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變量》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變量》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變量》讀後感

中國已經不再具備廉價勞動力優勢,但仍然擁有大量的工程師資源,適於開展“勞動力密集型的研究與開發”;中國同時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適於開展“市場引致型的研究與開發”(P102)

20xx年年初,我所在的公司要做一個電商項目,我一直堅持想要做“精品電商”。

我對“精品電商”的“精”的理解是,能幫助消費者,找到同價位下,最好的商品——這其實是幫助用戶節省了選擇的時間成本。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小米有沒有這種感覺,當想要買個東西,不知道怎麼選的時候,如果小米有,我就直接買小米的了——反正小米的東西不錯,我買了也不會錯。

曾鳴老師在《龍行天下》這本書把中國稱爲“窮人的創新”,這是因爲過去中國人均收入不高,價格,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最敏感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幾十年,中國的企業,做的產品都是極高的性價比的,我們從價格上就可以看到國產的和進口的產品的區別。

但時代變了。

中國人現在有錢了,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我們快由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的需求了。

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然後物質生活提升一定帶來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

所以我們看到,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價格不再是決定他們選擇的唯一影響因素了,我們會更加關注這個產品的顏值,更關注這個產品好不好用,更關注這個產品能不能提升我的形象氣質等。

很開心的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不再把目標定位做“最有性價比的產品”,而把目標定爲做“最好的產品”。

我們的上一代,可能會覺得貴就是好,可能會覺得進口的產品更好;到了我們這一代,可能會覺得進口的和國產的都一樣;可我很驚喜的發現,到了95後,00後,他們會覺得,國產的也可以很好。

我可以是蘋果的粉絲,我也可以是索尼的粉絲,但我現在同樣是小米的粉絲,是大疆的粉絲,尤其是大疆,這真是一個另中國人自豪的世界級企業。

需要藉助外物去試圖凸顯自己價值的,往往是極度的自卑所致。

“風口不重要,潮流不重要,洋流才重要。”

中國的消費者需要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味的貴,我買不起也打動不了我,比如iPhone Xs Max,雖然我是果粉但我覺得不值;而一味的便宜,更打動不了我了,比如我不會選擇9.9包郵的數據線,而會選擇29.9的有MFI認證的數據線。

小衆纔是主流

發展初期看大趨勢,發展後期看小趨勢。在未來時代,小衆纔是主流(P31)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是非常震驚的。

得到的20xx跨年演講中有說到,20xx年的春晚,淘寶的流量超過了20xx年雙十一的15倍。

我們經常對真相一無所知。

我在看書的時候,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覺得讀書真有用——那時,我是一張白紙,接收到任何的知識都能讓我非常大的進步。

第二個階段,我覺得讀書不那麼有用了——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我開始能分辨一些好壞,我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我甚至會開始因爲自己多懂了一些知識而瞧不起那些不懂這個的人。在這個階段我是恐慌的,我覺得書讀的越多我越不開心,因爲我覺得“我懂得太多了”,這都是些啥?

到第三個階段,我覺得讀書讓我變得無比渺小——20xx年的從成長之一,是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不容易。當我不斷讀書學習,到了一個度後,我才發現自己竟然如此的無知。

《老路的商學課》在介紹課的時候,說人的認知水平可以分成四種: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和知道自己知道。

絕大多數人都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層次,我現在其實努力在朝着第二層次:知道自己不知道在走。

很多人問我,“小衆纔是主流”,這句話怎麼理解。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角度,我自己有兩個角度。

第一個角度是,中國的人口是在是太大了,以至於,我們以爲的主流可能實際上是小衆。

中國13億人口,1%就是1300萬,如果你做了一個有1300萬用戶的產品,可能你會覺得不得了,我們的產品火了。可是,可能光中國,就有99%的人不知道。

這讓我開始反思。交互設計中,過去我最反感的就是“新手引導”——我一直覺得最好的交互就是不要任何的新手引導,用戶就自然而然的知道怎麼用。

但,我真的有那麼瞭解用戶麼?我工作這麼多年,早就習慣用互聯網思維思考問題,我真的瞭解那些非互聯網用戶的思維麼?

第二個角度是,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就會有細分。過去我們關注的是80%的用戶,強調產品先滿足80%的用戶體驗。而現在,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垂直化、小衆化,開始關注那20%的用戶的需求。

不只是軟件,硬件也是。過去蘋果一年只會推出一款iPhone,而從iPhone 6開始,就每年兩款,當到了20xx年,有了3款,未來甚至還傳言說要做個帶觸控筆的。

iPhone出現成功的讓觸控筆消失了,但我們看到帶有觸控筆的產品如三星的Note系列手機也賣的非常好。大部分用戶,是不需要觸控筆的;但少部分用戶,比如文字記者、速寫師等特殊的人員,對觸控筆還是有需求的。

所以未來,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專門針對小衆用戶而研發的產品的出現,又或者,現在已經到來了。

傳統與創新

創新無止盡,但傳統定義了創新的底線。傳統教我們的是如何平衡、妥協和取捨,並保持謙卑與敬畏。(P146)

過去,我們認爲互聯網無所不能,但書中講到的和我看到的一樣,互聯網始終攻不破造車這一領域。

20xx年,我深入瞭解並開過三輛典型的電動車:特斯拉Model S、蔚來ES8和榮威ERX5。當然我開過很多更低價的電動車,其實我想說的是,無論這些電動車價格是多少的,我都很心驚膽戰。

我個人是一個風險規避者,我飛無人機的時候電量還剩40%就會開始返回,我每次坐飛機會給自己買至少1500萬的意外險,每次開車前會很認真的看看胎壓等。

我開電動車的時候,沒有哪一次會不擔心續航。

可能每個人對車的評判標準不一樣,我不是說電動車不好,我很喜歡電動車的加速感,我很喜歡電動車的安靜,我很喜歡電動車內充滿着科技感的設計等等,但這些都無法掩蓋我對續航的擔心。

我覺得,如果我一邊開車一邊還得擔心電量的時候,我始終都無法享受駕駛的樂趣,即便ES8的那個機器人不停對我眨眼睛和給我講笑話。

我同時也是國內最早的共享汽車的用戶,我記得有次出差回來,飛機降落在虹橋機場的時候已經比較晚了,我跟我們CTO想着開一輛共享汽車走,然後當時取車的時候只有一輛只能坐倆人的小車。

車況很差,開在路上的時候,不知道哪裏會發出各種奇奇怪怪的聲音,感覺車隨時會散架似的,CTO一路申請非常嚴肅,然後一直到了目的才鬆一口氣。

如果是過去,我可以說我認識大部分的汽車品牌,可是現在我可能說不上來了,光國內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我就已經數不過來了,其實我一直很擔心,這些成立才一兩年的公司,造出來的車,質量會好嗎?

我沒用過,我沒有深度用過,所以我不做任何評價。

只是,20xx年我買了一臺膠片相機,這是一臺1978年生產的相機,到20xx年,40年了,所有功能都完好無損,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歷史的沉澱與厚實。

謙卑與敬畏。

多核城市

過去的城市是單核城市,未來的城市是多核城市(P164)

我關注上海房價時發現一個很奇怪但又不奇怪的現象:某些小區,在內環、中環和外環的價格竟然差不多,而同樣都是外環或者中環的一些小區,不同位置的價格可能相差非常大。

地段、地段、地段。每個人都會這麼強調。

可是在未來,如何去評價地段呢?

時光退回很多年以前,遠到浦東新區還沒有成立以前,你會覺得浦西的虹橋好還是浦東的陸家嘴好?當然我不知道當時虹橋和陸家嘴具體是怎樣的,說實話現在的我也並沒有那麼關注房子。

我在想的是,未來的人是怎麼樣的。

在北京和上海已經出現了,我們不用像以前那樣,都要跑到最市中心去逛街,可能現在身邊不遠就有繁華的商業區以及豪華的商場。

多核城市,去中心化,一定是必然。

20xx年去東莞出差的時候,從深圳開車過去的,當時的感覺是,在東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感覺比深圳到東莞還要遠。另外我一直沒搞懂的是東莞的市中心到底在哪裏?

這本書中也說到了,似乎東莞沒有市中心。

廣州和深圳、南京和蘇州、濟南和青島等等,到底哪一個城市是這個省的中心城市?我們可以看到,隨着經濟的發展,政治中心帶來的自上而下的力量和影響在不斷的減弱。

城市如此,企業亦是如此。

我在東莞工廠參觀的時候,發現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情,就是一個無論多麼大的工廠,大到一家工廠有好多的廠房,上百上千的員工的工廠,他們都只做一件事情。

我只做包裝、我只做數據線、我只開模等等。

我很好奇爲什麼?工匠精神?

當然不是,而是這是能最好的降低風險的方式。

每一條流水線的搭建都是有着非常高的成本的,但是時代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快,我們誰都沒辦法判斷,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所以工廠只做一件事情,工廠與工廠之間抱團取暖,即便未來趨勢變了,我也能很快的適應。

做一件正確的事情,然後等待時間的回饋,似乎順理成章。因爲中心在哪?趨勢在哪?不知道,人,是一切。

教育本質

但他們是我見過的最快樂、最自信的孩子(P222)

雖然本書的最後一章,更多的`是在講重建社羣方面的內容,但就範家小學這個案例,我會深刻去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回想我自己的成長,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到他最終成爲什麼樣的人——他的家庭、他的同齡人、他遇到的老師、他讀的書、他看過的電源、他聽過的音樂等等。

如果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因素有可能有從A到Z一共26個之多,那麼教育,準確的說,他在學校的學習,可能只是這26個字母中的其中一個。

所以如果讓這1/26發揮最大的價值呢?——那就是儘可能的造車對其他25個因素的影響。

從小到大,我們會用考試成績來給學生排名,所以會讓學生覺得學習的目標就是爲了得第一,帶有目的性的學習,而忘記了學習的本質。

從小到大,我們所有人都上着完全相同的課程,可是每個人,真的有必要學習完全一樣的東西嗎?

可能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但正如白巖鬆老師在18年12月24日的那場《對白》演講中說的,教育改革最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能拿一兩代人做小白鼠,教育只能緩慢的漸變。

所以我從學校畢業很多年以後,我開始思考教育的本質,我會開始思考以後我如果有了孩子,我會去怎麼教育他,不讓他走我以前走的彎路。

我一直覺得,所有的學科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兩門學科,就是數學和歷史。數學讓我們成爲理性且有邏輯的人,歷史讓我們知道過去並看懂未來。

互聯網現在發達成這樣,我想要任何的知識都能很快的搜索到,所以教育好壞的評價,我覺得不應是教會學生多少知識來評價,而是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成爲一個更好的人。

很多學校宣傳的時候,會以名師來做宣傳,我們有多麼多麼優秀的老師,不可否認,一位好老師對學生能有着一生的影響。

可是,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去名師化的,應該是幫助每一位學生,成爲各自不同的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成長爲老師希望所成長的樣子。

找到自己的優勢,並無限的放大。很開心的是,這一天已經在慢慢到來。

自信,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東西。

以上是我在讀《變量》時的一些感想,再全局的看一下這本書,這本書一共分成5章,作者提到了5個變量:

大國博弈、技術賦能、新舊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羣。

每一個變量,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可能我上面中有涉及到這些,可能沒有。

但上面的5個變量,我讀完本書再看到這幾個關鍵詞,我能清楚的知道書中對於這5個詞深入的分析內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