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名人傳》有感2000字(精選14篇)

本文已影響 2.68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名人傳》有感2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名人傳》有感2000字(精選14篇)

讀《名人傳》有感 1

同學們:你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嗎?你想成爲中國的棟樑之材嗎?你想成爲一個名人嗎?如果想,那就趕緊讀書吧!因爲少年正是立志時,少年正是讀書時。但茫茫書海,魚龍混雜,讀什麼書好呢?在這裏,我要向同學們推薦一本書,它就是法國進步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的偉大作品——《名人傳》。

羅曼·羅蘭在這本書裏主要寫了三位主人公:一個是音樂家貝多芬,一個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另外一個是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雖然他們所處的地域不同,但是他們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中,爲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爲了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之作,都獻出了畢生的精力。貝多芬用痛苦譜寫的與命運抗爭的樂曲,米開朗基羅用一生的血淚創作的不朽的作品,列夫·托爾斯泰在小說中描寫的千萬個生命的渺小與偉大,都給我們留下了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

面對人生的劫難和世間的悲痛,他們從來沒有一絲的惶恐和顫抖,他們從來不諱言痛苦,而事實上他們的痛苦在常人看來卻是難以想象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爲什麼還能成功呢?爲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有着超過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因此,他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英雄交響曲》、《特萊莎奏鳴曲》、《命運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

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他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爲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米開朗基羅從小迷戀繪畫,在學校裏總是畫素描,爲此他經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爲他的父親認爲從事藝術是可恥的。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後來進入雕塑學校。當時的意大利正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臘古典文化的風氣下,他潛心學習模仿古希臘藝術,這對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有狂熱、驕傲、神經質的氣息,易於沉溺在一切盲目的信仰中,受到一切宗教和社會的狂潮鼓動。他說過:“好的畫,接近神兒和神結合……它只是神的完美的抄本,神的畫筆的陰影,神的音樂,神的旋律……因此,一個畫家成爲偉大與巧妙的大師還是不夠。我想他的生活應當是純潔的、神聖的,是神明的精神得以統治他的思想……”他將神與畫融會在一起,可見他對神的崇敬和對宗教的虔誠。

列夫·托爾斯泰與前兩篇所述的人物完全不同。他的家族是非常高貴和古老的家族,地位優越,童年時期的托爾斯泰衣食無憂,既不需要依附任何人,也不必像貝多芬和米開朗基羅那樣終日勞碌。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與殘疾的貝多芬截然不同。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作品甚至遠漂到法國出版,幾乎沒有經歷過艱難的求學歷程就獲得成功。然而,如果他就這樣聽任命運的安排,他也只能是一個有名的作家而已。可貴的`是,列夫·托爾斯泰看到了貧民的清苦生活和坎坷的悲慘遭遇,反倒爲自己的安逸的生活感到愧疚。

列夫·托爾斯泰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又有東正教的教籍,他因批判教會的教條和迷信被開除了教籍;他甚至對《現代人》雜誌的文友屠格涅夫進行批評,他不能諒解這些藝術家生活墮落卻大談仁義道德……托爾斯泰爲人類的奮鬥使他有了許多煩惱,但他依然敢於挑戰權威,甚至不把沙皇放在眼裏,他心中的真理是無論誰也無法動搖的,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但是,人無完人,托爾斯泰也隱藏着落後、侷限的思想,他把科學的發展批判得一無是處,把有利於人類進步的研究稱之爲“無聊之舉”,他沉迷於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使他的舉動常常有些偏激。因而,列夫·托爾斯泰有些“井底之蛙”的味道。儘管這樣,托爾斯泰所做的一切都是想完善俄國社會,他甚至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想使社會變成人人信奉上帝、重視德育的大同世界。所以列寧這樣評價列夫·托爾斯泰,稱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國革命的某些本質”,但又說他是有點“傻頭傻腦的地主”。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訓: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由此,我也知道了什麼叫英雄。英雄之所以成爲英雄,是因爲他長期戰勝身體與精神的折磨使他們精神偉大。羅曼·羅蘭把英雄的首席賦予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列夫·托爾斯泰,正是緣於他對時代的深刻批判和對英雄的獨特見解。

同學們,你想成爲英雄嗎?那就打開《名人傳》吧!它會爲你開啓心靈的窗戶,讓你呼吸一下英雄的氣息。

讀《名人傳》有感 2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的,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

傳記裏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着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爲尋求真理和正義,爲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本書由我國著名作家,翻譯家傅雷先生翻譯成中文。一流的翻譯水平,一流的寫作水平使這部作品很快成爲名著。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啓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在《貝多芬傳》中,講述了貝多芬幼年的悲慘命運以及兩度被心愛的人拋棄的痛苦,但是他沒有在悲慘與痛苦中倒下,甚至化悲痛爲力量,完成了《生命交響曲》和《英雄交響曲》等作品。父親是名歌劇演員,他繼承了父親兌音樂方面的天賦,即使後來失聰,也沒能使他放棄對音樂的追求。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愛慕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使他完成了《幻想奏鳴曲》。1806年5月,與布倫瑞克小姐的訂婚,使他對愛情又重拾信心,併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但是不幸的事,他的未婚妻又拋棄了他,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但是他那種不屈不撓、敢於向命運挑戰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米開朗琪羅傳》中一生都在爲羅馬教皇服務,因爲信仰的衝突時幾次欲逃離羅馬教廷的他都沒能成功。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徵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着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着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基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爲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基羅原以爲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基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於永遠地離開了人間。他的傳世佳作永世流傳。 《托爾斯泰傳》中講述了托爾斯泰幼年失去雙親,曾爲思想苦惱,還爲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但是無數的閱歷使他意識到靈魂的純淨遠遠比外表重要。再次期間,他創造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俄土戰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場,常常處於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鉅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爲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衆,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這些被羅曼羅蘭尊爲英雄的人,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因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於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基羅以一生的心血奉獻出震撼心靈的傑作;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讀《名人傳》有感 3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爲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爲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啓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爲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爲了奮鬥,爲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爲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着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爲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爲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着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爲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裏獲得更大的啓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啓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爲一種崇高。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爲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爲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啓示更多,獲得更多。

讀《名人傳》有感 4

他們的歷程總帶有神奇史詩般的色彩,可他們原本卻同我們一樣。他們出自民間,勝於民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寧靜。”

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

一個是意大利的藝術家;

一個是俄國的文學家。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國家,卻同樣的有着人性的真、善、美,同樣的爲了一份事業而獻出了畢生精力。始終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巔峯。

強者無畏

貝多芬“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正如作者羅曼羅蘭形容的“他的整個一生都像是個雷雨天”。年少的貝多芬就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可以說他是音樂的天才,並且他的父親也發現了這一點。但恰恰就是因爲這樣,在他父親強行的控制下開始學習音樂,也同樣開始了一個悲慘的童年。貝多芬卻沒有就此自暴自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接着,他又拜海頓爲師,潛心學習音樂。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就在聽力正每況愈下的時候,這位“巨人”也曾想過放棄,放棄作曲,放棄生活。但是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開始面對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在痛苦之中爲他人帶來歡樂,寫出了《英雄》、《田園》、《命運》等不朽的傳世佳作。可以說貝多芬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

忍者無懼

米開朗琪羅“愈受苦愈使我喜歡”。實際而言,米開朗琪羅的生活並不算是痛苦的。他出生於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不像貝多芬一樣受到身體上的痛苦折磨,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就像活在高壓鍋裏一般,巨大的壓力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爲教皇們服務。專制的教皇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七十餘歲的高齡居然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爲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爲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特定的時代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仁者無敵

托爾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爲“俄國革命的鏡子”,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從小就受高等教育,享受高等的生活。但是,托爾斯泰卻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這使他時常爲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自己身處社會的上層,心裏卻始終想着社會的下層。他同情下層民衆,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開始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托爾斯泰,要面對的是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最終被教會開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古語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的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以及托爾斯泰,他們都是精神的傳承者,傳奇的'締造者,世界的征服者。貝多芬的堅強;米開朗琪羅的隱忍;托爾斯泰的仁愛,無不謳歌着人性的光輝,書寫着真、善、美的華彩。他們不是傳說,但都是傳奇。他們就是一個個大寫的“人”。

生活中的我們十分平凡,甚至渺如微粒,在這世上宛如滄海一慄。時光一逝,這世上便再無我的痕跡。我很迷茫,於是執着而又絕望地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在這五千多日的日子裏,名人的事蹟棒頭一喝,清醒而又明晰的轉告着我生命的意義。即便我再平凡,在生活中就像透明,無人記掛,可我都有其生存的意義。而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計算,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只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認真做事,都是有意義的。而我認爲其實所謂的價值並非一定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活得體面、衣着光鮮,而是讓自己變得“不凡”。

生命宛若長河,平凡的我們就像這河中的一滴水,苦苦煎熬,水與阻物衝擊,揚起水花,在太陽的照耀下,雖短暫卻美麗耀眼,正如我們。

因爲我是凡人,所以纔可以不凡。

讀《名人傳》有感 5

《名人傳》有三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其中,讓我感觸最大,最敬佩的是貝多芬了。貝多芬生於1770年12月16日,全名爲魯特維克.範.貝多芬。他的父親是個酒鬼,家裏的重擔全落在了他的身上。年僅17歲的貝多芬就開始打工掙錢。終於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創作了一曲又一曲的世界名曲。當他回想着小時候爲現在而感到幸福時,又一件不幸的事降臨在他的身上,他的耳朵聾了!這對於他簡直如同晴天霹靂。一名音樂家失去了聽覺,是多大的致命打擊呀!可是貝多芬並沒有氣餒,仍舊創作了一曲又一曲的受人喜愛的曠世佳作。這是需要多麼強大的毅力啊!直到1827年3月26日,偉大的貝多芬因病永遠離開了我們。可這個音樂家卻深深印在了我們的心裏。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只要我們堅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堅持到底,勝利的曙光一定會在前方!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們的心靈的。這本書裏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傑,也不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這裏面的英雄具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生命力,使他們勇敢地與困難作鬥爭。

貝多芬出身貧寒,他很小就輟學。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他孤獨的活着,他惟一的親人辜負了他,他內心受到沉重的打擊,可他還堅強活下來。他沒有一個朋友,他就像與世隔絕;雖然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卻創作了不朽的傳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聾後創作的。他最後終於戰勝命運,戰勝疾病,戰勝痛苦,戰勝聽衆的平庸,戰勝困難和障礙,攀上生命的巔峯。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爲他不肯屈服於命運,他改變了命運,他的精神震驚全世界。

米開朗琪羅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他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底。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毀於戰亂,他受到別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錢。他一生依附教皇,爲教皇做事。教皇爲自己樹立碑立傳,使米開朗琪羅達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許多困難。他堅持,爲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歲。

托爾斯泰出生於富貴家庭。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曾經獲得成功,但他蔑視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通過照福人類來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他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對自由主義的蔑視。

作者告訴我們要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只要你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會改變命運。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就產生在奮鬥之中,命運是自己掌握的。

法國著名的散文家蒙田說過:“書籍可以帶給人們愉悅,那是含蓄而漸進的。”書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載體,一本好書,可以讓人終生受益。在我所讀的各種名著中,唯《名人傳》給我的感觸最深,以致於使我每次閱讀後心潮總不能馬上恢復平靜。

《名人傳》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組成。其中《貝多芬傳》被評爲“人類有史以來的30本最佳書”之一。書中的主人公貝多芬的一生可以說是在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折磨中度過的。別人的童年是無憂無慮,少年是無限憧憬的,但貝多芬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困苦,還經常遭到父親的打罵。八歲時不幸喪母,因此他便要獨自一個人承擔着兩個兄弟的教育責任。生活本來對貝多芬就是不公的。但老天並不給他一點憐憫仍要繼續折磨他。他曾有過兩次愛情,但每一次都是被愛情所拋棄,他不得不承受感情的煎熬,同時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中去。後來他又不幸失聰。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承受着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的重壓的貝多芬選擇了堅強,最終爲世界留下了不朽的樂章。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世界不給他一絲歡樂,但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

《名人傳》中的米開朗琪羅則是一個極其矛盾的悲劇人物。他似乎比貝多芬幸運些,他出生於一個有聲望的家庭,他不殘疾也不貧窮。但他在精神上的痛苦比貝多芬更加強烈。他的一生都在工作,是個地地道道的工作狂。他也曾經想過要改變這種現狀,但他似乎是命運註定的只能無休無止的替別人幹活,他一直受着歷任教皇的差遣,沒有自我。

他的精神軟弱無力,但他在藝術上的創造力無與倫比,他是位藝術巨人!

同上述兩位偉人一樣,托爾斯泰在精神上也一直是孤獨的,他雖有着美滿的家庭生活且是貴族出現,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選擇了出走,並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有人說,痛苦與磨難是人生的絆腳石,讓人一蹶不振,但在偉人眼中,痛苦與磨難無疑是最好的成功器械,讓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人的一生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前進的,即使命運好的人也不可能是無風浪的,總會有一些海波風浪在不遠處等待你的“光臨”。你可以選擇面對亦或逃避,但毋庸置疑的是惟有前者纔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名人傳》有感 6

“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絕不能讓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麼美!”這是貝多芬發自內心的呼喊。

從1815年開始,貝多芬就只能和別人在紙上交談了——一隻無形的手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拿走了。這對他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曾想放棄作曲、離開祖國、過隱居生活。但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開始面對命運、頑強耕耘,寫出了交響曲《英雄》《田園》《命運》,鋼琴協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鋼琴奏鳴曲《華倫斯坦》《熱情》,歌劇《菲德里奧》……

有個叫密契爾的人,他也許沒有貝多芬著名,但也有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認爲世界上最倒黴的人:46歲時因車禍燒得面目全非,51歲時又因墜機造成癱瘓。但他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最終憑藉自己的頑強意志,成了既是受人愛戴的演說家,又是事業成功的企業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不管他們是平凡還是出名,凡是有貝多芬精神、與命運抗爭的人,都是偉人。

貝多芬的堅強意志在他的音樂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他的精神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這樣的話:“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着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能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勇者無所畏懼,米開朗琪羅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軟弱、膽孝多疑、優柔寡斷、做事有始無終……但在藝術上呢?爲了尋找好材料,他在採石場一呆就是幾個月;爲了運送精心挑選的石料,他親自帶領工人開山築路;爲了使壁畫保持鮮豔不脫落,他摸索顏料配方,一有差錯就得從頭再來,於是嘗試了又失敗,失敗了再嘗試;爲了建造陵園、鑄造銅像,他不得不從頭學習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鍊銅術、建築學;爲了掌握人體的結構,他用屍體來解剖,不僅惹來人們反感,還累得大病一抄…他在生活中也許不勇敢,但在探索藝術時,他從未膽怯過!

馮剛,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也有着這樣超人的勇氣。爲了將野生動物的美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喚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他揹着十幾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爲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應,擺脫了重重困境;爲拍野犛牛,他孤身步行8小時,凍壞了雙腳;爲拍蒙古野驢,他曾在40℃的高溫中迷路14小時;爲拍大白鷺,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個多小時……他和米開朗琪羅一樣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勇氣十足。

米開朗琪羅一生作品無數,他卻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認爲“虛度一生”。其實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與艱難搏鬥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憫人,有這樣一個人,他來到人世間後,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奉獻感和拯救感。他爲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卻從無所求。他爲心中的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無怨言。他寫了不少書,展示了歷史的廣闊畫面,譜寫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羣鮮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書被人們稱讚,他的善行被廣爲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他離開人世間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懷念着。他有着優越的地位,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倘若他安於現狀,過着平靜而幸福的生活,那麼若干年後,將沒有人記得他的生存。他,就是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喜歡打扮成流浪漢的樣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個小火車站的月臺上休息,月臺邊列車上的一位婦人誤將他當成腳伕,叫他去候車室取回手提包。他照辦了。婦人隨手塞給他五戈比小費。他先是一愣,而後自然地收起來。這時周圍的人認出了托爾斯泰,婦人由驚訝變爲了窘迫,請求托爾斯泰將那五戈比還給她。托爾斯泰拒絕了:“這是我用勞動掙來的正當收入,我要把它留下來。……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見吧,祝您一路順風,夫人。”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他的行動讓人們看到了他靈魂的崇高和人格的偉大。

這就是這三個巨人。但卻是命運待他們不公:爲什麼貝多芬沒有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那樣好的身世?爲什麼米開朗琪羅沒有貝多芬和托爾斯泰的自由?爲什麼托爾斯泰不像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那樣有追隨者?……他們有種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時表現得勇敢堅毅,沉着地與困難抗爭。他們所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敢感動了所有的人。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大寫的人”。

讀《名人傳》有感 7

翻閱着剛剛纔從書店裏帶出來的《拿破崙傳》,邊看邊是震撼又爲他感到遺憾。這個小個子的科西嘉人也人類文明歷史教科書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令人佩服,當然同時和很多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做一下對比,從中還是能看到學到很多東西。雖說他出生在一個所謂的貴族家庭,但是由於歷史背景和其家族歷史的緣故,使得他有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他身上帶有一種不屈不饒的精神,由於自小苦讀加上 銳利的眼光使得他一步青雲,從第一次反法聯盟到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反法聯盟,其中經歷了數十年之久;從第一帝國到流放生涯,他選擇了什麼?和很多歷史偉人一樣的放棄?不是,也許是上帝賜予的堅強,他又一次的成功了,似乎和小說《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比近代的希特勒,古代的項羽,雖不說他們是正義的使者還是反人類的惡魔,至少在最後關頭還是少了一分堅持,所以就確定了結局的失敗。相比之下,希特勒和拿破崙又有很大的相同點,即是野心。他們嚮往的是整個歐洲,但是少了變通,諸如通過和平手段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歐洲聯盟。但是在當時談和平統一,未免爲時太早,畢竟人類歷史一直在發展和修正的過程中,對過去的偉人指指點點有些不公平。言歸正傳,他們的失敗來自野心的膨脹,以及外部的合作。希特勒,最和毀於蘇聯之戰,因爲這好比動物奇觀中的'蛇吞象,就算吞下了也會被活活咽死,他繼承了德國雅裏安人獨特的嚴謹態度,也許經過了精密的計算,想以慣用的閃電戰術瞬間擊垮蘇聯,似乎太簡單了,但操作上並不像之上計算的那樣,紙上談兵談何容易,想想,蘇聯降雨何等之遼闊,橫跨幾乎十二個時區,就算閃電戰,閃電從東邊要傳到西邊也不是霎那間的事。同樣,拿破崙面對的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最後都是由於盟軍的反覆合作,一次又一次,終於都失敗。兩人如此一般,是歷史的巧合?誰也不知道。

回眸歷史,歐洲歷史,好像每個歐洲國家都曾在歷史上稱王稱霸過,因此可以說歐洲的歷史錯綜複雜。各個國家有着他們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輝

煌期和衰敗期。而如今,和平外交促使他們走在一起,忘掉過去的民族仇恨,不顧前賢,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今天的歐盟。

一個出生於沒落中產的科西嘉青年,懷揣着光榮與夢想,功勳卓着的他一步步走向了法國的王位,直至權利的至尊。他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就了他,築就了他?且打開《拿破崙傳》,感受這位傳奇將領、皇帝的傳奇一生。

應該說,拿破崙的一生,都在書寫着“磅礴”、“恢弘”和“大氣”。他的成就,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是極其輝煌的。在軍事上,拿破崙被人們稱爲“一代軍事偉人”他戎馬一生,親自指揮的戰役,多達60餘次,其中有許多戰役在戰爭史上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崙的軍事言論和戰爭戰例仍被作爲教材在一些國家的軍事院校廣爲傳播。在政治上,他曾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並非建立在四十次勝利的戰役上,也不是由於我使得萬邦臣服,滑鐵盧戰役就足以抹煞對那麼多勝利的回憶。永不湮沒的是我的法典和參政院的會議紀錄,我與大臣們的通訊……由於條文簡明扼要,我的法典遠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這就足夠了。用武力打下的遼闊領土,從亞歷山大的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帝國,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無不是經過一兩百年就分崩離析的。唯有拿破崙法典,歷經百年仍有着頑強的生命力,在今天的法律制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說到底,一切的物質成就終將隨着時間的流逝而飄然遠去。我想,拿破崙之所以至今仍擁有強大號召力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精神上的某種特質,換句話說,是他出衆的人格魅力。“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詞典裏纔有”、“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仆屢起”、“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爲政之道就是勇往直前,有進無退”。這些都是拿破崙的語錄,而他正是這些話的最好實踐者,他的積極進取的心態、無私博大的胸懷、永不懈怠的精力、非凡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堅定的自信心……

叔本華曾將人分成流星、行星、恆星三類,拿破崙一定屬於第三類。恆星堅守着太空,閃着自己的光芒,它屬於全宇宙。那麼拿破崙的精神內涵猶如一顆熾熱的恆星,而他所締造的功勳和所取得的榮耀就恰恰如恆星所散發出來的光芒,經久不息,他屬於全人類,屬於全世界。

或許天妒其才,他終被囚於聖赫勒拿島。他已經倦了,他完成了他的任務,他可以用死來結束他壯烈的一生了。就這樣,一頭雄獅倒下了,伴着暴風雨,就像他來時那般壯美,他去得悽美,卻也動人。但他的雄魂永遠吸引着世人,他的神祕永遠留給後人。

一個人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激情和努力,憑藉知識和能力,爲了光榮與夢想,就像拿破崙那樣,又有什麼可以橫亙在他面前呢?尋着偉人的腳步,我們何懼前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讀《名人傳》有感 8

這本書以三個名人的一些事蹟,讓我們懂得了很多對生活的態度。貝多芬、米豁朗基羅、托爾斯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雖然它們的生業和所處的時代各不一,但它們所尋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爲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盡力儘量。

貝多芬的幼年是苦痛的。人的生活對他來說就好似是一場悽慘而殘忍兇惡的鬥爭。爸爸急於想研發他的音樂天資,運用暴力強迫做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痛苦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互相交流。繼續,又拜海頓爲師。後來,貝多芬着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殃再度的來到,貝多芬聽覺的耳朵越來越衰落,他的內臟也受着猛烈的苦痛的煎熬。但他仍然瞞着全部人,一直到他再也不可以掩飾了,才修函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漸漸增加的,但沒有絕對聾,可謂,幾乎貝多芬全部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貝多芬以他剛強的心志,以一種不可以抗拒的力氣掃空愁悶的思想,最後變成著名人物,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能力使人福祉,而不是貨幣。”

米開朗琪羅外表看中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他不殘疾,也不貧窶,他落生於佛羅倫薩的城市居民家子,起小兒接納權貴教育,有頎長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底工,不過他在神魂上卻比貝多芬更受煎熬,更大的壓力。由於他的祖國禍不單行,他眼當外人看族侵擾;自個兒國家的土地失陷卻力不從心,他與貝多芬一樣伶俜一輩子,他的親族從未給過他不論什麼暖和與安撫,只是在他身上牟取好處;他滿眼際遇忌妒和坑害,更悽慘的是,他所處的背景與奴工沒關係兩樣。貝多芬從神魂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不論什麼自個兒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只得附着他所不願附着的教皇,只得爲教皇們服務。惟一幸運的是,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授,況且繼續不停一次的盡力照顧他的藝術業績不遭毀傷,不過它們卻朘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他一生都像拉磨的驢同樣拴在教皇的磨房裏,七十餘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假如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個兒的理想尋求,或許他就不苦痛了,便會以教皇讚揚爲榮了,不過他比同時期的藝術家更不滿意足於宗教藝術,更尋求表達尊嚴與心志。他是人文主義時期的“巨人”之一,這就表決了他和那一些只關切爲自個兒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恆不可以得到完全一樣,表決了他將一生爲理想沒有辦法成功實現而苦痛,雖然他的實質性情是自滿自信並且古板執着的,只是他的親族觀念,根深蒂固的光前裕後思想和“長子”的責任心,使他不可以存身家名字於不照顧,這就表決了他在關鍵時候定然會逃走,還是挑選獨善其身,向權柄屈撓。特別指定的時期條件業績了他的偉大,卻也限止了他牛人的施展。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事情狀況絕對不一樣的是列夫·托爾斯泰,他起小兒在名門權貴長大,地位優良,無憂無慮,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子終身沒空,身板子康健,有着福祉的家子,有着頎長的文學天授,在另外的人看來,已經是十分的完美,不過他的憂慮和苦痛正是由此而生。他厭煩了優良的背景,輕視自個兒已經領有的一切,涵蓋自個兒的文學聲望名譽,只有性命的真諦纔是他未知的亦唯獨迫切地盼望的`,於是他用自個兒一生的精神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領有的福祉感變成了他神魂上的沉重擔擔,假如他只是平凡的亦心安理得的享用他所領有的這一切,煩悶苦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表現出來的,正是因爲對真理的尋求和不肯蹉跎歲月的神魂才使他的煩悶苦惱接踵而來。

實際上縱觀全書,在三位著名人物的傳記描畫中,都不時透漏出了這些個著名人物的欠缺,貝多芬脾性的急躁,米開朗琪羅的缺乏力氣和優柔寡斷,列夫·托爾斯泰古板執着和封建。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通過讀這本書我瞭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所遇到的困難,不能一味的依偎着別人。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作者系歷史一班次央

讀《名人傳》有感 9

最近不會起標題了,象徵性地起一個,看着高大上,也符合《名人傳》裏想要傳達出來的意思,只不過我今天寫的讀後感比較天馬行空,估計與這個標題關係不大。

也許有人會建議比較學術的書從序言讀起,因爲裏面可能有總結概括性的內容,可以幫助理解正文。一般情況下我都不會耐心看序言的。不過《名人傳》是個例外。《貝多芬傳》裏面三篇序,一篇是譯者傅雷寫的,兩篇是作者羅曼羅蘭寫的。實際上傅雷的序的第一句話就驚醒了我:“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無病呻吟與傷春悲秋,說到底就是閒的,餓兩頓就好了。

還是傅雷的話:“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僞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感覺大文豪一針見血,每一個字說的都是我,每一個字都像針一樣要刺進靈魂裏去。現在的人活得都安逸,和平舒適的生活讓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年代的苦難——有時候我會被自己的想象嚇得流下眼淚,痛苦得彷彿呼吸不過來,但究竟只是想象。

傅雷的序是1942年寫的,那是民國時候,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羅曼羅蘭的序是1903年和1927年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繁榮和隱憂,舊世界要滅亡而新世界還沒有到來。他們能夠理解貝多芬,因爲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貝多芬式的人物。

然而從貝多芬身上汲取了勇氣和力量的傅雷最終還是自盡了,藝術家和文人有時候比所有人都堅韌頑強,有時候又脆弱得像高枝上的巢,不知道哪一陣風會將其摧毀。有時候想想,我就讀的大學估計會好一點,畢竟是以理工科尤其是工科見長的學校,就算庸人覺得文人死絕了對這個世界也無傷大雅,沒有人可以否認造飛機大炮原子彈的人是無可替代的,也許就是那樣,哪怕最可怕的那十年珍貴的老師們也保存下來了。

連着讀傅雷和羅曼羅蘭的序言很有意思,很酣暢淋漓,彷彿是內心情緒的宣泄——我之前彷彿說過,文人最重要的作用就在於幫助我們普羅大衆說出了我們說不清楚的話。看書的時候總有這樣的感受,呀,這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我自己說不清楚,但是作者幫我說了。並且,很讓我感慨的是,傅雷真的把翻譯做到極致了,真的做到了“信達雅”,簡直可以說是翻譯界的標杆——我根本就分不清哪個是他自己寫的而哪個又是他翻譯的。

比上兩天看的《德國簡史》好多了,那個《德國簡史》的譯者就沒有通讀過自己翻譯的東西嗎?翻譯成中文就要按照中文的語序和表達習慣,保留了後置定語從句是想幹什麼,幫忙修改中文語言習慣嗎?

說遠了,說回到《貝多芬傳》上。我感覺之前這學期學德語很有意思,因爲學着德語,忍不住就會多關注一下跟德國有關的東西——好像聽到自己家孩子的名字一樣。接着就是因爲要寫二專論文,看了《德國簡史》,把歷史事件串了起來不說,確實是把歐洲歷史又複習了一遍。有時候想,歷史可能真的是學習文學的前提,說不定也是學習音樂的前提,不然你怎麼能搞清楚貝多芬爲什麼要寫這樣的音樂,羅曼羅蘭爲什麼又要寫貝多芬?把人物放進歷史裏會很有意思,看他跟歷史上的其他大人物有交集,好像看見了舊朋友。比如在貝多芬傳裏看見歌德,再比如第一次把《歡樂頌》的作者席勒放進歷史構架裏,哦,他跟歌德一起的,德國人,“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後來就間接影響格林兄弟收集德國童話了。時間順序捋清楚,記憶宮殿裏又多了一個成員,多有意思。

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說實話並不能算是一個正統的人物傳記,至少我看了不像,它有點像人物精神體悟,如果一個人是一本書,它就是一個讀後感,貝多芬這個人的讀後感。我沒有了解過貝多芬的生平,文中有好多事情我不知道前因後果,有很多人我不知道到底跟貝多芬有什麼樣的關係。但這並不要緊,因爲貝多芬的形象足夠突出,其中幾個細節描寫得也足夠動人。一個耳聾的音樂家,他在指揮音樂會的時候聽不見聲音,於是造成了混亂,可他本人都弄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真是最叫人心疼的細節了,雖然已經知道貝多芬是文章開頭那種雄獅一般的英雄形象,可也忍不住想要抱抱他,安慰他。

以羅曼羅蘭的序言結尾吧:“他們雖然由於毅力而成爲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成爲偉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過於怨嘆,人類中最優秀的和你們同在。”是苦難造就了他們的輝煌嗎?也許吧。也有可能是上天給予了他們無上的天賦,便收回了一些平淡的幸福。然而就在無盡的苦痛裏,偉大的人仍然不會停止追求歡樂,甚至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要將歡樂帶給全人類。

讀《名人傳》有感 10

共軍對戰術的研究與貢獻,其實很多來源於日本人。”三三制”其實就出現在平型關中,日本人拚刺刀時就是三人一組,抑制了八路軍的人多優勢。最後一一五師傷亡人數,幾與日本人相同,但日本人全死光了。不能不說,共產黨的軍隊能夠在戰術上得到提高,以至比高出一籌,是在敵後長期與日寇作戰的結果。而日寇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共軍以不畏死作爲建軍思想的來源。

共軍戰術從抗戰結束,就得到昇華。這從林彪與粟裕身上體現出來。而延安總部多少還是保留着以前的遊擊思想。這在採守勢的中原戰局中表現更加明顯。大踏步後退,大踏步跳轉敵後,就是毛澤東一貫的戰略。挺進大別山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思想。和毛澤東基本是同時代的劉伯承,很容易就理解了毛澤東的意圖,而年輕一輩的粟裕,則表現出更多的銳氣。粟裕打仗,絕不大踏步後退。就算要後退,也要把當面敵人打殘再走,以免以後被動。而對大踏步跳轉敵後,有過抗日先遣隊失敗經驗的粟裕更是深知其弊。因此,他堅持依託根據地,消滅敵有生力量,未到絕境,絕不跳轉出去。

林彪在東北,就是明顯的大踏步後退。因爲他有兵,但還來不及整合。爲了求得整合時間,就必須大踏步後退。

在戰略問題上,毛澤東比蔣介石高明。這表現在哪裏呢?共產黨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爲唯一目標。毛澤東一直在計算着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100萬對400萬,算到200萬對300萬,然後,就認爲應該轉入戰略進攻。而蔣介石的戰略並不是打仗。他仍把共軍當土匪,進行圍剿,而不是以消滅敵有生力量作爲最終目標。

“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爲戰爭目標”,這在蘇德戰場,就得到體現。蘇聯拼死消耗德軍,最後依靠遠東抽來的兵力,佔據了戰略優勢。而在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通過土改,不斷補充自己的軍隊。一銷一長,就實現了戰略轉變。

人數佔優,並不表示戰爭佔優。毛澤東的所謂戰略進攻,其實是扯談。他確實明白,有了人數,他纔有一拼之力。但是在戰略相持時,怎樣才能達成戰略進攻的態勢,卻不是草莽毛澤東能夠解決的。千里挺進大別山,就是用游擊戰術指導正規戰爭的結果。在中原,戰略進攻最終還是由粟裕實現了。粟裕從實戰中明白,他一個軍團的兵力,只能消滅有限的敵人。我們的人數比例已經今非昔比,就需要整合更大的方面軍團,才能與更強大的敵人周旋,才能消滅更多的敵人。這樣,才能利用人數比例的有利變遷,達成戰略進攻的態勢。一句話,還是要繼續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纔是正規的戰爭原則。劉伯承就提不出來。因爲以他當時的實戰能力,不能承擔這一重任。那一輩的人,弱習慣了,總想着避實擊虛,並沒有戰略決戰的膽略。毛澤東的偉大,只在於他認識到粟裕是對的,並把整個戰略決戰完全交給了粟裕。但這不是軍事上的貢獻。軍事上的貢獻來自粟裕。

粟裕不當三野司令,是因爲那樣做不利,對戰爭不利。一直到抗戰結束,甚至在中原大戰開始時,粟裕還不是一個方面軍的主將。粟裕在南方三年游擊戰,手下兵將太少,基本上是被放棄的棋子。抗戰時是新四軍下一個支隊司令,上面有葉挺、陳毅、張鼎丞一大串大人物在他之上,就是因此,組建華中野戰軍,他要讓司令,而且他所有的部下,都只能任副職。後來組建華東野戰軍,他還得讓司令。一直到淮海戰役後,他才贏得了無可爭議的地位。從二讓司令,就可以看出,粟裕是個標準的軍人。他知道自己擅長的只是打仗。

毛澤東對東北的指導又如何呢?毫無疑問,錦州一戰,盡顯其雄才大略。打錦州,包餃子,林彪會不明白其戰略意義嗎?林彪的謹慎,是有道理的'。以東野的實力,東北基本上大局已定。問題只在於願不願意放走一部分敵人而已。以東北的工業基礎,再加東野的實力,只要得到東北,全國解放只是遲早的事。在這種情況下,需不需要把整個東北的命運,押在塔山這一彈丸之地上呢?毛澤東堅持這樣打,你可以說雄才大略,也可以說冒險。而且這個險冒得也太大了。只差一線,就是東北全盤逆轉的惡果。塔山是一個輝煌的戰例。就是因爲太輝煌了,我才認爲那不是一個可複製的戰例。大功還是要記在林彪和四野的頭上。林彪如果有野心,大可以讓錦州之敵逃回去,這樣,淮海戰役要改寫,整個共產黨,就四野老大了。所以說,林彪是一個標準的軍人。“野心家”的稱號,無論如何不能加到林彪頭上。

毛澤東的貢獻,在抗日戰爭,堅持在敵後擴張。無視日寇就在面前,堅決以保存實力,發展地盤爲主。這種戰略需要毛澤東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承擔。當然,紅軍在井岡山發展壯大,毛澤東也起了主導作用。

讀《名人傳》有感 11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而組成的,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極爲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侷促於傳主的生平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求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着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共同之處,着力刻畫了他們爲追求真善真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理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爲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負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爲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爲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的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名人傳》創作的時候,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的時候,都是有感而爲,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涉取生存的力量和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啓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地壯烈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擋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夲世紀初,在物質決定一切,恃強凌弱和暴力成爲國際秩序的時代,作者選擇了19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作家托爾斯泰這些藝術巨匠,讓他們具有高貴品質引導人們脫離低級的生活。爲生活奔忙,生不由己的人以及那些生活在悲劇境遇裏的人啊,何不靠在巨人的肩上休息片刻,回憶高尚的情操,涉取更多的力量再出發?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他們都經受了痛苦的考驗,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後,他夜以繼日的不敢向人表現這一點,他離開了人羣。貝多芬沒有朋友,他獨自與命運抗爭。只能向上天發出淒厲的呼叫。米開朗琪羅則忍受着另一番痛苦,他夜以繼日的工作筋疲力盡,但他的工作是被迫的,而自己又偏偏瞧不起畏懼權貴的人。他爲自己的膽怯感到羞恥,厭惡自己。他在《詩集》中說讓我痛苦吧!痛苦!過去沒有一天屬於我。而他在這種痛苦中掙扎一生。

家庭,精神的.歸宿。卻成了托爾斯泰的囚籠。他的思想,他從事的人民教育事業,與他家人的生活方式發生衝突。他不能離開他所愛的家人,他開始計劃拋棄家庭,但當他再次看到即將逝去的一切時,他的腳步不能繼續。托爾斯泰註定陷入極大的矛盾和痛苦,不能按自己的信仰生活使他痛心疾首,直到這一天,瘋狂的絕望是他走上了離家之路。而他一面彷徨,

一面奔走,終於一病不起,死在了陌生的小城。

米開朗琪羅以另一種方式獲救。在他70歲是接受了聖彼得大教堂建築師兼總兼的職務,他認爲這是他應盡的義務,他甚至不肯接受應得的俸祿。因爲他認爲那是神的使命。對神的信仰使一生猜疑的米開朗琪羅到了晚年不在怨恨,他說可伶的我滿足願望已晚,現在,你還不知道嗎?寬容,高傲,善良的心,知道原諒去向侮辱他的人以德報怨。他出於慣性不斷雕塑,1546年2月中的一天的落日時分,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信仰使生命的力量。人沒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給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類最深刻的智慧。這是托爾斯泰對宗教的重新思考。一個人如果認爲自己比他人更配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因爲他比別人更有才華,那他就犯了根本性錯誤貝多芬說除了仁慈,我不認爲還有什麼優越的標記。羅曼·羅蘭通過貝多芬昭示於人的也不是才華,而是痛苦,以及能給不幸者的鼓勵。對那些崇尚暴力,崇尚征服者,藐視弱者,有困難者的打擊。就象作者最後寫道:什麼勝利能與這勝利相比?波拿巴的哪次戰鬥,奧斯特里茨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超人努力的光榮?獲得從未有過的心靈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傷殘,孤單,用痛苦造就的人,世界不給他快樂他卻創造了快樂給予世界,他用苦難鑄造歡&&"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一句中國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愈苦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苦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接面對苦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苦難,只能單機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讀《名人傳》有感 12

(一)

翻開了名人傳第一頁,就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視的物質主義鎮壓着思想,阻撓着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類踹不過氣來。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名人傳裏面主要介紹了三個苦難英雄,他們分別是19世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

其中最任我感動的人物是貝多芬,貝多芬小時候很痛苦,他父親想把它當成神通來炫耀,所以他父親使用暴力來讓貝多芬學習,小小年紀的他,還要承擔養家餬口的責任,但不幸的事,那些悲劇依然在他家上演,貝多芬16歲多的時候,他慈愛的母親不幸患肺病死,他的父親又成了揮霍的酒鬼,導致他性格古怪,脾氣暴躁,但不過由於他勤奮的學習和音樂的天分,他馬上出了名氣,正當他沉醉在音樂幸福當中,悲劇又上演了,不幸的是又來了,他每天日日夜夜的創造着新的音樂時,卻換來的事令人深惡痛絕的病痛,他耳聾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耳朵是很重要的,他的耳朵聾了,這個打擊太大了,讓人無法接受,而他還是堅持了下去。

貝多芬他一生有很多的不幸,然而他卻成功了,這是很出人意料的。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許多不幸都發生在他身上,世界沒有給他快樂,他卻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歡樂給世界。這就可以換來一句箴言:“用痛苦換來快樂”。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很多精神,他不向困難低頭,也沒有被金錢收買,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無數個痛苦險峯,達到了對人生清醒的領悟。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裏留給我們永恆的精神光芒!

(二)

這兩天我讀了一本書,——《100個勵志故事》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啓示。

《100個勵志故事》中記載了由古至今各個名人或一些書生、兒童的勵志故事。他們每個人心中只有一個想法: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除非你不去努力爭齲

勵志,就是激發志氣,以求有所作爲。岳飛、周恩來、張海迪、愛迪生……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成功,而成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他們都有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童年、都未實現雄心壯志付出了無數的艱辛與汗水。

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童年,我們又何嘗不是呢,只不過他們爲着自己的夢想、未來而奮鬥的這份心,所以甘願付出自己的汗水,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書裏有這樣一篇文章——蔡倫造紙 ,蔡倫決心尋找更好的造紙方法,爲了造紙,他吃盡了苦頭,最後終於苦盡甘來——他成功了!他的成功離不開他艱辛的努力,離不開他孜孜以求的精神,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讓我們學着去努力,學着激發自己的夢想,學者爲實現夢想而付出汗水。讓我們爲了自己的夢想、未來而奮鬥、拼搏吧!

你看過《名人故事》嗎?一定看過,那你身爲紹興兒女,看過《紹興名人故事》嗎?當我看了這本書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馬臻——鑑湖魂》這個小故事。

(三)

這並不是一本經典的小說或名著,但它卻是一本貨真價實,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書。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能讓人深深感受到堅持頑強,努力樂觀的美好品質,那些真實感人的事情開啓了我們對文學的性靈與熱愛,讓我們開闊眼界豐富了生活閱歷,同時也明白了那些引人矚目的人背後是怎樣的付出與艱辛,汗水使得成功!

就拿書中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說——周杰倫的成功。周杰倫從一名毫不起眼的餐館服務員成長爲家喻戶曉的當紅小天王,他的成功之路真的是充滿了艱辛。要知道成爲一個著名的歌手,時機,家世,相貌,能力缺一不可,但周杰倫卻是憑着勤奮努力和堅持不懈,用樂觀向上的心態獲取了成功。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周杰倫說:“明星夢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任何人都可做到像我這樣,只要他肯努力。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爲我不服輸。”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其實蘊含了無窮的智慧與哲理,成功說簡單也不簡單,一如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誰都渴望成功,誰都渴望站在巔峯,但是有人有多少人經得住質疑,磨難,時間,困境的考驗呢?即使經受住了,但誰又能保證他的人生一直是巔峯沒有低谷呢?經受住歲月的考驗,飽經風霜方能體會成功的真諦!陽光總在風雨後,你需努力,這樣纔不會後悔,儘管努力並不一定能夠獲取成功,但你要謹記,沒有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成功!不要再做不努力就成功的白日夢了,笨鳥先飛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讀《名人傳》有感 13

俗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看了許多有意義的書籍,如:《簡愛》,《名人傳》,《環球發明》……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名人傳》。

《名人傳》這本書講述了許多對世界有貢獻的名人。看了這本書,我體味出一個道理:有些事如果認真去做,可能難事就會變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變成難事。縱觀歷史上的許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夠正確對待這一問題的。

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他是近代力學,光學,天文學的奠基人。也許你認爲他從小一定是聰慧超羣的神童吧?其實不然,牛頓小時候並不聰明,智力遲鈍,呆頭呆腦的,曾經還留過級,被老師認爲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頓並不因此而自暴自棄,他以堅強的意志,驚人的毅力勤勤懇懇地做科學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別人用一倍時間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時間去做。”終於成爲了舉世矚目的大物理學家。

我國的大畫家齊白石,他的畫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和他一生辛勤地練畫是分不開的。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的:“苦把時光挽畫禪,功夫深處見自然。”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如:愛迪生,愛因斯坦,李時珍,居里夫人……他們都是如此,可見與其不做,還不如認真地做好啊!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成才的條件總比別人好,雖然他們也想到過事業,但往往缺乏認真做的行爲而功虧一簣。反道有些人雖然條件差一點,卻能夠持之以恆的去作,終於在逆境中發奮成材。我覺得像他們這種人,長大才有出息,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爲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啓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着,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爲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爲了奮鬥,爲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爲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着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爲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爲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着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爲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裏獲得更大的啓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啓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爲一種崇高。

讀《名人傳》有感 14

羅曼·羅蘭是法國文壇中一顆劃過天空、璀璨的流星,他著的書就像一首經典的歌曲,只要我們唱過一次,回想起那優美的旋律都會在心裏涌起一陣莫名的感動。一想到《名人傳》這一本分量很重的書,回想到它裏面那偉大且高貴的靈魂,都使我感受到他們在生活中閃現出來的激情、迫人地世間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在遭遇到困難之時,拭去我的悲傷和痛苦,意猶未盡地吹着衝鋒的號角,它就像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

這一本偉作由《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分組成。這本書最爲讓我爲之一振的是音樂靈魂——貝多芬。

每個人都不同,正如每個人對“英雄”的理解也不同。我覺得英雄並不是有爐火純青的武功,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傑,也不一定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甚至不一定是勝利者,他們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心中,也住着一個英雄——貝多芬。

今天,我翻開塵封已久的《名人傳》,細細地品讀,我被貝多芬深深吸引了:原來有這樣一個堅強,執着的人。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二十五歲時他剛剛在樂壇嶄露頭角,耳朵又開始失聰。他一直都是痛苦的,由於貧苦與殘疾,他的感情生活境況卻沒有改善。他的嘔心瀝血創作的作品,卻經常拿不到分文報酬。也許你會說貝多芬是不幸的,但是我卻覺得他在這些磨難中慢慢“長大”,漸漸取得成功。他在命運的錘鍊下,成了一塊很好的鋼鐵: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不趨炎附勢;他孤獨,卻會用那顆赤子之心去關愛,幫助別人;他從未有過歡樂,但卻把歡樂的旋律帶到世界各地,帶到人們的心裏。他堅強,他執着,他獨立,他自尊,他善良……也許我可以用一切讚美人的詞語讚美他。而這些詞語的總和就是我在開頭所寫的“英雄”二字。

他的童年卻是近乎慘絕人寰的,是一場慘劇。他19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蓬恩的破舊房屋的閣樓上。他出生在音樂世家,他父親是一位男高音歌手,而他母親只是一位女傭。他父親在他小時候就急切開發他在音樂的天賦,所以常常使用暴力逼迫貝多芬在房間裏學習音樂,所謂:“環境造就性格”,後來貝多芬就養成了暴躁、沉默寡言、怪癖的性格。

不久,魔鬼似的噩耗降臨在他的幼小且脆弱的心靈,他最親愛的母親在他僅16歲時就把他撒手人間了,他真是悲痛欲絕了。災難之中貝多芬還是幸運的,他曾遇見了莫扎特,他們互相交流經驗,後來拜海頓爲師。就當在他嶄露頭角、在音樂開始抒寫輝煌之時,年華正茂的他卻遭到了滅頂之災,他的聽力卻漸漸衰退了,已經幾乎完全耳聾了,正如即將盛開的鮮花卻遭遇了嚴霜的痛擊。雖然貝多芬在精神上和內心的雙重摺磨,但是他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那種激涌澎湃的精神卻始終沒有倒下!憑藉着這些,他先後創作了無可計數激盪着人們心靈、給人們強烈震撼的樂曲,他頑強與命運做鬥爭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1926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在安詳中與世長辭了,結束了他的痛苦,但他那意志、樂曲卻成了人們永恆的回憶。

《名人傳》給我們一種昇華,使我們所在告別崇高、自甘平庸社會中我們的心靈也上升爲一種崇高。

貝多芬說過:“唯其痛苦,纔有歡樂。”這句話,已成爲了我的座右銘。當我生命中的暴風雨來臨時,以前的我總會找藉口避開,而現在的我卻能坦然面對,我會說“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九年級的'鼓聲漸漸敲響了,我知道九年級學生的痛苦:多的是成堆的教輔書,少的是讓人輕鬆快樂的“復課書”;多的是無憂無慮,少的是輕鬆;多的是學習,少的是歡樂……從進入初中的那一刻,我就深知這些痛苦,所以曾經的我不斷地躲避它,爲的是不受傷害,但最終都會傷害累累。現在,我會直視困難,我不能害怕痛苦。因爲痛苦陰霾後,就有歡樂的彩虹。我會把我的座右銘當作我的旗幟,讓它伴我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翱翔。哪個成功不經歷磨難?可正因爲磨難,纔可以堅守痛苦,最終才迎來了雲開霧散,催開了成功之花。人生在於低谷處的磨練,所以要好好珍惜這些磨練的機會,因爲這正是上帝在你彎曲的充滿荊棘的路上沿途放上金鑰匙,能夠走完這條小路的,就能得到足夠的鑰匙,上帝便會讓你用金鑰匙打開充滿希望和光明的未來的大門。

《名人傳》這本書讓我學會直視痛苦,坦然地面對苦難。

勇敢,伴我前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