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02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包法利夫人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作者從首至尾都沒有表達自己的主觀態度,卻在娓娓道來中將虛幻的浪漫主義與殘忍的現實主義呈現在讀者面前。

有的讀者一定要讚美夏爾適合做老公,是個好人…也有人一直踩着包法利夫人說她虛僞至極、不可饒恕…

我個人認爲:雙方不在同一頻道的婚姻確實會讓人心煎熬,即使對方很好,可能不是你喜歡的菜,你也很難說它好吃這道菜你沒吃,沒品位其中苦澀,沒必要褒貶。而至於愛瑪,無論處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都不缺乏這類單純、對愛情充滿幻想的女性。書中她一步步走向覆滅確實咎由自取,死亡是她最好的解脫,卻也把整個家庭也捲入幻滅。

作者的筆觸着實厲害,把主人公的心理描寫的極爲細緻,讓讀者能夠清晰的把握主人公所想!

最後還想說一點:趁年輕,多讀點文學名著,少看虛幻言情小說,認清現實、少點虛幻主義,是每個青少年的要務,尤其是女孩子。

正如凍齡女神俞飛鴻在節目《十三邀》對話許知遠時所說:女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認清這個世界。不能再贊同!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有些人對時尚潮物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所處的地位或者是身份,包法利夫人人生中記憶最美好的部分只有一個舞,和子爵共舞成了她記憶中最難忘的一部分,我厭惡那樣子的她,知足常樂,這話真的是有道理,女人終究離不開的是男人,她的父親,她的丈夫,她的情人,一個給過她夢想和美麗童年,一個給她少女的悸動和可愛的女兒,一個給了她激情和瘋狂。包法利夫人並不是不幸的,她一直以爲她被愛包圍的,雖然最後因爲債務,她選擇了吃砒霜結束自己多彩的生命,她的多彩其實是建立在慘白的現實之上的。

丈夫對包法利夫人最真誠最寵愛,可惜她不懂得珍惜,只一味的陶醉在她所構築的虛幻上面,事情通常都是這樣,太容易來的不理睬,人喜歡追逐,太輕易得到的,通常不會好好珍惜,快要失去時,才發現原來它竟是如此的值得擁有。

影片給我的驚喜並不多,我只是把它當成一部名著小說在看,可能文字和影像之間的差異肯定還是會有的,爲了省點時間閱讀,我選擇了這種速成的方式,對小說的魅力沒能有更深層的體會,這也未嘗不是一個遺憾。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在清晨的課間十分鐘,我合上了這本書。世界明媚靜喜,而我的心卻彷彿千浪過境,不能平息。在感嘆於女主人公——艾瑪沉淪慾海無法自拔的同時,我繼而沉思了:其實,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一個滿心浪漫而又美麗的女性嫁給了一個老實愚鈍而又無趣的男人,悲劇就這樣展開了。夏爾普通無奇,寡淡無知,空有一片仁心,對艾瑪百般呵護,言聽計從。他以爲她快樂,殊不知她怨恨的,正是這種雷打不動的穩定,心平氣和的遲鈍。他與他心愛的妻子從未交流過思想,對她的心思一無所知,缺乏溝通的兩個靈魂,就算身體的距離再近,靈魂間的距離也彷彿越來越遠。她不滿足於瑣碎無趣的日常,不滿足於平凡無能的丈夫,在每個跳動着的清晨及日暮,怨恨與遺憾深深地交織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悔,她恨,可是,她又能怎樣呢?劇幕已然拉開,中止與繼續都自有它的代價。

她也曾如春天一般美好,只是後來突然發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慢慢地步入了歧途。艾瑪先後有了兩個情夫,爲了追求聲色犬馬的享受,追求理想中不切實際的幸福生活,不惜欺騙夏爾,債臺高築。最終,她夢想中的幸福都一一湮滅了,就連手中的幸福也被揮霍得一乾二淨。

艾瑪的行爲在道德與倫理方面,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我同情她;夏爾的性格何其令人厭倦,但他的深情卻讓人無語反駁。福樓拜曾說:我就是包法利夫人。是啊,她與當今的我們多麼相似,不甘平庸,嚮往着大城市高階層的生活;不願說服着自己,在無聊的小鎮裏了此餘生;幻想着今後種種美好的生活,卻在最終步入社會的潮流時幻滅成泡影。

難道,在面對這種慾念時,我們就只能束手無策,付之一嘆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曾有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那日,在柳下惠遠遊回來時,城門已經關閉,於是他不得不在城郭外邊露營。這時,有一個女性也跟他一樣進不去城門,因此便與他一同住下了。大約是這個女性衣着單薄,於是柳下惠生了惻隱之心,讓這個女性坐到他的懷中取暖,直到天亮,他也沒有越軌的行爲。我想,柳下惠就算作爲一介君子,但在面對女性時也難免會心生慾念,但他剋制住了自己,因而被後世稱讚,名留青史。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天堂地獄,僅在一念之間。包法利夫人在面對慾念時,也曾推卻過,但最終還是沒能守住初心,讓罪惡的惡魔掙脫了桎梏,衝破了牢籠,鑄成大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現實與幻想中尋得一個平衡點,那裏面藏着柔美的詩歌,藏着盎然的春意,藏着漫天燦爛的星辰。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剛剛讀完《包法利夫人》,作爲一名單純享受閱讀的讀者,我更多地感受到愛情的無關緊要。

身爲與艾瑪同樣患有浪漫狂想症的女生,對於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與此同時,我又十分慶幸與她相比,我尚有那麼一絲理性存在。

  1、認清愛情的樣子,摒棄文字的矇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

讀完全文,在我看來艾瑪所有的不幸皆歸結於她對愛情的懵懂。在她不諳世事之時,未經歷戀愛的過程,誤把最初的新鮮感當作愛情,就這樣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後來幡然醒悟,才發現爲時已晚。

爲什麼她會如此堅定執着地嚮往愛情呢?究其原因,還是受到書本里對愛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矇蔽。

荏苒冬春,誰還沒有體驗過過年少懵懂的青春,誰還沒有幻想過初遇心上人之時的悸動?但很不幸,並非所有人都是那麼幸運地擁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文字的薰陶,從童話故事到散文小說,這些讀物絕大多數都在放大這少有的幸福,爲我們勾勒出虛幻縹緲的完美愛情,並且堅定地種下種子,告訴我們,一定會遇到的,愛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靜想想,真的是這樣的嗎?追根溯源,寫出這些動人愛情的作者們真的擁有能與其筆下之物相提並論的愛情嗎?我看未必。

  2、生命只有一次,爲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價值。

爲什麼艾瑪會任憑自己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於鑽研音樂,或者沉浸於自我提升,那麼愛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於次位,與之相應,那些虛幻的奢侈行爲也會隨之淡化,至少不至於最終被高額的借貸逼得服毒自盡。

我一向認爲,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最終你會被迫過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會被不斷地擠壓在心裏的某個角落,直到消磨殆盡,到這時,你尚且還能稱之爲“你”嗎?至少對我來說,這樣的自己是一具行屍走肉,與死亡無異。

  3、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微不足道。

最後,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真的不堪一擊。

要說全書中唯一的愛情,我相信那就是夏爾對艾瑪的感情。他一心一意地付出,最終換來了什麼?是那永無止盡的借條還是艾瑪臨終前對他的感激?

至少在我看來,沒有一樣回饋可以與他的付出相提並論。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長篇小說,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人心的美醜,人性的善惡。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包法利夫人善良美麗而又溫和的人。她一開始就是一個撐傘的小姑娘,後來她認識到了一位也很溫和的查爾斯。她們慢慢地從相見,到相識,到相愛,於是就生活到了一起。也不知道爲什麼後來她哭了,包法利的老公也不知道爲什麼,他抱着包法利夫人一邊抱着她一邊安慰着她,後來她不哭了,後來他們去了一個地方去散步,太熱了,他們就撐傘去了,那個男人太好了好像不想讓包法利夫人受一點點的傷害。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包法利夫人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死心。最後迫不得選擇了自殺。包法利夫人死後查爾斯也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cottm—mill謀生。包法利夫人在鎮上算是一個亮點人物,自然就會引來許多求愛者。其中一個求愛者叫文書比包法利夫人小很多,文書很喜歡包法利夫人,他最後去了里昂進修,但是他對她的愛慕之心沒有變,恰恰給另外一個求愛者一個機會他是一個不懷好心的人他只是想玩玩包法利夫人,上來他的‘魚鉤’。

他的不懷好心被包法利夫人知道了,就和他分手了。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人心的美醜,人性的善惡。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6

愛瑪的人生中,最愛她的男人,除了她爹,就是夏爾了。但愛瑪卻不懂得珍惜這個在生活中處處包容她、滿足她、愛她的男人,一次又一次的傷着夏爾的心。

愛瑪先後愛上了萊昂和羅多爾夫,過程都很甜蜜浪漫,但他們對愛瑪都是始亂終棄,沒有一個願意給愛瑪一個家。愛瑪只顧着一次又一次的傷心,卻始終看不見身邊一直默默陪伴着她的丈夫。

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就該及時止損。

但愛瑪顯然並不懂得這個道理。她只顧着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對愛情的想象中,忽略了丈夫,也忽略了女兒,這些在她生命裏真正重要的人。

愛瑪被羅多爾夫的甜言蜜語哄騙了身心;愛瑪坐上了萊昂的馬車,和萊昂在馬車裏做着不可描述的事;愛瑪一次又一次淪陷在漂亮的包包首飾裏,欠下了難以負擔的高利貸,陷入了生活的沼澤。

所有自身負擔不起的放縱,都會迎來生活最猛烈的打擊報復。

愛瑪被勒侯追債,被萊昂和羅多爾夫拋棄,被鄰居熟人所鄙夷。唯獨夏爾,依舊用着自身那份略顯遲鈍的愛情呵護着愛瑪,時刻都在關心着她,從來也沒有想過放棄她。

夏爾雖然在生活中,顯得很平庸無能,但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好丈夫,好父親。夏爾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給愛瑪一個更好的人生。

和愛瑪一起參加舞會、爲了愛瑪搬家到更大的地方、替愛瑪還清債務......愛瑪身邊的男人,只有夏爾是真正不計較得失的愛着她的,但她卻不懂得珍惜。

如果愛瑪改過自新,她依舊可以迎來閃閃發光的人生。

如果愛瑪能夠看清渣男的本質,迴歸生活本身,珍惜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那麼她的人生,也不會那麼悽慘。如果她在發現愛錯了人的時候,能夠及時止損,該有多好。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7

嘗試了幾次,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不要相信需要堅持的不是真愛,有些時候你得逼自己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完全靠興趣。你每天下班刷抖音,看短視頻,可以一直刷到睡覺,難道這是你的興趣。

爲什麼讀不下去,我讀完後,找了找原因。譯本很平淡,讀起來費勁不流暢,人物也是一會兒叫醫生,一會兒叫名字。反正我看這本書,完全沒有感受出書評人說的那麼偉大,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故事裏面的場景現在還在發生着。就跟高曉鬆說金瓶梅一樣,人還是那些人,什麼都沒有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或許這纔是一部作品最偉大的地方,無論放在那個年代,你都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彷彿就說着身邊的事情。看看現在的,各種借貸平臺靠世界第八大奇蹟,複利來賺錢。無需抵押,輕鬆貸款。不知道多少人妻離子散,命喪黃泉。看看現在的出軌,娛樂圈尤甚。吃瓜羣衆熱議的就是這些話題,明星出軌曝光,頭條几天不散。

積極的事情也有,包法利深深地愛着包法利夫人,哪怕她出軌,都百依百順。愛情從來都有,只是看是一個人的事情,還是二個人,或者三個?

讀完感嘆,壞人總是在當道,好人總是被欺負。藥劑師,典型的小人,欺上瞞下,兩面三刀。最後得到騎士勳章。包法利,被帶綠帽,被搞破產,依然選擇原諒她。

或許再過百年,還是會發生這樣的事和這樣的人,人性的進化是漫長的,可能永遠也進化不了。如果你也讀不下去,我建議你還是努力的讀一讀這本書,或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穫。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8

看完後,感覺到這部文學作品把人性寫的非常真實,與現實生活很近。包法利夫人是典型的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感性派,也代表了大多數女性的心理,是一個在愛情面前單純而狂熱的女子,對待感情多憑感覺與想象,對愛情寄予了太高的期望,總是在尋找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忽視了現實的生活,這種心態就像是一個活在童話故事裏的小女孩,對待眼前的愛卻視而不見,完全將希望寄託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日日無法安心。而且在愛情面前愛得失去了自我,沒了尊嚴,到後面甚至到了哀求的姿態,還讓自己債臺高築。這種愛不是真正的愛,是自我的情慾需求。包法利夫人的內心是無比匱乏的,也是非常脆弱而缺愛的。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對愛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是包法利夫人對自我的認知是盲目的。

沒有思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爲什麼想要那樣的生活?思考的非常淺顯,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浪漫而優雅的奢華的生活。但是浪漫難道就一定是穿着優雅在舞池和紳士跳舞?奢華的生活真的能夠讓自己快樂?愛是什麼?答案當然因人而異。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看,我覺得包法利夫人的選擇是不理智的,一個女人進入了婚姻生活,當盡好一個做妻子和孩子媽媽的責任,況且夏爾是一個對她很好的男人,也有一定的賺錢能力。如果真的很痛苦,也當和夏爾開誠佈公,不可腳踏兩隻船。追逐自己幻想的東西是一種勇敢,但也要兼顧現實生活,做些理性思考,做到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很不錯的一本女性心理成長教科書,推薦女性朋友們閱讀!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9

一個是伸張正義的瘋癲騎士,一個是耽於幻想的失足女子。在愛瑪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訶德的影子。雖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徹底,後者多半是滿足虛榮心而已,藉此向庸常的生活挑釁,向所謂的命運不公平性報仇。關於對愛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個人,那就是作者福樓拜。他筆下的愛瑪“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紙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因此她並不滿足於生活的平靜,她的幻想永遠是不切實際的浪漫,或者更確切地說,以她所處的現實看來,她幻想的生活是屬於別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尤其是渥畢薩爾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夢的神經質狀態,她能在“想象之中,跟着他們上坡下嶺,穿越村莊”,甚至“買了一張巴黎地圖,用手指指點點,遊覽紙上的京城”。而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愛瑪一直期待意外的發生和賴昂出走後她的狀態幾處,讀起來讓我感覺像是錢鍾書先生的筆風。總之,愛瑪的形象在我理解的範圍內,是沒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她的悲劇正如作者書中所透露的,是社會,是個人(除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外,她自己還深深地受着“夫貴妻榮”的思想的鉗制),悲觀一點說,是命運造成的。

同樣,包法利夫人不僅僅只是愛瑪一個人,正如查理的母親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包法利夫人。她遭受着丈夫、兒子的雙重背叛(兒子的背叛表現爲愛妻子勝過愛母親)。杜比克寡婦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對她無愛,這一切都是現實造成的。可憐的朱斯丹,只是愛瑪命運中另一悲劇人物。

查理在書中,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愛瑪,他同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爲愛瑪快樂,他製造着“自己能使愛瑪幸福的假象“,如讓她與羅道耳弗騎馬郊遊、驚喜地安排她去魯昂彈琴(實則是去和賴昂談情)等。他一心爲愛瑪的幸福奔波,卻從未發現他們的世界幾乎沒有交集。書中有一處描寫同牀異夢的章節,讀起來讓人心酸,感慨查理這般深沉的愛給錯了對象。讀者們會多少人爲結局處的他太過懦弱,不僅原諒情敵,還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不過在我看來,這是最自然的解釋,那時的他已經不能爲力了,命運是最大的敵人。愛瑪死後,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給愛瑪設計了一個符合愛瑪憧憬的棺木,讀到此,不禁想着,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兩者間的隔膜,只是沒有成效。

最後,小說結局了,但故事似乎還沒結束,壞人(書中相對於偏向“惡勢力”一方的人物,如勒樂、郝麥)“勝利”了,而白爾特延續着愛瑪和查理的悲劇,未來不見光明。一切照舊繼續演繹着人生的不公平命運,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繼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