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1.9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模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模板(精選11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幷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於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聖陶先生曾說"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着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爲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爲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爲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於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我在鑑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爲直觀,變無聲爲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爲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於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鑑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瀰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鑑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說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爲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週記本上。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爲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說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爲: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爲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索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說教法

本堂課因爲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說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爲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說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說“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着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着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爲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着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爲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明白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爲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說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爲板書總是爲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爲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爲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爲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本篇課文的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爲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的快樂”作一些鋪墊;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本課擬定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二、說學情

1.思維狀態

三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爲主。本篇課文圍繞風箏展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易理解。但對於文本深層的內容,仍需要多讀多想,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

2.知識能力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學習重點也由識字逐漸向閱讀過渡。一些閱讀方法掌握,如:朗讀、默讀;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則是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以讀爲本,讀中思、讀中悟。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爲“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之能和諧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2、採用多種策略讓關鍵詞活起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學生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體會關鍵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在感悟重點詞句時,我採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聯繫生活實際、角色互換、理解字義、聯想法等,讓學生在輕鬆學習的同時,能講關鍵詞讀活。

四、說教學流程:

一)回顧導入,搭建構架

開課先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快速熟悉並走進文本,對文本內容建立一個基本框架。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順序,切入做風箏。讓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讀、思: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想等方法來理解。繼而感受到做風箏的快樂

“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如何放風箏的,再看書上是如何寫放風箏的,通過抓動詞對比,感悟動作描寫的生動、準確。接着抓關鍵詞句體會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快樂。“越飛越高”於想象畫面中感受快樂;“快活地喊叫”於角色體驗中感受快樂;從孩子的不知疲憊中感受他們的快樂。接着通過感情朗讀進步一渲染孩子們的快樂。

可是快樂的心情卻隨着線斷箏飛戛然而止了。讓學生默讀課文4~8自然段,體會孩子們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義的方法,讓孩子們從“大驚失色”這一神態中感受孩子們的傷心。引導學生由字面義到角色體驗逐層深入理解“千呼萬喚”,感受到孩子們的痛心。繼而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傷心。接着通過抓關鍵詞,從“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垂頭喪氣”中感受到尋找不到的失落。

最後通過質疑是否用心尋找了,讓孩子們知道還有希望。進而引出想象續說(寫),拓展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於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學完全篇後,我將對本文的內容和情感、閱讀時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時所使用的表達方法進行歸納梳理。對內容梳理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閱讀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文章內涵;表達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最後讓所有的學生在學有所獲中結束該課的學習。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由三大塊構成:有文章內容和主線的板書(即中間部分);有閱讀方法的梳理歸類(左邊);還有表達方法的提煉(右邊),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我這堂課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

六、說預期效果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心情起伏變化,基本能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知道幾種品讀關鍵詞的方法,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試着運用。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九年義務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注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徵等表達方式,揣摩詩歌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藉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

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設置: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創作小詩。

思想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詩歌的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難點:

詩人對祖國、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說教法

1、創設情景導入。

運用多媒體手段,用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和李白的《靜夜思》,結合畫面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點出主題——思鄉之情。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給學生做示範,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然後由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最後配樂朗讀。

3、討論、歸納法。

對詩歌的線索,詩歌的形象,詩歌的主題,採用討論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小結。

4、寫作訓練法。

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通過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體會詩與散文的不同。並在賞析的基礎上自己創作小詩。

5、遷移訓練法。

補充冰心的小詩,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來鑑賞詩歌。

三、說學法

1、瞭解作家及創作的背景。因爲詩人身處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幾十年,纔有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學生要了解這一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學會鑑賞詩歌的主要方法。通過讀,再是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品味——悟情。

3、整體感知,把握詩的形象,並能概括詩歌的主題。

4、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並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5、利用已學知識,學會寫小詩,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詩的語言寫下來。

6、通過遷移訓練,擴大學生閱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播放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配以畫面1

2、學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配以畫面

3、點出共同的主題思鄉之情

(二)講解余光中《鄉愁》

1、指導誦讀,整體感知詩歌蘊含的情感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情感基調、詩歌節奏、朗讀重音;(畫面3)

(2)學生自由朗讀

(3)男、女同學間讀;(畫面4)

2、賞析詩歌.

(1)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畫面5)

鑑賞詩歌的方法誦讀—品味—悟情.

(2)師生討論a貫穿該詩的線索是什麼(畫面5)

b詩歌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畫面6)

(3)學生練習a用散文的語言敘述詩歌四個小節所描繪的四個畫面;

b抽學生朗讀改寫後的散文片段;

(4)小節詩歌內容;(畫面8)

(5)講解歸納詩歌主題;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畫面9)

(三)遷移訓練指導創作小詩.

1、鑑賞冰心小詩;

畫面10

畫面11:

畫面12:

畫面13:

2、練習學寫小詩.(畫面14)

要求要有具體形象.

要抒發自己的感情.

說課稿 篇5

《莫高窟》選自蘇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共有三篇課文,分別從錦繡山川和文化藝術的角度進行文字描述,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本課是最後一篇,介紹了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裏的彩塑、壁畫和曾經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經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第二、三、四自然段則用淺顯的文字具體刻畫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最後一小節總結全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語言材料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的情感,並仿照文中排比句進行說話和寫話的訓練。教學難點是再現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生動的畫面。

根據本單元的要求和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1、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確立小組研究的問題;學會利用網絡蒐集、篩選資料,對資料進行加工、組合。

3、藉助多媒體及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藝術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激發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的情感。

我們知道,在21世紀這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35分鐘的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僅憑一支粉筆和幾塊黑板,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髮展的需要。它給我們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爲了實現以上三點教學目標,在設計時,我準備憑藉網絡平臺溝通課堂內外,將文字形象化、音效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力求體現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修養。

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精讀品味,深入領悟;

3、積累語言,熟讀成誦;

4、確定主題,拓展學習。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並結合課文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不懂的地方。我用Word、Powerpoint等幾個常用軟件取代粉筆、小黑板等傳統教具,不僅能快捷方便地呈現教學信息,檢查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莫高窟藝術的濃厚興趣,不斷地生成智慧的火花。

2、精讀品味,深入領悟

精讀第一自然段,瞭解莫高窟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甘肅相距江蘇有千里之遙,學生親身遊歷的機會很少。我們可以藉助信息技術突破空間限制從不同角度收集地圖,改遠在天邊爲近在眼前。把抽象的數字“492”變成實實在在的形象,幫助學生清楚明白地理解了文字。

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莫高窟彩塑,文中出現的佛教人物基本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神態各異的彩塑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適時地展現畫面可以使文字活起來,讓學生主動、自然地進入到課文中。在接觸了彩塑絢麗多姿的形象後,再一次朗讀課文,學生興趣大增。對“慈眉善目”“威風凜凜”“強壯勇猛”“惟妙惟肖”等詞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讚美之情。從文字到圖片再回歸文字,使學生對莫高窟彩塑藝術有了較爲全面的認識。

壁畫是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我打算先呈現豐富多彩的壁畫,引導學生看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壁畫再現的情景,結合具體的學情引導學生學習書中的句羣,運用書中的描述方法,來進一步進行說寫訓練(根據畫面,找出書中的相關語句;仿照書中的語句,來說一說壁畫的內容;運用書中的句式進行想象訓練;利用圖片指導背誦)。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

這一段的教學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大量主題豐富多彩的圖片感知,有效地帶領學生領略壁畫的“宏偉瑰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詞的精確和祖國豐富燦爛的語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進行聽說讀寫等訓練,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的方便快捷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藏經洞是莫高窟歷史的濃縮。這一段的學習在時間安排上準備進行略處理。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讀懂了什麼。補充“藏經洞的劫難史”這一材料,側重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捕捉信息、口語表達的能力。瞭解這段歷史之後,讓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然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感受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的基礎上,激起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經過閱讀文字,欣賞畫面,瞭解歷史,感受文化,再讀最後一小節。學生情感的昇華也就水到渠成了。

3、積累語言,熟讀成誦

課文第二部分文質兼美,要求學生學完全文後會背。由於文章比較長,給學生記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我採取“挑戰播音員”的方法給圖配音,使文字和形象緊密結合,降低背誦難度,提高學生背誦興趣。在學生背誦的時候,打開音樂,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使學生在古樸空靈的音樂裏,咀嚼文字的韻味,體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享受文、圖、聲、像相結合的賞讀意趣。

4、確定主題,拓展學習

學生在初讀課文階段提出的問題,有的通過前面的精讀品味已經找到答案,有的還懸而未決。還有些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而且關於莫高窟的文化,網絡上有豐富的內容,要充分利用網絡環境的優越性,落實新課標裏大語文教育觀的思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向學生介紹網絡信息。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蒐集、篩選、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的探究成爲有米之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是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爲一種學習的基本工具與語文學科的教與學有機地融合,以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它的使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能取代文本的自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優化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究的課題。

說課稿 篇6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爲此,我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一、教什麼?

依據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年級階段學習目標,我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準確認讀本課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通過師生共學、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二、怎樣教?

l.轉變觀念,讓暖暖愛意滋潤學生的心田。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和學生一起學習,從讀到悟,教師總能和孩子一起認、一起讀、一起討論,一起分享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特別是在評價的時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評價方式:師評聲聽;教師通過師生間、生生間互相鼓勵的愛的掌聲,讓孩子積極主動的評價;教師還總是用親切、讚賞性的語言誇孩子:“你真會讀書!”“你真懂得關心他人!”“你真是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正是在這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學習,讓這暖暖愛意滋潤了學生的心田,並引導孩子把這愛意牽引到生活中去!

2.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爲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教師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教師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麼?”“如果你是英子,你想對同學們說什麼?”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又在學完第五自然段後,教師創設了一個給英子回信的情境,孩子從想到說到寫,積累語言。教師通過這兩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

三、爲何這樣教?

1.樹立大語文觀,體現語文課程入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整個教學設計我們以新課標精神爲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爲基礎,採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字、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小組合作交流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紮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2.適應學生特點,以學定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爲適應三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把教學落到實處。如識字教學中,學生較難區分的音近字“憂鬱”和“猶豫”教師採用“小老師”讀、抽讀、到句子中讀一讀的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讀準字音,朗讀課文。教師更是在學完課文後,設置了讓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給予愛的掌聲的人的圖片,如“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等圖片,再啓發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要把你的愛的掌聲獻給誰,你的掌聲中想表達些什麼?”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享受語文!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識記本課13個會寫的生字,一個多音字“便”。

★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意識。

教學難點

★多種方法識記13個生字。

★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識。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老師這有一些圖片你們想看看嗎?(出示一枚枚蛋寶寶)這些蛋寶寶怎樣才能來到我們這個美妙的世界上?鳥類趴在蛋上一動不動,用自己的體溫給蛋加熱,等待寶寶出世,這個過程就叫孵蛋。(板書課題,出示鳥類孵蛋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孵蛋的辛苦)那人像鳥一樣趴在蛋的上面能不能孵出小寶寶來?有一個小男孩就萌發了這樣的想法,他就是愛迪生。(出示愛迪生孵蛋圖)他小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他爲什麼要孵蛋,他能孵出疍嗎?這節課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尋找答案。(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師範讀課文,生跟讀,看清每一個字,聽準字音,語氣語調。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拼讀幾遍。

3、同桌利用生字卡片互考生字字音。

4、師利用卡片進行檢查。重點強調:木料liao、趴pa、摔shuai破po、碎sui了。

三、自主交流隨文識字

1、愛迪生小時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誰能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師隨機課件出示生字“迪”、“題”然後集體交流你是怎樣識記生字的?並組詞。孩子們會說出不同的識字方法,鼓勵孩子開動腦筋,積極認字。

3、愛迪生都提出哪些問題。家人又是如何回答的?

4、指名讀第二——五自然段。隨機認識“摔”、“茶”“碎”“題”“感”“耐”“煩”“便”“那”,彙報識字方法,進行組詞訓練。

5、分角色讀六――十九自然段,想:愛迪生能孵出疍嗎?家人爲什麼笑他?隨機認識生字“趴”“溼”“蹲”“料”。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識記這些生字。這幾個字可以根據偏旁來識記,並結合動作認識“趴”“蹲”。

6、讀愛迪生的資料。體會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問題是走向成功的祕訣。

四、鞏固練習

1、運蛋遊戲。學生摘下蛋寶寶,讀出後面的生字並組詞。

2、編字謎。

3、佈置作業:回家蒐集科學家小時候的故事。

五、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問題是走向成功的祕訣,希望你們也能像愛迪生一樣,主動思考,主動探索,說不定你就是未來的發明家。

板書設計

孵蛋

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走向成功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守株待兔》改編自《韓非子》中一文,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着,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髮生的事情,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

二、說目標:

我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這是教學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練習默讀課文的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感知這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而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後“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倖”的錯誤想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這是教學難點。

三、說流程:

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才能形成。本課設計重在讓學生體驗語言實踐的過程,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歷練語言,緊緊扣住課文的語文點展開訓練,使課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感悟,寓意的領會融爲一體,努力使一個設計承載多種功能。基於這樣的文本與目標擬定,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範讀揭題,說出大意

1、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從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說明題目意思的話來。教學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句子理解題意,爲下面的教學鋪路搭橋。

2、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因此,讓學生圍繞題目展開討論:這個人爲什麼要守着樹樁等兔子呢?結果又怎麼樣呢?請學生再讀課文,從而幫助學生準確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抓住細節,對話文本

●兔子撞死的原因:竄首先讓學生明白“竄”是怎樣的動作,在討論中理解“竄”的特點,接着通過簡筆畫,勾勒出“竄”的背景,明白髮生這種情況的極偶然性。使學生在讀、思、說中步步深入,從而領悟品詞析句。

●種田人的心情:樂聯繫文本,把種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語地說出來。這樣做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使詞語帶着活生生的形象貯存在他們的腦海中。

●種田人的行爲:等 什麼時候開始等,怎麼等,等的結果怎樣?帶着問題研讀課文,體會想象種田人坐着等野兔時的言行和心理,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從而提示出規律,不勞動是一無所獲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師問:如果你是鄰家一位老農,看到這位守株待兔的年輕人,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吸取課文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環節,意在引領學生在對話、體驗、傾聽、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後出示古文:以古文教學來結束全課,來爲學生打開了一扇嶄新的語文學習之門,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說理念: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用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寓言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它既能啓發學生探索又能幫助學生了解人情世故。寓言故事以學生讀懂故事爲表,理解寓意爲裏,聯繫實際爲真。所以,我這節課,不是單爲了教這則寓言,而是通過對這則寓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去思考問題,去認識生活;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寓言的學習,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更是一種智慧的學習。這節課,我將帶着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學習,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爲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我設計了以讀爲主線來組織各項訓練活動。爲了滲透語文的人文性,我爲學生創設了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情境。因爲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輸、也不能用貼標籤的辦法單方面的授予學生,而需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感受、領悟、昇華。

說課稿 篇9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現行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與、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背影》,現行語文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愛”爲主題,幾篇課文都以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讀這些課文,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

生活中人們大都歌頌母愛,即使歌頌父愛,也一般是正面寫父親的高大形象,但這篇課文卻寫父親的背影,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文間的語言樸素,但感卻感人肺腑。究竟其力量從何而來呢?讓我們去學習課文,從課文中找出

【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

(1)、加強對語言字詞的積累運用;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

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洋溢在字裏行間的人間至情。

(2)、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

(1)、體察深厚動人的父子深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2)、聯繫自身,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學會感恩

【學情分析】

多數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而且他們的認知感悟能力也不夠成熟,對於生活,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仍是“生在福中難知福”。儘管全文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憂愁”。但從文章的深層文化意義來看,它又潛藏着的民族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一向強調的父慈子孝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運用整體閱讀法教學理論,以體會文章精要爲突破口,重點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淚”在文章中的出現、作用以及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文中父親的四句話,體會文中所飽含的深刻情感。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並引導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學會感恩

【教法分析】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情感感悟爲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對重要的字詞進行梳理;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着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後對文章所蘊涵的感情進行領會與分析。爲了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新課標對八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之

2、研討、探究法、新課標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能力遷移法: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爲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

【學法指導】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體會關鍵語段、語句。

3、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位,段落與結構、中心的關係,加強情感德育教育的滲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語: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爲學生創設一個親情的氛圍,再伴隨着教師的吟詠,讓學生沐浴着親情,懷着一份感動,走近朱自清,走進《背影》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包括正音練習,把握全文線索,以及初步感知文中抒發的思想感情。

1、聽錄音朗讀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看大屏幕,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找出文中一共寫到幾次背影,你最認爲哪一次最感人,用心品讀一下。

〈1〉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2>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明確:刻畫背影(望父買橘)通過語言、動作、衣着描寫體現了父親不顧自己的身體,艱難的爲我買橘子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4、作者寫我與父親的背影放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寫?其用意是什麼?

見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親失業

明確:作用:營造一種淡淡的悲涼環境人,與父親對兒子滿腔的熱情對照,顯示父愛的崇高

通過這一環節的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大意。同時,啓發學生從課文中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關鍵,以此爲線索展開對課文的深入探究。

4、作爲一個已經二十歲的“我”看到父親的背影時情不自禁地流了幾次淚?試着分析一下這淚光中有怎麼樣的感情?

a、觸景傷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父子離別

c、惜別之淚:(父子分手)

d、再現背影,思念、牽掛這淚

三、研讀課文、揣摩品味

圍繞“四次背影”、“四句話”、“四次流淚”等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課程標準》階段目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因此,把握語言特點,品味體會語言的涵義是閱讀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爲達到此目標,我設計以下問題

1、課文在刻畫父親時用了很多語言描寫,找出父親在在文中說的五句話,體會其中的含義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抓往文中的幾句重點話語來體察那種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使他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本環節也是這一堂課的重點。

2、文中還幾次寫到自己的心理描寫,請找出並分析

(1)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3)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明確:這些語言都流露了我不理解當時對父親的自責、內疚。以及後來對父親的無限牽掛、思念

四、拓展延伸、感受深情

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1)本文是什麼東西打動了你,激起了你的情感波瀾?

明確:父子深情,父慈子孝

(2)新課程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通過學習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情感薰陶。

2、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最爲感動的事與同學分享

3、假如明天就是父親節,請你用詩意的語言發一條短信表達對父親的受。

1、永遠我都會記得,在我肩上的雙手,風起的時候,有多麼溫熱;永遠我都會記得,伴我成長的背影,用你的歲月換成我無憂的快樂!祝福爸爸節日快樂!

2、多少座山的崔嵬也不能勾勒出您的偉岸;多少個超凡的歲月也不能刻畫出您面容的風霜,爸爸,謝謝您爲我做的一切。父親節快樂!

3、歲月的流逝能使皮膚逐日佈滿道道皺紋,我心目中的您,是永遠年輕的父親。

五、教師總結

生活中“父愛”是一永遠了說不完的話題,父子之情之所以感人至深,因爲我們懂得去愛別人,懂得去感受別人給我們的愛,在這用愛紡織的親情世界裏,讓我們去品味這份真情,把愛延續下去了。

六、作業佈置:

1、優化練習

2、請同學們回到家裏,用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他們的父母、親人表示兒女對父母的理解,對父母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如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爲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七、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在《春》這首詩中,詩人關注的並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長的自有事物,詩人更多地是傾心和專注於自己的直覺和知性,當然這種直覺是和知性的思辨緊密結合的,也即思維智性的直覺。語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別這一切的融合無間。適合學生用他們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細細體味。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現代詩歌“生命的律動”的內涵。

2、體會詩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結合課文,領悟中國詩歌的奇特的思維方式。

4、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二)教學重點:領悟詩歌奇特的思維方式,理解詩人所選意像的內涵。

(三)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豐富的內蘊於情感。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重在創造一種是指身臨其境的氛圍,同時結合視頻短片和音樂的播放,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有更深層次的體會。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言

在一年四季中,有兩個季節是最富有詩意的,那便是春與秋,因此它們也成爲了詩人的寵兒。關於秋的詩句我們學過不少,有毛澤東的:萬類霜天競自由(《沁園春、長沙》)更有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不同的詩人帶給我們的秋天是不同的。那麼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一首關於春的詩,一起走進穆旦的《春》。

(二)關於作者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錚,另有筆名樑真,祖籍浙江海寧,生於天津。1935年發表的雜感《夢》,是他以穆旦爲筆名發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半年後改讀外文系。1940年,留校(西南聯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詩集《探險隊》於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瀋陽自印了《穆旦詩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詩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1951年獲碩士學位。1953年初,穆旦與夫人周與良一起回國,在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從那時起,他開始大量翻譯詩歌,至1958年,他共翻譯出版了雪萊,普希金,濟慈,拜倫等人的詩集十餘種。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錯判爲“歷史”,直到逝世前夕,穆但仍不懈的翻譯創作,翻譯了《唐璜》《丘特切夫詩選》《歐根、奧涅金》等。

(三)關於《春》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詩意和詩情卻是十分飽滿的。穆旦友人,翻譯家王佐良曾評價這首詩:“出現了新的思辯,新的形象,總的效果則是感性化,肉體化……從而使《春》截然不同於千百首一般的傷春詠懷之作。它強烈得多,真實得多,同時形式上又是那樣完整”(《談穆旦的詩》)

與傳統的吟詠春天的詩作多好寫景不同,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在春天的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慾望,尤其是人的感覺。經過感覺的過濾紙後呈現的景緻,便顯得結實有力。

袁可嘉如此概括此詩的特點:敏銳的知覺和玄學的思維,色彩和光影的交錯,語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別是這一切的融合無間。(注:讀詩時應注意此時的詞語運用方面的特點)

(四)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這首詩的兩個詩節之間有什麼關係?

總的來說,第二節與第一切形成明顯的並列於相互對應的關係,但是第二節在主體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絢爛轉向了生命的春天的迷惑和痛苦,這種痛苦還是一種現代的自我意識的體現。

2、詞語的厚度和力度

這主要體現在對春天的顏色和形體的描繪上,例如,寫“綠色”,詩人用火焰狀綠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搖曳寫出了綠色具有動感的形態,倘若換成其他的詞語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讓學生嘗試)更不消說後面有渴求,擁抱兩個動詞的加強;又如寫花朵的生機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兩個表示形體的動詞,它們足以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至於“泥土做成的鳥的歌”,更巧妙的表現了“歌”所負載的雙重力量(輕盈和沉重)這就是王佐良所說的肉體化。

3、“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寫法探究

這裏運用比喻,將窗外自已綻放的春色比作“滿園的慾望”,也作爲全詩的過渡,由具體到抽象,由大自然的春天過渡到生命的春天。

比較賞析:《浣溪沙》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閒掛小銀鉤。

賞析:將春色比作“滿園的慾望”與“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說用容易捉摸的事物去譬難以捉摸的事物,但是詞人在這裏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是夢似飛花,愁似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特別具有一種詩意美和畫境美。

(五)主題探究

思考:如何理解這首詩所表現的青春主題?

明確:這首詩表現的青春主題是複雜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富於朝氣;其二,充滿了無盡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對“禁錮感”顯示出強烈的反叛意識或叛逆意識;其四,在“被點燃”後“無所歸依”,陷入迷惘。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於,能夠把上述複雜的特點糅合在一起,生動地展現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徵。

五、說板書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色彩和光影的交錯。

他渴求着擁抱你,花朵。語言的清新。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來,意象的奇特。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

藍天下,爲永遠的謎蠱惑着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捲曲又捲曲,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第一節:滿園春色的美麗。

第二節:詩人在20歲時(生命的春天)所深味的青春衝動帶來的歡欣和痛苦。

說課稿 篇11

說教材

我執教的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童年的問號”第二課《孵蛋》的第一課時識字課。

說教學內容

本課講述了愛迪生從小愛提古怪問題,常常把大家問得啞口無言。有一天他用身體幫母鵝孵蛋,弄得大家哭笑不得。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動腦筋提問題,並且自主探究問題尋求答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衆所周知,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是低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語文教學應注重識字、朗讀,讓學生喜歡閱讀,享受閱讀。那麼,在短短的40分鐘內,怎樣才能既有效識字又充分朗讀呢?經探索我校低年級語文確立了“隨文識字,析字解文”教學模式,既邊學文邊識字。由於一節要認13個生字對七八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有一定困難,所以我採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的教學策略來完成教學任務。因爲方法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所以記憶深刻。

說教學目標

★多種方法識記13個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便”。

★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地朗讀課文。

★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意識。

說教學思路

一、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在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樑,拉近了師生心的距離。本節課我才用談話導入法:同學們,老師這有一些圖片你們想看看嗎?出示一枚枚蛋寶寶,這些蛋寶寶想怎樣才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學生結合已有經驗說出了用身體加溫進行孵化。在通過兩幅鳥類孵蛋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孵蛋的辛苦。那人像鳥一樣趴在蛋的上面能不能孵出小寶寶來?有一個小男孩就萌發了這樣的想法,他就是愛迪生。出示愛迪生孵蛋圖。他小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他爲什麼要孵蛋,他能孵出疍嗎?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視覺、聽覺、思維、想象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既引出了課題,又爲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隨文識字,析字解文。

興趣激發容易,如何保持確很難,尤其是一向被大家認爲是枯燥無味的識字課。所以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如:師範讀生跟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在圍繞愛迪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爲什麼孵不出蛋來?這兩個問題展開教學,隨機認識本課生字。學生在彙報識字時,用部首識字法認識了“迪”“題”“便”“蹲”“料”,尤其是“蹲”字,右半部分不認識的同學用拆分法:八字頭西字多一橫下面是一個寸字來記憶,有的識字多一些的孩子說出右半部分念尊,動畫片裏認識的魔尊的尊。又如:學生用置換的方法認識了“感”字,減法的減自去掉兩點水下面加一個心字底就念感,感動的感。學生識字方法多樣,興趣濃厚。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放手讓他們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在通過愛迪生的資料,介紹他的成就,進一步是學生懂得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問題是走向成功的祕訣。

三、鞏固識字,強化記憶。

在本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遊戲:

★運蛋遊戲。

讓學生摘下蛋寶寶,讀出後面的生字並組詞,鞏固剛學過的生字。

★編字謎識字。

讓學生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富有靈性化的語言符號賦予生命,再通過表述記憶方法活靈活地再現出來的過程,體現了是教學的個性化。課堂上學生編出:“煩”一頁紙着火了,“趴”八隻腳,“迪”由走了,由字騎滑板車等巧妙的記憶方法。雖然孩子們編的字謎比較粗糙、幼稚,甚至在我們大人看來不怎麼合乎情理,但是孩子們在積極編造字謎的過程中對字形進行反覆地推敲研究,他們的思維進入一種積極狀態,不僅掌握了生字,提高了識字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主動參與、體驗識字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學生的創新潛能在識字活動中釋放出來,讓創造性思維伴隨學生左右,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反思本課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學生自主彙報識字是有點亂,怎樣能讓學生活而不亂,是我應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關注優等生的同時,怎樣讓差一點的學生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是我近一步努力的方向。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的細節問題處理得有些倉促,這是我急待改進的地方。真誠的懇請領導及同仁予以批評與指正,以利於我今後的教學。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堂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讓課堂充滿情趣,這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的需要。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觀形象的因素,利用漢字本身的規律,藉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在觀察、聯想、比較、思考、遊戲中生動愉快地識字,豐富識字形式,提高識字能力,逐步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用漢字放飛夢想,讓個性得以張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