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精選17篇)

本文已影響 2.62W人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雨哈佛路》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精選17篇)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感人的勵志影片,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利茲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珍妮因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利茲只好流浪街頭。不久,母親去世了,利茲很受震動,她意識到如果沉淪下去,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過去,開始全新的人生。

“每天起牀,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都披着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

奇怪的是,貧窮和負面的童年經驗,並沒有讓她變壞或者失去希望,隱隱約約之中,她一直都知道,在她生長的環境之外,其它人所過的,是很不一樣的生活。而她知道,只有想辦法脫離現在的環境,纔有可能到那個新世界去。母親死後的幾個月,在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精神鼓勵的情況下,她自己一個人,申請進入一所私立高中,因爲她相信,讀公立高中並不能幫她跳出貧苦的輪迴。開始唸書之後,她還是沒有地方睡,還要在骯髒的洗碗槽前面,一面工作賺微薄的薪水,一面念微積分、幾何學。

她身邊的所有親人、朋友全都告訴她,沒有用的,不要癡心妄想進大學。可是當她拿到班上第一名,得到機會參觀哈佛校園的那天,她就狠狠地發誓,要成爲哈佛的一員。那天,當她看着走在哈佛校園裏的男男女女,心裏不禁問自己,“這些人的動作舉止,爲什麼這麼不一樣?是不是因爲,他們來的世界就是這麼不一樣?若是這樣,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個世界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權利。父親作爲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面試的那天,她連一件象樣的衣服都沒有,穿着一件破爛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面。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爲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爲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穫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0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藉着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爲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着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果然,她得到了那筆獎金,進了哈佛。領獎致詞的那天,她說,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將永遠地被改變。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2

有人這樣描述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就像心電圖一般,如果沒有波折那就代表你自己已經放棄了自己”。也有人這樣形容成功之路:“成功之路就像一艘航船在風雲莫測的大海上前行,不經歷風雨,怎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但無論什麼樣的描述,歸根結底都是要我們堅持不懈,克服一切困難才能成功。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便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道理。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麗絲家庭的不幸:麗絲的父母都會吸毒,因此原本幸福的家庭便開始變得支離破碎,父母什麼都不管,於是她與姐姐便只能撿別人吃剩的東西吃,麗絲也很少去上學。直到有一天,她的母親被帶走戒毒去了,而她也因不上學以及父親不管她而被帶去孤兒所了。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自己無法忍受孤兒院的生活,便開始與朋友到處流浪,與此同時她發現自己還是無法離開母親,便又回到了早已從醫院戒毒回來的母親身邊,但母親因患艾滋病不久便死去了。

後半段則講述了麗絲不甘沉淪,想要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麗絲在母親死後,與朋友分別,去到了一家公辦學校,想繼續上學,最終她憑藉自己優異的成績以及聰明的頭腦被錄取了。在一次機緣下,她去到了哈佛大學,從此她便渴望去到哈佛大學併爲此努力,甚至只用了2年的時間便完成了4年的高中,最終在紐約時報的幫助下她進入了哈佛大學,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后,我終於徹底明悟了這句話的意義,要想成功,必須堅定信念,不畏一切困難。雛鷹不經歷磨難,怎能翱翔天空?鐵石不經歷敲打,怎能成爲良器?所以,讓我們不畏困難,勇敢地衝向成功吧!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3

星期四的晚上,老師用了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一場電影,電影的名字叫《風雨哈佛路》,影片從一開始就給我印象很深,我一開始覺得這估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當我看完後,卻不是被裏面的悲劇而震撼,而是被女主人公麗思的堅強個性深深地吸引,感動着親情、友情。

影片一開頭出現了女主人公的獨白“我愛我媽媽,如此之深,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是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做過一些事,總是這樣,總是這樣,總是這樣”,她叫麗思,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麗思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童年在毒品、艾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度過。儘管父母都是“癮君子”,可她始終還是愛着他們,她也覺得父母也是愛她的,儘管他們忘記了正如麗思獨白所說,愛難以放棄。這令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着麗思,有着天生快速學習的能力,卻因爲家庭原因沒有好好讀書,總是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好在是因爲要照顧母親而放棄,等到母親死了,她終於可以真正衝破束縛,改變自己的人生。她的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母親的離去,帶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往後,她開始在外流浪。17歲的時候,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之所以及時迷途知返,是因爲她認爲只有讀書纔可以改變命運,之後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1996年,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她成功了!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憑藉着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麗思與命運抗爭的故事,面對逆境與絕望,她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動容!

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自己認爲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麼讓自己不要認爲它很難,從而邁出第一步!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機會,抓住機會的人不一定會成功,而成功的人卻一定是把握住機會的人,就如麗思,她不僅把握住了機會,而且她也懂得如何利用機會,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將機會的作用最大化,只是單單空掌握機會是無用的,只有學會運用它到生活中去纔是真理,纔是王者。欲帶皇冠,必承其重!只要你肯努力和付出,我相信天道酬勤。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4

即使身處最苦的深淵也要繼續逆風飛翔,即使身處最骯髒的沼澤也要依舊嚮往純潔,即使身處最黑暗的夜晚也要等待黎明的第一縷曙光,要想堅強生活就要頑強抗壓,因爲只有熬過了最刺骨的寒冬,才能迎來最溫煦的春天。

沒有多少人可以體會麗茲的苦楚,也沒有人能理解麗茲的煎熬,更沒有人可以解決麗茲的訴求,因爲她一直在最髒亂、最黑暗、最極端、最貧寒、最無情、最殘酷、最可悲的貧民窟裏夾縫生存。當然生存環境的不如意並不是最爲致命的,可不幸的是麗茲連一個溫馨安逸的完整的家都不曾擁有,她的父親酗酒吸毒,她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她的姐姐也是唯唯諾諾自顧不暇,而她自己更是被生活折騰的千瘡百孔,這樣無望的生活和絕望的處境讓她看不到一點點人生的希冀,也看不到一絲絲生命的出路,這真真是讓人感覺憋屈的很,痛苦得很,也煎熬得很。

不過生活的打擊和命運的捉弄總是無窮無盡的,在麗茲15歲的時候,她連一個殘缺不堪的家也失去了,因爲她的父親進了收容所,因爲她的母親死於艾滋病,所以她只能隨夥伴周遊在城市的最邊緣地帶以流浪和乞討爲生,對麗茲來說這還真是造化弄人,而對我們觀影人來說,屏幕裏這樣狼狽的女孩真心讓人覺得心疼和憐惜。

隨着生活的不堪和歲月的摧殘,麗茲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她知道針對自己這樣不堪的命運和經歷來說,唯有選擇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爲了扭轉無望的現狀,她開始了漫漫的求學之路。

爲了讓自己得到重生,麗茲選擇拼命的讀書,她用兩年的時間就學完了高中四年的繁重課程,而且爲了維持大學的費用,她還竭盡全力獲得了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這樣勵志努力的麗茲簡直是熠熠生輝、閃耀的不得了,漂亮的不得了,優秀的不得了。更加讓人覺得欣慰的是,蒼天不負有心人,麗茲通過自己的拼搏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大門,這讓她成爲了一個傳奇,也成爲了一個榜樣,更成爲了一種精神,她值得我們所有人爲她鼓掌和喝彩。

是啊,夢想的力量是偉大的,教育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生活即使在怎麼不堪,那我們也要試着勇往直前,只要我們敢想敢做,那麼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因此,請讓我們和麗茲一樣堅強努力吧,即使行走在風雨的路上,我們也要無懼無畏的爲自己的未來拼一場,只有這樣纔不枉自己來這人世走了一遭。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5

孩子的父母與出身環境是註定的,孩子沒辦法選擇父母,更沒辦法選擇來或不來這個世界。一個孩子的父母也許決定了孩子的命運,人們都說家庭環境決定孩子的一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卻逆天改命的女孩,儘管經歷人生的種種困難和辛酸,最後卻憑藉自己的努力,走進了美國最高學府哈佛大學。後來人們把這個女孩的故事拍成了電影,這部電影英文的原名就叫做《從無家可歸到哈佛:Liz Murray的故事》,又簡稱爲《風雨哈佛路》。

電影《風雨哈佛路》的主要內容是:麗斯(Liz)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裏,從小就開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並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症。在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貧窮的麗斯需要出去乞討,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隨着慢慢成長,麗斯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然後,麗斯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於是她努力並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影片的最後,她邁着自信的腳步走進了哈佛的學堂。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裏面,勇往直前的奮鬥是永恆主題。

普希金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在哲學課本上,我們曾經學過“主觀能動性”一詞,指的是是人的意志積極主動創造性地發揮作爲的一種特性,本質是人的精神意識對環境事物的反應——反作用。感知認知是人的精神意識對環境事物的反映,反映與反應即受作用與反作用構成一個反饋鏈,所謂知行合一。很明顯,麗斯就是一個通過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刻苦讀書,憑藉讀書來改變自身的命運的一個女孩。這是一個女孩與命運抗爭的故事,面對逆境與絕望,她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動容!

不是每一個同學的家庭環境都是富裕的,家庭條件在同學們的讀書時代是無法改變的,只能依賴父母的能力決定。我們學校有部分同學家庭條件比較差,父母都在外打工,家裏只剩下自己、兄弟姐妹和老人,老人不管成績,只能管溫飽問題。按理來說,這些同學應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明白讀書的不易,明白讀書的益處。但是這部分同學的學習態度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一種是同學刻苦努力,勤奮好學,朝着理想大學的目標前進,理解父母的艱難,不想辜負父母的期待;另一種是同學貪玩不愛學習,週末用手機玩遊戲或者看小說,基礎比較差,高一成績落下其他同學後,開始自我放棄,得過且過,自己感覺無力迴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未來的事情未來再說了。後一種情況既讓老師痛心,又讓老師覺得爲什麼這些孩子就不去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呢?難道這些孩子還要走父母走過的老路,吃父母吃過的苦嗎?難道這些孩子還不明白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沒文化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嗎?

可是儘管這些道理被老師說過千百次,很多同學還是不明白,還是做不到去努力學習,或者說三天打魚兩天撒網,不能夠堅持下去。凱里一中的學習氛圍很好,不管是學校的自然環境,教室的設備和桌椅,還是學校的師資力量,在黔東南州都是一流的。外在的環境再好,內部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不起來,學習沒有動力,只會覺得學習很苦,最後高中三年留下的只能是悔恨與遺憾。希望同學們通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找找自己學習的動力,把自己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喚醒,自己發自內心的愛學習,努力探尋學習的樂趣,才能從學習中收穫滿滿,最終才能考上理想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自己憧憬的生活。

前段時間我準備參加貴州省微課活動平臺的第四屆微課和第一屆優質課比賽,但是我對微課錄製的軟件和優質課比賽必須使用的`e—world教學工具一竅不通。因爲我是第一次參加,沒有經驗,所以必須學習如何錄製微課,學習如何使用e—world教學工具。對於文科老師的我來說,學習這兩個軟件還是有困難。比如安裝了微課活動平臺,就是用不了e—world教學工具錄課,只能自己去網上下載其他錄課軟件。錄好課以後,上傳錄課視頻,又無論如何傳不上去。中途許多次想要放棄,不想參加這兩個比賽了。最後通過學校信息組老師的幫忙,才把視頻傳上去,發現原來是必須把原來的Adobe flash軟件卸載,重新安裝官網中的插件,才能順利上傳視頻。優質課比賽需要錄課,我把官網上教學制作視頻,用文字記錄各種工具及功能和操作步驟,經歷各種困難,學會了e—world教學工具製作課件,學會用學校錄播室錄課,學會了如何壓縮視頻到需要的標準。過程很辛苦,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學會了許多技能,也更加明白一點: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只要能夠克服困難,只要願意努力嘗試,成功總會如約而至。

通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老師與你們共勉!希望你們能夠在學習中一路“乘風破浪”,最後才能“直掛雲帆濟滄海”!學習中總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艱難,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在學習的路途中堅持到底,最後纔能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同學們,記住這句話“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我靈魂的船長”,像麗斯一樣的努力奮鬥吧!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6

這部片勵志片子我都看5遍了,每一次我都會被裏面的情節所打動流淚。我老是在想我爲什麼流淚,是因爲我是性情中人嗎?呵呵&&也許有點這方面原因吧。但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原因:因爲我沒有勇氣去做麗絲所做的事,沒有麗絲的恆心去做改變自己的事情。也許我是爲自己流淚,呵呵!因爲我不能像她那樣去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許我們知道什麼事值得我們去做,可自己就是堅持不下來。看片子的時候是如何的咬牙切齒的去要改變自己,可看完片子呢?呵呵!又回到原點了!所以,我看片子時候哭了。我想你們也是吧!

我們也許會問爲什麼麗絲可以成功的爬出她生活的環境?我的答案是:她有一顆堅韌的心,有一顆恆心,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顆發現愛的心,有一顆理性的心。也許正是因爲這些內在的優秀的品質才讓她獲得了上哈佛的機會。不知道你們看沒看過一部日本電視劇《龍櫻》,我認爲這是一部很好的勵志電視劇。它講的是一幫三流學生是如何考到東京大學的。你看完後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顆執着的心。他們有的是有一顆爲朋友的友愛之心,有堅強之心,有感恩父母之心。我想他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爲他們內在的品質。我們的智商都差不多,所以說學校到底應該培養我們什麼呢!我們又應該去學什麼呢!知識的更新是無時不在的,而我們卻不可能一直在變。但我們有一點不變,那就是我們的品質。我們可以用它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會問,在電影的最後有位記者問麗絲你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麗絲的回答是我怎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會了我可能!也許看完這部片子的人會很迷惘他們怎們教她的呢?她的父母都吸毒,她的母親吸毒,酗酒,精神分裂。雖然她的父親很聰明,但也是一個不正常的人。他們是麗絲的創造者,是麗絲早年生活環境的營造者。當我們隨着警察和社會工作者的視線看麗絲的生活環境的時候,我們用最噁心的詞來形容也是不爲過的。真是比狗窩還要難啊?髒,亂,差。因此早年的麗絲被同伴同學稱爲有味道的孩子。雖然她母親的精神病好了,但她得了艾滋病。她想遠離她的老公,去她的父親(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強暴了她)那住!而麗絲不願去,她想留住母親,可沒成功竟不久麗絲被送入了收容所了。在這個人吃人的收容所裏,麗絲長大了。而她的父親與其說是一個不負責任還不如說是一個沒有能力去負責的人!他說他老婆是女權主義者,說麗絲也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也許這句話對麗絲來說影響是很大的!她從這很多事中,她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容忍。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7

最近看了一部片子,名叫《風雨哈佛路》又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沒錯,劇中主角的命運也是像這個片子的名字一樣,既貧窮,又充滿風雨。看完,我不禁潸然淚下,值得感動的地方有太多太多。

哈佛,全世界最高學府。那麼主角是天才,而且家境很好嗎?不,主角只是天賦比他人高了些,至於家境,更是讓人無法想象。她,生於一個吸毒家庭,母親不僅吸毒,而去酗酒,還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她的母親多次被警察與社區人員送到了精神病院,而這個可憐孩子的父親的確是個聰明的學者,但是卻無法給予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庭。在起步階段,這個可憐的主角就不知輸人多少了。被送入收養所的主角-莉絲,見證了這個社會階層的黑暗面,隨帶一提,如今的她不過是一個8歲的孩子。本應該是天真的年紀,但卻因爲父母的緣故而......莉絲在16歲前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而且有長久的流浪生活。

流浪的她,並不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每天的生活也是無憂無慮的,這或許就是她最開心的日子。但是15歲那年,母親病逝的消息深深地打擊了她。她迷茫了,哭泣了,不知所措了。她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裏.....

但她被戴維教授認可的那一刻,她的一生改變了。“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她是這麼對教授說的。沒錯一個機會,機會是改變一個人的重要一點。但是機會往往是給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想我平時,能問心無愧並樂觀的看待他人的成功,而自己卻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嗎?答案明顯是,不能。

看到這裏,我不禁做了一個換位思考,如果是我,我能不能像莉絲這樣堅強,這樣努力?在莉絲身上,我看到了追尋夢想的影子,也許考上哈佛並不是她一開始的本意,她也說過“如果我的家庭能回來,我願意將得到的一切還回去”。多數時候,她的選擇只有前進。我國的一名偉人,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人,只有沒有後路的時候才能一心前進。”這道理放在我平時的生活裏,也是真理。我有幸福的家庭,我有愛我的父母,這樣就可以不再前進了嗎?不,應該將這些人的期望化爲動力。莉絲背後支持她的人是她的小學老師伊瓦和戴維教授,怎麼比較我都沒有理由比莉絲更加的失敗。這樣的比較給我日後做事一個契機,如果想放棄了,就想想莉絲。

想想那個一邊洗碗,一邊看書的女生。有人說莉絲最後的成功是一個“奇蹟”。我不認爲那是一個奇蹟,上帝並沒有給她一絲一毫的幫助。自身天賦異稟,確是要用不完整的家庭來換取的。因爲這些人看不到莉絲的努力,纔會說這是一個奇蹟。

世界上沒有任何奇蹟,只有自己的努力。也許我無法像莉絲那樣考上哈佛學院,但是我卻能做好自己。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8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電視。該我們講述了一個小女孩麗思從普通老百姓蛻化到一位知識淵博的哈佛大學生的經歷。

麗思的母親愛吸毒,家中沒有錢,她就拿了家中的生活費去買毒品。這使他和姐姐只能在一邊捱餓,有時還去垃圾桶裏間東西吃,受盡別人的諷刺,但他卻十分熱愛讀書,隨人每一個月中上學不到三次,但她趁機一直很好,全都是一百分,令人震驚。可有與母親發瘋去了醫院,他就沒去上學,被抓進了教養院。

教養院是一個幾乎不成文明的地方,人們想幹涉麼酒鋼社麼。十分恐怖。幸好他在裏面認識了一個盆友,叫珍。茉莉,他們兩齊心協力,逃了出去,流浪了好幾年。最後,在麗思母親的墓前,他們分別了。珍。茉莉回去了,而麗思擇取上中學。功夫不負有心人,麗思只用了兩年上完了中學,並且得到了紐約時報高層的賞識,有紐約時報來付學費。

人生,就是一條路,路上有許多分岔口,你可以選擇通往哪裏,不管怎樣,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得到回報。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9

如果不是苦難,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長大。——題記

本電影講述了麗茲一個普通學校的學生。父母都吸毒,所以她被迫停下學業。後來她媽媽死於艾滋,爸爸進了收容所。她19歲纔開始讀高中,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高中學業。,並獲得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最終考進了哈佛大學。

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她失去了一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但她並沒有自我放棄,而是迎難而上,不怕困難。她開始在地鐵上、在課堂上、在長夜漫漫中拼命地擠出時間學習,終於努力換來了收穫,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績。

女主人公被雨水淋溼的臉龐上那堅韌毅的表情,我們可以知道,她永遠不會妥協。世界在轉動,沒有你,地球照樣會轉動,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確實說得很有道理,世界不會因爲你一個人的不幸遭遇而停止轉動或者時空倒退,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逼自己去改變現狀,永遠不要妥協。

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或許有風有雨,或許曲折艱辛。但是請不要放棄,這就是生命。

麗茲是鏡子,是所有學子的鏡子也許,不知不覺地,自己變得驕傲、懶散、甚至在學習中墮落了,一切的一切,並不是沒有發生,只是自己不曾知道而已。過去的一年,忙碌嗎?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那麼多浪費的時間在慵懶裏怎樣度過了呢?那些不以爲然的時間又去哪兒了呢?如果否定回答,那一年的努力又去哪了呢?因爲沒有堅持比別人更強的意志力,像一條尾巴拖在班級的最後。今天,終於有了目標,終於明白了一切,不要以爲世界會隨你的意志而改變,因爲別人的意志比你強大得多。未來的未來,一切的一切,漸漸明朗。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難,才能創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絕世的歌曲;只有經歷過人間滄桑,重重困難才能夠最終獲得勝利,熬出頭來。後記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0

當我看完《風雨哈佛路》時,我很受啓發。女主人公利茲經歷了人的一生超乎想象的成長道路。最終,她成功的走進了哈佛大學。

利茲生活在一個不幸家庭,她的父母經常酗酒,有時還會有一些爭吵。可是後來,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母親犯了毒癮,生活過得特別的不好。有時去酒吧喝酒就感覺到非常的崩潰。

有一次利茲和媽媽一起去餐廳吃飯,利茲感覺到了母愛的溫暖,當她在心裏深情地感受時,母親的毒癮又犯了,她想去酒吧喝酒。於是,就找藉口出去,去酒吧喝酒。可誰知道,這一切都被利茲察覺到了,小利茲一直在跟着媽媽,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裏。

小利茲在用心吶喊,在深深地呼喚着媽媽,可對於犯了毒癮的媽媽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用的。

後來,母親因爲吸毒染上了艾滋病,沒有多久就去世了,小利茲久久的躺在了母親的棺材旁。因爲在那裏,利茲要去尋找那份母愛。

而就在那之後,小利茲並沒有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打倒,而是憑自己的實力考上了中學、考上了大學——哈佛大學。在小利茲考上哈佛大學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她的命運。

所以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不向它低頭,勇敢面對就會有成功的希望!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1

《風雨哈佛路》這一部勵志電影,給我感受頗深。該片講述的是利茲的人生經歷: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利茲無疑是特別的,同時,也是幸運的。但是與她有着共同經歷的克里斯卻沒有她這份幸運,上帝無疑也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上帝會回饋給你同等的,甚至更多的幸運!這?哈佛路,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

“我一直都愛着我的媽媽,無論何時何地,我一直都愛着她,儘管有的時候連她自己都忘記了,但是我一直都愛着她,一直如此,對,一直如此,All?the?time”。這句經典臺詞在電影開頭出現,劇中的面試中又再次出現,像一柄小錘敲擊着我的心。她生活在這樣一個讓一般人無法想象感覺恐懼的家庭,而卻一直持這樣的心態:“我愛你,媽媽。”?“我愛你,爸爸,你是我遇到的最有趣的人。”讓我陷入了沉思……“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爲別人的意志會比你的更強些。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願睜大雙眼去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哪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造成了這種局面”。“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爲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鬥,看看究竟會怎樣”。“我爲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爲什麼不能做到?”

陰晴圓缺,悲歡離合,春華秋實,盛衰榮辱,這些都不過是人生常態,生活是美好的,但需要我們努力。

我們要克服懶惰,像利茲那樣接受自己現在的生活。

我們要克服迷茫,像利茲那樣思考的多,嘗試多。

我們要克服消沉,像利茲那樣追尋擁有自己的想法並追尋。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2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風吹和雨打,只有經受住了風雨,才能成功。”看了《風雨哈佛路》後,我浮現出了這個想法。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美國女孩:她因爲父母親都吸毒並且家境貧寒而在學校裏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但老師卻發現很少到校上學的她竟然在測驗中得了滿分。她還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當她的媽媽因爲艾滋病去世後,伊麗莎白強忍悲痛,發奮學習,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內心被震撼了:如果伊麗莎白的潛力沒有被她的老師發現,如果她因爲父母吸毒而自暴自棄的話,她就永遠也不可能考上哈佛大學,也就永遠不可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更爲重要的是伊麗莎白自己的努力:她並沒有向命運低下頭,而是不斷地去獲取知識,衝破了命運對自己的束縛。

她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我們爲什麼不能?我想起了自己練習網球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覺得每次網球課練習的內容大同小異,枯燥無味,還非常累,就不想再堅持下去了。現在想想,打網球也貴在堅持,如果當時放棄的話,現在就不會體驗到打網球的樂趣了。我們應該像伊麗莎白那樣,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會獲得成功!請一定記住:陽光總在風雨後,成功的背後往往有無數的辛勞和汗水。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3

今天晚上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

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她的出身很慘。爸爸媽媽吸毒,從小就無家可歸,經歷着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靠撿路邊垃圾桶裏的東西吃。

她不愛上學,四處流浪,但她覺得有她媽媽的地方就是家。她一直在愛着她的媽媽,她的媽媽也一直愛着她。直到她媽媽去世,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應該是這樣。她開始上學,她很聰明,她用兩年的時間學了四年的高中課程,最後她或得了獎學金,考上哈佛,有了一份工作,有了自己的公寓。

這部電影帶給我很大的觸動,只要肯學習,想學習,努力學習,就一定會成功。

出營之後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我的人生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4

昨晚我們觀看了《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使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

主人公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響而迷失前進的方向,而是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主人公並沒有因爲父母的沒有能力關愛她,而恨她的父母。相反,她還更加理解父母,體諒父母。她總能面對困難,付出別人多倍的努力去學習,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從而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學校。

在很多時候,不要痛恨父母,而要多一些呵護;不要害怕挫折,而要越挫越勇;不要逃避生活,而要熱愛生活。當我們認準一個目標,並且爲這個目標不斷努力的時候,夢想就一定能夠實現,幻想也能變爲現實!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5

環境是次要的,自己纔是主要的。

片中,麗絲雙親酗酒、吸毒,兒時便窮困潦倒,其環境可謂慘淡,隨後父母離異,妹妹與母親回到祖父家,而麗絲因父親無力照顧而被送到收容所,出來後便和好友開始了流浪生活,苦難的生活與母親的死讓她萌生了改變現狀的想法。

她開始了求學之路,她不斷追求精益求精,她也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推薦到哈佛拜訪,她望着哈佛一臉迷茫,她的老師讓她豁然開朗,她又一次開始爲她的獎學金努力,最終她成功了。

從中我明白了,不管環境的好壞,自己努力纔是成功的根本。何況我們還有這麼好的環境,再不努力學習,是否有點暴斂天物呢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6

這是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通過教育,最後改變了生活的故事。

關於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改變,不管是環境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童年,還是哈佛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現在,還是教育改變了生活,不管怎麼說,整部電影都在描述有關改變的事,因爲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

窮則思變,從古至今都是這個道理,當一件事情以一種方式解決不了的時候,就要改變一種思維方式,以另一種方法去嘗試,我覺得這應該就是人作爲高等動物,爲適應環境而特有的能力,就像現在我們在一塊在這裏培訓軟件工程師,大多的原因都是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因而選擇了再教育來改變現在的生活,這是我們選擇的方式,但並不能說這是唯一的方式,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就導致了每個人要走的路也是不同的,進而導致了每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所選擇的方法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我們選擇了在教育,但是並不能說在教育就一定能讓你對以後的生活滿意,因爲這裏面存在好多因素,有個人的因素,環境的因素等等,不過我覺得在這裏環境的因素可以排除在外,因爲學習的環境很好,這就要談談我們個人的因素了,由於我們來這裏的目的不同,導致了我們的態度的不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所以,這就要我們端着我們的學習態度,既然來了就要做好,學好,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爲自己以後的路鋪墊的。

如果想少走點彎路,再教育絕對是個捷徑,既然我們選擇了這裏,就應該相信我們的選擇,相信北大青鳥的口號,教育改變生活,就應該有信心,持之以恆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17

人生是可以由自己主宰的,這是我從麗絲的身上明白的,她出生活在一個父母都吸毒的環境中。她沒能接受一個好的教育,甚至於他一個月只去學校3次,可是她依舊考了滿分,她流浪過,可最終她卻考上了哈佛,多少人望塵莫及的大學。

她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所打敗,雖然生活和命運的安全感從她的身體裏一點一點全部抽空,但卻留下了她對生活的希望與對未來的渴望,麗絲一直都明白,在自己生活的世界外,還有另一個世界,光鮮亮麗,只是她們之間一直隔着一層膜。

麗絲從不厭惡自己從前的生活,因爲她把那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看作自己要努力奮鬥的目的。

她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讀完了高中4年的課程,她連上十門課還兼職打工,她一邊刷碗,還一邊看書,每天最早到學校最晚離開,她堅信付出了,終究會有所回報。生活最終也沒有辜負她,在最後麗絲也考上了哈佛,那個充滿了光明與神聖的地方。

影片中還有另一個感人至深的部分,那就是麗絲對他媽媽的愛,深深的愛!“我非常愛我的媽媽,她吸毒又酗酒,基本失明,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我絕不會忘記她愛我”。麗絲在開頭與結尾,重複提到了這句話,那刻她的目光是堅定的,即使他媽媽一次次背叛了她,但她依舊愛着這個女人就這麼一直愛着。

在她媽媽下葬的時候,她緊緊地抱着母親的棺材,用最後一秒擁抱自己的母親,雖然她們之間隔了一整塊棺木,但那刻的靈魂卻緊緊擁抱在了一起,那一幕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看着麗絲離開的身影,那麼嬌小,那麼孤獨,那麼無力,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但是,母親的離去沒有讓麗絲放棄自己,相反,麗絲開始認真面對生活,她以她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第一的成績,以她的智慧,對待生活的希望以及對待母親的愛,獲得了保送哈佛的機會,獲得了高額的獎學金,並且獲得了她未來的新生活。

影片結束,麗絲的經歷,告訴我了我們,原來人生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你付出,一切都可以爲你而改變,包括人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