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學生《再別康橋》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生《再別康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生《再別康橋》讀後感

中學生《再別康橋》讀後感1

“那榆陰下的一譚/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這是現代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詩中喻譚爲夢,自有作者的追尋。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這篇散文《小石譚記》同樣讓我認識到:一譚如夢!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他最拿手的散文是山水遊記,“永州八記”是他的代表作品。《小石譚記》作於唐元和四年,即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永州司馬期間。柳宗元滿腔的政治熱情及高遠的政治抱負橫遭惡勢力的打擊,可知其抑鬱憤懣。而他借遊遣悶時所見的小石譚,雖位處荒郊,但能得到自然造化,毫無拘束地盡展風貌;其水,潺潺流淌而“如鳴佩環”,清清一泓而纖塵不染;其石,名具個性;其木,風姿迥異;其魚,隨心所欲;其岸,依水而曲......

其實,人世間,朝廷中,若能得此些許,勃勃雄心何愁不展,但人世多桀,與醜惡相對的美夢,實現起來卻總是舉艱難。其實人也源於自然,也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而不應該把自己囚禁在狹隘的空間裏。打開渴望理解的心鎖,捅破心靈與大自然的隔閡,掙開一切內心的束縛與壓抑,從大自然中尋找生命的真諦,努力去追尋靈魂中那份最純潔、最原始的淨土。

但是柳宗元畢竟是柳宗元,當他在小石譚夢的影子前得到一絲絲快樂時,還是不能徹徹底底地忘卻自我,小譚固美,卻位處僻野,有怎能給樂衆生?

唉,一譚如夢,樂難遣憂!我也只能這樣感嘆了。

中學生《再別康橋》讀後感2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在此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絲,融匯在所書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全詩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的將詩人對康橋的的愛戀,表現的真摯、濃郁。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匆匆的人們沒有擡頭仰望過西天那一朵悽美的雲霞,有沒有看到過一隻輕靈的銀燕在七彩的雲幕下振翅翱翔,輕輕地沒有一絲污濁的雜音。那就是他,,一個灑脫不羈、柔情萬種的浪漫才子,一個把人生演繹的轟轟烈烈的著名詩人。

漫漫的長飛,飄過大海,飄進倫敦,飄進那個久別的康橋。“在浪漫的國度裏,接受詩的洗禮,放縱對美的追求,雙膝跪地膜拜夕陽最後的輝煌和悲壯;徹夜躺在自然的懷抱裏,擁抱着夜,擁抱着夜裏所有美好的一切,在大地溼軟的懷中睡去”,追求浪漫的人生,釋放浪漫的激情,將它化作綿綿的詩雨,在漆黑恐懼的夜裏給茫然的行人以沁人心脾的希望和溫柔。

詩意綿綿,情意濃處,渴望愛神的垂憐。悽美的愛情伴隨着風兒、花兒、鳥兒、草兒的低唱,伴隨着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伴隨着舒曼的《夢幻曲》在優美的詩中上演。在矛盾、追求、掙扎、迷戀、折磨、逃避和鬥爭中書寫着屬於自己的戀愛狂想曲。

一切都如他期盼的一樣……

中學生《再別康橋》讀後感3

再讀徐志摩《再別康橋》,別是一番感嘆。

徐志摩曾多次訪問康橋,也曾寫下數篇有關康橋的膾炙人口的'文章,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他曾醉心於古老、寧靜的學術之地康橋,在河光林色的康河,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可是在他最後所寫《再別康橋》的詩作裏,再也沒有“永爲我精神依戀之鄉”之情,也不再熱切的希望再見遊地,而只是悄然地的抒發着那種“絕對孤獨”的感受,他是“輕輕地來,悄悄地來”來這舊遊之地。

在這裏,他要傾心關注的只是漫遊康河上的情景。雖然看到的仍是“柳影”、“榆蔭”,但心境不同,感受不同,就是那一泓綠波,也只是彩虹般的夢,儘管像新娘一樣的美妙柳影,也曾在心中“盪漾”,可是,這個夢,也不是長篙撐一葉扁舟,溯洄上流所能尋找到了的。從康河上,目前所能找到的,不再是過去所曾愉悅過自己思想靈魂的靈丹妙藥,而只是想“甘心做一條水草,在水裏招搖”。就是那過去的滿船星輝放歌的日子也已消逝,如今,康橋的夜晚,只是一片“沉默”。歌聲息了,離別的笙蕭不能靜悄悄了,再也沒有哪一位來爲君奏一曲“驪歌”,就連白日滿耳聒噪的夏蟬,也突然一下子沉默了起來。在這沉默的時刻,詩人感到的不是象遠離家鄉時的那種“魂牽夢縈”的別情,當然也不會生髮出“重遊”的迫切心願了,詩人心頭縈繞回首的只是毅然的悄悄離去的黯然情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