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精】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在衆多影評中覓得這麼一句話:凡人只能望其項背而興嘆,過後走向萬家燈火,各自喧鬧。

在影片帶來強烈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之後讀到這句話,心底驀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畫面。當船頭人高喊America時,原本徜徉於音樂的人羣蜂擁而出,只餘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於室內,伴着他的鋼琴。

對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荷花一擎。他註定是孤獨的。他的所有的音樂才能,凝成一顆無法觸碰的含淚明珠,化爲不可攬懷的清冷月光。音樂奏響時,衆人爲他燃起的燈火,僅是過眼煙雲。

萬家燈火捧出一世輝煌,與他無關。

人都是趨向利己性的,那些不爲他駐足流連,趕着追逐自家燈火的人,我們無法歸咎於他們。他們只是甘於平庸,只是將海上鋼琴師這樣的境遇視爲日常,無法體察其中的詩意與遠方。

常人只是驚羨於煙花綻放時的奪目,卻少有人爲落幕時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間裏講述着的庸常繁瑣,兀自生動與凋謝。

許許多多執拗的天才,以常人難以理解的追尋,以遠離萬家燈火爲代價,去裝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此種人而言,把酒言歡者難尋,棋逢對手者難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萬家讚譽更爲珍貴。

他一生未曾離海,以身殉船。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爲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永遠在追尋着哪裏永遠是夏天。凝望萬家燈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說:我不會讓我的音樂離我而去。

他說: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他曾受陸地上所謂大師的挑戰,第三曲慷慨昂揚,熱汗淋漓。現在想來,那是他在彈奏自己生命的華章。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他唯一的一張膠片唱曲是因爲一個在他窗口留下影子的女生而存在,他的所有靈感都來自於人類,他不會讓他的音樂離他而去,本來想送給那個女生,但是最終沒有成功,然後他把膠片掰壞……最終,他下定決心爲那女孩子下船的時候,看到陸地上高聳的建築時,斷然斷了上岸的念頭,從此不再想着下船,當然並不是高聳的建築讓他怯步,而是城市街道的無盡頭,不知什麼是城市的盡頭,他害怕他所看不到的盡頭。

有人說,1900他看透了人生百態,爲什麼就看不透自己的人生,我是覺得他已經看透了一切,只不過他沒有留戀併爲之存在而已。

最後的結局是他死於那艘船上……

我並不因此而遺憾或傷心。我瞭解1900孩子般的純潔和簡單。完美的愛情就像純粹的自由,永遠只存在於想象。只是如你我這般平凡的人找不到像1900那樣寄託他想象的載體,找不到可以讓自己的夢想和靈魂如此安然而自由地棲息的港灣,於是無法永遠守護着夢想中的那座空中花園,於是不得不在紅塵俗世中爲各種各樣的負累所牽絆。想到1900的灑脫和自由,想到他的看似放棄一切,其實卻在心中全部擁有,想到他的看似無根其實那麼充實而豐富的生命,真覺得那是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幸福。

1900的經歷離我們的確遙不可及,而他所追求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那是一種平靜,一種自由,一種安寧。自由和快樂,也可以不來自於與世隔絕的環境,而來自於我們的內心。而這在花花世界中源自內心的寧靜,纔會真正成爲無法逃開現實的我們生命最大的動力,成爲我們精神最溫暖的家園,成爲我們心靈最安全的棲身之處。所以如果我們願意,如果我們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爲1900,用我們內心的安寧,用我們內心的快樂,用我們內心的從容,play our love,play our hope,and play our whole life!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似水流年,總是無法挽留那些蒼白又靜美的片段,被光陰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間記載下的文字。希望這字裏行間留下的蛛絲馬跡,能讓時間回覆,穿過歲月的斷層,回到過去——曾經感動心靈的瞬間。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意大利小說名家Aless Baricco的獨白劇。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純良,深夜琴聲的美妙,以及遊客們的癡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劇情,隨着緘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間隙,都充滿的暖色調的悲哀。在海上所發生的一切,用極端浪漫主義手法講述了主角1900傳奇的一生。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靜態美,好似獨立於喧囂之外的透明體,充滿才華,有顆脆弱又敏感的心,卻怕被人發現。這樣的一個男子,在彈鋼琴時的畫面,竟是如此的賞心悅目:氣質優雅,目光飛揚,雙手如蝶,曼妙飛舞。

這樣的男子,會令人眩暈,接着,便沉醉於他的音樂中。

影片中鋼琴是極佳的音樂背景鋪墊,在《海上鋼琴師》的劇情中更顯現張力。

音樂在節奏的調節、力度的控制、聲部的均衡、音色的運用,都達到了極佳的水平。

劇情中,音樂動靜分明,張馳有致,演奏技巧令人歎爲觀止,慢奏時,弱音通透得溫馨靜雅,顫音細密得絲絲入扣,細節纖毫無遺,快奏時,韻律綺麗,節奏鮮明,跳躍感極爲活潑,彈跳感觸手可及。

翻過樂章的華服,細細的品味這個男子,乾淨,純粹。

他一生看盡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隱隱的憂鬱,孤獨的浪漫。他可以掌控鋼琴上黑白的琴鍵,卻無法掌控城市裏交錯的街道。他疏離人世,帶着對音樂深深的眷戀與純淨得近乎蒼白的浪漫,活在與世隔絕的輪船裏,滄桑孤獨。

他說,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所以虛度了許多光陰。

1900一個人在船上空彈着鋼琴。

他說,希望天堂也有鋼琴。

然後,那個鮮活的、用音樂築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後,古樸的街道,定格了這段故事的結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而整部影片對於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衆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於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託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麼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爲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爲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臺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並不想表達什麼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鬱,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着只屬於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牆上的畫。有什麼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本片《海上鋼琴師》,顧名思義,有大海。所有一切發生在大海上。大海是藍藍的,是一種冷色調,給人有一種憂鬱,冷靜,孤獨。這也是鋼琴師1900給人們的感覺,把快樂帶給別人把憂傷帶給自己。給我帶來比較遺憾是他在錄製唱片的時候偶然看到並且愛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風琴匠的女兒),對愛情的憧憬使他曾經“下定決心”要離開船去開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張唱片送給她(唱片最終沒有送出去,所以被他親手毀掉),這或許也算是他唯一一次愛情來得那麼突然,但卻是無可能的結局。最後他同這艘船一樣爆炸中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大海中。1900的一生在我們看來是悲劇而又短暫的。似乎一切都那麼憂傷和憂鬱。但是同看全文除了開頭和結尾,給我都是一種暖色調的,亮麗的船上舞會,一切似乎都在熱鬧中進行。1900儘管是悲劇的,沒有父母,而養育他的丹尼父親又在他小時候不幸遇難,唯一美好回憶估計就是他的好朋友MAX和他那段不完美的朦朦朧朧的愛情。

當然本片的音樂也是獨樹一幟,一部好的影片離不開好的音樂和好的鏡頭剪切和轉換。《海上鋼琴師》多角度,有的地方近乎於整個屏幕都是一個部位(Jelly Roll Morton輕蔑的微笑卻露出自己嘴裏那兩顆門牙之間巨大的縫隙,其中一顆上面還有一小塊鉑金來補齊牙齒)都有深深的。而1900去偷偷親吻那個姑娘時,鏡頭是偷偷跟着1900,而後又在他前面、側面。鏡頭轉換也用的十分合理。總結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深思,不缺乏哲理和幽默,具有浪漫主義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爲,沒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髒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鬱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豔的才華。即便陸地上有大把大量的資金,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是那裏。不是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裏,這纔是個杯具。非常簡單的一個道理,無人可以說水裏和地上哪個比較好,魚是水,人是地,只不過合適不合適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怎麼樣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長時間,最後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非常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可以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裏太純淨。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知道路該往哪兒走。

看到那裏,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大家會在這個骯髒的世界上非常圓滑地活着,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沒辦法純粹地活,由於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乾淨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着純淨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是人間,即便在那裏,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部分。假如可以的話,他寧可一個人,一架鋼琴,就如此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後選擇與船一齊炸燬,這樣,海上會流傳着如此一個傳聞: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爲之折服,他一直沒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頻窗口。悽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裏,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儘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姑娘,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望着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怎麼選擇其中的一條?怎麼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個人生?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方法死去。”於是,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始終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因爲他所缺失的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爲了一個永遠存於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着到底爲了什麼?”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儘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樣學習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簡單地爲活着而活着,心中卻沒有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儘管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行呢?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

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

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係、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裏跳蕩亂舞,我爲自己的固化思維噁心。

1900是個象徵,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範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或者,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裏讀出了一些什麼。

我喜歡1900一臉的清澈,喜歡他沉迷的樣子,喜歡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喜歡他說的話。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並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可是走過跳板之後,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於船,長於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範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裏。你屬於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近日心有所感,卻碼不出字來,發舊文一篇,抒懷解鬱。

能玩轉88個琴鍵的無限音樂世界,卻無法面對紛繁的現實生活。是對桃花源的堅守還是困頓於楚門世界,是純粹不染塵埃不妥協的抗爭還是脆弱玻璃心扛不起應負的重擔?是跟從我心還是逃避認慫?不要說這是個不切實際的童話,分明看到每個人心中的那艘船,沒有絕世天才,沒有英姿神采,還是想遠離凡塵俗世、一地雞毛,詩和遠方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大多數人還是會下船,也應該下船。下船是這個世界賦予我們的宿命,無法推卻的重擔。

彩雲易散琉璃脆,困守在自我小世界,在現實中只會一地破碎。鋼琴師這樣的人格很難成就爵士大師的世俗成功,大概率會成爲落魄的小號手,即使他是天才。所以不下船是對的,不下船成就一世傳奇,下船就是世俗悲喜劇。

如果不是在現實中遇到同樣靈魂的人,我對影片的理解將會是不同的。也是用鍵盤構築世界,有才華有顏值,無擔當無膽氣,一手好牌困於心魔墮入凡塵。

什麼是真正的勇氣?人們終於學會接受外界事、物、人的不完美,歸根結底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是消極承受,改變能改變的,適應能適應的,放手無法忍耐的,學會與不完美和諧共存而且不放棄成長。太多的人在離開學校之後就已經不再成長,讓人喟嘆的是某些人原本資質不錯讓人豔羨,但在隨後的歲月裏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他還能搬出各種有理有據的藉口,讓人無法反駁,成功的搬起石頭堵住了最後一絲成長的空間,不敢選擇,不敢承擔,不敢面對真實的內心需求,不敢追求,只因爲懼怕失敗,究其心理,始終無法接受並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只能像駝鳥樣拒絕世界,也拒絕了自我改善的可能性。

現實中沒有鋼琴師,你只會看到一個怨天尤人,精神崩塌,甚至無法自立的真正的loser。

奉勸在影院淚水漣漣的妹子,在現實生活中碰見鋼琴師這樣的人最好遠離,否則你的整個人生將充滿淚水。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頻窗口。悽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願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裏,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儘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女孩,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看着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的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的一條?如何選擇一個女性,一棟房屋,一塊地,一個生活?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辦法死去。”於是,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塊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一直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緣由,是由於他所缺失的與運勢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爲了一個永遠存於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着到底爲了什麼?”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儘管我也像別的人一樣學習着,努力着,可我是不是隻不過容易地爲活着而活着,心中卻沒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儘管我心中有如此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可以呢?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主角1900,出生後被遺棄,之後被船上的煤工收養。八歲那年,養父的離去讓她就這樣一直孤獨下去。也是這一年,她接觸了鋼琴憑着自己的悟性與彈鋼琴時的專注,1900擁有着無譜卻勝有譜的鋼琴演奏之路。眼前頭等艙裏的每一個人,他都可將其的內心洞察,然後以鋼琴曲的形式演繹出各人的不同心態;爵士之父咄咄逼人地來與他較量,最後黯然神傷地離開…

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獨的,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兒時沒有同齡夥伴的玩耍,從出生到死亡,他不曾離開過大海,一直陪伴他的只有從小演奏的鋼琴。他也想有更多的朋友。於是,演奏之餘,他翻開電話簿,打給一位陌生的女士,很快得到的是他人對他的不解,這是他第一次打電話,也是最後一次;當他遇到他心儀的女孩時,他努力去接近她,卻總有不同的因素阻攔,他人無意的,他自身很難逾越的;當唯一的好友滿懷憧憬地爲他設想美好而溫馨的生活前景時,他含着淚,默默地望着不解自己的好友。

1900有着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着另人難以想象的孤單,彷彿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似乎擁有着登峯造極才華的人們都有着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感傷與傷痛,還有像入境後雌雄不分的程蝶衣、帶來文學變革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繪畫大師梵高…他們的個性與天賦給了他們驚豔的才華,也給了他們無法走出的憂鬱,給了大衆永恆的養分,卻只給他們短暫的成就感。

電影娓娓道來這這位音樂天才的傳奇的一生,將他的曠世之才(世人所知的音樂家幾乎完全沒法和他比)與避世的人生態度故事般地講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以一種淡淡憂傷的視角展現了出來。

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同身受了沒有親人、沒有夥伴的痛苦,給人小小的溫暖、友善帶來的不同。看完電影,除了感傷震撼之外,我也知道了應該對身邊的朋友、同學、親人和那些關心着我的人,還有陌生人更好些,減少不解帶來的不快。力量微小,但畢竟是是我的一小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臺詞是很有啓發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爲什麼總是想那麼多”,“那麼大,在那麼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麼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着是一種修行,至少說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鬥,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點我覺得還是臺詞的經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後參加設計大賽說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說追求和慾望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的話,那麼我覺得這是一種藉口,是一種辯解,人活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裏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爲虛榮心,因爲自己的.慾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爲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併爲之奮鬥的時候,那時候應該是在享受,應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該就是用心發現美好的事物!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近來天氣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閒時就宅在牀上看電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電,看過的多部電影中,唯有《海上鋼琴師》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是憂鬱、單純的1900個人非凡的鋼琴天賦?是爲了堅守精神家園而捨棄愛情的勇氣?……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

該片以回憶和現實交叉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位被命名爲1900的鋼琴天才,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衆帶入1900心靈深處,影片採取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以嫺熟大氣的拍攝手法,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溫柔抒情的音樂,讓我這個樂盲的人都感到繞樑三日,非常好聽。

1900年,在一艘豪華遊輪的頭等艙裏一個被遺棄的男嬰,被一個手水收養,由於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媽媽叫什麼,所以按年代給他取名叫1900,隨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長大,展示出非凡的鋼琴天賦。長大後,在船上的樂隊當鋼琴手,他把這艘弗吉尼亞號船當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從這個船上走下去,來到船所停靠的繁華都市。他身邊有個朋友吹小號的,叫麥可斯,多次勸他,“你鋼琴彈得這麼好,應該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陸地上去。”而1900堅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爲此錯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愛情,他不肯下船。

後來隔了多年以後,麥可斯早已經從船上離開了,他得到一個消息,說這個叫弗吉尼亞號的遊船要被炸掉,他纔想起了1900是不是還沒有下船,他回到這個船上,放起當年1900彈奏的曲子,這個1900真的從一個角落裏出來了,和他見面了,他說,“我生在這條船上,死也要在這條船上,我不下去。”後來麥可斯很無奈地離開這條船,遠遠的看着1900和這條弗吉尼亞號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1900的出生,似乎已註定他孤單悲悽的命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成長的環境,讓這名沒有身份、無師便能自通的天才鋼琴師與孤獨相伴。88個鍵盤是他唯一的快樂,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驛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爲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他情不自禁地囿於自己的鋼琴音樂世界裏,拒絕陸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暫的一生永遠沒能有勇氣走出弗吉尼亞號,因爲來自內心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恐懼,讓他選擇現狀。最終,他安心了現狀,爲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帶去快樂,消除他們旅途的乏味與不安,他認爲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認同並堅定他選擇的生活方式,連他唯一的朋友通過盡力也沒能改變他。

憐憫他的身世,同情他的處境。有三次爲他落淚第一次是他的暗戀,那樣青澀又那樣的真誠,觀後感《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看着他在愛面前表現出的懦弱,爲他同情。他心愛的姑娘甚至沒有感知到他的愛憐!只差那麼一小步,他喪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戀愛的機會。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亞號,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戀人,成爲孤苦的人兒,那段愛情成爲一生的懷念和傷痛。第二次爲他落淚,是感動的淚水,是因爲他決定要走出這個禁固他的大船,開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夢想的勇氣。當他與每位看着他長大的弗吉尼亞成員分手時,淚水奪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來就會從他的腳下將要開始延伸,然而他卻步了。再次爲他的懦弱傷感。第三次流淚,是他選擇與弗吉尼亞號同歸於盡。他臨死前的表白,讓人心碎,沒人疼沒人關愛,又那樣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彈鋼琴的雙手,讓人嗚咽。可憐的人兒,選擇了讓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宿命,其實是性格所至,是成長環境在心底無形留下的軌跡,讓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爲1900哀傷!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爲,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髒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鬱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豔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於那裏。不屬於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裏,這纔是個杯具。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能夠說水裏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於水,人屬於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終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裏太純淨。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明白路該往哪裏走。

看到那裏,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髒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着,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爲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乾淨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着純淨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於人間,即使在那裏,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能夠的話,他寧願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齊炸燬,如此,海上會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爲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