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彙編15篇

本文已影響 1.85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彙編15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1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羣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與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與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爲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與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着,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係着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後感2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爲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到達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爲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爲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務必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3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爲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4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與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與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爲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啓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穫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與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5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爲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6

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啓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爲《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明白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羣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儘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7

在這個假期裏,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裏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爲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裏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裏,爲父親扇涼枕蓆;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牀上爲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牀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恆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麼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麼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麼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後感8

每天早上起牀就是看《百家講壇》,今天聽的是喻大華教授評說《嘉慶王朝(五)——洪亮吉大案》當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後,地方上發生了一場罕見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後來各級官員向天求雨,大到極致的官員也沒有用,無奈皇上只好親自向天祈雨還是沒用。實在沒有辦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於是嘉慶想到了洪亮吉,在他親自含淚寫完詔書(相當於自我檢討,嘉慶覺得委屈所以流淚)後,一場大雨傾盆而下。

這是迷信嗎?應該說不是,因爲從老百姓到當官的祈雨應該是過了很久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也許本來就是到了該降雨的時候,再者嘉慶本身就有點心虛,如果說他對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會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懲罰,他作爲一國之君能夠自我檢討非常不容易,在他內心深處其實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直到這場大旱讓他把這份內疚顯露無遺。

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牽制自己的行爲,甚至也會讓自己倍受折磨,當自己無法逾越自己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恐懼,於是就會用一些行爲救贖自己。於是人的信仰便產生了,不斷的用一些行爲來救贖,只求自己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沒有了這種種的自我約束,內心沒有一種道德的天平來衡量自己的行爲,全靠着所謂的法律法規來制約,約稱“樹無皮則無命,人無臉則無敵”,那麼,後果無法想象,而一個人真的什麼都不在乎了,活着還有意義嗎?

《百家講壇》觀後感9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裏面給我們分析了書裏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裏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着,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裏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裏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纔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裏,“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爲什麼《水滸傳》裏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纔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纔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瞭解歷史。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就應一分爲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瞭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着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着。暢想着……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纔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爲。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麼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你對經常爲一些小事流淚,那麼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爲: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鬥,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12

今年寒假,我爲了增長知識,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啓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 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爲《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知道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爲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羣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儘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13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由王立羣老師爲我們解讀《史記》———秦始皇之唐人論秦。

本節主要講了唐朝人是怎樣評價秦始皇的,他們評價秦始皇有什麼特點。

通過王立羣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評價,有批評也有肯定,但從很多評秦的史料來看,秦始皇備受唐人的關注。但他也成了一個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員,王立羣老師說,皇帝是需要人來約束,沒有約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權,正是因爲這點,大臣們纔有機會教育皇帝,於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選,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對許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晚唐大詩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出,秦國的速亡,是因爲秦王太過於驕奢淫逸,太重視自己的享樂了。而且,一個帝國的滅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對他的臣民不施仁義,不愛自己的老百姓,心裏沒有老百姓,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拋棄這個君王。在後人感嘆秦國的速亡的時候,沒有吸取到秦國速亡的經驗,結果自己又亡國了。在秦朝,還有一件大事——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有兩種記載,一是司馬遷,二是衛宏,在衛宏的記載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馬遷的記載中,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學者——顏師古、張守節、李善、李賢在爲古書作註釋的時候都選擇了衛宏的說法。由此可見,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個及其陰險的暴君。

在唐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與王立羣老師的講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樣性的,每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

《百家講壇》觀後感14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着中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剛。這讓我想起了張三丰的太極拳,據說當時張三丰正在樹林中練功,看到一隻蛇和一隻烏龜正在惡鬥,便靜靜的站在一旁仔細的觀察起來。蛇的動作迅速而凌厲,烏龜的動作緩慢而精準,神奇的化解了蛇的進攻,最後居然一口咬住蛇頭,贏得了這場惡鬥,佇立在一旁觀看的張三丰被這出奇制勝,以柔克剛的招式給震撼了,之後由此悟出了“太極”的概念,以柔克剛,獨步天下,傲視羣雄。這和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老子曾問他的弟子們,天下最弱的是什麼?弟子們答,是水。老子又問,那天下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弟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此時,老子悠然答曰,水能滅火,水滴石穿,則天下至柔即爲天下至鋼,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爲則無不爲。

我不禁愕然,這高深莫測的語言中包含着人世間最真摯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時候,退讓並不是懦弱,這恰恰是一種人生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15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裏,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爲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爲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升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樑,真是“以前靠着牆,現在頂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裏,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後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裏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裏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麼病,經常夢見我在夢裏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裏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