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5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它可以解決直角三角形中的計算問題,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拼圖等活動,使學生獲得較爲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繫和比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於正確的進行運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並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證明。

2、能夠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與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鑽研精神。

  二、教學重點:

勾股定理的證明和應用。

  三、教學難點:

勾股定理的證明。

  四、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如下特點:

以自學輔導爲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得到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的慾望。

  五、教學程序

: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個叫商高的人對周公說,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兩端連接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麼弦等於5。這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個性質呢?教師要善於激疑,使學生進入樂學狀態。

3、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通過自學感悟理解新知,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鍛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三)質疑解難、討論歸納:

1、教師設疑或學生提疑。如:怎樣證明勾股定理?學生通過自學,中等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這時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2、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要求進行拼圖,觀察並分析;

(1)這兩個圖形有什麼特點?

(2)你能寫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嗎?

(3)如何運用勾股定理?是否還有其他形式?

這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人人蔘與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組代表發言,說明本組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評價和補充。教師及時進行富有啓發性的點撥,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最終解決疑難。

  (四)鞏固練習 強化提高

1、出示練習,學生分組解答,並由學生總結解題規律。課堂教學中動靜結合,以免引起學生的疲勞。

2、出示例1學生試解,師生共同評價,以加深對例題的理解與運用。針對例題再次出現鞏固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對練習中出現的情況可採取互評、互議的形式,在互評互議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可以採取全班討論的形式予以解決,以此突出教學重點。

  (五)歸納總結 練習反饋

引導學生對知識要點進行總結,梳理學習思路。分發自我反饋練習,學生獨立完成。

本課意在創設愉悅和諧的樂學氣氛,優化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間的合作,營造一種學生敢想、感說、感問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教學活動,在學習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知識結構上看百度一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爲後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從學生認知結構上看,它把形的特徵轉化成數量關係,架起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橋樑;

勾股定理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備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其中【情感態度】方面,以我國數學文化爲主線,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點與難點

爲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探究,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爲: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限於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將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確定爲本節課的難點,我將引領學生動手實驗突出重點,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二、教學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 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利用幾何直觀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由淺入深的探索,設計實驗讓學生進行驗證,感悟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

學法指導 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鼓勵學生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我國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爲了使學生感受其傳承的魅力,我將本節課設計爲以下五個環節。

  首先,情境導入 古韻今風

給出《七巧八分圖》中的一組圖片,讓學生利用兩組七巧板進行合作拼圖。(請看視頻)讓學生觀察並思考三個正方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它們圍成了什麼三角形?反映在三邊上,又蘊含着什麼數學奧祕呢?寓教於樂,激發學生好奇、探究的慾望。

  第二步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學生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係。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係轉化爲邊長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說服力。將圖形轉化爲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於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於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並不適用,具備侷限性。因此教師應引領學生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爲下一步探索複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教師給出邊長單位長度分別爲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學生因作圖不準確而產生的錯誤,也爲下面 “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筆。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有效地分散了難點。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學生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於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於表揚,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使用幾何畫板動態演示,使幾何與代數之間的關係可視化。當爲直角三角形時,改變三邊長度三邊關係不變,當∠α爲銳角或鈍角時,三邊關係就改變了,進而強調了命題成立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學生對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領,學生歸納得到命題1,從而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第三步 推陳出新 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教師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探究方法接受學生的質疑,對於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領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學生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爲趙爽弦圖,學生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爲學生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探索過程,讓學生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學生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悅,感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自豪感。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利用勾股樹動態演示,讓學生欣賞數學的精巧、優美。

  第四步 取其精華 古爲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瞭如下三組習題。

(1)對應難點,鞏固所學;

(2)考查重點,深化新知;

(3)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第五步 溫故反思 任務後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學生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後佈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四、教學評價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從而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五、設計說明

本節課探究體驗貫穿始終,展示交流貫穿始終,習慣養成貫穿始終,情感教育貫穿始終,文化育人貫穿始終。

採用 “七巧板”代替教材中“畢達哥拉斯地板磚”利用我國傳統文化引入課題,趙爽弦圖證明定理,符合本節課以我國數學文化爲主線這一設計理念,展現了我國古代數學璀璨的歷史,激發學生再創數學輝煌的願望。

以上就是我對《勾股定理》這一課的設計說明,有不足之處請評委老師們指正,謝謝大家。

  《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勾股定理》。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八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圖案,引入勾股定理,進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並應用它解決問題。學好本節不僅爲下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良好基礎,而且爲今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礎,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將數與形密切地聯繫起來,它有着豐富的歷史背景,在理論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些平面幾何的知識,能夠進行一般的推理和論證,但如何通過拼圖來證明勾股定理,學生對這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比較陌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化難爲易,深入淺出,讓學生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3、教學目標: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勾股定理的發現過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會用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培養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探索勾股定理,並應用它解決問題,運用了觀察、演示、實驗、操作等方法學習新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體驗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4、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可見,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的重要定理,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今後的生活實踐中有着廣泛應用。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

重難點爲探索和證明勾股定理.

  二、教材處理

根據學生情況,爲有效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創設問題情境爲先導,運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開展以探究活動爲主的教學模式,邊設疑,邊講解,邊操作,邊討論,啓發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以達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的目的。

  三、教學策略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恰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和八年級學生思維活動特點,我採用了引導發現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法,逐步滲透教學法和師生共研相結合的方法。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設計問題序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合作交流,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從不同層次發掘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

3、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要求,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探究新知——反饋訓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素質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出示20xx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場面,通過觀察會徽圖案,提出問題:你見過這個圖案嗎?你聽說過勾股定理嗎?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趙爽弦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慾,同時爲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進而引出課題。

(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定理:這一環節選擇教材的圖片,講述畢達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時發現用磚鋪成的地面,其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創設感知情境,提出問題:現在也請你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教師配合演示,使問題更形象、具體。適當補充等腰直角三角形邊長爲1、2時,所形成的規律,使學生再次感知發現的規律。

2、提出猜想:在活動1的基礎上,學生已發現一些規律,進一步通過活動2進行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讓學生感受不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具有這樣的性質,使學生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問題,啓發學生得出猜想,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3、證明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樣的特點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一個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通過活動3,充分引導學生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拼圖實驗,在動手操作中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鼓勵創新,小組競賽,引入競爭,教師參與討論,與學生交流,獲取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證法的探究,使學生創造性地得出拼圖的多種方法,並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從而分散了教學難點,發現了利用面積相等去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一題多解和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4、總結定理:讓學生自己總結定理,不完善之處由教師補充。在前面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數量關係即勾股定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三)反饋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是否掌握了,達到了什麼程度?爲了檢測學生對本課目標的達成情況和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設計一組有坡度的練習題:A組動腦筋,想一想,是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和直接應用;B組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C組議一議,是一道實際應用題型,給學生施展才智的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數學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作用於實踐的應用意識,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歸納小結,深化新知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你最感興趣的地方是什麼?你想進一步研究的的問題是什麼?通過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掌握教學目標,使知識成爲體系。

(五)佈置作業,拓展新知

讓學生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課展示、交流.使本節知識得到拓展、延伸,培養了學生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讓學生感受數學深厚的文化底蘊。

(六)板書設計,明確新知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分爲三塊:一塊是拼圖方法,一塊是勾股定理;一塊是例題解析。它突出了重點,層次清楚,便於學生掌握,爲獲得知識服務。

  《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幾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係,將幾何圖形與數字聯繫起來。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生產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而且它在其它自然學科中也常常用到。因此,這節課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經歷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掌握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 並能簡單應用。

2、過程與方法方面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瞭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能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數學的說理和簡單的推理的意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並體會數形結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通過了解勾股定理的歷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勵學生髮奮學習。

(2) 通過研究一系列富有探 究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勾股定理,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證明。

  二、學情分析

我們班日常經常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經過一年多的幾何學習,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觀察,幾何圖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學生解題思維能力比較高,能夠正確 歸納所學知識,通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能夠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 現在的學生已經厭倦教師單獨的說教方式,希望教師設計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幾何環境,給他們自己探索、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更希望教師滿足他 們的創造願望。

  三、教法選擇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我校的“當堂達標”教學模式,我在教法上採用引導發現法爲主,並以分析法、討論法相結合。設計" 觀察——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和直觀情景觀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並通過討論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本節課採用了多媒體輔 助教學,能夠直觀、生動的反應圖形,增加課堂的容量,同時有利於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增強教學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四、學法指導:

爲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積累豐富的數學學習經驗,這節課主要採用觀察分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 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展開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觀察、類比、分析、從特殊到一般等數學思 想。藉此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中"要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的教學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個設計合理的情境引入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學生能否帶着興趣積極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爲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爲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了以下題目:

星期日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去某山風景區遊玩,同學們看到山勢險峻,查看景區示意圖得知:這座山主峯高約爲900米,如圖:爲了方便遊人,此景區從主峯A處向地面B處架了一條纜車線路,已知山底端C處與地面B處相距1200米,∠ACB=90° ,你能用所學知識算出纜車路線AB長應爲多少?

答案是不能的。然後教師指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問題將迎刃而解。

設計意圖:以趣味性題目引入。從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這其中滲透了一種數學思想,對於學生也是一種挑戰,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自然引出下面的環節。

緊接着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並會簡單應用。

(二)勾股定理的探索

1、猜想結論

(1)探究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

由課本64頁畢達哥拉斯的故事,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結合課件中格點圖形的面積,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計算、討論、總結,得出結論: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的平方等於兩直角邊的平方和。

在此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比較、交流,最後通過活動讓學生用語言概括總結。

提問:等腰直角三角形有這樣的性質,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這樣的性質嗎?

(2、)探究二: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

在課件中的格點圖形中,利用面積,再次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計算、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設 計意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三邊的平方有何大小關係入手進行觀察。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上直觀地演示。通過學生自己探索、討論,由學 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讓學生參與定理的再發現過程,他們通過自己觀察、計算所得出的定理,在心理產生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證明猜想

目前世界上證明該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我國古代數學家利用拼接、割補圖形,計算面積的思路提供了很多種證明方法,下面我們通過古人趙爽的方法進行證 明。學生分組活動,根據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推導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 + b = c。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更直觀、形象的向學生介紹用拼接、割補圖形,計算面積的證明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證明的必要性、結論的確定性,感受到前人的偉大和智慧。

3、簡要介紹勾股定理命名的由來

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將一根直尺折成一個直角,如果勾等於三,股等於四,那麼弦就等於五,即 “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記載於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我國稱這個結論爲"勾股定理",西方畢達哥拉斯於公元前五世紀發現了勾股定理, 但他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

設計意圖:對比以上事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他們奮發向上。

(三)勾股定理的應用

1、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引入中的問題。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例1:課本66頁探究1

師生討論、分析: 木板的寬2、2米大於1米,所以橫着不能從門框內通過.

木板的寬2、2米大於2米,所以豎着不能從門框內通過.

因爲對角線AC的長度最大,所以只能試試斜着 能否通過.

從而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

提示:

(1)在圖中構造出一個直角三角形。(連接AC)

(2)知道直角△ABC的那條邊?

(3)知道直角三角形兩條邊長求第三邊用什麼方法呢?

設計意圖:此題是將實際爲題轉化爲數學問題,從中抽象出Rt△ABC,並求出斜邊A C的長。本例意在滲透實際問題和勾股定理的知識聯繫。通過系列問題的設置和解決,旨在降低難度,分散難點,使難點予以突破,讓學生掌握勾股定理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獲得新知,體驗成功,從而增加學習興趣。

(四)、課堂練習 習題18、1 1、5。 學生板演,師生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勾股定理的理解,讓學生比較練習題和例題中條件的異同,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勾股定理的運用。

(五)課堂小結

對學生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學生同桌間暢談自己的學習感受和體會,並請個別學生髮言。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氣氛,做到全員參與,理清了知識脈絡,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六)達標訓練與反饋

設計意圖:必做題較爲簡單,要求全體學生完成;選作題有一點的難度,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完成,體現分層教學。

以上內容,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說明這堂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也闡述了"爲什麼這樣 教",讓學生人人蔘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 探索過程中,會爲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情境。希望得到各位專家領導的指導與指正,謝謝!

  《勾股定理》優秀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節,是在上節“勾股定理”之後,繼續學習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判斷定理,它是前面知識的繼續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幾何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今後判斷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後的解題中,將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同時在應用中滲透了利用代數計算的方法證明幾何問題的思想,爲將來學習解析幾何埋下了伏筆,所以本節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之一。課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理解並會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會應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個三角形是否爲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麼叫勾股數,記住一些覺見的勾股數.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和證明,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體驗“數形結合”方法的應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數學思維以及合情推理意識,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應用價值。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繫,感受定理與逆定理之間的和諧及辯證統一的關係。

(三)、學情分析:

儘管已到初二下學期學生知識增多,能力增強,但思維的侷限性還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根據已知條件構造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又是本節的難點,這樣就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應用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設計原則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圍中,通過巧妙而自然地在學生的認識結構與幾何知識結構之間築了一個信息流通渠道,進而達到完善學生的數學認識結構的目的。

(一)複習回顧

複習回顧與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有關的內容,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二)創設問題情境

一開課我就提出了與本節課關係密切、學生用現有的知識可探索卻又解決不好的問題,去提示本節課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長繩打上等距離的13個結,然後用樁釘如圖那樣的三角形,便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是爲什麼?。這個問題一出現馬上激起學生已有知識與待研究知識的認識衝突,引起了學生的重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創造了我要學的氣氛,同時也說明了幾何知識來源於實踐,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包括難點突破)

因爲幾何來源於現實生活,對初二學生來說選擇適當的時機,讓他們從個體實踐經驗中開始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的,而是讓學生通過動手畫圖在具體的實踐中觀察滿足條件的三角形直觀感覺上是什麼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驗證猜想。

這樣設計是因爲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方法是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條件作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是不容易想到的,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讓學生動手畫出了一個兩直角邊與所給三角形兩條較小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過操作驗證兩三角形全等,從而不僅顯示了符合條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還孕育了輔助線的添法,爲後面進行邏輯推理論證提供了直觀的數學模型。

接下來就是利用這個數學模型,從理論上證明這個定理。從動手操作到證明,學生自然地聯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證明它與一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順利作出了輔助直角三角形,整個證明過程自然、無神祕感,實現了從生動直觀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同時學生親身體會了動手操作——觀察——猜測——探索——論證的全過程,這樣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使學生確實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

在同學們完成證明之後,同時讓學生總結互逆命題、互逆定理的關係,並舉例指出哪些爲互逆定理。然後讓他們對照課本把證明過程嚴格的閱讀一遍,充分發揮教課書的作用,養成學生看書的習慣,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組織變式訓練

本着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了兩個例題。(演示)第一題比較簡單,讓學生口答,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第二題則進了一層,不僅判斷是否爲直接三角形,還繞了一個彎,指出哪一個角是直角。這樣既可以檢查本課知識,又可以提高靈活運用以往知識的能力。例題講解後安排了三個練習,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培養了學生靈活轉換、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利用率。讓學生知道勾股逆定理的用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採用講、說、練結合的方法,教師通過觀察、提問、巡視、談話等活動、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反饋,調節教法,同時注意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起來。

(五)歸納小結,納入知識體系

本節課小結先讓學生歸納本節知識和技能,然後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尤其是注意總結思想方法,培養能力方面,比如輔助線的添法,數形結合的思想,並告訴同學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學們通過自己親手實踐發現並證明的,這種討論問題的方法是培養我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好方法,希望同學在課外練習時注意用這種方法,這都是教給學習方法。

(六)作業佈置

由於學生的思維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學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爲此我安排了兩題作業。第一題是基本的思維訓練項目,全體都要做,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提高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第二題適當加大難度,拓寬知識,供有能力又有興趣的學生做,日積月累,對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思維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有積極作用。

  三、說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爲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精神和培養創新活動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初二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引導發現、操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不違反科學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猜想、驗證、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於突破難點和突出重點。

此外,本節課我還採用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聯繫學生現有的經驗和感性認識,由最鄰近的知識去向本節課遷移,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獨立探討、主動獲取知識。

總之,本節課遵循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力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爭把教師教的過程轉化爲學生親自探索、發現知識的過程;力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培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