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精選14篇)

本文已影響 1.1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天那邊觀後感(精選1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精選14篇)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1

看了《天那邊》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鄉村支教的不易與艱辛,看到了師範學校大學生畢業後,去邊遠鄉村當支教的諸多麻煩與問題,被村民們不信任的感覺,被農村教師欺騙,惡劣的環境使故事中的男主角“江可可”近乎崩潰,在大城市中享受着優越的環境,不適應艱苦的條件,而離開。

女主角則不同,雖然江可可的離開給予了她沉重的打擊,但孩子們的熱情讓她很快地將孤獨感填滿,父母的疼愛、家庭的呵護,讓這個女孩差一點在困難面前倒下。可最終她沒有,她用她頑強的意志力與堅定的信念堅持了3個月,而後回到大城市中,一日,村長來城裏看望她,當許曉萌問及羅老師的情況時,村長嘆了一聲:“羅老師因爲修教室,到山上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了。”

這部電影主要爲敘事的手法,在羅老師操着一口湖南方言教英語、江可可滿村偷雞解饞等都是該片令人捧腹的片段,而趣中帶着對生活的感悟與理解,也更真切地反應出中國邊疆地區農村生活的現實情景,襯托出了邊疆農村地區學校的落後與知識的偏倚。以江可可的角度出發,可以反應出許多中國大學生生活自立能力的不足與吃苦耐勞精神的缺陷。

環境描寫上突出了邊遠農村建設的失敗,破舊的土房,不堪入目的傢俱。以同學們不洗手就吃飯,家長更是教導孩子們錯誤的理念,足以表現出邊遠地區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後與淺顯。

這部電影是一部教育類的影視作品,不僅是學生該看,國家建設者更應該關注這個作品。全篇都有可思考的問題與題材,個人認爲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系列影視作品。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2

在課堂上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剛開始聽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被這個電影名字所吸引,覺得這麼電影名很有意境,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主人公羅老師支教過程中的酸甜苦樂並不單調乏味,劇情中也沒有豪言壯語激情澎湃的造作,也沒有條件艱苦主人翁死命堅守的虛僞,只是通過輕鬆幽默的情節展現了支教生活平常經歷的故事,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若有所思……

劇中江可可是個三分鐘熱度的形象,典型的反映着城市裏長大的這代人中很多獨生子女吃不得苦做不來事的性格缺陷。最初出於對校花的愛情,他義無反顧信誓旦旦一路豪言壯語,與許小萌一起遠道而來。可是,在沒有KTV沒有酒吧沒有互聯網的鄉村,這位典型的城市男孩顯得無所適從……最終所謂的愛情再也無法接受現實的檢驗三個月沒到就半途落荒而逃。“你別再逼我了行嗎?我在這呆不下去,我要回家我想我的爸媽……你去實現你所謂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吧,你別再把我牽扯進來……這個地方不屬於我,今天我必須要走,誰也別想攔着我……”許小萌再三挽留無果,只能苦苦問道:“那我們的愛情呢?”江可可沒有答案。

許小萌用勤懇踏實的現實表現堅守着最初的理想信念,讓我們看到一個現代青年放棄華美的都市生活致力於改變邊遠山村落後教育現狀的無悔奉獻的正面形象,她外表清純美麗意志堅定執着行動幹練果敢不事張揚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嫌,這可以看做是徐本禹們現實支教生的完美塑造。他們原本不追求什麼報答,孩子們的深情接納大概就能讓他們感動不已。

“破羅”老師所代表的土教師,捨不得那些小屁股們放棄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機會把青春和人生全部交付給了貧瘠的山村,其樸實無華與無私奉獻更值得敬佩。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暑假期間和朋友們一起到新化上橫溪村支教的情形。這個暑假讓我難以忘懷,以前聽老師說我們學校有哪些老師到偏遠的地方去支教怎麼偉大的時候當時的感受沒那麼強烈,因爲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就不能感同深受!而這個暑假,第一次走進貧困的上橫溪村,如果用幾個詞語來總結我們這次的旅程的話,那是:變化、走訪、獨立、傾聽、忙碌、感動、心酸。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3

昨天,學校組織了我們學校全體師生一起觀看了電影《天那邊》,我深深地的被劇中的情節震撼了,讓我貧困地區同齡孩子的上學難的現狀讓我憂心忡忡,女主人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崇高品質讓我熱淚盈眶。

電影《天那邊》講述了美麗女大學生許曉萌和戀人江可可在大學畢業後,一起報名志願到邊遠山村裏的水咕嚕小學支教,並且相約堅持三個月。一天,村長跑來告訴她可可離開村子。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小萌的人,是學校的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小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三個月後,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後,一天村長來看她,告訴她羅老師因爲修教室,到山上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動了,決定回到那裏,回到農村支教,把青春獻給大山……

雖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學多年,但是,邊遠地區的學生渴望讀書訴求和辦學條件的差距讓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時我爲我自己感到慚愧,臉紅。自己的讀書條件和電影中的孩子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還和別的同學比這比那的,完全沒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上,想想真是不應該啊!

女主人公是一個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時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種獻身精神值得現代社會所有人學習。

今後,我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將來做一個像許曉萌一樣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4

它的開場就是一陣春風,理所當然地把你帶進春天的莊園。

那山,那水,那一雙充滿好奇的瞳孔…我特別鍾情於那股清純,那陣樸氣。但我認爲,我之所以鍾情,是因爲,我仍在天的這邊。在舒適的電腦前,發表着:“啊,那地方纔是生命的源頭”,“哇,真好,那清新自然,noratrace”,無論我看多少遍,我仍在天的這邊,像我這種淨會發出感慨,表露嚮往的人,能對“天那邊”有多大益處?答案不言而喻。

我終於理解,爲何在片尾的末端,當有新記者及相關人員採訪小萌和18個孩子時,她會沉默下來。

她和那羣孩子就像生活在井底下,外來的人是被套着繩索或鋼絲伸到井底探消息甚至只爲了完成任務,他們一收儀器就會被拉回井面,在陽光普照的鋼筋水泥地上向人們宣告着地下有這樣一處泥濘黑暗的角落,然而,黑暗,他們握不走,泥濘到了地面也會被曬乾,也就是不再能代表井底的它——這就是許小萌爲何沉默的原因,也是破羅一味拒絕讓志願老師授課的原因。

羅老師最後去世了,消失得如此平靜與安然,不曾引起“天這邊”的人一絲愕然與惋惜,僅僅當新聞一般接聽。或許是因爲對地面上的人來說,他始終在地下,不曾相互交集,而對“天那邊”的人來說,他一直守護着他們,只不過是從泥土上轉到泥土下,隱忍地躲藏起來。

就算我回到琉璃閃爍的宏觀大樓,我也會禁不住想到,原來在這地球上,還有這樣活着的同伴,如同我們看到從泥土裏爬出來的螞蟻,卑微但從未停止勞動——我們都是地球的過客,而地球又是宇宙是過客,哪裏是頭,何處是尾?

天那邊?事實上,哪裏有天?我們不同在一個每天都自西向東轉動的球體上,外層是大氣層,連遮擋紫外線是臭氧層,都被人類竄起的狂妄與愚昧捅破着。

以前在課堂上,天那邊,總是美好與憧憬,“天那邊是海”,“天那邊是太陽”,“天那邊是夢想”,誰料到,真正的天那邊,卻在我踩着的泥土下,潮冷陰溼。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5

一個進山支教的志願者,一羣樸素的孩子,一個淳樸的老師,一個相當貧窮的村莊…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愛情,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對於電影我瞭解的、懂得的並不多,但我卻知道一些來自於身邊的小小感動,感動有時是莫名的,讓你想流淚,而流淚的多少能夠洗滌一些什麼渾濁的東西?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的淚水刷刷流着,被那一幕幕場景所感動。自己以後同樣也會走上教師這條路,試想自己又會如何、又當如何呢?

這部電影中:劉醒龍把老師比作“天行者”,也許正是應了《易經》裏德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看到《天那邊》這個題目,不禁讓我想踮起腳尖,仰望天空,俯臥大地。是啊!天那邊又是什麼呢?暮色蒼茫有有無中,地平線消失之遠啊!

天那邊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

這部片子給人以飄雪輕鬆地感覺,整部片子都是在喜劇的氛圍中蔓延的,但這種笑又不得不是沉重的,就如西方人口中所說的“鉛笑”。影片選取在意瀟湘之地,一個山明水淨的小小山村。《天那邊》用一種溫情帶喜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兩位來自“中心地帶”皇城根兒的大學生馱載着自己的理想幸邊支教的故事。

“相當順利,相當興奮,相當開心”的大學生江可可,懷揣着對大學生許曉萌“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旦旦信誓,爲了愛情來到這個偏遠的也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只是沒有娛樂,沒有好吃好喝的湘地小村。一開始,他們的愛情是多麼令人羨慕啊!然而在“跳一段酒醉的探戈”,最後終將“腳趾頭無從是從”而惶然離開。江可可的都市面包式的愛情,讓回眸鄉土的許曉萌休克。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段愛情呢?是嗤之以鼻,還是感慨不已。原本以爲會是美好的結果,卻落得那般:不歡而散,天各一方,成爲陌路人。是該責怪江可可的背信棄義,對愛情的不堅定?還是要說是許曉萌的錯誤的執着。她不該用去鄉村支教來檢驗他們的愛情的堅貞,她應與江可可回去嗎?到底是誰的錯,埋葬一段美好戀情。這看起來,難以分辨。也許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來思考。江可可是一個紈絝弟—子,從小生活在國外,優越的環境,身邊有着萬般的寵溺,從沒受到委屈與艱苦。家境條件優越的他又怎能忍受得了那麼貧困艱苦的生活環境。電話沒有信號,也沒有電視,就連唯一可以消遣的電腦也被電燒掉,沒有好的物質條件,這對於他來說是無法生存的。因而,在那樣的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放棄愛情回到原本的他的都市生活中,也並不奇怪,但不可否認他對許曉萌的愛是有的,只是…而許曉萌,雖也有一顆唉江可可的心,卻用三個月的支教來進行考驗,或許對於大多數女孩子來說,這並不奇怪,很多女孩也會那樣做。可一遇到殘酷的現實,她所堅信的愛情卻經不起波折。最終還是散了,淚灑而終。通過這部電影中愛情,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知道了愛情的脆弱,愛情在現實面前到底值多少,愛情還是輸了低下了頭,現實始終還是佔了上風。同時又提醒着各位,讓我們明白在愛情上我們要萬分慎重,不然會傷得很深很深,愛情並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美好。

從另一側面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次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話,是一次意味深長的“中心地帶”與“邊遠地區”的對話。影片以兩個“北京來的帶着都是文明的”外來者”在列車上近距離的用手機背對背通話來勾勒出都市人眼裏的鄉村黑白粗筆。實際上江可可、許曉萌代表了兩種聲音和兩種身份的言說。江可可是一個都市文明對鄉土文明的懼進者,他所謂的羅曼蒂克愛情是建立在都市文明的麪包之上的。在其屢次偷雞,被狗咬傷的一聲喊叫和着山區變得狼嚎,則是都市慾望的流露顯現,也就決定了他會離開,像不得不獵物的乏獵狗一樣悻悻地離開。而許曉萌則是一個都市文明的包容着,她的理想訴求是建立在鄉土人情之上的。鄉村與城市的差距竟如此之大,不知隔了多遠多遠,貧富差距、階級等級、圈子層次…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國走的是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直說着實現共同富裕,卻久久不見實現,相隔之遙遠。中國是日益富強起來了,但農村還是那樣貧困,農村的教育更是如此之落後,農村孩子不能受正規教育,更不用提好的教育水平了,這是爲什麼?我想說:我們的政府很有錢,有錢到幾千億外匯儲備被美元貶值得燒掉,有錢到可以給陝西發現周老虎的自然保護區投資幾千萬建立老虎保護基地。gdp年年都在告訴人們在增加。但卻看不到農村人得到多大的實惠,可能我們國家的包袱太沉重了,但是作爲生活資料的提供者來說,他們爲什麼要承擔一切的不幸?中國社會竟是如此,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社會要走向共同富裕,卻…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何時才能隔得近些,成爲比鄰,而不是反向發展,何時真正擁有在同一片天空下。

值得一提的是許曉萌的奉獻精神,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許曉萌是值得人們佩服的,試想:現在大學生不計其數,又有多少人像許曉萌那樣賭上自己的一生。就拿我自己來說:以後也會走上教師這條路,可我卻不可能如她那樣奉獻,太現實了,我做不到。故事的最後,是以照一張全家福照片結束,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我潸然淚下,感嘆農村教育,感嘆中國的教育。何時。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視才提升起來,發揮其應有的責任,讓鄉村向城市靠攏。

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想到了許多。城市與鄉村的差距之大,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帶的距離,先進的都市人民與無知的鄉村人之間的距離,現實與愛情的衝突…許多許多。天那邊還是天,何時真正成爲一片天?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6

電影是這樣開始的:火車上,兩個實習的要去山區支教的大學生(一男一女),正肆無忌憚地、信誓旦旦地說着豪言壯語。女孩爲夢想而來,男孩爲愛情而來。這樣地開始似乎一下子就讓人看到了結尾。女孩爲了夢想放棄了男孩、放棄了愛情。

可當男孩走的時候,更多的不是鄙夷。就像男孩所說的:我要回家,我在這兒呆不下去了,我想我的爸媽。你去實現你的夢想和價值吧。你說得很對,我在這就是白癡。是的,我們沒有權利讓你一個剛要畢業的過慣了安樂生活的大學生去承擔那份本來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況且,也許正的像他說的那樣在這裏我就是白癡。城裏,也許更適合他,更好地讓他把自己的所學奉獻給社會。

當許老師要走的時候,破籮的小太深刻了:哭似的微笑。頓時才明白了原來笑是可以這樣的。不願讓許老師難過,他要笑;要小屁股們笑,他要笑。又不願看到許老師走後小屁股們難過,他哭了。他看到過無數次小屁股們因爲支教老師離開而難過。於是有了這樣的微笑。可許老師還是走了,畢竟她只是一個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沒有準備好在大山裏呆上一輩子。

支教是整個社會的事,是一件要全社會接力的事。也許,我們沒有必要讓哪一個人在山裏呆上一輩子,可我們是不是能讓一次支教的時間變得長一些,一年、兩年,讓孩子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7

這是一部由80後導演韓延指導,百花獎影帝吳軍、華誼兄弟新秀劉科、實力新人趙冉共同主演的關於“農村支教”的電影。

昨天才看的這部片子,有很多的感觸。

來回看了兩遍,結尾的地方還是會流淚。電影前面一部分給人的感覺,用兩個字來說應該是搞笑,特別是村長帶着女主角剛剛進村時候那一段,面對攝像機的近距離問候特寫,一種無厘頭的感覺。然而順着看下來,到電影后面1/3左右的時候,當女主角瞭解到這個支教的小學幾個比較特別的細節之後,卻無法讓人笑出來,電影給人的感覺卻是一種深沉的悲哀。

《天那邊》這部電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學,代替死去的老校長“破羅”繼續自己的教師職業爲結局,這個結局很悽美,但是現實點來講,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或者說是很難實現的,試問,有幾個大學生能夠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給這片貧瘠的農村,更別提一輩子時光了,如果那樣的話,他就是聖人,大多數人卻不是聖人。當然,大多數人不能夠這樣的原因並不是說他沒有愛心或者什麼的,而是生活環境所致,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可能讓你在那邊根本就無法長期生活,這纔是最致命的。這部電影以此爲結局,還有片中許多情節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也是對目前支教這種方式的一種期待:大學生來偏遠地區支教是好事,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知識,但是時間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許多事情!對這些地區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一定是最優秀最前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他們所渴望的僅僅是“穩定的教師隊伍”,你可以不是最優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是隻要你能紮根於此,山村的孩子們就總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時,國家也應該着實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工資待遇了。

在其中,看到的還有許曉萌和江可可的愛情。首先,對於江可可這個人物我並不覺得討厭。反而覺得這纔是正常現象。還有許曉萌用這樣的方式考驗兩個人的愛情,這種做法也是站不穩的,這與愛情無關,這是生活,愛情在生活面前,要考慮的並不是只有愛與不愛。

“江可可選擇退縮和放棄,他在工作中和生活上遇到困難後的退縮和放棄了與許曉萌的多年的感情。”在某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的語句,是我所不贊同的。江可可的選着是更現實化的,許曉萌的選着則偏向理想化。

還有一些影評人認爲,80後大學生後應該思索,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比如責任,比如理想,比如對社會的貢獻……我個人覺得在這樣一部影片下,把如此沉重的帽子扣在某一個階層年齡上的人,這樣顯然也是有失考量的。

關於“農村支教”並不是哪幾個人,或者某幾個人就能改變的。畢竟像徐本禹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而已……留給我們的思考不應該只是如此膚淺。

當然了,電影只是電影。生活終究是生活。

只是,我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沒有哭,卻在面對這部很早以前的片子的時候潸然淚下。在羅老師背對着許曉萌講那一番話然後又大口扒拉這碗裏的飯的時候,淚水就那樣來了。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8

看了《天那邊》這部關於支教題材的電影后,頗有感慨,覺得是個不錯的片子。通過對這個片子的觀賞,更加增強了我要去支教的決心。

影片的三個主角分別代表了三類人。

羅老師: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和給予肯定的人。雖然他得文化並不高,知識掌握的也不準確,但是他卻爲村裏的孩子得到知識一直奉獻着,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們,爲了教育事業,他甚至錯過了結婚的年齡。

江可可:他是個理想個主義者,對事情總是僅擁有三分鐘的熱情。在片中他算是起到了襯托的作用,也反映了一些問題。用他的三分鐘熱血襯托女主角的堅持。它代表着一類人——對支教沒有正確的認識,爲了支教而支教的一類人他也代表了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當代城裏人,這與落後的窮鄉僻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能不爲如此之大的城鄉差距而痛心。

片中的女主角:他給我們當代大學生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值得敬佩。一個來自城裏的女大學生能夠在那麼窮的農村給孩子們盡職盡責的講幾個月課實屬不易,她的堅持讓我們感動。已在城裏工作的她在聽到羅老師意外去世的消息後毅然地放棄城裏的工作,回到了曾今的那個學校,她的決定確實讓人佩服,感到。當記者採訪她時問到了她今後的打算,她沉默了,僅是微微地一笑,也許記者當時很疑惑。但是我想每一個有着支教夢想的人都會說:“他的笑,我們懂得!”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9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爲了自己的理想“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讓我們爲之震撼,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征服》爲我們演繹了一個軍人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高度信仰,因爲信仰,他在重金高權的誘惑中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的道路,並且出色的完成了各種似乎不可逾越的挑戰,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而《天那邊》中作爲農村支教的徐曉萌卻將這兩種精神融於一身。爲了給予一羣身在深山的貧困孩子教育和幫助,她甘願放棄在城市衣食無憂,輕鬆自在的“天堂般的生活”,甚至遠離親人,眼睜睜看着愛情的離去。她用自己的青春或是更重要的生命去換取許多孩子幸福的將來。

對於電影中的江可可,雖然他起初並不像徐曉萌爲了支教而去,它的離去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是一個養尊處慣了的公子哥。他說偌大的祖國,到哪兒都可以做出貢獻。可是,連一個小小的考驗都經受不住,把信誓旦旦當作是一個兒戲,就那樣輕易背叛了愛情。就這樣一個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他又能做出點什麼業裏績呢?

生活本來就是無數個岔路口,需要我們處處做出抉擇。我想說的是也許我們有許多種選擇,有多種方法,可是不要離自己起初的目標越來越遠。有些事情,選擇了就要堅持做下去,有時候無悔地走完那條路是一種境界。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10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着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溼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爲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裏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爲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着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裏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裏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爲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裏,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11

前兩天我收到兩張免費的電影票,就是這幾天爲“教師節”放映的'電影《天那邊》,起初以爲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讚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裏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爲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麼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后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爲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爲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爲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羣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瞭解,或是說不太瞭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裏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裏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這個或許絕大多數人不會知道的,這倒不是我在突顯我什麼,只是用這種疑問的方式更深的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程度。這其實我也是偶然知道的,因爲我奶奶曾居住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裏,我們去看望她時我得知這個情況的:農村小學上課時間不象我們城裏一樣早8點午12的,他們早上會推遲一個小時,因爲早上要幫家裏上山做點農活或做一些家務活什麼的,下課也下的早,原因也還是剛說的那個;他們除了寒暑假另外還一個大家所不知道的假期——秋假,這個在他們那裏叫“農忙假”,我一說這個大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吧,秋天是收割莊稼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得忙這個,所以農村的學校會因爲這個情況而自行的放一段時間的假,沒什麼,這是實際需要的,有些農村生產力還不是很高,不得不靠人力來補充。這也是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不同之處,農村的孩子們不單單只是學生,他們還是家裏生計的勞力,所以整體知識水平上不去也還有這方面的原因。據我打聽,其實在一些農村還有幾天春假的,不是爲春節而是爲春耕,春耕秋收還有秋耕秋種,在這些時間裏,農村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相應的調整上課或叫上學時間的。這些情況應該是些不爲大家所知的事情吧。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12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羣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裏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羣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裏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一天站在門前望着大山。之後孩子鍾愛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着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感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感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感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裏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讚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麼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我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衝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着現代都市年輕人易衝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裏,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性命還價更高的感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着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羣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裏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裏當起了老師,之後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此刻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咱們在雜誌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

咱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蹟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裏看來,不知又是何種味道,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着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忙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思考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一樣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咱們的發奮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13

當第一次聽到《天那邊》這部電影的名字時還以爲它是一部十分浪漫的感情電影,但欣賞過後才發現,它主要不是講感情,而是一部十分有好處的電影。它既是一部詼諧幽默的喜劇,又是一部反映當代中國教育現狀的一部發人深思的教育影片,從中讓咱們領悟到了很多。

這部電影我總共看了三次,每次都會有新的啓發和感悟,也讓我對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有了更進一步的明白。透過三次的細心鑑賞和反思,我主要從這部影片中看出了中國當代教育現狀的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我國目前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異常嚴峻。影片中那個村長的一席話就直接點出了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最主要原因,他說“此刻咱們村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只剩下老的和小的”,可見,由於我國貧富差距的擴大,爲了生計,農村兒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維持生計,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大批兒童留守農村,遠離父母。沒有了父母在身邊,直接導致了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隨之一系列問題也就出來了。例如影片中出現的學生帶家畜去學校、不講衛生、玩兒危險遊戲、社交潛質差、道德素質低下等,這些其實還是小問題,可怕的是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如憂鬱、自閉、自卑等問題。就像影片中春秀和小根子一樣,由於缺少父母之愛,他們變得沉默寡言,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這樣遲早會會出問題的。小根子由於受其父親不良習性的影響和他父親給他的心理傷害,使得他由以前的活潑可愛、愛說愛笑變成之後的沉默寡言、抑鬱不振。影片中的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還不是很嚴重,但現實中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是十分嚴重,例如自殺、攻擊別人等,如果沒有人去幫忙他們,沒有人注意到這些問題,那麼這些孩子遲早會出事的。從這些問題孩子能夠看出,家庭教育是多麼重要,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多麼重要。

其次,本影片也反映出了我國當前城市與農村教育發展極不平衡的現狀。在城市裏咱們有豐富的、優秀的教師資源和充足的教育資金和教育設施,但在一些偏遠農村,連個教師都難找,更別說有其他豐富的教學設施了。影片中一個水咕嚕村,一個學校才一位教師,而且還是一位“破羅”教師,連初中都沒有畢業。

在中小學教育中咱們把一句話常掛在嘴邊“爲了一切孩子,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一切”,但現實中咱們做到了嗎?政府也在一向說要均衡教育資源,均衡到哪兒了?也一向在講要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提高到哪兒了?尤其是農村的教師,爲什麼就不會多關注一下他們?他們對我國教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是比那些在大城市裏享受舒服生活的教師們大得多。只有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纔可能有更多優秀的人才去那裏教書育人。

第三,透過這部電影,也暴露出了大學生鄉村支教過程中的一些弊端。由於鄉村的兒童長期受傳統教師的傳統方式教學,突然來一個比較“時尚”的老師,並且用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給他們上課,雖然這是貼合時代潮流的,但是他們在理解這種新式教學方法的時候也需要一段時刻適應,由於支教老師大多不會長期盼在那裏,因此造成新舊教學方法不斷變換,在變換過程中需要學生花一段時刻去適應,也必須程度上浪費了學生很多時刻和精力,這也是劇情中那個羅老師之因此不給許小萌很多上課機會的原因。雖然之後許小萌走時孩子們依依不捨的場景很感人,但是仔細想一下,她走後給孩子們留下的那種留戀也會在必須程度上和必須時期內影響孩子以後和羅老師的關聯和上課的氛圍、態度等。半途而廢的事情,往往會給人留下一些傷痛。

第四,這部影片也讓我聯想到了此刻老一代教師對新一代教師的壓制。雖然本影片中那個羅老師對許小萌這個新老師的一些嫉妒和壓制是事出有因,但這並不能說明咱們此刻一些學校老一代教師對新一代教師的嫉妒和壓制。這種“老的不退,新的上不去”的現象是逆時代潮流的,是阻礙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覺得前不久上海北京等地提出的教師資格終身制被打破的這一舉動是很好的,是促進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正確舉動。每五年考試一次,不合格者就就應退下去,讓能者居之,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進取意識,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國教師質量的提高,才更加有利與我國教育的發展。

第五,這部影片從側面也反映了我國當代青年人吃苦耐勞、持之以恆精神的缺失,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輕人的那種浮躁心理,劇中的江可可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因此,不管咱們是作爲家長,還是老師,都就應從小培養一下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毅力,給他們一些挫折教育,增強他們的挫商,以有利於他們以後的成長與發展。

最後,講一下這部電影的名字吧,《天那邊》,剛開始還真不太懂,覺得跟這部電影沒什麼關聯,但之後細心品味後發現這個名字起的十分好,十分貼合這部影片。劇中故事發生的地方是在一個偏遠的農村,遠離大城市,交通、信號等都不好,另外那些留守兒童也是不被重視的一些孩子,那裏的教育也是不爲人知的落後教育,他們所經歷的東西跟普通城市裏的人經歷的都不一樣,好想和咱們不是生活在一片藍天下的一樣,因此好像是在“天那邊”。用《天那邊》做劇名,就應也是表達了作者對鄉村教育的明天的一種完美祝福和期盼吧。總之,這部影片是很不錯的一部影片,值得咱們一看,也值得咱們從中反思。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篇14

這部電影講述了在天那邊的偏僻而又遙遠的水咕嚕小學裏,有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羅老師,一直以來是這所小學一直用方言教孩子們的啓蒙老師,他爲了這羣孩子們,默默的奉獻關心着,對孩子們是那麼的淳樸,又是那麼的固執。爲了修學校,因爲泥石流的衝擊而淹沒了自己,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這個貧困的山村。自小在國外生活的江老師,因爲是物質上的差別,毅然放棄了皆日的女朋友選擇了離開。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許曉萌老師,在支教的三個月中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沒有被貧困的條件和不同的困難而退縮,毅然放棄了能在城市裏工作的機會,還堅持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孩子們共同前進。後來當她知道羅老師的不幸時,再次懷着一顆赤誠的心來到這所學校,決定把自己的青春和滿腔熱情奉獻給這所貧困的學校。也許她想用自己的才智來改變這幫孩子們的命運。在徐老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徐老師對孩子們的真善美,同時也體會到了徐老師對學生們的一片真情。

觀看了這部影片,我能想象到天那邊的孩子們,是在怎麼樣艱苦的條件下學習的。又怎麼樣才能看到我們在這麼優越的條件下學習的。他們什麼時候才能和我們一樣擁有現代化的學習材料,什麼時候才能和我們一樣在藍天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像徐老師,像羅老師他們的這種奉獻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看到自己身邊的每一位老師,您們的愛是天下最偉大的愛。您們是最偉大的園丁,每一天,您們都在辛勤的培養着祖國的花朵。是您們傳播給我們這麼豐富的知識,是您們傳播着希望,傳播着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