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範文(精選35篇)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此生未完成》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範文(精選35篇)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

讀于娟的《此生未完》,讓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生死,我的房間很小,我就把窗戶開的很大。從天黑讀到天亮,當我看完最後一頁,合上《此生未完成》時,長舒了一口氣,窗戶外已經天亮了,我慶幸自己又活到了第二天。

于娟的生命日記帶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是怎麼樣的一種力量,讓一個年輕的弱女子在與癌症抗爭中保持如此的旺盛的生命力,是怎麼樣的一種勇氣,讓一個即將逝去的生命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還能如此從容不破,幽默睿智?癌症,這個小概率事件很難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於我也是,我無法體會癌症晚期的人所能承擔的痛苦,所以我也真的很難去換位思考作者的痛苦以及面對痛苦時如何做出選擇,無論如何與作者的文字產生共鳴,卻總有文字到不了的地方。

看書的時候不曾落淚,回憶時卻幾度哽咽,惋惜的淚水已在眼眶裏打轉,因爲你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絕症也會發生在你身上。此刻坐在咖啡館裏會議着于娟走過的31年生命歷程,她用他生命的最後的力量,訴說着她的人生,她的徹悟。文字簡單而真實,充滿了智慧和幽默,讓人動容,讓人不幹相信,這是一個癌症晚期的女子寫下的文字。心裏在爲她滴血,臉上卻被她逗着傻傻大笑。

她的生命反思在幽默中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名利權情。只是這種大徹大悟,是不是一定要到了生命的終點才能看清了?這種灑脫的境界,是不是非得經歷生離死別後才能達到?佛告訴我們: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道理很簡單,但是也許只有讀過《此生未完成》,才能理解的更透徹。

我的人生經歷還太簡單了,沒有幾次與死神抗爭的.經歷,所以真的無法完全體會到作者的心路歷程。但是作者的感悟,是她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這也是作者寫此書的最大意義。

有一段話我想很多朋友可能都讀過,原來就是出於此書。現摘錄如下,自勉!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我的房間很小,我就把窗戶開的很大。

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諾言許的很輕。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滿。

我的喜悅很少,我就把笑容積的很多。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讀到了這本書——《此生未完成》,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已經去世的癌患病人,可在她的文字裏卻絲毫感受不到悲傷和絕望的味道,全文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即使病痛將她苦苦折磨,她卻反將這種苦痛化作無所畏懼的精神時刻感動着每一個讀者。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讓我懂得了生命是支撐我們靈魂的支架。只有活着,我們才能在父母漸漸蒼老的時候,爲他們遮風擋雨;只有活着,我們才能與朋友一起在成長的道路上努力,看到彼此成功的微笑;只有活着,我們才能享受生活給你帶來的各種喜怒哀樂。于娟老師在書中一邊對着生命反思一邊給世人們忠告,不要過度消費自己的身體。這讓我敲響了自己的警鐘,我也反思到自己有很多很不好的生活習慣務必要改掉。她還用自己幽默的語言講述了病房裏的故事,平日裏賣餛飩的阿姨想要跳黃浦江自殺時,看到穿制服的.人本能地想起躲避城管的日子,條件反射撒腿就結果跑自殺未遂;家在農村的56牀阿姨將潤滑油當成農藥喝下去後,全家老少有人扶頭、有人摳喉、開着一輛拖拉機跳躍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將她趕緊送往縣醫院的情形。雖說看這些文字輕鬆愉快,可是看完之後都會讓人沉思,生命這麼可貴,高興都還來不及呢,你怎麼捨得就這樣離開呢?

我在眼裏,于娟老師是個很優秀的人,她擁有幸福的家庭和淵博的知識,是很難得的人才。誰能如此從容的面對明明幸福觸手可及卻無能爲力的遭遇,但她又是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作爲女兒,還沒能多陪陪父母,最重要的幸福已經沒有時間享用,這是多麼悲哀的事情;作爲妻子,沒辦法和丈夫走到最後,又是多麼苦痛;作爲母親,孩子應該是她在世上最艱難最不捨的存在,因爲血濃於水誰也不能否認,沒有機會看他慢慢長大又會有多麼的無力。

“再大的苦痛,都會過去。凡事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看完整本書,我便將它作爲自己的座右銘。生命太脆弱了,它隨時可能終止,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感恩,要熱愛生活,要勇敢面對。在挫折困難還未來的時候,就該時刻警惕。當陰霾圍繞身邊的時候,就該用更大的力量去打敗它。這本書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力量,真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從中得到正能量。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3

《此生未完成》可以說是于娟即將步入永恆的死亡之前所寫下的關於生命的印記。從確診之後,她接受過很多次痛苦的治療,但她的文字始終充滿了質樸、幽默,時而平和堅強,時而俏皮如孩童,永不妥協。她在生前曾表示不願意讓自己受過多的關注,然而她的文字依舊感染了很多人。

中國有一句老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此生未完成》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拋棄了生活中對死亡的'一部分原始恐懼,我們總覺得“永恆”離我們遙遙無期,時間彷彿取之不盡,讓我們用之不竭,我們揮霍着它,大部分時候忘記了要堅定着什麼目標,想要專注的是什麼。對我們而言,人生很漫長,還可以慢慢來。

而那些身處生死交接點的人,眼看着生命進入倒計時,纔會恐懼時間不夠用,他們要用剩餘的時間,仔細計劃要完成的事情。可是時間怎麼都不夠用,怎麼都不夠。

王立羣教授在《百家講壇》裏講述秦始皇曆史,秦始皇后期畏懼死亡,命方士徐福和盧生等人尋找長生不老藥,甚至斥巨資讓徐福出海尋找神仙。秦始皇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死亡即將奪走他的時間,所以他寄託於虛無縹緲的東西。

王立羣評價:人生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死而無憾。

不管是千古一帝,還是平凡老百姓,都逃脫不了死亡,不管是哪一種人,也脫離不了死前遺憾的命運。

30歲時的我們,大多壯年,不需要寫回憶錄,努力告訴自己要堅強。但30歲的我們,也很多未知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自己完成了多少想堅持的事情。

《此生未完成》,此生未完成。

希望你我,都能在面對死神時說一句:我已無憾。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4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以上這些話是上海復旦青年教師于娟在抗癌過程中對於生命的感悟。最近剛讀完這本書,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想法。面對我們的.北漂的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一直以來習慣了每日早九晚五的穿梭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習慣了身心俱疲憊,也習慣了外界的冷眼與嘲笑。當一起都變成了習慣,就不在被外界所束縛,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從小到大一直被這個問題籠罩着,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呢?恐怕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答案,因爲對於每個人需求不用,對於生活的要求也便不同。對我來講,就是每天都當做生命中最寶貴的一天來過,讓自己充實、讓身邊人快樂、將正能量傳遞下去、堅持下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這樣即使有一天年華老去,看着曾經的照片、文字,也是美好的回憶。

生活與生命也是這樣,在簡單平凡中享受當下,越簡單越快樂,我個人很喜歡這種簡單的調調。聽着音樂,唱起歌。但是我們生活在浮躁的社會裏,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跟着名利場跑來跑去,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幸福的含義,只是停留在表面,爲了追逐一些浮華的東西,忘記了自己的生存根本。我們爲了掙更多的money,忽視了與家人、孩子、朋友相處的時光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是否應該放慢腳步,重新思考一下幸福的真正含義呢?或許當我們領悟了以後,會獲得真正的幸福呢?哈佛大學的《幸福課》一直以來很受歡迎,它不單單是一門課程,更多的是講述生活的哲學,在此推薦給喜歡積極向上的朋友們,從這個課程上,對我的心靈成長有很大幫助,也希望大家能獲益匪淺。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5

這本書幾年前就已經出版,我卻直到今天才拿起來。看到鄭培源寫道“我很怕媒體把于娟的故事解讀成一個關於都市人健康話題的新聞快餐……”,纔想到幾年前確實看到過這樣的新聞,“復旦女博士反思爲啥是我得癌症”云云,雖意在警醒當代年輕人,卻實在索然無味。好在我真正翻開了這本書。于娟的病潛伏多年,確診時已經是晚期,癌痛令她完全不能活動。甚至清潔阿姨打掃病房時碰到她的病牀,引發的震動也能讓她痛到昏過去。從確診到她去世,不過一年半時間,她寫的這本書,其實還有好多內容沒來得及寫。她還有好多遺憾,在她短短的生命裏,都還沒有完成。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心情好沉重。于娟這本書真的是文采飛揚,有幽默的妙語,也有深刻的`思考。她寫她的病痛,不知是落枕還是腦轉移,在BBS上大肆灌水、自我安慰,“雖然有點搞笑,但膽怯只會讓自己更憔悴,麻痹也是勇敢表現。”她寫她的家人對她悉心照料,但媽媽還要兼顧她的能源林項目,不能守在病牀前,“她知道我那一刻最需要的是家庭‘生活在繼續’的有條不紊,以及社會心願的未竟之事有人繼承,不是多一個人伺候屎尿”。她寫她放心不下兒子,“我甚至想,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像個癱瘓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着爸媽牽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願意的”。這是我今年讀的第四本這種題材的書。熊頓的《滾蛋吧腫瘤君》,李開復的《向死而生》,保羅卡拉尼什的《當呼吸化爲空氣》。我們都是凡人,面對絕症,方寸大亂也是人之常情。讀完這些書,並不奢望自己能有幾位作者這樣的氣概,只求面對生活瑣事能更心平氣和。生死之外無大事,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認真過好擁有的每一天。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6

于娟,是一個鮮爲人知的作者,而她原本又不是作家,換句話來說,她只是個行外人。從於娟這一本著作中,絲毫看不出有多厚的文學功底,但是裏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麼率真、質樸、生動。正是她文字的率真、質樸、生動,可以看出于娟雖然是得了末期癌症,卻從容面對,並不哀傷。她的文章共有51個故事,這些都是發生在患病前後直至死亡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着的意義。該句話也是本書的中心思想。

隨着經濟快速發展,儘管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卻多了點壓抑。很多時候,網上都會報道一些人因爲壓抑而自殺死亡的案例,例如清華大學某學生因爲學習壓力大而跳樓;某代碼員工因工作壓力大而跳樓死亡,如此容易輕生,做出這樣的行爲不僅傷害了自己還有身邊的人。他們不懂活着的意義,讀後感或者是當時有這念頭時找不到活着的意義。事實上,活在都市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鬱症,環境的影響麗實在太大,爲了更好的生活有時不得不忍受都市帶來的孤獨和無助,關鍵是在於自己的心態。

世上很多事,經歷之前我們會認爲非常驚訝,但當這些事情確確實實地落在我們頭上時,需要我們迎頭而上,就會知道,萬事無非如此。世上萬事並不可怕,很多時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于娟她做的化療並不是最痛苦的那種,在她文中看到所描述現象中看到更多比自己遭受化療痛苦的人還有很多,所以她覺得自己的痛苦並不算什麼痛苦。儘管在別人眼裏她是最痛苦那個,因爲年紀輕輕就受了這麼大的罪,但是活着就沒什麼抱怨的了。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7

《此生未完成》這本書從2013年九月就從圖書館帶了出來,一直冷落在我的牀頭,浮躁的心,沒有心思去觸碰它。續借了一次,這次馬上就要過期了,拿着它看完了後面的一部分。

對於于娟這樣既聰明又有文采的人,我肯定是望其項背。對於她的離去,我心中甚是惋惜。也許,人就是這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纔回頭瞅瞅自己走過的路。以前的開心與痛苦,都歷歷在目,對於人生的思考比任何時候都深刻。

此刻,我失敗的在這一個一般本科還默默無聞,每天過得不快樂,孤單伴我左右,越來越多的自信心被我丟在了行走中。忘卻了自己想要的,渾渾噩噩地過了兩年半了,內心漸漸沒了自己,只有一個自私自利處處留小心眼的我,也許此刻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纔會慢慢的走出這個枷鎖。我不懂的自己怎麼去做,怎麼去善待我的朋友,忘卻了自己的圈子曾經是那麼大。孤獨的世界,大同小異,不少人在討論着孤獨,但我也許此刻是迷茫。對於未來的膽怯,對於感情的畸形對待。

爲了小武筒子,我曾說過要離得他近一些,選擇考研方向時,我甚是怯懦,我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野性與自信,對於自己的實力,現在存在的是質疑。考海洋,難且危險,考海洋所,現在還不瞭解難易程度,只是知道難考;考石油,真心不想只是考一個211,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從《此生未完成》中,我得到了一絲解脫,我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路,兩個人,如果能夠抵擋住兩三年不算做距離的距離,那熬過去,便是柳暗花明了吧。

感謝于娟,讓我對於生命更加珍惜,讓我對於愛情的理解更加透徹,更加理智。

希望身邊的人,能夠平靜快樂的生活,希望他們能夠健健康康,家庭的重擔慢慢的移向我的背,我會井井有條的去接受。在路上……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8

我們“未來教育讀書會”晨讀的第二本書是《此生未完成》,我們用25天的時間讀完了于娟的故事。

這是她在生死邊緣,用生命寫下的文字,放下了所有的執着,以一個病人、女兒、妻子、母親、朋友的身份去反思和感悟。

回顧這25天裏我們每天的半小時交流學習,我發現我們不只是在讀于娟的故事,也在故事裏面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

她說:

“人活着若是爲自己,死一千次我也是死了的.。但是人的時確不是爲了自己活着的。我的人生使命剛剛開始,無論如何,我要爲養我的父母履行生養死葬的爲人子的責任,而不能讓他們老而無依。我要爲十四個月的兒子履行爲人父母的責任,我把他帶到這個世間卻對他撒手不管,我做不到。”

她說:

“真正能對自己負責和可依賴的,只有自己。人,開心與否在於心態,即心情和狀態,心境和姿態。”

感: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要珍惜當下,珍惜家人和朋友,想清楚對於你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你到底想要什麼?

“活着”,簡簡單單兩個字,我們都知道,卻未必真正懂得。

每個人,奮鬥一生,再輝煌,再耀眼,終有塵埃落定的一天。到頭來,就會發現,名利權錢,沒有一樣可以帶的走。你能帶走的,只是別人對你的思念。所以,對自己好一點,對別人好一點,該讓渡的讓渡,該放手的放手。成全別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做人,簡單點,再簡單點,纔會開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讓自己那麼累心?有什麼可以爭,有什麼值得爭的呢?身體健康,生活無憂,家庭和睦……這些無法開出價碼的,比什麼都重要。

健康的身體很重要,可我們總是在失去它的時候才意識到,我們無法控制外在因素,那就先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生命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你不僅是你自己,你是子女,是友人同時也是父母,你有你需要肩負的責任…

我們很多人都是用健康作爲代價,才認清了健康的意義;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是我們的通病。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開始養生,開始鍛鍊。你看我們的廣場舞,紅遍了全球,我們是走到哪裏,跳到那裏;無論什麼時候,你看公園裏散步的和跑步的,都很多;健身房裏也是,隨處可見積極鍛鍊的人……確實,我們現在的生活這麼美好,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把身體保養好,沒有健康,我們拿什麼去享受這麼美好的世界呢,又拿什麼去愛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呢!

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是枉然。

好好愛自己!保重身體!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9

讀完了于娟的《being alive is a gift...此生未完成 一個母親、妻子、女兒的生命日記》,沒有在‘讀完了’三個字前添加‘帶着沉重的心情’,是因爲讀的不是書,不是情節,不是故事,而是于娟的心境。結局,固然悽美,但是于娟想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灑脫,一份樂觀,一絲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書中講述了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女子,一個擁有留洋經歷和博士學位的復旦大學青年教師,一個擁有幸福家庭,一個擁有愛她、疼她的父母、丈夫及她愛的兒子的女人,在癌症晚期對往事的追憶、對生命的嚮往,要知道,她是在極其痛苦的治療過程完成這本遺作。

謹將書中一些自認爲動情的描述,躍然於此文中,共賞共鳴。

“我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來做做,於是開始玩命想發文章搞課題,雖然對實現副教授的.目標後該幹什麼,我非常茫然。爲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乾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萬人踐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媽牽着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願意的。” 備註,土豆是她兒子的小名。

“小時看雜書,喜歡華詞麗句,後喜人行文巧思,再後來欣賞文人文風品行,到後來,卻發現,讀書,要讀的是別人的思想,花鳥魚蟲固然是天然趣,仁孝廉禮立的是忠義魂,此間要參透的,是高尚悲憫的人性,矜貴持重的品行,洞明豁達的修養,鍥而不捨的理想與追求。”

“不知道在忙什麼,反正總是在忙就是了。有人會和你談股票,有人會和你談利率、談房市、車市、外匯市場,也有人和你談化妝品、談美食,甚至,有人和你談情說愛,有人告訴你他的專業就是陪你談心,他們叫心理醫生。沒有人陪你談哲學。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距離哲學太遠,還是,我們距離哲學的人太遠。”

娟姐,希望你在天堂裏,完成未了的夢想。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0

記得第一次看到于娟這個名字,是在微博上,那時候的報道大體上是這個意思,一個復旦大學的女博上因爲過度勞累離開這個世上,那時候吸引大衆的噓頭就是復旦大學,女博士,過勞死這些點。

我承認我那時候也是這些大衆中的一員,但是等我閱讀完這本《此生未完成》後,就像書裏面寫得,如果大衆給於娟貼的是這些標籤,那于娟太可憐了!我們究竟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着的意義呢?于娟用她的餘生的生命記錄了這些,就是希望我們後人能夠從這些記錄中,能明白,能認清,活着的意義。不得不說于娟是偉大的!但是她又是可憐的。很複雜的'心情,如果要用生命去交換才能認清活着的意義,那真的是嗚呼哀哉!

記得那時候第一次看到love life的視頻,開頭的三個小女生,家彣、Dora和奕華,說的那句話,如果生命可以交換,你願意和我交換嗎?看着這句話從10幾歲的小女孩口中說着,我愣住了,好心酸,那麼可愛天真的小孩子,那麼美好的人生,他們都還沒好好看看這個世界,可是就要離開這世上,嗚呼哀哉,這是何其的悲壯啊。

此生未完成,看到這個書名,我想到方勵老師說的,他很惜命,他知道很多的事情現在立刻去做都不晚,如果再不做就再也沒有機會去做了,人生就是拿來折騰的!是的,想想如果現在就死去,我的此生未完成估計用幾本書都寫不完,挺可憐的,可是因爲我活着,我正將好好的活着,所以我很慶幸,所以我不能辜負了,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小時候總在想,我什麼時候會長大呢?長大了會是什麼樣子呢?而今我已經20幾歲了,不得不說我拿時間一點轍都沒有,現在的我感覺時間過得驚人,一天一天的,如今的我竟也開始害怕死去了,因爲偶爾會突然的發現原來死去也好像不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死去了還有輪迴這回事嗎,想到這些,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知道我在害怕什麼,只是想到這些真的讓我開始變得惜命起來!那天和好朋友說我有時候竟覺得睡覺是一種浪費,或許是我還有太多的事情想去做吧。

最近一直在聽五月天的歌,嗯此刻也是聽着阿信的歌一邊打出這些字。想起桃花女王的一個人住的第三年,她的聲音真的特別好聽,我聽了不下上百遍!嗯今年也是我的第三年了。嗯不知道爲什麼,丁丁張的那句話,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體驗與獲得。我竟一直記着,而且記得特別的清楚。不管以後會怎樣,當下最重要,既然選擇了,就不要後悔。

時間會說話,勇敢的向前走吧!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1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因努力奮鬥而忽略健康的您。

2011年4月,于娟在中山醫院逝世,年僅32歲。

2012年6月,我第一次拜讀到于娟的書《此生未完成》。

2014年7月,我在上海第一次走進了于娟曾經生活的地方。

時至今日,當我因爲生活瑣事而悶悶不樂時,當我因爲工作繁忙而經常熬夜時,或者當我因爲自身懶惰而放棄健身時,我都會翻一翻《此生未完成》。很多時候,我都強烈地感覺到,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于娟,更是透過她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你。

于娟是復旦的博士、曾留學於挪威。她多次爲考證而每天學習長達21小時。埋頭苦學時,她會下死本地折騰自己,從來不去考慮身體、健康之類的詞,她只是把自己當牲口一樣,快馬加鞭廢寢忘食嘔心瀝血……

而今,無數人選擇加班加點犧牲休息時間拼命工作,加之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很多人都不以爲然,只覺自己還年輕便拼命放縱。

但我們卻忘了:身體是經不起折騰的,待你後悔,已晚矣。

也許有人會說:人人如此,但不盡然人人都如於娟般在最韶華的歲月被命運扼住脖子。可是身體中的尖叫是不會時時給我們警醒的,待它尖叫已是徒傷悲。所以,不妨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追求細水長流的狀態,不爭不搶,不緊不慢。

于娟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在挪威留學時她拼命勤工儉學,爲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她不斷追求自我提升。她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做做,因此玩命想發文章搞課題;她曾經試圖做名優秀的女學者,雖然自己極其不擅長科研。

得病後,她才領悟到:人不能將快樂建立在名利權情上,而應該回歸情感、迴歸家庭。

她在書裏寫: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我們捫心自問:有多久沒有回過家?有多久沒有給遠方的親人通過電話?有多久沒有向相愛的人表達愛意?是不是自己也一直認爲“只有混出模樣纔對得起父老鄉親?

生命短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名利權錢只是附屬在自己身上的東西,真正愛你的人關心的是你——你的健康、你的心態和你生命的長度。

不妨放下自己固有的執念,不妨放下繁忙的工作,抽出一點時間,多陪陪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彷彿所有的故事,都少不了離別的片段,死亡是每一個人都必經的車站。

于娟在確診乳腺癌之前,即使周身疼痛,也從未用過止痛藥,醫生說: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痛都會痛死的。她的忍耐力讓人肅然起敬。

爲了兒子土豆,她從不放棄,她說: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媽牽着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願意的。

她在病中不顧一切的舉報騙自己的'“民間神醫”,只爲不會有更多的人上當。哪怕奄奄一息,她也要將自己在世間的使命完成。

而今,抱怨不公的人越來越多,遇到困難放棄爭取的人越來越多,苟且偷生打算混日子的人越來越多。當這個時候,不妨想想于娟,想想這位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也從未放棄自己也從不抱怨命運的女子。

《此生未完成》的封面是淡淡的綠色,柔和溫馨,“Being alive is a gift”和“我們究竟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着的意義”是最先呈現給讀者的兩句話。

她在生命的盡頭用命寫出文字,不是想出名,不是想引人關注,只是希望有人能夠通過她的文字關注到自己的健康,關注到自己愛的人,關注到自己的靈魂。

生命是一條單行線,從來沒有回頭路。于娟的事蹟讓人感動,引人深思,甚至使人改變,但過不了多久,一切都會照舊,會嗎?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2

在我看來《此生未完成》是一個天選之女最後的獨白,也是一位母親寫給孩子的終身之言。

每個人對於一本書的解讀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離了作者寫書時的想法。如若說于娟女士寫的時候有什麼想法,我是萬萬不敢揣測的。可能是想告訴世人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可能是想給剛剛滿2歲的孩子留下母親對生死的看法,或者僅僅是想在離世之前記錄下自己短暫的一生。無論乎哪一種,都是作者獲得最後滿足的方式。

而讀者對於這本書的看法或者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東西,我想那是非常個人化,結合每個人經歷所得來的。

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叫我看到了一個人,一個在世俗看來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麪前的經歷和態度。在我不算長的人生階段而言,說見過多少生死那是虛假的,不過身邊也有那些短暫和遺憾的逝去。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思考死亡這件事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意義。可能是來自於父母日漸衰老的身體,自己越離越遠的距離。

如果是對於我來說,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於是甘願花費數以萬元在延遲衰老這件事上。可以讀完《此生未完成》這本書,突然明白,對抗衰老不是通過違逆生理變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視它,見證它。這本書是于娟女士的回憶錄,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求學經歷以及治療過程。每個過程都讓人感受到一個偉大的女人對抗生命的過程,她勇敢的面對生活給與的各種困難,也感激命運給與的所有饋贈。書中很多她對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讓我受益匪淺。

他讓我知道一個優秀的女人必定是美麗的,這種美麗不是指皮囊膚淺層面的,也不是來自於世俗認定的,而是來自於靈魂深處的。那是一種強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認同感,這種會散發光芒的本質,即使面對生死也可以開出一朵花,不僅能安撫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來自於一位大學好友,在她研究生畢業的前夕,堆滿了雜物的宿舍裏,淘來的。那是2018年的6月。時隔我讀完這本書兩年半的時間。這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贅述起來一言難盡。可是真的概括起來,不外是換了兩個工作,搬了一次家,換了三個室友,分別了三個朋友,然後與這位大學最要好的同學,心生隔閡漸行漸遠。你看2年的時光,無數難熬,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就像于娟這本書一樣,不過是雲淡風輕的匆匆而已。

確實是在擁有它兩年半之後,深陷在人生最複雜的感情生活之時,才翻開它,而讀完的此時感到萬分慶幸,因爲確實從書中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這種寧靜來自於娟女士強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無畏的對抗病魔,讀後感m讓我見識到自我的脆弱和狹小的見識。于娟女士還在書中的有兩個觀點讓我受益匪淺,一是第四部分講故鄉的,將自己與家人之前的親情,與故土的牽絆深刻的記錄下來。

可能是同爲異鄉遊子,同爲家中獨女,這種牽絆是有相同的感觸。二是第六部分講生爲女人的',記錄了她身邊很多同性在愛情和婚姻面前的態度,拜讀這本書時,正在受盡愛情的苦。反而她的這些記錄,讓我知曉那些對於年齡和獲得愛的焦慮都是不值一提的,因爲只有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和內心的篤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來。

不想說有些人身體雖然死了,但是靈魂還活着的俗話。我想于娟女士這般陽光灑脫的人來說,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種形態。《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對於一個問題思考過後的總結而已,那是她對於自己人生的一種認可。那如果有幸在夢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話,希望可以告訴她,我曾拜讀過你的文字,它給了我一些力量,讓我對生活有了另一種角度的認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3

有點膽戰心驚的看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膽怯是因爲怕從書中看到太多的生死、離別、掙扎及不捨。書買回來放在那裏好久了,雖然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她的博客,領略過她面對死亡依然能夠談笑風聲的境界。但還是不想或者說不願去看。于娟的知名,在於她有一個博士、兩個碩士的名銜,在於她畢業於復旦、留學於歐洲,在於她在兒子剛滿14個月時突然查出的癌症晚期,且病症已全身擴散,用她的話來說應該是侵入骨骼,連骨頭都全是黑的,猶如已被蟲蛀、渾身是洞的枯木,已經無法支撐自身體重,稍一碰撞,就是真真實實的粉身碎骨。還在於,至始至終,她都能用調侃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病入膏肓,堅持記錄自己的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無它,只爲能警醒世人,以免後繼有人。看書,看到的是她對父母兒子不得不承擔死別的哀痛,對老公不離不棄、砸鍋賣鐵、肝膽相照的憂心,對朋友不計得失、傾力相助的感恩,對醫棍騙子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寬容。一個多麼好的女子,有着優秀的學歷、滿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人生不過如此。

偶而舉杯邀月、嘆悟人生,也不過是小資情調的釋懷而已。怎得一轉眼間,一切的幸福化爲泡影,面對的是病痛折磨、死神威脅以及傾家蕩產的人生顛覆。想到的都是生活中最爲鎖碎,最爲簡單,最爲平凡的.,平凡得讓人覺得不值一提的事情。從前聽一首歌,“再回首,雲遮斷歸途,再回首,背影已遠走,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着我。“是啊,再回首,總得有”首“可以再去回顧,幾十年的光陰,夠你回首幾次方休。即使回首也僅僅只能回首而已,送人穿越的時光機器還在人們的念想之中,想來終其我們這代人一生也不可見矣,何必苦苦回首,頻頻回顧,搞得自己腰痠背痛、心力絞碎,畢竟,前面的纔是自己要走的路。十字路口,糾結的是怎樣決擇,思考的是選擇後的結果,所以想到的只能是現在、明天以及更多的以後。

人生苦短,不過大浪一沙,轉瞬即逝,前人有太多的教訓讓我們反思總結,卻依然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後繼之人,前赴後繼,當真是視死如歸啊。于娟,娟者秀麗也,一個美好的名字,一個曾擁有着秀麗人生的女子,用她豁達的態度及警示的語句告訴我們學會珍惜。逝者已逝,斯人已去。她告訴我們這世間名、利、權、位不過浮雲。有拼盡血肉之軀急功近利,爲滿足體驗成就或虛榮的物質慾望,不如珍惜與父母妻兒相聚天倫的平安祥和。如若不信,大可問問那些已然掙扎在生與死之間的病患,有哪一個不是說捨得了房子、車子、名利、權位、錢財來換取身體的安康,家人的平安。平淡即幸、平安即福,此爲幸福。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4

“生命是一條永不回頭的河,不管發源地何等雄偉,流域多麼寬闊且肥沃,終有一天,這河必須帶着天光雲影流向最後一段路。那閃爍的光影不是歡迎,是辭行。”我從未對哪本書有着如此複雜的感情,對於于娟的這本《此生未完成》,我是又期待又懼怕。還未讀完時,便刻意放慢閱讀的速度,卻又被書中所描寫的人生經歷所吸引,漸漸沉迷其中,忘了時間。恐怕是因爲書中所描繪的人生已經落幕,就像是一條永不回頭的河流,已經匯入了浩瀚大海,而我每讀過的一個字都已經絕版,世上不會再有于娟了,這樣一個平凡卻擁有着異於常人的.勇氣的女子了!

可合上書頁,除了對佳人已逝的傷感之外,心中卻充盈着一股暖意,或許是來自於關懷過於娟的每一個人的,或許是于娟對於土豆、光頭的愛與不捨,又或者是因爲這本書而感悟到的那些人生哲思。

涓涓不壅,終爲江海。于娟的生命已從一條小小的溪流,經過人生的磨練、命運的玩笑後,匯入了浩瀚的大海。而我相信,最後的天光雲影,那一羣羣人給予她的關懷與幫助也切切實實地溫暖過她生命最後的時光。

而我們仍在溪流中漂泊前行。慶幸有如此的文字指引着我們,繞過坎坷的地帶,一路飛馳前進。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5

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所留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這段話“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此生未完成>>讀後感。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讀完之後覺得作者說得很對。整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堅強並樂觀的對抗病魔,但天不隨人願,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年輕的生命。在她的生命日記中,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細節,以生死經歷總結出許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觀點,讓世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總結出“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真諦。隨後還敘述了她對愛情和女人的看法。

讀完整本書,讓我敬佩的是她面對癌症的那份堅韌和勇氣,以及在遭受病痛折磨時還能爲世人留下精神財富的那種豁達和樂觀。但是卻沒有給予我想象中的震撼,亦或是我沒有親身經歷,亦或是我人生本來的感悟就是作者所最終感悟的。

她是復旦大學的博士,又有着令人豔慕的出國經歷,所以她也有着事業的野心,不斷地發表文章,不斷的研究課題,在二三年之內成爲教授等,都是她對未來的強烈期待。而我,卻沒有這麼多的高標準的期待。或許有些人認爲年輕人沒有高遠的奮鬥目標是墮落的,不知進取的,所以我的目標在他們看來或許是爲自己解釋或掩飾的藉口。呵呵,這也符合通常觀念。其實,在我的世界裏很簡單,我的目標就是安安穩穩生活,孝敬父母,讓父母快樂富裕的過完一生,不給自己留有一絲遺憾,這一切都與榮華富貴無關。在我的心裏,總感覺他們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他們快樂了,我就快樂了,他們若不快樂,那我的這一生註定是悲傷的。

我出生在一個五口之家,慈祥的父親、能幹的母親、優秀的哥哥、還有和我一樣的妹妹。生活在農村,生活在這樣一個靠父母親勤苦勞動才撐起來的家中,我沒有覺得多苦,感覺到的卻是溫暖和滿滿的愛,這份愛在我們圍坐在桌旁吃飯時成長,在我們夜晚一起酣睡時成長,在我們一起在地裏勞動時成長,在我們因爲距離相隔瘋狂想念時成長…….太多太多的成長讓愛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生根發芽,最後紮在心裏成爲我們的一部分,伴隨着我們的脈搏,伴隨着我們的呼吸,不可分割。我的家或許是世界上最普通不過的.一家,但是在我的內心,一直覺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那種感覺常常會讓我忘了一切,不知所措。有時候這種幸福感也會讓我感覺害怕,害怕消失,害怕失去,害怕深愛的父母不在身旁,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承受。這種未知的擔憂會讓我常常流淚。也許想法太傻太幼稚,但我寧願揹着這份傻這份幼稚,來用心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此刻,腦海裏盤旋着太多溢滿感動的畫面,小時候,父親爲我和妹妹溫柔的梳起辮子,悉心的照顧生病的我們,給我們做着好吃的飯菜,還在飄雪的日子爲我們搓洗衣裳,推着帶煤的自行車迎着冷風艱難的領着我們去找給別人量體裁衣做衣的母親……這一幕幕清晰的出現在眼前,還是會令我感動萬分,這些感觸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現在他們原本光滑的臉上爬上皺紋,結實的身體變得鬆弛,堅強的心態變得脆弱……親眼看着父母隨着時光的催蝕,慢慢的發生着這一切一切變化,我的心又怎能不心疼?時光在人心裏積累愛的同時又摧毀了太多美好的東西,我想我沒有我想象中的堅強。

言語至此,已沒有更準確的詞語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唯有在心中細細體會。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6

活着的時候,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明白,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呢?——By于娟

這本書是于娟在生與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的一年多的病中日記。這本生命日記,記錄了這個平凡的女子作爲母親、妻子、女兒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她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情,在赤裸裸地反思生命的意義。

她在博客中寫道:“我也曾爲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乾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名繮利鎖,權牢情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人多爲這些東西所困,而忽視了那些真正值得珍視的東西。也許,和愛的人一起度過的那些時光,那些美好的回憶,才更值得珍惜。

微信讀書還沒有這本書的'文字材料,講書人在講述這本書的內容之餘,也加入了自己的三點死亡觀:

一是人生如四季輪迴,有生有滅;

二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三是不必等來世因果,凡事都是現世報。

正如史鐵生曾說過: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因此,認真過好每一天,勇敢去做想做的事;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不斷學習和進步。因爲死亡只是肉體的逝去,你做過的事,會使得你的生命得以在身後不斷延續。

最後,希望有一天,能做到毫無畏懼地直面死亡。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7

此次讀書會閱讀的書名叫《此生未完成》,還沒有收到這書也沒有百度,我就猜想這書應該是一個女作者寫的,並且是帶有遺憾,不捨,無奈的色彩在其中的。無論是男性也好,是女性也好;無論外表強勢也好,溫柔也罷,我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會有柔軟的一面。只是有的時候表達方式不一樣,又或是有些人不願將這柔軟的一面示人。我本身是個女性,自認爲也比較敏感。每每看帶有悲劇彩色的影視劇或小說,難免心裏難過,其實當然也是這種情感情懷的更讓我印象深刻,也更打動內心。可是看這樣的,還是要下定勇氣,因爲有的時候不願意觸碰內心最深的地方。

還記得2013年一部經典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最後一集李大仁問程又清: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那麼你今天會如何度過。後來程又青也這樣反問李大仁,李大仁回答他只要確認他是和程又青在一起的就好了。我羨慕如李大仁和程又青般的愛情。也認爲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李大仁和程又青是在一起的,那麼李大仁也會感到幸福吧。

也時常在書籍或微信上看到這樣的心靈雞湯。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麼今天如何度過。如何過着末日前的最後一天,才能讓此生不留遺憾。

翻看這本書的第一頁,首先看到的是這個作者的簡介。2008年,獲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7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2000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96年,高中畢業於山東省濟寧一中。她是一名講師,生前執教於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看到這裏,心中不免對她是羨慕嫉妒恨。其實是佩服她的了。覺得真是不愧是名貨真價實的學霸。同時她還有其他的身份:她是一個兩歲半孩子的母親,一個四十歲男人的妻子,兩個六十歲老者的女兒,幾個失學兒童的資助者,很多人的朋友。她早已爲人妻,爲人母。我真的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她離開的時候是這樣的一番心境。

在第一章節的時候,她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我想講的是,我也是這樣認爲的。雖然我也熬夜,但我有的時候熬夜不是爲了加班,有的時候熬夜是爲了追劇,有的時候熬夜是爲了一本書。也許是仗着自己年輕吧,一直不斷不斷地透支着自己的身體,挑戰着自己的極限。從小也聽說過要10點之前就睡覺,要早睡早起。尤其是女孩子,熬夜真真的對皮膚不好。好吧,我要培養自己的良好的習慣,從不熬夜做起吧。如果不熬夜這個習慣堅持一年,獎勵自己一個小禮物。哈哈。

第二章節,透過生死,你會覺得名利權情虛無,你任然是你,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別人在談論你的實話,你忘記你是誰而已。現在的我真的還無法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因爲我還沒有名利權情,因爲我還小,因爲我還沒有見過什麼世面。但是我覺得人生在世,總要留下些什麼,追逐些什麼的。不然不是虛度光陰了嗎,不是想行屍走肉了嗎。我不相信什麼前世今生的,我只知道,人死了,會睡好久好久的。舒服是留給死人的,肉體就是用來折騰的,難道不是嗎。

我打動我心的章節第三部分:我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育2成才,單可以用今天的行動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的媽媽不是懦夫,所以你在人生裏,遇到關鍵的人與珍貴的事,要積極爭取,可以失敗,但是不能放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小的時候聽到這歌的時候,每一次都會哭紅了眼睛。這個我真的是能體會的。于娟老師不是懦夫,將來她的孩子也必定不會是懦夫。她們都是勇敢的人。“遇到關鍵的人與珍貴的事,要積極爭取,可以失敗,但是不能放棄”。從小到大,我似乎沒有爭取過什麼,似乎真的沒有。爲什麼?我反問我自己,我特別差勁嗎?不,不是的。可能我還沒有遇到關鍵的人和珍貴的事物吧。

計劃很多,覺得人生很長,其實不然。一旦站定思考,發現半輩子已經過去,轉身發現最重要的幸福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享用,此乃人生最大的悲哀。也常常看些心靈雞湯,也聽過要珍惜身邊的人事物。看來真的是時間不等人啊。在小學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慢,真很不得長大成人,可是現在呢,恰恰相反了,覺得時間就這樣從指縫中溜走了。照照鏡子,發現了些許的白頭髮。說說都是淚啊。

我的`房間很小,我就把窗戶開得很大。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諾言許的很輕。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的很滿。我的喜悅很少,我就把笑容積的很多。每個人的起點都不一樣。我們沒有必要和別人做比較,我們就和自己賽跑。缺什麼,就填充什麼。什麼不會,就學習什麼。

雖然我佩服於娟老師的才華,她的過往。但是我不想成爲她。就像她提到的,實在太苦了,太疼了,太無奈了。現在的我,真的是還不夠強大。還如同孩子一般。

我想做我自己,我想當我老了的時候,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不是爲了生活生存。我想當我快死的時候,我是不留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的。如果人的壽命是100歲的話,我現在處於生命的四分之一的時候,現在想明白還不晚呢。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8

“世間的一切,隔岸看花、風淡雲清。”------于娟

偶然的機會看到朋友的日誌中提到這本書,當時就Q上詢問,第二天豔陽高照的大中午跑去借了回來。當天下班後便開始捧書夜讀,未曾想到自己竟只看了前序,就已經不忍再看了。

我,應該屬於那種純粹的易感人羣,是的,無論自己還是旁人的歡愉、悲傷都足矣讓我心懷感傷。於是,擱置了幾天,調試好自己的狀態,今天重新開始完整的閱讀了這本書。

似乎,很多警世真理都是在生死臨界點閃現的。

“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着的意義?”

“人們都眷戀“名利權情”,但實際上生命中它只是一部分,不能只是短暫的去看待;因爲最終,“名利權情”每一樣都是無法帶走的。透過生死,那些都很虛無,那些無非是在別人議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

于娟,她,從小成績優異,畢業於上海交大,後獲挪威一所大學碩士學位,後又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正當她風華正茂、爲人妻初爲人母的時候,遭遇重疾病竈,依然用如此陽光、可愛靈動的文字,來記錄一個女人三十多年的風華歷程,和那最後的一年零四個月與病魔抗爭的那些日月。

就是這些跳動的生命的文字感動着我,激勵着我,影響着我,改變着我。

在閱讀的過程中,莫名的,總是有意無意的在她的文字中產生共鳴。

她是個好交友的人,但卻不知道該如何篩選真正朋友,她是個可以爲了朋友付出很多很多的人。揚塵散土,洗沙留金。癌症,讓她知道若有後世,誰是她應該付出的人。

我自認爲自己也是個好交友的人,也同樣有着她同樣不懂分辨篩選真正朋友的弱項。好在每次發

生問題的時候,事後自己會自嘲自解而過。看過這一段文字,我靜靜的靠着,微微閉目思考着。。。

她生病之前,從來都沒覺得自己性格不好,病後纔不得不承認自己太過爭強好勝、太過喜歡凡事做到最好、太過喜歡操心、太過不甘心碌碌無爲。。。這些都源於,之前看不穿。

看不穿。。。這三個字,讓我好好思量思量。不是麼?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不是不明白,不是不清楚,就是看不穿,而已!但,想要看穿,說難麼好像也不那麼難;說簡單麼又不那麼簡單。

再大的苦痛,都會過去。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

如果在開始閱讀的時候,還會偶有流淚;當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突然變的堅強起來,暮然的。

人但凡有慾望,就會辨識不清真相,就會誤判,就會被騙。哪怕這種慾望,僅僅是求生。

生,或許只有在相對臨界死亡的時候,才凸顯它的重要。求生的慾望是無法抑制的,自然的。

我的房間很小,我就把窗戶開的很大;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諾言許的很輕;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的很滿;我的喜悅很少,我就把笑容積得很多。

看到這個篇章的時候,不由的想起張愛玲的小說。愛,或許說感情來的更貼切些,因爲愛這個字的.保鮮期太短暫了,而感情卻是長久的。于娟說,“任何東西,得到之前,不要輕言珍貴,失去之前,不要輕言輕賤。”歲月無痕,偶爾發現內心深處總有點點空白,沒有被填滿的原因,或許是因爲“那塊空白是專屬的”緣故。一切美好的總是在回憶中,誰都不例外。

我不是舊年那個雨巷結着丁香般幽怨的姑娘,我只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在雨裏走。

好有共鳴的一個場景,我不是個張揚的人,任何時候,包括淋雨。或許會有朋友在雨裏大呼小叫、蹦跳雀躍,而我不會,我只喜歡靜靜的走在雨中。對我來說,那個時候是可以靜數心事、整理思緒的時間,喧囂的世界中,那一刻的寧靜是屬於我的,透明的、簡單的、寧靜的小空間。

再遠的飛行也要着陸,再長的旅行總會回家。這一刻,你是一隻鳳凰,在涅槃中得到永生。------光頭

書,讀到光頭寫的後記,基本已經告一段落了。光頭,是于娟對老公的愛稱。

而看書的心情,也由最初的淚如泉涌、不能自制,到現在可以平靜的看待這本書,我想這應該歸結於她的文字給予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感謝她在走完生命最後歷程,留下的點滴筆記,給生着的人已警示和鼓勵。

娟,走好!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19

《此生未完成》讀到不足五分之一處,就幾次因雙眼朦朧而掩書無法再讀,看過很多書,唯此書讀得最艱難,讀得最緩慢。我有讀書做記的習慣,但大多是讀完之後再做讀後記,唯此書不然,因爲心中有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的感動需要即時的抒發,於是,看幾段一個感動便在電腦鍵盤上噼哩啪拉敲下一些文字,或是錄下一段讓人感動與難忘的字句,閱成五分之一處,我不知是第幾次掩卷,敲下了這段文字。

無法將一些思維串連起來,讀到哪兒便感動到哪兒,我只能將我的感動與思索以零星的方式記錄下來:

、生命中有很多瞬間的感動,而有一些感動即使是瞬間,卻可以長長久久的駐在我們心間,在某個無人的時刻拿出慢慢體味。

、土豆的聖誕節,我看到,有些不帶任何功利的情感,付出的那怕僅僅是一個聖誕裝飾綵球,可那也能算是人間大愛。如果不認識,只是偶爾的一次耳聞便給予我們對於陌生人力所能及的幫助,那個幫助也許從物質的形態來看微忽其微,但也許對於你所幫助的人卻是其人生中不可或滅的永久感動與一條流淌在他人心中冬日的一條寬寬的暖流。(讀土豆的聖誕節一章)

、某個時候,也許生比死更加痛苦千萬倍,選擇死可以很簡單,而選擇生卻需要極大的勇力和恆心。

四、我們的生命,這個軀體,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開始,精血緣於父,皮囊來自十月懷胎經過血盆洗禮的母,再後來,遇到了你生命中那個沒有血緣之親卻勝似親人的那個甘心情願爲你苦爲你累的另一半,之後,另一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出現了,上帝最偉大的傑作——你與他生命的延續,你可以爲之付出一切的寶貝,也許你的離去並不會同時終結他們的生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你的離去,可以嚴重的影響他們存在於世的生活質量與心情佳寧。

、人,是身體與精神的組合體,如果精神一旦坍塌,那麼身體不過只是一具行屍走肉。那個離去的'人倒是一走百了了無牽掛了,可那些活着的人呢?在你走的時候是不是同時也就帶走了他們的魂魄,這樣子,走的那個人是不是太殘酷太貪心了呢?所以,生命——絕不可以輕言放棄!絕不!!

、朋友不分貴賤,地位不在高低,也許有些關係在某些事件未發生之前你早已忽略或是已經忘記了的卻因爲某事的發生,他會以某種獨特的方式帶給你心靈強烈的震憾,一如書中那位一輩子種田的於媽媽的老友,那個爲了講綠色環保而獨自一人跑到山裏兩天兩夜逮回一化肥口袋活哈蟆再從山東背到上海只爲給朋友之女治癌的偏方之藥,其滿腔的真情誼與不容置疑的純善與質樸,若遇此事,恐怕窮我們的一生也是難以回報的。因爲,此事與金錢無關,只關乎一個"真"字,而能真正做到"真"的,這世上能有幾人,而能讓我們做到"真"的,又能有幾個,何況只是爲着一個多年不見老友的女兒,我們能否付出此中"真"意??

、對於小瑞(劉恆女士)的決定,與于娟一樣我認爲她此舉有些微的欠妥,雖然,她的決定不容外人所評判,她以她的生命完成了與新生命的交接,那心甘情願無悔無怨的交換除了大愛更有期翼。可是,我更擔心的是,走時,劉恆女士會否捨得將孩子放在這個沒有母親的塵世裏,沒有母親的孩子在這塵世裏想媽媽了怎麼辦?那麼,劉恆女士用生命換來的愛女除了賦予了一個新的生命,你是否沒有盡到一個做爲人母應盡的職責,那麼,這個換取是否值得重慮?雖然,你是不悔的,可是當在你走的那一刻,除了滿足了你此生做爲女人的圓滿外,是否果真沒有一點遺憾?

、一個七十五歲高齡,身重一百一十多斤的老頭,竟數十五年如一日的全心全意細緻入微的照顧着一個身重一百五十多斤的脾氣不好小孩一樣的癱瘓老伴。什麼是天長地久?什麼是深情句讀?此夫妻便是詮釋。(讀孔雀爺爺一章)

、"活着就是王道",簡單的六個卻道盡了生存全部的意義,此爲基石勿庸置疑。

下面附錄的是書中一些讓我爲之動容的句子:

急救室應該就是地獄的隔壁。

我還是沒有哭,不是因爲堅強,而是因爲痛得想不起來哭,那個時候,只能用盡全力頂着。如果稍微分神,我就會痛得暈厥。我不想家人看到我的痛苦。

別人化療時那種五臟六腑的難受我也有,只是,已經不值得一提。

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別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哪怕就讓我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媽牽着土豆(于娟之子)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願意的。

還有那個也是青年學者的丈夫光頭,天天爲全身骨頭壞死、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擦屁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求老天讓你活着讓我這樣擦五十年屁股。"

人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非常幸運的,而能真正在所不惜即便拼命也要盡其所能達到目標,我覺得是幸福的。

其實,家屬遠比病人更痛苦,因爲病人的苦是肉苦,家屬的苦卻是心苦。病人生病了可以牀上一躺眼睛一閉,而家屬卻要去扛山過海絞盡腦汁想辦法跑路子,自己滿肚子苦水還要強顏歡笑,自己已經鬱悶得要撞牆還要去面對心情更加陰霾的病人,去做病人的心理輔導師。病人家屬纔是真的苦,纔是真的偉大。

作爲病人的我們活着,是因爲他們的存在。病痛讓我們失去了一切幫助他們的能力,我們突然從並肩作戰的伉儷變成了他的負擔,我們身有愧疚,這種愧疚太過正常,但是不要讓這種愧疚成爲病人與家屬的隔膜和更深重的負擔,對家屬仁慈、對他們溫柔、對他們悲憫,不要去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這是我們僅能做的。

雖然生病讓生命變得很痛苦,但是有更多真情讓我們不能放棄,雖然生病讓生命變得很慘淡,但是有更多美好讓我們不忍放手,所以,讓我們選擇一起堅持,一起戰鬥。

無論有多少理由可以輕生,但是在最後那一刻,總歸有對這個世間的不捨。

我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育子成才,但可以用今天的行動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們的媽媽不是懦夫,所以你的人生裏,遇到珍貴的人與關鍵的事,都要積極爭取,可以失敗,但是不能放棄。

我想做個讓兒子驕傲的媽媽,至此一點,無論任何地步,我都不會選擇自己走,哪怕,萬劫不復的痛。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0

“珍惜當下,不留遺憾。”大家常常贈人祝福時會用類似的話。那如何算是珍惜當下呢?看《此生未完成》讓我們對於娟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儘管于娟自認此生未完成的事有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若厄運如彩票一般總是讓人失望,我相信于娟未完成的事都能一一實現。而堅信這一點的理由是:于娟前30年正如她自己的規劃那樣,可以說是順風順水,接姥姥來上海天天吃楓鬥也不無可能。是多少莘莘學子羨慕、奮鬥、希冀的對象。

于娟的母親是我讀文章時最覺得不可思議的,她和于娟可以說是心有靈犀。她知道女兒需要她做什麼,她能理解女兒的想法。憑我近30年的生活經歷:不管是自己的母親,還是朋友的母親或是同學的母親能像于娟母親那樣,在女兒生死時刻還能遠離女兒,去完成她未完成的事。一般的母親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如此的。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理想的母親,母親萬歲!

讀到娟姐最幸福的時光(嵊泗懷孕期間),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爲我親身感受過嵊泗和即將爲人父母的喜悅。我想我更能理解娟姐當時的幸福。在半個月前因工作剛去過嵊泗,對嵊泗的情況比較瞭解(跑業務走遍了整個集市),嵊泗縣共7個鄉鎮:菜園鎮、洋山鎮、嵊山鎮、枸杞鄉、花鳥鄉、五龍鄉、黃龍鄉。但所謂的嵊泗一般是指嵊泗島,它是嵊泗縣最大的島,我也只去過這裏。它只有唯一一個集市在菜園鎮,可以說菜園鎮基本是嵊泗商業的全部。據當地居民以前都靠打漁爲生,基本家家都一樣沒有什麼錢,所幸前幾年發展旅遊行業大搞建設拆遷讓他們成了暴發戶,他們可能有幾套價值百來萬的房子,但他們賺着2000元一個月的工資度日。隨着旅遊業的發展,物價飛漲到當地人吃不起以前天天吃的海鮮。在嵊泗唯一的感受:涼爽的海風,新鮮的空氣,慢節奏的生活。

光頭哥可謂是把老公角色扮演到極致的人。作爲理工男,他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他們的愛情不會因爲天南地北的分居被稀釋,因爲他們生活都無比的充實,甚至連一點點間隙都沒有。我知道光頭哥最大的.遺憾是黃山事件,我相信娟姐把此事件寫給後來人儘管是大頭,以自己的真實經歷來幫助那些無助、迷茫、亂求醫的人,儘可能的讓他們少走彎路,多留時間和金錢去尋生路。還有一小部分是寫給你看的,她更多的是強調自己的堅韌和自己亂混了頭,如此簡單的騙局都能深信不疑。其實娟姐怕你對此事耿耿於懷,儘管你們都是那麼瞭解對方,不過她越是瞭解越擔心你。

娟姐的偉大在於自己都朝不保夕了,還能找到自己人生的興趣,開始寫文字把滿滿的正能量和正解傳遞給後來人。正如她所說的那樣,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直到生命的盡頭,娟姐堅信自己會更強。她要給寶寶、親人、朋友以及關注她的世人留下一份獨特的思辨財富,給人勇氣、激勵與愛。特別是後幾篇對同學,朋友婚姻和生活方式的描寫。特別是描寫陳世美和秦香蓮的那段,用輕鬆幽默的方式稱他們爲同學,用現代的眼光挑戰古人的認知觀,充分展示什麼是“愛”。畢竟我們不能要求自己的配偶不進步,我們只能要求自己和自己的配偶保持同速進步。那樣大家的認知和價值觀纔在同一個平面。如果守不住,那就放手好了,講理需要付出代價,對一個讓你傷心的人,何必糾纏過多?你以他付出已經夠多了,何必再多花心力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在我看來偕老之人,朝夕相處都不能同速進步,肯定是不夠努力和惰性使然,人一旦沒有信念和毅力就變和豬差不多了。儘管有人會說那樣的人,難道當時瞎了眼不知道?我的回答是:每個人不同的階段的努力展現出不一樣的形態和形象示人,當時合適不一定現在適合,宇宙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什麼是永恆的。“變則生,不變則死。”在這裏好像也解釋的通。

正如娟姐說的:我們更需要明白,真正能對自己負責和可依賴的,只有自己。對於這一點我是雙手贊成,我把這一點定義爲一個人真正長大成人的標誌,成熟的人都是深深明白這一點,只是每人表述的方式各不相同罷了。不做一個只長年齡,不長心智的渾渾噩噩度一生的人。

人生總是要付出代價纔會明白活着的意義,只是每個人的領悟力不一樣而已,才導致付出的代價各不相同。娟姐的偉大在於儘量減小我們領悟的成本。

最後祝:小土豆和光頭哥幸福快樂!我還幻想着小土豆你長大接過姥姥手中的能源林爲祖國能源發展和環保改革添磚加瓦。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1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與其說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位母親、妻子、女兒的生命日記,一位擁有兩個碩士學位、一個博士學位的復旦大學33歲教師在與癌症抗爭的一年又四個月時間裏,用十指輕輕點觸鍵盤留在博客上的日記。

2015年10月,我在網絡上得知“復旦大學女教師”抗癌的博客點擊量驚人,便抱着好奇心去瀏覽了幾篇,初看時把于娟的故事解讀成一個關於都市人健康話題的新聞快餐。越深入下去越發被她的文字吸引,索性買來一本細細品讀。讀罷全書心中的厚重感無以言表,這種厚重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爲她不幸的遭遇嘆息;二是那些優美的文字,平實無華的表露卻能承載如此豐厚的情感和心路歷程。

細讀之下,于娟的形象就在你面前漸漸飽滿起來。她美麗、自信、隨心、陽光的性格,她努力贏得了鮮花、掌聲、家庭、朋友、事業……正當她準備着開始更輝煌的人生階段時,她被無情的病魔推入了深淵,她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嚐盡了人生的極致痛苦,但是她沒有怨天尤人,她面對生死還是那麼灑脫,在苟延殘喘中寫下了這些優美的博文,是盡一份幫助人世人的願望和責任之心,還有愛心!這是多麼可愛的一個人啊!

她的文字深深的、淡淡的。但是卻直擊人心。最後我想用於娟朋友寫的一首詩結束這次的分享。“你笑着,盈盈的笑,讓奔逝的生命充滿四射的活力;你揮灑地寫,悲和喜,告訴人們生的意義”。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2

前一段時間有些忙,很久沒靜下心讀書了!又由於這個平臺一直沒出這本書,所以買了紙質版[捂臉][捂臉]我不知道又或者可以說,不太能表達現在的感受,怎麼說呢!應該是百感交集吧?我應該算是很平靜的讀完了這本書!我這個年紀應該沒想過死亡,我天真的認爲:我還小,我也不用想那麼多,其實不然!是的,在父母面前,我們永遠是個孩子,可是呢?他們不會老去嗎?一個人,隨着她讀的書越來越多,心也會越來越大,路會越來越寬。自然而然的,身邊的人也不停的更新,然而真正不離不棄,對你掏心掏肺的,只有生你養你的父母。提及父母,我大概明白了,我的一生中有很多可能扮演的角色:母親、妻子、戀人、朋友。但是,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必然扮演着一個角色:那就是女兒。

這本書裏有這麼幾句話:“在復旦讀博士的時候,導師無限感慨說過一句話,父母盼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往往享受不到和所謂有出息的孩子享受天倫的樂趣。即便知道如此,父母仍然寧願自己孤苦勞累還是希望子女有能力遠走高飛好有出息。”沒有人問過我:你覺得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但是現在我想我大概知道了,即使世界在變,身邊的人在變,生活在變,但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不是嗎?此書的前兩部分,我想到了一個曾經教我箏的舅祖母。相似的情形,可是人物設置的角度不同。

在這裏,面對每一個與癌症作鬥爭的勇士,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表達我的想法與感受,除了敬佩與心痛。真的,我見過很多的生死離別,不是說麻木,是累與痛,我見過黑髮送白髮的,亦有相反的;撕心裂肺的痛與無奈,問蒼天爲什麼不公?我不想多說生命中除了親情,還有朋友與愛人。因爲愛,所以有了下一代,當然,很多人也選擇了將就與現實,我喜歡書裏的這麼一句話:“如果說這是一場愛情,不如說是一場情事,如果說是一場情事,不如說是一場流年。算了算,好像我經歷了一場流年與一次放逐。”書中還有這麼一句話,我曾反着說過:一個成熟的人,身後有多少異性階段性地爲他或她這般的成熟付出代價?我們又究竟要經歷過多少個自認爲重要的甲乙丙丁,才能達到所謂的成熟?我不知道作者所寫的'平川之愛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希不希望他寫的是真的。但是,我很贊同第一段話。就像有些友情是變了味道的,又或者是漸漸陌生的,緣分這個東西,給你希望又給你絕望;很多關係,也不知道可以維持多久!能做的也只是盡力罷了,不是嗎?!換個角度,于娟雖然逝世了,但是我認爲她是幸福的,即使她身邊的人認爲她是不幸的;除了不捨家人、孩子、丈夫,可是這些都是她曾抗戰癌症的痕跡,他們存在,存在於人間最美的家庭生活裏,他們是一個整體,即使逝去,也永不分離!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3

感謝于娟,感謝《此生未完成》, 讓我想開了許多,放下了許多……

看完這本書,內心深處總有個聲音, 一次又一次,問自己, 這輩子,你爲什麼而活,爲誰而活? 你真正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奮鬥一生,再輝煌,再耀眼,終有塵埃落定的一天。 到頭來,就會發現,名利權錢,沒有一樣可以帶的走。 你能帶走的,只是別人對你的思念。 所以,對自己好一點,對別人好一點, 該讓渡的讓渡,該放手的放手。 成全別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 做人,簡單點,再簡單點,纔會開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讓自己那麼累心? 有什麼可以爭,有什麼值得爭的呢? 身體健康,生活無憂,家庭和睦……

這些無法開出價碼的',比什麼都重要。 真正是,人世間最貴的,往往都是免費的。

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吧,總有一天,所有擁有的都將失去。 到那時,會有多少人思念我?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4

這本書看完有段時間了,伴着真空泵隆隆的聲音,現在開始寫讀後感。

作者于娟,女,79年四月生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執教於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患乳腺x於今年四月份去世。

第一篇序是周國平寫的,他說于娟是個擁有優美個性和聰慧的悟性的可愛女子,結尾處唏噓地感慨蒼天不仁。

扉頁上寫着這樣一個疑問句: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着的意義?

是的,這本書記錄了于娟在身體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樣子後,仍然思考着、探尋着活着的意義。于娟及她的家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表現出的堅強讓人敬佩,他們對於彼此的信任更讓人敬佩。正是這樣的信任,成全了于娟,讓她對於活着的認識有了新的高度;也成全了讀者,有機會了解到這些認識,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感謝于娟,更感謝她的家人。

“每個人出生,都有一個只有媽媽才知道的出生故事。世上人人不一樣,但是所有的媽媽都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換一命的勇氣生下你的。”看到這段文字是在從家到學校的公交車上,眼淚就在別人奇怪的目光下不管不顧地流下來。媽媽生我的時候陣痛持續了三天多,因爲醫生說順產的孩子健康,她就一直堅持到順產。她真的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換一命的勇氣才把健康的我帶到這個世界面前。

面對死需要勇氣,面對生同樣需要勇氣,感謝溫暖柔弱的媽媽如此勇敢地給了我生命。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

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病痛和治療的摧殘沒有讓于娟掉眼淚,而聽到兒子土豆奶聲奶氣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卻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在於娟最後的生命裏,有人慷慨的要爲她捐骨髓、捐器官;有人說可以第二天飛回來娶她;有人帶着活雞和“鉅款”大老遠來看她;也有人要謀財害命、趁火打劫……

死亡像一個放大鏡,讓于娟看清了人性的善惡美醜。死亡也像一個試金石,讓于娟試出了世間最珍貴的東西。

死亡,告訴于娟什麼是活着的意義。

感謝于娟的無畏施,讓我們更近距離地探尋活着的意義。

周國平說,“如果於娟能活下來,她的人生一定會和以前不用,更加超脫也更加本真。”

是的,如果每個人可以先經歷一場死亡,再開始生活,那麼生活一定會更有意義。

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5

認真讀完《此生未完成》這本書,讀後我掩卷長思,不由思緒奔騰、感慨萬千,心中十分沉重、如鯁在喉,久久不能平靜,爲作者于娟的年輕、才華惋惜,爲命運的無常、多變喟嘆,爲人生的短暫、苦難深思。禁不住又一次叩心自問,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着的意義?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記實的書,此書以第一人稱、以樸素平實的語言,以作者的親身經歷、以作者的刻骨感受,記錄了自己由一個學富五斗、健康快樂的博士一夜之間變爲病入膏肓、萬劫不復的患者的真實境況。告誡生者要珍惜生命、重視健康。此書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豪情的壯語,可它爲何讓我讀到的不僅是感動遺憾,還有思索震撼?我想主要就是書中的記述太真、太實,太有參考價值、太有生命意義。

通過讀書,我們瞭解到,一開始,于娟是幸福的,她被幸運之神垂愛着,父母疼愛、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孩子可愛,她活得充實而忙碌,她的理想、她的才情、她的靈魂使她的笑容永遠那麼爽朗那麼明媚,她是造化完美的標本。然而突兀的'重病、癌魔的侵蝕,讓她經受非人的天崩地裂的疼痛,毒瘤毫不留情吞噬她的身體,最終讓她的軀體一點點腐爛,讓她的生命之光一點點熄滅,無論她怎樣堅強怎樣勇敢怎樣忍耐怎樣抗爭,依然沒有掙扎的餘地、沒有求生的機會,只有死亡的步步緊逼和跌入深淵的恐怖來臨。讓人唏噓慨嘆、無可奈何,這也真是造化弄人、蒼天不仁。人活一世,到頭來都將殊途同歸、化作塵土。可貴的是作者明知自己死期及至絕路已來,依然爲理想而奮鬥,依然回顧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依然爲所有人警示祝福。她在彌留之際用心血用生命鑄就的文字讓每一位活着的人思索、徹悟、珍惜和明白,她於垂危於痛苦中給人們帶來死亡和生命的新感悟,滿滿的正能量,深深的、淡淡的。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她的人格如山花燦爛,高貴而有內涵,她的靈魂也必將如她所願,是一片蔥鬱的能源林!

死亡殘酷而苛刻,年輕的女博士于娟,她死了,死於風華正茂的季節,死於春暖,死於花開,死於悄然的遺憾,死於遺憾的悄然,世間夭折一株馬蹄蘭!若壽終正寢,死並不可怕,宇宙萬物,凡是生命的個體,總有終結的時候。唯有夭折的青春、破滅的希望、萎謝的火焰,最足以使人哀嘆,命運的悲哀和無奈,讓我胸中奔涌起不可遏止的情感雷電。

磨難可以增添人生的光輝,但是磨難太多,苦難太重,也會扼殺活潑潑的生命,就像冬雪太厚,也會凍死柑橘一樣。真想爲她吶喊:“世間夭折一株美麗的馬蹄蘭!”在風中舒展,悲涼且古拙。

誰不希望有順遂的人生?誰又希望多災多難,但是如果生活硬要把它賜予你,你也不用悲傷,只要有勇氣同它較量,就能把它化作財富。于娟,她不畏懼磨難、沒有辜負歲月,她是精神的勝者、是生活的強者!

我們生而爲人,有太多的理想有太多的追求,有自己的義務有肩上的責任,爲此,我們奮鬥我們努力,但是,千萬不要透支自己的身體,切莫用健康去得到資本,不要用生命去換取成功,那樣就失去了活着的意義,讓原本的生活本末倒置。不要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即使在痛苦無助孤立無援的時候,在必須獨自穿行黑洞雨夜沒有星光沒有月華的時候,在獨力支撐人生苦難沒有一個人能爲我們分擔的時候,請學會自己送自己一束鮮花,自己給自己畫一道海岸線,自己給自己一個明媚的笑容,然後,懷着美好的預感和吉祥的願望,堅韌地走下去,走過一個又一個鳥聲如洗的清晨。

流年似水,韶華易逝,如果沒有健康,一切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無。善待生命,寬待人生,且行且成熟,且行且珍惜。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6

今年得病以後,住院,手術,化療。原本忙碌的學習生活。也戛然而止。有了大把的時間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意中讀到了于娟的書《此生未完成》。

先是網絡裏的部分章節,有了強烈的閱讀慾望,於是在噹噹網上買下了這本書。書一到,手不釋卷的讀了起來。

《此生未完成》講的是于娟與病魔鬥爭的事,儘管最後主人公還是帶着遺憾離開了這個可愛的世界。書中的文字真切樸實,讀起來很多的章節感同身受。親情,友情,我們活下來的勇氣。

“哪怕讓我蓬頭垢面,站在街角,任千人踩,萬人唾,只要能看到我的媽媽拉着土豆從我的面前走過,送土豆去幼兒園——”讀到這,我淚如雨下。是的,愛才能使我們能頑強的生活下去的支柱。“在我得病以後,一些平日裏不走動的`親戚也是前來問候,善意也好,惡意也罷,都不重要。日久見人心”。是的,在治療的過程中,親人們盡己所能,出錢的出力的。沒人抱怨,沒有人來比較,有的就是同心協力,挽救瀕臨在走生命終點的我。

我是幸福的,我的病可以在短期內沒有威脅生命的危險。活着就是王道。活着纔有機會去欣賞這個美麗的世界,活着纔有機會去愛着家人,孝順父母,纔有機會去苟且的生活的同時,夢一下詩和遠方的生活。

《此生未完成》我是流着淚讀完的,讀的過程中,書中的主人公時而是我,時而是于娟。不過,還是要懂得活着就要懂得珍惜,活在當下。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7

哭着看完這本書,不知道自己爲什麼哭,是情到深處?還是內心孤獨?

我沒有資格去評價這本書,但是我對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深深折服,我對於娟的優美的文筆崇拜的五體投地!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請原諒我之前一直錯誤的認爲:只要活的久就會有奇蹟,甚至還以《琅琊榜》中夏江的經典臺詞:“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標榜自己的人生態度。)像于娟雖只有短暫的32年的人生,但她卻活出了100歲老人都沒有的精彩!她就是臧克家筆下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幾年前就關注過於娟癌症的新聞,嘲笑過女博士被假醫生騙的故事,但看完于娟親身經歷的文章,換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面對這麼大的變故,在生與死的關頭,處理事情也好不到哪去……

不要被知識分子的外衣所矇蔽,名校研究員、教授、博士、碩士我見的、接觸過的也不少,但他們大多爲了功名利祿,爲了豪車大房等身外之物忙的不可開交,遊走於“市井之間”、混吃混喝。披着“文化、文明”的外衣,實際已然成爲金錢的奴役。像于娟這麼高學歷、高智商又對人生有深邃見地的知識分子少之又少!

我很慶幸自己在30而立的年齡逐字逐句拜讀了于娟的傾心博文。我很感激老婆也在我的帶動下提前讀完。

高興也罷,痛苦也罷,長也罷,短也罷,我們終究要走完這一生。

于娟走啦,但她抗爭病魔的陽光的心態、她的從容不迫、她的豁達果敢的精神就像她沉甸甸的文字一樣一字一句都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裏、我的心裏。

顫抖的我用手機記錄這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想起了自己13年前去世的姥姥,4年前去世的姥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痛,這種情,此生我該如何償還?

想到了自己也近了30歲,想想還在爲工作、爲生存、爲溫飽而奔走。可憐中充斥着萬般無奈!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反過來又想,于娟的畢生所求、聲嘶力竭的呼喊:就是活着。一對比,反倒有了進一步努力的意義。

這,多少有點阿Q精神吧!縱然感覺現在有萬般不好,要在保證身體的.前提下去拼搏才更有意義!

于娟臨走前的篇篇文章都是生命的印記,對人生、生命意義的思考和痛徹心扉的感悟!我在想她這最後的吶喊給世人什麼警示呢?

1、健康是生命之本。沒有了健康,就沒有了生命。沒有了生命,之前的所有積累都會清零。

2、珍惜活着的每一秒。不虛度、有思想、有意義的活着。

3、看清功名利祿等一切身外之物。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引用於娟原話“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別人在討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

4、留下一點東西讓自己真正感動,如果能給別人帶來價值會更好。于娟的文章就是警示後人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我會讀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

5、有時間的話一定多陪陪父母和老人。想到這,看到這,別思考,去做就是了。沒有爲什麼!我知道對我們來說很難做到,但要努力爭取!

書中對人生的思考很多句子都可以作爲名言警句,事實上朋友圈裏很多點擊率超高的健康、人生相關的文章或多或少的引用過於娟的隻言片語。我讀書有做筆記的習慣,但這次時間關係,只記錄了最精彩章節的頁碼。

最後還是以于娟老師(請原諒我之前的稱謂沒有寫老師二字,叫名字相信符合于娟老師的性格,她應該不會介意吧)的話作爲結尾吧:

我的房間很小,我就把窗戶開得很大。

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諾言許得很輕。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得很滿。

我的喜悅很少,我就把笑容積得很多。

惜別,不捨……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8

《此生未完成》是年輕的學者于娟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中寫下的文字,平淡而真誠的文字獲得了讀者的關注。在書中,她說:“進入這個龐大的城市就像穿上了紅舞鞋,一直舞蹈旋轉,再也停不下來。也許停下的時候就是死亡的那一刻。”現在,她平靜了,像朵海上的浪花,卻把不平靜的內心留給了我們。

幸福在哪裏,是我們這一代人很糾結的一個問題。于娟找到了:幸福是哪怕當一個乞丐匍匐在馬路邊,只要能天天看着爸媽帶兒子土豆經過。土豆找到了:幸福是歌裏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幸福歸根結底是人類情感的滿足與需求,物質的多寡不過浮雲。上帝其實很公平,爲你關上一扇門就一定會爲你再打開一扇窗。停下來,想一想,再出發,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裏,慢慢走,終究能得到。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裏,慢慢找,也終究能知道。當世界一直往前快速奔跑,當身邊的世界都在提醒你,快,快,快的時候,可不可以停下來喘口氣,選擇“自我”而不是選擇“世界”?也許這樣才能不再爲了追求速度,而喪失了活着的意義。

于娟的這部作品把她的人生描畫得簡潔秀麗、從容淡定。這些文字或許比她的博士論文更有價值,因爲這是一個癌症當事者的痛定思痛。爲了能讓周圍活着的人更明白地活下去,于娟敞開了自己的心扉,以最真實的`經歷,最赤誠的情緒,把自己一步步走過的人生路完整的呈現給大衆。她說,她不想再有任何一個人像她那樣,手提着腦袋摸黑探索。縱使周遭黑暗,她願意化爲光,照亮你們的人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說教,也不需要所謂深刻的思想,透過她的文字,你就直接觸摸到她的靈魂,感受到她的呼吸、她的痛、她的愛、她帶你看盡這世間百態。她只希望她犯的錯,你不會再犯;她受的苦,你不會再受;她曾珍惜的幸福,你能比她更懂得珍惜。

孩童期一餐可口的飯菜帶來的愉悅,過年時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服時的欣喜,課堂上博得老師讚許後的自得,戀愛季節的熱擁輕吻,小生命在體內孕育成長的體驗……一切的一切,都是幸福。

即使在同一個人的心目中,幸福也不是單一不變的。時間的轉換,空間的更迭,激情過後的生活變得平淡,忙碌,瑣碎甚至乏味,日復一日的勞作帶有機械性。平淡的生活吞噬了激情,磨平了棱角,麻木了聽覺、視覺、嗅覺、觸覺,那些唾手可得的小幸福像細沙一樣被我們從指縫間漏掉了。歷經坎坷、挫折、磨難、失敗後取得成功,那種狂喜、大幸福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去體味的,但是散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碎片卻隨處可見,幸福從來沒有遠離我們,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觸摸,把那些碎片串起來,就是幸福的一生。

人生,不過短短几十年。少年的憧憬,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理性,老年的淡定,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幸福。

幸福在哪裏?問問自己,答案就在你心裏。

所以,感謝于娟,以生命寫下的文字《此生未完成——一個母親、妻子、女兒的生命日記》,感謝于娟,以生命喚醒我們認清活着的意義,感謝于娟,以生命指引我們找到幸福的根源。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29

在零零碎碎的時間裏,一點點讀完。

到生命盡頭,有癲狂、有樂安天命。但我在於娟身上看見的,是哪怕只能終日趴在天橋下,也想看見土豆拉着爺爺奶奶的手走在上學的路上。是熱愛、是不捨、是眷顧。

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想着裏面的無畏施。自己再多不順,比起來連小波浪都算不上。回過頭,才明白于娟對這個人世深深的慈悲。她沒有問爲什麼是她。在朋友戲言也想經歷着一切換一場大徹大悟的時候,她嚴肅而認真的說希望你永遠不會經歷這些;在病中爲了不讓家人擔心,強撐到底,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沒有活下來,也要告訴土豆,媽媽用盡全力去抗爭了,你要驕傲;在漫長而痛苦的治療中,她把這些感悟一點點記錄下來,不也就是爲後人留下點什麼嗎?人總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把肩膀放平,希望我們日後會平順一點。

也很羨慕裏面的愛情。于于娟、於光頭,隻字未提愛,但筆尖皆是深情。我是一個極致的'悲觀主義者,又活着快樂虛僞的命題中。所有的必定是會失去的,那就什麼都不要有好了。但看他們在大學校園裏面相遇、相戀,又在日後的時光裏,尊重彼此、相依相伴,情深至此,我竟覺得愛這個字變得溫情起來。于娟和光頭討論于娟走後,光頭日後的歸屬。我是一個多傻的人,在這裏瞥見了一種成熟的戀愛觀。

我想,若學會了什麼,就是含着笑,既是面對苦難,也是爲幸福。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30

早就讀完于娟老師的《此生未完成》了,一直想把感受記錄下來,奈何一直被瑣事煩擾,沒有時間和心思來整理自己的思緒,其實想想,得慶幸自己選擇了保險行業,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自己的人生,要追求的是什麼。

印象特別深刻,讀這本書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忘了聽誰介紹了一句,隨後立即就買來一堆書,一有空就閱讀,工作之餘怕自己荒廢光陰,之前也報考過一些職業考試,但是發現都太功用了,而且之前考的技術類的證書到現在也一直沒用上,哈哈。後來發現讀書真的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可能你讀任何一本書都不會給你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就像三毛說的那樣,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我們以爲我們看過的書都成爲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裏、談吐上,就像小時候我們吃過的飯一樣,你吃進胃裏的每一樣食物留存下來的,都會轉化成身體可吸收的養分,讓你身體能夠茁壯成長。類似的話還有很多,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每每自己迷茫、或者讀書真的一時半會什麼都改變不了的時候,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想想這些話,翻看之前讀書做的筆記,每次都能心滿意足,進而讓自己能夠淡定、平和的面對種種不盡人意。

進入正題哈,于娟很牛掰的人啊,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千萬人之中能出來一個這樣優秀的人才,實屬不易,想想我們那個小縣城的上萬名學生,不知道多少屆的學生能走出去一個跟于娟老師那樣優秀的,目前我還真的沒有發現。

她真的是用自己最後的生命來完成這篇日記,已爲人母,特別能理解她當時的處境,生是如何的艱難和飽受精神、肉體的摧殘和折磨,但是內心還是有強大的`毅力要堅持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賺的,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眼自己肉體裏分離出來的小生命,之前我是特別悲觀厭世的,或者對於生的慾望沒有那麼強烈,總覺得萬一哪天病了或者一命嗚呼了,那就隨緣。但是現在天天能見到寶貝女兒的笑臉,再大的委屈和煩惱也能沖淡,這應該就是母愛吧。我之前特別冷血,對自己的親人真的回想都挺刻薄的,說話特別傷人,最近一次回去看弟弟的一家,弟弟、弟妹都說我跟之前完全判若兩人,不管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親人都跟原來完全相反了,對於這種突然的轉變,都很詫異。我也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經歷了人生2件大事,一個是母親突然過世,一個是孩子的降生。我在大悲、歡喜中糾結了四年,一直不敢歡喜,沒有心思歡喜關於孩子的一切,包括給孩子過生日原來從來不提不過,覺得對自己的媽媽有負罪感。

現在想來,我要是經歷于娟老師的這種病痛折磨,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撐不下去,直接一走了之。。。不敢想。。。不敢面對。

於是乎,我就開始琢磨保險,既不能讓自己萬一得了大病拖累家人,還不能萬一哪天一命嗚呼,一分錢都給後人留不下......

不管是買保險還是做保險,都不能保證自己不生病,也不能保證自己能活百歲,甚至對於明天的各種不確定性也不能斷定,一開始我想到這些是恐慌的,在後來又全部讀完畢淑敏老師的書,哈哈基本畢老師出的所有的書,都收進我的書櫥裏了,以後在出的話,還會持續買入。感覺就是自己深入的去讀書以後,思索一些事情能夠很快的就解開心結,是的,物質上讀書是改變不了的,但是精神上的收穫、滿足,是任何物質滿足都不可比擬的。

最後總結心得———我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去拓展生命的寬度,餘生不長,要善待自己,進而也要善待周遭的人,親人、朋友、陌生人......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31

說來慚愧,自己自詡爲愛書之人,然而瞭解到《此生未完成》這本書並閱讀完還是前一段時間,距離這本書的出版已經過去了八年的時間,作者患病後的心路歷程以及細膩的文字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一個比較懶的人,雖然愛看書,但是總是懶得動筆寫一些東西,所以自己看完的書很多,但是能給自己留下深刻記憶的很少。

最近一直在看曾國藩的書,決心效仿曾國藩做事有恆,所以立志自己每看完一本書都必須有自己的感悟,並形成自己的文字。這是立志效仿曾國藩之後的第一篇。

其實,之所以很喜歡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經歷和作者產生了共鳴。雖然自己沒有患重病的經歷,但是就在作者去世的那一年,我的父親身患重病,那一年我剛上高中。我的命運也因爲父親的這場重病而被徹底的改變。不過與作者的孩子相比,我是幸運的,我沒有像土豆失去母親一樣失去我的父親。不過那年的經歷讓成年以後的我深深的認識到健康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

我們一生所殫精竭慮的房子、車子、票子在突如其來的病魔面前顯得是那麼得微不足道,你猛然會發現,自己一生忙忙碌碌所奮鬥出來的成果,都全部貢獻給了醫院。正所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說這些我當然不是鼓勵年輕人打着健康養生的旗號,爲自己的懶惰找藉口。我只是從我個人的經歷和作者的.經歷中告訴所有人。在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道路上多愛自己一點,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運動一下,每天三餐儘量按時吃,每年抽出一筆錢爲自己做一次全身的體檢,在這些基礎上好好奮鬥,好好生活。不要總是認爲自己年輕,可以抵禦任何的病魔,年輕對於病魔來說不免疫。多少人最後躺在病牀上才萬般悔恨,但已經爲時已晚。

其實最讓自己欽佩的還是于娟身患重病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我相信土豆長大後讀到媽媽寫的這些文字,也會爲母親的豁達樂觀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我相信于娟面對死亡坦然態度能夠深深影響他的孩子,她之所以留戀這個世界,想多活幾年,不是因爲畏懼死亡,而是因爲這個世界上有至親的人讓她始終放不下。說來慚愧當初父親患病時,我的父親沒有像于娟那樣樂觀豁達,他的臉上充滿了悲觀與迷茫,年少的我也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在哪裏,自己整日消沉,渾渾噩噩度日,所以讀完這本書後自己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也慶幸自己後來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書的後半部分寫了于娟的很多往事,細膩的文字讓人一度認爲是個中文系出生的學者。優美的語言讓人無法想象她是一位身患重症的患者,對於過往美好生活的回憶,也讓人感受到于娟對於生的渴望。她是一位性情豁達的女子,字裏行間透露出的不是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對生命的熱愛,此生未完成,我相信她在天堂一直沒有停下她的腳步。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32

在一個閒適的午後,陽光照射在花叢裏,花兒正怒放着。秋季的美並沒有因爲落葉而懈怠,反而因爲這樣,海棠而更加美麗芳香了許多。我看着《此生未完成》走進了于娟的世界,這個年輕的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在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後,寫下一年多的病中日記,在她最後無法與病魔抗爭,於2011年4月19日去世。這些日記被整理爲《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爲那蒼白的書面驚訝了,最後發現這本書也許白色是最配的了。在生命最後求生慾望強烈,卻依然無能爲力時,一切的努力都開始變得蒼白。翻開這本書時,我又再一次的被作者年輕而略顯憔悴的樣子震撼,這不是一個老人的臨終遺言,這位此生未完成的居然是一個年輕的女博士。書中的內容就是一顆一顆淚珠串聯起來的,有她倔強的說“我要堅強地活下去”,面對任何醫療治療 ,她強忍着,再痛苦也是不哭不鬧,連一些老醫生都被她所感動,多麼神奇的女子。可是這一切僅僅是一個作爲女兒、妻子、媽媽,想要爭取的,她的“活着纔是王道”更是令人感動。她說“在生命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人們所要追求的在她眼裏已開始化爲平淡,就算創造出再多的財富,擁有再好的物質條件,生命不在,一切都將是枉然。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33

有點膽戰心驚的看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此生未完成》讀後感。膽怯是因爲怕從書中看到太多的生死、離別、掙扎及不捨。書買回來放在那裏好久了,雖然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她的博客,領略過她面對死亡依然能夠談笑風聲的境界。但還是不想或者說不願去看。于娟的知名,在於她有一個博士、兩個碩士的名銜,在於她畢業於復旦、留學於歐洲,在於她在兒子剛滿14個月時突然查出的癌症晚期,且病症已全身擴散,用她的話來說應該是侵入骨骼,連骨頭都全是黑的,猶如已被蟲蛀、渾身是洞的枯木,已經無法支撐自身體重,稍一碰撞,就是真真實實的粉身碎骨。還在於,至始至終,她都能用調侃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病入膏肓,堅持記錄自己的.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無它,只爲能警醒世人,以免後繼有人。看書,看到的是她對父母兒子不得不承擔死別的哀痛,對老公不離不棄、砸鍋賣鐵、肝膽相照的憂心,對朋友不計得失、傾力相助的感恩,對醫棍騙子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的寬容。一個多麼好的女子,有着優秀的學歷、滿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人生不過如此,偶而舉杯邀月、嘆悟人生,也不過是小資情調的釋懷而已。怎得一轉眼間,一切的幸福化爲泡影,面對的是病痛折磨、死神威脅以及傾家蕩產的人生顛覆。想到的都是生活中最爲鎖碎,最爲簡單,最爲平凡的,平凡得讓人覺得不值一提的事情。從前聽一首歌,“再回首,雲遮斷歸途,再回首,背影已遠走,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着我。“是啊,再回首,總得有”首“可以再去回顧,幾十年的光陰,夠你回首幾次方休。即使回首也僅僅只能回首而已,送人穿越的時光機器還在人們的念想之中,想來終其我們這代人一生也不可見矣,何必苦苦回首,頻頻回顧,搞得自己腰痠背痛、心力絞碎,畢竟,前面的纔是自己要走的路。十字路口,糾結的是怎樣決擇,思考的是選擇後的結果,所以想到的只能是現在、明天以及更多的以後。人生苦短,不過大浪一沙,轉瞬即逝,前人有太多的教訓讓我們反思總結,卻依然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後繼之人,前赴後繼,當真是視死如歸啊。于娟,娟者秀麗也,一個美好的名字,一個曾擁有着秀麗人生的女子,用她豁達的態度及警示的語句告訴我們學會珍惜。逝者已逝,斯人已去。她告訴我們這世間名、利、權、位不過浮雲。有拼盡血肉之軀急功近利,爲滿足體驗成就或虛榮的物質慾望,不如珍惜與父母妻

兒相聚天倫的平安祥和。如若不信,大可問問那些已然掙扎在生與死之間的病患,有哪一個不是說捨得了房子、車子、名利、權位、錢財來換取身體的安康,家人的平安。平淡即幸、平安即福,此爲幸福。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34

學校要求假期每個人完成一篇讀書心得,我在網上買了一本書,是復旦大學于娟博士寫得《此生未完成》。

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很遺憾于娟已經駕鶴西去了。讀到這本用生命寫就的書,我能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留戀、堅強和那一份無奈。

于娟是超級堅強的,得癌症的那種痛入骨髓的感覺,正常人無法體會到。那一連串的化療和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種化驗足以摧毀一個人的求生意志。然而於娟卻咬緊牙關不讓自己哭,不讓自己呻吟,目的就是減輕父母和愛人的心理壓力。

說實話,讀這本書我流淚了,不是因爲她是復旦的博士,也不因爲她是成功的海歸。我同情,我流淚,只因她是一名不到兩歲孩子的母親。

我想這名年輕的母親之所以面對絕症能夠笑出來,不僅僅是她那陽光燦爛的性格使然,更是因爲她那幼小的兒子需要她,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孩子失去母親更令人心碎的事了。

我本是抱着沉重的心情來讀這本書的,可是這個性格堅強的女子把書寫的風趣,幽默,並且像散文一樣的美。于娟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于娟說:偷過生死,你會覺得名利權情都很虛無,尤其是首當其衝的名,說穿了,無非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即使你名聲四海皆知,響徹雲天,也無非是一時的獵奇。各種各樣的人揣摩着各種各樣的心態唾沫四濺後,你依然是你,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在別人談論你的時候,你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

讓我的眼淚掉的最多的是下面一段寫給孩子的話:雖然我知道,我註定不能陪他走完他的路,但是我寧可放棄自己的路程也想多陪他走一段是一段。爲了他,我寧可放棄我最堅守的'自我,放棄我視若生命的自由與獨立。那種超越生命和生活本體的自由,那種感情和精神上的獨立。

我也是一名母親,于娟說的也正是我願意做的。說道孩子,我特別認同龍應臺的一段話:子女與父母的緣分,就是父母看着子女的背影越走越遠,而且不必追。

我難過,但我必須承認龍應臺是對的。可惜的是于娟沒有這個機會看她兒子越走越遠的背影,但是我堅信那個叫土豆的男孩子長大後,一定會知道那個堅強的母親爲了他在極度痛苦中掙扎着,拼命的想活下來,儘管她失敗了,但是她從未放棄過。

我想于娟的書我會好好珍藏的,閒時拿來讀一讀,反思自己的言行,頓悟自己的生命,改變自己的個性,珍惜人間的至愛。還是那句話,不要等到即將要失去時再去珍惜,已經來不及了。

活着,要感恩,活着要履行生命的責任。

《此生未完成》讀後感 篇35

其實我並不是很想看這種充滿着悲劇的書,雖然文字中透露着輕鬆,但是背後卻是對生命的無奈和生命的渺小。正如之前看周國平的《妞妞》。而這一本《此生未完成》作者于娟也已經離開了人世間,僅僅三十多個春秋。

往往在生命的最後關心,人們纔會停下來去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生命的一些意義和不捨。書中有一段文字在微博和網絡上流傳的很廣。“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些話是多麼真實,卻同樣是多麼難得去做得到。

在分析自己得癌的原因是,講到了飲食、睡眠、身體透支、環境污染等等因素。這些都是自身與環境互動的結果。當一個人失去健康的時候,纔會覺得健康的可貴。而真到了這一天,一切又已經晚了

從書中,可以看到于娟的樂觀與堅強,做了一次次地化療。還是有了強烈的求生慾望。在書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中國人繞不過的,想通過中醫和一些土方法去治療。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于娟還是去嘗試了。一些看似有道理的.飢餓、鹼性治療差點要了她的命,也確實要了醫友的命。在生命消失面來,再理性的人有時候也會失去方向。

在這個時候,親情和友情也出來了。我想于娟最感到欣慰的一點就是家裏的父母和丈夫對她的照顧和愛,一直不離不棄地堅持。最不捨得還是自己才十幾個月的兒子。書中有一段讀起來讓人動容。“有一回化療結束後回家,才19個月的兒子“土豆”開心地圍着我轉來轉去,他奶奶說,“唱支歌給媽媽聽吧?”“土豆”就趴在我膝蓋上,奶聲奶氣地唱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也許,就差那麼一點點,我的孩子就成了“草”。”讀完之後,確實讓人心酸,但是就是這麼苦短的人生,有多少不捨。

書中還講到她的一個病友,懷孕五個月的時候發現得癌。爲了把孩子生下來,堅持等了幾個月再治療。最後孩子平安,自己經過治療後還是離開了人世。母愛的偉大和寬廣,人性這種可以捨己的力量是多麼偉大。

畢竟是癌症晚期和全身擴散,于娟還是敵不過病魔走了,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徒留下一些文字讓人感嘆。其實還是千千萬萬的于娟似的人,同樣是用生命去抗爭,堅強地活着。而生與死本來就是人生的大問題,對於這一本用生命的最後關頭寫出來的文字。每句話都是充滿了生命的智慧,能夠這樣從容地渡過最後的時光,本來也是活着的一種境界了。她能夠把這些感悟再帶給千千萬萬的讀者,讓他們去重新能夠暫停一下忙碌地生命,思考一下生命,這種功德更是無量。此生未完成,那就再待來生吧,相信生命不息,只要有人的一天,故事總是不斷地上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