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通用15篇)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1

在沒有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一直疑惑着蓋茨比到底做了什麼事,可以被說“了不起”,一個在我看來可以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看完之後,我想我大概明白了:他的一生都可以被叫做“了不起”。

影片和小說一樣,都通過第三方的角度來敘述男女主人公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尼克,他既是女主人公(其實我更希望這部電影沒有女主人公)黛茜的遠方表哥,也是蓋茨比的少數好友之一。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用他們三個來解釋再好不過了。通過尼克的敘述,我們清楚的看到了蓋茨比對黛茜滲透到骨子裏的愛,也看到了“聲音充滿了金錢”的黛茜內心複雜的世界,更看到了上層社會有錢人的冷酷殘忍和居心險惡。

蓋茨比的了不起之一在於他的敢‘拼’。他本出身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但他自幼夢想做個出人頭地的大人物。爲了這個夢想,他不斷的努力。特別是當他愛上黛茜之後,爲了能夠配上黛茜,他更是拼了命一樣:上陣殺敵,艱苦創業,最終由一個貧窮的軍官奮鬥成爲百萬富翁。

蓋茨比的了不起之二在於他的敢“愛”。他在長島西端買下了一幢豪華別墅,只是爲了能看見東端的那一抹“綠光”,彷彿看見了那綠光就看見了心之所想;他在自己的別墅裏開着永無止境的派對,只是爲了有一天能夠“恰巧”的與她重逢;他主動接近尼克,只是爲了能夠再與黛茜近一點。總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能夠再次見到自己的心愛之人。蓋茨比內心始終堅信黛茜是深愛着自己的,所以即使知道黛茜在自己離開之後嫁給了湯姆,他仍然有自信能把她奪回來。他對黛茜的愛沒有最深,只有更深,甚至爲了保護黛茜,主動擔下了開車傷人的責任,最終付之以生命的代價。

蓋茨比的了不起之三在於他的堅持。五年的時間不算短,但是他能做到並沒有讓這份愛隨時間而消逝,反而就像酒一樣,時間越久味道越香醇,時間越長愛得越深。以至於在一見到黛茜是就提出要帶她私奔。

只可惜,黛茜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黛茜了,她早已移情別戀,只是因爲蓋茨比有錢,把兩人之間所謂的愛當作一種刺激。最諷刺的一段是當蓋茨比帶黛茜參觀自己的豪宅時,黛茜因從未看到過如此多且美的衣服而感動到流淚。可見她對物質的熱愛是遠遠高過人的。只可惜,蓋茨比到死都沒能徹底看清黛茜的內心世界,我想這也許就是全片最大的悲劇之處。

蓋茨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處在混雜在自私自利、污濁不堪的人羣中,但卻始終保持着純情、浪漫,這樣就愈顯得他無比高貴、脫俗,偉大。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2

看完蓋茨比的遭遇,不禁爲他感到唏噓不已。當他還是一個窮小子時,卻不合時宜的遇上了一個上流社會女子黛西,並把她作爲一個理想的追求對象,到頭來卻是一場空,真情變爲了俗物,甚至當蓋茨比撞了黛西后來的丈夫的情婦時,黛西竟然把責任毫不猶豫的推給了蓋茨比,蓋茨比後來被殺後她也不爲所動。蓋茨比把愛情想的過於理想化了,任何東西都不能太過於理想化和程式化,必須與相應的現實相結合,更何況是在那麼一個充滿頹廢感和無目的感,人們傳統的信仰已經不復存在的美國。

每個人都必須有理想,理想是一個人努力和奮鬥的動力,沒有理想,大部分人都會被內心的那種原始的慵懶和惰性給拖垮,加上浮誇的環境,會使自己變得玩世不恭,也會失去原來的那份純真。有理想終究是件好事情,但理想必須引導你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並不斷根據現實的變化來不斷修改理想,使理想更加切合實際,符合情理。一旦現實與夢想出現偏差,那麼理想就像一個失去了的磁性的指南針,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就完全只憑借你自己的感覺與方向了,你接下去所走的方向也許都會是錯的,這時你會怎麼辦呢?毫無疑問的,你會買一隻新的或是借一隻,總之你不會再去用那一隻指南針了,具體到一隻指南針,大部分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一旦抽象到人的理想,人就不那麼容易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因爲人大多都不想放棄自己已經爲之奮鬥過一段時間的理想,人們害怕改了之後仍然是錯的,但是,不要忘記你改變了一次,就表示你又多嘗試了一次,殊不知那一次的改變就正確了呢,你明知自己已經定錯了方向,卻因害怕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嘗試,這不是得不償失嗎?與其一味的錯下去,還不如主動的尋求不同的方式去改變自己的方向,機會不是用來隨便浪費的,而是用來給又準備且又能夠理性思考自己的人來不斷提高自己的。

儘管有人爲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失敗,就像愛迪生,他爲了自己發明電燈的理想,不斷地堅持,也不斷的嘗試,嘗試了1000多種材料,纔給人類帶來了最後的光明,試想如果愛迪生只嘗試了其中幾十次,或是隻對一種材料而不斷反覆研究,不求改變和嘗試,那麼電燈的發明恐怕要推遲個好幾十年,有人趁在他做實驗時問他:“你試驗那麼多材料有意義嗎?”愛迪生回答:“當然有意義,至少我證明這幾種材料都不適合於製造電燈。”一語驚人,道破了嘗試和改變的重要性。也許愛迪生的發明是美國那個時代浮誇和墮落的社會氛圍的催化物,但其本人卻絲毫沒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從這點上來講,蓋茨比甚至於菲茨傑拉德都和他有差距,蓋茨比理想的單一化和追求錯誤理想,都使他的結果和遭遇可悲,蓋茨比也是那個時代美國的一種本質的概括和詮釋。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3

雖然蓋茨比的聚會觥籌交錯,歌舞昇平,每個人都咧開了嘴角,但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純粹的快樂,而是虛榮地追求離他們很近但又很遠的貴族生活,連空氣中都飄蕩着他們虛假空洞的笑聲。沒有人知道散席後蓋茨比的寂寞,地上的果皮,倒在桌上的酒杯,雜亂的草坪,都在寂寞裏咆哮。那整棟別墅的燈火輝煌,在蓋茨比的眼中,卻不及對面房子的一盞小小的綠燈。

蓋茨比花了5年的時間,想用金錢挽回被金錢誘惑而離開的黛西。但他不知道,他們的愛情早就被現實摧殘。他虔誠追求的愛情卻被黛西當做滿足自己虛榮心的遊戲,在他聽出她充滿金錢的聲音的時候,爲時已晚。爲什麼那個金錢鑄造的時代要留一個蓋茨比這樣專注於愛情的人?不然,他或許也不會落得如此結局。

尼克講述的是幾個人的故事,但映射的是整個社會,揭示的是人們向着利益與虛榮的心。只有真切的感覺,纔會知道那徹骨的寒。而這個紛繁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喧囂之中,逃避不了,只能給自己的心修一道圍牆。但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不被浸染,有幾人能做到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只是,在我們批判這個社會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

居住在別墅旁的作者,裏金錢最近,但也最遠,那是整本書裏最溫暖的光。

蓋茨比是這個時代的犧牲品,始於夢想,也終於夢想,正如結尾說說:“於是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進入過去。”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4

說來慚愧,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都把這本書當做了《了不起的比爾蓋茨》,所以一直對這本奉爲經典的著作懷有疑問,直到前段時間仔細看了一下書名,才恍然大悟。

讀過這本書後,我特意翻閱了作者本人的資料,瞭解一下他的生平,發現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親生經歷是分不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講述的是蓋茨比和黛西的愛情悲劇,它不僅導致了一代人美國夢的破滅,也完美的預示了作者未來悲慘的命運。

菲茨傑拉德18歲時,在舞會上認識了吉內瓦·金,一位富有的美麗千金。兩人一見傾心,但吉內瓦清醒地明白,出身清貧的戀人和自己是難以走到一起的。1916年8月菲茨傑拉德最後一次去吉內瓦的家,她的父親明確告訴他:窮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這句話終結了這段感情,也在他心上打上了一個屈辱的印記。

後來菲茨傑拉德與吉內瓦約定,燒燬了兩人之間的所有書信往來,可是菲茨傑拉德卻保存下來了,直到他時候,他的女兒將其寄給了吉內瓦,卻一直藏在衣櫃裏,從未打開過。

書中年輕的軍官蓋茨比和名門閨秀的黛西兩情相悅,墜入愛河,不久後一戰爆發,蓋茨比遠赴歐洲,而黛西則等着心上人凱旋而歸,可不知爲何,戰爭結束後,蓋茨比杳無音訊。一年後,黛西放棄了等待,門當戶對的百萬富翁湯姆布坎南用一串價值三十五萬美元的珍珠項鍊斬獲了黛西的芳心。兩人婚後的生活並不美滿,湯姆風流成性,在蜜月時就四處留情,至今還與雜貨店的夫人威爾遜有染。

時隔五年,再次重逢。享受着蓋茨比爲她營造的紙醉金迷,她喜悅的同時又潸然淚下,想到自已被命運捉弄,與這些失之交臂。黛西與蓋茨比相約遠走高飛,但在那天下午的爭吵過後,黛西並沒有下定決心,反而湯姆乘勝追擊,揭露了蓋茨比的身世,兩人再也回不到過去。在那之後,黛西不小心撞死威爾遜,而蓋茨比還在擔心黛西,在樓下守了一夜。卻不知被湯姆陷害成威爾遜情人,第二天被她的丈夫殺害。黛西爲自己的行爲感到驚慌失措,湯姆帶着黛西逃離了這裏,在蓋茨比的葬禮上,完全看不到她的人影。

正如菲茨傑拉德無法跨越階層娶吉內瓦爲妻,黛西同樣如此,在得知了蓋茨比不是中西部名流之後時,她就開始退縮了,因爲身份的差距,顯得蓋茨比格格不入。那麼,黛西愛蓋茨比嗎?她或許愛過,但她更愛的是紙醉金迷的生活和優雅高貴的身份。蓋茨比呢?他肯定愛過,但他愛的確是一個漸行漸遠虛幻的夢。

蓋茨比出身於一個貧窮家庭,每天爲自己制定作息時間,嚴格要求自己,16歲那年獨自走出來闖蕩,在遇到黛西后,他認識到了自己與黛西的差距,開始不走手段的賺錢,倒賣私酒,這也是蓋茨比心中美國夢的破滅,也是他對金錢社會的質疑,他迫切的想要融入貴族階層。

作者菲茨傑拉德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與吉內瓦分手後,他又愛上了澤爾達,家人的寵溺滋生了她格外的驕傲與叛逆,菲茨傑拉德展開疾風驟雨般的追求,澤爾達終於答應了他的求婚,不過開出條件:如果他能掙到錢讓自己過上習慣的優裕生活,兩人就結婚。

不久後,菲茨傑拉德寫書大賣,迎娶了澤爾達。菲茲傑拉德成名後繼續勤奮筆耕,但婚後妻子講究排場,後來又精神失常,揮霍無度,給他帶來極大痛苦。他經濟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萊塢寫劇本掙錢維持生計。據說1919-1929十年間,他的平均年收入高達25000美元,而當時的教師平均年收入只有1244美元。

海明威曾說過,菲茨傑拉德是被女人毀掉的。女人成就了他,同時也毀了他。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小說裏,黛西更像是吉內瓦和澤爾達的結合物,吉內瓦給了他美好的初戀,卻因爲出身清貧無法在一起;澤爾達揮金如土的生活給他帶來了極大痛苦,後來妻子精神失常,自己患上肺病,終日酗酒,英年早逝。死後的葬禮上,和小說中的蓋茨比一樣,冷冷清清,無人光顧。

回到小說,在蓋茨比常常注目遠望的碼頭上對岸,有一盞綠燈,象徵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有的人永遠到達不了綠燈;有的人只有努力就能到達綠燈;還有的人什麼都不需要做,就已經達到綠燈了。蓋茨比敢於追求夢想,即便它終將是虛幻的夢,但他也是了不起的。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5

或許只有戴上金帽纔會成爲舞會公主眼裏的“完美情人”,誰又在乎你肯否爲她起舞。

蓋茨比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夢碎的故事,更是個無盡哀歌包圍起的古老悲劇,憂傷但不哀怨,裏面所有的情節、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過是等待着碼頭盡頭那盞綠燈的熄滅……我們都曾堅持過什麼,也許已經忘卻,也許仍舊銘記,卻最終無力實現。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充斥着金錢與物慾,人們沉浸在戰後消費主義盛行的“柯立芝繁榮”之中,滿目浮華,夜夜笙歌。在這個美國經濟以“平方倍數”向上飆升的“爵士時代”,無數人成爲“美國夢”的追隨者。他們堅信:任何人在美國,只要不懈奮鬥,便可擁有美好的生活。但與此同時,作家菲茲傑拉德卻未能苟同。相反,他以敏銳的目光洞察到時代的黑洞,並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用道德的自省來審視所謂的“美國夢”。在當他發現人們對“更好的生活”的定義僅僅是“純金的物質的享受”時,失落的筆者只能用微薄的力量去批判,去抗爭,去改變。

小說中的傑伊·蓋茨比彷彿是純粹的“美國夢”的化身:少年貧寒,但從小勤奮得訓練自己,過着如“富蘭克林”般自律的生活。而經過多年的奮鬥與不擇手段的參與各種有悖法律的勾當,他終於有資本躋身所謂的“上流社會”。在西卵,他的海岸豪宅中各色名流尋歡作樂,紙醉金迷;奢靡的的宴會上富商巨賈鐘鳴鼎食,揮金如土。

表面上看蓋茨比是“美國夢”成真的又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然而,他的理想卻又並非是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那滿溢的香檳與熱鬧的舞池,也只會襯托出他的落寞與空虛。他買下整座華廈,把星光施捨給那些飛蛾似的男女,冷眼於他們的呢喃與舞步。他的所有心血,不過是爲了找回曾經因貧窮而失去的愛情——戴熙。在這個妙齡少女的勢力世界裏,輕歌曼舞盡日不息,聲色犬馬終年無休。“薩克斯管泣訴着畢爾街的藍調,各色舞鞋踢踏起閃亮的灰塵”。她拋棄了曾經一文不名的傑伊,卻依偎在明知自己不愛並且對方尋花問柳成性的湯姆·布坎南的懷中,因爲她那婉轉的嗓音與藍色的眼眸中充斥着金錢的銅臭。然而可悲的是,本想重新挽回戴熙的蓋茨比萬萬沒有想到一次意外結束了他一切的夢想。戴熙開車恰巧撞了布坎南的情婦梅朵,但湯姆與戴熙卻推卸了責任,龜縮到金錢與巨大冷漠的殼中,讓別人來清理他們毀掉的一切。梅朵的丈夫失去了理智,瘋狂又錯誤的用槍結束了蓋茨比先生的生命。葬禮上,那些每週準時來白吃白喝傑伊家宴會的傢伙們,那些在傑伊的舞池中也要嘲笑他的出身、來歷與着衣風格的名流們,那些用物慾與金錢換來的朋友們,一個也沒來。就像“從不評判別人品行”的尼克·卡拉威對蓋茨比說的:那幫光鮮的混蛋加在一起也沒有你高貴。豪門望族的操守,如是而已。

最終,蓋茨比的“美國夢”結束了,代表着道德在與金錢對抗中的徹底慘敗。顯然,他不是爲了追求所謂的“更好的生活”,他只是希冀追回自己心中依舊純潔的愛情,這是他悲劇下場的根源,更是他值得尊重的原因。

小說囊括了一個時代的全部元素,抓住了其中的一切韻味,一切芬芳與一切情調。而其中執着落寞的蓋茨比、虛榮自私的戴熙、傲慢吝嗇的布坎南、高傲冷淡的喬丹·貝克等更是這個時代美國上流社會人物的映像與剪影。那些或悲劇、或可鄙的命運又不禁令人唏噓,令人慨嘆。小說不僅憤怒地擊碎了實爲物質包裹的所謂“美國夢”,更理性地倡導了一種對道德的自省,一種對誠實與良知的倫理的崇尚。這普世皆同的意義,在今天的中國,同樣意義重大,價值非凡。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6

蓋茨比的父母是農戶,他是來自寒門的人。黛西是成就他的人,他愛她,所以蓋茨比爲了黛西,選擇擠進上流社會。

五年之後的他功成名就,黛西卻嫁給了上層社會的湯姆。蓋茨比爲了吸引黛西的注意天天舉辦燈火通明的晚宴,黛西家的房子在海的對面,時髦的東卵村那宮殿般的白色建築倒映在水面上,熠熠生輝。

黛西的表哥尼克住在蓋茨比家的旁邊,他爲蓋茨比的癡情所感動,便去拜訪久不聯繫的遠房表妹黛茜,並向她轉達蓋茨比的心意,黛茜在與蓋茨比相會中時時有意挑逗。蓋茨比昏昏然聽她隨意擺佈,並且天真地以爲那段不了情有了如願的結局。

然而真正的悲劇卻在此時悄悄啓幕。

中產階層及之上的階層在步入社會之後會忠於他所在的階層,只有底層出身的人才會選擇背叛自己的原生階層。黛茜早已不是舊日的黛茜,她只能選擇同一階層的人,因爲那纔是她的同類人。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7

蓋茨比沉溺在消費主義的幻象中,自我建構起一個基於想象的虛假而虛弱的拼貼身份。他所有的行爲都是在構建不同階層的自我,他的行爲也就是他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鏡像理論。剛出生時嬰兒認爲鏡子裏的是他人,後來才認識到鏡子裏的就是自己,在這個階段,嬰兒首次認識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嬰兒還沒有確立一個“自我”意識。從鏡像階段開始,嬰兒就確立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對立。

換句話說,嬰兒只有通過鏡子認識到了“他人是誰”,才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誰”。“他人”的目光也是嬰兒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他人”不斷地向“自我”發出約束信號。在他人的目光中,嬰兒將鏡像內化成爲“自我”。

在蓋茨比的經歷中,膨脹的物質造就了他僭越出自己可控範疇的階層,在這個僭越過程中,他把“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區隔當做了一場征途,但是規則在劃分的時候本身具有無限的雜合,把分類重新打亂,併產生新的質疑。蓋茨比沒有預料到,他把“他人”包裝成“自我”,同時也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但未預料到參合的時代因素,追求了一場充滿了徒勞感的人生。

何嘗是他的錯呢?文化發展的輪迴若是發展到鼎盛必將顯示出真正的歌舞昇平,但是在教育普及的僞善以及理想塑造假意的完美之下,我們都未能看見過真正的歌舞昇平。

這部作品的悲劇在於:蓋茨比有着世俗賜予他的悲劇結局,但是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而這部作品的經典之處也在於此,它告訴我們善良沒有區別於其它品質的特權,而身份有着區別與其它存在的優勢,甚至它可以泯滅善良。

在教化不夠而教育盛行的時代,必然會存在很多僞善。知行不合一卻依然風生水起,提倡的是想抑制的,抑制的是急切需要改變的。

很不幸,因爲他生活在那個僞善的年代,所以他的偏執以及片面的善良必須在沒有教化的因果裏被埋葬。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8

真正的英雄在於知道了生活的黑暗後依然熱愛生活。蓋茨比已經看到了黛西的物質化,但他仍然選擇了當那個“裝睡的人”,他對黛西還有着最後一份期待。

即使一切都是虛妄的,那個時代逝去了,最終依然會留下了一些東西。

我想,留下的東西大概是作品開頭所講的: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一旦他選擇了親吻那個女孩,他一定會沒法像上帝那麼自由。聰明如他必定知道,但他依然義無反顧投身進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9

在黛西見到蓋茨比,認可蓋茨比包裝的上層社會的標籤的之後,她比較了一下在外面有着情人的湯姆和對她一往情深的蓋茨比,她大概又愛上了蓋茨比。

後來他們一起上紐約去。湯姆責怪蓋茨比給他製造家庭糾紛,大罵蓋茨比私自賣酒精賺大錢。黛西對蓋茨比所包裝的身份產生了懷疑,蓋茨比跟黛茜上一輛車,尼克也跟他們一起回長島。

可是,黛茜因情緒激動,開着蓋茨比的車子在歸途中將湯姆的情婦瑪特爾撞死了,出事後她匆忙駕車逃走。

瑪特爾的丈夫威爾遜發現肇事的汽車在蓋茨比家,以爲是他撞死了妻子,便悄悄地潛入蓋茨比的別墅,把正在游泳的蓋茨比打死了,然後在草叢裏開槍自殺。

兇殺案發生後,尼克打電話給黛茜,但她和湯姆帶了行李,很早就出門去歐洲旅行了。黛茜既沒打來電報,也沒送花圈。往日一起花天酒地的朋友沒有一個來參加蓋茨比的葬禮,唯有他年老的父親和尼克……

蓋茨比爲了久久地抱着的一個夢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這個故事像一則憂傷的童話,鑲着金邊的泡沫,裹挾着少年面對這個世界喧囂和浮華的無力。

這是爵士時代最後的輓歌。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10

我對閱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感興趣。起初我不知道這本書。在一部同名電影之後,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這部電影由萊昂納多主演。這部電影到處都很精美。這張不尋常的照片是關於蓋茨比的宴會,它甚至更加奢華到了極點。更吸引我的是電影中人物之間的各種關係。蓋茨比和黛西,黛西和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和情人。他們之間各種各樣的關係,各種各樣的感情,夾雜着他們自己的矛盾,是發人深省的。

整本書從作者的角度描述了蓋茨比的故事。僅僅通過書本是很難理解的,而藉助電影可能會更好。文章的開頭是通過作者與心理學家的對話來描述作者眼中的蓋茨比的性格。我也很欣賞蓋茨比。蓋茨比追求他所愛的,甚至是他想象中的情人,甚至通過洗錢。當他有很多錢時,他從不貪財。他只是想通過金錢聯繫黛西。他想要的是永遠和黛西在一起。他也許是物質慾望時代最單純的人。但是黛西不是那麼好。他當兵時遇到並愛上了黛西。他和黛西約好了時間,等他戰後回來。黛西沒有等。她的家人開始勸她嫁給一個貴族。她同意了。婚姻生活並不幸福,例如,即使丈夫喜歡她,他仍然有一個情人在外面。黛西可能一直愛着蓋茨比,但她仍然屈服於階級的力量,仍然是貴族,仍然享受着貴族金錢帶給她的一切。黛西是多愁善感和虛僞的。因爲即使湯姆最終殺了蓋茨比,她也沒有爲蓋茨比報仇。她愛蓋茨比,但她更愛她的班級。

蓋茨比死後,僕人幫他整理財產。沒有人爲蓋茨比哭泣和悲傷,他的財產也不見了。這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蓋茨比的財產和蓋茨比的球來去匆匆。舞會上熱鬧的氣氛十分燦爛。與死後的荒涼相比,這簡直是一場夢。蓋茨比從財富到死亡的悲劇不僅是一個悲慘的結局,也是美國夢破碎的象徵。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在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的時代,一個物慾、貪婪、醜陋的時代。美國夢之花作爲蓋茨比財產中的闊葉曇花。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故事,還不遺餘力地描述了人性,講述了那個時代的悲傷。這本書一開始很難理解。即使在讀完它之後,你也需要弄明白它,以便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微妙之處。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11

晚上看湖南某電視臺節目《尋情記》,見一男子面對即將離去的女友,竟然下跪懇求其留下一件穿過的舊衣服作日後安慰,以便在某個孤獨的時刻還能夠回味這段曾經美好的感情。但這女人卻毫不動容,最後糾纏不過,留下舊衣服奪門而去。我替這男人感到悲哀,他心裏寶貴的東西在別人眼裏看來不過是垃圾一堆,完全不值得留戀。這樣單方面的愛情,要之何用。

曾經極度熱門的美劇《越獄》裏面的sucre同樣是癡情的典範,這個西班牙壯漢一心迷戀女友maricruz,而這女人卻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決定與sucre的侄子成婚。得知這一消息後的sucre心急如焚,不得已加入了scofield的越獄隊伍,在僅有一年多就可假釋的時候亡命天涯。

又或者是《雲海玉弓緣》裏面的金世遺,在經歷了無窮無盡的波折之後發現已經身故的厲勝男纔是自己無法忘懷的真愛,決定終身不娶,在孤獨中了卻殘生,以彌補心中的悔恨。 但是我今天看過了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才發現蓋茨比才是癡情悲劇的典型。一直活在自己美好夢想中的蓋茨比,爲了與富家小姐黛西再續前緣,努力奮鬥,獲得了大筆財富,而黛西心中只有金錢,是一個空洞的美女。在黛西撞死了她丈夫湯姆的情人後,蓋茨比爲了保護黛西主動承擔起責任,最終被湯姆陷害至死。而他所鍾愛的黛西,依舊和湯姆幸福的生活着,彷彿這個闖入他們生活的人從來也不曾存在過。

在這部被稱爲美國“爵士時代”輓歌的經典著作中,蓋茨比的悲劇讓人心情鬱結,他的死去代表着純真感情的滅亡,他與自己追求的夢想如此的接近,卻又無奈的漸行漸遠。一開始我以爲作者對於蓋茨比派對狂歡的描寫只是爲了烘托出當時人們心靈的空虛和上流社會的華麗和虛僞,但是後來才發現蓋茨比不遺餘力的讓自己的家裏變成潮流的中心只是爲了有朝一日能夠吸引自己的舊日情人前來,我不禁爲之感嘆。如此用心良苦,終究南柯一夢。蓋茨比的深情用錯了對象,滿身銅臭氣息的黛西就是他痛楚人生的始作俑者。

作者用這樣的一段話來哀悼蓋茨比:“我想象着蓋茨比在黛西的碼頭上,第一次認出那盞綠燈時所感受到的驚奇。他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纔來到這片藍色的草坪,他的夢想曾經顯得僅在咫尺,唾手可得,幾乎伸手就可以抓住。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遠他而去,把他拋在後面,拋在這個城市以外那片無垠的混沌之中,在那裏合衆國的黑黝黝的原野在夜色中綿亙起伏。”

看到這段文字,我的心情無限淒涼,這不是蓋茨比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所有癡情人的悲劇。在這部書裏面透出出來的虛無讓人感到深深的絕望。莎士比亞《麥克白》中有句著名的臺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着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充分解釋了我所體會到的虛無感。

深情即是一樁悲劇,必得以死來句讀。蓋茨比的身影早已不見,他的悲劇卻在這世上無窮無盡的上演。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12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銀幕改編從未成功過。原著小說實在太過家喻戶曉,它美國現代文庫評選的20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中高居第二名,是詩人兼文學評論家T·S·艾略特口中“自亨利·詹姆斯以來美國小說邁出的第一步”,是爵士時代最後的輓歌,它對美國夢的闡釋超越歲月, 被選入美國高中語文教材。所以在美國,但凡是受過中學教育的觀衆,沒有不熟悉這個故事的。

2013年夏天,澳大利亞人巴茲·魯赫曼向《了不起的蓋茨比》發起了第四次衝鋒。時光倒流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長島,隨着敘述者尼克的視角,我們旁觀了一場過於喧囂的夢之悲劇。對於巴茲·魯赫曼能辦好一場繁華繽紛的派對這一點,我在觀影前就深信不疑。新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在視覺表現力上的確下足了功夫。製片人之一、也是導演的妻子凱瑟琳·馬丁負責本片的美術設計,普拉達的華服,蒂凡尼的珠寶,確實賞心悅目。置景也極大限度的貼合原著的描述,從長島到曼哈頓的必經之地灰燼谷,破損暗淡的廣告牌上一雙意味深長的眼睛,電影中東卵湯姆和戴西的宅邸,是喬治殖民時期的建築,豪華卻平整典雅,不張揚。而無法擠入這塊世襲領地,在西卵落腳的蓋茨比城堡,就極盡奢靡時髦之能事,新老貴族的風格差異性一目瞭然。更不消說幾場派對的熱鬧場面,天花亂墜。託了3D的福,海對岸戴西家門前的綠光閃得跟綠燈俠似的。

至於被不少影迷和爵士樂迷詬病的電影配樂,比如音樂總監Jay Z,Hip-hop的廣泛使用,我反而認爲不是電影成敗的要害。如果反映20年代的電影只能用20年代爵士樂(乾脆只能用20年代的攝影機怎麼樣?),那《瘋狂原始人》豈不是連歌都不能有了,只能嗷嗷叫?巴茲·魯赫曼當年載譽的《紅磨坊》配樂也是流行歌曲大拼盤——涅槃樂隊、艾爾頓·約翰、斯汀……甚至改編麥當娜的《宛如處女》,反對的聲音好像沒有現在這麼激烈。用當代觀衆容易迅速建立聯繫的音樂來解碼重塑一個世紀前的華彩盛況,這就是魯赫曼最鮮明的導演風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爲電影本身服務的,未嘗不是有趣的嘗試。尤其當蓋茨比欣喜的領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戲,縱情歡笑,背景裏Lana Del Ray的聲線蒼涼而天真,一遍遍的追問“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哀而不傷,美不勝收。

新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形式上的成功萬衆矚目,卻難掩本質上的失敗。作爲菲茨傑拉德的讀者,我要抗議的是貌合神離的原著改編。這一次,巴茲·魯赫曼依舊邀請了他的長期編劇搭檔克雷格·皮爾斯,哥倆曾共同創作了《舞國英雄》、《紅磨坊》、《羅密歐與茱麗葉》幾部魯赫曼最重要的作品。

所謂“最忠於原著”的旗號,我想只能收買沒有讀過原著的觀衆。任何看過《了不起的蓋茨比》書的讀者,都可以在電影中隨處捕捉到漸行漸遠最終骨肉分離的差異之處。電影通過心理醫生與尼克之間的互動,便捷的引用了大量原著語句,讓人有種聽有聲讀物的錯覺,卻莫名其妙的拆解生造了不少,比如那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開頭之一“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只被引用了一半兒就改成了“儘量把人往好處想。”更有甚者,巴茲·魯赫曼一廂情願的抽掉了所有展現蓋茨比與戴西重逢後失望夢碎的細節,讓他在愛情美夢中一往情深到底。而在菲茨傑拉德的小說裏,蓋茨比早已洞悉了關於戴西的一切,他並不是泰坦尼克號上沒有溺水而死的傑克,他比任何人都清醒。小說中,菲茨傑拉德寫道,“那天下午一定有過一些時刻,黛西遠不如他的夢想,並不是她本人的過錯,而是由於他的幻夢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夢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種創造性的熱情投入了這個夢幻,不斷地添枝加葉,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趕不上一個人陰悽悽的心裏所能集聚的情思。”以及在去城裏消暑之前,蓋茨比的一句“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足以挑明一切。

CNN的特邀影評人湯姆·查瑞提對巴茲·魯赫曼的概括略顯刻薄,倒也非常準確,他認爲魯赫曼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總有一種“毫不害羞的浪漫和充滿熱情的膚淺”。我願意相信巴茲·魯赫曼是很鍾情於這本小說,很熱愛蓋茨比這個人物。可恰恰是導演的善良和仁慈,讓蓋茨比的故事在電影中不僅不夠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況味。每次重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我都會想到《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沒有了夢的幻滅,《了不起的蓋茨比》只能淪爲一個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癡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

在藍色狂想曲和漫天禮花中出場的萊昂納多就只能是一個出身草根的癡情富翁。而女主角凱瑞·穆里根從《成長教育》、《羞恥》到這一部,很適合扮演耽於慾望又天真迷糊的物質女孩,但和戴西還差了幾個數量級。她是更善良單純的戴西,他是更癡迷情深的蓋茨比,故事裏的絲絲寒意被魯赫曼捂暖了,兌了雪碧的紅酒會不會更好喝?巴茲·魯赫曼也許是圓了自己作爲讀者的夢,卻是對原著小說本身的辜負。電影的結局,蓋茨比中槍之前,電話鈴響起,他誤以爲是戴西打來的,就這樣滿懷希望的在慢鏡頭中仰跌進華麗的碧藍泳池裏,嘴角幸福含笑,導演給了他一個死得其所。而小說裏中明確的刺破了泡泡,“我有一個想法,蓋茨比本人並不相信會有電話來的,而且他也許已經無所謂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他一定會覺得他已經失去了那個舊日的溫暖的世界,爲了抱着一個夢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真乃雲泥之別。難怪有朋友看完電影摸不着頭腦的問:“這蓋茨比了不起在哪啊?”

電影的尾聲,尼克完成了這部小說,用鋼筆簽上了封面,把故事與作家聯繫在了一起。其實菲茨傑拉德不是尼克,他就是蓋茨比。很難不聯想到作家菲茨傑拉德與妻子澤爾達之間的故事。他們初次相遇之時,澤爾達是富家小姐,菲茨傑拉德正如蓋茨比一樣也是個無名小軍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當然沒有小說中飛黃騰達的邪門捷徑,想要贏得佳人芳心,唯有埋頭靠着一支筆苦寫。直到《天堂這邊》成了暢銷小說大獲成功,澤爾達才答應了菲茨傑拉德的求婚。他們成了社交圈裏最登對的一雙璧人,葡萄美酒夜光杯,從紐約到巴黎,笙歌達旦。再往後的事大可參看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他堅信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後不再有偉大的作品,根源是澤爾達的'瘋狂毀掉了他。菲茨傑拉德對於最絢麗縱情的爵士時代,既身處其中,又置身事外。對人生的千變萬化既感到陶醉,同時又感到厭惡,我愛他寫最繁盛時也筆帶悲涼的溫柔。終於年僅44歲的菲茨傑拉德心臟病突發,於聖誕節前某個黎明猝死在了洛杉磯朋友的公寓裏。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並沒有寫到粗心大意的戴西的結局,不過我知道澤爾達的。在菲茨傑拉德猝死洛杉磯的八年以後,澤爾達所在的精神病院發生了火災。據說,那天忽然起了大風,她一個人站在樓頂上,直到被火焰吞沒。他們合葬了,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蓋茨比》那個雋永的結尾——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一直以來,我對美國夢都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蓋茨比》葬禮上,蓋茨比的父親小心保管的那張少年蓋茨比認真執行的日程表(本片中也沒有出現蓋茨比的親生父親,我認爲是又一巨大缺失),我才突然領悟到,所謂美國夢,就是隻要你努力,你就可以過得更好。自詡爲上帝之子的蓋茨比,堅信自己命裏有非凡的安排。當他第一次吻上黃金女郎戴西的脣,生命中所有與美好相關的想象都凝結成了最具體的象徵。只要明天跑得更快一點,把胳膊伸得更遠一點,總有一天,總有一天可以觸碰得到彼岸那盞熒熒綠光。蓋茨比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就像鍾曉陽《最愛》的歌詞那般,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世只懷一種愁。自古空餘恨的是他,千金換一笑的也是他。他是真正以夢爲馬一路披荊斬棘的人,他當然了不起。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13

最初,我以爲《了不起的蓋茨比》講的是比爾蓋茨的故事,當初買這本書也是出於想更多的瞭解比爾蓋茨,沒想到《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部美國當代小說,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高居第二位。鬧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不管是不是講比爾蓋茨的,總歸說是一部名著,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問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躋身當代經典行列。

而自我只看了此書前五十頁之後,再也無法讀下去,真不明白這書怎樣獲得那麼高的讚譽直到前些天,我看過同名電影之後,我的想法才得以改變。我喜歡電影裏那道綠光,因爲那道綠光,我又拿起原著重新讀開,期望這次能有不一樣第一次讀的感受!

捧着書,讀了一週,最終讀完,最大的感覺就是電影版拍的十分好,忠於原著,如果不是先看過電影,我必須無法堅持下去讀完這本書。

看了別人對此書的讀後感,有高度有深度,我什麼也寫不出來。只是對蓋茨比惋惜,爲了一個不值得的拜金女葬送自我的生命!對上流社會有了一點了解,沒人性,自私,傲慢,冷漠,那樣一個世界,那樣一羣人,真是讓人心寒!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14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故事沒有從第一視角來講述,而是另闢蹊徑採用第二視角來講述。窮小子尼克來到紐的,結識了富裕的蓋茨比先生。在目睹了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以及蓋茨比與自己表妹黛西一段被世俗與物慾摧的愛情。在其中感受到了人的虛情假義與的尼克懷着悲傷的心情離開了都市回到了故鄉的悲傷事。

說實話我讀第一遍之後並沒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是覺得它只是一本劇情有些狗血的通俗小說,直到我看了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影評之後以及當代日本文學巨匠村上春樹爲其書寫的序言後才沉靜下來細細品讀回想這本小說。最終發現是我自己太愚鈍了……

“蓋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託在盞綠燈上,這個一年一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極未來,它曾經從我們身邊溜走,不過沒有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遠……總有一個美好的清晨——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斷地被浪潮提回到過去。”這是小說結尾的總結。蓋茨比的一生是悲涼的。來自於北達科他州貧困農民家庭的詹姆斯蓋茨不願像自己父母那樣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十六歲的他離家家外出闖蕩。終於有一天他在蘇必利爾湖解救了遇難的百萬富翁科迪。他與科迪成爲了生死之交他跟着科迪學習到了許多並改名爲蓋茨比,科迪也歡喜歡這個年輕的後生並承諾在自己死後將自己的財產分一部分給他。結果在科迪死後,科迪的親戚將本該屬於蓋茨比的那一份私分了。後來,蓋茨比參軍來到了部隊。但在參軍之前蓋茨比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的黛西,兩人雖互定終生,但蓋茨比清楚認識到不名一文的自己是不可能與名門閨秀黛西有美好的結果。於是他戰後輾轉一年,投入到黑道大亨門下靠販賣私酒積累財富並且寫信給黛西解釋。最終歸來時卻已發現這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他一路走來歷盡千辛萬苦,夢想看上去是離他這麼近,幾乎伸手就能抓到。可他不知道夢想早已成爲過去。“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說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吧!

蓋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爲他敢於追求幸福,即使是失敗了那他也很了不起。他願意爲了心中的理想而放棄了現實的安逸。蓋茨比一生追求的那盞綠燈——在那裏有理想的黛西,他永遠的女神。然而黛西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這麼看來蓋茨比所追求的綠燈也是如同水中月鏡中花一般是虛無漂曠的東西。在尼克看來,他清楚的知道蓋茨比會失敗。但他仍對這樣真誠的追求者報以讚許。

反思我們自己。我們心中有綠燈麼?我們心中的綠燈是什麼樣的呢:?如果有,我們又能否成爲像蓋茨比那樣直誠的追求者麼?也許我們心中的綠燈一直存在,只是它被濃濃的霧靄所籠罩。而我們則是手舉着微弱火把,乘着小舟在黑夜中尋找綠光的泛舟之人。

有的故事我們到不了綠燈,成了悲劇;有的故事我們努力後到達了,成了正劇;有的故事中我們甚至不用努力綠燈就到了眼前,成了喜劇。人生就像一場戲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你想上演什麼樣的劇情取決於自己的內心。也許命運佔很大的比重,但是命運這種東西又有誰能說清道明呢?命運之於努力如同微世界的時空一般,有一種弔詭的特性。可以說二者兼有,或者說彼此交識,關鍵看自己相信什麼。其實不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算是同一個人對於同樣一件事的態度也常常變化。此一時,彼一時,來來回回。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心中那盞純粹的綠燈。

《了不起的比爾蓋茨》觀後感 篇15

一個帶着夢想逆襲的男主角,幾乎一度要觸摸到天堂,優渥闊綽的社會地位,頷首仰視的粉絲,以及擁入懷中的曾魂牽夢繞的情人,然而這一切竟都敵不過殘酷的現實和險惡的人心,人倒下了,曲終人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人們的品行有的好像建築在堅硬的岩石上,有的好像建築在泥沼裏,不過超過一定限度,我就不在乎它建在什麼之上了。

蓋茨比身處的美國“爵士樂時代”無比繁榮(與當今TC驚人相似),然而繁榮的背後是“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盛行。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在這個揮金如土、拜金盛行的時代中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終日,然後在“燈火闌珊,灑醒人散”的掙扎中,患得患失猶疑徘徊,叢林法則日漸奉行,舊式道德趨於崩塌,最後“美國夢”碎,墜入“靈魂的黑夜”。

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成就以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

蓋茨比是了不起的,能夠從籍籍無名、一貧如洗迅速躋身上流社會,得到無數人的側目,並且還一度抱得美人歸;蓋茨比是令人嘆惋的,他對黛西的愛情是真摯的,爲了心上人甘願陷入泥沼,然而最後卻如衝向風車的唐吉坷德一般,矛折了盾破了,最後隨着一聲槍響,夢想被撕得粉粹。

她消逝在了她那奢華的房子裏,消逝在了她那富裕充實的生活之中,留給蓋茨比的——只是無有。

從第一眼見到黛西起,蓋茨比就一心想要追求這個“絢麗得無法形容的宇宙”。可是黛西其實遠不如蓋茨比的夢想,“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就像一朵躲在樹蔭下的玫瑰花,只有撥開樹葉透進陽光,纔會發現其中的絲絲醜惡。

蓋茨比爲了擁抱一個夢投入了畢生熱情,爲了重溫舊夢,他不惜投身紐約金錢世界的污泥濁水,但是他對財富本身和花天酒地的生活並無興趣,出污泥而不染。蓋茨比爲了擁抱一個夢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他百死其尤未悔,從一而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在那個充滿虛榮和腌臢的世界裏,他沒有高貴的出身,但是他的品行卻無愧於上帝之子。於是尼克可以理直氣壯地喊道:“他們是一幫混蛋,他們那一大幫子都放在一堆還比不上你”!

所以,蓋茨比是了不起的。他的悲劇也不是完結,世界是守恆的,失去的終將以另一種形式獲得。他的頑強生命力和不悔的意志力將代代傳頌,湯姆和黛西的醜陋終究也會爲人所唾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