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通用15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1

首先,這部紀錄片以文物修復爲主題,裏面幾乎集中了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品,包括鐘錶,字畫,陶瓷,漆器,織品,在故宮塵封了許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佈於衆,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真的大開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而且對這些文物的背景介紹也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歷史,很有意思,很長知識。

然後呢,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我想還是“匠人精神”。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文物修復專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靜靜地,從事着一份偉大又平凡的事業。說偉大,是因爲他們用自己高超的技藝把千百年前的珍寶以它們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給現代的人們,這彷彿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讓人震撼和感動。說平凡,是因爲他們就像巷子裏最普通的工匠,看起來那麼的隨和,彷彿手裏拿的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個鐘,一個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儘自己的力量修好它。我們更要學習的是這些匠人腳踏實地,充滿熱愛,專心致志地去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對我們以後從事職業也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吧,現在浮躁的我們真應該好好靜下來,看看這些大師們是怎麼對待工作的,一輩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圓滿的。

最後,這部片子沒有枯燥的說教,沒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細節流露出這羣幹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實也不是清苦,因爲他們心裏是滿足快樂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2

如果有時間,可以在看各種美劇、英劇、日劇的間歇,或是少看兩集手撕鬼子、宮鬥、老公出軌的國內劇,花兩個小時看看這部三集紀錄片,然後,你會被一羣人打動,你會感到熱血往上涌,你還會爲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所謂最牛的愛國主義教育片,當仁不讓。

這片讓我看得熱血,可又讓我特別特別的難過。因爲我看到了師傅們工作地方的狹小侷促、工作環境的雜亂、工具隨手堆放而沒有規範的區域、工作臺的擁擠有的甚至在竈臺旁、修繕古畫工作臺放不下只好把長軸畫卷的一段放到一旁的材料堆上、徒手搬挪文物、運輸文物時的簡陋粗糙。不是崇洋媚外,對比鄰國日本的文物修復,他們有現代的工作室、寬敞的工作間、搬挪一定戴手套,運輸時以搬運木質佛像爲例,必須先將佛像全身包覆,然後進行綁縛,再然後放到量身大小的木質框架結構中,再把所有和框架的接觸點都墊上緩衝輔料,最後用合適的工具運輸,而片裏的佛像運輸完裸露、直接綁縛、用還不及佛像一半長度大小的簡易小推車。

這可是故宮修復,CCTV,應該是代表了現在中國的頂級文物修復生態啊。

希望故宮博物院儘早北遷,把辦公室、電線電纜電話線、鍋爐房、食堂全都挪走,把古蹟之外的人爲破壞還原。

和故宮一樣,今日的北京城已經完全驗證了當年樑先生的預言,如果當年能走了他那條路,那麼今日的北京將會是百倍精彩的京都,而那些精彩,我們再也看不到了。

希望下輩子能幹這行。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3

這其實是一篇我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感。這本紀錄片力薦。

其實,“匠心”和“匠人”並不算新概念,只是覺得近年來重新被關注,又一次熱乎起來。這種“熱乎”正好說明了一種缺失——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凡事都講究高效率,一切都變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靜靜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了,那些願意花時間、用雙手去打磨製作一件藝術品的心態顯得彌足珍貴。

這是目前爲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祕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紀錄長片總長三集,每集展現幾類關係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爲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看完紀錄片,很想也去故宮修文物。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資質,心嚮往之。也許是希望,自己面對這樣一份工作,能夠沉下心來做一點事。

後來想明白,小到能夠靜下來寫文章,大到過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一點“匠心”才行。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4

在微博上被安利,沒想到一個下午一口氣看完了三集。

閒暇時也喜歡逛逛博物館,雖然不免有走馬觀花、附庸風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銅、親切的木雕、樸拙的陶、精緻的瓷、飄逸的書、靈動的畫跳出歷史課本真切地呈現在眼前時,都會覺得捕捉到了歷史的餘香。以往也被展廳的設計、文物的鋪陳驚豔過,但是卻不知道一件文物在來到大衆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歷史的塵埃,才讓我們得以一窺她的魅力。在修復師用他的雙手吻醒她之前,她還一直都是個睡美人呢。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物,我們的文化將無所依附,無法傳承,無法通過一次又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傳播我們民族的價值和審美。文物修復師就是這些文物忠誠的守衛者,慈愛的守護者。今後再次參觀博物館時,我想我會對那些玻璃櫃裏的文物有種不一樣的感覺。我願用心感受它們從容沉穩的呼吸吐納,我願靜靜聆聽他們講述的精彩故事。我會關心它在千百年間經歷了怎樣的戰火、硝煙、流離、輾轉,我會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護和細緻修復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煥發。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5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

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裏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纔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爲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爲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裏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爲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爲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麼價值。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6

這羣神祕又發光的人。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過千年;但當某位師傅騎着自行車,穿過層層紅牆到外面只爲偷閒抽根菸時,衆人打杏兒時,和着陽光喂着“御貓”時,偶有閒暇彈着吉他聊着天兒時,饒有興致地介紹院子裏種的各種花草時,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這種反差本身就是一場偉大而奇妙的相遇。完全意想不到的風格,很燃很純粹。你一定會愛上這種意想不到的平實和有趣,處處透着熱忱與從容,想走近,想走進。

旺盛生命力,他們與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傳統技法和陳舊的工具更飽含傳承的溫度。他們對於古物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修復。世世代代傳承千年的修復師們與手中的文物永遠在進行着一次穿越時代的對話,這是一場奇幻的相遇,註定的相知。

3集實在不過癮,想必只是皮毛。但也足夠撩撥很多人爲之着迷,豔羨。慢慢意識到他們在怎樣生活,誰在守護着故宮,故宮又因何在傳承。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7

一如央視以往的紀錄片水平,低沉磁性的旁白把故事嘮成家常,鏡頭遠遠的揚起下落,旁人眼裏不平凡的工作也朝九晚五的平凡如你我。

喜歡裏面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精密卻謙遜的鐘表組,富於想象靈活的瓷器組,如織女一般的編織組,或是無處不在的木器組,無論是得心應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還是兢兢業業、誠懇努力的徒弟們,故宮的某些宮殿裏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習慣騎着自行車穿梭來往,他們敲打出牆的一枝紅杏共享着腳下皇城土地孕育的碩果,他們把生活過的很慢,似乎與北京這座快節奏的都市格格不入,但他們卻都享受着這種慢工出細活的緻密感。

他們在故宮修文物,縫縫補補的是歷史的足跡,敲敲打打的是生命的延續,延延綿綿一代代傳承的是工匠之魂。令人豔羨的工作地點,考驗耐心的工作內容,沒有簡單是不簡單的。至今都記得木雕佛像的禪機:文物乃死物,修補的不是其殘破的軀體,而是凝結在裏面匠人的精神,決定佛像面孔的不是條條羅列的精確尺寸標準,而是雕刻者的心。

幾隻御貓繞膝,幾株青草沒眼,與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文明打照面兒,細數風流,人生不枉已矣!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8

現代社會正需要這種工匠精神,不只是修復舊器需要,發明製造新器也同樣需要。

不過劇中也展示了一些短板和侷限:

1、缺乏細緻、規範的修復操作流程和學習體系,這是香火幾乎斷絕的原因。

老師傅的手藝固然精湛,但希望能留下一套書面的、標準而系統的、可複製的操作規範守則,這樣才能讓修復文物的技藝“固定”住。師承的存在很合理,但是應當作爲“標準操作規範”的補充,“標準操作規範”是每個人應當掌握的基本。

2、缺乏大數據庫的支持,舉全國之力建立一個文物檔案數據庫,絕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集中爲了補全三彩馬胸口革帶的造型而實地參考讓我印象深刻。辛苦地實地考察倒是其次,我想的是,要是有全國聯網的大數據庫,所能瞭解到的革帶造型想必應是不能再豐富,參考的範圍也不能更廣闊,這對文物修復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將是N個級別的提升。

當然,若是建成這樣的`數據庫,普通百姓也能(有償)瀏覽(其中觀賞性的部分)的話,對景點壓力的緩解、文物的保護將會無形地有利。

自豪之中也當有反思。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9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北京故宮裏的文物,也見識到了那些在故宮裏修文物的師傅們的高超修復技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歷史豐富,也體會到了這些師傅們的艱辛。

紀錄片裏的王津叔叔告訴我們:“想要修復好一件物品,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顆平靜的心會給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如果堅持不下去那就只能轉行了。”接着說:“其次就是要有興趣,你對這個工作要是有興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你一定會做的非常好!”又說:“但是有些古代遺產會有破損,而大部分的也都是孤品,所以不好修復。”王津叔叔一次又一次地補充道。

王津叔叔修復過許多古代鍾,也參加過許多關於鐘的拍賣會,一次一次的……反反覆覆,修復鐘的經驗也就增多。現在的人,有多少都是因爲沒有耐心而打破自己的堅持,有多少是因爲偷懶而沒有做到當初的誓言。而王津叔叔就是因爲一直堅持,從沒有放棄過而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下去,中華民族將會變得更強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王津叔叔學習,不僅能堅持自己的工作,還能爲祖國做出貢獻。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10

這是一部紀錄片,一部慢節奏的快速敘述紀錄片,內容不多但以小見大。

具體的內容就不劇透了,諸位可以先去看看。就說說自己的觀感吧,有位老者即將退休,然而故宮的很多地方並沒有去過;還有位說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似乎過了年紀。人這一輩子幾十年,沉下去做一件事,過去也就在不經意之間。難免會有遺憾,和朋友討論過人的時間,其實感覺人自身的時間與公共時間是不匹配的,自己的時間是與經歷所匹配的,經歷得多了,時間也就長了。

人這一生總是要做些讓自己可以回味的事兒,不談什麼偉大,不談什麼值得,就讓自己心裏唸叨唸叨,起碼不孤單。這世上不會沒有遺憾,也不會都是值得的,那麼先做吧,不然就遲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11

歷時三天,我終於把這部電影看完了,很感動。

這是看完後的第一感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那麼一羣人每天都在做那麼細緻如絲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恍然間,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就這樣在一間房子裏度過了......

帶着谷歌眼鏡修補畫作,吃着師傅輩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樹結的果實。那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二次創作總會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當一張張殘破不堪的畫作,當一個個破損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們手下都可以煥然一新。這比韓國整容術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對話,和幾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該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動呢?

比起刷新三觀的各式各樣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結合。我更感動的是有那麼一羣年輕人願意遠離這個喧囂的事情,在那個靜的出奇的地方願意做這麼一件急需要耐心。細心的活。週一騎着自行車路過慈寧宮的時候,在幾百年前溥儀也這樣做過。如果時光可以重逢,那他們又會說些什麼?

在必須一次成功不許失敗的工作中,該是做到一種怎麼樣的極致纔可以完美的去修復,去重建呢?

反觀自己,有時候連起碼的認真都沒有。他們這一羣人在輕鬆的環境下就能做到極致。那麼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沒有誰是天生就可以那樣,也沒有誰,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12

記得四五年前我獨自去北京辦簽證。等待遞材料的日子又長又無聊,我幾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後再沒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宮。不爲什麼,只是覺得那是個氛圍挺沉重的地方,不適合我當時焦灼的情緒。

春末的北京陽光那麼好,因爲並不是節假日,故宮裏並沒有太多的人。我一個一個進去那些光線幽暗的展廳,玻璃展櫃上粘滿了無數遊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臉油印子。那些展品發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澤,我很緩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們被保存下來所經歷的那些歲月或是戰火,不由得肅然起敬。

後來我不止一次逛過盧浮宮,龐大的館廳和擁擠的人羣,註定我只能走馬觀花的略一遍那些舉世聞名的畫作和雕塑,使勁舉着手機拍一些滿是後腦勺的照片發發朋友圈。巴黎那麼熱鬧的地方,總有更帶勁的去處,博物館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盧浮宮遊客之一。

這記錄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時光裏。我一個人揹着小包,裏面裝着711買的海苔包飯礦泉水跟一點零食,在故宮裏晃悠一直到廣播說關門,隨時走累了就坐下曬曬太陽,春風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臉和手臂,心裏對未來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現在回想起這一切來,也覺得微微的震盪,曾經嚮往的遠方終於在腳下。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13

有這麼一羣人,當其他人在工作事業上浮躁喧囂碌碌無爲時,他們卻在艱苦的環境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奇蹟。

有這麼一羣人,當其他人在學習生活上壓力山大彷徨無助時,他們卻抱着捨我其誰的信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複製出一個又一個國家驕傲。

他們是誰?他們就是那些猶如“掃地僧”般的故宮文物修補者,貌似普普通通而個個身懷絕技。

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對大師們的只有敬佩和讚歎。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們在修補各種文物上,付出了大量常人難以想象更難以做到的耐心。也正是靠着這份耐心,才修補好了許多原本破損的珍貴文物,是他們的勤勞和耐心,才讓後人能有機會在故宮欣賞到許多精美絕倫的文物,讓輝煌歷史再次重現。

紀錄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細心和信心;他們的眼睛銳利似鷹眼,細細的觀察出這個文物器械無法啓用的問題所在;用一雙雙巧手,自信的織出了精美的布匹,粘好了美麗的瓷器,修好了精緻的器械……

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細心找到自己學習和生活上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和提高;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耐心,踏踏實實爲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永不放棄;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信心,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優異的成績。

這部紀錄片有一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說詞:“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當今社會,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是對這個世界的最好逆襲。”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14

在一個新聞端看到這部片子的文章,安利理由:小成本的現象級紀錄片,很好奇。

全片分爲三集,將各個部門依次介紹,很規矩。但是在三集講述節奏與手法都很相似的情況下,它包含了三種內核,即師徒傳承,手藝傳承與古今會通。在瞭解各類文物修復工作的同時,它又給我們帶來了對“工匠精神”一種新的體解,溫柔卻不失力量。作爲一部紀錄片,卻不刻板說教,而充滿了一股人情味,可以清晰看到古代宮廷文化,抑或說皇城文化對北京人打下的烙印。相比文學性紀錄片,人文性紀錄片的名字對其似乎更爲契合。我與彈幕中的很多人一樣,認爲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很美。我給自己的原因是,他們都很有情懷。他們之間的師徒傳承給人嚴肅厚重的感覺,反而讓我想起一個人走在霓虹中的空虛與落寞。我們瘋狂追捧,無非是這之中有我們渴望的東西,即在奔流社會裏將心安放的勇敢和耐心。他們的作爲滿足了我對“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全部憧憬。並且,我知道了古物上所承載的生命,學會對文化抱有敬畏之心。也理解了物像即心聲的人生哲學,並試着用認真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它在我門物質化的堅硬軀殼之中,引入了一絲靜儒雅的光源,直到心臟。

BTW,它完美完成了作爲故宮招聘宣傳視頻的任務。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00字 篇15

從敘事上來說,片子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複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在鏡頭裏的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多麼高大偉岸的形象,在鏡頭裏,他們或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或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幹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住那份安靜和寂寞。能夠慢工出細活。片中也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對於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所以我們才更慶幸有這樣一羣人堅守着。

而在一個個修復師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很多觀衆最感動的點,也在於此。

說中國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羣人呢?他們應該不僅僅是精通某個行當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終熱愛職業,在工作中收穫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才能像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一樣在孤獨中找到歡樂,在枯燥中找到歡樂。從而將這份工作轉化爲一種責任。

片子裏說,有的人認爲一個文物修復師生命的價值體現在所修復文物本身的價值,但是文物修復師自我價值或許在朝朝暮暮與各式文物對話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他們在每日與文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更好修復文物,不斷提高技藝,也透過文物瞭解到厚重的歷史和萬物的滄桑。生命的意義在一日日裏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