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薦】《圍城》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22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圍城》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1

1.深夜讀完《圍城》不是我刻意爲之,趕巧而已!或許就理解爲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正如這夜色裏突然而來的雨。你看,我們總是會爲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找到合適的註解,正如我們總是善於爲自己找到各種理由一樣。

2.聽說錢、楊二位先生的愛情很美好。我沒有詳細地去了解他們的故事,但讀完《我們仨》後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幸福。感覺幸福,就是美好愛情和美滿婚姻以及家庭和美的`代名詞吧。此刻聽着雨,我暫且忘卻了諸多煩惱,感覺幸福。也許,夜深人靜時刻的雨天然是幸福的,它那麼從容裏行走在夜色深處,不像我們總想匆匆趕路。

3.這是我第二次讀《圍城》,大部分篇章是聽完的。起初這本書並不在我重讀的書單裏,卻唯獨單列出來重讀。因爲她要結婚了,希望她在城裏能聽到夜深人靜時刻的雨......

4.其實我很清楚,大家往往把婚姻比做圍城———當絕大多數同儕都已進城甚至部分人又出城時我還在郊外徘徊。然而,卻很少有人提及婚姻之外的其他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的圍城,比如工作,比如生孩子。好像我們生來就是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不斷地在各種“城”裏穿梭,不斷地迷失,不斷地尋找。我們總在奔跑,丟掉了我們的從容,忘記了最初的那些感動,我們究竟要去哪裏呢?

5.是的,一人一部劇,一人一段傳奇。讀《圍城》,我們共同讀了諸位先生、小姐的故事。讀完《圍城》,我想再讀諸位讀《圍城》的先生、小姐的故事。我想不斷地讀你們的故事,好讓城外徘徊的我不孤獨,並且能重拾從容不迫的燈火。

6.希望有一天諸位先生、小姐也能讀我的故事,希望你們從不悲切從不孤獨。

《圍城》讀後感2

宏偉龐大的城殿襯出冷峻的色彩。烈日照射在身上,於是形形色色的宮殿毫無感情地將自己的陰影拉長在白磚地上,栩栩如生的獅子被雕刻在青銅色的門把手上,怒目圓睜着,守護着緊鎖的大門。飛舞的龍鳳在雕刻在房檐上。這裏就是紫禁城。

我在擁擠不堪的'人羣中勉強踮起腳尖,向太和殿裏望去,那個冰冷而富麗堂皇的地方。周圍的喧鬧聲戛然而止,我好想看到了四百年前,數百人跪地大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龍椅上那名男子蒼老疲倦卻威嚴依舊,他身着龍袍,頭戴皇冠,日月星辰,江山美人盡在他的手中。他高高在上,與數名大臣勾心鬥角,百般聊賴地望着他的子民重複着一場一場貓捉耗子的利益遊戲。但是,他的肩揹負着天下蒼生的前途和命運。縱然他看破了人生這場角逐遊戲的不公,也不能放棄。抑或是不敢退出吧。

威嚴的城牆下襯托出那一棟簡陋的平房。牌匾上草草地寫着“軍機處”三個字。我不禁驚訝地揉揉眼,這兒不就是內閣首府辦公的地方嗎?明代有名的徐階、張居正、申時行,一輩子勾心鬥角才走到了這個地方,本以爲也會有一座宮殿,結果卻是何等矮小的陋室,內閣的人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他們步步驚心,琢磨皇上的心思,阿諛奉承,一步走錯就丟了性命,到頭來也無非僅此而已。歷史的一幕幕在眼前揮之不去記憶猶新,卻依然有成千上萬的人寒窗苦讀,渴望這個職位。渴望到這件陋室中去,並毫不後悔,夢想着飛黃騰達,步步青雲,夢想着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他們懷揣着一個個崇高的理想,最終卻無法避免的成爲了一個又一個厚黑的可鄙官僚,在官場裏掙扎卻無法全身而退,人心險惡,想早些脫離苦海,無一例外。

我再次審視着這座古老宏偉的城,他的內涵一如它的名字:紫禁城。他不再偉大壯麗,充滿了陰暗的色彩,上千條充滿怨氣的靈魂凝成千年不變的恐怖規則。如一座圍城,身在其中的人千方百計的想出來,想逃脫這“地獄”,外面的人絞盡腦汁想進去,想進入這天堂。

我們都瞭解這遊戲不公的規則,卻無力改變。

《圍城》讀後感3

除此之外,書中大量精妙的比喻也運用的非常巧妙,爲小說的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蘇文紈剛出場時,作者對她複雜的心情的描寫:“那時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捨不得穿,鎖在箱裏,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如寫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臉上少了那副黑眼睛,兩隻大白眼睛像剝掉殼的煮熟雞蛋。”

多麼令人噁心。還有如“鴻漸餓得睡不熟,身子像沒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幾乎腹背相貼。”是多麼的形象。再如寫蘇文紈和曹元朗的婚禮場面和二人的窘態:“曹元朗穿了黑呢禮服,忙得滿頭是汗…我只怕他整個胖身體全化在汗裏,象洋蠟燭化成一灘油。蘇小姐也緊張難看…新郎新娘臉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幹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斷頭臺,是了,是了,像公共場所”謹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積犯相懲的表情。”簡直惟妙惟肖,其詼諧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特別是描寫鮑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爲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爲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

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爲局部的真理。”看起來雖然你能把人的眼淚都笑出來,實際上是在批判鮑小姐留學出洋,一無所得,只學了一些壞的功夫回來。幽默的笑料背後隱藏着多麼深刻的諷刺意味!所以看完錢鍾書的《圍城》是讓你在哈哈大笑之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順着思路追尋下去,你發現它看似愛情小說,實際是更多的是揭示了人性,怪不得有人說《圍城》和《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呢!然也!

《圍城》讀後感4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城外的要衝進去。”《圍城》中似乎一直描寫着兩種人的心境,然而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卻一直覺得還有第三種人的存在。

這“第三種”,就是身在圍牆之內卻毫無察覺,或是即使知曉也無絲毫動容,單純得想要在圍牆中平平淡淡了此一生的人。

細細想來,這種人大抵是最可憐的一類人吧,他們明知陷入圍城卻依舊是毫無反應的麻木,似乎圍城是自己生命中一種無法逃離的宿命。當被厚重的牆圈禁的習慣了,也便忘記一開始在圍城中的侷促不安,反而開始享受這座城中的“樂趣”,將自己變成“烏托邦”的居民,在圍城中開闢着自己的“小城”,雖說荒誕,卻也現實。

作者錢鍾書也在後記中說道“《圍城》裏寫的全是捏造,我所記的卻全是事實。”

圍城,圍城,城中人恨城外人,城裏人惜城中城。

城裏人一直保持着無思而無腦,他們或許忘記了,或着並不只是“活着”就一切順利了,忘記了如何活着,纔是第三種人骨子裏的悲哀。

其實不僅僅是思想,婚姻、工作、人際,甚至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大圍城。在整本書中,錢鍾書所刻畫的人的侷限性與複雜性給我的印象最爲深刻,每個人窮盡此生都在不同的圍牆邊努力的`攀爬着,直到再也爬不動爲止,然而可笑的是人們往往想的懂卻看不透,依舊無法剋制自己去追隨城內或是城外的事物,這便是人的侷限與複雜。

現在的自己還是當局者迷,我無法去左右別人,但可以去選一種方式或是一座不那麼侷促的城,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或許應當說“很榮幸,我還有足夠的精力選擇一些城牆去攀爬。”

《圍城》讀後感5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着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這本書豐富的文學色彩吸引着我。作者用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無論是真是假,對於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的描確實非常到位。作者在人物的外貌描寫中可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出其筆墨的幽默性。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文筆方面,這本書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方鴻漸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爲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爲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爲,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圍城》看完,生活卻還是要繼續的,不要輕易的把自己困在圍城裏,選擇就在自己的手中,這樣纔不會被束縛住,纔可以追求自己的夢。

《圍城》讀後感6

《圍城》中的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時過境遷,當今社會的我們仍然有很多人不能逃出這座“圍城”。如同方鴻漸,從國外留學歸來,雖然在學歷上有“些許”的水分,但是在那個時代也算是吃了幾天的洋墨水了,他也有他的理想和抱負,但無論是在家鄉的學校講課還是在銀行任職,方鴻漸都好像與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格格不入,他有着一腔熱血,卻無法適應那個時代的規則和約束。這點在他的愛情上也是如此,我曾不止一次的爲方鴻漸感到惋惜,因爲蘇小姐好像就是我們心中的“白富美”,她也留過學,長的白淨漂亮,知書達理,對方鴻漸也是一往情深,但是就是這麼個“教科書”式的美人放在他的面前,他卻喜歡上了唐曉芙,可能在方鴻漸的眼中,蘇小姐就像是那個時代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枷鎖,她很完美卻不適合,而唐曉芙則是他內心對於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是他想衝出這片圍城的動力,但是這座圍城真的存在麼,還是他根本就不瞭解內心深處需要的是什麼。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時常會和同學聊起工作的問題,其中也不乏進入移動大家庭的同事,他們中有的人很快的適應了現有的工作環境,但有些已經出現了迷茫甚至開始抱怨,出現了很多年輕人不該有的精神狀態。而我想說的.是,我們內心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當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出現了挫折和阻礙時,我們就要去否認和逃避麼,這種所謂的“灑脫”甚至“佛系”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應該出現在我們的身上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方鴻漸是悲劇的人物,而這種悲劇卻不應該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認爲在工作上我們唯有腳踏實地的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挫折,需要從實際出發,想辦法克服和解決問題,作爲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不應該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份閒情逸致,而需要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寬廣胸懷。

《圍城》讀後感7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談到:“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一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我們都是萬千衆生的一員,或功成名就,或碌碌無爲。一篇《圍城》,讓我看到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和剖析,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

狗爲着追求水裏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錢鍾書《圍城》

初讀《圍城》只覺這是一部反映民國戰爭年代世家貴族紈絝子弟的生活狀態的小說,文筆詼諧有趣,故事情節自然流暢。後再讀《圍城》,我便有了新的感悟和驚歎。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勾勒出了一副人性百態的畫卷,如志大才疏,自作聰明的方鴻漸,深諳處世之道的趙辛楣,虛榮,小心眼的孫柔嘉……

通過作者筆下所描述的他們,我看到那個時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不良反應,作者用極爲簡練的語言諷刺着那個時代迂腐的‘知識分子’。嘲諷着他們身上所具有的西方商業文化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關於方鴻漸的人生悲劇,我只能說,這是一種必然結果,時代侷限了他的格局,而他自身的[]性格缺陷,纔是導致他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我們不能用善良與否來評價方鴻漸這一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矛盾的,他虛僞虛榮,可在他的心底,也有善良真誠的存在。

每次一想到這,我便無比的佩服錢鍾書先生,他將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寫的栩栩如生,彷彿真的有人站在你面前般,上演一幅幅啼笑皆非的畫面。

與其說說《圍城》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小說,不如說它是一篇關於人性的啓示錄。現實生活中,我們身上也會有方鴻漸、趙辛楣等人的影子,我們同樣是圍着一座城,固執而堅韌的活着。一如小說最後所寫:“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承擔起我們肩上的責任,不再迷茫,拒絕困惑,尋找目標,並激勵自己前行,那麼我們以及國家的未來便是一片光明。

《圍城》讀後感8

最近剛剛讀完了錢鍾書的《圍城》。“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要出來。”之前我對這本書抱有太多的期待。可書裏面好像並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既不是誰的白玫瑰,也沒有遇到誰的蚊子血,開始看使人覺得有些索然無味。可看完後,卻又覺得這纔是令人回味無窮的人生。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那些最後沒有走到一起的,難道都是經歷了轟轟烈烈愛情後的敢愛敢恨?而在一起結了婚的人,難道又都是相敬如賓走這一生嗎?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像男主人公方鴻漸這樣的人,小有才華卻又不夠出色。在很多事情面前猶猶豫豫不夠勇敢,反而又想得太多。最後過着不壞不好,自己又不太滿意的生活。遇到過高冷又有些心儀的她,卻又在心中反覆掂量,對方回頭時自己反而退縮。遇到過白月光,卻在忙忙碌碌的追逐中,發現那是一杯醉人的綠茶,自己也不過是對方衆多選擇中的一個。你追我逐,小小曖昧,小小心機。

你後來會遇到這樣一個人,相貌平凡也帶着些可愛,看起來懂事善良。自己心中彷彿沒有波動,卻在他人的輿論下,莫名走到一起。在一起時的甜蜜很快褪去,剩下的`便是來自雙方家人、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調和的磕絆。無盡的爭吵與冰冷的眼淚,還有咽不下的那份委屈以及發不出的憤怒。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當方鴻漸與孫嘉柔兩個人最後吵得不可開交,一個怨懟哭泣,另外一個自己潦倒地走在寒冷的風中時,誰還會想到僅在一刻鐘之前,他們還只是兩個盼望着趕快下班回家見面,互相關心體貼的一對平凡夫妻。

人生中不可預料的事情太多,而小小插曲總是接連不斷。很多事情想來想去終難理清頭緒,只有真正的去經歷了纔會懂得,哪怕錯了,也會是一份寶貴的回憶。

《圍城》讀後感9

圍城,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言語之間,世間滄桑表露無遺。盡是喜劇又包含悲意,都爲悲劇又蘊含喜樂。

鍾書先生的筆一如魔杖,又犀利,又機智,又俏皮,汩汩流瀉出無窮無盡的笑料與幽默,又包藏着可悲可鄙的內核,冷中有熱,熱中有冷。機智,俏皮,近乎調侃的語言,揭示出一羣人的虛僞與懦弱,活畫出一個時代世態人情的卑齷與困頓。針對世態炎涼,人之品相,凡病態的,都逃不出這支筆犀利的`刺擊。

透過悲喜相逢,冷熱交融的《圍城》,來看到這圍着我們的城。或許這城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着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人性美醜與人生百態,洞穿人性的空疏,寡陋,愚笨,被虛榮與矯作粉飾的面龐,濃妝豔抹下模糊不清的臉。真的,遲早都是假的,假的,永遠也成不了真的。

我們活在一個又一個圈中,甚至自己畫地爲牢,鎖在各式的條例中,又縛手縛腳,又顯得操縱自如。像一顆顆蜜蜂的蛹,牢牢地被縛其中,習慣性的沉重地拖着呼吸。

莊子有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人們只有在擁有共同利益時才變得“團結”“友愛”起來,這既有其可悲,又顯得真實。世間的事,本就非黑白分明,白中有黑,黑中摻白纔是它本身的模樣。

天空似乎永遠都是這樣白寥寥的光線,雲彩凍僵一般,貼向遙遠的蒼穹。樓閣公園暑期,柏油馬路覆蓋住了剛探出頭的小草,這一切被格式化的美好都像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不乏期待,亦沒什麼趣道。我們活在這樣複雜的世界裏,被其中如同圓周率一般毫無規則的事情拉扯着,朝世界盡頭盲目地跋涉而去,奔向下個既定又或許未知的圈。開始在寧靜之中創造喧囂,後來在喧囂之中尋找寧靜。

時間的流逝,人們總愛用“一點一滴”來形容,像是點滴之間世界也變得荒蕪乾涸,點滴之間,生命由一顆飽滿的果實消耗成一顆乾癟醜陋的果核,從一川浩蕩宏偉的胡澤蒸發成乾涸苦澀的沙漠。

誰還能不忘初衷,繼續尋求,最初的夢想。

《圍城》讀後感10

《圍城》這部作品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說,我高中的時候將這本小說看完了,只是當時對那種感情沒有辦法深刻理解。“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貫穿着《圍城》這部小說。圍城也是錢先生的代表作。

主人公方鴻漸海外留學回到家鄉,受到很多人的'恭維,但他在留學期間遊手好閒,無心學習,並未學到真本事,只混到一個假的文憑,所以回鄉後並未得到高就,只在一個規模較小的銀行工作。

在工作期間與蘇文紈、唐曉芙發生愛情糾葛,無果。後跟着趙辛楣同孫柔嘉等人來到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與孫柔嘉訂婚。本以爲結婚後生活會很幸福美滿,但終究因雙方家庭的關係與壓力和兩人性格的差異太多經常吵架,最後不歡而散。方鴻漸神經麻木,在睡夢中感到人生的諷刺與傷感......

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當方鴻漸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對結婚自由,要早早的爲兒子找一個媳婦。可見那種包辦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懼,而且方鴻漸的兩兄弟的兩個兒子,一個叫阿醜,一個叫阿兇,說是爲了避邪而取這種難聽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鴻漸命運裏的幾個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蘇文紈,一個出洋留過學,可謂是才貌雙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鴻漸沒有爲了一個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蘇文紈表妹唐曉芙,或許方與唐結合後方的命運結局不會那樣慘,但因種種原因兩人各奔東西了。最後是他的妻子孫柔嘉。她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但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很好。只是雙方家庭的流言蜚語太多,兩人終被這種精神壓力攪得不得安寧。

《圍城》創作背景是民國時期,也是中國人抗戰時期,當時很多人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而有一羣人,他們沒有上戰場,而是跟着部隊一起去西南聯大,錢鍾書的作品非常讓人感到一種緊張。我們今天沒有經過戰爭,但是我們依然要時刻保持警惕,做正確的事情,走出圍城。

《圍城》讀後感11

《圍城》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情,其實再說深一點,就是以情說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圍城,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人生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說事,通用性比較好,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愛紅妝,有人愛武裝,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總有感情,無論是情場老手,還是得道高僧,也都有過當年,估計錢老深諳其道,所以講述了一個叫方鴻漸的人的情感經歷。

《圍城》的主角就是方鴻漸,他一共遇到四個女人: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和孫柔嘉,這其中和鮑小姐是屬於一夜風流,和餘下三個纔有感情糾葛。這三位女性,三種類型。先說蘇文紈,蘇文紈就是現在的白富美(也許沒那麼美),老爸是當官的,自己是博士,還是國外的博士,優秀到不要再優秀,一般人都覺得這種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連方鴻漸家裏的一向自負老太爺都說自己的.兒子配不上她,可其實衆人有所不知,有些這種什麼都不缺的女人選擇對象的時候反而不會過分挑剔財富與地位,因爲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麼呢,因人而異吧,就蘇文紈而言,估計是看上了方鴻漸那種有點迂腐的正直,加上有點才學,同時爲人比較隨和吧。

不過她沒看出方鴻漸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這個待會再說。就方鴻漸跟其“競爭對手”趙辛楣相比,應該是趙辛楣勝出,但趙辛楣相對比較高傲,趾高氣昂,這可不是蘇大小姐所喜歡的,所以苦追卻是追不到。(這裏額外吐槽一下,其實個人覺得蘇文紈就是覺得看方鴻漸比趙辛楣順眼,也可以理解爲在蘇文紈眼裏方鴻漸長得帥一點,人有時候就這麼怪,衆人之中就看某人順眼,看某人不順眼,沒有理由。)

《圍城》讀後感12

與其說《圍城》是一本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人生哲學,我覺得《圍城》具有一種神奇的“功能”,一種能讓人審視自己的功能,它像一面鏡子,可照鏡的不是人,而是人的靈魂,它通過一些生活的瑣事最直接反映着人性的善惡美醜,包含着人生百態,我驚詫於錢老先生的火眼金睛,他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的觀察,都是那麼細膩、深刻,什麼在他眼裏都無所遁形。

在這《圍城》之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譬如談話、吃飯、交友、工作、戀愛、家庭,全是些生活中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也正是這些瑣事能更鮮活地展示人物形象,能更一針見血地看出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善惡。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的一部名著——《紅樓夢》,《紅樓夢》中描寫的是鐘鳴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而《圍城》卻展示了戰亂時期相對安定的人情世態,這兩本書顯出了生活的真實,卻又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人性美醜,世態炎涼,都躍然書中。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書中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附庸風雅的董斜川,城府深、心機重的孫柔嘉,庸俗無聊的曹元朗,輕浮膚淺的鮑小姐,這些人不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嗎?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學校裏的人情世故,大家庭裏的口是心非,無不顯出真實、深刻,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任何時代背景,換句話說,便是它具有普通性,這又是超越了時代的人性百態。

故事從頭到尾都像是在圍繞着方鴻漸的婚姻展開,但這書表達的含義和內容卻不僅僅是指婚姻,錢先生其實是藉着方鴻漸的經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對世態的感悟。諷刺調侃的方式讓人在苦笑中也不覺得苦澀,這也許是書的又一個高明之處吧!

讀了《圍城》,我有種感覺,好像跟方鴻漸在人生中穿梭,體驗他的心中感受,體會這瑣事中的人生哲學!

《圍城》讀後感13

《圍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爲主線,以他的戀愛和婚姻爲小說的主要情節,爲讀者刻畫了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是雙重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他那種玩世不恭的處事態度又決定了他的一生註定是以悲劇爲局。

我們也曾讀過或學習過許多文學著作,也有很多是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或是因爲它的故事情節、或是因爲寫作風格、人物形象等,都能讓我們印象深刻。但是在讀過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後,令人歎爲觀止。小說語言幽默風趣、書面化的語言通俗易懂,多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妙趣橫生、妙語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一些不爲人知的祕密。它是一部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錢鍾書先生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去”。或許事實真是如此,雖然我們是學生,並不太瞭解婚姻真正對我們意味着什麼,或許它只是愛情的.附屬品,只是相愛的兩個人終將在一起的象徵,就憑那一紙文書就可以讓相愛的兩人永結同心,一起精心維護自己的婚姻,享受生活。但也可能讓兩個並不相愛的人勉強走在一起,走進婚姻的圍城,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方鴻漸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進了圍城一樣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對社會生活的不滿,但當他想要出去的時候,卻發現爲時已晚,城門早已關閉。無奈之下,他一頭鑽進了婚姻的城中,在三閭大學,相貌平平,外表柔順而內藏心機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

其實,不論是社會的圍城還是婚姻的圍城,只要戰勝自己,勇敢的跳出圍城的束縛,把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取得成功。

《圍城》讀後感14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 “(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遊離於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豔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羣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髒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爲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後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圍城》讀後感15

《圍城》對人物的刻畫也堪稱典範,往往三言兩語就把人物性格描繪得活靈活現。哲學家褚慎明自稱與英國哲學家羅素熟識,吹噓“承他瞧得起,請我幫他解答許多問題”,事實上羅素確問過他“什麼時候到英國”,“有什麼計劃”,“茶裏要擱幾塊糖”這一類非他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讀來令人捧腹之餘,又深深感到對此類人絲毫不覺陌生,也許還能回想起自己在某一階段曾做過這樣的人。

歷史系主任韓學愈的假的文憑被方鴻漸當場揭穿後,仍不動聲色,把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煞有介事地稱作“很認真嚴格的學校,雖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學生不容易進”,當場忽悠住了同爲克萊登大學“畢業”的方鴻漸。聯想到此前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學歷打假事件,可見中國人對學歷證書這一鍍金法寶的`不懈追捧,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

而對於中國的大學,錢先生也有一番辛辣的見解:“中國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學的國家,沒有旁的國家肯這樣給科學家大官做的。外國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爵”,“從前大學之道在治國平天下,現在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之道,還是條坦道大道”。今天總有評論家在振臂高呼,抨擊現行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的力度一輪大過一輪,最終卻淪爲形式。問題的根源,錢先生早已一針見血地擺在公衆面前,只是如此“大學之道”“治學之道”已根深蒂固,難以動搖。大衆總在感嘆中國整體科研水平落後,並不是找不到原因,而是要改變這種現狀,殊非易事。

讀《圍城》常常可以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偶爾甚至也能從中照出自己。錢鍾書先生以犀利的筆觸,遊刃有餘地描摹着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羣像,戲謔地旁觀着由這羣人上演的劇目。在閱讀時,我們也就能夠暫時上升到作者的高度,冷眼觀察身邊的人,周遭的事,以致靈魂出竅般地審視自我,帶着一種全新的認識,再度回到自己城內或城外的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