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有關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合集五篇

本文已影響 1.51W人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合集五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1

“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核心是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研究,針對當前基礎教育在學校實踐中存在的忽視青少年多方面成長髮展需要,忽視甚至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的新基礎教育理念。無疑“把課堂還給學生”是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理論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趨勢和重要原則。

下面我以我校數學老師丁老師上的一節《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複習課爲例,發掘丁老師的課堂還給了學生什麼?

(1)還學生時間,尤其還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充分交流的時間。

以前的課堂教學,教師對時間的控制較多,一節課二三十分鐘都唱主角,或眉飛色舞的講述,或口惹懸河的闡發,學生全成了聽衆,很少有充足的時間自己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動手;新課改後,新的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討論和發表個人見解。要求教師營造出濃郁的課堂人文氣氛,重視培養學生能力。

丁老師上的一節《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複習課在基本訓練階段,教師創設情境,(出示圖畫:3盤桃,每盤6個)教師沒有越俎代庖,沒有進行瑣碎的提問:譬如有幾盤桃?每盤幾個?一共有幾個?怎樣連起來編出用乘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而是大膽放手,讓學生看圖說話,自由發揮,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寬鬆思維環境中,從數學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並順利編出了三道分別用乘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且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即爲什麼用乘法計算或爲什麼用除法計算。學生的思維之所以這樣流暢到位,主要歸功於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把握和對學生的信任,歸功於教師的敢放,只有教師的敢放、願放,學生纔會敢想、願說。在開始的基礎訓練中,讓學生的思維充分暴露,能夠及時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2)還學生個性,特別是還給學生獨特感悟、自由表達的個性。

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聯繫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丁老師的這節複習課上,教師關注最多的就是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每道題學生解答之後,教師都會追問: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大膽亮出自己的想法,在每次的自主練習之後都會讓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等,給學生充分說的機會,學生在說中整理自己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思想,達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3)還學生權利,特別是還給學生出錯的權利、闡述個人見解的權利。

以前的課堂上,通常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答還必須得答到點子上,答到教師的答案上,否則就不被允許或被冷處理。進行新課程改革後,這種狀況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丁老師的課上,學生回答問題錯了,教師不僅不會批評,反而能作爲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如編用乘除法計算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的環節中,一位學生編了一道加法計算題,教師沒有訓斥學生,而是讓該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全班同學幫助討論,在大家的討論交流中,同學們再次區分了用加法與用乘法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區別。

(4)還學生尊嚴。特別是還學生的思想尊嚴、人格尊嚴。

在以前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是發號施令、一言九鼎,往往不把學生當成和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往往認爲學生是啥也不懂、乳臭未乾的毛孩子,往往壓制學生的思想,扭曲學生的人格。在丁老師的這節課上,教師把學生當成有血有肉,有見解、主張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師和學生平等進行知識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學生的人格在寬鬆親切的情感氛圍中健康成長;學生的思想在朋友式的切磋中變得大氣成熟。如在找一找、編一編我們身邊用乘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中,一學生編題中出現大象搬木頭的情節,老師沒有否定學生的想法,而是撓有興趣追問學生在哪見過大象搬木頭的情景,學生說在童話書裏見到過的,老師微笑默許。此處欣賞教師能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接納孩子的想法,保留孩子的意見,孩子們在老師的尊重中主動表現自己的慾望得以張揚,思維變得開闊、多元,精神也更顯得勇敢、堅強。

總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學會方法,是當前新課程標準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活動中只有真正貫徹主體性原則,學習者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才能使學習者的思維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才能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智力和潛能。爲此,教學活動應貫徹“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着眼於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高效課堂“五步三查”教學基本模式,是《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培訓基地和中國名校共同體在總結以杜郎口爲首的各成員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結合課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問題,而設計的一個具有課改推進普適性的高效課堂基本模式。“五步三查”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在步驟命名、環節設計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簡單易記,簡便易學,方便教師掌握和運用。並儘可能從方法和規律的角度來指導教師付諸教學實踐,讓教師少走彎路,縮短課堂“臨帖”的週期,從而爲打造特色高效課堂服務。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結構說明。

(一)“五步”:課堂環節五個基本步驟

1、第一步:獨學;

2、第二步:對學、羣學;

3、第三步:組內小展示;

4、第四步:班內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導學案,達標測評。

(二)三查:課堂上的三次學情調查

1、一查:在學生獨學時;

2、二查:在組內小展示時;

3、三查:在整理導學案,達標測評時。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詳解。

第一步:獨學:在獨學環節開始之前,通常要進行對上節課有關知識的反饋檢查和新課的導入。

1、檢查反饋。

從檢查內容和檢查對象上要注意分層次,並重點關注C層次學生(即潛能生)。是否需要檢查,或者檢查哪些內容和哪些學生,可依照上節課導學案整理過程中和達標測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或學習組長反饋上來的情況而定。

2、新課導入。

導入雖然不作爲課堂的一個基本步驟來看待,但它“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所以導入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習動力、調整學習狀態、創設學習情境、建構知識系統等方面。導入新課後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獨學。

高效課堂下的學生獨學,以導學案爲抓手,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爲主線,並運用雙色筆就獨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標註,帶入對學、羣學中解決。需要說明的是,獨學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關鍵,因此獨學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

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爲,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而發展的即時感受大多表現爲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表現爲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現爲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爲內心的澄明

與視界的敞亮。所以教師在巡視時應留心觀察學生獨學的狀態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高效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狀態之所以普遍較佳的原因之一,是後面的展示環節所創設的學習情境更好地激勵了學生自學。

4、第一次學情調查。

獨學時,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巡視調查,瞭解學生學習進度、對導學案獨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即基礎類題目),並據此確定獨學的時間,適時轉入下一步學習。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學情調查。

第二步:對學、羣學:對學、羣學環節仍然是以解決問題爲主線,首先通過同質學生的對學,力求解決獨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以學習小組爲組織單位,由學習組長組織成員對照導學案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對子幫扶,真正實現兵教兵、兵強兵、兵練兵。

對學、羣學的過程,既是解決獨學中存在問題的過程,也是發現新問題、探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過程。並藉此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組內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

展示的基本原則——“三性”。無論是組內小展示還是班內大展示都要明確,展示是提升,絕不是各小組對導學案上問題答案的重複性講解。爲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則,即問題性、互動性、創生性。

“問題性”是指從展示的內容上來講,要展示共性度高的問題或易錯點;“互動性”是針對展示的方式上來講,要體現出師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難求助、對話交流、質疑對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詩歌朗誦等等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創生性”是指從展示的價值體現上來講,包括學習的方法總結、規律探尋、學習的新發現、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這樣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況,也真正體現出展示環節的必要性。這種生成既有預設中的生成,也有課堂即時性的生成,無論哪種生成都必須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無邊際、脫離主題的生成。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根據《綿陽市教育局關於20xx年教師教育、語言文字工作要點的通知》精神,按照綿教函(20xx)99號文的安排,我參加了綿陽市20xx年利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開展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工作的網絡學習。在學習期間,我認真聽取專家的講解、認真體會新課程的內涵,我感覺到這種培訓方式非常好,方便、省時、省力,而且效果顯著,對提高我們今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就余文森教授所做的《課堂教學》專題淺談個人的體會。

本專題圍繞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與生成、教學與師生關係、如何在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等五個方面,從案例與理念、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和分析。其中教學的有效性是這五個專題中的靈魂,也是課堂教學中的最主要的目標。現重點談這這方面的一點體會。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也是爲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學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我們老師追求教學有效性,就象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是新課程改革成敗存亡的一個命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教師面前一個嚴峻的問題。在教學中,還有一部分教師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習慣於“講課”,試圖努力把書中的知識交給學生,教師始終主宰着整個課堂,忽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參與,忽略學生思維的啓迪,忽略學生能力的生成與發展。有的課堂表面上體現了學生的參與,但“問題”不具備啓發性、“活動”不具備主動性、“討論”不具備探究性,到最後,還是由教師將知識生硬地灌給學生。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有效教學應當是:學生不僅學到了教師傳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上課結束很久以後,學生還在繼續研究和探討上課內容;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教學有效性指的是什麼?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學習有效性的三個考量指標:學習速度(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結果(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或取得的成績)學習體驗(所伴隨或發生的心理感受)。知道了學習的有效性之後,我們作爲一線教師,如何從我們的教學實踐層面上理解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來推進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問題餘教授通過教師發言來回答。

其次,我知道了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展,那麼發展指什麼?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 ;第二,發展就其層次而言,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第三,發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第四,發展就其機制而言,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第五,發展就其時間而言,有眼前發展和終身發展;第六,發展就其主體而言,有學生髮展和教師發展。

再次,我知道了新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哪裏?學生變了。課改以後,學生的變化和進步是明顯的;教師變了。新課程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課堂教學變了

新課程中非常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它看做是教學的關鍵點,生成性體現了課堂的豐富性、開放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可以激發師生的創造性和智慧潛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難點,課堂開放了,生成了,就會出現無序狀態,從而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生成與預設是一對矛盾同一體,新課程課堂教學呼喚高水平預設與精采的生成,生成性主題的要點是:1、新課程爲什麼突顯教學的生成性;2、強調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預設;3、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哪些生成誤區;4、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爲了說明這個要點,餘教授用了一些十分生動精采的小故事和案例來說明,把講解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思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預設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爲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情境,首先要知道爲什麼要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當前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哪些誤區,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情境之於知識有多重要。知識是一種符號,如果離開特定的背景,知識就變成乾巴巴的抽象符號,就會使學生學習變得乾巴巴,非常晦澀,變得很艱難很枯燥。爲了進一步闡述創設的重要性,學情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舊知與新知,背景與知識,以及問題與思維的關係與矛盾。教學情境主要由以下幾個類型:藉助實物和圖象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動作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係和矛盾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問題創設的情境。

爲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與學生,教與學,這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基本的一對關係,把師生關係恢復到人的關係上來,建立共同發展的、以對話爲特徵的教學關係,這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務。學生具有兩種特性,一是向師性,與之對應另一個是獨立性。其中向師性是學生本質屬性,它表現在:凡是學生都具有學生感,學生不論學習哪一門功課都希望有個好老師,不論在哪一個班學習,都希望有好班主任,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師幫助,而獨立性也是學生的本質屬性,學生的獨立性意味着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傾向和獨立的要求,每個學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當強的獨立性。

我們在教學中還要貫徹好三維目標,所謂三維目標指的是: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知識、技能。爲了說明三維目標之間的關係,餘教授用立體幾何中的三個邊的關係來說明非常形象、生動。 如果只注重單維度的目標,是容易實現的,難的是整合,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將這三個目標整合起來,單維目標雖容易實現,但是達不到新課程制定的最佳目標。在教學中即關注了知識技能,又關注了過程方法,還要滲透、態度、價值觀,就是要將知識、能力、態度融爲一體。在不同的課程教學中,要同時貫徹三維目標、方法也不盡相同,關鍵是我們在教學中應有這種意識。強調三維目標是否意味着否定“雙基”,其實並非如此,因爲我們三維目標,本身就把知識技能溶入進去,而 且是把它擺在第一位,但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要服從並服務於人的和諧發展,這是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爲知識而知識,爲技能而技能。所謂雙基就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它是三維目標的依託和載體,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要注意人的發展,所以強調三維目標,並不是否定雙基知識的傳授。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們感覺耳目一新,使我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將把我學到的用於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4

聽了專家的《課堂教學評價診斷》專題講座,聽後受益很大。通過學習,我對新課程下聽課、評課的方式、方法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第一、新課程改革宏觀背景下對聽、課評課的要求。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意味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這種新的價值觀,對新課程聽課、評課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知識觀要求聽課、評課超越知識技能的取向。

原先的聽課體系過分強調了知識技能的確定性,把知識技能視爲普遍的、不變的、供人掌握的內容,導致了聽課評課的知識技能取向。在新課程改革中,不再把知識技能看作是一成不變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內容。

2、新的學生觀要求聽課、評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新的學生觀更加關注學生的潛力,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新的學生觀把學生看作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他們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育活動中複合主體的重要構成。

3、新的課程觀要求聽課、評課引導課程迴歸生活世界。

教材、教室、學校並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書。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爲“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正在成爲課程改革中教學實踐的新觀念。

第二、 新課程下聽課、評課的方式方法。

1、教師怎樣聽課:

首先,教師聽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如:先了解下聽誰的課,上那篇課文,提前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自己簡單預設一下這課的教學流程。

其次,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學,兩者兼顧。看“教”——主要是看教者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主要是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即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

此外,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在分析總結他人的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聽課的教師要善於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吸收他人的有效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2、教師怎樣評課:

(1)由教者自評。一般自評的內容有教材、教法、學法、程序。教材,主要介紹教學的要點、難點、編者的意圖以及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談自己的認識和處理與設計的差距。教法,主要介紹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方法,評議自己的設計與課堂上的設施情況。學法,主要評議自己在課堂上怎樣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以及取得的效果等。程序,主要評價自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2)同行教師評議。聽課的同行教師要針對聽課的情況對本節課的優缺點,尤其是教學特點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評價。但要明確評課的身份要以研究者、學習者的身份出現。評課的目的以激勵爲核心,真正瞭解教師上的疑惑和困難,和教師共同探討,重視培養教研團體和諧的氣氛,互相關心,共同進步,而不是挑三揀四,監督檢查。

(3)專家評議。根據教者的自評和同行老師的評議情況,由較有權威的領導和專家綜合大家的意見,對課做一個基本評價。評價應切切實實歸納出幾條值得借鑑的成功經驗和若干必須注意的有關問題,增強大家多這節課的總體印象。

(4)在教者自評、專家評價和同行老師評價的基礎上,主持人應在最後做畫龍點睛的概括總結,提出課堂教學中哪些做法、思想值得學習和推廣,應該怎樣去學習借鑑。

教師的工作性質和肩負的重要任務要求教師應該成爲終身學習的先行者,聽課、評課活動也爲教師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經常進行聽課、評課活動,有利於教師總結和推廣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促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學習、提高和成長,更能有效的促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聽課評課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與探索,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研究的“藝術效果”。任何的學習、交流都是爲了不斷的反思、改進我們的教育行爲,聽課、評課將是讓我們揚長避短,共同進步。而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課,纔是真實,離老師最近,於學生最受用,也最有研究和使用價值。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參加了安徽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這次會議由名師授課和專家點評、講座組成。

在沒參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認爲,教小學數學是很簡單很輕鬆的事,現在想想真的錯了。因爲太沒有工作的經驗,參加工作的二個多月以來,磕磕絆絆,諸多困難。參加了這次觀摩會,讓我受益良多:

1、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創設,學情境中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時,我們往往是從情境中提煉數學信息,從而構建數學模型,最後還要在實際中應用。特別是王銳老師執教的《旋轉》一課中,王老師創設學生玩“大炮打魚”的遊戲情境,一個學生到講臺上遮住眼睛,王老師把魚的位置藏好,再找一個學生來指揮上面的學生怎麼旋轉大炮一定打到魚。經過老師精心的設計,學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轉的三個要素—旋轉方向、旋轉角度、旋轉中心。這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爲之感動和敬佩。

2、以生爲本。如今信息社會中不斷創新才能讓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作爲育人工作者,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於學習基礎知識的小學生而言,我們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爲起點。作爲一名新教師,總認爲因爲知識“過於”簡單,所以認爲這對於學生而言也很簡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並不成熟,接受新事物複雜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們自認爲簡單的事情,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講臺上的第一節課“秒的認識爲例”,很有幸的是,觀摩課上,晁老師上了和我相似的課“分的認識”,晁老師處理時和分的關係上時,讓男生看分針,轉一圈就喊停;讓女生看時針,轉一大格就喊停。學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時的關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震撼了,設計的很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3、作爲一名新教師,要多看書,多聽課,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讓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這次的觀摩學習是短暫的,留給我的思考卻是長久的。名師們嫺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對新理念純熟運用的能力,都將成爲我今後奮鬥的目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