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2.35W人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通用6篇)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1

一開始買到《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我還以爲是一本描寫旅途經歷的書,後來我才發現,這本書裏講述了不同孩子不同的成長故事,告訴我們成長的感受和做人的道理,我們能夠通過與別人成長故事的對比,從而得到不小的收穫。

《誰是未來的中隊長》這篇文章揭示了老師和同學對“好學生”的不同評判,這也引發了讀者對自己在班級裏處在地位的思考,討論青少年該如何塑造理想人格的問題。文中的“張莎莎”在老師心中是聽話、樂於助人的好學生,但同學們卻認爲她只會告狀卻不辦實事。李鐵錨在老師心中是魯莽的壞學生,而同學們認爲他重義氣、樂於助人。這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兩面性,我們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在對事實真相瞭解透徹之前不能妄下定論。文中的“我”是一個很有主見、敢於挑戰權威的人。面對老師,“我”敢於說出對張莎莎的不滿,在老師的勸說之後還能在思考過後堅持自己的觀點。在‘我“的堅持下,老師也開始重新審視張莎莎和李鐵錨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這說明”我“的堅持是有用的。我認爲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是願意無私地幫助自己的手下解決問題,而不是隻會告狀取悅上級,應該在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才與更有權威的人商討。這樣既能在自己的團隊中形成威信,也能使領導者更省心、更滿意。

書中的《棕色的熊》《哦,香雪》《曇花、鶴和鬼火》《格拉長大》幾篇小說都包含了戰勝恐懼的故事。戰勝恐懼是成長的重要一環,也能令人感受到成長的喜悅。但是恐懼也是人生存的一個重要保障,如果沒有應有的危機感,人類就無法順利存活到現在,社會也無法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所以我認爲成長並不僅僅包含戰勝恐懼,也包含了在恐懼和膽大妄爲之間尋找一個最適合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平衡點。

《我可不怕十三歲》具體而又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探求真理的過程。”我“並不將思維拘泥於家長、學校的灌輸,而是有自己的疑問和想法。”我“充滿了好奇心和求證心理,然而當”我“提出自己的意見時卻不免偏執,也沒有采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我“的偏執和直率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使”我“的母親阻礙”我“的探索之路。小說的最後是個圓滿的結局,告訴我們成長是觀念和性格的改變,我們要考慮他人的感受,要沉着應對這一系列的變化。

與這本書中其他小說都是描述成長的喜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八歲出門遠行》,這篇小說告訴我們世界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美好。成長必須要面對的是應對社會的黑暗面,適應這個社會。我們並不用去成爲黑暗面中的一員,反而要在瞭解社會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正直、善良,

我們所面對的成長之路,有笑有淚,有喜有憂,我們要守住自我,沉着地走上成長之路,走向未來。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2

似乎每個青少年都渴望在外闖蕩一番,離開家,再也不需要父母的庇佑,在外面的世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一直以來,我也是如此渴望。然而,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讓我明白:闖蕩,並不簡單。

文章敘述了一個青年出門遠行的故事。起先青年面對一切都很輕鬆。甚至青年耍點小聰明用支菸換取了免費搭車的喜悅,但是後來汽車拋錨,一些人搶走車上蘋果並打傷青年,而司機卻在一旁漠不關心,最後司機竟拿走青年的行李離去使青年成爲唯一受害者,孤零零站在拋錨的車前……

未來的道路,確實艱難坎坷。但是,並不應該就此對未來產生畏懼。人生的旅途中,挫折難以避免。它是苦水,也是良藥。相信故事中的青年絕不會停止腳步,他將繼續踏上征程,無畏荊棘。

漫漫人生路,需要經歷許多。不但經歷喜悅,也經歷挫敗。通過挫折,我們不斷壘高自己,完善自身,思想逐漸轉向成熟。我們不該只成爲溫室裏的花朵,在愛的雨露的澆灌下長大,遇點微風細雨就夭折,然後哭着鬧着跑回家。我們總得明白未來的道路不單是平坦,坎坷與荊棘也常與我們作伴。人生因爲曲折更加多姿,生命因爲厚重愈加飽滿。

“火柴的柴,安靜的靜。”這是柴靜的自我介紹。素面朝天的她,留着利落的短髮,繫着圍巾,清秀安靜,宛若聖潔的蓮花。外表清秀安靜,內心卻似火柴燃燒。面對學術造假,面對上海倒樓,她抽絲剝繭,追尋真相,以浩然正氣守護了社會最後的尊嚴。

柴靜曾一路輕鬆過。在去央視工作之前,柴靜可謂一帆風順,似乎什麼都難不倒她。就像故事中的青年覺得一切都很輕鬆。

柴靜曾一再迷惘過,到央視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她錄像時只知道盯着本子上的問題往下看,緊張萬分。她遇到了人生中的挫折,車子拋錨,理想似乎離她越來越遠。

柴靜更不曾放棄過。爲了做好節目,她從蹲馬步開始練基本功,在人們談到“非典”無不色變時,她卻執着地想去前線做採訪。憑藉堅守與執着,收穫了事業中豐碩的果實。或許故事中的青年亦是在此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藍天。

趁着年輕,趕快出門遠行去吧,別怕風吹雨打與摔跤,人生的畫卷已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3

《十八歲出門遠行》裏收藏了許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父親的雪》。

《父親的雪》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發生在一個寒冷的嚴冬。主角“我”的生活也非常艱難,因爲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所以跟着二孃和巴巴生活。二孃本身就有了許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幾張嘴,因此“我”的肚子總唱着空城計。終於,“我”有機會去看看加到另一個村子的母親,但是“我”明顯地發現,母親已經把自己列爲了“不屬於自家人”、“與自己無關”的列表。唯有自己的新爸爸對自己客氣一些。但這並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麼改變。“我”從不把新爸爸放在眼裏。那時的村莊正下着大雪,母親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卻被我一口否決。到了家中,我決定忘記母親,忘記新爸爸,忘記那個家。

很多年過去了,我漸漸從一個倔強的女孩長大成一個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當初母親狠心送我走的意圖,也慢慢明白母親很愛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顆很愛很愛我的新爸爸。當時“我”拒絕他送我走以後,他就悄悄地跟着我,在身後幫我驅趕野獸,新爸爸的肺一直不好,經過那場大雪以後,還落下了病。至此以後,新爸爸一直掛念着我,對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說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麼樣?”這種感情,比血濃於血的親情更珍貴。

“父親”的愛,是如此無言,“父親”的念,是如此綿延。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4

青春當下,等待我們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們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脈絡,旁人嘴裏吐着迷惑人的話語像違法的黑廠房往潔淨的空氣中排放污濁。這條路,越往前走,越無知。莽撞,闖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輩爲我們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個困境,我需要靈魂上的支援。

荒蕪的心田被風吹着揚起煙煤,焦灼還在繼續。直到那天,我翻開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主人公擁有如此完美的十八歲——獨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懵然無知,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血氣方剛,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涉世未深、無所畏懼。所以當他的肩頭負上十八歲應負的紅揹包時,他並沒有絲毫的緊張感,而是義無反顧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之旅,從十八歲啓程,在十八歲裏經受磨礪,最後於十八歲完成他的蛻變。

啓程,懷着滿腔熱血,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小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他是一個毛頭孩子正在告別童年。從清晨走進下午,他尋不到一家旅店。他固執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剛踏足社會,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卻不失道理。誠然,這看不見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蓋茨比的綠燈,我們總向它伸出手去,卻只觸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隻船。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他顛簸着,心心念唸的,依然是不見蹤影的旅店。然而他以爲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輛車,即使它那麼破,好像隨時都會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輕信他人是要付出代價的,爲着他的無知,他什麼都沒有了。其實我們都是這樣的,嘴上口口聲聲說着有不變的信念可以爲其赴湯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質,原本繃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這條路那麼長,堅定信念沒那麼容易,貪圖一時歡快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終點,他臥在泣血的殘陽裏,那麼舒適,夜色從遠處趕來,吞沒了他。像參透了一般,原來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這裏。兜兜轉轉,命運那麼荒唐,跟我們開一個又一個玩笑,遍體鱗傷過後,我們發現其實生活就是那麼簡單,但它被我們過得那麼複雜。俯首擡眉間我們跨過了時光的裂縫,世界仍轉動着,終於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責任。

輕描淡寫的卻刻骨銘心。沙丘連綿着,掩埋他的原本在黃沙中鮮紅刺目的揹包,正如悠悠歲月洗濯他的青澀。十八歲需要旅行,十八歲需要被放逐。流浪着,淌過海水再裹上黃沙。

是的,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5

十八歲,對於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年輕而有活力的概念,或許我們還在父母的庇佑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或許還是童話世界裏的夢幻公主,但它也帶給我們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那就是我們成熟了,我們不可以只踩着父母走過的腳印前進,我們應該學着如何爲自己的未來設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腳印。

《十八歲出門遠行》似乎讓我們再次拾起了十八歲的回憶,那種衝動,那種無知,現在看來卻覺得很難得,即使我們還有成就夢想的慾望,卻無法找到曾經的味道,我想是我們確實長大了。十八歲的天空總是湛藍的,只因爲我們很單純。

小說從心理的刻畫把主人翁的的單純描寫得栩栩如生,語言樸實,通俗易懂,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那路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作者開門見山地描繪了主人翁初次出門遠行的歡欣雀躍心情,從景物的描寫很好地切入主題,爲下文做鋪墊。“我像一條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這交會時互放光亮!或許就是因爲這種心態,才使得“我”走了一天,卻一點也不覺得累,還可以朝着山和雲,喊熟悉的人的綽號,這樣的興致似乎比專門外出旅行的人還來得豪邁,來得隨心所欲。

“我覺得自己應該爲旅店操心,”這是主人翁第一次想到自己是獨行,旅店是旅行者的家,可卻一直不見它的蹤影,出門在外,我們擔心的總是是否有個可以迴歸的地方,即使再疲憊,只要有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行了。難道找個休息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假如是的話,爲何還要去旅行?家不也一樣嗎?“黃昏就要來了,可旅店還在它媽的肚子裏。”旅店沒有就需要汽車,汽車就在眼前,可當司機問他要去哪裏時,卻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可見他並沒有爲自己的遠行做過規劃。在描繪主人翁的心理特徵時,作者也不忘設下一些懸念,雖然最後的答案有點讓人失望,卻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是主人翁自己決定要出門遠行,恐怕就會少一些未知。

此時此刻,再兇悍的司機也沒辦法撇下他,首先他低聲下氣地和司機套近乎,稱他“老鄉”,再請他抽菸,幫他點火,“於是我便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過我的煙,他就得讓我坐他的車,”顯然他已學會了打交道,卻單純地認爲所有人對於這種殷情都會領情,當司機不理睬他的時候,他還氣憤地朝司機吼“你嘴裏還叼着我的煙,”這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把主人翁那種臨近成熟的心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他已明白自己出門在外,應懂得與他人打交道的手段,卻仍帶着小孩子的稚嫩,我好像看到了《皇帝的新衣》裏面的那個小孩子的影子,那是一種無暇的單純。作者極力要想塑造一種如水的單純,但這一句話居然是從一個十八歲的成年人口中傳出來的,讓人有一點意外,覺得主人翁有點傻氣,整篇小說,作者無不圍繞“單純”展開,從他給雲和山起綽號,追着汽車跑,對着自己哈哈大笑等等,作者似乎要把主人翁的單純已推到頂峯。

可是旅店似乎距離他很遙遠,好不容易纔坐上去的車又拋錨了,焦慮塞滿了他的腦袋,無奈之下,他只能“在腦袋的地方開出了一個旅店,”他也並不知道他身在何處,將要去何方?滿懷希望地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那輛載滿蘋果的貨車上,現在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看到那些默不作聲地搶着蘋果的鄉民,他奮不顧身地撲上去搶救,有一種行俠仗義的胸懷,卻被打得眩暈,最後連憤怒的力氣也用光了,只好坐起來,讓目光走來走去。最後連他的行李也一掃而空,司機離他而去,主人翁在艱難地鑽進駕駛室之後,才發現那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旅店。

我想作者給我們的這個答案,或許就是爲了說明旅店就是那個你一直在尋找,直到所有的人都離開你了,最後那個收留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旅店。

小說最後以主人公與他父親的談話結尾,自然而然地解開了我們心中的謎團,他的遠行計劃是他父親安排的,至於爲什麼要遠行?僅僅是爲了讓他去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也很聽話,“我歡快地衝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嗎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從這裏可以窺見主人公是一個一直在父母親的襁褓中長大的孩子,卻充滿着對於外面五彩繽紛世界的嚮往,難道他認爲父親只是想讓他到外面遊玩一圈就回來?我想這也是他不覺得累的緣由。而他父親爲他所準備的行李最後也被一槍而空,這意味着他的依靠消失了,即使父母親已爲我們鋪好了前方的路,但走的人還是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學會去創造自己的行李,因爲我們遲早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的翅膀而獨立飛翔。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小說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這篇小說用一種樸素的言語,在簡單和逼真中,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作者透過十八歲這個窗口窺探這個美麗的世界,而這個的對面是一個單純的精神世界。

  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篇6

閒暇之餘,我流連於書店裏。漫步在書的海洋中,品味着書的“味道”,欣賞着書中的“美景”。突然,一個新鮮的題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歲出門遠行》。

我想:十八歲,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能夠出門遠行了。每一個未成年人都會眼紅走出家門的人,正因他們能夠擺脫所有的約束和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地發揮自我,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遠行對於每一個稚嫩的生命來說都是愉快而充滿新鮮感的……我對這本書來了興趣,於是把它細細品味。最好的時光在路上

其中一篇精華作品是作家餘華所創作出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它讓我從中品嚐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味道。作者用魯迅式的黑色幽默講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經歷,撕開了世界表層的面紗,撕開了一切虛僞、愚昧、暴力、黑暗,將它們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

“我”在父親的安排下,十八歲時獨自出門尋找“旅店”,可父親卻沒有給“我”任何指導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張白紙的心理狀態下踏上了遠行之路……

“我”本懷着無比興奮的情緒,“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但是,“我”尋找“旅店”的過程卻是挫折重重,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搭上車卻半路拋錨。自以爲有朋友在就能夠把問題解決,可他卻在蘋果被人搶奪完時離“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揹包也搶走了……最讓人難過的是,本該淳樸的農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卻變成了野蠻的“強盜”。這都是社會的黑暗“給予”的。它把農民的淳樸、孩子的天真善良統統都給“掠殺”掉了。挫折最終讓“我”明白了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好處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深,有所省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過去看看吧”這句話。的確,人生是複雜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壞,沿途的風景是否合意,只有我們走過去看看才知道。

走過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鋪滿了釘子,一刺就痛,但是隻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後,我們才能真正地長成參天大樹。

尋找“旅店”的過程就是尋找正確的人生目標的過程,它像一把雙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獄”——幼稚。只有用“成熟精靈”打敗“幼稚妖怪”,我們才能完成“成人儀式”,變得勇敢、獨立。

十八歲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勇”,我們就能跨進成熟的門檻,跨越十八歲,向幼稚SayNo!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