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3.37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集錦15篇)

《孔乙己》讀後感1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衆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讓我想到當時社會的惡劣。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爲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纔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總的來說,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個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會被當時社會而弄巧成拙,反而更討厭封建文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優秀人物。

《孔乙己》讀後感2

當我讀到:這因是沒錢窘迫的討好好。掌櫃仍然轉過來,面對着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振振有詞的狡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失去誠信“再說了要是不是怎麼會瘸一條腿:?孔乙已低聲說道;“摔倒的,一跤跌心“他用眼色,很是懇求地望向掌櫃,求他不要再提。

這段話,讓我思緒萬千。

天氣逐漸轉涼,而這一次則是孔乙已最後一次出場。“這聲者雖然極低,卻很耳熟。”這裏表現了孔乙已受到了難以描述的挫折,很是自卑,連聲音都沒有原先那股自信昂仰了。可想而之,他對生活已經沒有了希望。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這裏運用外貌描寫把孔乙已的狼狽與窮困潦倒展現的淋漓盡致,“黑而且“瘦說明他已經有許多天沒有洗澡,而人不會因爲餓了幾天就立刻瘦下去,孔乙己起碼是餓了兩週以上。在這樣一個飢寒交迫,窮困潦倒的情況的他依然來喝酒,而對於掌櫃所說的'債務,孔乙已表示很爲難,雖然嘴上說着下回還清:但只有他心裏清楚,是沒有下回了。他走後還說“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爲什麼要好?有現錢爲什麼不還債務?這一切暗示了孔乙己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這杯酒,則是“最後的晚餐。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死期到了,他決定最後一次喝好酒,像正經人不賴賬,這樣就可以安心走了。後文描述孔乙已沒有再來,也是在與前文相呼應,和孔乙已偷東西被打瘸了腿,同時也被打挎了心靈,他於是他便自尋死路。孔乙己的身體是被他自己搞壞的,而他的心靈是被封建教育制度搞壞的,在這亂世浮塵中,他終被科舉制度吞沒,成了別人口中的笑話,生命,就這樣被活生生的打斷了。 孔乙己,他是一個偷東西的人,是不講信用的乞丐,是一個喜歡裝模作樣的人。他也是讀書人,是懂得了一點文化的人,也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在那樣的生活裏面是多麼的難過啊。他太喜歡死讀書,太喜歡顯擺自己那些沒有用處的知識,可是細細的去想,究竟是什麼讓他變成這個樣子呢。百因必有果,細細的去思:孔乙己這個樣子必然是因爲封建社會對他的殘害。

如果他能來到現代,他一定可以上我們現在這些小孩子一樣去上學,去學新知識,再不行的話,他也可以去學一門手藝,將來到社會上立足,可是在孔乙己那個時代,他什麼都不會,他只會讀書,卻絲毫沒有任何的作爲,最後只能被餓死,或者被人打死,這是多麼的悲哀啊。

《孔乙己》讀後感3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衆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爲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夥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

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突出了封建科舉制度戕(qiāng)害讀書人的罪惡以及封建統治下一般羣衆的麻木與冷漠。作者通過人物外貌、心理、語言、動作和自然場景、社會環境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特徵和悲慘遭遇,生動地塑造了孔乙己的藝術形象。

《孔乙己》讀後感4

今天無意中翻到初三年紀的語文書,不知爲何,我又打開了《孔乙己》的那一頁。作者是魯迅先生,“讀書人”孔乙己便是他筆下衆多的人物之一。

關於孔乙己的悲慘的故事,發生在封建統治階級時期的魯鎮。文章開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這便是文章主角——“讀書人”孔乙己。他“穿長衫”卻又“站着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這麼看來,他好像是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讀過書,後來卻只能替別人抄書來換得一碗飯吃。但他又好吃懶做,行偷竊之事。一屆讀書人,爲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無望的時候,爲什麼不做一些別的事來養活自己?

到底還是因爲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裏,無數人家砸鍋賣鐵,只爲家中能出個秀才;無數窮人家的孩子苦讀十年,也不過是爲了那一個秀才的名頭;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進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講誠信,欠着的酒錢總會還上。在與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五指罩住碟子,一邊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後來,他死性不改,偷書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同是讀書人,爲何差別這麼大?那時候的讀書人,讀的真的是一個“才”“德”嗎?到了酒館,衆人毫不顧忌地取笑他,他紅着臉說“不要取笑!”“是跌斷”,瞧瞧,還死要面子呢。

丁舉人的殘暴,衆人的麻木,社會的陰暗,最終造就了這樣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後來,書中寫到“我已經許久沒有再見孔乙己了”,或許他離開了魯鎮,或許他死在了街頭……總之,沒有個善終。那個時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現代,那定是被冠上“國學大師”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時,便是他了。

《孔乙己》讀後感5

今日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我深深的爲故事裏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一樣,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嚐。文章裏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爲什麼會這樣呢,讀了後面的文字,才明白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終把自我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我就是以前有點錢,此刻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餬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羣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中秋過後,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櫃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說:“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櫃檯下的對面門檻坐着,臉上黑並且瘦,已經不成樣貌了,盤着腿,下頭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櫃說,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這以後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着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讀後感6

孔乙己也許是一個困窘、落魄的人,也許是一個自視清高、死要面子的人,又也許是一個被人嘲笑的下層的知識分子。

其實,如果不是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孔乙己說不定還是一個名人呢!只是被毒害深了,便拔不出來了罷了!春秋時期的孔大聖人不是也是滿口的之乎者也嘛,只能說孔乙己不懂得隨着新的時代腳步前進。

那"回"的四種寫法如果不是作爲在封建社會的賣弄品,在當今社會上知道它的應該是屈指可數的。所以我們不應該被早已腐化的某種東西所矇蔽。作爲新世紀的我們,應該在發現腐化現象之後,及時創新,用新的`優秀的東西來代替它。不能像文中的孔乙己一樣,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愚民的政策會變得麻木不仁,剝削階級損人利己的本質使人民變得自私和冷漠。

這是"雄心壯志",是對功名的渴求,是遠大理想的出發點,但他失敗了,連個秀才都沒撈到;這是自我的放任,他好喝懶做,放棄了自己謀生的路;這是迂腐,滿口之乎者也也只爲了掩蓋失敗;這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墮落,失落,一貧如洗的他決定去竊書。這個人熱心,善良,童心未泯,他樂於於別人相處,集人的優點。但是對於"讀書人"這個詞的忠誠剝奪了一切,沒有得到得到功名的孔乙己失去了一切,他命運悽苦,人生慘敗。對他,是不公平的!他沒有任何錯,真正有責任的是這個社會,是那些冷漠的眼神!他生不逢時,他的遭遇反應了一段歲月的冷漠,一個時代的沒落,一箇舊制度的腐朽!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終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爲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誌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我,當自我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爲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爲我們的”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我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期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我。

《孔乙己》讀後感7

孔乙己是封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的縮影,他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是時代的犧牲品,他的一生是個悲劇,卻成了他人眼中的喜劇,這是時代的悲哀,是社會的不幸,也更體現了世人的麻木不仁。

文中掌櫃的見他被打斷了腿依舊像往常一樣笑他,可見他是多麼的冷漠無情,是多麼的沒有人性,自私卑劣;短衣幫笑他沒有中過秀才,他們通過揭他人傷疤來讓自己快活,這是多麼的可恥,可旁觀者卻跟隨着笑,這讓店裏充滿了“快活“的滋味,這不正是麻木不仁之人嗎?文中多次寫“笑”,可是發自內心,合乎時宜的笑卻只有一次:孔乙己給孩子們發茴香豆時孩子們笑他迂腐,這纔是天真無邪的笑,可是令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也隨着拋出:在這樣麻木不仁,冷酷無情的社會中,這些孩子最終會成爲怎樣的人呢?

令我最震驚的是小夥計的笑,在孔乙己想教小夥計習字是,小夥計卻覺得好笑:“一個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嗎?”在我十二歲甚至現在我對乞者也只懷憐憫之心,無鄙夷之意。但小夥計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卻對孔乙己的善意感到不屑。這是在社會的浸染之下才會出現的結果。可見社會的腐敗,令一個孩子,一個少年,心中都沒有了悲憫之心,就像一朵潔淨的百合花裝在墨汁瓶裏,久而久之,白色的花也會被染成黑色。

文中最讓人感慨的無疑是孔乙己被打斷腿爬着來喝酒,又用手慢慢走出去的這一片段了。孔乙己在此刻面對人們的取笑已不再反駁,他用錢買了酒喝,在人們的鬨笑中爬出。鬨笑,又是笑,人們已經麻木到連最基本的惻隱之心都沒有了。掌櫃的在孔乙己死後,依舊心心念念着十九個大錢,這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人命不如金錢重要,可悲可嘆!

孔乙己最後的悲慘結局與他自身原因也息息相關。“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不難看出,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勞動人民,自認爲高人一等;他明明有勞動能力卻偷書可見他懶惰;將九文大錢一一排開,他是虛榮的,是嗜酒的。但是他卻給孩子們分茴香豆,教小夥計習字,他又是善良的。他是一個矛盾的人,封建制度和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他的悲劇是必然的。

社會的冷漠,人民的麻木,自身的懶惰迫使孔乙己走向深淵,也迫使中國走向深淵,這正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

面對傳統文化,我們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面對人生中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不能做麻木不仁的旁觀者,也不能當懶惰,頹廢的當事人,要成爲積極的領路人,明是非的跟隨者,這樣纔不會像孔乙己那樣一步步邁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孔乙己》讀後感8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多麼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儘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唯一有尊嚴的地方。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爲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着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麼?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嚐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後一次酒,然後在衆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麼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爲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裏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爲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爲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脫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信息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信息,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孔乙己》讀後感9

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這便是魯迅先生描繪的孔乙己。

孔乙己隨身着長衫但卻沒有着長衫人的地位,而和短衣幫相近。但在文中短衣幫的笑聲卻顯得尤其的大,似乎要震破我們的耳朵。有些人認爲,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但我認爲笑聲的內涵不僅僅在於此,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悽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以“笑”。這樣的笑聲讓我們戰慄,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着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先生通過這笑聲想要將人們喚醒,喚醒他們的覺悟,使羣衆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在文章結尾處,孔乙己的死也只是由掌櫃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掌櫃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孔乙己遭受那麼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裏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丁舉人的兇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這樣的冷漠麻木是比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所做的惡行更爲觸目驚心的,這也展現了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到了地步。孔乙己是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因此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爲小酒店裏人們嘲笑的對象,這赤裸裸表現了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對人們的殘害,讓人終其一生都逃脫不出它的枷鎖。

現如今,21世紀已經來臨,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民主法治社會中了,可是小悅悅事件依舊發生,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消除自身的冷漠與自私,和諧的共處呢?

《孔乙己》讀後感10

讀罷《孔已己》,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大致瞭解後,也就有感而發,試着談一談對科舉制度的看法。

魯迅先生是在科學制度廢除後才寫的這篇文章,而科舉制度在明清時候廢除才顯得更加合乎情理。因爲明清的科舉中,必須使用八股文這種文章體裁。在三場考試中,首場考試便是八股文。因此,八股文被看作是成功的敲門磚,在科舉考試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由於八股文寫出後,每個人的文體、格式都大同小異,減少了考官的工作量,,所以就一直被後者沿用。但久而久之,也會出現些“格格不入”的人,即不滿以八股爲重頭戲的科舉制度。於是,他們試着創新,把帶有自己獨創見解的新事新物帶到考場上。可是,這些新概念的文章,新概念的人才終究被埋進泥沙。一個人的“後來”,或達觀貴人,或窮苦百姓,都由考官一人一錘定音。那麼,這樣做公平嗎?八股文能發揮出一個人的水平?一錘定音式的評判是否合理?考官不是全能的,他的審美觀念不能夠全權代表一個時代需要的'人才類型。況且,有誰又能保證,考官是個清廉之士呢?朝政,不是靠一支毛筆理出來的;江山,也不是紙上談兵就能夠輕鬆擁有。三場考試,三篇八股式的文章,就能薦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再來說說現在。照理,時代發展到今天,“科考”應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轍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中考,高考,這場場考試,都是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學生要從這裏經過,沒有真正的本領,抑或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只得被迫跌進河底,甚至今生永遠都爬不起來。這種一杆子打死人的制度何爲公平?至少我不以爲然。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下,一系列的“不公”又躍躍欲試了。每逢重要的考試來臨,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去翻閱《作文範例》、《考場作文通》種種之類的書籍。文章,原本就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說是“自己的看法”,那範例又從何而來?

科考制度沒有100%的公平公正,凡事都是沒有絕對的。但是,“高分取人”裏總伴有那麼一點雜質。

我們在期待!我們呼喚一個更爲合理的空間!

《孔乙己》讀後感11

寒假裏,我纏着媽媽陪我去新華書店買書,媽媽告訴我,現在村裏也有一個農家書屋。我半信半疑,順着媽媽的指點來到了農家書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有些老舊,心裏不由得埋怨起媽媽來:這麼又小又舊的書屋裏怎麼可能有好書?在書屋裏坐着的一位老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慮,笑眯眯地說:“孩子,進來吧。你別看房子不怎麼好,裏邊可有好貨哩!”聽到這,我不由得邁着大步走了進去。到了屋裏,果然是讓我目瞪口呆:房子裏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書架上放着整整齊齊的書籍:有舊的,也有嶄新的,各類繁多:有文學類,有家庭教育類,有休閒娛樂類……我迫不及待地找了起來。

看着看着,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孔乙己”三個字,這名字是我從姐姐口中得知。而“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也是從姐姐半開着玩笑的話中領略的.。於是就一排排地搜索着魯迅先生《吶喊》。”

找到了!我急忙從琳琅滿目的書中抽出一本薄薄的書本。書的封面是是一個有五旬開外的老爺爺給衆多孩子分東西,這是誰呢?不容我多想,我的手已經翻起了書。找到《孔乙己》便讀起來。第一遍讀得囫圇吞棗,瞭解了孔乙己這人。第三遍讀得讓我疑惑不解。第五遍,我開始同情孔乙己。第八遍,我才真正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給深深震撼了。

我佩服你,孔乙己。你有我們常人沒有的讀書的上進心態。場景一:孔乙己被人揭發偷書時,爭辯道:“竊書不算偷。”此時的你已經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場景二:有人問孔乙己:“你怎麼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這是,你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場景三:孔乙己還是偷書,而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當掌櫃取笑他時,他並沒有爭辯,而是露出懇求的眼色。場景四:當你心血來潮,來考“我”茴字時,“我”置之不理,也一味地不耐煩,而你還是熱心地教“我”,直至“我”有意遠離你,你才罷休,便唉了口氣。

從爭辯“竊書”到懇求別提這事。從一個秀才都撈不上的人到熱心教“我”字。孔乙己,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呀。維護自己是“讀書人”的面子而到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靠的心境。卻依然掩埋不了一個讀書人對讀書的熱愛,只是被那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給毒害與摧殘,而顯得迂腐而麻木的性格罷了。

孔乙己,一個沒有魯迅偉大,更沒有毛主席知名的普通人,卻有了別樣的熱切之情。所以我佩服你,孔乙己。

不知不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甜甜地對老爺爺說:“爺爺,再見!我明天還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農家書屋。

《孔乙己》讀後感12

明白魯迅先生的人,多少對他的作品有些瞭解,多少也明白一點兒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該明白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名字,出於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這並不是他的真實姓名。一個連真實姓名都沒有的人物,無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註定了孔乙己命運的“可悲”。

從孔乙己出場,整篇小說就帶上了些諷刺和杯具色彩,並且越往後,這種諷刺和杯具就越明顯。一部優秀的小說,它的意義和價值是要靠讀者細細品出來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讀者悟出來的。有人初讀這篇文章時,是笑出聲來的,所以全文必須會有一個“誤導”讀者的'地方。《孔乙己》中,這個地方已經被提示得很明顯了:一個杯具小說中,從頭到尾,各行各業人的笑聲。杯具裏的笑,顯然有那麼些不自然,又是那麼刺耳,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我們不明白孔乙己年輕時的樣貌,但至少,他此刻是悲慘的。在無情的科舉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且書的數量還是有限的,也是由於科舉,導致孔乙己只重視課本,輕視勞作,甚至是排斥勞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懶做”的惡習,於是錢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爲越來越多,被人們嘲笑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個死循環,最終困死在這個漩渦裏。我也無法確定究竟是該斥責他,還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這首歌,以笑聲開始,又閉幕於笑聲之中。“孔乙己總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回過頭,看看悲歌中的笑聲。老闆打趣孔乙己時,戳其軟肋,以尋求自我的歡樂。由此,看來這個老闆並不高尚。而圍觀的羣衆,也是一個勁地起鬨。在這個勢利、冷酷的年代,是不會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宣揚正義的。他們的良知跟着笑聲灰飛煙滅。

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是,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笑鬧無心的。這也是小說給人些許溫暖的幾個地方之一。孩子們是可愛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們的身上。而敘述者“我”,也是一個孩子,同樣不乏同情之心。

再讀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來。因爲雖然孔乙己的杯具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爲冷酷無情的社會和罪惡的科舉制度。但願這種笑聲我們永遠不再聽聞。

《孔乙己》讀後感13

血,冰一樣冷?

“哈哈”、“嘻嘻”,腦海裏不斷迴響着、盤旋着咸亨酒店內外那一片開懷的鬨笑聲。我的心突然抽緊,再抽緊。渾身上下的血像停止了流動,變得像冰一樣冷。

不知爲什麼,孔乙己總是令我聯想起很久以前鄰居里的一位老人。時間久遠得連她的姓氏也已經模糊,但還清晰地記得她瘦小的身影和眼中那一片從不改變的安詳而又帶着一點點落寞的神情。老人當時已經有差不多70歲了,可身子看上去還挺硬朗她一個人住着一間不小的房子,據說是老伴過世了,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便只剩下她孤零零的。老人不愛在屋裏待,天天都搬把竹椅子坐在曉馬路上看來往的.人,間或和在外閒笑的其他鄰居拉家常。老人很熱情,也很健談,見了每個熟人就大老遠地招呼,因爲她天天坐在那兒,幾乎每個人她都認識,都叫得上名來。老人的手藝想來也不錯,她常自我做許多種好吃的小零食,炒瓜子啦,豌豆糕啦,見個孩子都要給一些,孩子們都願意和她親近。老人也是很喜歡孩子的,見了任何一個,她有些昏暗的眼睛裏就立刻散發出一種明亮的神采,那麼慈和親切。所以之後,漸漸地有一些年輕的媽媽因爲有事,把孩子放在老人手裏,老人每次都高興得心花怒放,每次孩子都戀戀不捨地不肯離開她的懷抱再之後,就有了老人的家裏同時有三四個孩子的盛況。那一段時光,老人眼裏的落寞幾乎不見了蹤影,總是洋溢着觸手可及的喜悅

但老人畢竟是上了年紀了,突然地,老人開始劇烈地喘息,咳嗽開始她還忍着,之後越來越厲害,她的腳步開始瞞珊,臉也變得蠟黃。漸漸地,媽媽們不再把孩子抱到她跟前,她的屋子裏便沒了孩子的吵鬧聲。老人整天坐在路口的小椅子上,呆呆地看着來往的人們,偶爾伴着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不敢再去注意她的眼神,而鄰居們,依舊匆匆忙忙地從她面前走過,似乎並沒有人注意她的變化。再之後,老人下樓的次數越來越少,最後有一天再也沒有出現過。之後聽說,老人的女兒從外地來探視她,看到她已經徹底起不了牀。

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老人的形象像一縷輕煙被風吹散。她的慈祥,她的孤獨,都彷彿不曾在旁人的心裏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我真的感覺很冷,忍不住顫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無情,無論怎樣的人,你自我的悲歡生死、刻骨銘心、驚天動地,之於旁人,只但是是塵世中匆匆掠過的一痕灰影,不會觸動他們心頭的半絲感觸。血,真的像冰一樣冷?

《孔乙己》讀後感14

利用將近三節課的時間,老師帶着我們把《孔乙己》這篇文章給上完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感悟。

我從《孔乙己》這篇文章中瞭解到了當時社會的可怕、黑暗和當時人們的冷酷無情。面對一個殘疾人居然還能笑得出來,真是可悲!如果這種人出現在我們社會上我會很鄙視他的。文中還多次寫了“短衣幫”以及社會上人的笑聲。笑,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會心的、真誠地、愉悅地笑,它會帶給更多人,使他們感到歡樂;另一種是歹毒的、陰險的、幸災樂禍、不懷好意的笑,它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笑。文中出現的四次笑,當然屬於第二種,並且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上的笑,會使孔乙己痛苦的傷疤愈來愈大,難以平撫,這是對孔乙己精神上的'打擊。魯迅的這篇文章用詞很精準,往往一個字中包含很多種思想,這也正是魯迅文章的精妙之處。

在學這篇文章時,我又從新認識了魯迅這個偉大的人物,他把人物刻畫地多麼細緻入微啊,使讀者也隨着作者的思緒融入到文章中,可能我們一開始讀魯迅文章時會感到枯燥無味,可是等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時,會覺得愈來愈有意思。魯迅大多數文章都是反映當時中國人民社會的黑暗,警誡我們不要當“看客”,要用實際行動來證實我們是強大的。魯迅通過描寫孔乙己來告訴我們中國的真實面目是什麼,讓我們重新振作起來!

我們因他的遭遇而感到悲哀,同時也感到氣憤,他好喝懶做,從不踏踏實實的工作,還好偷書。這樣來看,說他是咎由自取也不爲過。酒店內的看客拿別人當笑柄,以取笑他人爲樂的人羣也使我們感到氣憤。他們的行爲無疑是對孔乙己悲劇的加深,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孔乙己身上好的品質,他待人友好、善良。他明明可以靠着自己本分的工作養活自己,好好的過日子,可他卻爲了所謂的面子,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淵。這樣的孔乙己真是讓人覺得可笑而又可悲。

如果沒有魯迅,封建的黑暗社會可會延續?

如果沒有魯迅,人的心靈是否會和以前一樣如此冷酷、可怕、無情?

如果沒有魯迅,我們怎會認識到自己的可怕?

如果沒有魯迅,虐殺者會不會繼續胡作非爲?

《孔乙己》讀後感15

爲什麼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經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我“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實是在欺騙自我,既然是“讀書人”那爲什麼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爲什麼要捨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爲什麼要爲自我的“偷”而找藉口呢?你確實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麼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櫃”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悽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明白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一樣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爲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註定?若時光能夠倒流,我會對你說:“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麼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脫科舉對你的殘害?

可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儘管那使你難堪,難道應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後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願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期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彷彿遺憾什麼、惋惜什麼、又彷彿虧欠孔乙己什麼。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悽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醜陋的社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