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大國崛起觀後感7篇

本文已影響 3.43W人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國崛起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國崛起觀後感7篇

大國崛起觀後感1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大國崛起的觀後感。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爲例: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羣衆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着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範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啓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爲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

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燬《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

1778年與世長辭。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爲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爲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併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佈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衝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功虧一簣,令人惋惜!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

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週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牀,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製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纔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大國崛起觀後感2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近日推出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起強烈反響。對於衆多國人來說,這部紀錄片無疑稱得上是一次“歷史教學片”,是對公元1500年以來世界9個主要大國發展史的一次集體學習。

用電視畫面展現曾經的大國興衰,顯然沒有浩瀚的歷史典籍來得深刻。但是,電視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轉變形象地將歷史上曾經的輝煌、榮譽、血戰前行和繁華散盡形象地在大衆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將歷史反思從精英的書齋挪移到草根大衆思考的有益嘗試。央視將9個大國的500年興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濃縮,絕非大衆娛樂的電視劇快餐,而是品讀歷史的鏡鑑和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

在過去的500年間,中國所謂的盛世已經持續至清康乾時代,期間還包括明初鄭和浩大船隊的遠洋。但這只不過是古老的“中華龍”慣性繁華的迴光返照。而從14世紀開始的300年間,歐洲文興復興擊碎了中世紀宗教的神學桎梏,將人們從矇昧主義、禁慾主義和神祕主義解放出來,在精神方面爲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500年開始,歐洲的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引領了歐洲作爲全球翹楚的新時代。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爲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於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佔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並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半個世紀前毛澤東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對新中國如何擺脫歷代王朝“興勃亡忽”的質疑時,給出的藥方是“人民民主”。今天,這句話對中國如何實現民族復興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當綜合實力成爲衡量大國地位的標準時,作爲硬實力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同作爲軟實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響力一個都不能少。美國的強國之路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

必須釐清的是,和上述9個大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強國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絕少侵掠他國的文化傳統的貪婪品格。也正因爲如此,在學習9大國優點的同時,中國可以避免其他強國最終“亡乎”的歷史宿命。

不過,僅有和平的理性,經濟的勢力和開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實現強國之夢。如中國兩宋,經濟文化發展俱佳,政治也相當開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終被異族所滅。去年5月22日,美國《紐約時報》在評論版中罕見地以中文標題發表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評論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這雖是對美國提出的警醒,但也給我們以警醒,強國之路,必須要保持軟硬力量的綜合平衡,綜合國力的哪一個要素都不能偏頗。

大國崛起觀後感3

因爲不常看電視,《大國崛起》系列紀錄片在央視2套播出結束當日,我才知道有這麼個系列片。在網絡幾個褒義詞的鼓勵下,我到央視網站上去看這個片子。當天就看了兩集——西班牙葡萄牙強國史、荷蘭強國史。而後幾天,陸續在央視重播中看了德國、日本強國史。

對這一系列片子:感觸頗深。作爲一個曾經強大過的封建帝國,在150年前還輕視西方列強並將其稱爲“蠻夷”的“大國”,作爲一個常常將5000年曆史、地大物博掛在嘴邊的“自戀者”,這次終於沒有將自己放在一個“世界大國”的地位。而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稱爲“九個世界性大國”,擯棄了自大的心理,實在難能可貴,值得稱道。

傾3年之力、集百餘位專家智慧的這部紀錄片,將大國崛起之路,在這個時候展現在我們所有中國人面前,不能不引起這個國家的公民的思考。我們國家的這個時刻,正是中國走在崛起之路初級階段的關鍵時刻,正是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的時刻,正是中國在其越來越強大的路上出現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刻,正是中國在其強大之路上尋找屬於自己方向而又找不到座標的時刻——————我想,凡是看過這個系列片子的人大抵都會地頭思索:中國的強國路在何方,中國的強國夢是否能實現。思索中,滿懷激情,然而,不能懷疑的是,我們仍然需要解決更多的問題。

顯然,這個片子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展示9個強國的歷史,而在於反思這9世界大國如何崛起並且衰敗,在於指導中國將如何走向持續的強大而立於不敗之地,在於引導更多的人思考面對機遇中國該如何探索尋求自己的發展之路。現在,傳統媒體、網絡、各種公衆場合都不約而同地在談論這件事情,這個片子引起這樣的關注,說明它已經成功。它的眼光、氣魄、密集而又精華的知識、即使而又尖銳的問題的確給了我們很多思考的空間。

然而,除了討論國家,討論崛起之外,我也會想到一個嚴肅而又現實的問題,就是說,一個世界國家的崛起和它的國民的幸福程度是成正比的麼?答案顯然不是肯定的。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成爲世界級的大國時,它的國民並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可能它內心存在強國的自豪,但是他必須爲自己的生存而着眼於實事。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國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社會也同樣出現了混亂,大久保利通政府將很多國家財產幾乎零價送給財閥,導致了社會的巨大的`不公平,並造成國家裂痕的產生,大久保利通最終死於非命。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德國,當德意志帝國不斷強大的時候,他們將更多的財產使用在軍事上;二戰之時,——可以說是爲了德國的更加強大,但是他帶給德國的災難同樣是令人驚心動魄的。

而當一個國家並不是世界級大國的時候,也許也並不追求世界大國的時候,它的國民也許是最爲幸福的。英格蘭萊斯特大學心理學家懷特根據178個國家的數據和100項研究成果,撰寫了一份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報告說,丹麥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強的國家,排在丹麥之後的是瑞士、奧地利和冰島。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發達國家幸福指數排在其後面。報告還說,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醫療衛生條件、財富和受教育程度;而在這幾個方面,小國比大國更有幸福感。

在目前的中國,毫無疑問,大家都在爲中國的崛起而歡呼,爲自己作爲一箇中國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自豪,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更加強大,更加富有。但是,我們看到,中國在富強的道路上,並不是完全按照國民的幸福來衡量財富的,而是僅僅以GDP的增速來衡量的,這不僅造成了大量的污染,也導致了國民生活質量的急劇下降。與此同時,腐敗、尋租、制度性的偏頗、收入差距的擴大等等都在使國民的幸福指數在下降。如房價一事,幾乎讓所有中低收入者爲之哀嘆,而因爲收入差距擴大而不斷出現的仇富現象,並由此衍生出來的更多的社會問題,更讓國民讓一體會到幸福。

在《大國崛起》中,我們看到科學、技術、探索精神在其中的偉大作用,但是我們卻在大國的方向上沒有看清楚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爲了世界性的大國而大國,還是爲了國民的幸福而大國?

大國崛起觀後感4

近段時間,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電視紀錄片,名字叫做《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歷史,原來是這麼充滿趣味!這麼深奧奇妙!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崙、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是這裏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蹟;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持;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衆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前進道路。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國》,這裏面談到了中國唐宋的強盛時期,它是這樣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很多的福利設施;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着成爲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而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鋼鐵業年年產纔有七萬六千噸。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令中國人無比自豪,但晚清時,清朝政府的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得捱打,人民就會陷入痛苦與憤怒之中。

現在的中國終於像巨人一樣從世界舞臺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爲,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再現雄風?

看完《大國崛起》以後,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點,全國的人民要萬衆一心地爲國家努力,不管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爲國家出力,要記住:“國家興亡,我的責任。”大家團結協作,才能讓我們的祖國走向勝利。第二點,國家領導人應該注重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應該多多建設免費的小學與中學,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國家才能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成爲強國的夢想。第三點,英明的領導人與有智慧的百姓一樣重要。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優秀的領導人才能制定正確的制度和戰略。第五點,即使擁有了以上四點,沒有歷史機遇,那麼崛起的道路還是非常漫長的,重要的歷史機遇可以使一個國家迅速崛起,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另外,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影響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歷史,它的優點是可以讓人們從前人做過的事情中獲得經驗與教訓,它的缺點是容易在向別的國家學習並改善自己的時候與自己本身的傳統發生一些矛盾與衝突。

“國家興亡,我的責任”。讓我們大家都努力成爲優秀的人才,將來爲祖國創造光明的未來,讓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一世紀騰飛,再次遙遙領先於世界!

大國崛起觀後感5

通過觀看《大國崛起》它講述了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衰落與崛起。一個曾經多次遭受分裂的國家,一個曾經給全世界帶來最大的災難的國家,一個擺脫了全部歷史的不幸重新進入歐洲,融入世界,併成爲第三大經濟強國的國家,很讓人敬佩和尊敬。

經歷了多次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德國,以其無限的魅力影響着整個歐洲大陸以及全世界。相信許多看過大國崛起的人都會對德國這個充滿傳奇的國家印象深刻,不僅僅是感嘆它的強大,更是因爲它對待以前過錯的態度。聯繫到當前中日關係緊張的時刻,更是發人深省!

在12集的大國崛起中,德國的主題是“帝國春秋”,作爲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它飽受古典音樂的滋潤,散發着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輝。統一和強大一直是德意志發展的最大動力,跌宕坎坷的命運不斷考驗着德意志人。勃蘭登堡國門上的和平女神是德意志神聖的象徵,200年前,當法國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時,和平女神被當作戰利品運到了法國,屈辱降臨。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稱爲歐洲走廊的主戰場,飽受周圍列國的侵犯,德意志人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1648年,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分裂狀態。席勒曾感嘆道:德意志,它在哪裏,我找不到那塊土地了;他的朋友歌德也曾嘆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土地使我們相信地指出,

這就是德意志。在19世紀,統一和自由這一主題一直貫穿着整個德國,1814年,隨着拿破崙的戰敗,法國交回和平女神,可它卻要再次面對着一個分裂的德意志。可值得慶幸的是,法國大革命統一、自由的思想使人們從禁錮了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來,光明的曙光迎面撲來。從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先進行經濟上的聯盟再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到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19世紀中期,德意志的工業總產量已經位居歐洲第三。經濟實力的增長,給德意志帶來了飛速的發展。1871年,稱爲“鐵血宰相”的俾斯麥上臺,不斷增加的軍隊力量使德意志成爲“和平時期的兵營”,俾斯麥以其獨特的外交政策,爲德國爭取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他認爲:沒有任何國家不結盟,也沒有任何國家不會成爲本國的敵人,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德意志在法國的王宮中宣佈了它的誕生,一個全新的德國正在走來。俾斯麥當政期間,還重視國民教育的培養,建立教育和科研並存的現代大學,大學教授中就有29位獲得過諾貝爾獎,智力成爲了德國發展的重要資源。也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展開,1913年,德國經濟躍居世紀第二,經濟的發展刺激它要在世界上謀求更大的利益,於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成爲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戰爭摧毀了世界,同時也摧毀了德國,德國再次一分爲二,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 前,紀念爲二戰付出慘痛代價的猶太人。那天,勃蘭特做出了一個讓世界震驚不已的動作,他面對死者墓碑,跪倒在地,誠心懺悔。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德國面對二戰的態度與日本大不相同,他們不僅沒有迴避,而是勇敢的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這讓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國,甚者對德國更加尊敬。經過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德國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國重新統一了。德國憑藉自身不斷的發展,成爲了繼美國、日本之後的第三大強國,作爲歐盟主要的成員國,它更是找到了通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

作爲後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去很久,戰爭恍惚離我們很遠,可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傷痛,更多的是我們對世界和平的態度,我們不能去糾結歷史的對錯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現在和未來。一段歷史的大悲大喜總是發人深省,面對過往,我們不斷感慨。在振興祖國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的我未來還很長,中國要強大,要自強,要靠我們不斷奮鬥。歷史給我們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的硬道理不是空談,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將在不斷的發展中屹立於世界強國。

大國崛起觀後感6

好像一種自然規律,世界上每一個大國崛起的背後,都有一條隱藏的線索,包容着它崛起並且最終鑄就輝煌的種種偶然與必然。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分析英國的崛起之初始,當分別從科學、技術、管理三個方面着眼。這也是現代花前進的三輪。

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講: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會崇尚科學的,他們的思想時麻木不仁的。而英國是一個較早受到文藝復興思潮影響並在這場偉大而輝煌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思想文學巨匠的國家,莎士比亞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那時的英國人民,眼界是很開闊的,他們反對專制與愚昧,積極追求個人民主與自由,執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規律,到處是充滿生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誕生出了像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引導着人們以更加科學和理性的眼光來認識這個神祕的世界。經典力學的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大大增強了人們探索自然的信心。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常

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英國的崛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女皇的英明,管理的得當。1。女皇能抓住機會。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的時候,從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邊,不斷地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成功發財的消息。這些消息,是一個即將全面來臨的時代,對懵懂的人們發出的清晰信號。它意味着:在一個剛剛被重新發現的世界面前,誰能搶到先機,接受新的思想,誰更快地打破舊有的價值觀念,誰就會更快地變得富有和強大。在新世界的遊戲規則裏,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爲重要。2女皇的狠。女王鼓勵私掠船、海盜,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擴大英國貿易,開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亞,甚至襲擊西班牙的貿易。3女皇的開明。在對待藝術上,莎翁的歷史劇當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麗莎白女王呢,當然知道這一點,她並沒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處理國家事務時,她明白:權力的基礎是全體英國人組成的民族,沒有民衆的支持做後盾,王朝就沒有立身的可能。國王與貴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應該擁有什麼,不應該擁有什麼。雖然沒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長日久,國王和貴族遵照彼此間的承諾,各自履行義務、享受權利,成爲英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種規則。4女皇的聰明。隨着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爲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佈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

相反,女皇以後的幾位君王的管理智慧就有些差強人意,甚至差點將英國置之死地。1約翰王又被稱爲“失地王”。爲了維持戰事,約翰王加緊了對市民和貴族的盤剝。這樣呢,就破壞了貴族和國王之間那個不成文的卻流傳已久的慣例,到了1215年春天,憤怒的貴族們集結起來,武裝討伐國王。2查理一世繼任後,很快就遭遇了財政危機。那些由他個人主導的,英國與西班牙、與法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宗教戰爭,使得國庫空虛,財政緊張,爲了維持戰事,想到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稅收。這樣一來,議會和國王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大,對立也就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在1642年爆發了戰爭,而這個呢,就是近代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叫“英國內戰”。3詹姆士二世沒有覺悟,他一意孤行,脫離議會統治,威脅到倫敦城和許多其他城鎮的利益。表現的像一個專制獨裁君主。他讓英國多數有產精英覺得他們必須推翻他。威廉和平地入侵了英格蘭,詹姆士逃跑。沒有發生戰爭。

這幾位國王真有些任性所爲,都自以爲是,想要超越女皇,卻不去念一下女皇成功的經,一心要走自己的路,可不知前人已經給你鋪了路,這條路必然有它獨到之處,你卻偏偏要把它繼續往另外的方向鋪,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大國崛起觀後感7

《大國崛起》中所謂大國是指葡、西、荷、法、英、俄、美、德、日九個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它們都是“以血腥積累資本”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無一不帶有侵略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中國借鑑的。

葡萄牙與西班牙是最早開闢新航路的兩個國家,它們也最早從事黑奴貿易,從中獲得了暴利,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掠奪了無數的資源,將美洲廣袤的大地變爲他們的殖民地,使得至到今日拉美文化仍然折射出葡西文化的影子,但是葡、西着實是輸了,輸在了落後的封建制度上,掠得的大量資源被皇室揮霍,資本主義並未獲得充分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說,葡、西也不能算是大國。

商業文明的代表荷蘭,在不知不覺中崛起了,17世紀上半葉是荷蘭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荷蘭取代西、葡成爲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伕”之稱,其貿易範圍包括西北歐的海域貿易,以及對亞洲的遠洋貿易和對西方新大陸的貿易。

荷蘭人通過組建大型商業公司來進行國際競爭,這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商業頭腦。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過貿易壟斷的方式,累積了大量財富,簡直稱得上富可敵國。荷蘭還佔領了很多殖民地,連我國的臺灣也曾落入他們的魔爪,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出現才扭轉局面。

然而法蘭西的崛起打破了荷蘭人的美夢。在路易十四的權杖下,法蘭西迅速成爲一個封建強國,但是此時在海的另一邊,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掌握了絕對的優勢,1688年光榮革命產生的《權利法案》,使英王淪爲資產階級的工具,在英國,議會至上。法蘭西在路易十四“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下,看似強大,其實早已軟弱無力。於是英法七年戰爭充分顯示了工業文明的優勢,法軍潰敗,英國成爲“老大”。經過百餘年的經營,英國已成爲日不落帝國。

此時的世界,葡、西、荷早已顯得微不足道了,世界舞臺主要是英法兩國之間的爭鬥。

當法王路易十六熱心幫助北美殖民地獨立於英國之後,法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1789年7月14日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巴黎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歐洲封建勢力遭受了致命打擊,路易十六無奈地悲嘆:“是盧梭毀了法國”,只能走上斷頭臺,得到查理一世的下場。西歐各國封建勢力(包括資本主義的英國)紛紛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法國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從丹東到羅伯斯比爾都接二連三地被推上斷頭臺,直到一位偉大將星——拿破崙的出現,法國大革命的果實才得以維護,拿破崙憑藉出色的才能,以及資產階級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拿破崙帝國不僅打退了封建勢力的入侵,還四處擴張,使之盛極一時。

其實法國大革命如同英國光榮革命一樣,都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它是歷史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英國和法國,作爲世界上兩個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儘管它們的發家建立在侵略之上,但它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做出了貢獻的,它們給我們的啓示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歸根結蒂是人類的生產力的進步,而思想文化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至於繼英法之後,主要是美、德、日、俄等強國,它們也無一不是繼承了英法的變革精神。

德、日、俄是三個封建殘餘比較多的國家,它們在以後發家的過程中無一不吃過“封建”的虧,只有美國與封建界限劃分得清,這可能是美國至今仍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原因之一吧?

作爲一個強國,其經濟實力強自然不必說,可是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它們的文化競爭力也很強,它們之政府對科技及教育的重視也是它們能成爲大國的原因。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德國的洪堡大學,那麼多震古爍今的偉(名)人,例如馬克思和愛因斯坦,均出自該校。德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使得德意志民族成爲一個“盛產詩人與哲學家”的民族,但是普魯士的封建殘餘及軍國主義傳統卻使德國兩次挑起世界大戰並“兩敗塗地”。日本也有相似的經歷。

大國的發家史看似很曲折,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國家只有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並重才,有機會成爲所謂大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