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臺北人》讀後感(12篇)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臺北人》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臺北人》讀後感(12篇)

《臺北人》讀後感 1

這幾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讀2篇《臺北人》,書中一共涵14個短篇,作者白先勇。書裏講的全部都是身在臺北的大陸人,估計也是經常在綜藝節目裏聽到明星口中的那個“眷村”裏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歡看灣灣作家寫的東西,文筆總是覺得更加細膩、柔軟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讀完總是有一股意猶未盡的感覺,並伴隨着淡淡的憂傷和優雅。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鬧市中一個純淨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

我發現在睡前讀《臺北人》實在是很不明智的,14個短篇裏的14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身處大時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態。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遠的尹雪豔》,清高冷漠,貌似永遠不老,腦海中立刻浮現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紅脣搖曳在上海百樂門微微一笑的尹雪豔;桂林遷去臺北的盧先生,明明心有所屬,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陸的夢中情人,卻落得晚節不保、一生淒涼;《遊園驚夢》中錢夫人身處鬧熱的筵席,卻心在前塵往事的回憶當中,時代的衝擊令人不禁唏噓過去的舊時光,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是世間最無可奈何的悲涼。

某人跟我說白先勇是男同性戀(這本書也是他介紹我看的),我說怪不得呢,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如此細膩地描繪一座城市的滿腹心事,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將各種女性描寫得更勝幾分、粗細有致呢。總覺得他是喜歡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對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憐惜,但是卻無一例外,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個懷舊的人,從這本書裏看到了白先勇對舊時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現實,右手回憶,就這樣在觥籌交錯的光線表面下,沉湎於過去而不可自拔。

《臺北人》讀後感 2

白先勇,一個出身國民黨高級將領家庭的現代派作家,在特殊的歷史時代,輾轉於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和美國之間,以他特殊的視角和特別敏感和執着,審視着最根本依賴的人性,審視着最熱愛的傳統文化。而在審視的過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複雜和沉重的,因爲他看到了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衰亡。

他想努力挽留,於是他通過他的創作,在作品中對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後的衰微作對比,給讀者留下一個強烈的反差,讓讀者自己從內心萌發一種對美的渴望和追求,從而達到“不衰亡”的目的。於是白先勇這個“敏感的傷心人”寫了一部《臺北人》的短篇小說集。

1965年4月,登上文壇已8年的臺灣現代派作家白先勇在臺北的《現代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與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豔》,一炮而紅。從此之後,又引出了其他13篇短篇小說,併合訂爲《臺北人》一書。書名之所以定爲“臺北人”,是因爲在此集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羣特殊的人物:

他們是1949年那一場巨大的歷史變動後,毫無心理準備倉皇渡海,困居臺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家眷以及隨潮東渡的人們。他們是中國現代歷史的產物,他們雖然是生活的失意者,卻是文學界的“幸運兒”,因爲他們有資格在中國現代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

有人說《臺北人》很像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正如白先勇先生自己說的那樣:“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對歷代興亡感時傷物的追悼,從屈原的《離騷》到杜甫的《秋興八首》,其所表現的人世滄桑的一種蒼涼感。正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國演義》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歷史感。以及《紅樓夢》的‘好了歌’中‘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的無常感”所以,在白先勇的《臺北人》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一種痛,一種對正在逝去的美的哀嘆,一種對“已經不再,已經不能再從頭”的哀悼。

白先勇也說過:“美到極致便難免衰微”,所以他要爲“逝去的美照像”。正是出於這種情結,於是他完成了《臺北人》的創作。即表現了一種逝去的人的美。人的美,除了主人公外表美的喪失,更重要的是指人性深處那份可貴的情感的淪喪。而《臺北人》集子裏主要是通過對各類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不再,以及純真女孩轉變爲風塵女子的墮落這兩個角度來詮釋。

除此之外,文章裏又表現了一種逐漸衰亡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這種美是通過作者以海外華人這個特殊的身份和角度出發,抓住《臺北人》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刻意描寫,感受作者心裏那種見不得它衰微,極力試圖挽留的心情。“愛之深則痛之切”,正因爲作者對人性中閃耀光輝部分的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他才能用如此炙熱的情感,去表達一種近乎切膚的痛苦。

我們都知道,“臺北人”是一羣特殊的人,在軍事衝突和政治衝突中處於僵持對峙的時期,文化衝突卻由於這些特殊的文化主體的心理失衡而被激發。這是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本人,都有一種情緒化了的文化心理體現:狹窄的生存空間、尷尬的國際地位、咫尺天涯的.故土親人,這些都成了他們的心理困境。而幫他們走出精神饑荒的,只有他們血肉相連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山水風土所孕育的文化情結。中國傳統文化在他們心裏,是民族的象徵和根結。

於是,那批流離在外的“臺北人”有着更敏感更執着的文化意識,和比大陸的中國人更自覺更強烈更根深柢固的文化情感。所以他們更容易察覺到文化的衰弱和流逝,於是也更痛苦和焦慮。他們不能眼睜睜看着這唯一聯繫民族情結的文化傳統衰亡,於是以白先勇爲代表的海外華人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握住漸衰亡的文化。

白先勇選擇了寫小說,想在小說裏提醒人們這種傳統文化日趨衰微的現狀而引起警戒。也想通過在小說中再現那些傳統文化的氛圍,再度勾起人們對那些美的熱愛和執着。白先勇寫下的《臺北人》,也正體現了他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臺北人》對我比較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經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爲過去,一去不復返了。”

《臺北人》讀後感 3

《臺北人》中的一系列人物當得八個字:“美人遲暮,英雄末路”。

白先勇寫的是六七十年代的臺北人,故事裏的人物卻彷彿活在若干年前,時光在他們的生命裏不曾前行,即便許多東西已經不復舊貌。《一把青》裏的朱青,多年後,已由素樸羞澀的少女變得美豔妖嬈,卻還是喜歡空軍的小夥子,在靈魂深處,她還是和當年那個愛他卻死於抗戰的空軍飛行員郭軫生活在一起;《歲除》中,賴名升喝着金門的高粱,唸叨的是臺兒莊的榮光,時間和空間都錯位了;《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裏,王雄對乖戾任性的麗兒一往情深,念念不忘中,麗兒是家鄉小妹仔的倒影;《花橋榮記》裏的盧先生一直懷戀的是留在大陸的戀人;《國葬》裏將軍已逝,老副官秦義方看到的是一身玄色袈裟的舊日同袍,說的是不堪回首的慘敗往事;《梁父吟》裏是一個已神衰氣虧的老人,追憶辛亥年間少年意氣的風雲;《臺北人》整篇就是一個《思舊賦》,不像身在臺北,倒像金陵的一場舊夢,倒映在悠悠秦淮河水中,夕陽斜處,粼粼閃耀流淌六朝的金粉。只是事已換,物已移,人已非,留下的只有衰草舊院,天色沉沉。

白先勇寫女人的篇章比男人出色,《一把青》、《花橋榮記》中甚至以以第一人稱的女性視角來描述故事,心思細膩,描述精準,金大班、尹雪豔,白先勇幾句話勾勒出一個風塵女的精氣神:“不管人事怎麼變遷,尹雪豔永遠是尹雪豔,在臺北仍舊穿着她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一徑那麼淺淺的笑着,連眼角兒也不肯皺一下。”《遊園驚夢》是整部短篇小說集內最精彩的一篇,一貫採用傳統白描手法的白先勇,極罕見的.融入了意識流筆法,錢夫人一段酒醉後心思的流轉變換,時間空間交錯迷幻,燈紅酒綠之間,今昔如夢流過。

父親是一代梟將,縱橫南北,曾令當年中共第一猛將,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的林彪吃過數次大虧。兒子白先勇卻沉溺於《牡丹亭》的男歡女愛笛韻簫音中不能自拔,寫一些傷感沉痛的文字,描繪一些末路的英豪,遲暮的美人,當年叱吒疆場的父執們只怕有“虎父犬子”之嘆。但將軍的榮耀或失敗,已隨歷史湮沒,倒是文字的力量,穿透時光,創下不朽榮光。

《臺北人》讀後感 4

看完白先勇的《臺北人》就想起章詒和,有點找對位的意思。這本雖叫臺北人其實整本都是講外省人,即國民黨去臺灣那些軍人,眷屬和相關人員等等,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心心念念“回”大陸,和臺灣當地人沒什麼關係,感覺書名叫外省人似乎更貼切。

章詒和這本里人物都和反右有關,文革坐牢的,鬥死的,從人間消失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官一代。

兩本內容都很慘淡,《臺北人》雖然中間也有對大段下層人的描寫,甚至有幾篇就是寫女僕男僕等,但依然濃濃的上層階級味道,這是天生就帶有的軍,官二代的因子,從小接觸的'就是錦衣玉食花紅柳綠,而章議和《往事並不如煙》裏她父輩那批人洋氣萬分,民盟原佬那些人哪個不是私貨滿滿人又風流倜儻,光一個張伯駒的藏品就能讓鑑寶節目羞愧的死去360次還不止。

章從小生活就是親王府的派頭,和袁世凱家族,康有爲家族都來往頻頻。書裏就算寫落難,都一股子酸的不能再酸的:某~~你們欠我們的,你們這羣SB(她確實能這樣罵如果看過書能想象)。

白先勇的文字儒雅細膩,就連悲情都很隱忍,淡淡的,寫女人又寫的極好(尹雪豔,金大班,朱青)。就好似男同中的O,有時比女性更會發嗲浪語眉眼勾人。白先生也確實是男同中的O,我以爲這是好事,他細膩的落在實處。

而章議和剛好相反,文字呼呼冒着熱氣,像男人,似乎那常年監獄生活潛移默化融進筆墨,而不止是銘刻入血肉,她要“賠償”,哪怕她嘴上說不需要賠償時。可她有什麼錯!她耍大小姐脾氣怎麼就不可以,她有這個資本和底氣。

兩位高官後代,一個臺灣一個大陸,一個去美,一個關監獄。一個“娘”,一個“男人婆”。一個“有家不能回”,一個“家已非昔日”。這種錯位般的對應,只嘆多少亭臺泯於歷史煙花裏。

最後從文學上,從藝術上,白先勇的《臺北人》寫的非常好,章議和的《往事並不如煙》算是對歷史人物的追思成分更多,應該不在文學和藝術考量內。

《臺北人》讀後感 5

臺北,常常覺得像海市蜃樓一樣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覺得熟悉,卻並沒有真正的接近過。

中學的時候,很流行劉墉、吳淡如之類的臺灣作家,着實也看了一段時間的心靈雞湯。慢慢長大後,就覺得似乎臺灣作家的路線不是我喜歡的類型。《臺北人》這部小說,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過,對於蔡康永的文學選擇,我此時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後來,在一次網絡購書的過程中,爲了湊金額,就把在購書單中存了很久的這本書加了進去。

看了第一個小故事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幾筆,卻常常讓人有“進入”的感覺。從國共,抗日的戰爭時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時代。有像蔡康永那樣的富家子弟,也有類似於王偉忠那樣的眷村孩子。那兩三代飄零的人兒。我,並無法品出其中況味。只是常常,從書中,讀出那麼一絲絲的悵然,一絲絲的憂愁,一絲絲的淒涼。

不瞭解白先勇,亦不瞭解臺北人,更不瞭解那一段沒有經歷和感受過的歷史。但是,白先勇的這本《臺北人》,就光從文學的方向來看,在近現代中國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評不論,不褒不貶,一切都只是陳述,功過是非自有公論。在這個所謂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臺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薦給在努力生活着的人們。

活着,真好。

《臺北人》讀後感 6

在大家都交了作業的當天,我這膽怯症加拖延症患者意識到必須交作業了。早就讀完了《臺北人》,無奈語言匱乏,不知如何下筆。

對於白先勇先生,我之前瞭解甚少,除了知道他對《紅樓夢》頗有研究以及是名將白崇禧之子之外,其他一無所知。拜讀完《臺北人》,首先能感受到白先勇先生是一位極其重情重義之人,有着強烈的情感的寫作者,纔會有如此深情厚誼的故事。“紀念先父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白先勇在扉頁如是說。故事裏的人物在時代裹挾中前行,都經歷了時代變遷,大起大落,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段物是人非的曲折。也許是陰陽兩隔,也許是兩岸相隔,也許是得失落差……個性鮮明的人物在一個個故事裏的境遇與情感的變化着……從故事裏,看到了那段歷史背景下的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地位人物的悲喜。

白先勇的每個故事裏都有主人公今非昔比的惆悵,並且善於抓住女性的心理活動,有着《紅樓夢》裏的語言風格,細膩婉轉,比如《遊園驚夢》裏的錢夫人,錢夫人坐計程車到竇公館,聞到桂花的香氣,看到竇公館裏的奢華,見到昔日姐妹的穿戴,包括多次描寫蔣碧月那一雙戴滿了扭花金鐲子叮噹作響,無時無刻不撞擊着錢夫人的尊嚴。一邊赴宴,一邊回憶曾經的自己,現實與往昔交錯,彷彿真的是《遊園驚夢》,亦真亦幻,沉浸其中,不願醒來。從前出手闊綽的錢夫人爲竇夫人辦過生日宴,到穿着舊料子做的過時長旗袍赴宴;從前嫁給了將軍做夫人的.風光,到如今只能蝸居臺灣南部的淒涼;從前大家讚賞的女梅蘭芳到如今嗓子不能唱了,錢夫人的這一場遊園驚夢,徹底的黯然神傷。《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金大班在夜巴黎的最後一夜,回顧了自己前半生的得意與失意,自己的命運與生命中幾個男人息息相關,對於用盡情義的月如卻不能託付,到年過半百隻能選擇一個老頭,心有不甘也只能如此,接受現實。

白先勇先生塑造的角色,各型各色,她們的命運永遠與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緊密相連,尤其是女性的命運,跌宕起伏,爲了生存,堅忍堅韌。《永遠的尹雪豔》裏,尹雪豔不動聲色便俘獲了男人的心,活得如魚得水,被女人們稱作妖孽,但男人們前赴後繼的勇往直前,這是其他女人嫉妒不來的本事。尹雪豔永遠不老又永遠迷人,還是資深的心理學家以及高級棋牌室的CEO,這是白先勇筆下女神般的存在。《一把青》裏朱青由從前的怯態癡心到後來的愛吃“童子雞”,由聽到丈夫死訊便要隨他而去到料理完後事就可以談笑打牌哼唱。戰爭與時代造就了朱青可以強大到不動聲色的痛徹心扉。白先勇先生的字裏行間裏充滿了對女性命運的同情,用情至深,讀來頗受感動。

《臺北人》故事裏,永遠都有麻將牌,這是那個時代各個階層必不可少的社交娛樂必需品。它是《永遠的尹雪豔》裏尹雪豔的財富來源,還是《冬夜》裏餘太太不回家的理由,也是《一把青》裏治癒空虛的良藥……無論是南京還是臺北,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棋牌不能停。那個時代的麻將桌是不是與現代年輕人組隊玩電子遊戲一般呢?

《臺北人》讀後感 7

啊!這個作者!白先勇!好吧,我不陌生。因爲紅樓夢,對這個名字也很熟悉。原諒我的無知,看完這本書的前幾個故事,我還是忍不住查了查他的性別,是男是女,我一直認爲是男,結果居然真是男,居然不是女。我這個疑問也是讓我醉了。

疑問的來由,就是有好幾個短篇以女性爲主角,無論是行爲服飾,習慣氣質,還是心理活動,無不細膩的令人讚歎。我看我自己也無外乎是長頭髮,小眼睛,長胳膊,長腿,黃黃的皮。作爲一個資深的臉盲、人盲者,每當看到描述人物的筆觸總是忍不住細細的'在心裏勾勒那樣一個人物,作者筆下的人物,在我思想中很飽滿。

十四部短篇小說,不長,但很耐想。就像播放話劇一樣,幕起,某一個場景,開始表演,然後幕落,然後幕再起,換了場景,換了人物,但依然能察覺到熟悉的統一感。他鄉遇故知,本是一件溫暖人心的事情,但書中的這些人物聚在一起,卻怎麼也抹不去深深的悲涼感。曾經天南海北,曾經各行各業,一朝淪爲臺北客。曾經的繁華榮耀,曾經的權勢地位,曾經的舉足輕重,曾經的貌美如花,曾經的羞澀清純,曾經濃濃的鄉情,都在這個異地發酵出了不同的味道。就像陳年的葡萄酒,無論製作之初多麼甜如蜜,在時間裏都能夠品出苦澀的底蘊。

以前我不喜歡短篇,總覺得沒頭沒尾,無法成爲一個完整的故事。現在我卻能夠爲之着迷,究其原因,以前我喜歡跟着作者,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如今我更喜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想去想。所以看書的喜好是漸變的,怪不得人家說三十歲之前把平庸的書看完吧,因爲過了三十歲,你就不想看了。雖然我還沒看完,我還想看,但興趣已然大減,而且有些類型的書已經不打算看了,不想讓思想那麼沉醉在某一個美麗的泡泡,接受醒來的破碎。

有些書越看味道越淡,有些書越看味道越濃。書韻的厚重與我們的底蘊是相稱的。

《臺北人》讀後感 8

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用最樸素平實的語言,刻畫出一個個有血有肉,靈魂卻無處依仗的異鄉客,明明與他們未曾相識,卻在心中烙下記憶。

明明名爲《臺北人》,但是十四個短篇故事裏,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臺北人,他們迷戀過在大陸的輝煌,撤退後卻只剩下寂寥,他們遠眺大陸,卻觸不可及,他們與新世界格格不入,卻驕傲地固守過去的風光。

這本書收錄了20世紀60年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故事,同時也暗藏了一部民國史在這字裏行間中。

《臺北人》爲我們描繪了一幅“衆生相”。

“蔣碧月穿了一身火紅的緞子旗袍,兩隻手腕上,錚錚鏘鏘,直帶了八隻扭花金絲鐲,臉上勾得十分入時,眼皮上抹了眼圈膏,眼角兒也着了墨,一頭蓬得像鳥窩似的頭髮,兩鬢上卻刷出幾隻俏皮的月牙鉤來。”(《遊園驚夢》)這便是白先勇先生作品吸引我的獨特之處,看似樸素無華的文字,卻讓一個連模樣都未曾見過的“蔣碧月”在我腦海中刻下了她的容貌。“火紅”,“錚錚鏘鏘”,讓我更加肯定,她是白先勇筆下的“鳳辣子”,潑辣,美豔,卻抵不過“人生如夢”四字,一場短暫熱鬧的宴會,只是一場對前塵往事半夢半醒的追憶,在時代的陰影下,一切的繁華已惘然,只餘唏噓。

“老者一頭白髮如雪,連鬚眉都是全白的:他身上穿了一套舊的藏青嗶嘰中山裝,腳上一雙軟底黑布鞋。”“老者佇立片刻,然後拄着柺杖,彎腰成了一把弓,顫巍巍的往靈堂裏,蹭了進去。”(《國葬》)不論是什麼人,在白先勇先生手中的墨水下,終變成一個落寞的身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英雄末路,一片赤誠終將失付。

“朱雀橋邊野草花,無意向中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惜世事變遷,物是人非。

《臺北人》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臺北人,他們並不生於臺灣,長於臺灣,這羣回不去故土的“外省人”,懷揣着遙不可及、自欺欺人的幻想,將一部孤獨的民國史帶到了“新世界”——臺北。在白先勇先生的筆下,《臺北人》裏的人物形象可謂十分豐富,有商人,有僕人,有軍官,有貴婦,也有藝伎,知識分子。他們也許如今風光不再,也許仍有後起之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連着過去的愛恨情仇,在暮年靠回憶取暖。短短的十四篇故事裏,能看到不少“民國”這個短暫時期所經歷的大事件,《一把青》裏的凇瀘會戰,《歲除》中的臺兒莊戰役,《冬夜》裏的五四運動以及《梁父吟》中的辛亥革命,而印象最深刻的,是結尾《國葬》一篇中,秦副官回憶抗戰勝利那一年,他陪伴長官到南京的中山陵,那一聲聲的號令,如猶在耳,也時常回蕩在一羣暮年老兵的耳邊。

“敬禮”——

這些馬上要成爲過去的人,他們忘不掉的是鄉愁,是故國,海的另一邊有他們忘不掉的東西,他們都想着有一天會回到“外省”——海的那一邊。

這一份惆悵,道不清,說不盡。臺北的冬夜愈來愈深了,窗外的冷雨,卻仍舊綿綿不絕的下着。

《臺北人》讀後感 9

從去年還是前年,在圖書館偶遇白先勇的書,驚訝於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卻能有看電影的感覺。可能是他寫劇本和改編戲劇的功力,小說中的場景和人物都非常鮮活。這部《臺北人》有十四個中短篇,看的時候猶如進入一個臺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館,裏面不僅有相片,還有場景、溫度、溼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掙扎也歷歷在目。

《永遠的尹雪豔》講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時隔半個世紀,看李敖上節目,說形容頂級的美女最恰當的詞也是這個詞。她一出來,旁邊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豔也是這樣的女子——“尹雪豔着實迷人。但誰也沒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豔從來不愛擦胭抹粉,有時最多在嘴脣上點着些似有似無的蜜絲佛陀;尹雪豔也不愛穿紅戴綠,天時炎熱,一個夏天,她都渾身銀白,淨扮的了不得……”她來臺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館,維繫着上海百樂門的標準,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風化雨的本事——鴻儒白丁都要來。尹雪豔的故事也充滿曲折,但不要緊——她會把那些挫折拋在身後,繼續往前。這也是絕代風華所必要的氣度。

《一把青》講述一個傷痛癒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飛行員戀人墜機之後,死去活來——然而十幾年後,這樣的事情再發生一次,她已經很平淡地看過去了。即使曾經把愛情當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歲月也能照看好他。

《歲除》和《冬夜》勾畫了三個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個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飲着,揮舞着,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戰友對他的體諒和關懷。一個想要抓住最後的騰達機會,一個雖然騰達卻失去了理想,這兩個人放在一起的對話,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嘆着品。

《金大班的醉後一夜》是本書最爲精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經叱吒風雲,而在二十年後,也要趕緊嫁人了。在離開夜總會的前夜卻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愛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斷絕,她拿一枚鑽石戒指給小妹去生養。雖然罵得很兇,但金大班卻讓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樣的傷,失去對愛情的希望。小說終止在她遇到一位和當年自己墜入愛情時很像的年輕男子跳舞的畫面,她痛苦過,迷茫過,瀟灑過,而現在就讓這一切在一支舞中飄散吧。

《思舊賦》《梁父吟》《秋思》《國葬》刻畫了四個懷舊的人,有的已遲暮,但對過去的緬懷和執着令人敬佩或唏噓;有的不得不停下腳步,接受歲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孤戀花》《花橋榮記》《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講了四個被歲月摧殘的可憐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會嘆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說,因爲每個故事背後都是鮮活的面容,你看到這些文字,那些人就會浮現。

《遊園驚夢》是最長的一篇,而將錢夫人的人生和戲交織在一起的一段最爲精彩。如果說語言的終點是音樂,而戲劇則是這終點站的輝煌建築。這段的妙處在於,把錢夫人在戲曲和人生中的醉生夢死描寫得入木三分,你以爲在看一部小說,但卻是在看一臺戲;而當你覺得這是一臺戲的時候,這卻是在描寫真實的人生。在這六頁的戲曲描寫中,錢夫人的戲與人生已經沒有了邊界。

這本小說看完之後,回味久久。我覺得不僅是這些精彩絕倫的描寫,把臺灣六七十年代的衆生相刻畫得十分生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他並沒有要宣傳什麼正能量,也沒有要拉人入地獄閒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個人物的人生,卻能在看到失望時的不悲嘆,在絕望時也能留有的一絲從容。這份氣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臺北人》讀後感 10

十四篇短篇各有特色,最後的書評也是亮點。書評說得夠好了,我就不多說了,只聊聊個人感受吧。

這應該是我讀過的第二本白先勇的書,作者本人的經歷已經足夠傳奇了,高級將領家的孩子變成了文學家,有那麼點賈寶玉的味道。不負責任地瞎猜一把,這莫非是他對紅樓夢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沒讀過他對紅樓夢的註解,但是短篇裏有很多紅樓的影子是真的,一讀就知道這是個紅樓粉,有很多致敬之處也是真的。

也許是和作者的個人經歷有關,這本書裏總有着看破一切的悲憫味道在內,正如紅樓最後的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書裏的名利皆是虛妄,衆人也不過是被命運安排的戲子,你方唱罷我登場。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書中諸位臺北人,和大陸有關的回憶卻正如美好的青春,令人懷念卻無法留住。也算是文學作品中的經典題材了。

人的一生,應該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人定勝天往往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情況,是被命運或大勢按在地上摩擦。既然未來註定是不可知的,能做的也就是活在當下了吧。過去再美好也只能是回憶,不用徹底割裂,卻也不用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帶着這些回憶,依然過好自己的生活,纔是真正的勇士。

這些短篇,最驚豔之處,個人覺得便是寥寥數語中可以窺見過往種種的一個小片段,從而激發讀者的.想象。

心性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文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同是紅樓粉,白先勇和張愛玲寫的書,就是截然不同的味道,怪有意思的。

好想讀英文版啊,羨慕在文學領域工作的諸位,能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文學,實在是幸事一樁。

《臺北人》讀後感 11

要讀臺北人了。

這書名,真不夠吸引人!白先勇?這作家倒是耳聞過,他寫的《孽子》還曾紅上電視節目呢。

翻開國文老師下達的閱讀命令,頭個見的詩句並不陌生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國文學真夠神奇夠偉大的了,幾個字,如此美麗,如此悽涼,讓我略微猜中整本書的底細。書的頭篇永遠的伊雪豔挺吸引人,但直到結束,我還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爲其倏然劃下休止符而感錯愕,只覺內文似乎暗暗隱藏些許諷刺和悲傷。白先勇鎖住一個主題人物,從其周圍脈絡而下的鋪陳,像是他在本書中大略不變的筆法,而這些文章之寶,或許只需覽過一遍,也或許得多加品嚐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後來我漸漸懂了,塬來這整本,真的全繫着臺北人,經過華麗的、滄桑的、波折的'、熱血奔騰的,而或,從哪來、從哪走的,一本書,道盡了各個走向臺北、歸回臺北、留駐臺北、離開臺北的臺北人,與各個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這座牽引着一系列故事的臺北之都,或許,更可稱其爲一把時間之鑰,因爲,它聯繫着今與昔,環繞着多少過去,令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歷經多少波動轉折,而再度或者嶄新呈現的千萬面貌,又管它是優美,或者悲楚的呢?

或許,我還不夠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這些手法,所要表達他內心中真正所想傳送的訊息及情感,因爲我總認爲,沒有真正遇過,怎可能理解。也或許,在讀過之後,我的所學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與書中塬文毫無關聯,但是,仍深加感謝臺北人給予我的那份獲得感

《臺北人》讀後感 12

我喜歡他寫人的方式。他總能把一個平凡無奇的的人寫的很特別,光是形容一個人的外貌,就可以寫滿整整一頁呢!他的比喻總是用的驚艷,其中我最佩服得一段就是娟娟怒殺柯老雄的那一幕駭人的畫面。

娟娟一頭的長髮都飛張了起來,它的嘴巴張的老大,像一頭發了狂的野貓在尖叫着。柯老雄的天靈蓋給敲開了,豆腐渣似灰白的腦漿灑得一地,那片裂開的天靈蓋上還黏着他那一撮豬鬃似的硬髮他那兩根次黑的的出膀子,猶自伸張在空中打着顫,娟娟那兩隻青白的奶,七上八下的甩動着,濺滿了斑斑點點的鮮血這一段驚悚的敘訴,寫得緊湊,寫得入股,彷彿我就再犯案現場親眼看到一般。

白先勇用非常靈活的鏡頭極轉之技巧,混淆今昔,使娟娟與五寶的意向合而爲一。五寶即是總司令在上海萬春樓當酒家時的同事,娟娟其實就是五寶的再是,柯老雄也就是

害死五寶的`華叄。五寶在死前口口聲聲說:我要變成鬼去找尋他!十五年後,酷似五寶的捐捐便殺死了柯老雄。她殺死柯老雄後就完全瘋掉了,但他已經報前世的冤孽了,也好像沒什麼遺憾了。

白先勇常寫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一定犯了衝等句子。像孤戀花裡頭,娟娟唱歌像訴冤一樣,總司令拿她的生辰八字去批過幾次都說是犯了大凶我們確切感受的出作者對蘗之濃厚興趣,或迷惑。白先勇相信,人之孽主要是祖先遺傳下來,出生就已註定。其實我也相信人門所謂的再世或者靈魂輪迴,我們爲什麼會遇到很多事?爲什麼要這麼活着?都跟前是有一定的關係,你說是不是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