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精選28篇)

本文已影響 1.42W人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看《功勳》的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精選28篇)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

1949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祖國母親迎來了它第72個生日。經過72年的風風雨雨,勵精圖治。我們的祖國母親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還享受着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但這樣的生活是怎麼來的呢?

國慶期間,我就觀看了這樣一部電視劇——《功勳》。劇情主要講述了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故事。每集的電視劇開頭都有這麼一句話:“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就是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先鋒們,無所畏懼,英勇殺敵的`戰鬥英雄們等等中國人團結一致,目標一致,纔會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電視劇的1~6集講的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一位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的故事。李延年是七連的指導員,他不僅聰明還很勇敢。七連之所以能經常打勝仗,基本上全是指導員李延年指揮的!有這麼一場戰鬥,七連包括李延年自己只剩了十一個人。他們彈盡糧絕,每個人都給自己留下了最後一枚手榴彈,在準備進行最後的戰鬥時援軍來了,最終把敵人打了個屁滾尿流。

看完這部劇讓我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也讓我更加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沒有這些先輩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梁啓超先生的話: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之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長大後爲國家做貢獻!!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

《功勳》首播,該劇播出的首個單元是講述李延年的,這個單元是由毛衛寧執導、王雷主演。該故事以朝鮮戰爭爲背景,以開城談判失敗爲切入點,具體講述了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事蹟。

從前兩集來看,這個故事劇情非常緊湊,通過戰士小安東臨陣脫逃,深度刻畫了李延年這個人物在戰士心目中的形象。此外,這部劇的服化道處理得非常好,看起來年代感十足。而且,演員的整體造型和臺詞也非常考究,各種方言亂入非常真實。戰爭戲場面看起來也非常宏大,各種爆炸鏡頭極具畫面感,可見導演的`用心。

再說一下演員的演技吧,這個單元中,演員們表現得都非常出色。尤其是王雷,他飾演的李延年讓人眼前一亮。劇中的王雷操着一口方言,當真是演活了一個經常作戰的軍人。

王雷飾演的李延年能文能武,當戰士小安東犯錯時,他能語重心長的安慰。當大家害怕將要來臨的戰鬥時,他三兩句話又能帶動士氣。當戰鬥開打時,他又身先士卒,帶領大家衝鋒,王雷把一個軍人刻畫的入木三分。

《功勳》的首個單元故事還是蠻有看點的,這不該劇開播首日,四大衛視收視率加起來剛好破了1。雖說每個衛視的收視率看起來都不高,但考慮到當下市場並沒有太值得期待的電視劇,這個收視成績還是說得過去的。

《功勳》不僅收視喜人,口碑也非常不錯,豆瓣上好評如潮。照這個形勢下去,《功勳》接下來的收視或許會有漲幅。畢竟再過幾天又是國慶節,此類題材的影視劇會有優勢。綜合收視率和口碑來看,這次四大衛視又拿到了一部“王炸”。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3

電視劇《功勳》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整天,腦海裏都浮現劇中人一個個犧牲時的場景。最震撼我心靈的,不是金天一、春蘭、喬老闆、項政委、梅津和卓越的犧牲,而是劇中年僅七歲的巧丫的犧牲。

劇中巧丫戲份並不多,是廖飛和卓越先後租住的康西公館的老闆娘的女兒,聰明可愛,廖飛和卓越都先後教過她學寫字,她對廖、卓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卓越準備離開新京去東林鎮潛伏,外出辦事出門前答應巧丫給她買糖人回來。巧丫開心地等着姐姐回來,等來的卻是帶兵去康西公館抓卓越的黑木茨。年幼的巧丫由高興變得恐懼,然而當黑木茨把大院裏的人都趕去屋子裏監視時,巧丫選擇了院子一個角落躲藏起來。卓越滿懷喜悅拿着買好的糖人回來,走到大門口時,巧丫從角落衝出來提醒卓越不要進大院,黑木茨殘忍地槍殺了巧丫。

那句“姐姐,姐姐你別過來,有日本人,他們要抓你!”以及中槍後喊出的一聲“姐。”,讓卓越難以接受活潑可愛的巧丫瞬間死在她面前,頓時淚流滿面,買的糖人也掉落在地上。若不是巧丫的媽媽還有叔叔衝出來和日本鬼子拼命,全部被槍殺,巧丫媽媽臨死前提醒卓越快逃,恐怕她還難以回過神來。

直至廖飛協助卓越脫險,幫她更換成日本醫生的身份,在火車站送別後,卓越離去時淚流滿面,仍難從悲痛中釋懷,鏡頭回放巧丫死前的'那兩句話。巧丫的死讓卓越親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殘忍,也激發了她對日本鬼子的仇恨,決心要出色完成諜報任務。

第十九集開頭這火車站離別的一幕,讓我也不禁熱淚長流。說不清楚爲什麼,心裏堵得慌。是劇情太傷感,還是我太難過。

再次聽柳雲龍唱的《功勳》,在那深沉、激昂的片尾歌聲中緩緩站起身來。

《功勳》的確在劇情方面有不少的漏洞和缺憾,即便如此,這部電視作品依然是成功的,特別是演員精彩出色的演繹,使該劇從人性化的角度刻畫了一個又一個的鮮活的人物,不論好壞形象都很真實。通過他們各自的命運告訴我們,是罪惡的戰爭把人類本是美好的感情變成仇恨和傷痛;把智慧和才華變成殺戳的幫兇。它告訴我們要銘記,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麼的珍貴,而我們只有用自己最大的力量爲祖國的建設努力奮鬥,讓她強大、繁榮,永遠不受侵略。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4

《功勳》展現的是功勳人物真實的人生經歷,也讓觀衆看到了這些英雄、模範最生活化、最接地氣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連天的前線能和戰士打成一片,于敏會在家裏和妻子暢想如何品嚐北京烤鴨來解饞。原來,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來,他們離觀衆並不遠。

不過,在最危險的地方,李延年從未退縮;爲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于敏毅然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哪裏有需要,張富清就去哪裏,不管條件有多艱苦。“平凡”的英雄在關鍵時刻,又是不平凡的。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裏。

祖國的'強大,讓他們不會再身處戰火紛飛的環境裏,感受戰爭的恐懼和殘酷;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會讓他們再體會到糧食短缺的艱難,永遠不用像于敏一樣,去“偷”自家的雞蛋給同事果腹。

看一看前輩們是怎樣讓自己的青春無悔,看一看當年的同齡人是怎樣度過充實的一生,看一看他們在遇到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時,又是如何應對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會再有迷茫和彷徨,內心就會充滿奮進的力量。新時代的“功勳”,正召喚着我們勇立潮頭、奮楫爭先、拼搏進取。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5

電視劇《功勳》分別講述了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人生故事,共同串聯起一幅艱苦奮鬥、忠誠爲民、獻身祖國的壯麗畫卷。《功勳》以深刻的筆觸,精準地定位到每一位功勳人物的“高光時刻”,緊扣愛國主題。以八個弘揚民族精神的愛國故事,扣動了廣大觀衆的心絃,這是一部閃耀着愛國主義光輝,彰顯中國人骨氣與底氣的優秀作品。

八位功勳人物形象的生動展示,說明了“作爲一個最充分的意義上的人是怎麼一回事”。功勳人物的故事,激發了普通生活中難以激發的振奮、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功勳》展現了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的.藝術風範。“兩彈一星”功勳于敏在試驗成功後,爲了保密規定,他無法與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悅,當聽到廣播裏傳來試驗成功的報道時,他的情緒幾近失控,眼裏擎滿淚水,他竭力剋制着自己,問妻子家裏還有酒嗎?在這一刻,他爲國奉獻的高潔志趣在濃厚深情的男兒淚中更顯火熱與珍貴。在描寫袁隆平的段落結尾處,他手持金黃稻穗,在星空下向母親獨白,以一顆赤子之心映照悲憫蒼生之情,讓人類遠離飢餓的理想更顯意蘊高遠悠長。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銘記英雄,是爲了更好地前行。電視劇《功勳》爲共和國首批八位功勳人物立傳,藝術化表現了功勳人物的崇高理想、過人膽識和浩然正氣,鼓舞了廣大觀衆的愛國情懷、奮鬥精神。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6

《功勳》不僅是一組讚美詩,還是一道思考題。劇中弘揚的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窮且益堅的精神底蘊。窮且益堅不易,達而益堅更難。

昨晚,電視劇《功勳》圓滿結束了全部八章。這部作品是“理想照耀中國”主題展播中的一部。它是對2019年9月29日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的響應,是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時爲新中國英雄立傳之作,是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啓程處寫給中華優秀兒女的明德之作。“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功勳》的底蘊和寄託就在於此。

中華民族歷來崇仰英雄,中華兒女歷來崇尚英雄。看《功勳》不禁會想到魯迅先生曾寫下的鏗鏘之語——“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從大禹治水神話的代代傳承,到巍峨矗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歷來爲蒼生起、爲天下安、爲民族興旺、爲國家富強而忘我奮鬥的人們,是中國的脊樑、民族的先鋒、時代的英雄。

最近觀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而展播的電視劇《功勳》,八個人物的真實事蹟深深地感動了我。

李延年的事蹟讓我懂得了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那些戰鬥英雄們在那麼艱苦的歲月中,爲了保衛國家不讓親人們受到侵犯,即使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每次衝鋒號的響起都讓我熱淚盈眶,細細想來,何其有幸,生在華夏。

于敏的事蹟讓我知道了是科研工作者他們的默默無聞地奉獻,詮釋了什麼叫忠誠什麼叫執着。

申紀蘭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寫進了《憲法》,讓中國婦女不再受到歧視。

張富清的默默無聞,讓我看到了一個淡泊名利,紮根基層的好乾部。

孫家棟的天路,讓我們在太空中有了一雙“眼睛”,爲了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嘔心瀝血,奮鬥不息。

黃旭華即使受到了委屈和不理解,爲了國家,隱姓埋名保守祕密30年。

袁隆平爲了我們能吃上飽飯,潛心研究雜交水稻,這不僅僅是讓我們中國人不再忍飢挨餓,乃至全世界都受益。

屠呦呦的青蒿素讓我們不再遭受瘧疾的折磨,儘管研製過程不易,可她依舊沒有被打垮,沒有退縮。

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事例,給了我很多的啓迪,正如片頭所寫的“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他們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一生的榜樣!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7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這個讓我們吃了飽飯的人。他是我們一直愛戴的一個人,同時他也是愛了我們一輩子的人。雖然他在今年離開了我們,但是我們會永遠銘記他,他就是袁隆平先。

2021年5月22日,“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樑”,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最近觀看了《功勳之袁隆平的夢》,讓我感觸良多。

袁隆平先生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爲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爲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8

全國熱映的電視劇《功勳》,分別講述了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八位功勳人物的先進事蹟,生動地展現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風雨兼程、砥礪奮進的故事,在歷經“環境苦”“執着苦”“孤獨苦”之後,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艱難險阻,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蹟。

“革命傳承英雄本色”的李延年,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多次戰役。作爲年輕幹部,組織上安排去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是信任,更是培養,要以此爲榮,激揚奮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多經風雨,方可增長本領。但現在我們的行政隊伍,不願吃苦,不能敢爲人先,條件差的基地不想去,更有甚者不願進圈舍。試想,我們今天的這些不願意與先輩們所經歷的苦難相比顯的多麼卑微,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的去感受,但是我們要學習這種優良的精神,爲公司的發展添磚加瓦,爲自己的事業奠定基石。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環境苦。“素心如蘭,忠誠本色”的申紀蘭,將青春獻給農村,一生未曾離開土地。面對數次進城機會,她選擇堅守農村,她認爲只有生活在農民中間,才能更瞭解農民疾苦。作爲職能部門的工作者,我們在工作中我們也要像申紀蘭一樣,保持與場區共進退,不能懸於空中,要腳踏實地,走進場區、融入場區,這樣才能更好的瞭解場區的現狀,才能更好的`契合實際的給予場區想要的幫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苦。“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他的夢想是禾下乘涼,他研發的雜交水稻爲世界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無數人遠離飢餓;“青蒿鹿呦呦,救治億萬人”的屠呦呦,面對枯燥的科研生活,她甘之如飴,最終發現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飽受瘧疾之苦的病人;“家國情懷,國之棟樑”孫家棟,將六十多年的歲月奉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帶領科技人員攻堅克難,在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領域開創了新的天地。這些功勳人物雖在不同領域,但都是一生執着於一事,做出卓越貢獻。

成就事業貴在機遇,但更多的在於堅持。從公司近兩年的發展來看,我們的公司願意給年輕的80後、90後更大的舞臺,華北區這個團隊是年輕的,大多的管理者都是80、90後,這是公司給的機會,也是自己堅持的成果。回頭看,當時與你一起入職的夥伴們,他們是何種境況,可能已經被堅持奮進的你遠遠甩在了身後,生活不會虧待每一個努力的人,如果有那就是你還不夠努力。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獨苦。“敏而創新,國之鋒芒”的于敏,爲了國家需要,幾番變更研究方向,甘於爲中國研製氫彈隱姓埋名三十載;“沉潛三十年,爲華鑄重劍”的黃旭華,在人才、技術、資源短缺的境況下,進入與世隔絕的荒島,在大海的陪伴下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爲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作爲養豬人的我們也一樣,在經歷非瘟磨練的兩三年中,我們的防非工作也幾經周折,經過時間不斷的認證,最終纔有了獨屬於自己的一套防非體系,我們做不了科學家,不能爲國家的科研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做爲企業中的一員,我們可以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幹好自己本職的工作,讓紕漏與你遠離,讓高績效靠近你,爲自己的家庭積累更多的財富。

一個有希望的基地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企業不能沒有先鋒。在流金歲月裏能留下最深刻筆畫的那個人叫功勳。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9

電視劇《功勳》用不同的敘事風格講述了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詮釋了他們“忠誠、執着、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人民的崇高境界。黨員幹部要從中汲取榜樣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努力成爲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才。

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爲實現偉大夢想頑強拼搏、不懈奮鬥。

牢記“無非一念救蒼生”的`情懷,一生一世“守初心”。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只爲“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實現“禾下乘涼夢”。屠呦呦團隊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成功發現了“青蒿方”,拯救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瘧疾病人的生命。百年來,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不懈奮鬥、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精神力量。“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黨員幹部要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繫羣衆、服務人民。把黨和人民事業長長久久推進下去,永遠做理想信念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擁護者。

秉承“埋骨何須桑梓地”的勇氣,盡職盡責“擔使命”。孫家棟等中國航天人從一張白紙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開拓中國航天事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黃旭華等科研工作者隱姓埋名幾十年,初心不改克服萬難,最終成就了我國核潛艇事業從無到有的跨越。“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作爲年輕幹部就要多經歷一些險峻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磨出真功夫、練出大心臟。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無畏精神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拼搏精神,敢啃硬骨頭,敢挑硬擔子,敢攻硬任務,碰到疑難複雜的問題,更要以釘釘子精神,搞明白問題癥結,破解難點和堵點,把工作任務一步步推進,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追求“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境界,對標對錶“找差距”。于敏隱姓埋名30載的堅持與奮鬥。“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世界;一個名字,隱形近30載。申紀蘭的女性進步思想,並推動了“男女同工同酬”先鋒事蹟。黨員幹部要艱苦奮鬥,堅守工作崗位,爲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更要學習榜樣的力量,從榜樣中汲取前行力量,把爲人民謀幸福始終攥在手裏,做在行動裏。

發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善作善成“抓落實”。17歲的李延年面對飽受過貧窮和戰亂之苦的家鄉人民,毅然加入了革命隊伍,他認爲沒有什麼事情比參軍更爲榮耀,始終覺得:“打仗不能怕死。”24歲的張富清面臨“是帶着解放軍發的路費回家過日子,還是跟着共產黨去奮鬥”的人生抉擇時,果斷選擇後者:“我要爲窮苦人去打仗!”他們不畏艱險、敢於犧牲,苦幹實幹、不屈不撓,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鬥爭精神。“越是艱險越向前”,新時代新徵程上,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又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黨員幹部要有釘釘子精神,穩紮穩打向前走,過了一山再登一峯,跨過一溝再越一壑,通過化解難題開創工作新局面,上交出讓黨放心、讓羣衆滿意的答卷。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0

電視劇《功勳》講述了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故事,他們或在貧困的基層默默地奉獻,或隱姓埋名爲國家科研做出突出的貢獻,或從戰場走向基層繼續爲人民服務,發光發熱。

《功勳》既尊重時代真實的邏輯,又忠於功勳人物生而爲人的情感。《功勳》人物,有“柴米油鹽”,也有兒女情長。劇中細密的情節與細膩的情感讓我感受到了功勳人物平凡細碎的“生活的毛邊”。

《無名英雄于敏》從於敏與妻子孫玉芹的家庭生活講起,于敏一離家便數月、對工作三緘其口,孫玉芹包攬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務,十月懷胎一朝臨盆那晚,孫玉芹把熟睡的大女兒託付給鄰居,獨自一人提着臉盆、待產包步行去醫院。氫彈爆炸成功,大街上人羣歡呼雀躍,依然要保守祕密的于敏只能藉口發工資讓妻子買一隻烤鴨慶祝,而妻子則把工資做了各種生活分配,回到家中收聽廣播,于敏流下了淚水,他無法向妻子說明原因,只是要了一杯酒……

《孫家棟的`天路》單元中妻子孕後期直到生產,孫家棟都在戈壁上與“東風二號”死磕。再進家門時,孩子已落地,妻子一人扛着家裏全部家務。曾經,妻子也會爲承受離別之苦鬧點小情緒,爲丈夫不肯吐露工作的詳情而氣惱,但在偶然被告知那是一項“偉大事業”後,她從此成爲丈夫事業的頭號支持者、捍衛者。一位位科學家的背後,是家人們義無反顧的奉獻與付出。“其實這家,你是功勳。”這句臺詞是劇中於敏對妻子的心疼和撫慰,也是對科研人員家屬的崇高致敬。

《功勳》讓我深刻認識到功勳人物一生都在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的爲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功勳的家人們也在背後默默支持着。正是有功勳家庭這樣舍小家爲大家、樂於奉獻的精神,新中國才能又快又好地建設起來。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1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觀看了電視連續劇《功勳》後,我受到了很多啓發,我爲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精神而熱淚盈眶,並且,作爲一名中國人,我爲有這樣的英雄前輩而感到自豪。

劇中,無名英雄于敏有許多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首先,愛國主義精神在於敏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當隱姓埋名做研究和出國留學的選擇題擺在于敏面前時,于敏說道:“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氣,什麼是底氣,我們造的就是底氣,核平衡纔是平衡,咱不欺負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欺負咱們,不平等只能捱打,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幹!”于敏斷然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打算,選擇了條件異常艱苦的氫彈研究,以史爲鑑,在如今全球化時代,他的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我們當代青年學習。

其次,于敏無私奉獻、大力協同的品質讓我不禁感慨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崇高品性。正如於敏的妻子玉芹說的:“他將一生奉獻給國家,我將自己奉獻給他。”這是于敏的家國情懷,是大奉獻。在與科研戰友夜以繼日地攻堅克難中,他與戰友團結協作,失敗、總結、再失敗、再總結,縱使條件艱苦,他們始終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辛勤耕耘,終有收穫。劇中,有兩個細節讓我難忘,一是于敏將家裏妻子爲他和孩子準備的雞蛋拿出來,用作獎勵科研有突破的同事,激發大家的工作熱情,二是于敏與陸傑的戰友情,他們相互挑戰、相互激勵,而後,相互扶持,這種情誼,着實讓人動容。

最後,作爲一名學生,觀看了于敏爲科學獻身的示範後,我深受觸動,思考了很多。于敏始終相信科學,敢想敢幹。他說道:“搞科研,搞理論,講的'是實事求是。搞科研,需要靈感,不是蠻幹。”正確的理論指導正確實踐。正是由於這般腳踏實地的科研態度,我國氫彈研究少走了許多彎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往後的學習生活中,我要將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貫穿其中,戒驕戒躁,做真正的研究。

忠孝最是難兩全,隱姓埋名數十載。無名英雄于敏,是國家之幸,是民族之幸,更是吾輩之幸。無論條件如何,他始終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精神。英雄光輝照亮未來的路,作爲新時代青年,我應該繼承先輩優良傳統,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爭取爲國家和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2

《功勳》絕對是近幾年主旋律劇目中的佼佼者。自開播起,就掀起了一片叫好聲。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八個單元故事,每一個單元都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其中申紀蘭單元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個質樸、熱情、能幹、膽大同時賦予時代感召力的功勳女性的事蹟令人感慨萬千。

《申紀蘭的提案》單元開篇即不落俗套,引人入勝。初嫁人婦的申紀蘭面對村裏男人去打跑返鄉團而莊稼無人收割的節骨眼,毅然決然地帶領全村的姐妹們一起下地幹活、收割莊稼,保住了全村人的口糧。看到西溝村的羣衆朝不保夕的生活狀況,她把自己的紡花技術傳授給姐妹們,自己親自去縣裏憑藉高超的紡花技能爭取到紡花任務,帶領姐妹們紡花換小米,向婦女解放邁進了積極一步。正如李隊長所說“前方流血打仗的是戰鬥英雄,後方流汗的是勞動英雄”,從她擔任西溝村婦救會主任起,這個有擔當的人物形象愈發鮮活起來。她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從學認字、寫字到在李隊長指導下幫她接生,到她可以接過接生的衣鉢,申紀蘭在鼓勵西溝村羣衆打破傳統偏見的同時,也在不停提升自己。經歷了風雨才能見彩虹,申紀蘭後來說“女人不是天生生娃的,新社會男女都一樣,女人就該走出家門,男人能幹甚咱女人就能幹甚”。最可喜的是這次身邊的姐妹們不再半信半疑,而是歡喜地贊同地一致點頭“嗯”!

從下地幹活到紡花組再到婦救會,《功勳》以遞進式的語態塑造申紀蘭先鋒人設,她猶如時代的'火炬手照亮了千千萬萬暗夜中內心掙扎的舊社會婦女,在黎明之前擰成一股繩地奮勇向前。申紀蘭是一個時代的功勳之臣,但她又不止在那個年代,在我們繁華盛世,更需要她這樣像光一樣的火炬手,她是如此鮮活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善良、執着,有自己的彷徨、痛苦,但更多的是勇敢、擔當。新時代呼喚更多這樣的火炬手,指引我們繼往開來,在盛世繁華的路上勇往直前。

在單元片尾,看到現代女性就業率、女研究生佔比、平均壽命等都有了質的飛躍,不由得淚溼眼眶。這是很多女性先鋒一步步鬥爭起來的,她們敢於衝破偏見,闖出不一樣的天地,作爲新時代女性,我們更要挺起腰桿,要有自豪感,有勇氣向不平等說不。申紀蘭帶領西溝姐妹們走出的一小步,就是全國女性向前邁進的一大步,在此向所有爲男女平等做出貢獻的人致敬!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3

老師每次推薦的影視都特別好,很值得反覆觀看。這次僅觀看完袁隆平和屠呦呦兩個單元就已經感到熱血沸騰,預告片裏的爲了“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而畢生躬身於稻田的科學家袁隆平這樣袒露內心:“我感覺到一種使命,如孤筏重洋,像電光石火。”有孩子問,夢能變成真的嗎?他答:“能,只要你想。爲了它,我用盡一生的勇氣和力氣追尋。”

《功勳》共分爲八個單元:爲國家建立功勳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將個人夢想融於國家發展,在平凡中造就了偉大。孫家棟(佟大爲飾)說:“飛向太空,是人類幾千年的夢想和理想,蘇聯人和美國人能做到的事情,咱們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得到!”黃旭華(黃曉明飾)說:“核潛艇是國之重器。沒有核潛艇,被核攻擊,就無法進行二次反擊。”于敏(雷佳音飾)說:“氫彈就是底氣,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幹!”李延年(王雷飾)說:“當英雄,可不是那麼浪漫的,是要流血犧牲的!”在投身國防安全事業的科學家心裏、在以身許國的戰鬥英雄心裏,個人的夢想始終與國家的夢想、民族的夢想相通。他們的夢想不只是實現個人價值,而是肩負着國之重任,承載着全民族的夢想。爲了國家的強盛,爲了民族的復興,他們無悔燃燒一生。屠呦呦(周迅飾)說得毫不猶疑:“只要研製出新的抗瘧新藥能救人命,就應該大膽地嘗試啊!”袁隆平(黃志忠飾)咬定目標:“我現在就是想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張富清(郭濤飾)願望樸實:“我駐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社員們的飯碗裏能裝滿實實成成的乾飯。”申紀蘭(蔣欣飾)放聲號召:“咱婦女就應該走出家門,參加生產勞動。”心繫祖國、造福人民,是這些功勳人物的共同初心。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爲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着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峯。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着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着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爲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於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爲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作爲奮戰在環保事業戰線上的一名知識分子,我發自內心地讚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爲祖國、爲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我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除了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外,更應該讓大家都來學習併發揚光大他做人的態度和奉獻的精神。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身外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着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爲:“成功的要訣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爲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外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啓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爲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4

《功勳》是我的朋友推薦的一部電視劇,由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真實故事改編,6集講述一個人物故事的拼盤劇。分爲八個單元:《李延年》《于敏》《張富清》《黃旭華》《申紀蘭》《孫家棟》《屠呦呦》《袁隆平》,劇集短小精悍,人物真實事蹟感人,主角配角表演到位。

我很喜歡的《于敏》單元,它一開始就展現了于敏的一個選擇。于敏放棄了準備很久的出國留學機會,加入氫彈研究小組。當時,選擇做研究意味着隱姓埋名,無法正式介紹自己職業,甚至對家人都要嚴格保密。而關於氫彈研究,當時中國沒有先例,也沒有資金用於實驗,要從理論開始一點點摸索。于敏帶領團隊克服種種困難,擺脫美國期刊誤導,建立我國自主的氫彈理論模型。克服惡劣的環境安排氫彈製造、各種數據監測儀器的'安裝和調試工作,包裝氫彈試驗順利進行。然而在最終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引爆後,滿街紅旗飄揚,人們歡呼雀躍,鑼鼓喧天地慶祝時,于敏卻因爲保密原則無法和妻子孩子分享他的自豪和喜悅,讓人破防。我國當時的科研工作者就是憑着對祖國的滿腔熱愛,才讓我國科技一點點追趕美蘇大國,直到今天!

後續印象很深的是周迅主演的《屠呦呦》單元。二十世紀60年代,瘧疾橫行。國內外均無針對瘧疾的有效藥。此時,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中藥所“523”課題組組長,攻關目標是抑制抗瘧藥物頭號種子常山鹼的毒副作用。然而此研究進展並不樂觀,屠呦呦主動提出更換思路,尋找其它有效的抗瘧新藥。屠呦呦從民間收集針對瘧疾的各種偏方,逐一篩選驗證,終於找到青蒿。再從青蒿分離提取無毒有效成分,命名爲青蒿素。經動物實驗和臨牀驗證,青蒿素對抗瘧疾有效且無毒副作用,完成了國內抗瘧疾藥物從零到一的轉變。屠呦呦憑藉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真理的堅持,在醫學上有所突破,獲得傳世功勳。

從他們的故事裏,我發現是熱愛在支持他們不斷前進。熱愛讓他們克服現實的惡劣條件,甘願隱姓埋名,一直默默付出,不斷努力,將個人夢想與國家的發展目標結合起來,不斷思考創新,最終在平凡中成就偉大。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熱愛自己的工作,主動對問題進行復盤,不斷充實自己,一步步變得更好,爲公司、爲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5

近日,電視劇《功勳》在全國熱映,分別講述了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八位功勳人物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風雨兼程、砥礪奮進,歷經“環境苦”“執着苦”“孤獨苦”,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的奮鬥精神風貌,彰顯了對黨忠誠和對人民負責的家國情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環境苦。“素心如蘭,忠誠本色”的申紀蘭,將青春獻給農村,一生未曾離開土地。面對數次進城機會,她選擇堅守農村,她認爲只有生活在農民中間,才能更瞭解農民疾苦。申紀蘭鼓勵婦女勞動,帶領村裏的婦女走出家門,參加勞動,並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倡議,得到黨中央的支持,從此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在新中國農村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革命傳承英雄本色”的李延年,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多次戰役,不畏艱難困苦,英勇禦敵。作爲年輕幹部,組織上安排去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是信任,更是培養,要以此爲榮,激揚奮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多經風雨,多見世面,方可增長本領,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磚添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苦。“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他的夢想是禾下乘涼,讓全世界人遠離飢餓,並終其一生爲之奮鬥。面對諸多困難,他不氣餒,始終保持高昂士氣,他研發的雜交水稻爲世界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無數人遠離飢餓;“青蒿鹿呦呦,救治億萬人”的'屠呦呦,面對枯燥的科研生活,她甘之如飴,帶領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地重複着同樣的工作,最終發現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飽受瘧疾之苦的病人;“家國情懷,國之棟樑”孫家棟,將六十多年的歲月奉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在研製試驗過程中,深入實際,艱苦奮鬥,帶領科技人員攻堅克難,在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領域開創了新的天地。這些功勳人物雖在不同領域,但都是一生執着於一事,做出卓越貢獻。身爲黨員幹部,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常修信念之基,堅定理想信念,把握前進方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履職盡責,執着追求,砥礪奮進。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獨苦。“敏而創新,國之鋒芒”的于敏,爲了國家需要,幾番變更研究方向,甘於爲中國研製氫彈隱姓埋名三十載,對中國核武器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沉潛三十年,爲華鑄重劍”的黃旭華,在人才、技術、資源短缺的境況下,進入與世隔絕的荒島,在大海的陪伴下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爲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這些功勳人物爲了國家甘願隱形埋名,在他們看來,孤獨並不可怕,國即是家,縱然需要揹負委屈和不理解,也要傾盡所有,深藏功名,攻堅克難。黨員幹部要向他們學習,常懷功成之力“有我”、功成之譽“無我”的信念,忘我工作,克己奉公,心繫羣衆,爲民盡責,用青春去創造祖國未來。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流金歲月裏留下深刻筆畫的功勳人物不會被人民忘記,他們的“三苦”精神,值得我們一直學習。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6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這是電視劇《功勳》引人深思的片頭。我們不禁要問:英雄從何而來?先鋒從何而來?看完電視劇《功勳》,相信每個人心中自有答案。

李延年,能文能武,這不是他成爲英雄的先決條件,讓他堅定不移爲國家爲民族而戰的忠誠,纔是他排除萬難,以犧牲一切的決心和信念戰勝敵人的決定性條件。

朝鮮戰場上,面對敵人攻心戰術,面對戰士思想的波動,李延年沒有采取高壓政策,而是與戰士們推心置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個人利益出發,引導戰士站在家國大局的高度理解戰爭的意義,成功扭轉思想極端的戰士的認知,爲他們重塑理想信念,爲隊伍凝聚起了巨大力量。李延年堅持“尊重和信任也是戰鬥力”的先進思想,教育挽救小戰士。當小安東捨生忘死衝鋒的.時候,他心中想的不再是小我,而是李延年教他的懂得的“國家主權和人民的安危”。

戰爭年代,英雄輩出,在今天我們看來,所有爲國家民族而戰的前輩都是英雄,李延年就是這些英雄中的先鋒。戰場上,他幾次獨自整編被敵人打散的隊伍,以少勝多,力克頑敵,爲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前輩們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每一次創新發展都需要有先鋒的引領。

誰是先鋒?先鋒出自何處?

沒有哪一所學校專門培養先鋒,更沒有哪一個公司、工廠專門生產先鋒。先鋒來自於平凡,來自於普通人,不同的是,他們有着堅定的信念,有着無畏無懼的奉獻精神。在新時代國家建設大軍中,在各條戰線上不乏。他們腳踏實地,不斷探索,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經過歲月的磨礪,有一天,他們會突然呈現出驚豔的成績。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成爲先鋒的條件,最終,誰能成爲真正的先鋒,取決於自我約束力,取決於奉獻精神的多寡,取決於信念是否堅定,更取決於對事業、對公司的忠誠度。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並身體力行去實踐,在自己的崗位上去拼搏,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探索,纔有可能像李延年和袁隆平等國士一樣,成爲人人敬仰的先鋒。

作爲一名望美員工,儘管我們很平凡,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精進探索,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始終如一的忠誠,忠誠於團隊,忠誠於信念,我們的未來一樣不平凡。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7

《功勳》所書寫的功勳人物,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麒麟閣十一名臣”“雲臺二十八將”等所刻畫的封侯拜相、封妻廕子的勳閥不同。《功勳》所塑造的功勳人物,“是千千萬萬爲了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李延年、于敏、張富清、黃旭華、申紀蘭、孫家棟、屠呦呦和袁隆平這八位功勳人物,是具有鮮明時代標誌的英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勳傑。

《功勳》八章的傳主們是有共性的。其一,他們大多出生在上世紀20年代,感受過“國破山河在”的倉皇,渴望着國家強盛的到來。正如孫家棟所說“做過亡國奴的人更懂得祖國兩個字的意義”,又如於敏所言“我們造的是國家的底氣,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幹。”其二,他們都是平民家庭的子女,都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赤子之心。即如張富清告誡子女“人只要活着就要關心國家大事”,或如袁隆平寫下“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題詞。其三,他們立足在陣地、基地和田地,寄意寒星荃不察,敏於事而訥於言,在兀兀窮年中孜孜以求。黃旭華研製核潛艇前後歷經三十年,屠呦呦以大海撈針的“笨功夫”驗證民方數百個,申紀蘭的口頭禪是“我能受”,于敏借古抒懷的一句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8

在《功勳》裏,不僅八位傳主的形象光彩照人,他們的親友和同事也熠熠生輝。在家人羣像中,從孫玉芹到鄧哲,傳主的妻子和丈夫們,在愛人爲國擔當的時候,他們默默地承受着分別之苦、扛起家庭的重擔。《功勳》開始於七連高呼“保衛千千萬萬個二妞”宣言,收束於袁隆平對媽媽的告慰。在首尾相應之中,作品含蓄地揭示了在英傑自強不息的背後,有厚德載物的脈脈支撐。在同事羣像中,李延年深得營長、教導員和團長的信任,于敏的自信有郝國志的力挺、陸傑的協助,孫家棟的擔當有錢學森的信賴、李東海的囑託,申紀蘭的勇氣來自李華的提攜和韓記者的指點,黃旭華的設計有劉宏元、趙達生的分擔,袁隆平的實驗有陳洪新的肯定和譚胖公的付出。《功勳》並未迴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涼薄,更展現了木秀於林林必護之的溫厚。

《功勳》不僅是一組讚美詩,還是一道思考題。在這部作品裏,故事基本上都發生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那是新中國創基立業、爬坡過坎的時期。劇中的主人公大多處在物質條件短缺的條件下,艱難困苦如影隨形。可以說,《功勳》弘揚的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窮且益堅的精神底蘊。窮且益堅不易,達而益堅更難。今天,在新中國經過70多年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之時,在國家實力和物質條件強大充裕的條件下,我們如何保持堅毅的進取精神,如何創造新的功勳,這或許是《功勳》帶領我們在緬懷英雄前賢功績之後,留下的思考。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19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觀看了《功勳》後,我深有體會,受到了很多啓發。

李延年帶領着戰友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爲了保衛國家,保衛親人,一次次在衝鋒號響起時拼命向前衝;于敏每天沒日沒夜地做科研,多次昏倒也還是不放棄,這種執着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張富清紮根基層,總是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帶領羣衆發家致富,幫助村民們修建道路;黃旭華爲了國家,爲了民族,受着委屈和不理解,隱姓埋名30年執行着祕密任務;申紀蘭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讓原本“好漢走到縣,好女走到院”的封建思想得到破除,貧窮落後的村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孫家棟的“天路”,讓我們在太空中有了一雙“眼睛”,爲了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嘔心瀝血,刻苦鑽研;屠呦呦爲人民研發出青蒿素來擺脫瘧疾的折磨,儘管研製過程中出現很多意外,依然沒有退縮;袁隆平被稱爲“雜交水稻之父”,他爲了能讓中國人民吃上白米飯,頂住各方壓力研究出雜交水稻,不僅讓中國人不再忍受飢餓,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跟着受益。

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深深地觸動了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們是我心中的英雄,他們也讓我認識到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麼坎坷崎嶇,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我要以他們爲榜樣,向他們學習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加倍努力學習,爲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0

電視劇《功勳》前段時間熱播,收視率高漲口碑極佳。該劇用不同的敘事風格,生動、清晰地描寫了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精彩的人生故事。該劇總分爲八個單元,分別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無名英雄于敏》《默默無聞張富清》《黃旭華的深潛》《申紀蘭的提案》《孫家棟的天路》《屠呦呦的禮物》《袁隆平的夢》,每一個故事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觀看完《功勳》後,我的內心充滿了奮進的力量,不論是做國家領土的守衛者還是國防事業建設者,不論是做“男女同酬”推動者還是做抗瘧新藥的研發者,不論是做浩瀚宇宙的探索者還是糧食增產的助力者,心中想着念着的`始終是國家強盛、民族復強。他們的夢想不止於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將個人理想與共和國命運緊密串聯,用行動詮釋“忠誠、執着、樸實”的鮮明品格。他們爲國,爲民,爲全人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們爲了夢想的實現而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們堅定執着,飽含激情,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奮鬥終生的承諾,執着追求,持之以恆,且百折不撓。我們要學習他們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我們要禮讚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忠誠、執着、樸實的崇高品格,向時代楷模致敬。

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的人格力量高山仰止,中華民族一路苦難輝煌歷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離不開這些功勳模範爲代表的各行各業默默付出、日夜奮戰的每一位參與者,他們無愧爲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不愧爲炎黃的優秀子孫!“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他們就是國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樑,時代的先鋒。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要學習老一輩楷模,志存高遠、求真務實,拼搏奉獻、勇於創新,無私無畏、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勇攀事業高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做出優秀的成績,努力爲河北交通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1

近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通報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具體情況。在發佈會上,袁隆平又提出了自己短期內的兩個“小目標”。袁老說,長期目標就是實現“禾下乘涼夢”,而短期目標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2000公斤,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爲“兩一工程”,即“三分地養活一個人”變成“兩分地養活一個人”。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堅持。今年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說,“我會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從‘90後’一直搞到‘100後’(指100歲)。”長沙冬季寒冷,爲了有更多時間進行研究,袁老每年冬天都要從長沙前往一年三熟的海南。他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農田裏勞作、觀察和研究。“小目標”不過是風趣之語,並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沉澱與積累,需要的是更爲艱鉅、更爲艱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小目標,無異於癡人說夢。“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一定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經說過,他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爲了實現這一目標,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標,如今又向着兩個新的小目標繼續前進。“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標”,讓大理想看起來沒那麼遙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規劃即是我們的一個小目標,我們還有“兩個奮鬥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終是爲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爲有“偉大夢想”的指引,我們才一步步實現着一個個曾經看似困難的“小目標”。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靈犀一指”的創新。袁隆平談及自己和團隊的小目標得以實現,“第一祕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麼“小目標”就會成爲無法完成的目標。有了“靈犀一指”的創新,沿着創新之路前進,我們纔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講“摸着石頭過河”,正是對創新的大膽嘗試。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到頭來很可能就“竹籃打水一場空”。只有通過創新才能過得去“時間”這一條湍急的河流,讓國家和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也能夠解決越來越多從前從未遇到的難題。

希望袁老的“小目標”早日實現,也希望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能夠樹立自己的“小目標”,並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標”!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3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是我剛剛看過的電視連續劇《功勳》第一部的主題曲。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美帝國主義,就悍然發動了朝鮮戰爭,糾集了世界上16個國家的侵略者,侵入了朝鮮,並且轟炸了我國的東北,妄圖把新中國扼殺於搖籃之中。

《功勳》第一部講的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延年,是志願軍某部七連的指導員。他能文能武,率領七連戰士和美國鬼子展開了殊死的戰鬥,最後保住了陣地,戰勝了敵人。

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它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新疆的羅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號稱中國的“氫彈之父”,就是連續劇《功勳》第二部的主人翁--于敏。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調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和研究工作。

當時,對於中國的科學家來說,氫彈還是一張空白,沒有資料,沒有數據,沒有經驗,更沒有任何國家給我們幫助和指導。爲了中國氫彈的早日爆炸成功,于敏和他的同事們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地工作,他們克服了難以數計的困難,最終取得了我國氫彈實驗的成功。爲我國科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力量的增強,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2014年,于敏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看了《功勳》第二部分後,我爲我國的科學家們取得的豐碩成果而驕傲,我爲他們默默奉獻的高尚品質而自豪,我也爲他們不畏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而感動。

我要向英雄學習,我要向我國的科學先輩們學習,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打好基礎,學得本領,爭取在將來做一個像戰鬥英雄李延年、科學尖兵于敏那樣的,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4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今年寒假,我看了《功勳》這部電視劇,回顧了這些脊樑們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的過程。我不由地感慨:強國需要一批批”脊樑”加油幹,而國強纔是我們最大的底氣。

祖國與我們的關係是相互依託,榮辱與共的。之前我時常在思考我與祖國之間的距離,我有時覺得祖國離我很遠,因爲祖國人口衆多,幅員遼闊,而我只是滄海一粟。有時又覺得很近,因爲我的骨子裏刻着的是”中國”二字,身上流淌的是華夏的血脈。思來想去,最終還是《功勳》裏的先輩們給了我答案。

于敏先生在參與核研究之前,也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有着自己對未來的打算,準備出國留學。可當國家找上他時,他義不容辭地答應了。他當時說了這樣一番話,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氣,什麼是底氣?我們造的就是底氣。核平衡纔是平等,咱們不欺負別人,可也不能讓別人欺負咱們,不平等只能捱打,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幹。”

于敏先生在參與核研究之前,也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有着自己對未來的打算,準備出國留學。可當國家找上他時,他義不容辭地答應了。他當時說了這樣一番話,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氣,什麼是底氣?我們造的就是底氣。核平衡纔是平等,咱們不欺負別人,可也不能讓別人欺負咱們,不平等只能捱打,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幹。”

肩負起時代重任,爭做新一代的”脊樑”。我們應當明白現在的生活是真的來之不易!當你坐在明亮的餐廳享受美味的食物時,你應該感謝像袁隆平這樣廢寢忘食的人,畢竟這世界上仍有6。9億人在忍受飢餓;當你處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享受歡樂時,你應該感謝像李延年這樣浴血奮戰的人,畢竟這世上仍有許多國家飽受戰爭之苦;當你免受一些疾病折磨困擾時,你應該感謝像屠呦呦這樣懸壺濟世的人,畢竟這世上仍有許多人病魔纏身,痛苦不堪。

你可能仍在抱怨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祖國也沒你想的那麼美好,但這正是你存在的價值,祖國現在也需要你、我、他像先輩們一樣用脊樑扛起重任,把國家建設得更美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們當代青年又能否有《功勳》中那樣的擔當與奉獻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認爲那些離自己很遙遠,須知少年何妨夢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星辰大海纔是我們的歸宿,成爲像先輩那樣的國之脊樑纔是我們的目標。願諸君與我一同努力!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5

從《暗算》開始喜歡上了錢之江,也喜歡上了柳雲龍。《功勳》剛一“亮劍”就開始“追砍”了,可惜有多少期待就看到了多少失望。老實說,軍事和情報什麼的,我不是專業人士也不是“發燒友”,所以技術細節上的漏洞我也就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但是稍微用邏輯的思考就能發現太多的漏洞,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功勳》一片也不是完全沒有亮點,其中鬼子配角的設計和最後的結局還是讓人品出了些味道。《功勳》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非典型性”鬼子和“非典型性”鬼子軍隊。《功勳》裏的鬼子不再是老電影裏那種滿臉橫肉,滿嘴“死拉死拉的”的“典型性”的符號化的鬼子形象。而變成了“每天都想着趕緊結束戰爭,隨時打算回家,夾在各方勢力之間左右爲難,靠着鴉片煙麻醉自己”的遲田少佐;“除了想着爲天皇玉碎,還惦記着惠子小姐,極度冷酷,又有些柔情”的黑木少佐;就連東林炮臺的小鬼子也不是那種壞的沒點“人氣”的樣子,居然也具有了一些“知恩圖報,懂得感激”的“優點”。這些複雜的帶着“人味兒”的鬼子形象爲《功勳》增色了不少。而“除了惦記着敵人,也惦記着自己人,老想着背後給別的部門下刀子”的“官僚化”的關東軍司令部,也讓人看出了一些別樣的風味。

當然,最讓人受用的還是結局的設計,看似有些“荒誕”,因爲英雄既沒有抱得美人歸,也沒有批紅花騎大馬,在人民的`歡呼中與政委熱烈擁抱。而是在老百姓的痛罵中跟着“敵人回國了”,提着腦袋打鬼子,到了到了卻成爲鬼子的一員,跳進黃河也洗不成“中國人”了。這種有些悲涼的結局在最後給了人久久不能散去的回味,就像是紮在心裏的一根刺兒,說起來不疼,但是卻總也忘不掉。

令人回味的配角、漏洞的劇情、意味深長的結局。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6

在觀看電視劇之前,同學們對“共和國勳章”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而《功勳》作爲現實題材類電視劇,將八位偉大而又平凡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故事娓娓道來,通過截取這些人物的不同人生階段,向同學們展示了他們拼搏奮鬥的一個個高光時刻。

每個人是平凡的,但又可以是偉大的。每個人是普通的,但不普通的功勳也正是由普通的人締造的。一個個簡單的故事,一句句樸實的話語,最終匯聚成了一幕幕催人奮進的主旋律,激勵着大家努力前進。

在觀看電視劇之後,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向這些時代最閃耀的星致敬,學習他們身上那種不怕挫折、不輕言放棄的執著精神,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成爲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材。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爲我們生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崇尚英雄,纔會產生英雄;人人爭做英雄,英雄才能不斷涌現。今天,我們以這些時代之星爲榮,明天,我們將會成爲新的時代之星,用自己的熱來回饋社會,用自己的光芒來照耀祖國!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7

《功勳》在祖國72歲生日期間播出,意義非凡,它在告訴我們,經過了72年風風雨雨,今天中國的強大與繁榮來之不易,是靠千千萬萬個李延年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是于敏和黃旭華們用智慧拼搏出來的,是像有張富清這樣基層幹部,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爭取來的。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實現着這個時代的華彩樂章。不管是李延年還是張富清,不管是于敏還是黃旭華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爲祖國盡忠,爲前輩盡孝,爲人民服務。

我們從李延年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枚枚軍功章,而是他那種爲了新中國“捨我其誰”的大無畏英雄精神,和氣壯山河英雄氣概。

我們從於敏身上讀懂了,體現人生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要實現人生價值就要不斷地砥礪前行,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從張福清身上看到了,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的衆多優秀品質。他不畏犧牲,國家危難民族危亡時,他可以挺身而出,不懼生死,奮勇殺敵。他不爭名奪利,告別軍旅退役轉業時,他不恃功而傲,主動要求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爲貧困地區奉獻一生。

我們從黃旭華身上看到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崇高追求,體現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身殘志堅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講真,《功勳》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我們都知道,“共和國勳章”,是以共和國的名義對英雄與先鋒致以的最爲崇高的敬意,也是爲了提醒我們不忘過去,不忘勳章背後的巨大貢獻與艱苦付出。《功勳》以寫實的手法,彰顯着功勳們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與情懷。作品以“國家敘事、時代表達”的藝術表達,在每個單元劇中,用獨特的人生“切片”展現英雄與先鋒的高光時刻,讓這些在國家史冊上閃閃發光的名字走向普通大衆。想到他們就令人肅然起敬,同時也讓我們熱淚盈眶。因爲這纔是真正中華脊樑!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8

在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和課題組的同事曾多次就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但屠呦呦直言:“科學研究不應該有禁區,不管是從中藥店買的藥材,還是野地裏長的植物,不管是水煎還是絞汁,只要研製出新的抗瘧新藥能救人命,就應該大膽地嘗試。”在編劇王小平看來,屠呦呦是個非常直爽的`人,她極其專注於她的研究,所以不那麼在意人情世故,“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種透明充滿了樸素的可愛”。

在很多觀衆眼中,鄭曉龍與王小平出品必屬精品,《甄嬛傳》《羋月傳》等熱門佳作都由夫妻倆聯袂打造。而這次拍攝《屠呦呦的禮物》,鄭曉龍團隊更是匠心雕琢,力求品質。他坦言:“越是對細節的專業,越能讓觀衆感受到情節的真實。”爲了追求這份真實,鄭曉龍團隊查閱數以千計的中醫古籍和原始中藥記載資料,跨越上千公里,輾轉北京、海南省陵水縣、浙江省寧波市等地,一遍遍地重新搭建場景,改造危樓,力圖以1:1的比例,全景式復原屠呦呦當年的工作場景。

修復改造的過程極其瑣碎複雜,難度最大的當屬該劇的核心場景——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因爲它屬於危樓,我們要從結構上真實地還原,工程量極大。”製片人敦淇說道。爲此,劇組在密雲老廠房的基礎上耗費50天時間完成了中藥研究所的改造工作。爲了找到屠呦呦團隊萃取青蒿素需用的7個大缸,道具組幾乎跑遍了中國各省市的大小市場,終於在寧波市象山縣找到了當地人醃製白菜的7個大缸。而在拍攝地海南,劇組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難,由於山路崎嶇,汽車無法到達取景地,在交通受阻、人力有限的艱苦條件下,劇組依靠人工搬運,將所有的設備器材扛到取景地,重新搭建越南軍隊野戰醫院和試藥基地。

觀看《功勳》的觀後感 篇29

齊耳短髮,帶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鏡,走起路來從不看人,出門總忘帶鑰匙,周迅演繹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於色,獨來獨往,看起來有些呆呆的,但對青蒿的研究卻極其認真。導演盛讚周迅道:“我覺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員的料,塑造能力極佳,她像進入到這個人物裏一樣,連走路拿包的樣子都越來越像屠呦呦。”

儘管已經拿遍了各類演技大獎,但與屠呦呦這個角色的相遇卻讓周迅犯了怵。“當時小平老師和曉龍導演說想讓我來演屠呦呦,其實我是很緊張、壓力很大的,因爲我對那個世界不太瞭解,尤其是實驗部分,雖然請教了專業的老師,但由於熟練性不夠,專業度和準確度要時刻依賴專家從旁指導。”爲此,在拍攝前,周迅特意去拜訪屠呦呦並和屠呦呦的同事們聊天,尋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師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鑽研醫學,我鑽研表演,所以這麼一轉換,我就摸到了一些門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個非常冷靜的人,沒有太多的情緒表現,所以她刻意將屠呦呦的這一特質放大。有場戲講述屠呦呦所在的實驗室意外着火,“523”課題組前期的實驗成果在這場大火中毀於一旦,一向情緒穩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說:“我對我們‘523’項目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有過各種各樣的設想,唯獨沒有想過會着火,其實火災不是問題,火災反而對我們是個提醒,提醒我們……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取工藝還有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這場戲周迅含淚演繹,隱忍得讓人心疼,彷彿讓觀衆看到當年那個堅毅且內心極其強大的屠呦呦,雖心有不甘,但依然帶領着團隊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實感,來自於她那種投身於事業後純粹的使命感。她毅然決然的勇氣,讓人不得不爲之敬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