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抽屜原理》的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各爲評委、老師,大家好:

《抽屜原理》的說課稿

我說課題目是《抽屜原理》(板書),這節課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五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一節,下面我從以下四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一、(首先談談第一點)從學情出發,確定課時的劃分,與文本對話。

本單元共三個例題,例1、例2的內容,教材通過幾個直觀的例子,藉助實際操作向學生介紹抽屜原理。例3則是在學生理解抽屜原理這一數學方法的基礎上,會用這一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例1例2的內容,主要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發現、總結規律,這一內容爲後面學習抽屜原理(二)及利用這一原理解決問題做下了有力的鋪墊。例1和例2既可以用一課時完成,又可以分兩課時完成,而我選擇後者,有如下思考。

數學廣角的內容蘊含着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廣角的教學目的主要在於讓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學起來是存在一些思維難度的。而抽屜原理是數學廣角這個皇冠上的明珠,比十一冊上的《雞兔同籠》的學習更具挑戰性。在《抽屜原理》中,“總有一個”、“至少”這兩個關鍵詞的解讀和爲了達到“至少”而進行“平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麼看做物體,把什麼看做抽屜,這樣一個數學模型的建立,學生學起來頗具難度,尤其是對“至少”的理解,它不同於以往數學學習中所說的含義,這裏的“至少”是指在物體個數最多的抽屜中找到最少的物體個數,這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他們很可能一時轉不過彎。另外,讓學生用精煉準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思考也是一個難點。

再看看課本,根據例1、例2理出了《抽屜原理》的知識序列。例1描述的是物體數比抽屜數多1的情況,例1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體數不到抽屜數的2倍,比抽屜數多2、多3一類的情形,例2描述的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非1整數倍多1的情況,例2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體數比抽屜數的非1整數倍多,且不止多1的情形。可見,例1是學好例2的基礎,只有通過例1的教學,讓全體學生真實地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把他們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幾個困難,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他們纔可能順利地進行例2的學習,否則,此內容的學習將只是優生炫酷的天地,他們可能一開課就能說出原理,而其他學生可能一節課下來還弄不清什麼是“總有一個”、什麼是“至少”,怎樣才能很快知道“至少”是幾個物體。因此,我選擇將例1、例2分成兩課時完成。可能有老師說,這樣本課的教學內容容量太少了,基於這一點,我在第四個環節有說明的。

  二、從文本出發,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學習目標如下:

1.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通過操作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3. 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是: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發現、總結並理解抽屜原理。

我把:理解抽屜原理中“總有”“至少”的含義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我之所以這樣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是因爲《新標準》指出:在本學段學生將通過數學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三、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合理的教法學法

教法上本節課主要採用了設疑激趣法、講授法、實踐操作法。

學法上學生主要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第四個方面是:以學定教,與課堂對話。

本節課共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遊戲導入——探究新知——反思、呈現——解決問題(遊戲)。

下面我分別說說這樣設計的意圖。

第一環節——遊戲導入

由於只把例1作爲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在設計的時候對例1的教學進行了一些鋪墊和補充。在導入部分,設計了猜至少有幾個學生是同月生的遊戲,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例1的教學後加入了5枝鉛筆放入4個盒子的問題,目的在於通過兩個不同的實例讓學生較充分地感受、體驗、發現相同的現象,有利於學生進行抽象、概括,使結論的得出更有說服力。然後拓展到7枝鉛筆放入5個盒子,8枝鉛筆放入5個盒子,9枝鉛筆放入5個盒子,這一類餘數是2、是3、是4的問題的探究,完成對抽屜原理第一層次的認識。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根據學生學習的困難和認知規律,我在探究部分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這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由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一個層出:實物操作,把4枝鉛筆放入3個盒子(板書),解決3個問題:

1、怎樣放

知道排列組合的方法,明確如果只是放入每個盒中的枝數的排序不一樣,應視爲一種分法,並引導學生有序思考,爲後面的列舉掃清障礙。

2、共有幾種放法 孕伏對“不管怎樣放”的理解。

3、認識“總有一個”的意義。

通過觀察盒中鉛筆枝數,找出4种放法中鉛筆枝數最多的盒中枝數分別有哪幾種情況,理解“總有一個”的含義,得到一個初步的印象: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鉛筆盒放的枝數是最多的,分別是2枝,3枝和4枝。

第二個層次:脫離具體操作,由抽象到數,進行數的分解——思考把5枝鉛筆放入4個盒子(板書包括6支5盒),又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學生直接完成表格。這一層次達成三個目的:

1、理解“至少”的含義,準確表述現象。

通過觀察表格中枝數最多的盒子裏的數據,讓學生在“最多”中找“最少”,學會用“至少”來表達,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 時,總有一個文具盒裏至少放入2枝鉛筆的結論。

2、理解“平均分”(板書)的思路,知道爲什麼要“平均分”。

抓住最能體現結論的一種情況,引導學生理解怎樣很快知道總有一個文具盒裏至少是幾枝的方法——就是按照盒數平均分,只有這樣才能讓最多的盒子裏枝數儘可能少。

3、抽象概括 小結現象

通過“4枝放入3個盒子”、”5枝放入4個盒子”和練習題“6枝放入5個盒子”,讓學生抽象概括出 “當物體數比抽屜數多1時,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入2個物體” (板書),初步認識抽屜原理。

(三)學生自選問題,探究“如果物體數不止比抽屜數多1,不管怎樣放,總有一個鉛筆盒中至少要放入幾枝鉛筆?”(板書789物體5抽屜)

這一層次請學生理解當餘數不是1時,要經歷兩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屜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餘下的枝數平均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讓“最多的盒子裏枝數儘可能少”的目的。

教學流程的第三個環節,將本節課研究過的所有實例進行總體呈現,讓學生通過比較,總結出抽屜原理中最簡單的情況:物體數不到抽屜數的2倍時,不管怎樣放,總有一個抽屜中至少要放入2個物體(板書)。

在最後的練習環節以遊戲的形式出現,我設計了幾個需要應用“抽屜原理”解決的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讓學生能正確地找出問題中什麼是“待分的東西”,什麼是“抽屜”,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抽屜原理

平均分

4支鉛筆放進 3個文具盒

5支 4 個

6支 5個

當物體數比抽屜數多1時,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入2個物體。

7個物體 5抽屜

8個物體 5抽屜

9個物體 5抽屜

﹕ ﹕

﹕ ﹕

“……,不管怎樣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 2 個物體。”

這是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