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精選)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傅雷家書》讀後感(精選)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傅雷家書》中,傅雷於1961年6月27日給兒媳彌拉的信中說:“在家中維持有條理的常規,使一切井井有條,你們還年輕,這些事很難,付諸實行並堅持下去,可是養成良好習慣,加強意志力,永遠是件好事,久而久之會受益無窮。”

傅雷所說的這些,爲的是讓傅聰夫婦能夠有條理的生活,他同時也道出了一個真理“堅持纔會勝利”。有些人在生活學習上,只是制定一個虛無縹緲的計劃,但卻並不能付諸實行並堅持下去,從而只能使這目標一直停留在想法上;但是短暫的實行也並不能使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堅持和努力付出的。

記得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孫權勸學》中,呂蒙在受到孫權的啓發後,勤奮學習,苦讀經典,最終學有所成,連魯肅都對他的才華讚不絕口。呂蒙能夠聽取他人的建議並堅持努力的,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去學習讀書,對於他說原來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事,他卻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行得到進步,這就是勝利。

朗朗從小就希望自己能夠成爲一位鋼琴巨星,可他並沒有只把這一夢想停留在腦海之中,而是夜以繼日的.練習彈琴,直到手都練麻了,卻也只是雙手沾一下水,用力甩一甩後繼續練習。這就是爲什麼他能夠取得成就的原因。

我一開始跳繩並不多,動作也十分不規範,三分鐘的時間內我只能夠跳300多下,我發現了自己的這一問題,並給自己制定了三分鐘跳420個的目標,於是我每天晚上堅持跳1000個繩,休息一段時間後,給自己計時三分鐘,看看自己跟前天相比有沒有進步。一個星期過後,我終於能夠在三分鐘之內跳420個繩,這全都要歸功於堅持鍛鍊。

傅雷在信中所教導兒子的,目的都是爲了能夠使他成爲一個正人君子。這本書對我感觸很大,也讓我明白了:想要完成一切看似很難的事情,只要付諸實行並有力的堅持,這些困難終究能夠被解決。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幾組黑白照片,數不清的來往家書,譜寫着傅雷家的情與意。

家書中,傅雷不忘時刻教誨兒子,沒有一絲的溺愛,既教他爲人處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樣與兒子閒談,與他交流音樂、文學、藝術等等,扮演着一半父親、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愛兒子,雖然言語間總是嚴格的苛求,但在嚴肅的面孔下,卻藏着一顆溫柔的愛子之心。這絲絲縷縷的愛,不時從嚴肅中流露出來,流淌在字裏行間。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這樣的摯愛與欣賞,他不會因爲兒子才華出衆就放鬆教導,在兒子取得成就時也沒有高興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囑兒子再接再厲,教會兒子正確對待得失榮辱。傅雷對兒子的愛,像呵護着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謹慎又溫柔,動人心腸。

傅雷也經常和兒子討論文學藝術。在信中,他與兒子討論了李白、杜甫詩的異同,分析了各自的.長處、短處,再與蘇軾的詩相比較,不禁感嘆文人墨客高深卻無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給人感覺描繪得清晰、明朗,耐人尋味的文字寫盡了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縹緲虛無、溫柔嫵媚。傅雷是循循善誘的父親,更是能和孩子的心靈碰撞、靈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傅雷對兒子的愛是諄諄教導,是吟唱在音樂藝術間的愛。而父親對我的愛,是不曾言說的安靜的愛。他很愛我,也很關心我的學習,但在我們的交流中卻從不提成績。只是,在我煩躁、迷茫、厭倦時,他會久久地陪伴在我身邊,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摯愛溫暖我疲憊的心。他的聲音,總能使我躁動的情緒平靜,願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從不安沮喪到振作奮起。我的父親,像一盞黑暗裏的明燈,照亮我腳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愛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愛,躍然紙上,信中的每個字都充滿着濃濃的愛意。品讀這深沉的父愛,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卻是甘甜。一封封的家書,承載着多少的愛與思念,只怕,這張張薄薄的信紙,載不動這跨越大洋的許多的情與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杜甫曾寫過這樣一句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在古代是人們主要的通訊方式之一。而在現在衆多通訊方式中,書信可以很全面的向他人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傅雷家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傅雷家書》摘自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於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間寫給兒子傅聰和傅敏的書信。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書。

傅雷是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對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爲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做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書中常常強調的便是如何做人這一問題。

在傅雷去波蘭留學,獲得國際大獎,後來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終關注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並不時給予指點。他常常在信中告誡自己的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到問題不氣餒,獲得大獎不可以驕傲,要對國家和民族有榮辱感……在生活上,傅雷也是進行了有益的引導,比如如何勞逸結合,如何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不管是在兒子生活工作還是做人方面,傅雷都十分關心,在這一百多封信中,每一封都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愛。

傅雷是優秀的,他在藝術方面很有造詣,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擁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傅雷是中國父母的代表,他望子成龍,希望孩子成爲自己理想中那樣的人,而傅雷又是中國父母的`典範,在他的引導下,兩個孩子都十分的成功。

在讀過《傅雷家書》後,我不禁感嘆傅雷對他兒子濃濃的愛,也不禁羨慕起傅聰及傅敏,因爲從小我對父愛的感受並沒有那麼地深刻。有人說過,《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父愛的教子集,我認爲這句話很對,《傅雷家書》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處事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寄託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傳送帶。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當我讀着這本家書,傅雷的嚴格教育,以及對兒子的無限關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封封家書就好像一次次交心的談話,將相隔萬里的一對父子緊密相連。傅雷用自己的文字點亮了兒子心靈的燈,也點亮了千千萬萬孩子心靈的燈。

傅雷以身作則,立身行事,在一封封的家書背後,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大到事業與人生,小到吃穿冷暖,事無鉅細,對兒子無不關懷至微。書信是最真切的文字,它將內心所想傳遞,濃濃的愛子心切在這諸多封信中最爲強烈的表達。對於兒子的愛與希望,不捨與思念,都濃縮在這真切而又樸實的文字裏面。面對兒子爲了自己的未來,在異國漂泊打拼時,他是悲喜交加的複雜感情。

由於在兒子幼年的時候,傅雷對他的教育過於的嚴苛,所以導致他們二人的關係並沒有那麼親密。面對因爲這樣的原因導致他們緊張的父子關係,傅雷先生在書信的伊始就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悔恨,並且他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很多不適的地方,也不斷感嘆希望兒子能夠避開這些不利因素,最終可以成爲一個真正優秀的藝術家。

在這從1954年開始長達十餘年的信件裏,字裏行間滲透的是他們夫妻二人對傅聰生活的真誠關心,對他事業進步的欣慰,並且也在不斷告誡他如何做人,如何愛國。傅雷對他的子女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愛,他始終把教育和藝術放在首位,呵護和疼愛放在第二位。是傅雷的教育使傅聰在音樂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賦與實力,富有勇氣與信心去施展自己的才華,爲他將來成爲鋼琴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本家書以一種家常談話的口吻來展現,字裏行間流露的是質樸與親情,它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因爲這樣一種真實,在讀完之後,書中的許多情節烘托出來的感情仍讓人久久不能忘卻。它記錄的是一段濃濃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誘,他在不斷的`給他的孩子指引前進的方向,與兒子的交談中悟出的許多人生哲理,現實而又客觀,是對兒子的深深關切,也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眷戀。

父母的叨嘮是對我們最深切的愛的詮釋,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愛,感恩他們的付出,用我們的進步讓他們感到欣慰,像傅雷一樣立身行事,讓濃濃的親情不再漸行漸遠。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在戰爭年代對親友的掛念;“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是張籍客居異鄉時難平的情緒。過去,家書不僅是一封給家人問候的信件,也是一條維繫親人情感的紐帶,還是一座溝通親人思想的橋樑。在《傅雷家書》中,我讀出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與關懷。

衆所周知,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一位有思想的作家,更是一個有着細膩情感的父親。他對兒子的關愛,在家書的字裏行間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曾因爲兒子的離開而難過,痛哭流涕;也曾因兒子的.信被弄掉後,日思夜想,輾轉難眠;也曾多次在信中告訴傅聰要記得回信,要說明是否收到……

傅雷的愛並不只是對兒子的寵愛,有時還表現出了老師般的嚴格。當傅聰在肖邦鋼琴比賽中出乎意料地排行前列時,他告誡說,“人生本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的很呢,這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讓兒子不要驕傲自滿。當兒子想離開波蘭時,他又仔細列出波蘭與蘇聯的利與弊。這種諄諄教誨與思想引領,讓兒子也變得審慎、嚴謹。

《傅雷家書》之所以能使人獲益良多,還因爲書中能見其廣博的胸襟。他能兼有西方文化的優雅與東方文化的穩重,能客觀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優點與不足,並將其融會貫通。他也對批評家的建議大方接納,深刻自省。他能公正對待兒子,他曾用“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來教導兒子,也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雅葛麗娜對愛情的一味追求來引導兒子的愛情。

《傅雷家書》也是一本有溫度和真情的書。當傅聰的前任老師過生時,他會特地在信中提到務必要祝他生日快樂。當彌拉生病時,他也單獨寫信問候。當傅聰遠赴重洋蔘加比賽時,他在信的開頭讓他記住祖國。他的關懷是衷心的,他的叮嚀是溫情的,他們父子的情感是真摯的,父子關係是和諧的。

我們總是會問,親情到底是什麼?父子之情到底該怎樣?我想,《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親情不是寵溺,也絕不是父輩與小輩之間的劍拔弩張。父子真正的良好關係應該亦師亦友,可在你身處險境時伸出援手,在你孤獨寂寞時送上陪伴,當你迷茫困惑時給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驕傲時給你溫馨提醒。

家書,用筆墨讓親情團聚,用信封將親情送達。我想,這也正是“家書抵萬金”“欲作家書意萬重”的原因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近幾周來,我閱讀了《傅雷家書》。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親。

從《傅雷家書》中折射出來的,是傅雷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評價傅雷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式家長”,對於孩子(尤其是長子傅聰)是標準“中國式教育”。對於“中國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教育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說,是危險的,畢竟天賦也不是逼出來的。那傅雷爲什麼成功了呢?因爲傅雷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對於傅雷式的教育,我想傅雷與其妻子的墓誌銘是最好的概括:“赤子孤獨了,便會創造一個世界。”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嬰兒之心,嬰兒之心當然純潔無瑕,沒有絲毫雜念。

可見,赤子就是內心純潔,沒有雜念之人。傅雷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養爲一個不受世俗干擾,沉靜在世界萬物之中的人。這一點與千百年前的一位偉人不謀而合:“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心無雜念,就能成爲大器嗎?不是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英勇戰死錦竹,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嗎?還要歸功於諸葛亮和他的妻子黃月英對他的薰陶,這一點又與傅雷的家庭不謀而合。傅雷作爲一名革命時期的文學工作者,他的思想是進步的,對於新中國的熱愛傳給了傅聰,傅聰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傅雷的藝術修養是高深的,這也對傅聰的藝術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於中國式教育。真正有意義的中國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樣,既做嚴父,嚴於律己,嚴於待人;又做慈父,寬於待人,關愛他人;還做良師益友,適時地透過一段話傳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父愛與母愛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閱讀《傅雷家書》後,我對父愛和母愛有了新的理解。

一位譯著宏富的翻譯家,爲人坦蕩,稟性剛毅,對兒子傅聰可謂苦心孤詣。無比真摯的家常話,流露出濃濃的父愛,沒有半點虛僞,也用不着裝腔作勢,感情是那麼純真、質樸。這位學貫中西的父親同每位父親一樣,對孩子疼愛有加。但在這基礎上,還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縱觀全中國,能做到這層境界的,未知能有幾人。

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對日常生活中各種人生道路的細節和常見問題,都像良師益友般給予指導。傅雷與孩子之間除了骨肉相連的父子,還是人生和藝術方面的知音、親密無間的朋友。

每個人生來都有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之愛。當我讀到這封家書,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在書中我不光看到了嚴格戒子又對其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成長。他用音樂譯著與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在這位遊子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教誨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困境和艱險。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過自己的祖國,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萬里外所給予兒子的殷切教誨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對於這個家庭都不是問題。

翻讀全書,有反覆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間的談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翻動每一頁,心中都如泛起漣漪。

看着現在自己的父母,想到將來要爲人父母,那種責任與光輝,自己能揹負嗎?《傅雷家書》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家風,更是家人之間羈絆的縮影。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瞭解傅雷的育兒理念才明白,兒子傅聰從小受到的是嚴父慈母式的教育,傅雷對子女的要求甚至有些嚴苛,因爲小孩子挑食,就不讓他吃飯。直到傅聰出國後,傅雷才反思到當年的教育方式不盡合理。其實對於初爲父母的他們,特別是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教育也是貫穿他們人生始終的陌生探索。從教育理念、培養方式,到如何與子女相處,他們也是在不停的摸爬滾打中慢慢領悟。現在我們非常強調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我無比認同。但我覺得,原生家庭的理念,是一種認識自己的有效途徑,但對個人評價及後來的人格建設,更多還是自我認知和意識的覺醒。過於強調"子不教父之過",是對父母付出的無形抹殺,以及對自我成長的推卸責任。特別是父母改變和改進的時候,作爲子女,你是不是也給予了正面的迴應和改變?

家書中另一種重要的情感,就是父母對於人生經驗的傳遞,這既包括學術性的專業知識,也包括人生旅途的哲思與感悟。大多時候人都有分享的慾望和衝動,特別是在情緒起伏以及有所得失的時候。喜歡和朋友聊天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體現,只不過因爲年兩相仿,感受相近,個體間更容易接納和共鳴。對於父母,本着"要把所有我走過的`彎路都給子女指出來"的心態,很多時候他們更加忍不住傾囊相授。這種超前的經驗和感受,在個人意識覺醒的特殊時期(例如青春期),就會變得更加難以接受。所以,父母的教育一方面要用對方式,另一方面要看準時機。現在我再讀起六十多年前傅雷寫給兒子的諄諄告誡,只覺得無限貼合當下我的所有境遇。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之談,簡直是普世有效的真理。

大概從小學時候開始,媽媽就保留了給我寫信的習慣。那些暗淡無光的時候,成績滿滿的日子,都有媽媽的信,或鼓勵,或督促,或提醒,或建議,在不算特別直白表達感情的背景下,給了我很多直抵內心的觸動。長大以後確實不常寫信了,但和媽媽保持良好的溝通,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我的教育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那些伴隨我少年求學時代的信,在委屈難過、消沉低落的日子裏,是春風化雨的溫柔,也是破冰前行的利器。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細節在詞典中的意思是瑣碎而不重要的小節,細節看似不重要,但正是這些細節,才體現出我們每個人真實的一面。

傅雷在信中寫道:上封信中,我要你注意,住在華沙必須問明房東的睡眠時間,切勿深夜彈琴的事,望隨時記住。這句話說明傅雷不希望兒子練琴時打擾別人,這也體現出傅雷在日常生活中的隨和、平易近人、關心他人。信中他還提到了很多細節,“有件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爲什麼老是這麼不neat?日常瑣事要做的neat,就像彈琴要講究乾淨是一樣的。”見字如面,傅雷認爲在平常的寫字寫信中,通過字跡頁面的整潔程度等,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所以他希望兒子無論是寫信還是彈琴,隨時隨地都要保持neat。

郭德綱有句話在網上很火,“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看一個人怎麼樣,怎麼看呢?觀人於臨財,就是要看他在金錢面前,是否見財起意?如何取利、如何駕馭財富等。觀人於臨難,就是要看他在困難面前怎麼做,是消極還是樂觀?觀人於忽略,就是要看他無意中的.一些舉動,往往能體現他一個人的性格。觀人於酒後,這一點就很簡單了,我們都知道,酒後吐真言,喝酒以後說的往往都是真話。這些不都是細節體現人品的例子嗎?

我的媽媽就是個很注重細節的人。吃飯時,她經常告訴我,吃飯時不要亂換座位,不要敲碗,不要把筷子插在碗裏。寫作業的時候,她又告訴我,寫作業要快,不要磨蹭,否則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拖拖拉拉,做事做不乾淨。寫大題時,要把答案從左往右寫,不要都擠在右邊,和做事一樣,要提前把事情趕出去,而不是拖到後邊。這樣的細節要求還有很多很多。

細節決定一切,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爲舉止,注意點點滴滴的細節,能做好小事,又怎會擔心做不好大事呢?這就是我讀《傅雷家書》的收穫。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寒假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半,讀完《傅雷家書》後,有人感嘆傅雷先生對兒子深沉而細膩的父愛,有人則細心鑽研傅雷先生教給兒子的人生哲理,而我更加關注的是先生的“教法”。

《傅雷家書》記錄了傅雷夫婦給兒子的書信,信中既有談到爲人處世的方法、如何正確對待藝術,又寫到了學習方法與生活的瑣碎。字裏行間透露出一位父親對遠在國外的兒子深深的思念與諄諄教誨。

傅雷先生在音樂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與知識,而兒子傅聰更在音樂上有着極高的造詣,其中離不開父親與他的交流。傅雷並不因自己是“父親”而忽略兒子的想法,他與兒子平等地交換意見,有時因爲兒子的意見產生新的想法還會記錄下來。在告訴兒子應該怎樣做時,他總用提醒的語氣,而不是命令。教給兒子道理時,他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兒子,而是潛移默化般的教育。當兒子獲得榮譽時,他給予足夠的讚揚,同時還提醒兒子不要被過分的讚賞衝亂了陣腳。

他以更溫和的方式去教育兒子,卻也不失一個父親的威嚴。

父母與孩子之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歲月,正因爲有了這段歲月的沉澱,父母會更有能力、更有經驗去面對生活,而把這些方法傳授給孩子也是人生的課題之一,是人類發展歷程中重要的一環。

“教法”在家庭教育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若是太過溫和,便會寵壞了孩子,若是太過嚴厲,便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在這個點上失去分寸後,孩子就像脫繮的`野馬。傅聰年紀小時,傅雷就因太過嚴厲使兒子一度匱乏自信。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在聽孩子的建議時常說:“你還小,什麼不懂。”卻從不解釋“不懂”在哪裏。失去了交流後,父母與孩子在思想上便成爲兩條平行線,各自延伸卻從不相交……

所謂“教法”,就是教育的方法,好教法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與孩子的配合。我們都在羨慕着傅雷先生的兒子成績斐然、家庭教育成功,羨慕着所謂的“隔壁家的小孩”,不妨自己學習他的教法,學會用心地、正確地傳達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1

自古以來,父母都是最疼愛孩子的人,可是夫婦間總有着不一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傅雷夫婦將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或許這就是《傅雷家書》能夠暢銷不衰的原因吧。

傅雷是有名的翻譯官,而他的兒子聰又在國外發展音樂,所以家書中的家教家風,顯現的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家書中濃濃的父愛與母愛,有時卻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因爲父親總是在國家和聰的角度思考。一次,聰想要回國,作爲父母,當然是期望漂泊海外的兒子能回家看看。可傅雷的回信中卻有這麼一句:“每年回國一次,在體力、時間、金錢方面都太浪費。期望多研究。”夜色中他合上書,強壓着心中的不忍與思念寫下這句話的場景漸漸在我眼前浮現。

這父愛是要有多強,才能到這種不顧自我,只顧外界和兒子的境界啊!

聰的音樂天賦一點也不低,再加上刻苦努力,演唱會往往很成功。這個時候,父親總會寄來這麼一句:“在獲得成功的同時必須深深的.檢討自我的缺陷。”,以此來澆滅聰驕傲自大的小火苗。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期望,可成功卻必然需要付出努力。對於聰刻苦的練習,傅雷卻又常常勸說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需要讓自我太辛苦了。”只是不明白,聰有沒有把這句忠言聽進耳朵裏呢?

母親卻又與父親截然不一樣。“究竟派你在哪個團體裏學習?與夏部長見過面了嗎?樓伯伯那裏去了沒有?”母親的信裏,出現最多的就是問號了。既然傅雷承擔了一個嚴師、嚴父的形象,那麼母親就當起了一位“慈母”,“小棉襖”,不斷的溫暖着在異國的兒子。時不時穿插的幾句告誡,讓聰心裏的警鐘又一次被敲響。

之後聰結婚之後,母親又更加展現出了她的母愛:“記得有時候要放下工作,多陪陪妻子。”……

相對於父親的嚴厲來說,母親的溫暖能撫平聰心中因嚴厲而起的不滿。也就是因傅雷夫婦的相輔相成,才讓聰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了幾分煩惱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2

早就聽說《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個暑假,我認真拜讀了這本名著。

這是一本由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至1966年間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186封家信組成的書,書中傅雷夫婦對孩子諄諄教導,要求孩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熱愛自我的祖國,和孩子暢談自我對音樂的見解與感悟,父子的濃濃親情,流淌筆端,躍然紙上,縱使千山萬水,依然近在咫尺。

父親的愛是嚴肅、莊重的,他反覆地與兒子討論藝術上、事業上的問題,但當他細細回想孩子小的.時候情景、醒來後因想念兒子無法入眠時,更多的溫情瀰漫在字裏行間,催人淚下。作者經常提到對兒子的愧疚,認爲在兒子的童年時代,沒有給他足夠的愛與溫暖,更多的只是批評、指責和條條框框的禁錮。也正因爲這些,傅雷後悔不迭,他用自我的餘生爲兒子在藝術事業上披荊斬棘、指引方向。他是兒子尊敬的長輩,在與孩子探討學習、做人、藝術的同時,不厭其煩地告訴遠在他國的兒子要時刻堅持一顆愛國的心及一腔愛國主義情懷。他又是兒子最好的朋友,他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能夠和這種幸福相長的。”亦父亦友,這就是傅雷,一位偉大的父親。

經常有同學講,和父母有代溝,父母不理解自我,自我有心裏話不願和父母說,這些在《傅雷家書》面前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呀。其實,父母不管是否有成就、是否有才華、是否有金錢,他們對孩子的愛都一樣的深沉,最關鍵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我很有幸,和爸爸媽媽一向相處愉快,但有時候,也會因爲一些事情鬧得不愉快,覺得不理解他們,他們更不理解我。其實事後一想,事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有時只是一句話的事兒。

成長的路上,聽聽父母的意見,說說自我的想法,和父母多溝通,我們的人生將少走很多彎路,將會收穫更多的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