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篇【實用】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篇【實用】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

世界上有兩種哲學家。一種是不斷尋找他對哲學問題的答案,另一種則是精通哲學史,但並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學理論,而康德,兩者都是。

康德是個哲學教授,他對古往今來的哲學傳統有很深厚的理解。

“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決定我們如何認知周遭的世界。”康德認爲,時間與空間屬於人類的條件,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人類心靈中某些狀況的影響,對於理性,康德的理論可以說是很新穎了。

對於因果規律,康德也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他的想法中,因果規律仍屬於心靈這部分,他認爲,因果律是植根於我們內心的,“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我們對世界的瞭解憑藉着兩種因素——感觀知覺和理性。

關於倫理的問題,康德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爲,是與非、對與錯之間確實是有分別的,每個人都有“實踐理性”,都有辨別是非的智慧,這是基本的道德法則,這套法則乃是“無上命令”。意義爲: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要把他當成達到其中外在目的的一個手段。

康德所說的正是人類的良心,而他所有的觀點,都離不開二字:理性。

理性,一種強有力、自源性的工具,所有一切人爲的.東西,一切區別人類社會與動物的東西,不是本能,而是自身的理性,自身的努力。

雖說人類無法通過自己的理性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但爲了道德需要需設上帝以及意志自由,靈魂不滅。康德提出的“無上命令”讓我有感而發。良心理性是人類所有的,當爲了某種利益時,我們又是否會失去理性,而達成某種利益呢?可以說,康德對於理性的理解及觀點,是很有深度的。我想,人性必有理性,理性中若有了目的,那良心可能會消失。有了理性,纔會有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算徹底的自由。

康德指引了一條路,他打破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僵局。書上寫道,他的墓碑上有一句話:“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他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有超越良心與理性所存在。康德如一束光,照亮了哲學之路。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

許久沒有沉下心來去讀一本書了。之前聽過一句話,大約是這樣說的:如果時日長久不讀書,也沒有心生愧疚,那麼這個人就無藥可救了。好在我還有愧疚之心,想來我還“有藥可救”。

好不容易閒暇下來,有時間去讀一本書了,遂決定與鄉村教育家的小夥伴們一同讀《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鉅著,它既是哲學,也是小說。“哲學從不指導生活,哲學就是生活”。我不求像哲學家一樣辯證這個世界,我只尋一顆努力生活的心。我要通過本書的引導,思考一些淺顯的生活道理,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安寧,過精神更加自由的生活,對自己的心靈、精神進行修煉和提升。

其一,活着的意義

活着的意義,這是蘇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每當蘇菲專心思索活着這件事,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死亡的念頭。反過來說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蘇菲的祖母在生病後說過類似的話。她說:“現在我才體認到生命是何等可貴。”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後才瞭解,能夠活着是何等的福氣。

八十六歲的奶奶,已經走到了風燭殘年,她總愛絮絮叨叨地講她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記不清是第幾次,奶奶在絮叨的時候滴落了淚珠兒。一個八旬的老太太,白髮、褶皺、佝僂、滿口假牙。一次次,在聊起生活的時候,聊起兒孫後代的時候,她流下了渾濁的淚珠。她愛說,那時她很年輕,能做地裏好多的活兒;她愛說,她親手帶大了五個孩子,有兒有女纔是好;她還常說,看見最小的兩個重孫,心中不由地感覺疼愛。一畝田、幾棵樹、殘餘的夕陽……這些都可以是她落淚的原由。

每當奶奶絮叨的時候,我不忍與她多說,卻又想與她說說。我知道,這是一片枯黃的葉子,提前看清了泥土的走向;這是一個日漸衰老的人,把不捨存放在淚珠,把熱愛安放在乾癟的胸膛……

其二,柏拉圖“永遠的真善美”

柏拉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恆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恆不變的事物。他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

“真善美”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質的'、真實的、真誠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這是文明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追求的境界。這亦是一個人所追求的理想心境。

比如,冬日裏,當我從門前的空地經過,陷入孩子們流動的潮水,看見一串串小小的笑臉,看見翻飛的跳繩和雞毛毽。這時候天空晴朗,風移動着幾片雲影,這時候我就覺得孩子們是純真的、是快樂的,我的心境是美的。

再比如,清晨,我迎着太陽出發,去往學校。那些雲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都快速地擦過眼簾,去往身後。輕輕地,從眼睛滾出一顆淚珠,掛在睫毛,晶瑩、剔透。它折射太陽的光芒,塗抹着那些雲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於是,追求美的心便感覺到滿目繽紛陪着我走了這一程七彩的路。

追求“真善美”,背後是我們所得到的快樂。它推動着人類社會進一步往更高形態發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3

要是單看書名,幾乎不會有人認爲這是一本講哲學的書。蘇菲是個快過15歲生日的挪威小丫頭,生活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地方,過着小女孩的小日子。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可自從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蘇菲的世界便完全改變了。

書中的“艾伯特”從幾千年前的北歐真話,古希臘神話講起,一步一步地一直談到了當代哲學的潮流。時間上跨越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直到近現代。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哲學巨匠也在書中依次粉墨登場。從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現代哲學之父卡迪爾,再到啓蒙運動時期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隨後是“浪漫主義運動”時期的黑格爾,再後是十九世紀中後葉的馬克思、達爾文以及同時代的尼采,最後法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傳奇人物薩特。

紛繁複雜的各種“主義”也按時間先後一路噴涌了出來。理性主義,知性主義,浪漫主義,存在主義,虛無主義,馬克思主義,超自然主義等等等等。另外,作者爲了折騰書中人物蘇菲,甚至還讓小紅帽,芭比娃娃,泰迪熊,米老鼠等卡通人物時不時突然亮相。

《蘇菲的世界》之所以在創作出版後不久就成了暢銷書並被譽爲名著,除了本身內容真才實學外,可讀性和趣味性強也是關鍵因素。總結起來有兩大點,一是書中闡述哲學觀點後必舉生動例子;二是書中有書,故事中有故事。前者我沒法在此詳述,讀者看一遍書就知道了,後者倒是可以簡單說說:故事的主人公蘇菲其實是生活在故事中的另外一本書裏,而這另一本書是一個住黎巴嫩的少校寫給他女兒的。但蘇菲和創造他的少校,以及少校的女兒卻又都是在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人物。而且在書中,筆下人物與筆下人物經常互動,這裏的關係一時半會兒也解釋不清楚,總之讀者看看就明白了。除了哲學外,《蘇菲的世界》還涉及了不少科普知識。

哲學不是一班人能學到的,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去積累知識和經驗,可以在他人得出的理論上創新,以導出自己新的觀念。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4

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

書中有幾個句子,我很喜歡。

“那轟然一響,我們也是星辰。”

看的時候覺得這句話真美。這是書裏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了。大概是說,我們和星辰一樣在曠遠的宇宙中孤獨而不可重現地存在,既讓人驕傲,因爲我們和星辰一樣可貴又優美,又讓人悲傷,因爲星辰也是終將消亡的存在。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在我看不到的滿天星火裏,那跋涉千年的星光終於到達地球,而發出光芒的星辰,或許已經湮滅無存。我們,也是星辰。

“事實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他們只是缺少光線的照射罷了。”

黑暗中亦有光芒的存在,每雙不同的眼裏,亦會有不同的世界。在她的眼裏,黑暗,只不過是缺少光芒的照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你遇到的.黑暗,只不過是,太陽有點遲到。

哲學給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那麼哲學是什麼?《蘇菲的世界》裏有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個戲法要數十億年才能變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不可思議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他們年紀越大,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裏覺得非常安逸,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纔會踏上此一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和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其中有些人掉了下來,但也有些人死命抓住兔毛不放,並對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大聲吼叫。”

因此,我認爲,哲學的本質就是好奇心。好奇心讓人們思考,爲什麼世界是這樣的?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認爲世界本該是這樣。這樣的一些人,就是哲學家。

說不定,讀完這本書,你就會開始思考。翻開《蘇菲的世界》,它會帶你走進一個智慧的哲學聖殿。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5

若是願讀一本書,必是會先從某處知曉她的存在:或從朋友口中,或從網絡,抑或從學校開出的書單。而我接觸到《蘇菲的世界》,卻是從另一本小說的故事情節裏。書中的大學生請同學推薦他一本哲學入門讀物,這位同學先是提及了《西方哲學史》,其後許久,突然叫出了《蘇菲的世界》。大學生拿起了她,於圖書館內坐了一下午,讀完後直呼醍醐灌頂、精彩萬分。

這本小說的作者當時是一位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法學院學生。我想,這書中大學生的讀後感受,應也是他當年讀完此書所感吧。的確,我以爲《蘇菲的世界》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學啓蒙讀物。這樣的書,她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豐富且繽紛不乏味的哲學知識,也有倚靠哲學理念的故事。蘇菲的意識存在於席德的腦海中,而當她發現自己是被大校所創造出的角色時,她選擇了逃離——在這樣一個情節裏,“創造者”是大校。而在書外,喬斯坦.賈德又創造了整個書中的世界!

這不正如在整本書開頭幾張中大校所打的比喻麼:蘇菲好比生活在兔子皮毛中的人,而大校好比白兔,提起這隻兔子的便是喬斯坦先生。而蘇菲竟真的從兔毛中跳脫了出來!當然,這些都只是出自作者筆下,而對於現實中還在兔毛中安居的我們,是可以有所啓示的。

自然,書中的重點自然是大校所敘述的哲學知識。從愛琴海旁萌發的自然派哲學火種,至雅典三大哲人於整個歐洲燃起的燎原智慧之火;從中世紀教廷左右人心似是而非的宗教論調,到啓蒙運動裏思想家們對於教權與神權的反抗、百科全書派對於自然的強調推崇……書中的內容似乎與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相仿,但因爲是大校書與蘇菲瀏覽的緣故,哲學中許多枯燥的那些“主義”的'名詞,都被用生動而通俗的言語解釋了。作者十分善於用活潑的比喻來解釋玄妙深奧的道理,就通過這些具體的形象來觸動讀者的內心,發人深思。

我相信笛卡爾爾的那句話:“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句子被改編成無數個版本,許多聽說過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這句話最好的證例或許便是書中的蘇菲,蘇菲對着鏡子問鏡中的影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所有新入門哲學的人似乎在接觸哲學後都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這時,不妨用笛卡爾的話來勉勵自己。蘇菲只是一個思想,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至少證明自己存在,也是令人安心的事情。

在中國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哲學這門課是令多數青少年大感陌生的。即便高三將要上哲學一門課,但空講唯物主義辯證法這般貶斥唯心,肯定唯物的言論,沒有系統,也過於狹隘片面。而這一本《蘇菲的世界》,最初面向的是西方的青少年,而至今在中國也並不是十分出名的書籍,倘若是被中國的初高中生們廣泛傳閱,一定會像那個比喻一般,讓中國更多的新一代,從匍匐於白兔的皮毛中,轉爲站立起來的姿態。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6

我好奇,14歲的蘇菲怎麼能消化巜命運》這樣的主題,至少我已經歷了歡樂和挫折,體會過命運的變奏,稍有感悟,翻閱此書還是需要時間的,蘇菲怎能塞的進這說不清道不明的幽幽?

冷靜回憶逝去的半生,猶如上溯一條綿長的河流,半百的我仍然對《蘇菲的世界》這本充滿好奇與驚喜。不是經常聽到“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是都認同“性格決定命運”之類?不是經常有人去“算命”,更有“宿命論”的命中註定等等。被命運捉弄時的.我,基本的選擇是小喜愛地退縮與逃避,不是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嗎”?畢竟“不能拿雞蛋碰石頭”;滿足安樂時的我,又相信感恩帶來的好運 ,更加篤信命運的好壞與自身的努力有着莫大的關聯。不長的生命過程,演繹粉無非悲喜兩劇,一片喧譁,終歸淡然。如何經營盈虧得失,需要知識、技術、手段,每個人都是親自操盤着。我悟性晚開了,認爲:生命不過是上蒼借你一用的資本,不在於長而在於精。碌碌無爲肯定不行,積極進取彰顯自我價值的人生纔算精彩。可是馬上發現,那些沒有精彩人生的一樣走過來,現在又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健康的賽事,這又怎麼解釋呢?前面已經清零了(積分有的),到底誰是人生贏家還真不知道,沒有答案!

一盤棋,下錯了,至誠的悔意還可以重下一盤。人生短短几十年,誰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這盤棋選擇認真下還是隨遇而安?估計口是心非的答案一籮筐吧!那麼命運又是什麼?是我的追求?我追求過什麼?一份彼此相愛的家庭結構?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一份難忘的經歷?有不追求金錢和名利的人嗎?沒有權力,又怎能爲理想奮鬥?是什麼,才能讓我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在心中對自己說:我追求過,我沒有後悔過我的追求,這就是人生嗎?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它又是萬萬不能的。這是什麼話在激勵我走向終點?權利的誘惑在人之初性本善面前是那麼的不堪一擊,那顆鮮紅地心悄然與不經意之間,被一層薄紗輕輕地蒙上了。 這是錯?什麼纔是正確的?至少,蘇菲的腦海塞不進這些!如果蘇菲到中國來生活會有怎樣的結果,這位單純的14歲女孩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7

剛看完《蘇菲的世界》,頗有些感悟,記錄在此,以供日後參考。感悟主要有三點:

(1)兩條故事線索和五層世界

《蘇菲的世界》有兩條故事線-蘇菲和艾伯特的世界;席德和少校的世界。蘇菲和艾伯特可以說是少校筆下的虛構人物,是少校的想象力。

然而,《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我們可以隱約看到至少有五層世界。我說“至少”的原因是我並不知道究竟最後有幾層世界,有可能多於五層,原因很簡單:蘇菲和艾伯特是一層世界,可別忘了,蘇菲在她的世界裏也發現了一本叫《蘇菲的世界》這本書-這本書本身又是另外一層世界。席德和少校處於另一層世界,而我們這些讀者所處的世界又是另外一層世界。這麼說來,已經有四層世界了,還有一層世界我稱之爲不可知的世界-就是也許在我之外是上帝或者宇宙之外的某個未被發現的世界。

當然,對於第五個世界的說法也許並非所有人都同意我。不過,正如我們不能說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一樣,這個問題裏面目前沒有對錯可言。

(2)宏觀哲學歷史背景和重點。

《蘇菲的世界》與其說是一本哲史書,還不如說是一本哲學啓蒙書。在短小精悍的篇章可以讀到一個大致的哲學框架。

不過要注意了,這個框架是非常模糊的,而且也並不精準。然而我相信,精準並非作者的意圖,啓蒙纔是。在深入瞭解哲學之前先把大致的線索串聯起來,這對後來的學習很有幫助-因爲你大概知道這條道路引導你的方向,那麼接下來就是你來決定是否繼續這趟旅行了!我比較喜歡這種先俯瞰整個圖畫然後再深入瞭解的路徑。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而且對哲學不甚瞭解,不知是否深入學習,這本書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再次聲明,書裏的知識並不深奧,但是重點都在那兒了!

(3)關於“無用”的理解-人應該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關於這一點的體悟,並非完全因爲此書,不過也是在閱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再次想到的,而且非常重要,所以也一併寫下來。

哲學可以說是“無用”的知識-當然了,這裏的“無用”是相對的。比如我就覺得哲學是“有用”的-因爲它可以啓發我的心智,甚至幫我解答疑惑-當然這也許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五年或十年後。但有些人會覺得哲學“無用”,那是因爲他們覺得哲學並不能立刻對他們有用。所以我說,有用和無用其實是相對的'。

我這裏想說的是,對世界保持好奇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爲我們會因此獲益良多。這也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無論如何,《蘇菲的世界》的確成功重新引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趣和對世界的審思-這種啓發也許比任何實在的技能和技巧更爲重要。我希望看了這本書以後,你也可以有我一樣的收穫。

以上便是一個粗略的讀後感。以前讀過的書讀過就算了,不曾留下些許總結或感悟。然而,看完一本書有感而發並且記錄下來,倒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況且日後這筆記也許可以幫助我重溫該書。好的書還是值得被頌揚的。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8

《蘇菲的世界》第一遍終於讀完了,讀得較慢,因爲關於哲學,比較燒腦,並且每天和一本散文類的書搭配看,搭配的兩本散文書早讀完了,也虧後來搭配的《沈從文經典作品選》大開本,耐讀,還剩有幾十頁,終是熬過了《蘇菲的世界》。

除了讀時的腦洞大開,過後卻並沒有太多的印象,有點慚愧。

所做的比喻,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而我們多數人都是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不願爬出、得過且過的人;再就是“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

印象較深的金句:

“我不會聽任你變得和其他人一樣沒有感覺、無動於衷。我希望你有一個好奇、充滿求知慾的心靈。”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着快樂和諧的生活。”

“我們的本質原來也和夢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夢中度過……”

“不能汲取三千年歷史經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

“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要將他當成達到某種外在目的的手段。”

……

所有提到的哲學家,記住的有:

德謨克利斯特,他提出了原子理論,還有關於‘靈魂原子’的說法,令人印象深刻;

希波克拉底,他的‘醫學倫理’,他要求學生宣讀的誓言,我覺得讓如今的醫生來宣誓,也是合適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三位師生關係的繼承和發展,也有個印象,得益於學校裏學的知識的積累,知道這三個人;

笛卡爾,以前只知道他是一個數學家,座標系,笛卡爾定理,原來他也是個哲學家,‘我思故我在’竟是他提出的;

之後的康德、黑格爾,只是知道是哲學家;

達爾文,只知道是進化論的提出者,不知道也是個哲學家;

馬克思、恩格斯,這些因爲國家的制度,在小時候的政治裏就學過他們的思想。

哦,還記得一個休姆,但是他的哲學思想不知道主張什麼了。其他的那麼多的哲學家,連名字也記不起來了。

正如作者所說:“這不是一個讀一次就可以的故事”,我也需要再來讀,再來讀。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9

很久以前,人們就對月亮有着無限的遐想。好奇心,驅使人類踏上了探索月亮的征途。《蘇菲的世界》向我敞開了哲學的大門,也讓我知道了好奇心的重要性。

《蘇菲的世界》是一場對自己心底的直視,也是一場哲學思想的火花碰撞。14歲的少女蘇菲,一封神祕信件改變了她的生活:“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她從未想過這些問題,而在那天之後,蘇菲不斷的接收到類似於這樣的'信,好奇心也驅使她打開一封又一封。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一場關於哲理的頭腦風暴,蘇菲逐漸也意識到了自己是個書中的虛構人物,關於哲理的思考,使她有了自己的意識。最後,這個故事以一個開放的結局告終,蘇菲莫名逃出了書中世界,給讀者留下無限的遐想。

《蘇菲的世界》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我不會聽任你變得像其他人一樣,沒有感覺,無動於衷,我希望你有一個好奇,充滿求知慾的心靈。好奇心是上天賜予人最寶貴的財富,它引領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優秀的哲學家,對世上的種種都充滿了好奇,從來不會過分習慣於這個世界。就像是太陽,月亮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很正常,而有好奇心的哲學家,只是會想到,他們爲何會存在?人類歷史的進步,天生的好奇心驅使着我們去探索更多的奧祕。

蘇菲是個有好奇心的女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令她感興趣的東西,也就是因爲這,她才能探索出更多的不爲人知的祕密,獲取比常人更多的知識。

培根曾說:“一看見汪洋就認定沒有陸地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如果我們認爲月亮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我們或許永遠不會邁出探索宇宙的那一步。如果我們認爲海洋是理所當然的,又怎麼會發現深海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如果我們認爲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人類文明又怎麼會生生不息地繁衍出燦爛的文明,又怎麼會繁衍到現在?好奇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滿趣味,充滿新鮮感。我們要始終以好奇的眼光去觀察世界。

去熱愛生活吧,那需要我們去發現,生活的“爲什麼”,就是生活的意義。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寶貴的,法布爾小時候喜歡觀察,愛看那些各種各樣的小昆蟲,在小法布爾看來,他們是有靈性的。這種好奇心,對未知的探索精神,始終陪伴着他,從未放棄。這才造就了一個科學家,造就了《昆蟲記》這本科學著作。

我們需要保持一個好奇心,去擁抱世界,而不是讓世界圍着我們。我們要銘記,青春的朝氣和前進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終將失去意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0

在我看完《蘇菲的世界》後,心中有感而發,這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歷程。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時時在我心中索繞,排解不開。我不確定我會知道什麼,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麼,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於是我開始追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裏的遊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祕的信件帶領下開始思索哲學的問題。世界起源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魔鏡”……每件事情都是線索,每件事情也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面前。卻不曾想真相是……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界,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裏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哲學缺乏的時代,我在這本書找到了他兩者之間最美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我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也就不曾明瞭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爲孩子都沒有失去對世界所抱有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爲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好奇,那將會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啊。

其實,我也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是存在於這個世界最初的意義。可是,我想身爲一個活着的人,就應該爲自己的生活負責。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索和斷定這麼浩瀚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1

“你是誰?”這就是蘇菲世界給我的一個很簡單但是卻又意味深長的問題。

就像主人公蘇菲一樣,在她的生活中簡單的語言加上離奇的故事就爲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當一本書真正的被讀完時你會發現我們對自己都將有一個很不解的困頓,我們是誰,我們真的存在嗎?我們的生命從何而來?我們又將去向何方?有時自己就試問自已,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迄今爲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種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這些問題是那樣的深奧,不過可以欣慰的是我們在讀書在擴展自己的視野,不論是生命的還是心靈的。

我原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爲哲學不是科學,因爲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纔給予我們智慧。

《蘇菲的世界》用哲學思考着世界,在我們的世界用心過好每一天的生命。歡喜也好哀愁也罷,學着自己書寫自己的生命哲學華章。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2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意義頗深的人類哲學發展史,它延伸出了人們對哲學世界的嚮往與渴望,對人類自身問題的好奇與不解,它見證了每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無知轉變爲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學,本書爲我們開啓了哲學之門與致知之門。在茫茫大千世界給予人們前進的期望。

《蘇菲的世界》不僅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召喚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這種讚歎不是虛無的,它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至高寄託,人們在這種思索方式下總能找到睿智的縮影。使人們不只滿足於當下所知,賈德這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超乎前人的,他用事實驗證了哲學不只是誇誇其談,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究,是人們的必備飲食、精神營養。

在宇宙的世界裏,我們的星球似乎是一個想象力被束縛的存在。認爲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現的理由,卻並未進行仔細地思考。例如:“人是從何而來?”,“生物是如何進化而來?”。就這樣,很久以後開始有人從哲學的角度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哲學有時更像一架天平,無論何物放上去,立刻顯而易見,無可否認。

誠然,哲學家並不深究“萬物從何而來?”這類問題,他們更多思考的是一種東西爲什麼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斷改變,他們從事物的機理出發,研究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爲何會有某一種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上。對自然的很多疑慮做出哲學方面的思索,將人們從“人從何而來?”的圈子中釋放出來,進一步研究其具體的構造。從而使人們更好的瞭解自我與社會。當今中國社會被實物主義佔領,對於人們來講哲學顯得太過於飄渺。可是,從某種意義來講,哲學是我們的一劑良藥,它以某物的本質爲藥理,對症下藥,就好像魯迅的筆桿子,很深刻的揭露這個世界的假象,讓更多的人看清這個世界的`美醜。

許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義在他們看來是無稽之談,每個人都是自顧自地活着,用肉體的富足掩飾精神的頹敗。從本書的故事來講,不僅僅使我們提升對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對自我的認知。此書能夠提高人心靈的層次,將人們的細末神經經過放大鏡無限的放大,最終數清命運的紋理。大多數人僅有在自我的生命即將結束時才了悟人生的哲學,後悔終生晚矣。我們要儘早探求生命的哲學,充分考量人生的價值,不可惶惶終日,最終無法挽回。

《蘇菲的世界》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探索,自然的祕密是說不完的。我們總是在認識自我以後開始關注整個世界,在世界中尋覓新的人生哲學,去用智慧的眼睛觀察,用心體會。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3

《蘇菲的世界》你可以單純地把它當做一部有趣的小說,同時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部有關西方哲學歷史的入門介紹書,無論是從那一個方面,它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對於徘徊在哲學大門之外而不得其法的人們來說,這本書確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臺階,讓你明白哲學其實並非高深至無法企及的地步。

首先從一個小說的層面來說,《蘇菲的世界》中的故事,是以一種十分新奇的非傳統的方式進行展開的。小說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個——蘇菲、席德和艾伯特。畢竟,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塑造一個宏偉的世界或是展現奇詭的情節,故事的精彩與否並非十分重要。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這種敘述的方式,使小說有了別開生面的趣味性。文中不同主角的對話,分別帶有着不同年齡的情感色彩,這也使得其中的敘述與介紹變得不再枯燥,反而多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清新感。這也像是在一本故事書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一段又一段新故事,卻巧妙地串連在一起,不僅不顯生硬,反而令人有了一讀到底的興趣。這也是它作爲一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另外,文中的蘇菲亦是艾伯特筆下虛擬的人物,卻在故事結尾逃離而出。無論其是否荒誕,至少作者給予了這部小說一種更高的思考——我們是否真實,是否存在,亦或者是人類本身就是虛構的產物,着實給讀者的哲學思考起了個好頭。

而在哲學啓蒙書的角度上來說,《蘇菲的世界》也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當然,若要正式地瞭解哲學歷史,還是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更爲有效,但對於大多數只想有所瞭解而不作深究的讀者來說,這部書對於他們的.意義要深遠得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比起一部枯燥的說明哲學歷史的文獻,一部小說顯然更加能夠引起初學者的興趣,而小說的受衆比起能從文獻看起的學者來說更是多得多,即使從中只有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讀者真正對探究哲學有了深厚而持久的興趣,那也是不小的數量了。而其本身也不是笨拙地把哲學理論說明一遍,而是運用了多種形象的比喻,不僅符合書中蘇菲年齡不大的人物形象,也將各派哲學的觀點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或許有些偏頗不實之處,卻也算一種獨到的見解了。

《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一部書——大衆化的哲學史,或者說是劍走偏鋒的故事書。你既能從中學習到哲學的智慧,又能感受到故事的起伏,這樣的書實在是不可多得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