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遊戲力》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本文已影響 3.41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遊戲力》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遊戲力》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遊戲力》讀後感 篇1

孩子的成長是要給予自由,但這種自由是規則之上,只能遵循規則才能腳踏實地的成長。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會讓孩子恐懼,失控的感覺讓他們如坐山車,玩遊戲也是如此,有時需要父母的主導,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進行遊戲。

遊戲中的基本原則是:“先跟隨,後主導”,在跟隨孩子一段時間後,才能找到介入遊戲並加以引導的機會。

主導孩子的關鍵:輕推一下

這裏的輕推一下:如建議一個遊戲主題,或者僅僅製造一些身體的碰觸,然後觀察孩子如何反應。

輕推一下可以是:“我們來玩吧,“如果孩子喜歡看電視,你可以說:”我們去踢球吧”,對於存在無力感的孩子,建議來一場摔跤比賽;如果發生了什麼事,那就試試角色置換,給女孩更多力量,給男孩更多聯結。

輕推的另一種形式,是加入孩子的遊戲,然後再把遊戲進行一些改變,如果孩子在蹦跳時沒笑哈哈,那麼你可以先跟他們一樣跳起來,然後邊跳邊唱等;如孩子玩玩具,總是拿一個丟一個的,這時最好不要講一通專注力道理,而時撿後一起給他,讓他從頭開始。

儘可能的在遊戲中找些樂子,比如看孩子沒精打采的坐在那兒,就說我來給你當毯子吧,然後倒在他身上。

有時孩子們遊戲時不知從何開始,有時是孩子一個人不知如何提議遊戲,這時需要我們家長輕輕推時一下,便會引入遊戲,或讓遊戲玩的更有效果啦!

主導孩子的時時法則:聯結

孩子在嬰兒時期,經常會做“可愛狀”和“可憐狀”,讓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撫和照顧他們,所以聯結是時時都在,但隨着孩子的長大,需求超來越隱晦,有時也不願意於與父母對視、擁抱這些動作,與父母的聯結可能會出現斷裂等問題。

爲人父母多年,有時確實感覺到與孩子的距離感,比如出差一段時間,或者錯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時不懂,只是爲了孩子與自己的生分而焦慮,爲曾經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卻被推遠而無措。

原來孩子的認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獨、憤怒、委屈時無法用語言告知,只有在行爲上表現出來,這時我們應該注意,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在遊戲中孩子會釋放自己的情緒,也恢復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與父母的聯結也能重新建立起來,所以主動聯結是爲人父母的重要任務。

讀懂了遊戲力後,才知孩子表面的對抗與不端言行,其實他內心深處,是渴望更多的關懷和撫慰,如作者中文中舉例:

妹妹黛安去曾經一個學生的家裏,這個小朋友和黛安關係非常親近,只是現在小朋友從幼兒園畢業了。當黛安去看她時,小朋友媽媽就告訴她黛安來了,但小朋友還是專心畫畫,還淘氣的問:“誰是黛安呀?”一陣嬉戲談笑之後,兩人很好地重建了聯結。那個淘氣的問題,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義: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再回來,我不知道該不該親近你,因爲我又會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平時孩子內心渴望我們的關注,可我們放下一切同他玩時,他卻拒我們與門外,這是爲什麼呢?原來他是由於之前的孤獨感而生我們的氣,當我們關注時,他就把內心的感受呈現給我們看。這時的我們要耐心,堅持陪在孩子周圍,用溫和的力量推動聯結。

有時溫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時,我們需要進一步的介入遊戲,可能會導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腳踢來釋放痛苦情緒,這樣的釋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讓其發泄,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我們只需靜靜的擁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掃清了障礙,也會與父母重建了聯結,更重要的是獲得了自信!

聯結是個抽象的詞,執行時主要是與孩子的擁抱,而且是緊緊的抱住,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要掙脫,建議家長試着多抱他一會兒。

當然也要以實際情況而定,溝通、對視、擁抱、遊戲都是聯結的重要方法。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對父母、對愛人、對孩子,皆是如此!

《遊戲力》讀後感 篇2

《遊戲力》這本書,在育兒書裏很是出名,很多人和機構都是強烈推薦。

結合自己,也是非常認同書名的“遊戲”,“遊戲”在育兒、孩子成長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因爲我自己的成長,遊戲影響得太多太多,有好有壞,深有體會。

所以趕緊找來這本書,看看大家所認同的“遊戲”對育兒是如何造成影響的。

開始翻開書本,作者所描述的遊戲,有提到親子互動的遊戲,逐漸,舉出一些微小的事例,比如大人和孩子互相扮演角色互換的遊戲,互換家長孩子,互換醫生和病患……難道書中所提的遊戲力就是指角色扮演所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具體是什麼影響呢?

我覺得這種影響是角色互換後,大人對孩子認知、行爲的一種指引。通過角色扮演,大人能表現出對孩子的共情,能通過表演遊戲,向孩子展示正確的認知觀念,讓孩子發泄消息的情緒。

也正如書中所說,遊戲中孩子的表現,展現的孩子內心深處不願或者不會表達情感。

第2章中提到“和孩子一起玩不可能一直都有趣,但我還是會堅持,我知道最後我們都會更快樂。而且,我用他們的方式玩的越多,他們也就會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我”。講得太好了,有幾點關鍵信息,和小孩子一直玩,大人的角度可能會沒趣,平時我們大人要求孩子做的孩子也一樣覺得無趣呢,所以,堅持,以後教孩子時,孩子也會堅持。

書裏用了很長一篇幅講依附理論和建立聯結,不是很明白,能看懂的就是,孩子的需求是不間斷的,應連續的得到滿足。

和孩子的遊戲,給他感受到力量感(自信)或者無力感(挑戰、挫折)真是一門學問,太容易,會無趣無聊,太難,會打擊興趣信心,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漸漸的增加難度,改變遊戲規則,給予孩子鍛鍊。

孩子喜歡遊戲,能在遊戲力鍛鍊,因爲遊戲給孩子了一個安全的空間(也是虛擬的空間),她能夠依照自己的意志實驗,暫時放下現實空間和真實社會中的規則和限制。

例如:孩子(必要時在大人的幫助下)可以給遊戲一個快樂的結局,或者讓她自己變成勝利者或者英雄(關鍵人物)。

培養孩子的力量感,健康發展自信力和競爭力。生活中的很多行爲,包括第一波自信力餵奶睡覺,第二波自信力學走路,已經開始發展意識自己是獨立的生命個體,第三波自信力是同齡人的世界,不停的學習、遊戲交朋友等的各種互動、需求等,都體現出力量的內涵。

肢體打鬧遊戲宜用推拉,不要做一些傷害性的行爲,定出原則停止遊戲進行惡化。並在遊戲中尋找聯結、治癒以及教導的機會。肢體打鬧、戰爭等具有攻擊性的遊戲,給予孩子一個模擬的場景,演示暴力、力量的後果,探索衝突、結盟和策略的複雜性。

遊戲,個人認爲最大的好處是其虛擬性,當然虛擬也會對成長造成一些不利影響,但是,虛擬的遊戲,造就了許多現實無法達成的情景。遊戲,打破了現實中的常規,孩子可以扮演醫生、警察等等,轉換了角色去做出行爲,轉換了現實中的角色的權力,編造出了新劇本,創造新的情景。而遊戲也可以虛實參半,有利於與現實連接,最終目的,還是改善孩子。虛擬的遊戲並不簡單,鍛鍊着孩子的象徵性思考、抽象思考、創造性思考等能力,角色扮演,給予孩子釋放力量不平衡的壓力。

書中提到——《蕭瑟的童顏》的作者艾肯,曾談到這種媒體操控的消費主義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孩子的。他說:“以美國爲代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特徵就是,把孩子當作了可以榨取的消費者。玩具商、服裝廠商、音樂業、電影業,都把孩子和青少年看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確實,未成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在所有人羣裏比率最高。當孩子和青少年開始成爲市場,那麼相對於資本積累來說,他們的健康和幸福,就都要退居次席了。這種情形,與工業革命時代何等的相似,只不過那時剝削的是他們的勞動力。”

可想而知,現在的社會,到處是坑,我自己最爲關心的也是當前自己所克服不了的碎片性時間以及社會精英們對正反饋的運用問題,導致了時間青春的荒廢。

雖然現在孩子還小,還沒有很多無理的行爲。但是,我已經發現自己包括孩子媽媽奶奶親人們,在生活中,說了太多的不行,以自己的經驗加於孩子身上。確實,需要給予孩子多的嘗試,讓其嘗試後果,或者可以提醒其後果,再或者,她新的嘗試後,收益很多呢。同時,不斷新的嘗試,給予孩子的還有不斷提升的判斷力。新的嘗試必然充滿危險,需要大人的陪伴。而且,更多的肯定孩子新的嘗試、遊戲,融入進去,倘若不喜歡這次的遊戲,也要真誠、幽默的表達,不要敷衍孩子。

孩子是依賴(我做不到)並且獨立的(我要自己做)。當我們大人認爲孩子能獨立完成某件事情,而她不願意去做的時候,矛盾就開始了。此時,孩子還存在依賴性,還需要大人介入,並逐步改善。另外,孩子的過度獨立也會引發矛盾。

“讓她主導遊戲”和“讓她贏”的遊戲,幫孩子把根扎深;“讓她全力以赴,沒特殊待遇”的遊戲,讓孩子試飛自己的夢想。

遊戲對情緒的釋放具有獨特的療效。對於自己,確實感受得到情緒壓抑的消極,只願孩子不要步後塵。可以多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釋放極端的情緒,處理極端的情緒,以及在極端情緒之後進行提升。

發脾氣、憤怒、焦慮的情緒處理沒明白,體會比較深的是哭泣的情緒,特別是書裏說了“偷看”的哭泣。偷看哭泣和假哭是有區別的,假哭是爲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施用的行爲,偷看哭泣是孩子對大人的依賴。偷看哭泣需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安慰,假哭的需要得到正確的教育,首先哭泣是需要大人給予安慰的,而背後真正的需求也要解決。

建立規則的新視角冷卻自己聯結“沙發會議”,而非“冷處理”遊戲!逐漸引導良好的判斷力翻譯行爲背後的情緒和需求事先預防,而非事後懲罰了解孩子給出明確的界限。

對於破壞性行爲的制止,是劃出界限,而非施加懲罰。界限,可以幫助孩子鍛鍊自我控制,安全地表達情緒,並且有機會思考自己的行爲。孩子既有真正的需求,又有不現實的奢求,兩者天差地別。如果我們基於對孩子選擇的尊重,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那麼就不是在放任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東西,只是出於害怕他們的情緒反應,或是因爲自己的內疚,那麼我們就滑向了放任的極端。

兩個極端竟然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兩種父母都無法忍受孩子的'眼淚和脾氣,一個用的是懲罰,而另一個用的是逃避。

以上段是簡單做了筆記。

書本後面的內容快速讀完,作者的核心思想已經表述得八九不離十,雖說也是自己爲了完成閱讀任務。

總結來說,大方面自己的理解,專心的陪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思維,通過虛擬,輕鬆娛樂的方式開展遊戲,在遊戲中第三者觀察孩子,引導孩子,治癒孩子,遊戲的本身對大人而言也是不簡單的,需要大人自己具有足夠的“力量”來“傳輸”給孩子,重要的是行動起來,難的是運用起來。

書裏大量的案例,雖說換成自己不一定奏效,當然我也記不住那些案例。但是,書裏運用的實例,說了遊戲力是怎麼個遊戲力法,與自己最初想象的截然不同,也算是提出了陪伴孩子的另一種原則,特別是對於自己這種乏味冷淡、情商託底、渙散懶惰的中年叔叔來說,受益頗深。

《遊戲力》讀後感 篇3

在6月19日的讀書會上,十幾個爸爸媽媽在一起精讀了《遊戲力》這本書。分享感受階段,每個爸爸媽媽都加入了遊戲力的熱烈討論中,講到在實際生活中對遊戲力運用的收穫和方法。

連續幾天的早晨,果果賴牀,從6點30分一家人便開始圍着她轉,有的拿衣服,有的去接刷牙水擠牙膏,有的做飯,一大早美好的心情都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責罵、恐嚇和心裏的怒火。帶着這樣的情緒,大人吃飯也吃不好,果果練琴也沒有積極性,這樣更加大的我的怒氣,於是哪一天控制不住了,便產生了戰爭,而隨之便是孩子的哭聲,我的罵聲,後來就是我們的冷戰。一連幾天這樣子,我到了崩潰的邊緣。

幸運的是,我昨天在好友的推薦下看到了《遊戲力》這本書,剛開始就吸引了我,腦海中立馬浮現出我和果果遊戲的場面,沒看幾頁,我立馬在我的便籤本上寫了一條關於果果賴牀的對策,第一種,用捉迷藏的遊戲,第二種,用聲音主要是音樂或者唱歌的方式,第三種,用玩偶對話來提醒她。寫下這三條時,我自己都樂了,也許是對這種方式的期許更多一些吧。

早晨起牀後,果果還沒醒。就在我洗刷過程中,聽到了奶奶叫果果起牀,我立馬跑過去一看果果在下鋪躺着還在睡着,於是我衝着上鋪大叫,“我的果果呢,果果怎麼不見了,果爹快來啊,幫我一起找果果”,我走出房間後,繼續洗刷,這個時候果爹又進屋看了一眼,“果果可能早就起牀去幼兒園了吧,不用找了!”我聽見果果說:“爸爸媽媽我在這裏,在一樓呢”,我們很吃驚的樣子跑過去,都笑了。果果雖然醒了,但還是在牀上躺着,不想穿衣服,我立即把玩具毛毛抱起來,拿起了阿姨給果果買的新裙子,跟果果說,今天把這件衣服給毛毛穿吧,走,我們出去穿衣服!走出房間,我順手把衣服和毛毛放在了沙發上,一會洗頭髮的功夫,果果出現在我面前,於是我朝着外面的毛毛大聲說,“果果姐姐來洗刷了,果果姐姐第一名,今天你不能穿裙子了”,於是果果順利的洗刷完畢。

我藉着這個愉快的開始,邀請果爹跳舞,果果彈琴,每首曲子我們都表演的不一樣,果爹誇張的表現讓果果很興奮,彈起來也很積極,可是一遍結束後,丫頭開始亂彈琴了,節奏不穩,指法不對,手型不好,問題出現了,我們立即表示音樂不美麗,我們就不跳舞了,又要求果果重新彈一遍,自己滿意爲止,雖然這一次果果彈的也不是最好,但是她的心情是美麗的,我想這就是我要的結果,帶着充滿陽光的笑臉面對着鋼琴,彈出優美的旋律吧!

對於這一點小小的成就,我太興奮了,幾天來埋在心裏的沮喪消失了,從此後我尋找更多的遊戲方法跟果果一起玩,一起學,一起成長。

《遊戲力》讀後感 篇4

首先,這是我第一次在上發佈書評,這些年陸陸續續看了N多本書,很少有輸出書評的,以後可以在豆瓣平臺用起來。

《遊戲力》有第一本還有《遊戲力2》,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真的很合適額這種育兒焦慮症的麻麻。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我們的閱讀項目有一個家長課堂,我想給家長鼓勵一點什麼,於是,想了這個題目“從繪本中獲取育兒智慧”,當時就是想,通過一些好玩的繪本,讓家長跟孩子在家裏玩,以更方便與親子之間的溝通。後來我覺得需要一點理論的支持,於是讀到這本書《遊戲力》。

在開家長課堂的時候,有家長提及到一些育兒難題,我用這本書的一些遊戲方法給建議,獲得理解和回去嘗試的心態。比如有個家長說到大女兒一直埋怨自己重弟弟輕姐姐的情緒,我跟家長分享了,有些時候得單獨跟姐姐在一起,給一個完整的愛給她,在只有姐姐的當下,父母是全身心給予姐姐的,姐姐滿足了,就不會那麼多抱怨;再舉個例子,我正看着《遊戲力》,女兒跟我分享她在學校的班主任的嚴厲情況,模仿得惟妙惟俏,如果按平時,我就會說“老師對學生都是嚴厲的”來頹唐過去,我讀了遊戲力,我何不好玩表達呢?於是,我抱着女兒,害怕地說“你的老師可怕啊,你要好好表現,以免她叫家長,我不想去面對可怕的人啊”。女兒開懷一笑,我也開懷一笑,就漂亮結束了這一次溝通。我印象很深刻,女兒的話語得到我的迴應,而且我的迴應對她來說,既是明白了她的表達重點也遊戲化地表達出來,大家都快樂。

《遊戲力》讀後感 篇5

遊戲力是什麼呢?遊戲力就是基於遊戲的親子溝通方式,它是重建親子間申請連接的橋樑。遊戲當中所激發的活力,所產生的親密感,可以緩解父母的壓力。遊戲不僅幫助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幫助我們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親密。

所以這本書在教我們,如何像一個孩子那樣玩遊戲。

我們大人不會玩嗎?會,我們會各種方式去放鬆自己,看電影,玩手遊,唱歌等等,但讓我去想自己最開心的時候,還是童年裏的玩泥巴捉螞蚱,無憂無慮的那段時光。覺得那個時候好像不管做什麼都特別開心。有時候看着四歲的女兒,感覺讓她開心好像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一顆糖果,一句誇張語氣的話,或者簡單的一個小動作,都能讓她高興的飛起。

我們覺得孩子不好帶,太任性,無法溝通,讓人崩潰抓狂,其實反過來想一想,是不是因爲把自己侷限在了大人的層面,所以無法理解他們的感受。舉個真實的例子:諾諾特別喜歡吃糖果,之前給她規定了每天不能超過多少的量,可是有的時候她就是要多吃,以前就會出現一個吵着不能吃,一個哭着喊着要吃的畫面……看了書之後,我用搞笑的語氣跟她說,好吧,媽媽可以讓你假裝吃一顆,然後我就假裝拿出來一顆糖果,放到她的嘴巴邊上,她也假裝自己吃糖果,我還誇張的演了一下,哎呦,你不是吃糖果嗎?怎麼連媽媽的手指也吃掉了,她就在旁邊哈哈大笑,我們接着開始玩咬手的遊戲,很快就把吃糖果這個事情忘記了。

科恩在書裏寫到:有些學習只要人活着就會自動地進行,但是更多的學習,是在遊戲中發生。人類童年的時間之所以也越來越長,爲的就是使人們擁有更多的遊戲時間就是學習時間。遊戲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爲孩子喜歡玩遊戲,也是由於即使是最平常的遊戲其中也蘊藏着非常非常多的深意。

學着像孩子那樣遊戲,其實對於大人來說真的非常難,我們一路從孩子成長爲大人,卻丟失了最寶貴的遊戲能力。

《遊戲力》讀後感 篇6

打開這本書之前,我正被我家兩歲半的小惡魔折磨的束手無策。我不明白他爲什麼總是會毫無理由地嚎啕大哭,也不知道他爲什麼可以每天玩一模一樣的遊戲,重複十幾天甚至一個月都不會膩。面對這樣一個腦回路清奇的生物體,我迫切地需要一本養殖說明書。

然而,《遊戲力》並不是那本說明書。它沒有告訴我A情況我應該如何處理,B情況我應該如何應對,它只是讓我思考……面對電腦,我會熟練地用代碼跟它對話,爲什麼面對孩子,我卻忘記了用他們的語言來溝通?是的,遊戲就是孩子的語言。孩子通過遊戲跟我們訴說心事,我們通過遊戲來告訴孩子:我懂你,我愛你。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享受“遊戲時光”, 我們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無所不能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做那個所謂“聽話懂事”的“乖孩子”,這時你纔有可能發現那個故意往地上扔餐具的小傢伙其實只是在確認他闖禍時爸爸媽媽會不會還是一樣的愛着他;那個不分由說一遍遍給你“打針”的“小醫生”只是在釋放昨天他被摁住打預防針的恐懼和壓力;那個明明很開心地玩了一整天卻在回家的車上哭的稀里嘩啦的小可憐只是因爲今天的開心喚起了他往日的傷心記憶,他在試着自我療愈;那個在你做事時不斷打擾你的小搗蛋其實只是在試圖告訴你:“我的水杯空了,請你再給我加點愛好麼?”

合上這本書之後,我的小惡魔又涕淚俱下地朝我跑了過來,我想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遊戲力》讀後感 篇7

讀着《遊戲力》這本書,深刻感覺教育孩子真是一門博深的學問!父母不但要能文還要能武,簡直是上能飛天奪月,下能趟海撈魚,不僅要有育兒的理論,還要讀懂兒童的心理,同時還要能耍,能和孩子打成一團,從遊戲中你瞭解孩子,幫助孩子成長。

01、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

孩子的腦洞不是一般大,他們的想法是天馬行空,而我們大人被社會規則禁錮的腦袋,每個人不說活的像裝在套子的人,也是活的小心翼翼,可想而知,這樣的遊戲合作會有思維的激烈碰撞,

這時我們大人應該有謙讓美德,不要親手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讓他們飛的更高更遠吧。

如果孩子提議我們玩這個遊戲,您說那不行,不安全啦;孩子好脾氣的提議玩另一個遊戲,你說那太沒意思了,沒創意;孩子忍無可忍的提出另另一個遊戲,你說那對成長沒意義,想想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吧,他還能絞盡腦汁的想着玩哪個遊戲,爸爸媽媽做夢去吧。

這就像你在心儀的店裏看了包,問老公哪一個好,問一個他指出一個缺點,你會不會意興闌珊到揮包砸人的境界,小孩子也是如此。

可能大人們會說:“讓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會不斷的重複遊戲,”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如是讓孩子主導遊戲,他們得到的自由,可能會嘗試更多的遊戲,開發出更多玩法,這時可能腦洞大開的是父母啦。

02、注意安全,但也不要過度擔心

安全是非常重要,也是父母的責任之一。

但有時父母過度擔心會束縛住孩子的手腳,常常孩子在玩的熱火朝天時,父母大一聲小一聲的招呼注意安全啦,遇到稍高一點的攀爬,稍稍的爭論,都會被喊着停止,危險是解除於無形之中了,但勇敢、創新也會被扼於萌芽中。

現在的孩子在老人的看護下,已經被保護的嚴嚴實實的,稍有挑戰性的動作都是被喊停的,在和父母的遊戲中再限制東西,那這種毫無自主的生活很壓抑,想想自己在工作中一直被左右的難受樣,孩子的感受也是如此!

在與孩子游戲時,預先把遊戲中的危險因素屏蔽,盡力在遊戲中保證孩子安全,並不打擾孩子的專注狀態,也減輕了父母的焦慮。

03、預留“遊戲時光”

經常有職場媽媽遺憾自己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其實與其高質量的陪孩子,不在乎時間的長度,比全職陪孩子拿手機的媽媽更高效,孩子不是希望父母亦趨亦步的跟着,更願意你全心陪着他們一小段時間,他的杯子將會被注滿,感受到的愛給他們注滿了活力。特別是預留“遊戲時光”,讓孩子每天都有個盼望,在這個特定的時間裏高質量的親子互動,雙方都全身心的投入。

遊戲時光是遊戲力的加強版,所加強的是更多的熱情、參與、更多對親密和自信的認同,更在意孩子的感受,更願意把情緒放在一旁,更活潑和興奮地進行遊戲。

可能有些爸爸媽媽說沒有時間,事實上,遊戲時光每天10到15分鐘就夠了,如果你還讓孩子主導了這個遊戲,那效果就更了不起了!(遊戲內容讓孩子或您一起選擇,但約定好不能打破規則,比如平時不能吃糖,想在遊戲時光裏吃,也是不行的)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認爲自己不會玩遊戲,有的認爲什麼都聽孩子的有些傻,有的感覺自己挺累的,哪有精力再開始遊戲,這些都是天空拋來六個字:“這些都不是事”。

遊戲的方式可以從網上、微信公衆號、書上學到;在遊戲中聽從孩子是讓面子過不去,但教育孩子就是一場修行,能屈能伸,還能穿越回自己的童年;上班一天是很累,但孩子是每天都在成長,不能以累錯過了他的成長,也可能是您的杯子空了,需要蓄杯,可以多和一些父母交流、看書,調整自己的狀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