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報告

2016關於端午節習俗的調查報告

本文已影響 2.51W人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三大節日之一“端”是開始,也可以說是初的意思。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關於端午節習俗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參考!

2016關於端午節習俗的調查報告

  【2016關於端午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

  調查目標:端午習俗、端午簡介、端午傳說

  調查方法:1、上網 2、詢問父母

  調查資料 :

  端午簡介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大中華地區及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端午習俗

吃糉子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糉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糉、肉糉、水晶糉、蓮蓉糉、蜜餞糉、板栗糉、辣糉、酸菜糉、火腿糉、鹹蛋糉等等。

划龍舟

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爲“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拋蹤子沉入江中。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爲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採雜藥。”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

端午傳說

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詩人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原來,端午節的知識有這麼多呀!

  【2016關於端午節習俗的調查報告2】

  摘 要:端午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但近年來它的節日地位卻正在被人們慢慢淡忘着,人們已開始忘了它的歷史源流,民俗事項,今年國家不但恢復了端午節的節日地位,還實行了放假制度。本文通過對端午節一系列問題的調查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希望能爲端午節的復興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端午節、傳統節日、調查報告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一個民族身份的象徵,端午節作爲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起着塑造中華民族精神品質的重要作用。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到來,端午節已成爲一個正在被人們逐漸遺忘的節日,在城市中,它已經被簡化爲去超市買幾個速凍糉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蘊含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還有許多人表示不知道應該怎樣過好端午節。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成功激起了我們對端午節的重視,尤其是今年,國家把端午節作爲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並實行了放假制度。那麼今年的端午節和往年會有什麼不一樣呢?爲此我做了一個調查報告。

  一、 調查目的

瞭解昆明市居民對端午節的瞭解和重視程度與以往有什麼不一樣,找出復興端午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難點,爲昆明市居民過好端午節提供一個參考,同時也爲國家復興傳統節日、弘揚民族精神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二、調查說明

調查時間: 2016年5月27日至2016年6月10日。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是昆明市居民,並把他們分爲了四個羣體:老年人、小孩、大學生、中年人(有工作的人和沒有工作的人)。每個羣體各取20人作爲調查對象。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同時也兼用了訪談的形式,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圍繞:是否瞭解端午節的歷史源流、是否喜歡過端午節、是否喜歡吃糉子、端午節有些什麼活動、對端午節放假有些什麼感想等展開。

  三、 調查結果

1、 老年人

在對20位老年人的調查中,只有一位退休老教師知道端午節的來源,但端午節到底是怎樣一步一步慢慢轉換過來他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大體知道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端午節,且知道端午節是由時令和季節變化所產生的,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個關於安全衛生的節日。

其它老人都認爲端午節是爲紀念屈原而產生的,至於屈原之前有沒有端午節則不太清楚。其次他們還知道端午節必須包糉子吃、賽龍舟、戴端午索、插艾蒿和菖蒲、喝雄黃酒,對於端午節是否還要畫符驅邪或進行姻親交往則不確定。

在調查中他們都表示喜歡過端午節,即使現在的人們只是買幾個糉子回來吃吃就了事。他們認爲端午節是中國人幾千年前就留下來的東西,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驕傲,我們應該繼續過端午節,而且還要過好它。同時他們覺得糉子很好吃,能夠把他們帶回到小時候的記憶裏,遇甜思苦。尤其是今年國家在端午節實行放假,這樣他們就有機會跟自己的子女和孫兒一起過個團圓節了,這是他們最想要的,平時都很難跟孫兒們團聚,這是一個好機會。至於端午節的活動嘛就是和家人一起出去逛逛公園、爬爬山等。

2、 小孩

小孩子們一致認爲端午節是因屈原而產生,這是從小耳睹目染得結果,在小孩子的影響里老師從小就教他們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的著作是《離騷》,後人吃糉子、賽龍舟就是爲了紀念他被驅而跳泊羅江這件事。在小孩子的印象中端午節除了吃幾個糉子、包子、蠶豆之外再沒有其它東西,而這些東西平時都可以吃到,沒有什麼稀奇的,況且這些東西跟過年吃的大魚大肉比起來差多了,也不及零食好吃,所以小孩子們並不喜歡過端午節,對他們來說既沒有好吃的,也沒有好玩的。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節又叫“娃娃節”,在古時候是專門供小孩子玩樂的一個節日,只是現在已完全沒有這個概念了。

今年的端午節放假,這對小孩子們來說是再開心不過的了。在城裏上學壓力很大,他們平時根本沒有玩的時間,每天都在學校學到很晚,週末還要補課,童年的美好時光基本都是在教室裏渡過的。今年端午節的放假爲他們沉重的讀書生活帶來了一絲樂趣,他們可以跟着父母一起去郊外遊玩、烤燒烤,也可以約幾個小朋友一起去逛街、遊玩。端午節的放假使孩子們對它產生了一絲好感。

3、 大學生

大學生是時代的精英,是時代進步的未來,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但很可惜,在我所採訪的大學生中對端午節歷史源流一清二楚的人並不多,知道屈原之前就已經存在端午節的佔一半,認爲端午節是因屈原而產生的也佔一半。這足以可見現代大學生讀書之少和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

其次對於如何過好端午節,他們已沒有更多的想法,除了吃糉子、插艾蒿和菖蒲、賽龍舟,況且賽龍舟在雲南根本就不適用。至於端午節其它的民族活動事項他們已經淡忘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比如說古時候端午節要進行姻親交往、要畫符驅邪等,這對他們來說無法想象,且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與現在毫無關聯,儘管他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民俗事項,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吃糉子是端午節的象徵,但對於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吃糉子是一件可有可無得事。遠離家鄉,一個人吃糉子根本毫無樂趣,況且糉子一點也不好吃,尤其是食堂裏的糉子,讓你無法再多看一眼。對於大學生來說,端午節除了能見到糉子,其它的民俗事項根本無法體驗。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大學生對端午節的感情是最薄弱的。

今年端午節實行放假,但對我們的大學生來說意義不大,因爲大學生學習壓力較小,課程也相對較少,放假與不放假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如果不放假,他們基本會忘了這個傳統節日的存在。

4、 中年人

⑴有工作的人

在所展開調查的人當中,85%的人對端午節的歷史源流問題一無所知,只知道端午節跟屈原有關,吃糉子、賽龍舟都是爲了紀念屈原。對於端午節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他們感到不可思議,很多人都已淡忘了端午節的真正歷史由來,只單純認爲它與屈原有關,甚至認爲是因爲屈原死了,人們爲了紀念他的死才慢慢形成額端午節。俗語都說水到渠成,但中國人的大衆卻不是這樣,通常是水還沒到,渠卻已經形成了。端午節就是這樣,後輩人沒有仔細聽取前輩人的講解便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囫圇認爲端午節是因爲屈原的死才產生。

至於是否喜歡過端午節他們已沒有太多感想,並認爲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節日。因爲在這個節日裏即沒有什麼特別好吃的東西,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玩的東西,尤其在今年之前,國家沒有實施放假政策之前,可以說是一點意思都沒有。其它節日不管怎麼說都蘊含着一定的精神和意義,唯獨端午節,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蘊含了愛國主義的思想,但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和平的社會裏,忠君愛國、爲國捐軀似乎離我們有點遠,與其它節日歡快、團圓的氣氛有點不一樣,這不禁讓人們懷疑它是否算個節日。另外對於這部分人羣來說吃糉子根本沒有任何意義,50%的人在端午節並不吃糉子。

最後對於這部分工作的人來說,今年端午節放假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幸運,同時也是一種驚奇。幸福的是可以不用去上班,同時還可以拿到工資;幸運的是他們從沒敢奢望的端午節既然會放假;驚奇的是國家現在怎麼突然重視端午節、重視傳統節日了。總體來說他們對端午節的放假很滿意,也支持端午節的復興。

⑵沒有工作的人

對於這部分沒有工作的人,我調查對象主要是以家庭主婦爲主,對於這部分人來說她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服侍老人、照顧小孩、做好家務。這部分人都不知道端午節的真正由來,同樣只知道它與屈原有關,一位被訪者甚至說:“端午節既然是爲紀念屈原的,那應該是江浙那一帶過纔對,我們爲什麼要過呢,這個節對於我們來說它就不算過節日。”

對於是否喜歡過端午節,這部分人選的答案都爲一般 。喜歡的是端午節再怎麼說也算一個節日,比起平淡的日子來說它還是好的,糉子儘管不是非常美味,但它畢竟一年才能吃一次,能讓家裏人吃上自己煮的糉子也是件開心的事;不喜歡的是這個節比起其它的節日來說氣氛不過熱鬧隆重。其次過節就意味着要做很多好吃的東西,要去街上買過節的貨物,對於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尤其是現在的市價,柴米油鹽樣樣都貴,樣樣都要花錢,所以他們不是特別樂意多個節日出來,也不是特別有信心過好端午節。

但對於端午節放假她們是非常樂意的,因爲丈夫可以歇一歇,孩子也可以喘口氣,其次全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件很難得而又令人開心的事。

  四、 結論

(1)、不瞭解端午節的歷史由來及傳承。

經調查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端午節的歷史由來和傳承知之甚少。他們只是大體知道這個節日是爲紀念屈原而產生,並且在這一天要吃糉子,至於什麼時候產生、產生的原因則一概不知。大部分人甚至認爲端午節是屈原死了之後才慢慢形成的。

(2)、不知道怎樣過好端午節

在調查的人當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知道怎樣才能把端午節過好。在他們的認知裏,過端午節就是吃幾個糉子、包子、芽豆,僅此而已,而糉子又不是什麼特別美味的食品,尤其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吃的東西很多,沒有人會等待着吃糉子,它會慢慢成爲一種象徵物而不再是食品,所以即使人們很想過好端午節,但卻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他們早已忘了端午節的民俗事項活動。

(3)、不知道端午節真正蘊含的意義和精神

在調查的人當中,90%的人認爲端午節的歷史意義就是爲了紀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而產生的,裏面包含了忠君愛國、爲國捐軀的精神,這是後來人賦予端午節的意義,並不是端午節與生俱來的意義。中國的傳統節日就是這樣,本來是隨四時變化而產生,但慢慢的便與歷史人物結合了,再慢慢的人們便自行認爲節日是因歷史人物而產生,重新賦予節日以新的意義和精神。

(4)、媒體在端午節復興中應扮演什麼角色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現代人對端午節的認識是多麼的狹隘,我們已經忘了很多的端午節民俗事項活動,甚至還望了端午節真正的歷史起源,是時候重新溫習我們的傳統節日了。我們要想恢復端午節四大傳統節日的地位,要想過好端午節,瞭解它的的歷史傳承是理所當然的,而怎樣才能使端午節的歷史傳承被普通大衆所認知,所接受,我認爲媒體理應義不容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