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2.14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1

讀李衝鋒教授所着的《教師如何做課題》這本書,讓我有專家手把手教你做課題的感受。此前,課題班組織了多次的專家現場培訓和兄弟校成功課題研究經驗交流,從中也頗有收穫。但這些收穫有些零碎肢解,不成體系。拿起這本書細細讀來,真可謂撥開雲霧見月明。

這本書依據課題研究過程的階段、步驟,用引名言、舉例子、析理論的方式,從如何做、注意事項等方面一步步教我們如何做課題。

如何選擇恰當課題。這一部分感觸最深的就是如何選題。選題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內容、價值和質量等,故選題不可不慎。選好題,起好步,課題研究就會順利很多。作爲一線教師,遵循立足教學的原則。只是自己研究校本問題和班本問題,則可做小、精、實的選題。

如何選擇恰當課題。課題名稱在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課題研究放向具體化的表現。要結合自己在實踐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反覆推敲課題名稱,注意選擇明確、具體的語言來表達,使它準確地反映出課題研究的內容、研究範圍和研究目標,以期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如何實施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實施是課題研究的`展開階段,也是課題研究的關鍵步驟。課題最終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實施階段做得怎麼樣。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是獲取研究資料,並在此基礎上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等。課題研究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涉及調查研究的對象,相關課題研究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人員。在研究的過程中,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成果之間的關係時,要注意研究倫理。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注意把研究的相關成果及時加以整理,並把它們轉化成文字成果及時發表。這樣做不僅有助於課題成果的積累,有助於把研究成果及時奉獻給社會供他人借鑑使用,而且有利於爲課題的結題做好充分的成果準備。

如何面對中期檢查。做好課題的中期檢查,首先需要從課題發佈者或課題管理部門瞭解中期檢查的要求,根據要求做準備。這樣才能達到並滿足檢查部門的要求。

如何撰寫結題報告。課題研究的材料是結題報告寫作的基礎。“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沒有廣泛、科學、詳實的材料,就寫不出好的課題報告。課題報告是建立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之上的,課題研究的過程主要是材料收集、分析的過程。在撰寫結題報告前,需要對平時的積累的研究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梳理,使之向着結題報告所需要的方向集中。

如何做好結題工作。爲了保證順利結題,要事先做好精心的準備。課題材料的要求是真、精、齊、清、定、美。結題研究工作總結是針對整個課題研究“工作”而言。是對課題從立項到成果形成的研究情況、工作、活動等全面回顧、分析和概括。

作爲還沒有實戰的我來說,缺乏的正是行走在路上的思考與經驗。學習這本書,讓我對課題研究有了更整體和宏觀的認識。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問題的關注,做一個對問題敏感的課題研究參與者。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2

讀了《教師如何做課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結合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在這幾年的實際,我發現“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如何選擇課題”“如何設計課題”這三章給我很多啓發和思路。那就是立足教學、解決問題、持續發展。我就從這三點跟大家分享。

第一、課題研究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教研而搞“空中樓閣”或“象牙塔”式的研究,它必須立足於具體的教研工作。這本書裏面提到“教學與研究合一,是教師課題研究的重要特點。因此,教師的課題研究要以“立足教學”爲原則,以教學爲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過程來開展。”因此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的第一個工作重點就是立足教研,把教學常規管理、教研常規管理夯實。

第二、在本書中也強調課題的“問題意識”,我校在教科研工作中也反覆強調“問題意識”,我們的教研、科研都是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對於區級小課題就解決小問題、短平快的問題。比如,目前我校快要結題的9個小課題,當初在選題、立項的時候我們就特別強調“問題意識”。比如我校的特色課程開發,就是立足於南澳地處偏遠,文體活動較少,學生的藝體鍛鍊的機會比較少的實際問題上。針對這個具體問題,我校成功申報了深圳市傳統體育特色項目學校、深圳市綜合素養試點學校。我校的音體美開設了“走讀”式分項課。在這些探索的基礎上,我校也形成了與之相關的各級課題。比如現在研究中的由廣東省教科院批准立項的三個課題。

第三、在《教師如何做課題》中提到:課題研究對科學施教、提升教育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任何課題的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得到發展。因此,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一致在強調和灌輸這個“發展”理念。我們強調,不管是教研、科研、課題、論文、心得、反思等等都必須最終指向讓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得到發展。爲此我校的所有課題研究都圍繞這三個終極目標。

比如:我們的課題研究的選題、立項、實施等都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實際,研究成果都要求對學生的持續發展有利。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3

最近,讀了《教師如何做課題》這本書。這幾年,我有幸作爲課題主持人的身份,承擔過省教育技術研究課題、北滘鎮教研室小課題的研究工作。在課題研究工作過程中,壓力與成長如影隨形。此刻,忙碌中的我冷靜下來,回顧課題研究給我帶來的成長印跡,並嘗試寫一寫關於課題研究的困惑和思考。

首先,課題從哪裏來?主要觀點:問題催生課題;知行合一。

工作至今,經過省級課題和鎮級小課題研究工作的鍛鍊,我慢慢發現,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往往就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點”。

對小課題而言,可以抓住一個小的“點”進行探索。在真正確定課題研究之前,向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查找論文、書籍等文獻,讓自己的思路、觀點更爲清晰,最終確定這個“點”是否值得深挖、應該怎麼深挖。

小課題的“問題”從教學實踐中來,課題研究的成果又爲教學實踐服務,正好體現的是課題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一特點。

這裏想提到“知行合一”這個話題。知,是指思想、認知。行,是指行動、實踐。對於課題研究、教學改革等,抓住思想上有疑惑的“點”,在行動的`路上探索、修正,這就是“知行合一”。而在小課題探索的過程中,閱讀、思考、寫作、交流、實踐這五大法寶必不可少,這些法寶讓我們的“知”更爲豐富、有內涵,讓“行”更有力量、方向更加清晰。

怎麼保證小課題研究順利開展?主要觀點:計劃引領,踏實執行。

小課題的研究一般爲期一年,區級以上課題的研究時間則更長。課題立項後,需要確實在實踐中探索。因此,課題的研究計劃是很重要的。

課題主持人和課題組成員要根據實際,確定好課題研究計劃或實施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具體的實踐研究過程中,研究計劃可能會根據實際情況稍作變動、修正,以得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計劃和方案確定好後,在落實過程中,要談到的是“執行力”的問題。不過,小課題可以一個人主持,沒有課題組成員,這就需要課題主持人自覺按照計劃落實研究工作,自我掌控好自身的執行力。

如果不是小課題,而是研究時間比較長、課題成員多的大課題,那麼,圍繞課題研究工作,“執行力”顯得更加重要,比如課題主持人跟進到位,組織好課題組成員、安排落實好每一步研究工作。當然,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學校領導的重視、課題組的凝聚力等等也有關係。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4

《教師如何做“小課題”》讀後感《教師如何做“小課題”》是一本論述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如何做小課題的專著。特別注意從基層學校老師的興奮點、困惑點切入,以小課題研究過程中碰到的主要問題爲體系,以教師身邊的研究案例爲基礎,力求準確把握小課題的基本定位,幫助教師切實掌握從事小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文體形式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而進一步增強參與新課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書作者祝慶東就職於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負責培訓中心的工作。本書是其從事基礎教育領域的羣衆性教育科研工作的總結性成果,讀來獲益良多。下面,我將從“小課題的含義”、“小課題的作用”、“小課題的方法”三個方面談談感想。

一、小課題研究的含義課題研究就是從規範性層面審視我們工作的合理性、科學性,把我們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師課題有大課題與小課題之分,大課題主要是從片宏觀的層面研究教育管理問題,目的在於解決學校的重大教育管理問題,主要採取綜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週期長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小課題則從微觀角度解決教學困難,旨在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以

行動研究爲其方法,尋求提高教學效益與質量。投入的週期短、涉及面小。

二、小課題研究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無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中小學教師搞教育科研,中小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學教育科研不能過於理論化,也不能過大。“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小課題研究是一種面對真問題,展開真行動,獲得真發展的實踐研究;是一種小步子推進,小環節切入,研究小問題的微型研究;是一種低起點、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籲了當下教育實踐成果化、教學研究理論化、教研能力專業化的需求。

三、小課題研究的方法首先,發現問題。具備問題意識是研究的前提。在教學中,要隨時思考當前教學存在何種困境,這種困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要多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其次,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小課題研究就是在充分借鑑前任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小課題研究的關鍵一步。再次,用找到的方法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即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由於教學的可變性與學

生個體的多樣性,方法的效果可能並不好,需要不斷重複進行第二步與第三步,即一個“揚棄”的過程。再次,將自己尋找方法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成經驗性材料,這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最後,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學中,這是第二次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學技能與教學效果都應當有顯著的提高。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5

在學習《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一文後,掩卷沉思:教師搞課題研究是一個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堅持得不夠好。當然,這個堅持得不夠好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做,我們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夠好。當我們發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須要做的時候,我們才能品嚐到她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爲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長,立足三尺講臺,研究課堂教學 ,不把課題研究當作一陣風,結題就了事,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爲了在實踐中做出更多的成績,我想對一學年來的幾點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 缺乏堅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個名字叫“堅持”,我們都能記住這醒目的話語。很多時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時間倒流到去年九月,我熱情洋溢,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嚮往勇敢而成功地申報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課堂實效》課題。那個時候有點摸着石頭過河的感覺,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課題。每堂課都盡力做好與自己課題有關的工作,但是由於“忙”的藉口,讓我們逐漸激情勇退,這項工作的投入度與力度相對減弱。各種各樣的藉口成了“堅持”的絆腳石。我們都不會忘記奧運會上,我國體操男團在比賽場上完美的表現,我們都清楚在這成功瞬間的背後是他們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的結果。

二 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課題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缺乏對它的思考。在往下細追究還是我們處於被動研究狀態,只浮於表面,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沒有遇到問題,在問題面前我們選擇的是什麼?迴避還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舉例而言,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與個人課題有關的環節確確實實做了,心裏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準備,可是時間卻一天天過去,總以“忙”“沒時間”而懈怠、搪塞,常常這樣自我安慰 ,甚至有時候是任務迫在眉睫了,靈感也才隨壓力而來。課題研究工作是一個過程性很強的工作,我們只有把它時時放在心上,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總結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踐行。把在做課題過程中的點滴隨時隨地記錄下來整理好,這就是一筆誰也拿不走的寶貴財富。我們也將在記錄點滴的同時,使自己不斷豐滿起來。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6

讀了《教師如何做研究》這本書後,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將收穫簡單彙總如下:

1、求新求異。選擇課題後發現有人研究,便擱臵一邊,重新選題。盲目引入新的名詞術語,並沒提供新的意義,對教育實踐沒有新的解釋和指向。學校面臨的許多問題是有共性的,但學校之間的情景、傳統各異,辦學思想不同,別人的研究並不能解決你的問題。所以,對同樣的課題作深入研究,有時也是必要的'。

2、貪大求全。選題寬泛,涉及因素衆多,關聯着一系列問題,且研究課題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鮮明的問題意識和清晰的解決線索。這樣的選題不可能深入,甚至難以爲繼。

3、跟風追潮。一旦出現新的動向或潮流,聞風而動,做相應的各式各樣的研究。它說明學校缺乏主體意識和對自身面臨問題的捕捉能力、應對勇氣。獨立確定研究問題,自主開展研究,是學校教育科研的內在要求和規定。

4、課題至上。“校校有課題、人人搞科研”被當作“科研興校”的重要標誌。以課題形式搞科研,可以使研究在相當長時間內集中較多的人力物力,解決一個突出的問題,且使研究方向明確、成果較爲突出。但是,課題不是科研的代名詞,隨機的、情境的、個別的問題亦可作爲研究對象。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針對一系列具體、特殊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反思,雖然不在預定的課題範圍內,但同樣是重要的、有深刻價值的研究。

5、論文情結。很多人以爲科研就是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論文只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種表達方式,甚至不是主要的方式。案例、敘事、日誌、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教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它們既是研究過程的記錄,也是研究結果的體現方式。教師始終生活在教育教學的現實場景中,其所思、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論文可承載的。論文方式是教師不熟的,且不是教師表達研究成果所必需。

6、穿鑿附會。向專業研究者看齊,想方設法引用大量理論文獻,分析介紹國內外學者的認識、觀點;似乎只有和精深的理論攜手,才能彰顯研究的力度和分量。教師研究的存在價值或魅力不在於驗證理論或詮釋專家的論斷,而在於對教育現場的把握和判斷,在於對教育事件作出的意義分析。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7

暑期我看了《教師怎樣做小課題研究》這本書。這本書是遼寧省特級教師,瀋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徐世貴所著。接近30萬字,共13章。從開展課題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開始講起,涉及到從如何選題,如何寫方案,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反思,成果蒐集到如何組織和評價等內容。語言通俗易懂,並且結合實例,對我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爲了留下深刻印象,我細緻揣摩每段的內容,對照學習每個案例,邊品味邊細讀,同時做好讀書筆記和自己的隨想,就像徐世貴老師在我眼前親自做培訓。我每天堅持讀一章,大約三小時。讀完整本書後,無比暢快!原來讀書不是隻需要囫圇吞棗,精雕細琢的品味的確收穫頗豐。

當看到“小課題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實施方案”的時候,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於是覺得我們的課題似乎從中可以借鑑一下,並且進行適合我們學校現狀的創新。就主題學習實驗而言,目前的瓶頸可能就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我想,大家分組進行一個領域的.子課題研究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操作方法。

當看到“怎樣撰寫教學模式”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又想到了我們的課題研究。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既穩定又發展變化的程序框架。一個好的教學模式應是開放的,發展的,進化的,他需要不斷髮展,不斷完善。我們的教學模式是否也需要這樣?

當看到學生自主教師導學六步教學法的時候,我又想到了我們的精讀課。

找準我們課題的切入點,進行深入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煉,再提煉後實踐,我想這是我們未來開展課題研究的方向。

去僞存真,紮實研究,做研究型教師。在研究中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我想這纔是課題研究的真正意義。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8

通過學習,我對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有了新的認識。

以前我認爲,作爲一名教師,做研究是理論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認識。在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受益匪淺,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意義,什麼是研究型教師,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還有如何寫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漸認識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要成爲一名研究者,成爲一名研究型教師,只有研究型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新課程的實施,更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新課程尤其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觀和人才觀;注意學習有關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書籍,從而能夠適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是教師專業化、自主成長和提升自己人生質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爲一名研究型教師,就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的'反思,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成功。教師要做一個善於研究的人,善於反思的人。經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養成對自己的教學與教育活動進行評價與反思的習慣,這是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基點。可以通過教學日記與教育筆記較好地記錄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師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動研究。教師應立足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大量的教學反思筆記,彙總一系列教育教學案例,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領悟,在實踐中始終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髮展的實際需求,更接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的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爲研究對象。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9

在近一年的“行動研究”過程中,我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行爲,逐步學會了沉下心來,深入幼兒生活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研究,遇到了難題和困惑。這時我讀了陳嚮明博士所寫的《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這本書,它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它讓我瞭解了一些行動研究的方法,通過一個個行動研究的案例,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從生活中入手,忠實真實教學情境,並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更切實的研究方法。在這裏願與各位教師一起分享。

這本書是專門爲我們這些普通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育專業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對教育研究感興趣的人們所寫的。該書捨棄了高深的理論探討,晦澀的哲學思辯和沉重的'歷史陳述。採用了大量鮮活詳實的教育案例,向讀者具體介紹每一質的研究,如故事般娓娓道來。它最大特點便是實用性,可以說這是一本研究方向的操作手冊,每章節的"如何"具體解答了現實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及採取的行動步驟,也便於初學者的跳躍閱讀。

質的研究在我國教育領域日益受到關注。作爲一種不同於量的研究的研究範式,質的研究的最大特點是: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瞭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其目的是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了解他們的行爲及其意義的解釋。“質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並隨着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質的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研究方法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1)方法論,既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包括基本的理論假設、原則和思路等;

(2)方法或方式,即貫穿於研究全過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風格;

(3)操作技術,即在研究中具體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學作質的研究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可能是確定研究問題,陳老師書中提到研究問題有“概括性問題”與“特殊性問題”,那我應該對我自己進行研究,既屬於行動研究,又屬於特殊性問題研究。也便於操作;對,不能將問題泛化;要抓住每一次跟同學交流的機會,將行動與研究與班主任工作結合;《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一書中一段文字:“從日常繁雜的教學工作中脫身出來,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

帶給我的幾點啓示:

1、知道“質的研究”是跟“量的研究”相對應的關係。

“量的研究”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自己有關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羣抽樣)、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字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等,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析,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而“質的研究”則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研究對象)進行長期深入細緻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有一個比較整體性的、解釋性的理解。“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各有優勢和弱點,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補的。

2、瞭解“質的研究“與”行動研究“的關係及不同。

“行動研究”是通過實踐者自身的實踐進行的一種研究方式,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於教育研究,有人把它視爲“質的研究”方法之一。我認爲,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兩者在教育研究中都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爲了教育”,強調情境性、具體性。但“行動研究”也採用量的方法,如用問卷方法調查有關問題,以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它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總的來說,“行動研究”更傾向於求真,而“質的研究”則傾向於求善求美。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10

《幼兒教師適宜行爲研究》一書中提及了幼兒教師理念對產生教育行爲的重要性,看了這本書以後發現,當前的幼兒教師理念更新較快,但是理念不能夠很好的落實到行爲上,但教師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對幼兒的教育行爲是否適宜又是十分的重要的,所以產生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幼兒教師要及時更新理念,並且掌握正確的教育觀念,還要將其落實到正確的教育行爲上,這是幼兒教師不足的地方,也是必須要學習改正的地方。

只有解決了這一個關鍵的問題,幼兒才能受到全方位的健康的成長。書中指出:長期以來,人們的認識中都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即教師的發展已經是完成的了,對於教師不需要進行太多的研究,只要將先進的教育觀念告訴他們,他們自然而然會去行動。而這個卻是許多教育改革難以取得預期結果的重要原因。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爲對幼兒全面素質發展起着重要的影響,同時,觀念的更新並不能完全保證教師行爲的相應轉變。

一些教師雖然能夠清楚地講述教育觀念,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常常出現與之相悖的教育行爲,可謂會說不會做說得好,做得不夠。我們知道,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將教育觀念中的應如何轉變爲教育實際中的如何做。教育觀念對於幼兒發展的影響主要是以教師的教育行爲爲中介的,做一,教師的日常教育行爲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良好個性形成或者導致幼兒心理行爲問題產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接下來是書中提及的在幼兒園中常見的教師不適宜行爲。其中黑色字體爲相對較常見的現象以及本人感受較深的部分,並且發表了一些個人的拙見,可供大家參考。這裏把教師行爲問題與表現分成了四個環節,是按一日活動的時間段來分析的。

一、 晨間接待。

1、對於新教師來說,晨間接待的問題更多一些,可能不知道自己應該與家長進行怎麼樣的交流,只簡單的打招呼來啦等等。

2、晨間接待中只注意與幼兒的交流,忽視了與家長之間的交流。

3、對有哭鬧現象的的幼兒說:怎麼老哭呀,有什麼好哭的呢。在哭,爸爸媽媽等等要不來接了。

4、很少與幼兒有身體上的接觸,如撫摸等。

5、有時候只忙着接待幼兒,忽略了班上其他幼兒的指導與關照。

6、與家長交流時候,回絕家長要求幼兒園沒有這規定,我們很難做到。

7、決絕要求:這藥您交到醫務室,班上不管。 衣服交給阿姨,別給我。(這些行爲也比較常見,但是這也難爲老師了,因爲確實要按照幼兒園的管理來做事,一邊是家長,一邊是學校,老師的行爲也有爲難的時候。但是這裏,教師可以改變說話的語氣,可以更誠懇更委婉的告知家長:爲了孩子的安全與健康,用藥要慎重,所以有學校的保健老師管理,並作登記,請把藥拿去醫務室。表達同樣的意思,教師應該體現自身的良好素養。)

8、向家長告狀:您家孩子又打人了。

9、只與個別家長交流,忽視其他家長幼兒等等。(有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關注較多,會比較主動地與教師談話,相對而言,教師說起來也會多一些話,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像我是一個新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雖然有進步,但有時候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與有些不善交流的家長話會很少,而另外一些家長則特別說的起來,主要還是自己不夠主動,每個家長都會很關注自己的孩子,新教師應該要注意那些不善交流的家長,讓他們同樣瞭解自己的孩子。)

二、 教學環節。

1、確定目標內容的時候,願意選擇以往上過的熟悉的內容。(很多老師都喜歡選擇自己上過的活動,或者自己比較熟悉瞭解的相關主題,因爲這樣的活動有經驗,需要改動的地方都知道,可以設計的更好,課堂也比較能好掌控,包括幼兒的.積極主動性,重難點的把握等等,往往會把那些需要較多操作材料的活動,如科學探索活動排除。科學探索活動需要較多的材料準備,有些活動材料十分難以收集,並且豐富繁多,是很麻煩的,但是科學探索活動往往能夠更多的體現幼兒的自主學習。)

2、創設環境時,指令或者暗示幼兒畫什麼做什麼貼在哪兒怎麼佈置,幼兒沒有正真發揮自主性權利。環境佈置一經確立,很少有調整、改變、增添等等,多的是讓人觀賞的行爲,而不是與幼兒的發展共同體現。(我園新老教師在環境佈置方面進行了不斷地學習,參觀,交流。已經有所進步,重視環境對於幼兒的發展。)

3、教具材料完全有教師準備,幼兒參與很少,幾乎沒有參與。材料準備不充分,讓幼兒坐等。觀摩課材料豐富、充足。日常教學材料簡單、說教偏多。(這些現象可能在年輕的教師中比較多見。)

4、對於活動過程中搶話、接話、接下茬的幼兒,多關注了課堂秩序,對幼兒說搶什麼,亂死了。誰讓你說了,越着急,越不叫你。老師不喜歡插嘴的小朋友你回答問題舉手了嗎?老師叫你了嗎?等等(這些幼兒的行爲確實影響了一個活動的正常開展,教師做出這樣的迴應是直接有效的,但是也傷害到了幼兒的自尊心與積極性)

5、對不舉手問答問題的幼兒或者在做小動作,注意力分散的幼兒強行叫起來:你來說一說。其實幼兒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我有過,應爲有個別幼兒上課經常會做小動作,注意力很不集中,別人都十分積極的回答問題的時候,他總是摸自己的拉鍊,褲子,手帕等等,提問他們是爲了讓他們能夠有意識的傾聽教師以及其他幼兒的回答,但是同時也傷害到了幼兒。教師應該採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6、迴避、敷衍、拒絕、甚至否定幼兒的提問:下課了在討論一會在討論老師也不知道。等等(有些時候教師沒有時間來回答幼兒的問題,或者幼兒的有些問題比較難,教師連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會很敷衍的回絕幼兒,這樣會漸漸打消幼兒的積極性和探索的慾望。)

7、不重視幼兒操作活動,怕麻煩,常被教師的示範演示所代替。(我有時候就經常採用示範演示的方法,因爲覺得直接有效,節省時間好讓幼兒進行重點的環節,其實幼兒的自我探索學習的只是更多,價值更高。)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後感 11

成爲一名幼兒園教師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在工作崗位上流過眼淚、有過喜悅、有過無奈,這些都是自己經歷得來的。當看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迫不及待的打開,想從裏面學到更多的經驗,從中受到一些啓發。

看到第一輯中的一篇小文章愛可以這樣簡單,我不僅深深的思索。教幼兒園的小朋友有那麼難嗎?確實,整天面對幾十個小朋友,管他們的吃喝拉撒,還有各項班級活動,一整天下來,的確是很累。這就要看怎樣調試自己的情緒,我深刻的體會就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逗他們開心,和他們聊天,讓孩子們喜歡老師,願意親近老師,會對爸爸媽媽說我喜歡哪個老師,自然而然就覺得很充實,聆聽他們的心聲;記得有一次,我無意中問一位小朋友媽媽在哪裏上班?現在,她每次碰到我時,都會笑眯眯地說:我媽媽在買蛋糕的地方上班。看着孩子開心的表情,我能感覺到她很開心,在幼兒園很快樂。當我們感覺很累時,有時也會因爲小朋友的一個好玩的舉動,或是一句天真的話語,使自己心情舒暢,不覺得疲憊。

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臉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可想而知,一個人臉上的表情會對別人產生多大的影響。回過頭來想想,當我們微笑着面對小朋友時,她能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注,微笑能帶給小朋友快樂,他也會越來越愛老師。

我們的.長相是父母給的,無法改變。我們可以選擇微笑,提高自身的魅力,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懵懂的孩子面前,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時刻潛移默化的影響着他們,何況自己還擔任着班級的禮儀教學,讓孩子們從小學禮

儀、懂禮儀,那老師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時刻爲他們做好榜樣。與此同時,我還要不斷地提升自己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提升內涵。有這樣幾句話說的很好我不美麗,我可以提升個人氣質;我缺乏氣質,可以做個勤勞的人。只要自己努力,一定會得到大家的愛戴。

微笑可以使大家開心,微笑可以使交往的氛圍和諧,微笑可以換回愛戴。我相信,只要付出會就有收穫,讓我們真誠的、平等的愛每個孩子吧!他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