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通用]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後感[通用]

《呼蘭河傳》讀後感1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來自《羅馬假日》,是說從生命爲“生命”之刻起,人經歷的是過程,體會的是無數過程所造成的無數個結果。直到生命不爲“生命”那一刻吧。或許沒有到達真正的終點,或許吧。讀書,就是一種對人生最好的經歷。而圖書館,就像是一個“旅行社”,令我所向往。而在這“旅行社”中,我總能發現一些不錯的“旅行路線”,比如《呼蘭河傳》。

先說說別人的評價吧,茅盾曾稱它爲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如此高的評價,果然不愧於“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沒錯,你沒有想錯,蕭紅,即是這本書的作者。剛剛翻開這本書,還是一幅恬靜的鄉村田園景。可是越往下讀,心情就越發沉重,字裏行間,都併發出一股對民國的諷刺。就讓我不得想去了解蕭紅的身世,他爲什麼要如此諷刺她自己的生活呢?

翻到書的尾頁,找到關於蕭紅的介紹,我才瞭解到,這本書原來是他在走到人生盡頭時,寫的最後一篇長篇小說,當時她已身患重病。想必連走出家門都很困難吧。但他就是這樣在病牀上完成了一篇驚動當時社會的長篇鉅著。而蕭紅的《呼蘭河傳》都是以回憶來展開的,書中的所有內容都是他兒時的回憶。兒時蕭紅的家庭還算是比較富有的,但他的爸爸媽媽奶奶,都不算是特別的愛她,尤其是爸爸媽媽對他,很冷漠,不過他有一個愛她的爺爺。他在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他的爺爺和他的故事。一切關於他和他爺爺的故事都是開心的,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充滿田園色彩的。比如:祖父和她鏟地的一個小故事,祖父在工作,但蕭紅只是在胡亂瞎鏟,鬧了些個笑話。但是,剩下的故事內容,則顯得有些悲傷,或有些諷刺,但有時,還有一些幽默。你看: 賣豆芽菜的女子,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臺上去哭一場,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靜靜地活着。唉,那些年代的人們沒有保險,沒有嚴苛的法律,熱了就脫下大衣,冷了就穿上棉襖,平平淡淡,一生就如夢一場。不過都完美地描述描述出了民國時期政府的腐敗,和和封建社會時期的'迷信。整篇文章中,大量的寫人物,但是卻沒有主角,都是以不同的視角,來描寫不同的故事。

蕭紅寫這篇文章時,他已病入膏盲,但是你從他的文章中,無法找到一點低迷的語言,而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樂觀積極向上的農村樸素生活,這多麼令人感到震驚!如此好的書就只配於這樣的作者!揭示了多少人生哲理,許多名言甚至今天看來也很超前。蕭紅有一點和冰心奶奶很像,那就是她很看淡生老病死,這也是她的樂觀所在,書中就有幾句: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擁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 是吧,蕭紅對這錢財、名譽、生死都已看穿有如此高覺悟的的人令我敬佩不已。蕭紅,樂觀向上、看淡生死、覺悟高……都是你的代言詞,你就是文學洛神,你就是我們永遠的榜樣!

《呼蘭河傳》讀後感2

這是一條彩色的河,在無際的沙漠中緩緩流動,變幻着顏色。我赤足站在河邊,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滿我喜歡的色彩。這,便是呼蘭河的顏色,更是珍惜幸福生活的顏色……

——題記

在一個午後,享受着慵懶的陽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書——《呼蘭河傳》。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首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東北邊遠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中,“我”是個不諳世事、天真無邪的孩童,用一雙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後花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說的開端。在這小小的縣城裏,有着淳樸的居民和純淨的鄉村生活,雖不如大城市那般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了童年時最愛的花園,我特別喜歡那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般的語言,簡單又活潑,寫得多好!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現在,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然而,我們卻不曾想到,在家中長輩的那一個年代,是那麼貧苦。記得小時候,在我吃晚飯時,總愛是把米粒飯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裏還有大半碗飯菜沒吃就倒進了泔水桶。每每這時,媽媽便像唐僧一樣的來教育我。我雖然表面上很不耐煩,但卻牢牢的把媽媽的話記在了心裏。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那麼困苦,媽媽很小的時候便要去田裏幹農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餓得肚子咕咕叫卻還是吃不上一頓飽飯,僅有的那一點食物還不夠塞牙縫的,卻要分給一家五口人吃。在我們奢侈的揮霍水果時,你可曾想到,在那個年代,被說新鮮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爛的都沒有。冬天,在我們穿着厚厚的羽絨服卻還嚷嚷着冷時,那時候的人們卻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風霜雨雪中不停的幹活。

而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詩,像一幅畫,沒有煩惱,沒有紛爭。

但文中小團圓媳婦的童年也是那麼悲慘,她短暫的生命讓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個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貧苦,被千里迢迢送去當童養媳。她剛入門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錯事情時,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樑上,用燒得通紅的鐵塊烙她的腳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紂爲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時,婆家人給她用開水洗澡。當時的人們因爲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來看熱鬧。看着她在水裏痛苦地掙扎,沒有人來救她。當她昏死過去時,人們才跑過去,有人還留下了眼淚。也許是因爲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學,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來“救人”。當他們看到昏死的小團圓媳婦,心裏掩埋的良知,憐憫之心才被喚醒。可最終,她還是難逃悲慘的結局。每每讀到這裏,我總會義憤鷹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復了心情,合上書本,天邊已燃起了火燒雲,我閉上雙眼,細細地回憶着書中的每一個字眼兒。整篇小說既樸素又流暢,讀着它,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不論是小城的扎彩鋪、放河燈、跳大神、野合子戲,還是北方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作者蕭紅筆下充滿生機的圖畫,令人讀後掩卷長思,滿口餘香,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假期裏,我讀了不少書,其中《呼蘭河傳》我非常喜歡。

《呼蘭河傳》是寫“我”的家鄉呼蘭城的自然風光和當地人民的民俗風情,“我”的幼年生活及左右鄰居——小團圓媳婦之死,被人欺凌的二伯,不幸的馮歪嘴子。

要說這呼蘭城的民俗都是爲鬼而做的: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都是迷信、愚昧。

跳大神就是爲了把人身上的鬼、狐狸精趕跑,給人“治病”。但是也不知道有沒有給人“治”好。而且不能讓“大神”生氣,一生氣病人就治不好了,而且還會死,死後的魂魄還不會散去,就在房子裏遊蕩。這時,病人的家屬就要趕緊送禮:殺一隻公雞、拿一塊紅布送給“大神”。“大神”纔不生氣。那麼,這些禮品“大神”怎麼處理的呢?就是:雞拿回去吃了,紅布拿回去染成藍色做褲子穿了。

放河燈是在鬼節往河裏放燈,讓不能投生的野鬼託着燈去投生,據說去投生的路十分黑,只有託着燈才能去投生。

野臺子戲是人們求雨秋天來還願,施雨的龍王還願。求雨的時候還要光着腳在滾燙的大地上走,這是因爲龍王看他們光着腳在那麼燙的地上走,就會下一場雨不讓大地那麼燙。到了秋天,人們就會在當初求雨的地方唱戲還願。

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也是爲了神鬼,而不是爲了人。

每當大會開完了之後,人就都散了。這時門前就有了一些小販,有人帶着小孩子來,小孩見有賣不倒翁的就不走了,非要買一個不可。不倒翁有頭上帶毛的,也有頭上不帶毛的。帶毛的比不帶毛的貴,大人捨不得買貴的,說回去剪狗毛貼上,但孩子已經選了一個帶毛的抱在懷裏不撒手,大人不願意壞了孩子的面,就買了一個帶毛的。孩子抱着歡喜了一路,回家一看,那簇毛已經不知道什麼時候飛了,孩子大哭,雖然母親已經剪了狗毛貼上去,但孩子還覺得不是以前的,因此難過了一下午。還有一些婦女,趁人們都走了,給子孫娘娘後面釘一個釦子給她的腳上綁一條帶子,耳朵上掛個耳環,給她戴副眼鏡,把她旁邊的泥娃娃偷着抱走一個。據說這樣就可以生一個兒子。門前還有賣帶子的,她們也爭着去買,好像這樣就可以把兒子帶過來了似的。

在第五章是寫胡家養的童養媳——團圓媳婦,一個十二歲、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爲她太過大方不而不合傳統,胡家要給她一個下馬威。被婆婆用手打;吊起來用鞭子抽;用烙鐵烙她的腳心;用手擰大腿。結果她被折磨出了病,胡家聽了大神的意見,“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而“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沒有白看一場熱鬧,到底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大神的'行爲如此殘忍,卻無人制止,他們這種踐踏生命、蔑視生命的行爲,是幾千年傳下來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愚昧、無知、麻木貫穿了他們的一生。

有二伯的生活是消極的,逆來順受,他性情古怪,沉默寡言,喜歡和動物說話,和人在一起的時候卻沒有話說,即使有了,也是一些古怪的話,讓人聽了莫名奇妙。這是因爲他認爲自己是個有身份的下等人,不肖與和其他下等人一樣生活,在別人眼裏他確實是個下等人。

馮歪嘴子和鄰家王大姐偷偷成了家,生了小孩,後來王大姐在困境中死去,馮歪嘴子帶着兒子努力堅強地活着。

《呼蘭河傳》以一個孩童的視角,寫出了窮人窮人淒涼麻木了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對當時初會現實的否定。由此看來,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是幸運的,幸福的。我們這裏男女平等,思想開放,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無憂無慮,自由玩耍!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女兒五年級,學校給列出的書目裏,有《呼蘭河傳》。她艱難地看了幾個晚上,翻了幾頁,頗爲煩惱地對我說:“看不懂呢。讀不下去了。”

我說:“讀不下去就放放吧,等過兩年再拿起來讀,說不定就喜歡了。”

我第一次讀《呼蘭河傳》是十六七歲,除了“灰暗暗”、“瑣碎碎”、祖父園子的的一抹亮色與小團圓媳婦死亡的恐懼,沒有留下更多印象。

對女兒說完這番話,我抓起這本書,晚上睡前重讀了一遍。完全全新的感覺,一口氣讀完,嘆了一口氣。

這嘆氣,是因爲印證了我對女兒所說的那句話——一本好書所記述的,不是文字,而是人生。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足夠長、足夠豐富的人生讓我們理解他人的人生,理解作者寄予這些文字中的愛與恨、悵與怨。直至中年以後,你自己經歷了一些風雨,有過執拗的愛與怨,慢慢地,才能夠讀懂,纔可以理解。

當然,我也還記得少年讀書時心中曾有過的震驚與傲慢。那時,我認爲人不必經歷上幾十年,只在書中,是的,僅只在書中,我已走遍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現在的我並不否定那時的感覺,因爲在彼時那是真切的。

就如同今日,這另一種感覺的`真切——你只有經歷了人生,才能夠“真正”讀懂一些書。

就如我讀《平凡的世界》,十幾歲時一種感覺,二十幾歲時看到另外一些東西,三十幾歲時又有不同。

就如同我讀老舍的書,年幼時沒有感覺,讀懂後處處驚心。那種驚心就是倘若老舍站在面前,我都怕不敢與他對望,生怕他掘到你的骨子裏,挖出你人性中最不可看的東西來。(倘若時代、歷史都是一個人的話,也會有這種驚心到不敢與其對視的感覺吧。)這不可看的東西,於作家而言,是對他作品的滋養;於凡人而言,便是“生之爲人,我很遺憾”的那種絕望而不可脫吧。

之所以讀蕭紅會想到老舍,是因爲他們的描述都給我一種感覺,那就是“不厭其煩”。那裱糊的物件兒、廟會的細節、或是某一處的景色,他們都用那樣細緻的筆、細緻的心去描繪。我有時不由得想:難怪說“市井間難出大家”,市聲攪擾,人哪裏會靜下心來去觀察一朵雲、一隻蟲、一個人。而在鄉野間,一切貧乏,只有靜,靜至沒有任何其他,靜至讓人有點害怕,靜至只有你的心,心是自由的,變形、擴展,無窮、無盡,變成碩大的青天上的雲,又與大地聯接,生出慧根來。

我讀老舍,讀到他的大時代、他的小環境、他的人生與命運,他的愛與傷痛。讀蕭紅,也讀到她的大時代、她的小環境、她的人生與命運,她的愛與傷痛。

《呼蘭河傳》時而被劃歸小說類,時而被劃歸自傳類。我個人更偏向於後一種,更願意相信那就是她童年生活與環境的再現,即便作品不可避免地會包含着一些藝術的誇張與想像。

她在那一角里的生活,既如同開篇的那個大泥坑一樣,讓人感到一種被湮沒的絕望,又如同祖父的後園,萌發着鄉野自然的純樸綠芽。這是她關於童年的記錄,有灰暗,也有明亮。祖父的後園是這裏最亮的文字。我在無數作品中讀到過無數作者的無數的對於童年生活中“大自然之美”的讚頌文字,其頌越深,越讓我覺得悲切,“那只是因爲,除了大自然,再沒有更多其他可讚頌了吧”,這句話總是這樣從我的腦袋裏冒出來,帶着灰暗的哀傷。

蕭紅死於1942年初。這部記憶童年的作品,寫於1940年末。人在心知死之將至時,心中最常憶的,便是童年吧——那是我們一切一切的根,全部的恨與愛的源——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5

“正月十五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

耳畔彷彿響起了荒涼的歌聲。從那安靜且了無生氣的大院子裏,從那間破舊的草房裏,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小說名篇,也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用平淡又帶着孩童稚氣的筆調,慢慢塗抹出蕭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平凡的北方小城,一羣善良又愚昧的百姓。

呼蘭城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圍繞大泥坑發生的趣事,真是令人忍俊不禁。跳大神、放河燈與野臺子戲,讀來新奇,還保留着一股古樸之氣。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心裏還念着古時候傳下來的規矩,使人動容,雖然這些又帶些許封建迷信的味道,但是讓人覺得,這麼長這麼長的時間淌過,還有一些事、一些人是沒變的,懷念又心安。

通讀全書,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故事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她是一個十二歲的普通的小姑娘,被趕車的胡家接來做小團圓媳婦。之前,她的.大娘婆婆是不主張接她來的,她來了之後也只是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可見,就算是小團圓媳婦來了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生活過。她黑乎乎、笑呵呵的,長得很高,於是她的婆家讓她說自己十四歲。在那個年代裏,女子長得高了居然也是一件羞事。

“過了沒有幾天,那家就打起團圓媳婦來了,打得特別厲害,那叫聲不管多遠都可以聽得見……鄰居左右因此又都議論起來,說早就該打的,哪有那樣的團圓媳婦,一點兒也不害羞,坐到那兒坐的筆直,走起路來,走得風快。”難道因爲坐得直、走得快就應該捱打嗎?

鄰居們對團圓媳婦也沒有一絲心軟和心疼,反而說該打,而這樣的鄰居也大多是女性,想必她們的少女時期也是捱打捱過來的,對待下一代時認爲這是理所應當的,卻不能想到去幫助她、拯救她。可見,數千年重男輕女的思想和對女性心靈與身體的束縛甚至已經將她們壓得接近扭曲了。

然後,天天夜裏跳起了大神,她的婆婆說,小團圓媳婦病了,跳神給她趕鬼。但是怎麼趕都不管用,“於是有許多人給他家出了主意,人哪能夠見死不救呢?於是凡有善心的人都幫起忙了。他說他有一個偏方,她說她有一個邪令。”足以見到,左鄰右舍們還是有着善心的,誰都想救救這個可憐的小姑娘,有人說吃一個全毛的雞,有人說吃黃連和豬肉。人們心中的善良和愚昧像是一枚硬幣的的正反面,他們不知道,小團圓媳婦落到這種地步,是因爲他們心中的愚昧縱容了胡家的人。多荒誕啊!問題竟全部出在每一個出主意救人的人身上。

來了一個畫帖的雲遊真人。小團圓媳婦的大娘婆婆說:“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是打的狠了點,可是不狠哪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打得是有點狠了,打昏過去了。”讓人不忍卒讀!才十二歲的小姑娘,每天遭受的是婆婆的毒打,就算身體不出問題,心理也會有很大的陰影了。

吃了多少偏方,看了多少方士,都沒有用。小團圓媳婦活活被胡家折磨死了。臨死,她的婆婆心疼的還是錢,卻不在乎那條鮮活的人命。

整個《呼蘭河傳》的故事基調,從這個故事開始,就漸漸的悲涼起來,訴說着那個年代下人們扭曲、蕭索的內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主義對人們的荼毒。茅盾說,《呼蘭河傳》真是一串悽婉的歌謠。正是如此!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簡便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矛盾

看了矛盾的評價,使我很好奇作者蕭紅筆下的故鄉的故事和人們?她的故鄉是什麼樣貌使他懷念?很想明白關於作者故鄉呼蘭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說得風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個時代,沒有通訊設備,信息工具人呼蘭河城人們的生活娛樂又是怎樣打發的?帶着這些問題,懷揣着好奇心我走進了她的故鄉。

作者總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蘭河城裏的故事:

1、講述了故鄉呼蘭河城的大環境。

2、故鄉呼蘭河城的精神面貌,娛樂。

3、故鄉呼蘭河城的自我家裏的故事,和祖母祖父親戚間的故事。

4、故鄉呼蘭河城作者的鄰居街坊的'故事。

5、因爲跳大神團圓媳婦的死。

6、在城裏四處遊蕩好吃懶做的有二伯。

7、工人馮歪嘴子的生活。

經過,第一章介紹的故鄉的整體環境,輕簡便鬆把讀者引進故鄉呼蘭河城,讓讀者感受到呼蘭河城是一個自然,美麗,可愛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着自然的結果。”在當時沒有出現信息工具,當然他們也有自我的娛樂方式,晚飯後大家(鄰居們)圍坐在一齊,看天上的火燒雲,嘮嘮家常。

每一章讀後感受如同矛盾評價的“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簡便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讀完第五章,因爲跳大神團將一個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溼潤了。因爲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始終不能夠和男人平起平坐,他們的行爲舉止必須要附和當時人們所認爲的規矩,說話小聲小氣,走路慢油油,一旦不貼合標準一傳十,十傳百,都認爲你是外星人來的怪物,沒有自我可言,更無法談論女性自我的想法,要麼使用酷刑(暴打)讓你順服。

團圓媳婦因爲平時大大咧咧,爲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風,平實說話口無遮欄,僅有12歲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變本加厲,團圓媳婦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場小小的感冒,在左鄰右舍的胡亂猜疑下,團圓家給團圓媳婦請來了大神,沒病都被整出病來,跳大神裏的各種奇怪、病態的動作,嚇壞了團圓媳婦,半夜常常被噩夢驚醒,又哭又叫,嚇壞了團圓家,不斷的請大神,就這樣來來去去,跳大神中各種病態的舉動,將一個活生生的少女折騰死了。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因爲她的言行舉止,對於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團圓媳婦的一舉一動,她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一樣只是真實的表現自我,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女,但在那個封建,迷信,愚昧,無知,偏僻的呼蘭河城裏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在這種無知,不科學的行爲活生生的折騰致死,

而左鄰右舍,應對團圓媳婦的死表現得麻木不仁,當初跳大神活動各種病態的舉動,對於他們是再好可是的大戲,他們以看熱鬧的主角,在邊上添油加醋,事後當成家常便飯後的娛樂新聞,家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着團圓媳婦的進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在一個平平淡淡的小城裏,因爲那地方充滿愚昧無知,在深處藏着一隻吃人的野獸!

《呼蘭河傳》讀後感7

剛讀了《呼蘭河傳》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是因爲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氣,還是因爲雨季變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個個對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隱隱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壓抑的一個個景象,被作者描繪的倒是很生動,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後來咬咬牙,又往下讀了讀,才知道原來這整整一章,只是爲這本書不了一個景,也預示了整個故事都會在這種環境下展開。陰暗的社會,簡陋的生活,矇昧的人;沒有信念,沒有目標,沒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蘭河的人,像行屍走肉般活着,生老病死就如沒有一般。他們欺騙自己,忍着窮苦,卻又有一絲嚮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着性子,我又讀了第二章,這章確實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還是沒變。呼蘭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舉。“跳大神”,迷信;“放河燈”,自欺欺人;“野臺子戲”,粗魯;“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虛僞。這些活動又是爲了誰呢?是爲了人們取樂而辦的呢?不,是爲他們自己也不太確信是否真實的鬼神舉辦的。倒是有一項盛舉,“唱秧歌”,是爲人舉辦的,但作者也只是幾語略過。我很佩服這些人——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他們便可找出“無限”樂趣。至此,本書仍無主角。甚至連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觀。

第二章起,書的情感彷彿一下就有了。原來冰涼的文字,彷彿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幾乎每節都由祖父或祖母起頭,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鮮活。“我”在這佈景下,好像絲毫沒有影響,甚至祖母去世時“我”還在玩。但細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憐,似乎只有祖父。這和佈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後來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頭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並插入了很多事例來介紹“我”家,感覺很有立體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福或是不幸福,必是深刻的。由這小院的描寫,便可感覺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美,但悽美。“我”與祖父雖玩耍愉快,但卻是隻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內心不也和這開頭的佈景一樣嗎?這樣深刻的童年,必給作者留下極深印象,才使她寫得如此細緻。而她與命運做鬥爭,獨自在小院快樂着。這不是一種頑強的表現嗎?隨着小故事越積越多,終於,作者要寫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它們倒像是真正的小說。有人物:團圓媳婦、二伯、馮歪嘴子;也有情節: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馮歪嘴子一家與世俗做鬥爭。這些故事都很生動,有的有趣有的悲慘,但都告訴我們一件事:“在呼蘭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會忍受悽苦的命運。”是的,這些人都很堅強,有志氣,與命運鬥個你死我活。在作者筆下,這一個個人物,與她的佈景,似乎不相稱,但又很現實。這些人,堅強樂觀的活着,不靠“精神”盛舉,只靠一顆頑強的心。我很佩服他們,也爲他們的故事感動。

不知不覺就讀到了尾聲。呼蘭河,是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兒時生活場所,那裏悽苦,但那裏的人樂觀,以至於每個故事都蘊含着悽苦籠罩下的快樂。這本書很深刻,耐人尋味。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蕭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夏志清

作爲一個不大愛看書的人,或許只有每次學校佈置的“名著閱讀”能讓我屈服吧。毫不例外地,這次我挑選來做讀後感的《呼蘭河傳》也是由此程序到我手的。

《呼蘭河傳》很薄,它和我們平日裏使用的教科書來相比,也只是厚了些許。爲了能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故事設定背景,我先是藉助互聯網將作者蕭紅了解了一番。處於民國時期的她與各種熱門電視劇中風風火火的民國女性不大相同,她的一生,估計“慘”一字都沒辦法支撐起形容它的重任。貧困、漂泊……這些,在她僅短短的31年生涯中,不斷地折磨着她。或許就是這樣悲苦的一生,才令她筆下的《呼蘭河傳》具有獨特的風格吧。

回憶起當初初開此書,打頭兩章便給了我與想象中不一樣的體會。它與我以往印象裏的小說不一樣,該書沒有像其他小說一般地去開門見山地引出人物與事件,而是選擇去花接近有半本書的篇幅去描寫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其中有小到描寫一個泥坑,又有大到講述一些信仰風情的。在閱讀完了全書再回頭看時,才意識到這兩章的內容都是在爲後文的事件做背景鋪設,做一個淒涼悲哀的背景鋪設。

在讀完《呼蘭河傳》前兩章的“觀光”模式,才正式迴歸到我所認知的“小說”模式。看着以兒童視角來講述呼蘭河城的描寫,現實中作爲知識青年的我,彷彿讀到了許多事物的另一面——侷限的世界。

祖父——後花園的童年

祖父是第一個進入《呼蘭河傳》的正式人物,也是我覺得書中最令作者難忘的一個人物。“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在後院裏的美好時光,一定是作者久久不能忘懷的。慈祥、善良、和藹、平易近人……這些用以描寫祖父的詞語總結爲一個便是“自在”。在閱讀完全書後回頭再品讀,祖父的一言一行都與城中愚昧無知的人不一樣,也正是這樣不一樣的祖父才帶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在後花園裏的童年。

小團圓媳婦——大缸中的'“病人”

生性開朗活潑、天真可愛,這樣的一個人,我一定會很樂意與她做朋友,但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呼蘭河城中卻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活潑”被視爲怪物,“天真”被當做病人。種種稱作是“治病”的偏方鞭打在她的身上:被拿燙紅了心的鐵烙腳、被無數次扔進充滿沸水的大缸……書中對年僅12歲的小團圓媳婦的種種折磨令我痛心,不僅爲小團圓媳婦,還爲那些城內無知的“看客”。

呼蘭河城人——“看客”

他們無知愚昧,令我憤怒;他們無知愚昧,令我同情。

沒有接觸過世事的他們,看待一切不平常的眼光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說呼蘭河城內的種種不幸與悲哀都是由於他們而造成的。看馮歪嘴子的不屑目光、對待小團圓媳婦的冷漠……“看客”的態度令我憤怒。

同時我又可憐這樣的一羣看客。他們是呼蘭河內的“兇案”的兇手,又是“案件”的受害者。他們也被這種無知愚昧所禍害,導致他們封鎖在這樣的一座悲哀的“空城”。

這本書看到最後,與我初開此書的感受真的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心沒有大的波瀾,但是那種隱約的痛心之感,卻一直影響着我……直到現在我都想知道,那座充滿惋惜與悲哀的“城”,是否還在這個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呼蘭河傳》讀後感9

放暑假了,抱着一疊從友人及校圖書館借來的書回到了家中,這個暑假定會在閱讀中愜意地渡過,我心中竊喜!愛泡上一杯紅茶走進書中與人物對話。一個有雨的午後我從那疊書中隨意抽出了一部,竟是蕭紅的《呼蘭河傳》,腦海中立刻便浮現出了課文中蕭紅那變幻莫測的《火燒雲》,蕭紅莫不就是《後花園、祖父和我》裏的那個調皮可愛的小女孩嗎?帶着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和感覺,我在這個有雨的午後打開了它------《呼蘭河傳》。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滿懷着對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睛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便成了全部的天地。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平靜的敘述,灰色的色彩,黯淡的畫面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呼蘭河小城。

呼蘭河畔的故事裏充滿了那時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麼海龍王啊,什麼叫魂啊、跳大神啊。那裏人是蕭紅那個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貧苦愚昧的身份,爲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卻刻畫出了一個寂寞而灰色的世界。作者筆下的人物有着悽哀的命運:原本天真活撥的小團圓媳婦被婆家幾次三番地折磨,而圍觀的人都抱着獵奇和看熱鬧的心態,從未有人對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頭,小團圓媳婦最後終於被“跳大神”的用開水活活燙死;有二伯一個人孤獨窮困的生活着,害怕死後沒有人爲他送行,成爲孤魂野鬼;馮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婦卻早早的離去,剩下他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大家得知他媳婦死後,不但不關心他如何養活孩子,反而熱衷於尋覓他自殺的'蛛絲馬跡,在他牀上發現一根繩頭,便傳言他要上吊;他新買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又傳開了。這不由讓我想起魯迅筆下的那些麻木不仁的人們,這也讓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和當時內心的深深苦悶!

呼蘭河小城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是見之於全書的情調,也見之於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拋不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

蕭紅藉着這些人物寫出了自己的悲慘身世, 一個漂泊女子,她含着眼淚在唱屬於自己的歌。蕭紅一生經歷的盡是破碎的感情,來到香港的時候,心中大概還在緬懷那些悲苦無依的年年歲歲。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種心緒,寫出的當然是蒼涼的作品。蕭紅本身的命運造就了她作品中的這些人物,一部優秀的作品總能夠體現作者的心懷,一個歷經艱難困苦的人,即使寫歡樂也必然將其鍍上一層滄桑,其中的悲涼綿延不絕。

讀完《呼蘭河傳》,輕輕合上。心情久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而薄涼的畫面中,抿一口茶,胸口竟有隱隱的痛!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學完了蕭紅的《祖父的園子》,應該給學生找到《呼蘭河傳》來看看。可是學校的圖書室沒有,那就上網查查吧。所幸網上有一些節選。那就打印下來吧!

也許是被她淺顯流暢的文字所吸引,也許是被後花園裏的景象所打動,手裏拿着稿子竟然放不下來,一口氣看完了。

那個後花園,蕭紅不遺餘力不厭其煩地重複着的荒涼的後花園,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實的天地;那些蜂兒蝶兒蛐蛐兒,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着唱着.這七分的真實三分的飄渺,在蕭紅的心中,該是用什麼樣的彩絲帶編織成的裂帛.那些蘸着她的髒手印的大個饅頭,那隻被罩着眼睛拉磨的毛驢,無不象陳年的米酒,發酵着她久遠而淒涼的回憶.她的回憶是寂寞而淒涼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門前寫作時,一定時時停下筆來,望着眼前的一棵..大榆樹發呆,思緒早已飛過樹間的葉子,飛往辛酸的童年.童年裏,有跳大繩時人們的熱鬧的歡呼,有觀河燈時壯觀的場面,有人們對掉進泥坑子的豬的嬉笑怒罵,還有人們對"李永春的藥店"的你稱我道.惟獨沒有一個貼心的夥伴,沒有.眼淚不覺就掉下來了,稿紙上頓時溼了一大片.夥伴,稍稍稱職一點兒的是祖父,這後花園裏唯一開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結出甜美果實的櫻桃樹,給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溫情與愛,也給了她幼稚的心靈以美麗善良的憧憬,雖然她長大以後經常不懂得別人的快樂.那個在我腦海中迴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樣,他應有着長長的鬍鬚,可以讓我任意編織花樣的鬍鬚.溫情,這帶着遠古回憶色彩的詞眼兒,僅在祖父出場的時刻到來.其他的一切,彷彿都發生在這個世界,卻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蘭河城裏的人大抵是這些:在"黑夜"中擔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極強的有二伯;尖刻無聊心眼兒小的老廚子;還有勤懇忠厚愛妻小的馮歪嘴子,唯一出場的女主人公是率真開朗卻被活活燙死的團圓媳婦.呼蘭河的女人們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運.小城彷彿一個封閉廣闊的世界,生活並不單調,可怕的是重複.那幾個粉墨登場的主角定是蕭紅精心挑選的.他們身上重疊着無數呼蘭河人的影象.他們並沒有太壞的心思,縱使是譏笑嘲諷,也只爲打發這簡單而冗長的時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們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開落的花兒,生命並不是象菸絲一樣節節燃燒着那樣漫長,而難測的命運則象無情地吹落了菸蒂上的菸灰.活着是小城裏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標,而沒有其他的想望,就連想看看城那邊是什麼的想法有沒有.因而人們活在了自己的目光裏,但很滿足.沒有人的瞳孔裏有哪怕一絲的好奇的火焰,沒有人的腦海中有懷疑詢問的念頭,爲此我感到深深的悲涼.

蕭紅用一種平靜的筆調來呈現一個平靜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講述着小城自然的生活,難道錯了嗎?我們總認爲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理應有着它思想的深度,平鋪直敘的故事一定是欺騙了我們.但我沒有覺得這種筆調和口吻不好.試想,當一箇中年人推開往事的柵欄,用一個不太更事卻又初涉人間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歷那令人心顫的寂寞的童年時,平靜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麼深沉洶涌的潮流.靜水流深.蕭紅的內心有幾人能真正理會.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五年級時,我從下冊語文書中看到了一篇著名女作家_蕭紅寫的一篇文章,當我看完後就得她寫的實在是太美了!真想多讀一些。今年暑假,機會來了!我拉着媽媽去書店買了一本蕭紅的《呼蘭河傳》。

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慢慢的“品嚐”起來。首先,我先大家介紹一下作者蕭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迺瑩,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爲“30年代文學洛神”。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爲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蕭軍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1月22日,蕭紅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去世於香港。

在我看來,蕭紅的寫法是很特別的,不管是寫《呼蘭河傳》,還是寫其他作品都有一個特點,會有很少修辭手法,但還是很美,讓讀者受益匪淺。

在他的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和祖父在一起的時光,之後當祖父逝世後度過了孤獨的一生。他在祖父的院子中,有一段非常喜歡,

太陽在院子是特別的大,天空特別的高,

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

亮的蝙蝠不敢從黑暗的洞穴飛出來。

當讀完這本書後,語言,含着淡淡的憂傷。

寫書時,作者患病,客居香港,童年回憶中的溫馨美好部分無疑是對她最好的心靈撫慰。著名詩人艾青說:“作者正是含着愛恨交織的複雜感情來寫自己故鄉小城呼蘭河的。她愛樸實的鄉情,愛美麗的四季風景,愛與生活氣息的活動,但她恨呼蘭河的保守,人們思想的`愚昧,醜陋惡略的國民性,她把愛與恨展現的淋漓盡致,她抹去了愚昧,讓陽光再次照向大地,溫暖她的心,她對祖父、自己的童年是無比的熱愛和相念。

合上這本書,我回味無窮,如果有時間,你也可以看一看,很好看的哦。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無限的本領,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蕭紅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1911-1942,在世31年,原名張乃瑩,現代著名女作家。

這本書主要描寫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介紹這裏的人,這裏的事,這裏的街道。發生這裏的事很有趣。還有“扎彩鋪”,在這裏“扎彩鋪”裏什麼都有,一切都活靈活現,以至於讓人不相信這是描寫陰間的生活。

書中描寫蕭紅祖父那一段很有趣,可見祖父是多麼地疼愛她,在院子裏,那很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在園子裏觀察、玩樂、勞動十分有意思。祖父在園子裏澆水,蕭紅也澆,但她不往菜上澆而是往天上澆並且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祖父剷草,她看見了也要鏟,但往往把韭菜當野草一樣剷掉,把狗尾巴草當穀子留下。總之看見祖父幹啥,她就要幹啥。整個一個“搗蛋鬼”!

這本書描寫的生活環境很無知,與作者的童年相比我們要珍惜當下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她嫺熟的回憶技巧,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完成了她的巔峯之作——《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一書共有七章構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在經歷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熱水燙驅鬼後,奄奄一息,最終命歸黃泉。小團圓媳婦的死去向我們展示了封建、迷信的傳統風俗的惡果。

而小團圓媳婦就成了陋習的犧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婦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認爲她打破“常規”,無情地用烙鐵去燙她。在小團圓媳婦死後,她的大孫子媳婦,聰明、能幹的一個人,像從人世間蒸發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爲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婦”而家破人亡後,她寂寞的甚至問過路人“你家裏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無分文,卻熱愛生活。帶着小蕭紅去公園玩,沒有錢給小蕭紅買玩具和糖果,只是說“快走,快往前走。”小蕭紅賴着不肯走,他只得無奈的說出實情:“你有二伯沒錢。”他十分孤單,孤單的與動物談話,與磚頭談話:“你這小子,我看你也是沒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樣,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爲啥往我腳上撞,若有膽子撞,就撞那個耀武揚威的,腳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還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爛不堪的,後來被逼無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東西換點錢用。但是蕭紅是同情有二伯的,沒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東西。

《呼蘭河傳》十分生動地再現了小城風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呼蘭河傳》讀後感550字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麼覺得的吧!

在作家蕭紅的筆下,他的爸爸對他很冷淡而媽媽對他很兇,祖母更是對她不好,他的童年裏最快樂的時光是與花園祖父在一起,因爲在這花園裏,他很自由,想幹嘛就幹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樣,而祖父很慈祥,永遠不會不耐煩,因此在我眼裏,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

相比之下,而那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沒有蕭紅那麼好了,他十二歲就送到在呼蘭河這座城市裏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可誰知,這才十二歲的小姑娘,剛一送過來,天天拉車,晚上還得遭受婆婆的嚴刑打罵,不知身上有多少傷痕,最終年紀輕輕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興旺的老胡家老胡家,從此慘遭滅門。看看,蕭紅在那麼小就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只有祖父,這不令人很痛心嗎?何況在當時,這樣的.生活還算是快樂,再來看看團圓媳婦,這麼小就嫁人,不知耽誤了自己多少的學業,浪費了多少的青春,再嫁過來後,還被婆婆如此虐待,喪失了一條無辜的小生命,無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們現在的生活,十分快樂,幸福,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着,爸爸媽媽呵護着,老師教導着,同學幫助着,和呼蘭河傳裏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豐富得多,可是呀,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開口大罵,甚至動手,他們害了你似的,我想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會有所啓發。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清晨,抱着一疊從書店買回來的書回到了家裏,喜歡泡上一杯奶茶走進書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現實生活當中沒有的情感。這種感覺,這種處境,這種生活,也許也是隻有童年的蕭紅纔會有,看似是美好的,但其中卻是悲哀的。記憶中腦海裏仍然浮現着《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的映像,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仔細的品味書中蕭紅童年的純真的情感,我也把這本書放在了最後的閱讀中。帶着這樣一種純真、美好的印象,我在一個午飯後抱着幾種複雜的情緒,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在故事裏,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讓人有些憤怒和感覺可憐的鏡頭,它讓我不又不感慨:當初的人民是多麼愚蠢啊!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悲哀的地方!我完全不知道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的相信天命,是什麼讓他們掉入這個萬丈深淵……

其實很多時候,生活就如同蕭紅所說的,人們也不一定都是精神飽滿的,而大半是被嚇得臉色發白。有的雖然已經過去多時,還是不能夠很快得擡起腿來走路,因爲那腿還在打顫。

文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芳齡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無暇的學習時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歲也許是個噩夢,是一份孤單與無奈的痛。她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開朗。但不久後,她就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而又可怕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但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也許她還有什麼心願未了,也許,死對她來說,是個解脫。

讓人寒心的還在後面。她的家人的確辛酸,但不是因爲她的死,而是自己爲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花了那麼大的`心血,認爲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當年封建社會害的,如果不是封建社會,也許她會繼續天真下去,繼續勇敢的活下去。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裏,在這座城市裏,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小姑娘,一個團圓媳婦的死去,也換不來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守着迫害的女孩!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也許在那個年代裏,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活該,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拯救的,原因只有一個,那時候的人,早以被錢矇蔽了雙眼,這就是曾經的中國,曾經的社會,曾經的墮落,曾經的不平等的人啊 !

在蕭紅的記敘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快樂又寂寞,因爲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裏,可愛的蕭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一起快樂。蕭紅童年的生活充滿了特殊的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畫,只因爲有淚,也有樂,還有那學習時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詩,只因爲它記錄了我們一生中最最美好和天真的時光,在某一個地方也埋下了我們的汗水;還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曾經的稀釋年華動人的故事。

在童年裏,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戰爭。

只有落葉一片一片觸地,時代一點一點變化。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不要小看目光,它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我們應做一個內心陽光且給予溫暖的人。------題記

“於是有許多人給他家出主意。他說他有一個偏方,她說她有一個邪令。有的主張給她扎一個穀草人,有的主張到扎彩鋪區扎一個紙人;有的主張給她吃一個全毛的雞……”讀到《呼蘭河傳》的這個場景我的心像是被一根針狠狠地扎着,在他們眼前的難道不是一條人命嗎?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小團圓媳婦,就在這一個又一個荒謬的“救治”中死去了,她們把這當作是一場戲,一種娛樂消遣,畢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又何妨?

魯迅先生曾說過:“羣衆——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面對小團圓媳婦的當衆洗澡,人們趕鴨子上架似的圍觀,當她呼救時,沒有一個人相救,在大泥坑中;馬落入泥坑,看熱鬧的卻在喝倒彩,在看客的眼中,流露着麻木、冷漠。

不僅在《呼蘭河傳》中有着這樣的看客,魯迅先生的.小說《藥》中描寫道:那些脖子伸長了像鴨一樣的老百姓,漠然地看着革命者夏瑜爲了爭取民衆的自由和民主被砍頭的場景,甚至華老栓拿着沾着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兒子治病。這些人是多麼麻木自私啊,革命者爲他們付出自己的性命,他們卻只是當作一場戲,寒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心。

無獨有偶,朱自清《憎》中一個赤着雙足,腳面滿積塵垢的勞動者的屍體橫躺在馬路上,周圍有十餘人看着,好奇地睜眼,臉上的筋肉冷靜而遲緩。不僅中國,世界的人都是一樣的,這便是人的本性。《變色龍》中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周圍一羣胡說八道、顛三倒四的人中處理小狗咬人,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這些看客愛看熱鬧,所有的言論都未經證實便隨便傳謠,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害死人的性命,他們便是“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他們完美展現了“平庸之惡”這個詞。不僅在過去,在現在言論自由的社會,這種現象便更隨處可見。

且不說生活中實在的圍觀,在信息發達的當下,網絡圍觀更爲壯大。“天涯觀光團”、“豆瓣觀光團……”這些人在看到震撼、爭議的內容,便一呼百應,羣起而觀。一旦相似的人都說同樣的話,人們便失去主見,相信大多數人的話,於是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他們便是當代的看客。

看客喜歡看熱鬧,他們容易輕信別人的話,其本質便是沒有自己的主見,像牆頭草,兩邊倒。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喝酒、喝板藍根、薰醋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治療新冠肺炎”的謠言數不勝數,人們將藥店、超市洗劫一空,這正是沒有常識、沒有主見以及聽從看熱鬧的人隨便傳言所造成的。

當今是言論自由,但我們更應該敬畏言論自由,謹言慎言,維護乾淨的輿論場。不隨便傳謠、不隨便發朋友圈,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凡是能夠言說的,都能說得清楚,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也如古人所說: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衆生芸芸,人海茫茫,人總是張大了耳廓,興奮又迷惘地接受着這世間的萬籟,不可避免地相信他人失掉本真,做一隻任人宰割的羔羊。這時,我們更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讓別人走在我們前面。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讀了《呼蘭河傳》,感觸頗深。不知爲什麼,這本書總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可是讀着讀着,我又傷感了起來。

小城的冬天之冷讓我印象深刻。那種冰天雪地,在作者筆下的場景讓人讀起來彷彿是身臨其境一般。

東二道街的那個赫赫有名的、全城引爲光榮與驕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也讓我印象深刻。其實這個坑完全可以填上,可是小城裏的人們都不願意去填平這個坑。一來則是這個坑可以讓很多路過的牛馬或者雞鴨甚至是路過的人們陷在其中,這可是頂好的熱鬧,人們可以前來觀望欣賞,說長道短,也不失作爲無聊生活的一種消遣;二來是小城裏的大部分人們生活過得甚是拮据,他們可以這個坑爲名頭,心安理得又堂而皇之地吃又經濟又不衛生的瘟豬肉。他們的自欺欺人,和侷限性,讓人同情,也讓人心疼。

可是讀到人們的無知和愚昧之處,我是極其生氣的。小團圓媳婦,曾經的頭髮又黑又長,梳着很大的辮子,活潑開朗。可是胡家婆婆“爲了她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將健康的小團圓媳婦這個少年女子虐殺了!還在豆蔻年華的團圓小媳婦啊!

人的愚蠢和殘忍,可怕得令人髮指。小城裏的普普通通的百姓,美其名曰爲善心,可正是他們所謂的“善心”,殘害了多少人呢!他們的人生理想是簡單的,長大了開豆腐坊就覺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們的人生要求是簡單的,不要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就行。當然,他們也勤勞、純樸、忍耐、善良。但如果這些品格一旦與愚昧、麻木、野蠻、迷信、保守等精神頑症聯手,那麼這些品格尤其是善良就會變得相當殘酷相當可怕。這些所造成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這種變形的善良,使他們縱容一切醜惡的滋生,卻扼殺積極向上事物的發展;胡家婆婆“爲了小團圓媳婦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將健康的小團圓媳婦這個少年女子虐殺了;王大姑娘自己作主嫁給了馮歪嘴子,違背了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於是鄉鄰們冒着嚴寒去“探訪”、“作論”、大興輿論撻伐,結果王大姑娘在寒冷的夜裏死了。

就是這些人所謂的善,把真正善良美好的人給害死了。我想小團圓媳婦自己做夢都沒想到,洗澡竟然把自己的生命給洗沒了,多麼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啊,多麼可悲的底層民衆啊!

我一直都難以忘記在王大姑娘和馮歪嘴子在一起前,她的'聲音響亮,院裏的人就誇她爲人乾脆利落;她挑水又多又穩,人們就誇她踏實能幹;她個頭大個,人們就誇她健康好生娃;可是在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大姑娘就嫁給了馮歪嘴子之後,她的聲音響亮變爲了不成體統;她的挑水又穩又多成了不像話的姑娘家;她的個頭大個成了好不了的一個人。人的愚昧和偏見是有多麼的可惡又可嘆啊!

在寒冷的日子裏,王大姑娘一家只能用草當被子。可是院裏的長舌婦們還是穿着靴子帶着帽子,在門外窺探,窺探之後再添油加醋乃至無中生有給王大姑娘做傳。都說人言可畏,院裏的人在吃着人,而且眼不跳,心不驚。

如果沒有祖父,“我”是多麼的孤獨和寂寞啊。祖父教“我”唸詩,每每讀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時候,一種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的惆悵油然而生。春去秋來,世上的人也是跟着新面孔換舊面孔。

都說雁過留痕,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那就不要白白走這一遭,努力用心地生活,真實快樂地生活,留下有意義的痕跡纔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