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袁隆平》讀後感(精選18篇)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袁隆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袁隆平》讀後感(精選18篇)

《袁隆平》讀後感 篇1

中國,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古老國度。在如河的歲月中,有非常多的愛國英雄。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愛着祖國。

今年,我看了一本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書,看完以後,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書中,袁隆平在小時候就萌發了長大要當一名農業學家的念頭,而他也爲這個夢想而努力着。在那個時候,祖國母親備受戰亂之苦,親眼目睹了餓殍滿地的慘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線。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棄了寶貴的機會。依舊在已變成了廢墟的房子旁蓋草棚,住了下來,他要看着芽長大。袁隆平幾經風雨,幾經考驗,終於以響噹噹地事實證明:中國人不但有能力養活中國人,而且,還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他說:“我就是一位知識農民,我的根在中國。”

“袁隆平”這個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四億中國人民。

我有許多的夢想:畫家,書法家,外交家,我從小就一直爲了這些目標而奮鬥着。有人說:“人的夢想可以有許多,但實現一個就夠了!”但是我不這麼認爲,我覺得,所有的夢想都實現了,人生纔會更加豐富多彩。

人需要夢想,因爲有了夢想,人生纔有動力,纔有希望。因爲有了實現夢想的過程,生活纔會變得充實而充滿意義!

《袁隆平》讀後感 篇2

每個人都有夢想,有人夢想當醫生,救死扶傷;有人夢想當明星,站在舞臺上表現自己;有人夢想當飛行員,能翱翔天空……而袁隆平爺爺的夢想,是讓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般大。

在《袁隆平》這本書裏,我看到了袁爺爺的偉大的夢想,也看到了他爲了實現這個夢想而付出的努力,他鍥而不捨,默默地埋頭苦幹,不斷地反覆研究,把自己一生都奉獻在研究雜交水稻上。最終,他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造福了我們,讓我們都能吃上飯,吃飽飯。我被袁爺爺的這種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刻苦鑽研的高貴品質所感動,同時也明白一個道理,做人要有夢想,並立志爲之努力奮鬥,付諸行動,而不是白日做夢,空談夢想。

如果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人人都夢想,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插畫師。從小我就喜歡畫畫,而且也享受畫畫的過程,更享受被別人肯定我的畫是的滿足感。

可是,畫畫有時候很枯燥,爲了畫好一個線條,修改很多次都沒能滿意,有時候畫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生氣不畫。還有的時候,因爲嫌累嫌麻煩,畫到一半就放棄了。這樣的我是不能成爲一名好的插畫師的。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我只是剛剛站在起跑線上,我要爲自己夢想添上翅膀,添上絢麗的色彩,就要跟袁爺爺一樣,默默付出,迎難而上。

袁爺爺說過,人就像一顆種子,要做好一顆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這樣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爲了我的夢想,我也要好好讀書,鍛鍊身體,健康成長。

《袁隆平》讀後感 篇3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爲要沿着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爲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着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爲,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爲國家的棟樑。

我們還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爲現實,真正成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讀後感 篇4

國慶假期,我有幸讀了《袁隆平》這篇文章,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袁隆平爺爺小時候真是“人小志氣高”,值得我們學習啊!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袁隆平小時候親眼看到老百姓沒有東西吃,有的甚至被活活餓死在路邊的慘景。這個時候的袁隆平在想:我一定不能讓老百姓捱餓……,多年以後他的夢想實現了。袁隆平,大家都會想到他頭戴稻草帽,天天在地裏的勞動形象。袁隆平爲了中國的老百姓,他小時候就立下了長大要當農業科學家的願望。1953年,他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他毅然來到家鄉到農校當老師,但好景總是不長,一種饑荒在湖南西部爆發,袁隆平親眼看到父老鄉親們沒有飯吃,有的甚至餓死的慘景。袁隆平心裏不能平靜“我一定不再讓老百姓捱餓”這句話,天天浮現在袁隆平的腦海中,他又想,如果能種下種子打出許多糧食,那該多好啊!這個念頭一直在袁隆平心間。

後來,袁隆平天天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做實驗,終於他研究出來了雜交水稻這個品種的種子,解決了老百姓的饑荒問題。袁隆平也被稱爲“雜交水稻之父”

看看袁隆平爺爺小時候,再比比我,人家小時候都有那麼大的遠大理想,可我呢……,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劇院看錶演,看着精彩的表演,我就嚷嚷長大要當演員;看到遨遊在太空中的宇航員,又嚷嚷要當航天員,我就像故事中的小花貓一樣,看到什麼就幹什麼,最後一事無成。我以後要給自己立一個目標,好好學習,爲目標而努力!

《袁隆平》讀後感 篇5

常言,民以食爲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着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着樸素。話並不多。身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裏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着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爲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裏?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爲“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裏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爲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着世界,關注着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讀後感 篇6

暑假裏我讀了《袁隆平》這本書,我才知道袁隆平爺爺是一位科學家。

袁隆平爺爺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時間研究、應用、推廣雜交水稻技術,被稱爲東方“稻神”。當他是青年教師時,他具有挑戰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年過八旬,名滿天下時,他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裏苦心鑽研。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爲人類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

這本書我很喜歡,有篇文章的題目叫《試驗遇到了阻礙》講述的是:有一次袁隆平爺爺在試驗園邊的空地上擺放着十幾個鉢盆。有個年輕人經常出現在那裏,只要桶裏沒水了,他就會去打水。他叫尹華奇,後面開始給老師當助手了。這樣的情況下引起了李必湖的注意,隨後袁隆平就有了兩個小助手。第二天早晨,袁隆平爺爺來到試驗園的時候,結果有一件事讓他大吃一驚,原來他種的禾苗不見了,一點不剩。當袁隆平爺爺找到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爲那些禾苗在井底下,而且非常深。後來撈出來了一些,但已經全部漚爛掉了,但是他依然沒放棄實驗。古人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溫室裏長大的孩子,不知道農民伯伯種莊稼的辛苦!

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糧食是怎麼種出來的。我曾聽老一輩的人講述過以前種植稻穀,畝產都不高。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袁隆平他不怕苦,不怕累,因爲他知道我們中國最缺的是糧食,所以袁隆平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解決糧食這個問題上。他成功了,他解決了中國的糧食,也解決了世界的糧食難題,他不愧爲“雜交水稻之父”這一光榮的稱號!

袁隆平爺爺,您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永遠懷念您!

《袁隆平》讀後感 篇7

數百年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爲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大批優秀人物。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爲中國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他們一生都在爲國家的強大而奮鬥,也讓做爲後人的我們時時鎊記心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一位偉大的英雄,他一生專注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他種植了雜交術稻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爲我國人民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從小出生貧窮地區,親眼目睹了國家的貧窮,見到了許多人還吃不飽飯,在這種情況下,因爲心中有夢,於是志存高遠,儘自己的努力,爲我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我國“雜交術稻之父”袁隆平。

讀了這片故事後,我體會到並不是我們生對了年代,而是有人在爲我們的美好生活做出貢獻。袁隆平爺爺的偉大行爲令我感動,他雖然已經到七十歲的年紀,卻還是堅持下地研究水稻;他在我們中國面臨巨大的糧食危物時,帶科研團際接連功破水稻超高育種難題。我們在學習上也是如此,要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學習,爲國家做出貢獻!我要學習袁爺爺的精神,也要做到節約糧食,平時吃飯時,不要浪費每一粒米。雖然我們每天都在享受着豐厚的糧食,但是中國仍然有許多貧困的人還在忍受着飢。所以,好好珍惜飯碗裏的每一粒米,不要忘記,它們是袁爺爺努力換來的。就像古詩裏所說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袁隆平》讀後感 篇8

最近,我一直在閱讀一本書——《中國科學家:袁隆平》,我被裏面的故事深深打動,所以很想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分爲六個章節:與衆不同的求學生涯,鬥志昂揚的探索時期,踏上育種新旅程,功成名就以後,別樣的印象和永不停歇的腳步。

我最喜歡第三章,這一章講述了袁隆平在試驗時遇到的一些困難,如五一八毀禾案、天氣因素等。但無論多大的困難,都沒能阻止袁隆平前進的腳步。1968年,袁隆平跟他的助手們去了海南,那兒條件落後,住着茅屋,還有無數老鼠、蚊子來折磨他們,但這些外在條件對於有着堅定意志的科學家來說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難。終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發現了一種雄性不育株:“野敗”。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體會到袁隆平工作的艱辛和不易,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電閃雷鳴,袁隆平都必須照看好稻苗;無論實驗成功與否,袁隆平始終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也正是因爲有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昌盛。作爲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學習袁隆平爺爺身上那股迎難而上、勤奮踏實的精神,在自己的學習道路上不斷前行!

《袁隆平》讀後感 篇9

“我覺得人就像一顆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當我在《袁隆平》這本書讀到這句話時,傷佛一縷陽光直射進我的房間裏,不僅照亮了房間,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感到溫暖又明亮。

袁隆平爺爺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走向世界、覆蓋全球夢。做夢容易但要把夢變成現實確是困難重重,他的研究被學術權威反對過,試驗田被惡意毀過,多次遭遇減產、絕收。但他意志堅定、勇於創新,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穿梭在稻田和實驗室,反覆研究、應用、推廣雜交水稻技術,讓中國幾十億人吃飽飯,不再餓肚子。

袁隆平爺爺一輩子躬耕田野,苦心鑽研,始終以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爲己任。我被他這種堅持不懈、永不退縮的精神所震撼。它好像就是一盞明燈點亮了我心中的某個角落,我好喜歡這種感覺,有一種與老朋友重逢那樣的興奮。

讀到這裏,我不禁想起自己。兩年前,我非常羨慕哥哥和小棋友們去全國各地參加國際象棋,也決定要學習國際象棋。一開始,我鬥志昂揚,大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架勢,每天認真做戰術題、下棋。可好景不長,隨着難度的增大,越來越繁瑣的開局讓我絞盡腦汁時,我開始退縮了,覺得國際象棋太難太枯燥了,不管爸爸媽媽如何勸說,我都堅持己見,放棄了。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要是堅持繼續學下去該多好,不僅提高了專注力,還鍛鍊了思維。將來還可能爲學校爭光,爲祖國增光。

今後,我一定要做一顆好種子,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不管是乾旱還是洪水,我都要把根深深扎進大地,不斷汲取營養。不懼挫折,不畏艱辛,只爲長成參天大樹,爲祖國母親遮風擋雨!

《袁隆平》讀後感 篇10

我小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袁隆平真可敬!”雖然我也跟着這麼說,但是我連袁隆平是什麼人卻一無所知。今天,當我看完感人的《袁隆平》這部電影時,才知道,袁隆平很偉大。

袁隆平爺爺捨己爲人,有一年鬧饑荒,許多人都是吃泥土爲生的。他有一次看見了一個小女孩,餓的走也走不動了,便把自己唯一的食物給了她,可意想不到的是,小女孩只咬了幾口,剩下的就都又裝進了包裏。原來,那時的人們幾乎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年到頭能有幾個冷得發硬的青團就已經不錯了。因爲饑荒,人們都把少得可憐的糧食再儘量省着到來年吃。

這時,袁隆平爺爺意識到了饑荒的可怕,二話不說,丟下了手頭的工作,去專門研究雜交水稻,目的就是爲了結出更好更多的米。當時,因爲民心不一,有些人不贊成甚至嫉妒這種做法,便三番兩次去糟蹋他的稻子。要知道,那可是他好幾年的心血,是他忍受了不知多少嚴寒酷暑所換來的呀!可是現在卻所剩無幾,看着眼前的一切,袁爺爺痛哭流涕,但他並沒有任何氣餒,他甚至趕到了海南繼續他的研究。大家都只知道,海南是個很熱的地方,每當人們在家裏乘涼時,袁爺爺卻在外面研究稻子,甚至冒着生命危險……

當我看到這裏時,我被他那一心想爲人民造福,受到多少挫折也不放棄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又想到了現在的我,一遇到什麼攔路虎就放棄,不禁慚愧地低下了頭……

《袁隆平》讀後感 篇11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還說過:“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鬆而舒適的詩。”藉着暑假的機會,我閱讀了《袁隆平的故事》這本書!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主人公袁隆平從小就有兩個夢,一是田裏的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二是河禾下乘涼夢。可惜袁隆平爺爺逝世於2021年5月22日,享年91歲。

袁隆平爺爺是時代的先鋒,是國家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個青少年的人生榜樣。他平凡而普通,但是卻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胸襟。袁隆平爺爺是當之無愧的東方“稻神”。

從這本中讓我體會到袁隆平爺爺的辛苦,袁隆平爺爺每天都深入稻田研究水稻。一開始一畝只產700多斤稻米,這樣算下去,一年只能養活一半的人口。袁隆平爺爺每天研究,創造了一畝能達到2千斤左右的稻米,徹底解決了中國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有一次我在吃飯的時候,剩了好多飯粒。媽媽就說:“不可以剩米粒喲,快點吃。”可我已經飽了,就說:“倒了吧。”然後媽媽就把米飯倒了。袁隆平爺爺那麼辛苦地種糧食,而我卻在這浪費,我後悔至極。

還有一次,我在吃飯的時候又剩了不少飯,這時我想到了袁隆平爺爺,我想到了一個詞語“浪費可恥”,就這樣我把飯吃完了。

袁隆平爺爺不但解決了中國吃飯的問題,也解決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爺爺雖然走了,但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袁隆平》讀後感 篇12

我從小是在田間地頭長大的,對農業科技工作者有着天然的敬仰,對心繫糧食的袁隆平老人也有着天然的親近感。

走進“袁隆平的世界”,一個黝黑而精瘦的身影從地裏探出頭來,露出“剛果布式的笑容”,那樣樸實、親切,就像身邊的農民一樣普通、真實。這裏有他曾經的“運動員夢”,有他失之交臂的“飛行員夢”,有他40℃高溫下稻田裏埋頭的專注,有他青年時代刻骨銘心的初戀,有飢餓的小提琴,有經歷一次次挫折的鍥而不捨,有團隊探索的艱辛喜悅,更有瀰漫在地壟田間的陣陣稻花香!

這是一張陪伴我長大的面孔,他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成功“解決了十幾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在他60餘年的探索中,質疑、失敗、挫折,如家常便飯;誤解、反對、詆譭,曾如影隨形。但他追求真理、敢於挑戰、勇對挫折,在他身上能看到難能可貴的堅持,而且是一輩子的堅持。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時,他沒有停下;獲得共和國勳章時,他也沒有停下;90歲高齡仍然在田埂穿梭,在他住院前最後的工作時刻,仍舊與大地和作物緊密相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在奮力燃燒自己,燭照後學。反觀我們身邊的一些年輕人,正是因爲缺乏了這種追求真理的勁頭、鍥而不捨的堅持,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一遇到挫折就放棄,最終錯過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袁隆平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不管你來自哪裏,都應該向袁老那樣,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爲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攻堅克難。我,作爲新時代光榮的人民教師,作爲立德樹人的一線實踐者,應向袁老那樣擁有自己的教育夢,“爲學生指引方向”,做一個“不安分”的教師,將獨立思考、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傳遞給學生。

袁隆平的世界很簡單,找到一顆神奇的種子,實現心中的“禾下乘涼夢”;但世界的袁隆平一點都不簡單,他一生追求用水稻養活更多的人,希望有一天“雜交水稻能夠覆蓋世界”。而今,他累了,要休息了,但他的精神將激勵後人完成這些夢想!

《袁隆平》讀後感 篇1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來,糧食對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袁隆平:東方“稻神”》這本書,裏面介紹的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鋒事蹟。

袁爺爺從小就愛思考、愛問問題。有一次,他在飯桌前問爸爸:“中國有這麼多土地,爲什麼還有人捱餓?中國有這麼多人,爲什麼還會受欺負?” 爸爸告訴他:“是啊,爲什麼呢?這些問題,也許將來你會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爺爺考進農學院後,一直努力鑽研自己的專業。大學畢業後,袁爺爺被分配到一個偏遠地方當老師,他想在農業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績 ,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經過一年的科研試驗,卻失敗了。袁爺爺把學生叫到試驗田,給大家講述失敗的經驗教訓。

1969年,袁爺爺去到雲南省進行水稻試驗,期間遭遇地震,袁爺爺就和他的學生在稻田旁搭個棚子下田幹活。憑着這份堅韌不拔的毅力,袁爺爺的雜交水稻技術終於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並且在1976年推廣到全國。

袁爺爺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袁爺爺曾經說過:“我覺得人就像一顆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我看完袁爺爺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對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對失敗,不自暴自棄。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一顆好種子!

《袁隆平》讀後感 篇14

我公司黨委積極響組織開展了向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我認真參加了學習活動,並進行了學習總結。

通過學習,使我對袁隆平同志有了我瞭解較全面的瞭解。袁隆平同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爲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羣衆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作、甘爲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他還是傑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爲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袁隆平傑出的科技才華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爲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典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第一:學習袁隆平院士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作爲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脫硫環保調試工作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公司、國家環保事業及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事業發展國家富強緊密聯繫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不斷進取,刻苦鑽研,認真做好本職工作。

第二: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爲:“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爲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脫硫環保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樂於服務,甘於奉獻,積極投身國家環保事業的建設中。

第三: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啓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爲一名調試技術人員,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公司交給的任務完成好。

第四: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袁隆平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當代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突出典型,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作爲一名環保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學習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調試技術水平,同時更好地參加政治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爲榜樣和標準來不斷督促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讀後感 篇15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作爲一名基層幹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着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爲:"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爲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啓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爲一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啓下,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公司整體和部門全局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爲工程項目服好務。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環保產業龍頭形象。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爲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不算顯赫、我們的地位不算尊貴、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爲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佈署,積極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動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質量,做到建一個項目,樹一座豐碑。同時更好地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好員工的文體活動,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爲榜樣和標準來不斷鞭策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讀後感 篇16

人人都有夢想,可是,夢想是什麼呢?其實,夢想就是或近或遠的現實,只有經過辛勤的勞動與付出,並且腳踏實地,全力以赴,才能實現夢想。而我,已經有一顆夢想的種子深深紮根在我的心中。

鄧亞萍從小酷愛打乒乓球,進入了省隊打球,可就是因爲身材矮小,被國家隊拒之門外。可她並沒有因爲這次的挫折,而忘記了自己出發時的夢想,她化悲痛爲動力,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終於,她的夢想閃出耀眼的光芒,她站在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上。她的成功,是在向全世界宣佈:中國人是了不起的!這也正好印證了那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她在奧運會上的優異表現,不僅實現了她的夢想,還實現了中國人的夢想。

袁隆平爲了祖國的經濟建設,放棄了參軍的機會,偶然發現了特殊的稻株。從此,他不斷研究水稻,經過他的刻苦努力與不懈地研究,他終於研製出了雜交水稻,他的研究成果推廣運用,爲增加我國糧食的產量和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會議上,一致認爲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雖然不是世界第一個研究出的,可他也告訴世界,中國人強大了。袁隆平的夢想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飢餓問題,還圓了中國人民能夠立足世界的願望。

錢學森爲了祖國的繁榮發展,爲了讓祖國更強大,在美國畢業後,他毅然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爲祖國作貢獻。回到祖國後,他用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刻苦奮鬥,在中國航天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爲中國的航天事業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爲中國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他讓中國在世界上昂起了頭顱,讓中國成爲了第三個掌握航天技術的國家,他的功勞讓每一箇中國人都銘記於心,是他圓了中國人的夢想,讓中國人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這些,無疑都證明了只有擁有夢想,再加上努力的汗水,才能夠走向成功。我們是跨世紀的一代,身上肩負着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而我的夢想和他們一樣,有朝一日爲祖國的建設與發展作出貢獻。從現在起,努力學習,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這就是我的夢想,我的中國夢是和祖國聯繫在一起的。

我相信有夢就會有期望,有期望就會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夢努力地走下去,就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袁隆平》讀後感 篇17

有一本書,讓我回憶起中國的進步;有一本書,讓我懂得許多道理,受益匪淺。這本書就是《袁隆平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所散發的人格魅力是無人能擋的。

人們心目中的袁隆平,自少年時代便是智慧、執着、誠實、堅韌的典範。因爲有了這些美德,他總是以坦然、自信的微笑來面對未來的漫漫人生。他把人生比作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把自己當做一個過河卒子,拼命前進,永不後退。學農,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抉擇。他把自己喻爲一粒種子,不管撒在土地上的任何一處,都會生根發芽。在大學裏,他開始接觸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學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爾、摩爾根等的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並對他們每個人的學說進行比較和研究。他以爲不應該單純地、被動地去吸收科學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靠理性來判斷其價值。在他看來,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來不得半點馬虎與虛假。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因爲他總是引導人們認識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維,學會懷疑權威乃至教義。當年的青年知識分子袁隆平堅信“沒有錯誤的實踐,只有錯誤的理論”,於是他既肯於學習科學理論知識,又重視科學實踐,所以總能及時擺脫保守思想的束縛,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功成名就之後的袁隆平,在科研事業中,總是努力開釋不絕於耳的紛擾。人毀人譽,概不動心,因爲他完全沉浸在開拓創新的快樂之中了。人的一生能夠保持對事業的堅守是很不容易的。因爲這樣的堅守,就意味着戰勝困難和挫折;這樣的堅守,就意味着克服自己的浮躁與見異思遷;這樣的堅守,就意味着必要的放棄。必要的放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獲得。他總是重複着這樣一席話:“愛因斯坦的成就是我望塵莫及的,但我要效仿他的精神,失意時不氣餒,得意時不忘形,分外之事雖有利而不爲,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爲之,終身安於自己的科研事業。”他就是這樣,寒時不心冷,溫時不發燒,總是保持一顆平靜而淡泊的心,以不變之心,應萬變之境。

平民總理周恩來,有權不私,有名不顯,權傾一國,兩袖清風。他爲中國人民矗立了一座人格的豐碑。平民科學家袁隆平是周恩來的忠實追隨者,他爲我們奉獻的不僅僅是雜交水稻,也在科學界聳立起一座人格的豐碑。他用一生實踐着這樣一個哲理: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質,推動生命的進程,培植人類文明的事業。從事這樣的事業,乃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袁隆平傳》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給人以啓迪的好書。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我們去推崇,去學習。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說不定你們還可以感悟更多的東西。

《袁隆平》讀後感 篇18

立春,標誌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清晨,望着熹微的遠方,我總會不時的想起袁隆平院士,我有幸讀到了這本《中國科學家袁隆平》。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各路軍閥混戰,攪得他生活不能安寧。此後的日子裏,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袁隆平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裏孤身一人做研究,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現今安詳離開人世,國士無雙,舉國哀慟。

對於他來說,母親的教導是不可獲缺的,一個個故事,讓袁隆平漸漸領悟了些許人生的哲理,讀懂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裏的悲寂,“女媧造人”使袁隆平知道了土地對於人類的偉大意義,爲袁隆平“立志學農”的理想奠定了基礎。

素履以往,獨行願也,他在一片又一片的反對聲浪中逆水行舟,不曾回頭。“沒有錯誤的實踐,只有錯誤的理論”,成爲了袁隆平的前進動力,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正是他衝散陰霾,乘風破浪的力量所在。他就是這樣,在艱苦卓絕的日子裏,默默無聞的奮鬥着,壯年的袁隆平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總結,不斷的嘗試,成功培育出優質多產的雜交水稻,功成名就,這是多少年的艱辛奮鬥啊,他們凝結成“袁隆平”這個不朽的名字,照片也許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泛黃,而腳下的稻田會一直努力生長。

星河燦爛,洪波涌流,袁隆平院士以夢想爲舟,奮鬥爲槳,立己達人,兼濟天下,淡泊名利,不願做官,全身心投入研究。“我們吃飯靠兩平,一是袁隆平,二是鄧小平”,這是農民多麼發自內心,感人肺腑的話呀!它是那麼真誠,那麼質樸。

自古忠孝難兩全,晚年的袁隆平,因爲工作而不能回家,父親重病不知道,爲了不影響他工作,鄧哲瞞住了袁隆平,這是一個多麼通情達理的父親啊!一九八二年春節,妻子與母親患病,他照料的無微不至,是那麼細心,袁隆平那種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也是那麼值得我們感動。

他爲了人民羣衆的生活操碎了心,稻子變酒精,是多麼有創意的一件設想啊,他節省了能源,讓農民從中受益,他爲的永遠是天下百姓。洪荒歲月的爐火明滅,時代鉅變的波瀾不驚,最終都不着痕跡地投射在糧食上,化作我們平凡的一日三餐,每個仔細品味的人都會心懷感念,餘味無窮。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那一天還恍如昨日,他鋪就了人民腳下的路,成了我們心中的明燈,他定永存我心。我們當今的生活來之不易,科研工作者們在背後付出了多少汗水?不浪費糧食,就是對袁隆平院士的最大的緬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