形象。如:雍正、周秉德等人物,偉大得讓人拍案叫絕;而蔡孝乾、顧順章等人的卑劣,讓人唾棄,甚至有想衝上去打他們的衝動;慈禧、阿福、小王等的愚蠢,讓人頓足捶胸,又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整理思維,消除“腐敗非罪化”的錯誤價值觀。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一次又一次地觸動心靈,洗禮心靈。

再從目錄“崇禎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費”、“慈禧收禮”等,就可以嗅到“腐”的味道,感受到作者犀利詼諧的筆鋒,化嚴肅爲幽默,沒有說教,更沒有定“條例”,小故事大道理,讓人笑後就是思與悟,震撼心靈。

關鍵還在於《中國歷史的教訓》以史爲鑑,立足中國,傳遞廉政正能量。習驊,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現在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工作,曾先後師從南京大學林仁棟教授、北京大學黃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蘇共問題。正因爲他工作的特殊性,全書對腐敗的剖析,既具全局性又不乏細緻性,就是一個引路人——憶古思今。雖數隔千年,但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割不斷的。忘記歷史,就沒有未來。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她忠實地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啓示。“歷史的教訓”就更具啓發性,教我們不要重蹈覆轍,不能在同一個坑裏跌兩次。蘇共的消失,就是歷史給我們的最好教育。細細品讀《中國歷史的教訓》,想想那些“腐敗蛀蟲”的結局以及所導致的惡果,深思腐敗的“毒性”,匡正我們的價值觀,將那一幕幕由腐敗導致的“災難”牢記於心,築牢拒腐防變之牆,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掃乾淨“蛀蟲”,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中國需要廉,需要乾淨,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只有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才能實現“中國夢”。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本書僅6.5萬字,用了10個半小時。

作者威爾·杜蘭特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歷史的教訓》是杜蘭特夫婦花了50年的時間寫作11卷《世界文明史》爲了方便一般讀者閱讀而寫成的,可以看做是《世界文明史》的觀點總結和內容概要。《歷史的教訓》是一本關於歷史哲學的書籍,全書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係,博古通今,觀點新穎,引人入勝,是歷史真諦的宏大體現。

作者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以及人們可以從中得出的教訓,體現了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可以說,書中到處閃耀着歷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作品。

推動歷史前進的,在某種程度上是人性中的慾望和進取決心。物質條件的改造很容易,但是人性很難改造,正如作者所說:“人類的本性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人性中的慾望一旦膨脹則很難控制,所以前人犯過的錯誤後人往往還會再犯。也正由於人性的不可測,才決定了歷史的不可預測和不斷重複。所以,黑格爾纔會說:“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9

這是一本值得多讀幾遍的歷史小書。

對於歷史而言,我只有少數歷史事件的記憶,沒有明確的歷史觀,這是事實。這本小書讀起來還是相對簡單的,但是過去2個月了才寫這篇筆記,又什麼都記不起來了。所以,姑且重翻一下書,總結一下每章的觀點吧:

1、猶豫。

歷史編撰不能算是一門科學。它只能算是一個行業、一門藝術和一種哲學——一個蒐集史實的行業,一門通過將混亂的材料有意義地排列起來的藝術,一種尋求預見性觀點和啓蒙作用的哲學。

2、歷史與地球。

歷史受地質條件影響,地理好比是歷史所在的子宮,哺育着歷史,規範着歷史;但由於技術的發展,地理因素的影響變小了。

3、生物學與歷史。

歷史只是生物學的一個片段:人類的生命是陸地和海洋生命滄桑變化的一部分。它給歷史的教訓是:生命即是競爭、生命即是選擇、生命必須繁衍。

4、種族與歷史。

不是種族塑造了文明,而是文明塑造了種族:地理、經濟和政治環境造就了文化,而文化又創造了人類形態。

5、性格與歷史。

社會的基礎,不在於人的理想,而在於人性。人性的構成可以改寫國家的構成。但人性改變了多少呢?很少。

6、道德與歷史。

道德是社會規則,充當社會告誡者的角色,是社會秩序、安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我們還不能有把握地說,我們這個時代的道德鬆弛是文明衰敗的先兆,還是已失去了農業社會基礎的道德規範,向着仍在由我們的工業文明融鑄爲社會秩序和常規的道德規範痛苦而可喜的轉變。

7、宗教與歷史。

宗教對道德而言是必需品–自然倫理的力量太過脆弱,以至於不能抵抗那些潛藏在文明執中、展現在我們的夢境、犯罪行爲與戰爭中的野蠻。

8、經濟與歷史。

財富集中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可以藉助暴力的或者是和平的部分再分配而得到週期性的緩解。

9、社會主義與歷史。

對資本主義的恐懼,迫使社會主義不斷擴大自由;而對社會主義的恐懼,則迫使資本主義不斷增加平等。東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東方,這一對雙胞胎很快就會團聚。

10、政府與歷史。

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秩序;有組織地集中使用暴力,是無數私人手中的破壞性暴力之外唯一的選擇。民主政府雖然不是最好的政府,但能保證不做最壞的事。

11、歷史與戰爭。

戰爭是競爭和人類物種自然選擇的最終形式,戰爭或衝突是萬物之父,是各種觀念、發明、制度和國家強有力的來源。和平只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認的霸權或勢力均衡來維持。人類社會消滅戰爭?那隻能等更高形式的戰爭(星球大戰)來轉移矛盾吧。

12、增長與衰退。

所有文明都會經歷生長、繁榮、沒落、消亡的過程,文明成長取決於面對變革時是否存在着有主動性與創造性的個體;文明衰退是由於政治領袖或思想領袖在迴應變革的挑戰中遭受了失敗。

13、真的有進步嗎?

歷史首先是文化遺產的創造和記錄;進步是遺產的不斷豐富、保存、傳播和利用。縱然我們有所抱怨,但進步仍然是真實的。

歷史的教訓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歷史的教訓》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近日終於把這本書讀完,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個人感受。

杜蘭特夫婦於1968年寫作出版了《歷史的教訓》一書。該書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可以說,書中到處閃耀着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作品。

《歷史的教訓》一書體現了杜蘭特夫婦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該書共有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係,博古通今,新見迭出,引人入勝,可以說,書中到處閃耀着歷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書名《歷史的教訓》隱含鑑古知今的寓意,其中許多教訓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通過格言、定律式的高度概括呈現出來。比如,在論及生物學與歷史的關係時,作者提出生物學賦予歷史的第一個教訓就是生命即是競爭。他把戰爭比喻爲一個國家的覓食方式,戰爭促成國家間的聯合,除非各國組成一個更大的和更有效的保護性羣體,否則國家間必然不斷重複生存競爭的邏輯。這對我們深刻認識今天世界各國與各個國家集團之間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會有所助益。

作者不論是在重要研究問題的選擇和聚焦上,還是爲研究重要問題所採用的廣闊視角以及方法上,都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鑑。正是因爲杜蘭特夫婦的研究選擇了最爲重要的問題,採用瞭如此廣闊的視野和方法,因此,其研究所獲得的一些結論:人類文明史提供給人類的教益,就具有重要的價值,至少值得人們去深思。

對於這本書我感觸最深的有幾點:一是在大自然面前要謙遜,人類歷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間,我們要充滿敬畏地學會與大自然的和平共處,不能爲所欲爲;二是國家之間要以合作爲主,文明是合作的產物,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對此做出過貢獻,要求同存異,不能你死我活;三是在社會改革方面要適度,不能過於激進,有時保守的態度其實也是很有價值的;在社會進步方面,也要注意公平、正義的適度。四是自由不是絕對的,個人的自由需要行爲規範加以約束,不能爲所欲爲,要有所爲,有所不爲,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合理的秩序。

其實,人是歷史的產物。汲取歷史智慧,總結經驗教訓,指引未來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都在爲這一目標而辛勤耕耘。《歷史的教訓》一書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沒有昨天的歷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和明天。學習歷史,會讓我們今天面對不論是教育還是金融,不論是改革還是反腐,學會用歷史的視角、歷史的視野去看問題、思考問題。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割裂歷史。我們學習歷史,是爲了傳承,也是爲了更好的前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