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愚公移山》有感(15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55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愚公移山》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愚公移山》有感(15篇)

讀《愚公移山》有感1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話色彩的古代寓言,此寓言可以是在人們心中早已熟透了吧,當我學完這篇寓言,心中頗有一番感想。

文中的愚公雖年齡大,可只想很遠大。愚公居住在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山對面。苦於山的北面交通堵塞,與家人商議後決定挖平這兩座山,雖“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但愚公依然克服困難,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鬥。

無奈,愚公的決心卻被自作聰明的河曲智叟譏笑,而胸有成竹的愚公卻有理有據地反駁他,並使之“亡以應”。是啊,九十歲高齡的愚公親率子孫挖山不止,卻還是讓智叟認爲“以殘念餘力”去移山是不明智的舉動,但此時我覺得愚公在我心中的形象更高大,更感人了。

此後,愚公所期待的終於出現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派人把兩座山揹走了。

我真心佩服愚公與他的子孫們的那種堅持不懈的偉大氣魄和毅力。我知道,愚公移山的難度之大比起學習來說,好好學習只是微不足道罷了。學習嘛,關鍵在於努力,刻苦,態度要端正。多讀書,將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那離成功也就八九不離十了,甚至是一步之遙。

說實話,雖然我成績在班內還算個優等生,可與其他班的優勝來比,他們就更勝一籌了。我不能像愚公那般堅定不移的決心,我着實也不曾見過自己哪泛努力過。可是時間不饒人,初三君邁着快速的步子向我發出挑戰,我只能下定決心:我一定學習專心致志,不拋棄,不放棄!

讀《愚公移山》有感2

今天,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愚公很愚,而且愚的不可理喻。他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陰去挖“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還要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只要我們深入理解就不難發覺,在那遠古時代,被人認爲可笑的“愚公精神”卻是當今社會走向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奧數題時,做了許久都沒有做出來。過了一會兒,我越做心理越煩,只好扔下那道題不管了。後來,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以“愚公精神”來對付這些呲牙咧嘴的“攔路虎”,最後達到成功之路,獲得的是成功後的喜悅;而如果在困難面前低頭,面對一個個“攔路虎”,望而生畏,那麼將會一事無成。我想:如果我像愚公那樣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我肯定能把那道題做出來。

古往今來,類似“愚公移山”的事例舉不勝舉。爲了我的明天,爲了我的前程,爲祖國美好的未來,我要繼承這種“愚公精神”,並把它發揚光大。

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哦,記得。

讀《愚公移山》有感3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記敘一些古代歷史人物和英雄事蹟。書中的一些故事情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王進、魯智深、林沖、武松等人物十分令我欽佩。

這又要說到宋朝哲宗皇帝在位期間,有個喜歡舞槍弄棒、不務正業的人,但是卻踢得一腳漂亮的毯,名叫高球。後來當了大官,由於人品極壞,吃喝嫖賭,被告到官府,捱了板子後逐出京城,後來哲宗帝大赦天下,高球可回京城。一天,高球被太尉差譴去送綢緞給哲宗天子的弟弟端王。高球到王府時,恰遇端王正在府內同幾個人踢毯子。過了一會兒,有個氣毯“騰”地飛起來,端王沒接到,卻滾到高球腳下,他斗膽使個鴛鴦拐,把毯踢給端王,身姿優美,踢毯準確,深受端王喜愛最後被提撥爲太尉。高球上任那天他的下屬官吏都來參拜,高球一點名,唯獨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未到。王進知道,這位剛上任的太尉原來是當年城裏的無賴高球,曾因作惡多端被自己父親痛打過。便與老母商良。“三十六計,走爲上策”。於是王教頭帶着老母到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避難。

經略府的提轄——魯達,因看不過自稱“鎮關西”鄭屠戶蠻不講理地對待金老漢和其女兒,故去找鎮關西。由於魯達性情過急,將鎮關西打死。鎮關西死後才知道自己殺了人要吃官司,便到五臺山文殊院落髮爲僧修行寺院長老將其改名爲魯智深。由於魯智深是個粗人,在五臺山上屢犯寺規,不過清規戒律。最後被長老趕出寺院。幾經波折他最終在大相國寺看園子種菜。

林沖——身高八尺,豹頭環眼,燕領虎鬚,氣質非凡,被稱爲八十萬禁軍教官林沖。然而英雄也得受難,在與花和尚魯智深吃酒論武時,見丫鬟慌張跑來向林沖報告,自己的娘子被欺負了。林沖急跑去將無禮者打得鼻青臉腫,方後得知無禮者乃高球義子,所以看在其爲教頭份上從輕發落,支配遠地。

武松——身高八尺,濃眉翹起,體健如十頭牛,背刺紋身,身着半邊虎皮衫。以自己英勇的膽識打死老虎,爲民除害。

……

能屈能伸的王教頭王進,路見不平撥刀相助的花和尚魯智深,蒙受大難但又頑強的豹子頭林沖與膽識驚人的打虎將武松,他們不僅是古代的英雄,也是“現代”的英雄,他們英勇無畏爲現代的我們做好榜樣,即使蒙受奇恥大辱也能屈能伸。但古人也有不對的地方,我們應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閱讀《水滸傳》,你將一飽古代英雄人物的風采,也會受益匪淺。

讀《愚公移山》有感4

愚公的精神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奮發向上的炎黃子孫。

我們來看移山前的謀劃:

“聚室而謀”

立即得到

“雜然相許”,

“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可見,

愚公先前只是考慮到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的好處,提出移山的設想,

而集體智慧的結晶則解決了

“焉置土石”

的問題。

看移山中的成員:

從愚公家中能

“荷擔者三夫”,

到鄰人孀妻之遺男,

都爲移山不遺餘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與汝畢力平險”。而愚公已年近九十,

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

就算健康,

充其量也只能是個

“指揮”

看移山後的結果:

操蛇之神

“懼其不已”。其實是懼愚公沒有窮盡的子子孫孫,

“帝感其誠”,

其實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動,

才命誇娥氏二子揹走這兩座山的。

可見,移山一事,並非愚公一人的功績。認識這點,對我們做好平時的工作大有好處。

現在總有那麼稍有點能力的人,取得了一點成績,便飄飄然起來,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其實,這種想法不僅是錯誤的

,而且是危險的。無論革命的成功或某項事業的完成,這其中固然離不開某些個人的努力,但又怎能離開衆人的齊心協力?記得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中講述過這樣的故事:螞蟻,也許是動物王國中最講究集體協作的羣體了。非洲螞蟻在前進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剛燃過的木棒,一定會義無反顧、前赴後繼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螞蟻能暢通無阻爲止。這種抗爭意識,這種協作精神,與愚公他們相比,也毫不遜色。

我不禁又想起了一個個模範和英雄。60年代的雷鋒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雷鋒的旗幟在今天仍然閃耀着時代的光芒。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只有一個雷鋒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一個徐虎同樣是遠遠不夠的。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役的勝利,需要全體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國家的支持,才能最終成爲我們民族的驕傲。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既要認識到愚公的可貴之處,

更要領悟到

“衆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否則,

便會產生個人崇拜主義的心理,導致盲從;

落到自己身上,

又會產生個人英雄主義的言行,

導致冒進.因此,

我們在褒揚愚公精神的同時,

不要忽視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應兩者並舉,

攜手同進,

共創美好未來。

讀《愚公移山》有感5

今天,我無事可做,便打開語文書,翻到《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使我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主要寫:從前有個叫愚公的老人,有兩座大山攔住了他們的去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於是,他便帶領着子孫開始挖山。經過了重重困難,日復一日的辛苦勞動,最終感動了天神,把山揹走了。

愚公他這種爲後代着想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另外他雖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鍥而不捨,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爲《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讓我們做事情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還有不半途而廢。所以他的精神才流傳到今天。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沒有這種精神,機半途而廢也不持之以恆。拿朋友吳曉宇爲例:一天,我和她一起練騎自行車,他剛開始總摔跤,可她不氣餒。但過了一會兒,她說:“我怎麼總摔倒啊!”“我看我今天學不會了……”“唉,以後再練吧!”說完他就想回家了,最終沒有學會自行車。根本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而我呢,也一樣遇到困難就退縮,更別說持之以恆了。知難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媽媽在開學的時候給我買了一本數學奧賽練習冊。我開始很願意做,以爲很簡單。但發現這裏面第二頁的我就有些不會做了,我便把它先放在這往後找。但也都很難,我就對媽媽說要讀課文,然後就不做這題,而去讀課文,有一點難度就放棄,根本就沒有做到持之以恆。鍥而不捨。

學習了這篇課文篇課文讓我明白:只有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那就會爲我們撿來的成功打下基礎。

難道不是嗎?

讀《愚公移山》有感6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講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卻不知什麼是愚公移山,直到初中才在語文課上學習了《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記得小時候我會很不理解愚公的做法,還不時與老師爭辯,非常堅定的認爲愚公的做法是錯誤的,是愚蠢的,我甚至我想到他爲什麼不搬到山前去住呢?

當我上完《愚公移山》時,我有着深切的體會,我以前常常有着種思想,認爲我只要學一點,就能考出好的成績,然而事情卻不是我所預料的,考試完了,成績卻是出奇的差,這使我想到了《愚公移山》。

愚公一心想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改變現狀,去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精誠所致,最終“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使得“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由此看來,我深深的感受到愚公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

如果愚公怕麻煩,想省事,安於現狀的話,完全可以搬到山前去住,就不必被當代人稱作“愚公”了。但是如果沒有人去將這兩座山搬走,子子孫孫將會受“出入之迂迴也”之苦。所以愚公帶着家中的男子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去搬山,當智叟問到愚公怎麼可能搬得完時,愚公回答道:“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我才體會到智叟不智,愚公不愚了。

相比之下,我的失敗就是因爲想着不費力就能獲得理想的成績,就跟故事中的智叟一樣,而我現在就要學習愚公搬山一樣,去挑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

看來“愚公精神”並沒有過時,恰恰相反,它還能教會我們學習的方法。

讀《愚公移山》有感7

上小學的時候,聽老師講《愚公移山》,當時,我對文中老愚公的做法很不理解,上課雖不敢與老師爭辯,但下課後,我與好朋友卻討論得熱火朝天,我固執的認爲愚公率領子孫“叩石墾壤”,實在是愚不可及,愚公一定是腦子或智力不好,真不如搬到山前去住。

上了初中,我還像以前那樣“玩着學”,甚至常常陶醉於自己的“聰明”之中不可自拔。對於老師和父母善意的勸說,我表面上應着,但還是當做耳旁風。也許是因爲我自以爲是的代價到了吧,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天哪!那真是慘敗,我慘敗到自己難以相信的地步!痛定思痛,我重讀了《愚公移山》。

也許是因失敗的慘痛教訓吧,重讀使我對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透了。

老愚公心無雜念,決心以自己的艱苦勞動改變現狀,搬走這阻擋了村民幸福的王屋、太行,精誠所至,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搬走兩座大山。由此,我深深的意識到,老愚公搬走的不僅是王屋太行,而更重要的是,他的那種大無畏的精神。

如果愚公正如我那時所說的,安於現狀或是把家搬到山前去的話,那麼,村民以及子孫後代便都要受出入迂迴之苦了。其實,愚公不愚。

與愚公相比,我敗在夢想之前,自以爲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不必刻苦學習,就可以取得好成績,真正的愚人是愚公嗎?不,真正的愚人是我,我這次失敗了,正是因爲自己潛意識中不自覺的企圖繞開困難,這不正是我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嗎?

至此,我還意識到,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這種“愚”值得我們學習。親愛的同學們,就讓我們做現在的“愚人”,做未來的主人吧!讓這種“愚”萬古流傳吧! 更多愚公移山資料

讀《愚公移山》有感8

暑假,我讀了一篇《愚公移山》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在冀北南邊和河陽北邊有個叫愚公的老人,面對着山住着。由於太行山和王屋山總擋着人們的道路,所以愚公想把這兩座山剷平。於是大家便開始剷起大山來。住在黃河岸邊的智叟,聽說愚公移山的事情,捧腹大笑。但他仍在鏟。天帝知道了,他很佩服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於是叫誇娥的兩個兒子幫他們去移山。他們兩個把大山揹走了,天帝召見了誇娥的兒子和愚公,重重地賞賜了他們。

讀了這個故事我被他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動,我們要學習他的品質。由此想到,以前我學彈鋼琴時,很難。我很想放棄。媽媽鼓勵我說:“不要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我聽了媽媽的話,刻苦學習,拿到了三級證書。

我們在學習中了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用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克服一個個障礙,獲得成功。

讀《愚公移山》有感9

寒假裏,我跟媽媽一起到求知書店買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一回到家,我就立即打開書本如飢似渴地看了起來。

我一下子看了好幾個成語故事,如《百折不撓》、《班門弄斧》、《半途而廢》、《不恥下問》……這些成語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

這本書共有62個成語故事。讀了這本書,我對成語有了更多的瞭解。成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62個成語故事個個生動形象,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在衆多的成語故事中,我最喜歡《愚公移山》。它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愚公想移掉房子前面擋着去路的兩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受到了智叟的嘲笑,但愚公沒有放棄。最後愚公的精神終於感動了天帝,天帝派兩位大力士移走了兩座大山。

讀了《愚公移山》,我想起了一句格言: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頑強的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愚公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與他相比,我感到無比羞愧。

我從一年級開始練習書法,剛開始我信心十足,對書法充滿興趣,每天一吃好晚飯,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目的地——三樓樓老師家。我想,只要我堅持不懈地進行練習,就可以成爲一位書法家!就這樣,我堅持了一年。

可到了二年級,這種興趣漸漸沒有了,我越來越覺得練書法枯燥乏味,就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姑姑看出了我的心事,就給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訴我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堅持。但是,我還是鬧情緒,發脾氣,不肯繼續練寫。最後是在姑姑的逼迫之下,我才堅持練習。

如今,我練習書法已有四年半了,汗水換來了收穫——在諸暨市第二屆中小學現場書法大賽中,我榮獲了三等獎。姑姑說得沒錯,想取得成功,必須堅持。我以後一定要向愚公學習,做事要有恆心,有毅力,因爲堅持就是勝利。

讀《愚公移山》有感10

我讀了“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後,我深深地被愚公的精神所震憾了。一個快九十歲的老人,要把門前的兩座山移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得到了子女的支持,但也有人反對。

從愚公和“智叟”的對話,可以看出愚公移山的意志很堅定。“河曲智叟”覺得愚公又笨又蠢,便來開導他,“你這麼做太傻了。你已經一大把年紀了,與其每天干得這麼辛苦,不如待在家裏,享享清福。就憑你一家人的力量,要挖掉這兩座高山,得幹到什麼時候呀!”愚公聽了智叟的話,直起身子扶着钁頭把兒,對智叟嘆了一口氣說:“你說這話真是太糊塗了。別人都叫你 ‘智叟’,可我看你的見識還趕不上寡婦家的小孩子。我是上了年紀,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挖一點就少一點,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地挖下去,還怕挖不完嗎?”

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魂,是勞動人民創造世界的精神。

我體會到:在學習中,生活中也要這樣,一個字一次寫不好,就寫十遍,百遍,甚至上千遍,總有一次能寫好。要攀登學習、知識地高峯,只要有這樣永不言棄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能成功。

讀《愚公移山》有感11

今日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他的精神讓我深深地感動了。

古時候有個愚公一家人住在北山,門前有兩座大山,他每次出門的時侯,必須繞過這兩座大山,都要花好長時間。

這樣的日過了很多年,愚公想,如果在這樣下去,子子孫孫都要受到大山的阻擋,於是他決定把這兩座山搬走,每一天他都帶全家老小來搬山,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於是玉皇大帝派兩個大力神把這兩座山搬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地去做,就必須能實現自我的願望。我想起以前背三字經的經過,其實我努力去背了,可總是背後忘前,心裏想,”這麼難,不背了“結果到此刻我還不能完全把它背下來,今日我讀了愚公這個故事,以後我應當像愚公那樣堅持不懈,加倍努力去學習。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對我今後的學習,道路上的成長都會有很大的幫忙,只要堅持愚公精神我們的道路會越走越寬的。

讀《愚公移山》有感12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叫《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古時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門口擋着兩座大山。家人每次出門都得繞很大的圈子,很不方便。愚公就帶領家人每天挖山。有人說愚公不可能挖得完這兩座山,但愚公卻堅持挖山不止。後來,愚公的精神感動了上帝,就派神仙把兩座大山搬走了,愚公終於成功了。人們用“愚公移山”這個成語比喻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記得有一天,我去森林公園爬山。因爲我不經常鍛鍊,所以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就精疲力盡了,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我並沒有灰心,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爬上山頂。於是,每個週末我都要去爬山,我每一次都比前一次爬得更高。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後,我爬上了“勝利的頂峯”,站在山頂上俯視着整個韶城,三江六岸,風景如畫,盡收眼底,我的心裏充滿了成功的喜悅。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要被困難嚇倒,只要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就能取得成功。

讀《愚公移山》有感13

這些天,我學習了課文《愚公移山》,它不僅讓我對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了一步,還讓我從中悟出了一些也許和文章主題不符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篇文言文的預言,向我們展示了在幾千年前的人們的決心與堅定的信念,告訴我們聊只是不斷地努力,總有“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的那一刻的道理。但它給我留下了許多不解與迷惑。愚公爲什麼要移山呢?是爲了他的子孫後代們可以無阻擋的出入,爲了交通便利嗎?那他們爲什麼要移山呢?他想過其他的方法嗎?雖然,我很不贊同河曲智叟的自以爲是的一番“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損山之一毛”的話,但以愚公之力,着實不能移走太行王屋二山,雖能使二山減小,但愚公在有生之年看山被夷平的那一刻了,那他爲什麼不換個方法去思考呢?

愚公不是一個不死的人,那他還爲什麼要以自己子孫後代的幾代人的幸福去換那遙不可及的夢想呢?我曾經讀過一本書,書總說“人是慾望的化身,只爲明天而活着”。那愚公爲什麼又把子子孫孫幾十代人的慾望全因自己的一個理想而破滅,他們雖極其地不想移山,但又爲了一個祖先的理想而被迫移山那?我們必須得承認愚公爲了自己的理想策劃地很周全但他的確忽略掉了也許微不足道,但也有可能強大無比的一方面,那就是他子子孫孫後代的“慾望”,也許要是他們並不心甘情願去移山,那麼愚公那偉大的理想就將會灰飛煙滅,化爲泡影不復存在。要是沒有神的介入,他的理想就很會不了了之······那他爲什麼不換一個方式去思考呢?他不能在有生之年移完整座大山,但他很有可能可以從哪堅如磐石的大山下挖一個小小的地下隧道。那雖工程艱苦但耗時並不太長,他也許能在有生之年刊到隧道的建成。也不必大費周章地去幹什麼移山。

當對手異常強大,而你的力量有限的時候,你非常需要換一個方式去思考着。也許你就能成功,也不必去一頭幹到底也不見一點兒回報了!

讀《愚公移山》有感14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爲你感嘆……”這是一曲多麼給人動力和活力的“愚公移山”啊!一唱起這首歌,就讓我想起《愚公移山》這個故事。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這個故事中的兩座山不是給人們帶來利益,而是帶來困難的山。

我國古時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家。他家南面有一座太行山和一座王屋山,這兩座山擋住了出路。愚公一家人下定決心要搬走這兩座大山。說幹就幹,就連鄰居家的婦女小孩都來幫忙。有個叫智叟的老頭兒對愚公譏諷的說:“唉!你這個人真是太愚蠢了!這兩座山這樣高,就憑你們父子數人怎麼能挖掉?簡直是白費力氣!”愚公答道:“我死了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這兩座山雖然很高,但他們不會再增高了,我們挖一點就少一點,每天不停的挖下去,又怎麼會挖不完呢?”愚公及其子孫毫不動搖,繼續挖山不停。愚公移山的事感動了天帝,他派來兩位神仙下凡,把那兩座山揹走了。

愚公移山的事蹟爲什麼能感動上蒼呢?我覺得原因有三個:一則是他真正的認識到了困難並想出了辦法來戰勝困難和挫折。不像智叟一樣事不關己,所以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去參加搬太行山和王屋山的事情。二則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最大的困難就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克服自己,那麼還有什麼困難是戰勝不了的呢?三是愚公及其家人有一定要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決心,而把這兩座大山搬走是他們的目標,他們一直在朝這個目標去發展,去實現,去創造。

我相信只要人們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定會克服重重困難的,即使有些困難是現在克服不了的,但只要堅持,它總有一天會向你低頭的。

讀《愚公移山》有感15

這次期末考試我的發揮一般,成績還在呈下滑趨勢,於是我痛定思痛,決定多看一些書,正好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給了我享受,裏面有一篇文章令我感觸頗深,那就是——《愚公移山》。

愚公心無雜念,決心以自己的艱苦勞動改變現狀,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精誠所至,精石爲開,終於“帝感其誠,命誇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往朔東,一往朔南,使得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正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

魏徵是唐朝的宰相,曾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200多次,彌天下之大勇冒犯龍顏,系萬民生死於腰上面,李世民也明白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不但不追究他還重用他,這纔有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昌盛。他也是一個有着“愚公精神”的人。

回想自己,學習上遇到一個稍微難一點兒的問題,就放棄了,去玩別的了,而生活上怕苦怕累,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那一類人,所以我會失敗,這已是在所難免的了。如果愚公 、魏徵怕費勁,圖省事,安於現狀,那麼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就會使子孫遭受“出入之迂也”之苦,貞觀之治也不會出現。

由此,我認識到我們要從現在起,培養“愚公精神”,把它發揚光大,不能怕吃苦怕勞累,不能只安於現狀,不敢冒失敗的危險去嘗試,相反,我們還要逆流而上,爲建設新中國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