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紅色主旋律電影《血戰湘江》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39W人 

《血戰湘江》講述了湘江之戰的故事,歌頌了共產黨員的精神傳統,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血戰湘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紅色主旋律電影《血戰湘江》觀後感

  血戰湘江觀後感精選範文【1】

我們應該向美國電影看一點齊,人家也拍內戰,但人家向來不天天吼着我們自己多麼正確,對方是多麼邪惡,而是在內戰中發現人的真實偉大的故事。比如《亂世佳人》、《衆神與將軍》、《葛底斯堡戰役》(蓋茲堡戰役)、《光榮戰役》、《林肯》等等,這些表現美國南北戰爭的影片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對所謂戰爭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視角和情感。至於最後,人物繼續選擇無關南北地,自由地、艱難地活着,還是選擇站到哪一方,那是隨着歷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種選擇,比如爲北方軍打仗,戰勝後可以給多少土地或者給多少金幣,戰後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去找戰勝當局兌現。最終,重要的是表現在殘酷的戰爭中,普通的每一個人是怎麼穿越生死,是怎麼堅忍地活下來的,離散的親人們是怎麼團聚的,久別的故土,最終是怎麼重新擁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樣歷盡劫波,重歸故里。

真實的歷史,真實的那時的世界,底層的老百姓們真有那種能力,就是天生能識別哪一方壞,哪一方好嗎?天生有那種界限分明的所謂階級感情,生來就知道該跟誰作對,該跟誰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電影或舞臺創作,可以,也必須那麼表現,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紀以前,也還可以那麼一廂情願地表現。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講點讓人可信又感動的故事,還一如既往地那麼表現,就只能是找噁心了。不管哪裏來的資金,官方的,還是民營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繼續這麼拍攝這樣的電影,就是極大的浪費,因爲拍出來,除了讓觀衆漠視、鄙視和嘲笑,似乎別無二用了。

如果能換一個思維,僅僅是換個思維,並不改變意識形態的方向和價值,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遠的學美國八十年前的《亂世佳人》,近的學學《血戰鋼鋸嶺》。坦白地說,我們中國電影似乎還不懂得去尋找真正有人性價值的故事,我們只會如從前小學生作文一樣用“表現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揭示了什麼,批判了什麼”,用這些體制化的方法去拍電影,結果只能越來越討嫌。難怪曹禺先生認爲他的黃金創作時間,僅僅屬於1933至1942,這期間,《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後54年,他再無偉大的作品問世。

這部影片看起來也沒少花錢,如此結果,似乎,一點也不顯得意外和可惜。

首先,影片陳舊的主題,沒能綻放一點嶄新的光輝,就那麼一件事,從教科書到舞臺,從電視劇到電影,已經反過來倒過去地講了千百遍,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需要在陳舊故事中發現閃爍人性光輝的人,讓這個人的可信感人的經歷,讓我們再次去相信並感動。現在,我們沒這個能力,這部影片更是沒有做到,而且糟糕愈甚。

其次,影片的拍攝也很凌亂,戰鬥場面極度雷同,沒有推進的層次感,似乎就是拍了一大坨,有需要就拿出幾個鏡頭用用,能看到的就是雙方的人聚成一大坨子,拿着槍,怒目圓睜,相互猛烈開火,看起來,這場仗,雙方消耗子彈至少得上千萬發。

再其次,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沒有進步,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塑造自不必說,必然原地踏步,難有新進步;保劍鋒飾演的陳樹湘和張一山飾演的李天佑,兩個角色就是拿着槍怒吼着,向敵軍玩命開火,沒有任何可以發揮的角色魅力的機會;那個裁縫一家和國軍逃兵,是想用來說事的,但最後,也只能是勉強說事了,毫無動人之處。

再再其次,本片的煙火效果很糟糕,很沒有層次,混亂一片。也許因爲特效的問題,天上的飛機,漆黑沒有質感,地上的色彩總是壓得暗無天日的,這樣固然增加氣氛,但其實也是藏拙,可惜,沒有藏住,比如鏡頭的'重複使用,依舊一目瞭然。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本片放棄所謂全景式的偉大描寫,只表現彭德懷的十八團和陳樹湘的34師的故事,或者只表現陳樹湘的34師的玉碎之戰,作品面相上就會好些,作品吸引力也會好一點點,如果能樹立好一個主要人物,拍好了,是可以感人的,至少不會討嫌。

  血戰湘江觀後感精選範文【2】

八一電影製片廠帶着最近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日前來到陸軍“紅一師”舉行放映活動,在官兵中引發好評和強烈反響。

《血戰湘江》塑造了以毛澤東爲代表的紅軍領導人的光輝形象,深刻揭露了錯誤給紅軍造成的慘痛損失,生動反映了紅軍將士特別是34師官兵顧全大局、勇於犧牲,奮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的英雄事蹟。

“紅一師”具有光榮革命傳統,著名的“大功三連”就在這支部隊。82年前,“紅一師”將士參加了決定中國命運的湘江戰役,82年後,官兵們又參加了《血戰湘江》的拍攝。某炮團政治部主任周宇說:“讓我們紅軍傳人在影片中還原這段英勇悲壯的真實故事,是對我們最好的傳統教育。”

放映中,官兵們一直是在興奮、感動中觀看的。放映結束,導演陳力和演員王霙、徐箭、孫維民等與官兵們現場交流。博士教導員孟非凡說:“看了影片《血戰湘江》,使我們對習主席提出的革命軍人要‘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排長趙斌說:“影片充分揭示了什麼是大局意識、什麼是核心意識、什麼是犧牲精神、什麼是幹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血戰湘江》就是對習主席要求的生動闡釋,我們要把影片作爲學習長征精神的生動教材。”“大功三連”戰士劉冠華說:“看了影片,我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確實來之不易,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百倍珍惜,做好老紅軍傳人,爲‘大功三連’增光添彩。”“紅一師”的官兵們紛紛表示,當前軍隊正在進行體制改革,我們要以先輩爲榜樣,發揚紅34師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積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中作出新的成績,交出優秀答卷。

八一廠把學習“紅一師”好傳統、好作風作爲這次放映活動一項重要內容。組織創作人員參觀了“紅一師”史館,並與官兵們進行座談,重點學習了“大功三連”的先進事蹟。導演陳力說:“參加這次放映活動很受教育,這既是一次靈魂的淨化,也對今後創作反映部隊官兵生活題材的作品很有幫助。”

據介紹,河北省委對《血戰湘江》高度重視,最近將對影片在全省宣傳發行作出部署。

八一廠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爲向黨的十九大獻禮的重點影片,我們將繼續搞好《血戰湘江》的巡演,不僅部隊放,還要到井岡山、遵義、會寧、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區放映,讓偉大長征精神在新時期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

  血戰湘江觀後感精選範文【3】

主旋律影片《血戰湘江》18日來到曾參與湘江戰役的紅一師獻映,導演陳力攜主創團隊與部隊官兵見面。

中新網北京2月18日電 (記者 馬海燕)由王霙、保劍鋒、徐箭、孫維民、耿樂、張一山等參演的主旋律影片《血戰湘江》18日來到曾參與湘江戰役的紅一師獻映,受到部隊官兵的歡迎。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中央紅軍也爲此付出了慘重代價,部隊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足以說明戰爭之慘烈。

曾執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和電視劇《海棠依舊》的女導演陳力擔任該片導演。陳力表示,就像電影宣傳海報上所說,拍攝該片是爲了祭奠5萬英烈。劇中沒有用過一個3D鏡頭,全部演員都是實景拍攝。不管炸點多近,不管演員名氣大小,大家都親自上陣。

導演陳力、主演王霙等與官兵共同觀看影片《血戰湘江》。

據悉,劇組動用兵力7600餘人次、羣衆3。5萬餘人次,使用炸藥2噸多、油料83噸,力求真實還原當年的湘江血戰。當年參與湘江戰役的部隊紅一師也參與了該片拍攝。

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王霙說,自己演了近60次毛主席,這部戲是導演摳戲摳得最認真的,姿態、形體甚至說話的邏輯重音她都會注意到,這也保證了一個接地氣、有血有肉有激情的毛澤東的呈現。

青年演員徐箭在片中飾演周恩來。他說,這是自己第一次扮演偉人。參與該片,才明白了什麼叫炮火連天、什麼叫拋頭顱撒熱血。

在影視劇中扮演過幾十次周恩來的孫維民此次飾演一個跟著紅軍長征的裁縫,一針一線爲部隊縫軍裝。和孫維民合作多次的陳力說,既能演偉人,也能演小人物,這是孫維民的最大優勢。

在劇中擔任副導演的唐田客串了鄧穎超。唐田表示,片中有名有姓的演員有30多個,都是導演一個個定下來的。無論是王霙、孫維民等資深演員,還是保劍鋒、耿樂、張一山等年輕演員,他們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