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91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前幾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洪武大帝,從一開始我就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是我讀過的史書中比較特別的一本,它的語言流暢、幽默,時不時調侃一下,給人一種輕輕鬆鬆讀歷史的感覺。

第一部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戰太平、太湖大決戰;臥榻之側埋惡虎,剷除張士誠;更有明朝最大的謎團——永樂奪位、建文失蹤的奇特的靖難之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謂是高潮迭起、欲罷不能。讀了之後我們知道朱重八是個身無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討飯,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改名朱元璋,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勇氣、智慧、堅定和非凡的軍事天才,還有身旁的諸多能人(如徐達、常遇春、劉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國度——大明。後來的朱允炆又太過仁慈,從而丟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爲一個謎。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充分繼承了他父親一個特點: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正因爲這個,才使他造反成功,從侄子手中奪取到了皇位。

看完後我很感慨:它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纔是最強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只要這樣,才能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才能使你擁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去戰勝一切困難,並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這是一本歷史書,也可以算一本勵志書,至少對於我來說。我之前的日記裏已經多次提到這本書了,所以這裏偏重系統總結地寫一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

首先是歷史,這本書講述的是明朝兩百年間的歷史,從朱元璋造反講到崇禎皇帝上吊,其中分爲很多角度,圍繞一個又一個風雲人物,從他們的角度講述了他們的故事和明朝的故事,多角度地,立體地,全面地剖析了明王朝的興衰和背後的因果關係。

然後是文學價值,司馬遷的《史記》有譽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的就是它集史料和文學的作用於一身。這本書也是一樣,至少我認爲它是有文學價值的,它的語言是生動有趣的,是幽默通俗的,也是感人肺腑真情實意的,它可以讓你笑出聲也可以讓你默默感傷,它的故事能讓你一直讀幾個小時而不厭倦,想要繼續讀下去。自認爲這便是文學價值了。

除此之外還有正確的觀念,書中寫了無數的歷史人物,他們都是崇高可敬的,他們爲了社稷和大道可以忍辱負重數十載,可以單槍匹馬守邊疆,他們都有私慾,卻放棄了私慾,這便是高尚。

他們爲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而活,這是多正確的人生觀,他們追求的是正義和平等,爲了理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這是多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若是有理想,便有明確的方向和無窮的力量。

你想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就去吧,人生是第一次,生活是第一次,什麼都是第一次,什麼便都是嶄新的,有無限的可能和奇蹟,要相信年輕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寒假裏,我看了一套書,名曰《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

寫的是大明創業,從朱重八一個不起眼的農民,到太平盛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他如何演繹他的傳奇一生。朱重八身世慘淡,生下的朝代是大元,當朝皇帝昏庸無能,朱重八的父母就是千千萬萬餓死的百姓之一。所以他改名朱元璋,就是誅元璋,寓意消滅元朝,是大家共知的,璋是一種玉,可以用來做鋒利的武器。

朱元璋在他的.父母死後開始造反,他廣結各路英雄,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路大敵,最終改朝換代,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一生坎坷,當過農民、乞丐、和尚,最後當了大皇帝。之後也幹了不少大事,廢除了丞相和錦衣衛制度。

永樂年間,出了一個人,叫馬三保,是大家都不熟悉的,當他被皇帝賜姓爲鄭氏,又因生於和平年間,就成了人人皆知的鄭和,他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也是朱氏集團的最後一個接班人,被清朝皇太極滅了後,大明就此被大清取代了。

不斷地改朝換代,也就有不斷的戰爭,搭上了無數生命。不是人們所希望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最近,我又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國夢。作者當時明月詼諧幽默的寫作,讓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讀了這套有着七部、歷經200多年的明朝歷史小說後,讓作者推崇也讓我喜歡的人物很多,但最讓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那十幾個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職的丞相,如張居正、于謙這樣流傳清史的人物。這個人,讓我喜歡,讓我敬佩的是,他是個有夢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學”創始人——陽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現代,依然被很多有識之士推崇。我也有夢想,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了成爲個軍事人才,可以製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艦,保衛我的祖國。但自從我讀了這套書,在書中認識到陽明這樣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夢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邊不缺乏有夢想的人,幾乎所有的同學、朋友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我願意把這套書推薦給大家,把陽明的思想推薦給大家,讓你們也知道,理想和夢想不只是個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動。中國近1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英中戰爭以後,被西方列強,被東方的“日本”欺負,讓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有一個強國夢。作爲小學生的我們,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夢想,都不如好好學習知識,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我們的強國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放假第一天,在家實在閒着無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兒》。這也許就是他讀史讀出得感慨,卻讓我豁然開朗,尤其是那句“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這是一種人生態度,看透了一切的豁達,既不盲目的樂觀,也不放棄的悲觀,帶着知道結局的心情去努力讓過程更有意義一些,這不正是我所要尋找的“活着的意義”麼。

年少時總是着急,急着出人頭地,急着自己的未來怎麼還沒來,萬一不來了怎麼辦。越長大越覺得人生的悲哀,經過了這麼多年,自己依舊如此渺小,依舊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何時才能變成閃光的金子呢?還是這一輩子就如此了,命運早已註定了?果真如此的話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曾經是那麼的焦急,那麼的急不可耐,於是一事無成,於是更加着急,甚至悲觀。歷史用嘲諷的眼神望着我這個曾經癡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讓你活蹦幾年,你就開始做夢!連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夢做的多了總要醒的,醒了才發現,原來我們最終都是要“做了糞土”的,何必那麼糾結。

也許很多人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頑冥不化的腦袋始終在糾結,自己到底爲什麼活着,總想着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總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下一份不朽功業,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應該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顧,還很輕蔑的說“沒意義”,於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塗,完全置之不顧,甚至不解周圍人的指責,還很理直氣壯的說:“做這些事有什麼意義?你要能說出它的意義我就做!”現在想來實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爲既然活着就應該好好活着。開頭和結局早已註定,所有人都是一樣,無論你是貴爲天子還是撿破爛的,無一例外,“先化作糞,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經有多輝煌結局都會很悲慘,甚至越輝煌結局越悲慘,因爲爬的高所以摔的慘。我們的起點與終點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中間的過程就在這兩點之間起起落落,把所有點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函數,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函數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變量都有一定的取值範圍,起點與終點的函數值也都是一樣的,於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個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做好該做的事,做一個平凡的人,過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簡單的幸福,勿動貪念。這也並不是消極,如果在能力範圍內能做好所有該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從中也定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人生無常,事事無休,興衰交替,聰明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自己都要充滿希望的活着,去尋找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歷史原來很精彩。

緩緩合上這本書,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又一次在腦海中如電影一般走過。歷史便是那樣,無論歲月變遷,興衰更替,它就在那裏,那樣客觀,那樣公平,記錄着一個個經典的瞬間,永遠流傳下來。

歷史就是那些燒焦了的竹簡?還是發黃的書本,殘磚斷瓦?不不不,歷史真的很精彩,一個個有形的物,一個個鮮活的人,組成了一個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場景,每一幕都那麼引人入勝,讓人駐足,留戀,不忍離去。

一本書,一個帝國,一段往事,透過歷史的風塵,我彷彿又看到鳳陽寺廟裏的小和尚,羽翼未豐的朱元璋,爲他的宏圖霸業臥薪嚐膽,張士誠,陳友諒擋不住他的步伐,轟轟烈烈的北伐覆滅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元帝國,三次清洗,腥風血雨,功臣姻親一掃而空,滿朝文武人人自危,他自以爲可放心的把如此基業交給自己年幼的孫子,燕王朱棣橫空出世,靖難之役,《永樂大典》讓他與父親齊名,仁宣之治打造太平盛世,然而土木堡之戰險些讓帝國作古,百年經營,歷代君主兢兢業業,終究逃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興衰更替皆是自然,不必爲吊死煤山的崇禎皇帝扼腕嘆息,明朝這個偉大的帝國留給歷史的精彩已經足夠了,謝幕之時,悲情顯得更壯烈,轟轟烈烈而生,轟轟烈烈而死,這就是明朝,這就是歷史,這樣有氣概,這樣有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有人覺得歷史沒意思,是很枯燥乏味的東西,但是生動有趣的講述,讓你走在歷史的大道上,從來不覺得是踽踽獨行,走進這本書,走進一個故事,彷彿身處曠野,四面羣山環抱,黑雲欲摧,耳邊充斥着只有呼呼風聲,動情的描述着一個又一個畫面,而不是冰冷的文字。走着走着,便有些乏了,坐在路邊的石凳上,兩邊多了一些過路人,瘦瘦高高的方孝儒,依舊是那副絮絮叨叨的模樣,在不停地教導身邊的年輕人,那個稚氣未脫的建文帝。面前緩緩走來一位浩然正氣的君子,坦蕩於胸,他無所畏懼,“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以死明志,表露他保家衛國的決心,嘻嘻哈哈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本正經的張居正,來來往往演繹了這一段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片段,最華麗的篇章。

在書中我忘記了煩惱,全情投入,以史爲鑑,可以知更替,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海洋裏,我盡情地遨遊,尋找着屬於自己的新的天地。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我曾經覺得,歷史就是一些殘壁斷瓦,古廟荒冢以及那些發黃的書本,簡直無聊透頂。當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才發現,歷史原來這麼精彩啊!

當年明月的筆法幽默,時不時蹦出一句搞笑的話語,引得我們哈哈大笑。《明朝那些事兒》裏,開國皇帝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文武奇才王守仁,一代名相張居正——輪番登場,向我們展現了一部引人入勝的明朝歷史。

最讓我佩服的是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他竟然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放牛娃,成爲至高無上的帝王。雖然他是在湯和、李善長、徐達等兄弟們的幫助下才能統一中國,但是他的軍事直覺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就好像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能打開那扇門。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朱元璋耳邊提出他們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朱元璋,讓朱元璋去選擇,但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在於:朱元璋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朱元璋將失去一切。朱元璋在那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在無數建議中,他結合形式,冷靜分析,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開啓勝利之門的鑰匙。他的成功不是僥倖的,他當之無愧。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一戰是關鍵一戰。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發生了爭執。常遇春認爲應該直接攻取東吳的老巢平江,徐達也贊成他的這一意見,他們都認爲,只要取得了平江,張士誠的所有地盤都將不戰而降。聽上去,他們分析得很有道理。

而朱元璋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認爲如果直接攻擊平江,張士誠在杭州的兵力一定來救,那麼平江就會極難攻克,而先攻擊杭州和其他地區,就能夠剪除張士誠的羽翼,平江自然也會成爲囊中之物。而且朱元璋反覆強調,不可隨便殺人。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決策非常英明。他的軍事才能真讓我驚歎!

《明朝那些事兒》真精彩,讓人讀了還想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聰明人的一生勵志後代,卻也值得同情。

“伯溫,爲何棄此書於此多日不讀?”鄭復初問。劉基恭敬一鞠,“老師,學生已具悉其要義,故不復讀。”

再聰慧的學生,都傲不得。鄭復初皺眉,細細問了一番,甚至天文地理,劉基的回答一律從容不迫,精湛透徹,想法乃是萬千學子所不及的老練成熟。

即日,鄭復初與其父道,“有朝一日,伯溫必振興劉氏家族,光輝耀祖。”

幾年後,西蜀名士趙天澤出此言,“江左人物之中,唯此人爲識務俊傑,天資聰穎,才通廣學,其才智堪比再世諸葛,絕非一般人也,他日必成濟時大器。”道聽之人一片譁然,何人得此譽?

劉基,字伯溫,明朝開國第一謀士。

“夫君,爲何啓程回青田,難道再不顧百姓?”

“君誤臣,必誤國,終誤民。憑我一己之力,杯水車薪。”此時他是元帥府都事劉基,被朝臣多次排擠的劉基,憤恨欲隱的劉基。

公元1360年。元朝腐敗,兵荒馬亂,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劉基不爲所動,仍然退隱山林。

是日,下人來報,“先生,有客來訪,其自稱奉義軍朱元璋大帥之命前來拜見。”

風凜冽蕭瑟,呼嘯喧嚷,急劇吹落滿枝黃葉,終現出蒼天的虯枝勁骨。

是年,劉基提出“時務十八策”,不可謂不勞苦功高,因其謀略朱元璋攻下江西諸郡,並擊敗張士誠,北伐中原,完成帝業。

劉基嫉惡如仇,與物多忤,自是“正人君子”之流的眼中釘。並非妄自菲薄,但身處名利場,只好功成後身退,於洪武年初不再爲相。儘管劉基藏身逃遁,委全大局,(朱元璋卻因小人鼓搗心生有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說法在朱元璋身上得到最好的反證。改成: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不是宋太祖。)

警覺的鳥會不停地飛以躲避危險,卻是弓箭最顯眼的目標,它們一生的行程再遠,也是可以輕易被時間遺忘的。我很驚歎,卑劣之人用膳時竟無一人噎死,不知劉謀士作何感想。有感想也無用,他的氣數已經散盡了。

洪武八年,虧的明太祖“眷顧”,劉基離開的也不慢。那時沒發明眼鏡這玩意,所以人沒死,忠誠就看不見。“該走的人”走了,某位皇帝痛疾回首,給死人封爵升位,倒也造福了劉氏後代。

明朝的眼睛都在笑。是誰,在諷刺那微光裏,佈下的卑劣暗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談我中華五千年,明朝,肯定是在歷史的銀河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今天,我要談一點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感想。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他寫成這部書至少用了三年時間。這部書寫了什麼?主要是明朝那些風雲人物的所想所說所做,沒有貫穿整本書的主人公。他在說歷史的時候,帶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幽默、風趣、哲理性思考以及......悲傷,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一種詼諧——雖然我感覺有時候他是裝出來的,這是表面的;卻把悲傷這種東西,深深地放在自己的心裏。

看完幾部《明朝那些事兒》,不僅讓人心潮起伏。我們既可以從大處思索國家的命運問題,也可以從小處讚歎一些歷史人物的可貴品質:隱忍、勇敢、善良......還可以譴責一些亂臣賊子的殘暴、恐懼、暴怒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勇敢”在歷史事件中的表現和作用。

勇敢,往小了說,就是在關鍵時刻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往大了說呢,就是具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好了,這次我們要談的主人公是于謙。還是像我說的那樣,這本書並沒有統領全書的主人公,于謙只是這次事件的主人公,雖然只有這一件事,但從這件事裏,我們可以得出來很多東西。

先讓我們回顧歷史:在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中,土木堡之戰也算比較有名的一次戰役了,那場戰役,導致大明王朝直接耗光了所有的一線士兵,讓整個大明王朝如同一個孩子般暴露在敵人的獠牙之下,只要輕輕一碰,大明王朝就將崩潰。危難之際,多數人建議南遷,放棄首都涿郡(今北京),從當時的整個局面上來看,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後來證明,當時要是實施了這個方法,恐怕歷史就要改變了,大明王朝也就就此結束了。危難之際,一個人的怒吼,將偏離軌道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軌。“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于謙喊出了這個勇敢的聲音,拯救大明王朝這個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這是一條不歸路,輸了,整個王朝就完了,他也就有可能遺臭萬年。但是,儘管如此,他身爲一介文官,他還是站了出來。

“于謙,你有多少把握?”“沒有多少。”“你能取勝嗎?”“不知道。”“那你爲什麼還是站了出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這一段並不是什麼歷史著名對話,奧不對,準確的說,根本就不存在這段對話。但是,我相信,這段對話,肯定是于謙內心的表白。這就是勇敢。

我們雖然無法像于謙那樣偉大,但是,我們一定要欣賞于謙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耀眼的光芒。

在日常生活中,困難無處不在,當我們遇到困難,我們絕不能逃避,我們要學會面對。“戰鬥一定會到來,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永遠都不會到達我們期盼的明天!”我見過很多人,當困難來臨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後退;但是也有些人,他們會前進。當內心的懦弱襲來時,他們會揮起意志的鐵錘將其擊碎,大步向前,最終會戰勝困難。這就是勇敢!

勇敢,不是口頭上說說說就完事的,真正的勇敢是行動起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內閣不相信眼淚”,聽到這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個大臣十分活躍的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皇帝只修道不幹活,宦官又被壓制,於是大臣們進入了“黃金時代”,忠臣奸臣明爭暗鬥,文人武將各顯神通,官場的得意失意,邊疆的鬥智鬥勇,文壇的百花爭豔,在當年明月先生的筆下妙趣橫生,絲毫不冗雜。

嚴嵩二十七歲即成爲庶吉士,進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卻因不堪與在朝奸臣爲伍,喪母回家守孝之後便堅決不入朝爲官。

此時的嚴嵩年輕氣盛,也想爲朝廷出力,爲百姓造福。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十年後小人們下臺,報效國家的時機已到,可嚴嵩一進京便被冷落了。“這一年嚴嵩已經四十一歲,前輩上級退休了,同輩的都升了官,晚輩又不買他的賬,他成了個沒人理也沒人管的累贅。”幸虧他被掌權的好友提拔,而正是這一提,讓嚴嵩嚐到了權力的甜頭,他心中正直的大樹開始動搖,貪婪的種子已然萌發。時間不等人啊,過了不惑之年卻還一事無成,爲了在官場生存下去,那就扔掉點骨氣,忘記什麼正直,去拍拍馬屁,反正我的原則仍然在,至於實在過分的,我還是要直言不諱,照彈無誤。

其實到現在,嚴嵩還有救。只有掌權了才能基本保證自己性命無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內閣高興了才能升官,而只要爲民做事,心繫天下,還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嚴嵩徹底扔掉了原則。他形成了“厚顏無恥,不擇手段,爲利益寧負天下人”的官場價值觀。這也難怪。嚴嵩年少才高之時奸臣當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復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這才得志。而這些所謂失敗、成功和金錢、權力都分不開,他已經快至花甲,實在是怕了,天下蒼生與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纔是正道。於是一貪不復返,後來他倒臺,抄家都抄了一個多月。

嚴嵩向制度、權力、慾望、人性妥協了,他把原先一心報國的自己忘得一乾二淨,只知賣官鬻爵,最後內閣首輔淪落個沿街乞討、死於荒野的下場,也只能說一句該。

《明朝那些事兒》通俗易懂接地氣,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個歷史過程通過有趣的語言表達顯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說一般引人入勝。它爲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門,我們可以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與具體事件,形成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對整個朝代的評價也就會更加全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