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活動總結

2016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總結

本文已影響 3.33W人 

  篇一

2016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總結

綜合實踐活動課,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裏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地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力親爲,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着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爲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爲寬鬆、自由的空間。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蒐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他們不斷地有所發現、思考、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出發點,遵循“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形成解釋,總結成果”研究程序,強調知識的聯繫和綜合運用,注重過程,強調開放。

我認真制訂學期課程計劃,精心備課上課,蒐集學生的活動資料,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參與性、選擇性、研究性、綜合性、創新性等活動原則。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認識

綜合實踐活動帶來了一場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革命,是真正的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措施。活動課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着學生所處的社區背景,自然資源以及現實生活的需要和問題,不斷變化着。

這樣一門創造性強的課程,對於習慣於教現成教材的教師來說,具有較大的挑戰性,爲了激發教師工作的內驅力,保證課程實施的實效性,開學初,就組織相關老師認真學習和研究《走進新課程》,重點學習和討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方案。

  二、合理安排師資、課時,確保課程有效實施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領導者、協調者、評價者。

鑑於三升四的教師曾開展過綜合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而剛升三年級的老師對綜合實踐活動還較陌生,他們對課程的認識僅是書本上的理論。於是,學校請已有一年活動經驗的老師談談開展活動的經驗,從轉換觀念入手,讓教師真正弄明白學校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和意義,讓他們瞭解什麼是綜合實踐活動,使他們有加入課程實驗的積極要求和行動。爲使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學校還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家長會,利用黑板報等宣傳形式動員學生、家長積極參與。爲確保課程的有效實施,學校安排電教、美術、社會、自然、思品、音樂等相關學科的教研組長共同參與,並聘周維亞、朱華芳分別擔任三、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組長。

同時,將綜合實踐活動課定爲彈性課時制,保證每週三課時的活動量,採用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原則,即根據需要靈活安排,改變傳統的靜態課時管理爲動態管理。

  三、落實課程內容,強調活動過程

這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從課題的選擇,到活動的開展,進行了全新的嘗試。我校結合本地區的人文地理條件優勢,社會的熱點問題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圍繞《小眼睛觀大龍城》這一大主題開展活動,並暫將這一主題分爲兩個單元《自然環境的探究》、《常州變化小考察探究》。

(一)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要從學生實際和興趣出發。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如何真正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綜合活動課題的選擇尤爲重要。提起研究人們好像總習慣把它與艱深、有學問等聯繫在一起,因而有些教師在看學生選擇的課題時,往往會覺得幼稚可笑,但我們不要輕易加以否定。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課題,從而自主確定或選擇。往往學生進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越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學生的興趣、貼近社會現實,學生越能夠較好地操作,越有積極性。

如四(1)中隊在開展《住宅文化探究》活動時,學生自己蒐集各個朝代的古建築,瞭解其獨有的特點。特別是對未來“家”的設想,學生表現出來的興趣更大,積極性更高,學生們有的畫,有的用積木堆築,有的用彩紙粘貼,各式各樣,想想奇特的未來建築從他們的手中誕生時,誰能說他們不是未來的小建築師

(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容忽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並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不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而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領導者,而且還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實踐的過程。教師的指導任務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對學生活動主題、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的指導、總結和交流階段的指導。在整個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給學生各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比如我們三(3)中隊在開展“走進淹城”綜合實踐活動時,先要教給她們如何在網上“搜索”的方法,而學生面對着紛繁複雜的各種資料和信息又無從入手,於是又要教他們如何從淹城的歷史、護城河的由來,淹城的未來等幾個方面將資料分類保存。到圖書給她們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閱的方法,並要指導他們對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歸類整理。此外,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及時瞭解學生開展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爲評價提供依據。

(三)綜合實踐活動要重過程,而非結果。

綜合實踐活動的真正主體是學生,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爲學生創設各種有利於實踐的環境,要關注實踐的結果,但不要很在乎學生最後“作品”、“成果”的質量的高低,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我們的學生實踐了沒有,我們的學生經歷了沒有;我們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他又是如何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的;我們的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何種體驗;我們的學生在實踐中是怎樣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們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是否產生了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爲核心的實踐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提供信息、啓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學生的研究活動允許是多種結論,也可能是沒有結論的,也可能隨着研究的深入而發生變化的,如四(4)班研究了食物與生活的關係,在對水果各類的認識與瞭解過程中,初步認識了各種水果的產地及營養,同時他們還發現:各種水果顏色豐富,形狀多樣,還能將水果成爲一種藝術。於是他們學着動手製作水果拼盤,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收集資料的能力,並在勞動、分享成果的同進形成了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的良好品格。所以我們必須把活動館又要教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從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綜合實踐活動中要面向全體學生。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具體活動中我們發現研究小組內一開始就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總是幾個優秀的學生在忙乎,而平時成績差、不太發言的學生好像並沒有多少在參與,對這些學生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活動中來。爲此,我們綜合實踐活動組成員緊急召開會議,討論對策,錄取以鼓勵爲主,以好帶差的措施,及時調動差生的活動積極性,鼓勵他們參與到調查研究之中。總之我們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只讓幾個優秀的學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讓每一個人都對研究活動都有所貢獻,讓每一個學生分享和承擔研究活動的權利和義務,體驗獲得研究成果的快樂。同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不管是能力強的還是弱的學生,只要他們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要知道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首肯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和鼓舞。

(五)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應多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取得家長的支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