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泊船瓜洲》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9.79K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泊船瓜洲》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泊船瓜洲》說課稿

《泊船瓜洲》說課稿1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於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愛鄉和急於返鄉鎮的心境。

詩句語言凝鍊,意境優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和熱愛。由此可見,本文是對同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鑑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要求,針對同學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結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啓發想象,領會意境,進行熱愛家鄉教育。

2、動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充沛理解詩意,並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詩歌“只有入境,才幹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詩情,確定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指導同學學習古詩,再現詩歌描繪的情境是教學的關鍵。

根據以上幾點,在教學作如下嘗試:

首先讓同學回顧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樣,複習了舊知,加強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同時通過有感情的背誦把同學引入到了學詩的情境當中去,激發了同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引導同學理解詩意,對於高年級同學來說,不是第一次學古詩。因此,學習課文的開始,我就讓同學回顧學古詩的方法。然後,進行歸納,給出方法。這樣設計實際是給出了同學的學路。同時,也滲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學統一起來。通過學法的運用,促進小同學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

在理解詩意中,我採取了“先扶---後放”的方法。先扶學前兩句,“讀詩句----解字詞-----串講詩意----體會兩句話的作用”。爲配合詩意的理解。教師板書,目的是在學法上“教”同學,使其掌握方法爲其智力經驗的形成奠定基礎。讓同學自學三、四句,並以彙報形式檢查同學的學習情況(板書)

通過對學習方法的運用促進了同學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最後,讓同學用自身的話說出全詩大意,爲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奠定基礎。

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放在引導同學領會詩的意境上。

這一過程,我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來進行。

第一種方法:設境想象法

運用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爲同學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沛調動了同學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同學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薰陶。形象思維和籠統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同學談自身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第二種方法:重點字詞剖析法

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同學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防止保守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無層次的串講串問,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同學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教學的第三個步驟是:指導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豐富同學的詞彙,培養同學的語感,激發同學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最後,讓同學動筆,完成以下的鞏固練習。防止在古詩教學中,只動口不動手的現象,通過練習檢查了同學的學習情況,接收信息反饋。

總體上講,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詩句的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

2、積極創設情境,進行學法指導。

3、抓住重點剖析,進行紮實的訓練。

《泊船瓜洲》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泊船瓜洲》作者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王安石,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啊什麼時候才能照我回家鄉?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辭官歸家途經瓜洲時所寫的,寫出了詩人停船瓜洲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語言平實易懂,感情真摯強烈。因此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品讀重點詞,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學會學古詩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標

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2、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有了一定的語言的積累,本詩較淺顯,學生結合註釋很容易讀懂。因此,本課教學我以“讀”爲面,“說”爲線,“品”爲聚焦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構建“解—知—明—品—誦”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情感氛圍。

學生也用“解—知—明—品—誦”的方法來學習本詩,明確目標要求,多讀細品。

四、說教學程式

(一)談話導入

上課伊始,我問孩子們:“當看到圓圓的月亮時,你會想到什麼呢?”“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看到圓月都會感慨萬分,借詩抒發自己的情懷,誰見過這樣的詩,能大家分享一下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關月亮的詩,看作者借月抒發什麼情懷?”談話導入,以舊引新,自然過渡到本課的教學。

(二)學習古詩

對古詩的.教學我讓學生按“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品詩境—誦詩句”這五個步驟進行自學。

1、解詩題

齊讀課題結合註釋自學理解課題。這樣把課堂的學習自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者”爲激勵,組織學生主動學習的學者。

2、知詩人

讓孩子們自由談談對詩人王安石的瞭解。誦讀學過的王安石的詩,最後我歸納簡介詩人及寫詩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瞭解詩人離鄉當官數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舊派的反對,被迫離職,這首詩就是詩人歸家途經瓜洲時所寫的。便於學生理解詩人的憂傷情感及濃濃的思鄉之情。爲學習本詩理解詩人感情做好鋪墊。

3、明詩意

(1)通過多讀,反覆讀作到明詩意。

一讀詩句要求讀準多音字(泊bó、間jiàn、只zhǐ、數shù、重chóng、還huán)。

二讀詩句要求把握好節奏。

三讀詩句要求讀完後想想這首詩寫了什麼,結合註釋理解詩意,和夥伴們交流你讀懂的地方及不懂的地方。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練習鞏固詩意。

《泊船瓜洲》說課稿3

一、 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5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習者特徵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爲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本課的生字詞,並能夠達到背誦,默寫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查資料的方法自學,培養運用資料解決問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瞭解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

5、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情,我主要採取雙主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主題音樂、情景再現、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也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啓發鼓勵,配合媒體課件音視頻襯托渲染,開啓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並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中藉助圖片、音視頻等媒體幫助學生展開想象。

三、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1、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欣賞情景音樂,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2、抓好小組團隊合作學習,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的主體性體現,逐步實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協調運用,最終養成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蒐集的資料,導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瞭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通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古詩中,一聲和二聲的音讀得長些,三聲和四聲的音讀得短些),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註釋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六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幻燈片上展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並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採用想象、感悟、讀詩、寫話、資料補充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捨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 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並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並用語言描述出來;接着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着美麗的故鄉,遙想着難捨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通過誦讀最後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捨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2、指導誦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本環節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走進詩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詩人在家鄉度過了哪些難忘的時光?並寫話,在此基礎上師根據學生彙報組織引言:此時,詩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團聚,盡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溫馨還能實現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飲酒品詩還能實現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帶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遊還能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

經過這樣反覆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3、出示資料 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在學生已深刻感悟詩人思鄉、戀鄉的基礎上,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旨在引導學生明白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古詩、昇華古詩情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並適時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這句詩是全詩的精華,是詩人情感的高度濃縮。在此基礎上點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詩人無邊的鄉愁,無盡的思念。

4、誦讀古詩,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迴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迴歸和昇華。

5、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我主要採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定性和定量評價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環節的教學中對有思維或者言語閃光的學生及時給予言語、掌聲等鼓勵,沒有達到要求的提示、鼓勵他們再動腦思考;環節學習任務告一段落後,有簡單的說話、做思考題、背誦等進行總結評價,對於發言、背誦、做習題等完成得比較好的,要給予積分登記,便於每個單元教學反思和單元檢測成績統計提供補充和參考的資料。

《泊船瓜洲》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王安石,該首詩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二)學情分析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懷有一定的'熱情,並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與技能。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和單元訓練重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一是通過看註釋、閱讀詩歌初步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詞的意思;二是通過小組合作、情鏡設置法、模擬身份探究法、品析重點詞語和詩句,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品味詩歌的優美;三是結合簡筆畫畫面、想象作者的家鄉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四是拓展資料的展示,開擴學生視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景物描寫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懷,感受詩人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我將本詩的重點定爲:通過創設情境、模擬身份、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會詩詞意思、體會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

2、教學難點

小組合作學習品詞析句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深層含義。

(五)教學準備

1、針對課文內容有側重地查閱王安石的資料,對他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人生履歷有所瞭解,並做簡要地記錄。

2、收集描寫思鄉的詩詞——李白《靜夜思》。

3、準備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製作教學課件。

二、設計理念及教學教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基礎特點,參照新課標、新大綱要求,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爲主。突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主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組織、引導者,採用情境設置法、模擬身份探究法進入課文的理解,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討論爲主。

《泊船瓜洲》說課稿5

一、說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誼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聽說是墨客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觸宦途多險,前程未測,表現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宦途沒有充足信心之時,全部的鄉情仕意。固然,對付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窮究。要是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生齒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東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間才氣照着我回到故鄉。這首詩寫的是墨客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蘊藉悠遠。

2、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有描寫春天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兩個黃鸝鳴脆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有寫借明月而思鄉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等等;通過“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爲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a、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b、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c、通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通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a、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b、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說教學策略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啓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師生對詩,創設詩韻課堂

因爲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爲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

之後就導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四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地名詞的比較模糊,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

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爲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通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着通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着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說一說,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書寫親情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爲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爲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別的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通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計劃,緊扣目的,層層推進,不停設置語言實踐點,領會墨客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別的詩句,昇華了學生的明白和影象,不但積聚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釋和表達情緒的空間。

《泊船瓜洲》說課稿6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遙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這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想詩,學習這首詩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懷有一定的熱情,但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掌握不夠,對詩歌深層內涵理解不透,這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誦,提前預習,用心品讀,感悟詩歌所寫之景之情。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品詞析句,體會詩人煉字的精妙,品味詩歌的優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懷,感受詩人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爲: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體會詩詞意思,體會作者的心聲;本課難點爲:體會詩人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深層含義。

五、說教法學法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將結合教材特點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的學習特點,我採用的教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時我採用的學法有課前預習法、課中圈點批註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主要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爲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

因此上課伊始,我將通過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出關於月亮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餅、嫦娥之外,還和思鄉有關,接着我講鼓勵學生回顧小學所學過的關於思鄉的詩歌,並引導學生進行背誦,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月夜憶舍地》等,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關於思鄉新詩,即王安石的思鄉名作《泊船瓜洲》。此時我將順勢板書課題。

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能直接切入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瞭解王安石的求知慾望。

(二)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因此在此環節,我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安排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詩句,並將學生讀不準和不理解的詩詞句勾畫記錄下來;

其次我將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用課件出示生字詞,尤其是詩中出現的多音字,如“泊、間、重、還”,接着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讀準字音,着重講解課題“泊船瓜洲”的含義,並用課件出示全詩,並播放示範錄音朗讀,要求學生跟讀,指導學生在讀詩歌時注重用“/”劃出節奏,注意停頓,讀出節拍,讀出情感,從而感知全詩內容,走進詩歌所表描寫的情境。並在此環節我將進行示範讀,全班進行朗誦比賽等形式,評出本節課“最佳朗讀之星”。

(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研讀是深入地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所以我在研讀部分我將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歌大意,我預設學生能夠根據工具書及註釋能夠說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

緊接着我將繼續追問“到底是什麼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而引導學生品讀這首詩,弄清楚京口、瓜洲、鐘山這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用筆簡單畫出來,此時我將順勢板書,通過自己的簡筆畫示範劃出三者的方位,並追問學生“作者此刻站在什麼位置,他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什麼?”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黑板我的簡筆畫,引導學生品讀全詩,首聯和頷聯中,“一水”“只隔”的含義,我預設學生通過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車馬、船隻,瞭解到從瓜洲到京口再到鐘山實際距離很遠,而心理距離卻很近,正說明詩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

“那家鄉一定是很美的地方,從哪句詩可以看出”,通過這個問題順勢引導學生品讀頸聯,重點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的妙處,並結合課後資料袋,通過將“綠”換成“滿、過、入”哪一個用得好的對比講解中,加深學生對“綠”字的理解,形容詞用作動詞,將春景寫活了,使春風的形象更加鮮明,似乎有陣陣春風鋪面而來吹綠兩岸的樹木。

我將繼續追問“通過這個綠字你們彷彿看到什麼?又聽到什麼?”我將預設學生會說看到碧樹,聽到了盪漾的春水,還有學生會想到寫春的古詩詞,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後通過品讀詩的尾聯“明月何時照我還”設問句句式,並在PPT課件上呈現陳述句“明月照我還”,在句式的強烈對比中體會詩人的思鄉心切之情。

總之通過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四)再讀詩句,延伸思維

爲了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環節,先請全體學生再次朗讀詩歌,接着播放《故鄉的雲》這首歌曲,並這樣引導學生髮散思維、體會情感,“家鄉,在遊子的心裏,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學們,如果將來你們在未來的求學過程中離開家鄉甚至出國,你會有怎樣的心情?”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指導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鄉之情。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切入,以情延伸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情感。

(五)小結作業,積累運用

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爲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此環節我將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結束課堂,並在作業超市裏佈置兩道作業,學生任意選做:

1、背誦古詩,想象畫面,並畫一幅江南春景圖;

2、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愛,寫一首讚美家鄉的詩或寫一篇小短文介紹自己的家鄉。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並體現簡筆畫的藝術美,因此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泊船瓜洲》說課稿7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爲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並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二、設計理念

圍繞“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這一主題,,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對古詩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學生的學情,下面我談談本課所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啓發鼓勵,開啓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並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蒐集的資料,導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瞭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通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註釋讀懂詩意。

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五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黑板上展臺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並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採用想象、感悟、讀詩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捨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並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接着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着美麗的故鄉,遙想着難捨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通過誦讀最後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捨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

經過這樣反覆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2、誦讀古詩,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迴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迴歸和昇華。

3、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新課標理解的不透徹,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泊船瓜洲》說課稿8

一、說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有描寫春天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兩個黃鸝鳴脆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有寫借明月而思鄉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等等;通過“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爲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a、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b、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c、通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通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a、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b、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說教學策略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啓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師生對詩,創設詩韻課堂

因爲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爲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

之後就導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四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地名詞的比較模糊,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爲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通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着通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着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說一說,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書寫親情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爲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爲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餘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通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泊船瓜洲》說課稿9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泊船於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作者思鄉、愛鄉和急於返鄉鎮的心境。

詩句語言凝鍊,意境優美,同時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和熱愛。由此可見,本文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審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鑑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要求,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結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啓發想象,領會意境,進行熱愛家鄉教育。

2、動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充分理解詩意,並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詩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詩情,確定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再現詩歌描繪的情境是教學的關鍵。

根據以上幾點,在教學作如下嘗試:

首先讓學生回顧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樣,複習了舊知,加強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同時通過有感情的背誦把學生引入到了學詩的情境當中去,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不是第一次學古詩。因此,學習課文的開始,我就讓學生回顧學古詩的方法。然後,進行歸納,給出方法。這樣設計實際是給出了學生的學路。同時,也滲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學統一起來。通過學法的運用,促進小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

在理解詩意中,我採取了“先扶---後放”的辦法。先扶學前兩句,“讀詩句----解字詞-----串講詩意----體會兩句話的作用”。爲配合詩意的理解。教師板書,目的是在學法上“教”學生,使其掌握方法爲其智力經驗的形成奠定基礎。讓學生自學三、四句,並以彙報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板書)

通過對學習方法的運用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大意,爲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奠定基礎。

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放在引導學生領會詩的意境上。

這一過程,我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來進行。

第一種方法:設境想象法

運用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薰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第二種方法:重點字詞剖析法

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無層次的串講串問,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教學的第三個步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最後,讓學生動筆,完成以下的鞏固練習。避免在古詩教學中,只動口不動手的現象,通過練習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接收信息反饋。

總體上講,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詩句的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

2、積極創設情境,進行學法指導。

3、抓住重點剖析,進行紮實的訓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