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1500字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生命沉思錄有感15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1500字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1

對於生命,我們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細細品味。我一般選擇寂靜的夜晚來聆聽季羨林先生的教誨,只有這樣,我才能從他的沉思中引發我對生命的反思。

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這本書呢?震撼力?一個年過九旬的老者用詞應該是平和淡定的,但在這看似必然的規律中往往爆發出驚人的思想火花。這是一個智者長年累月的積累。

我目視先生的書,書的題目告訴了我答案。這是一位年過九旬的老者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結晶,我們思考了一個問題,一點問題,一些問題,他卻思考了一輩子問題,他不斷的思考,思想也就給了論題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正是這種生命力縮短了我漸悟人生命題的時間。

人類能永存,能達到大同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進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必須完成的使命。人生的意義也就在完成使命中得到實現。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並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應該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對於世事的剖析是充滿睿智的,同時又有一種無奈感:“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並不是由於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於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先生是孤獨的思考者。雖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但是,在他內心,卻渴望與知己舉杯邀明月,共譜人生曲:“我不謬託自己是錫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說錫予先生是我的知己。”我們並沒有讀到捨我其誰,鶴立雞羣。但卻讀到了相得益彰,另闢蹊徑。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電視劇,自己是主角,但一個人是不可能演下去的。所以人生不是孤獨的。

“做人”是中國人一直很重視的問題,在勵志書,人脈關係書氾濫的今天,“做人”的話題更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多了惶恐與艱難。太想取悅於這個世界,而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完美源於你頹唐的、忘卻一切的、甚至忘我的……

現代人的焦慮,不自在,往往不是因爲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因爲太想取悅他人。

我覺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品質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人類,在這三愛的基礎上,那些皇皇鉅著纔能有意於人,無愧於己。先生對於文學的論斷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風:沉穩、大氣、厚重、凝練。

我們能感受到先生學術觀點的凝聚力,是因爲中華文化之花早已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裏生根發芽。先生的學術觀點不拘泥於小處,而是着眼於大處:“我缺少慧根,畢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卻不能成爲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對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萬有無常’卻異常信服。我認爲,這真正抓住了宇宙萬有的根本規律,是誰也否定不掉的。”

生命在於運動,身體的運動強健了我們的體格,而頭腦的運動則增加了我們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環境是喧譁的,處世是艱難的,我們更需要一顆平靜祥和的內心,以我們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 篇2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鬆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學開學,一位學子拖着沉重的行李來北大報到註冊,當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樣的老人,就連忙喊來,請他幫着扛行李,並許諾付費。老人微笑着幫他的行李帶到了目的地就悄悄離開了。後來在開學典禮上,年輕的學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臺上,事後一打聽,原來還是位北大的副校長。更令他震驚的是他就是享譽中外的學者季羨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將近百歲了,作爲一位跨世紀的賢者,他歷經了太多的滄桑,看慣了人生的榮辱,不用說其煌煌的著作,就說其自身,也是一本難得的人生教科書啊!

手頭的這本《生命沉思錄》輯取了老先生各個時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語,分人生卷和學問卷兩輯,囊括爲學與爲人的多個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跡,像星星一樣鑲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閃爍着永恆的光亮。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現代人的理解,認爲人到了四十歲就會擺脫名利的干擾,人生變得智慧和通達起來。但翻閱老先生的生平,讀他的人生論語,卻感覺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麼的樂觀聰穎,超越灑脫。是什麼使老先生始終那麼自知豁達?是什麼使老先生永遠那麼的清澈澄明?我在邊讀邊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怎能無求?老先生說:“不管(人的)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贏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麼的謙遜淡泊,,對待吃,他說:“食足以果腹,不就夠了嗎?”對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變應萬變。一身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永不變化。”對待官,他說:“我最討厭人擺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愛擺。這是一種極端低極趣味的表現。”老先生曾經坦率地說:“我決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虛榮心的人,我也決不是一個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對學術和事業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從少年到老年,不管風雲如何變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說:“無爲而有爲。”他一生面臨的誘惑頗多,但一直淡然以對,他以學術涵養人品,以人品光照學術,他以爐火純青的學術和人格,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永恆不變的精神品格。

先生曾經說,自己說的都是真話。我從這本書裏真切地聽到了他心靈的脈動。談世相、論佛道、說文學、懷親友、侃天與地、聊東方與西方,先生娓娓道來,三言兩語,風格委婉,見解深刻,耐人尋味。我想,這除了與先生漫長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學術知識以外,更與先生通達的人生觀念有關。先生學貫中西,對佛教頗有研究。先生說:“我缺少慧根,畢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卻不能成爲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對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萬有無常’卻異常信服。我認爲,這真正抓住了宇宙萬有的根本規律,是誰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卻從相關教義中汲取人生甘露,將佛教玄學大而化之,參見世事,洞明人生。先生於無慾無求之間從紛繁的世務中超脫,在繁雜的世相中看透了繁華與興衰,所以先生心態是那麼的平和、步履是那麼的從容,他一路走來,滿身的智慧,讓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歲了,要像先生一樣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對事業的追求中去,把煩雜的私念拋開,咬定青山不放鬆,用先生話講,就是“無爲而有爲”,淡泊名利,執着於事業。低調地做人,高調地做事,去創造價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