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精選校本培訓心得體會集合5篇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校本培訓心得體會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校本培訓心得體會集合5篇

校本培訓心得體會 篇1

校本教研作爲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是“基於學校、在學校中、爲了學校”的教研,對學校和教師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可是什麼校本教研?要如何開展教研工作?作爲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我們,長期以來卻一直對校本教研的概念模糊不清,存在着很多困惑。

長期以來,很多老師以爲校本教研無非就是聽課、評課,或者是由學校制訂好課題,教師在進行課題實驗……有時候,會抱怨校本教研的繁多,感覺筋疲力盡,無從下手。最後,校本教研活動就變成一種任務,爲了完成任務,爲了應付學校及上級的檢查,校本教研沒有真正達到校本教研的目的,最後難免影響了校本教研的質量和水平。

4月18日,XX市進修學校姚永寧副校長爲我們進行專題講座,題目爲《加強改進日常教研 建設校本教研製度》。這次講座猶如一場及時雨,姚副校長爲我們精心地解答了這些困惑,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們對校本教研的困惑,聽完講座後,感覺受益非淺。姚副校長告訴我們,校本教研就是教師爲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自己的教室裏發現了某個教學問題,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以追蹤或汲取他人的經驗解決問題。也有人把這稱之爲“爲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由此可見,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師的素質。那麼,如何讓校本教研活動做到實用、有效,而且不會造成教師平常的教學負擔呢?原來,校本教研的真諦就是以教師爲主體、以教育教學問題爲出發點、以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爲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校本教研和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進行自我反思。葉瀾教授也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 由此看來,教師專業的成長要把反思和校本教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反思,如果遇到無法解決或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就可以在教研研討會上與其他教師進行教學切磋、協調與合作,通過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信息,在碰撞中產生火花。產生火花就是校本教研的一個突破口,完全有可能是校本教研一個好的課題研究。然後,按照“問題——課題——研究——解決問題——實踐”的教研流程,想方設法在教學過程當中解決問題,並且不斷地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這樣的校本教研就能收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另外,姚副校長也提出了校本教研已經不是侷限於面對面地進行教研交流了,渠道出現了有各式各樣:個人博客、qq羣、視頻會議等等現代化的網絡交流工具正日益成爲我們校本教研的一個載體。如果我們能結合這些方式,校本教研就更有助於把我們從研究的“配角”或“執行者”的地位解放出來,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使我們的教學水平在課堂中淋漓盡致地發揮。

校本培訓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我們進行了校本培訓,培訓的內容爲閱讀培訓,經過一天的培訓,現將體會和感悟與大家交流一下。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工作者不應只滿足於“一桶水”,而要成長爲“長流水”。不論是領導幹部、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需要讀書,讓讀書成爲一種生活習慣。

讀書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和品質,還能增長一個人的教育智慧,更能改變學校、教師、學生。

做一件事情,最難的就是要堅守,讀書活動的開展更是這樣,最重要的是形成讀書的習慣,產生讀書的興趣,營造學校讀書的氛圍和風氣。在閱讀的內容上應該廣泛涉獵,在閱讀的形式上要把讀與寫緊密地結合起來,要讀有所悟,讀有所感,讀有所寫,真正實現閱讀成果的轉化。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在青春校園中與一個個靈動的生命相遇,並進行心靈的對話。閱讀使我們學會反思與精進,是內心更加強大、心胸更加開闊、追求更加崇高。學校要成爲師生心靈相互靠近、彼此溫暖、幸福溝通的精神家園。學校教育就是在漫長人生路上教師與學生的一次心靈之約。

一旦讀書成爲我們的讀書方式,我們便不會孤獨。在閱讀中追尋生命的意義,回答自我的提問,內心會變得安靜而豐富。通過閱讀,我們將一個個美好的星空呈現在學校的課堂,呈現給學生。我們將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透過閱讀昇華爲豐滿與深刻、博學與智慧。

我慶幸,我喜歡讀書。我讀書,我快樂,我就要努力讓我的學生們快樂,從中享受書香浸潤生命的快樂。

優秀教師黃瑞萍說:“沒有真正的閱讀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把閱讀帶給孩子,就是把詩意、溫暖和幸福帶給孩子,讓孩子擁有人生最大的財富。

我深深意識到:作爲一名教師,自己更要重視閱讀和熱愛閱讀,自然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潛移默化中引領着學生通過閱讀共同進步。閱讀讓我領略學者們凝練的文字和獨到的見解,也改變了我的生活觀和教育觀。

沒有真正的閱讀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校本培訓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參加校本教研的培訓,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作爲教師的我們要與新課改同行,與時俱進,適應新課程要求,就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究、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 在新世紀新時代的社會裏,社會的發展需要新型人才,這激烈着我們要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創新,總結教學經驗。作爲新時代的人民教師就必須善於接受和消化新觀念、新知識,認真鑽研業務,必須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必須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學識淵博,業務精良。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深入淺出,得心應手,才能使學生產生敬重感,自覺自願地接受教育和指導。

通過參加校本教研的培訓,理解了如何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貫穿於數學及各個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使我茅塞頓開。回憶這段時間的培訓,讓我感受頗多,下面就具體談一些學習的收穫。

第一、通過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課堂教學的藝術與技巧,同時也解決了我以前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讓我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彷彿一下子見到了光明和希望,對我的教學實踐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第二、通過校本教研的培訓,爲我以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能力層次,實行了“分層次、分類指導”教學,對知識水平不同的各類學生都不偏愛、不卑視、不譏笑,多給學生以讚許、鼓勵、支持和親切的目光,含蓄的微笑、輕鬆的表情、和藹的態度,以示老師對其的信任、關心、愛護。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採用多提問、多練習,多給學生活動、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即儘量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機會的教學方法。 通過培訓學習,讓我意識到,要在新課改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不僅僅靠提高個人綜合素質,還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認識,轉變自我的角色定位,樂於施教,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校本培訓心得體會 篇4

通過一學期的校本培訓,和其他的培訓方式、繼續教育方式,本人談一下在校本培訓中的三個問題。

一、校本培訓的意義

作爲教師繼續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校本培訓在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是深化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校本培訓有利於提高教師實際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觀定》明確提出了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性質與目標:“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指對取得教師資格的中小學在職教師爲提高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而開展的培訓。”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要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爲重點。”

教師參與繼續教育“其學習的目的不只是提高自已的學術水平,更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並直接爲教學服務。”

“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價值最終是通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來體現的。”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要爲實施素質教育服務、直接爲教學服務、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上,決定了繼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靈活性,必須有助於中小學當前的問題解決。

(二)校本培訓有利於提高中小學教師參與積極性

成人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很強,當他沒有意識到參加培訓是一種需要時,效果不會很好。也就是說,缺乏主體的活動,就沒有主體的發展。

由於教師身心發展已經成熟,認知結構達到一定水平,在教師身上顯現出來的學習者應是自我發現問題、自我探究、自我解決、不斷進取的個體,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具備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利用教師主體經驗、發揮主體作用是參學者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前提。事實上,教師在培訓機構和培訓中心參與繼續教育,參學者往往抱着“我是來接受教育的”的被動心理,信息流向主要是“培訓者→參學者”,基本沒有“參學者→培訓者”、“參學者→參學者”的信息溝通與信息交流,這種信息流向一方面是培訓者信息的陳舊和日漸枯竭,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自身經驗不被重視、教師缺乏主體“外化”實證主體的機會,他們中蘊藏的寶貴的信息資源得不到重視和利用,很容易失去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校本培訓的環境有利於形成教師主體意識:培訓過程中,第個教研組一個下午不排課,分教研組培訓人數少一些,活動效果可能要好一些,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明確教師參與的義務和責任,而且增加了教師的參與機會;同時,校本培訓培訓主題集中在所在學校的問題中,和當前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教師的經驗和問題更容易受到重視和關注,教師參與積極性更強;更爲重要的是,校本培訓有利於滿足不同層次教師學習需求,培訓成果可以直接內化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轉化爲實際教育教學效益,有利於形成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在動機。所以,校本培訓有利於提高中小學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提高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質量。

(三)校本培訓有利於彌補繼續教育資源不足

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廣大教師不可到高校去參加繼續教育、去參加社會機構的培訓,所以校本培訓以學校爲陣地,因校制宜、內向挖潛,學校、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用適當的方式,選取適合需要的內容,有的放矢地完成培訓任務,是一種機動靈活的培訓方式

(四)校本培訓有利於學校學習型組織建設

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適應21世紀的社會需要,必須開展終身學習。在諸多社會職業中,教師是最先感受到終身學習必要性的社會工作者之一,學校必須以學習型組織的建設理念順應形勢變化。在學習型組織中,“學習不再是孤立的活動,人們不必撇開工作專門抽出時間來學習。相反,學習就是工作的核心,學校就是教師學習的場所。因此,要改變過去脫產才能學習的陳舊觀念,在教學和工作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提高和充實自己。”“只有組織捅有衆多會學習的團體,纔可能發展成爲善於學習的組織。”校本培訓最大的特點是學習與工作有機統一,以工作中的問題解決激發學習動機,通過工作能力的變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體現學習的價值;同時,通過校本培訓的組織和管理,加強教師間的協作與交流,增進團結與友誼,互幫互學,互教互學,互相激勵,比學趕幫,建設會學習的教師羣體,促進學校由教師忙於授課、輔導、出題、判卷的事務性組織向學習型組織發展。

二、校本培訓的組織

(一)校本培訓的制度化建設

1、教師發展不僅是學校和學生髮展的條件,也應該是學校管理的目標。學校要對學校教師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實現途徑進行認真規劃,

這種規劃不能僅僅停留在學校領導層的頭腦中,而是應該經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覆,成爲明確而具體的規劃方案,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從中找到位置和方向,使之成爲全體幹部、教師的共識,激勵學校成員爲此目標奮鬥和努力。

2、學校領導要注意挖掘和協調繼續教育資源,實施校本培訓。

3、教師參與業務培訓提高,不僅是中小學教師的義務,也是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學校要把保障教師參與培訓提高作爲以法治教的重要內容,依據《教育法》、《教師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等政策法規,創造條件,爲教師繼續教育提供條件保障。

4、校本培訓的制度化:

(1)校本培訓的工作制度,即把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內容、什麼人實施、什麼人蔘訓、什麼要求等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來,成爲教師羣體和個體必須遵守的規範;

(2)檢查考評制度,每學年(或學期)對教師繼續教育檢查考評些什麼、由誰實施、怎樣實施、對檢查考評結果怎樣處理進行明確要求,使之成爲制度。

(二)、和學校和教師實際緊密結合是校本培訓的根本

校本培訓以學校和教師當前及發展中的問題爲出發點,以問題解決爲目標,以教、學、研、做合一、即知即傳、互教互學爲主要教學方式。

(三)、繼續教育活動中,必須有其他培訓活動的完善和補充。

三、校本培訓的模式

校本培訓的模式應該是多樣的,不能把大家集合在一起學習就稱爲校本培訓。

1、專題研討式:參與學校教研活動是每個教師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研活動不僅是中小學改進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常用、最普遍的措施和手段,也應該是培訓提高教師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把教研、師培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教研活動必須有教師提高的目標追求和功能定位,其次教研內容要專題化、微格化,一次甚至幾次解決一個問題。以課堂教學研究爲例:首先要運用系統的方法對課堂教學要素和環節進行系統分析,然後按照最優化教學原理,一次或幾次教研活動集中解決一個要素或環節的優化問題,最後將優化的各要素和環節整合在課堂教學中,以改進課堂教學,有利於中小學教育教學問題解決和中小學教師素質提高。

2、個別指導式:個別指導式也就是傳統的“師帶徒”培訓方式。接受指導的教師一般包括以下幾類:一類是新上崗教師,以樹立正確的職業信念、熟悉教材教法、掌握基本教育教學技能,儘快適應教育教學爲目標;第二類是教育教學能力相對較弱的教師,以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爲目標;第三類是新調入學校的教師,以熟悉瞭解學校、儘快融入教學體系和教師羣體爲目標;第四類是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幹教師,以繼承和發揚名優教師優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經驗、形成教學風格和特長爲目標。

3、課題研討式:課題研討式校本培訓就是通過組織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學習新理論、接受新信息、探索新模式、實踐新方法、創造新成果,提升教師精神追求,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課題研討式培訓是克服教師職業倦耽促進教師進一步成長髮展的必由之路,它最適合促進骨幹教師的提升和發展。對教師成長規律進行研究表明①,教師成長有兩個重要的轉化期:一是從教育的新手向教育能手轉化的時期;二是教育能手向學者型教師轉化的時期,由教學能手向學者型(科研型)教師轉化的根本途徑是參與教育科研。

4、專題培訓式:把專題培訓式與專題研討式進行比較,專題研討式主要以教研活動的方式進行,側重於當前教育教學的問題解決;專題培訓主要以集中辦班和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側重一些全局性、共同性、前瞻性和系統性的問題解決,側重於信息交流,它是一種相對集中的培訓活動。專題培訓在時間上可長可短,可以是一小時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也可以是延續幾個月的計算機培訓班、英語口語訓練班;在內容上可以針對當前突出存在或急需解決的問題,如師德建設研討與報告、新教材與新教法培訓,也可以是系統性、規範性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指導教師既可以是或先一步瞭解信息、或自身有研究成果的校內教師,也可以是外聘的教育骨幹和專家。

5、資源共享式:充分利用學校的軟硬件資源,學校的校園建設爲廣大教師學習提供了一個很的平臺,同時我校有很多名師和先進模範也是我們廣大教師的學習榜樣。

6、學校管理的個別自學式:在學校教師成長總目標指導下,學校明確規定學習任務,由教師個體實施,每個教師根據自身實際確立自我成才目標,自我定位,自我導向,自我修養,自我提高。促進教師自學,學校要把激發教師內在學習積極性作爲根本,必要時輔以制度、檢查和獎懲;我校的青年教師參加月考就是一種很好的自學形式,學校要積極爲教師個別自學提供條件,使教師有資料可學、有時間可學、有地點可學、有好心情可學。

校本培訓心得體會 篇5

一名優秀的教師既是好的教書匠也是好的學習者。他只有不斷地學習、吸收養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和學習的能力。而校本研修工作在推動新課改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謂功不可沒。我在校本研修學習中,始終讓教研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既讓教研與教育教學相互促進,又減輕了自己的工作負擔。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學習過程,談點個人的心得體會:

首先,教研從課堂上來。

在我看來,教學即教研,讓教研的時間從課堂上來。解決教研時間問題,我認爲課堂教學不是簡單操作,而是運用藝術,充滿智慧的過程。而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智慧要靠教師即時的觀察、分析、判斷、思考。換句話說,也就是要靠教研來獲得。所以,教學過程本身也是教研過程。我就是在課堂上採取邊教邊研的形式,這樣更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教研更具實效。我體會到學會教學即教研,其最大的優點在於,在不增加自己額外負擔的前提下,增加了教研的機會和時間,讓課堂教學更具實效。

其次,教研從生活中來。

事實上,教研的資源在教師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善於發現,勤于思考,教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比如,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不小心摔跤始終不肯起來,非得要母親或父親去扶她起來時,我們就該想到:現實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總是過多表揚,一味賞識學生,正是當前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導致學生經常處在一片“好好好”的讚揚聲中,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特別是留守學生,助長了他們驕傲自滿的情緒。

第三,教師要勤於動筆。

有人說得好,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至少是一個蹩腳的作家。這句話說得好,是啊!教師口口聲聲要求學生認真寫作文,寫出好作文,然而教師都不以身作則,帶頭寫出優美的文字,那又怎麼能讓學生信服呢?認識到這一點,現在通過研修學習,我又開始愛上看書寫文章了。不管是生活隨筆或是教學淺見,我都在盡力地書寫,書寫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還有自己學生的喜怒哀樂。

第四,聽、評課。

每週堅持至少聽1—2節課,同時作好聽評課記錄,課後及時與授課老師進行反饋。每聽到一節課都能令自己收穫非淺,吸取別人課堂的精彩,彌補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精彩或不足,總是假設着自己如果在上這堂課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麼處理,自己總是設身處地的想着,學習着有經驗老師在上課堂的把握,而當自己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就會思考自己應該在什麼地方注意些什麼細節。

校本研修伴我人生成長。校本研修是學校工作永恆的主題,是學校發展的不竭源泉。教師的成長是學校得以生存的支柱,我從中感受成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